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典籍 > 自我调养巧治病 > 详细内容
妇科疾病
发布时间:2024/7/20  阅读次数:14  字体大小: 【】 【】【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妇女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凡月经周期、经期、月经量与正常月经不同者均属此范畴。人体内外许多因素,诸如精神过度紧张、恐惧,环境和气候的骤然变化,以及其他全身性疾病,都可通过大脑皮层和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内分泌调节而导致月经不调。常见的类型有月经过多、月经过少、月经频发、月经稀发、月经先后不定期及月经中期出血等。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先天不足、房劳多产、情志不畅及感受寒、热之邪所致,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可发于任何年龄段,若不进行积极的治疗与调养,可进一步发展为闭经、功血、不孕等。

(一)起居调养法

月经不调多因肝郁气滞、血热、气血虚寒、肾气亏虚所致。因此,患者应注意调畅情志,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平时应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寒冷季节或经前应避免下冷水中工作。不要过度劳累,特别在经血过多时,还要卧床休息,保持充足睡眠,节制性生活。

(二)心理调养法

中医认为,情志不畅是造成月经不调的主要因素,不少妇女的情绪随着月经周期而变化。因此,强调首先要疏肝理气,消除不良情志刺激的影响,调整心态。患者应多了解月经周期生理知识及经期卫生知识,消除紧张情绪和思想顾虑,并采用言语开导,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多种矛盾,以保持心情舒畅。经前忧郁烦躁者,可采取顺情从欲或移情易性等方法予以疏导。总之,保持健康正常的心态,是治疗月经不调之根本。

(三)饮食调养法

饮食应富于营养,多吃牛奶、鸡蛋、豆浆、猪肝之类食物,少吃生冷瓜果及辛辣刺激性食物。此外,可选用以下食疗方。

(1)月季花10克,红糖30克,共煎汤,冲甜酒二匙服用。或佛手10~15克,用开水泡茶,随意饮用。适用于肝郁气滞型者(月经推迟或先后不定,量少,色黯红,小腹胀坠,乳房胀痛,舌苔薄白,脉弦)。

(2)干芹菜30克,金针菜15克,加适量水煎汤服用。或用生地黄45克,大米适量,将生地黄煎汤去渣取汁,大米煮成粥加入药汁及冰糖适量,调匀服食,适用于血热型者(月经提前,色红量多,心烦口渴,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数)。

3.黄芪、党参各30克,大枣8枚,猪瘦肉适量,加适量水煎汤。吃参、枣、肉及饮汤。适用于气虚型者(月经提前量多,色淡红,稀薄,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

(4)羊肉500克,生姜20克,加适量水煮至烂熟,调味,饮汤食肉。适用于血寒型者(月经推迟,量少色紫黯,小腹冷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紧)。

(5)黑豆60克,红糖适量,水煮黑豆至烂,加糖服用。适用于肾虚者(经来先后无定,量少色淡,腰酸,舌淡苔白,脉沉弱)。

(6)鸡蛋2只,红糖60克,将红糖加水少许煎开,然后打入鸡蛋至半熟即成。适用于血虚型者(经期推迟,量少色淡,头晕心悸,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脉细弱)。

(四)药物调养法

1.单方验方

(1)益母草30克,白术12克,白芍12克,水煎,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于月经后期与量少者。

(2)生山楂50克,水煎去渣,冲入红糖40克,热饮。适用于月经后期及量少者。

(3)当归12克,黄芪12克,仙灵脾15克,丹参24克,阿胶10克(单独溶化),桂枝5克,分两次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肾虚血亏之月经后期或量少者。

(4)荠菜花15克,水煎,每日1剂。适用于月经先期及量多者。

(5)荷叶30克,丝瓜子10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适用于月经先期及量多者。

(6)仙鹤草24克,益母草12克,醋制香附9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月经先期与量多者。

(7)益母草12克,红糖20克,水煎服。适用于月经先后不定期者。

(8)人参9克,熟地9克,山药15克,山茱萸12克,菟丝子9克,远志9克,五味子9克,水煎,分两次服,每日1剂。适用于肾虚型月经先后不定期者。

2.中成药方

(1)乌鸡白凤丸,每次1粒,每日2次,适用于月经后期与量少者。

(2)调经活血片,每次5片,每日3次,用于月经后期与量少者。

(3)固经丸,每次6克,每日2次,常服。适用于月经先期与量多者。

(4)宫泰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冲服。适用于月经先期与量多者。

(5)女金丹,每次1粒,每日2次,适用于月经先后不定期者。

(6)逍遥丸,每次9克,每日3次,适用于肝郁气滞型月经先后不定期者。

(五)针灸调养法

(1)体针:取气海、三阴交穴。月经先期加太冲、太溪;月经后期加血海、归来;月经先后无定期加肾俞、交信、脾俞、足三里。月经先期宜针;月经后期及先后不定期者宜针、灸并用。

(2)耳针:取子宫、内分泌、卵巢、肾、肝穴,每次用2~3穴,用中、强刺激,留针15~20分钟,也可用耳穴埋针。

(六)气功调养法

(1)全身自然放松。

(2)自然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收腹凹肚。呼吸应均匀、细长。

(3)吸气时,舌舐下腭;呼气时,舌舐上腭,叩齿72次,待口中津液满,分3次缓慢咽下。每次下咽时,用意引津下入丹田,化作丹田之气,然后引丹田之气沿小腹正中线下行至阴部,再经肛门至尾闾,再向上沿脊柱上行至头顶,从头顶下行经面入口中,此为1通。共行3通。

(4)意守丹田,默念吹声,并用意遐想与病情相反的感受,如月经过多,则遐想月经渐少至正常;月经后期则遐想月经逐渐提前至正常。类推。

(5)本功法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25~50分钟。

痛经


痛经是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发生周期性小腹疼痛,而影响生活、工作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是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又称功能性痛经;后者则为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所致的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肿瘤等。这里只介绍原发性痛经,其病因一般认为与子宫颈管狭窄,子宫发育不良,子宫位置异常,精神、神经因素,遗传及内分泌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一般于月经来潮前数小时即已感疼痛,月经开始时疼痛加剧,历时数小时至二三日不等。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情志不畅、肝肾亏损及寒湿侵袭所致。常发生于月经初潮不久的未婚或未孕的年轻妇女,严重影响其工作、生活及身心健康。

(一)避寒

起经前期及行日2次,不要冒雨涉水,坐卧湿地,不要用凉水洗脚,并暂停游泳,以免使细菌侵入阴道,引起感染;洗澡要用淋浴,保持外阴清洁,可每晚用温水清洗外阴部;使用清洁消毒的月经带、月经纸;月经期要严禁房事;要保持情绪舒畅,以免血行不畅,引起痛经;平时应注意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保持大便通畅;痛经发作时,应卧床休息,下腹部置热水袋,以温暖盆腔,促进血液流通。

(二)心理调养法

精神紧张,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研究表明,焦虑、紧张、挫折及情志刺激等,均可引起机体内分泌变化,从而导致子宫痉挛性收缩,引起痛经或加重痛经。因此,首先要使病人懂得妇女来月经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恐惧、紧张,更不可把来月经当成负担。此外,要保持情绪的舒畅,可针对患者情志失调的不同原因予以开导、解释、安慰,以减轻其心理负担,督促患者丰富生活内容,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以改善心境,调节心理,最终达到畅情志、舒肝气之治病之本。

(三)饮食调养法

痛经患者平时,尤其经前及经期宜少吃寒凉、生冷及刺激性的食物,痛经属虚者,则宜多食滋补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鸡、桂圆、核桃、木耳、山楂等,此外,还可选用下列食疗方:

(1)鸡蛋2个,益母草45克,元胡18克,同煮,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去药渣,吃蛋喝汤,经前开始服,每日1剂,连服5~7天。或用丹参500克,泡在酒内20天后服用。经前适量服。用于气滞血淤型痛经(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经量少,色黯有块,伴胸胁、乳房作胀。舌黯或有淤点,脉沉弦)。

(2)黄酒250克,倒入锅中,青皮鸭蛋3个,破壳打入酒内,再加姜片25克,煮熟后加白糖30克调服。或用艾叶18克,煎汤去渣后加红糖适量温服。经前及经期每天2次,连服3~5天。用于寒湿凝滞型痛经(经行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量少色黯,畏寒,舌淡,脉沉紧)。

(3)羊肉250克,切块先煮,再与大米适量同煮粥,调味服。或用韭菜250克捣烂取汁,兑入煮沸的红糖适量,痛经时每天1次。用于气血虚弱型痛经(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按之痛减,经量少,色淡,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

(4)鸡蛋2个,黑豆60克,加水煮熟,去蛋壳再煮片刻,再冲入米酒120克,吃蛋喝汤,每日1剂。或用核桃仁200克,枸杞子200克,红糖60克,用黄酒浸泡两天,晒干后酌量常服。用于肝肾不足型痛经(经后小腹隐痛,经来量少色淡,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脉沉细)。

(四)药物调养法

1.单方验方

(1)当归15克,水煎服。适用于气滞血淤者。

(2)益母草30克,元胡20克,水煎服,月经前开始,每天1次,连用5~7天。适用于气滞血淤者。

(3)艾叶9克,生姜2片,红糖适量,水煎服,每日2次。适用于寒湿凝滞者。

(4)黄酒250克,生姜25克,同煎后加白糖适量,每日2次.适用于寒湿凝滞者。

(5)当归15克,川芎10克,白芍12克,党参15克,艾叶6克,阿胶10克(烊化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适用于气血不足者。

(6)当归15克,水煎取汁,加入红糖适量,米酒18克,调匀。每日1剂,分2次服。适用于气血不足者。

(7)当归15克,熟地10克,巴戟天10克,川断10克,川芎6克,每日1剂,分2次服。适用于肝肾不足者。

2.中成药方

(1)调经活血片,每日3次,每次5片。用于气滞血淤者。

(2)四制香附丸,每日2次,每次4.5克。用于气滞血淤者。

(3)艾附暖宫丸,每日2次,每次6克。用于寒湿凝滞者。

(4)温经丸,每日2次,每次6克。用于寒湿凝滞者。

(5)八珍丸,每日2次,每次4.5克。用于气血不足者。

(6)乌鸡白凤丸,每日2次,每次1丸。用于气血不足者。

(7)河车大造丸,每日2次,每次1丸。用于气血不足者。

(8)安坤赞育丸,每日2次,每次1丸。用于肝肾不足者。

(五)针灸调养法

(1)体针:取三阴交、合谷、关元、气海穴。其中三阴交、合谷单用针法;关元与气海宜先针后灸,留针15~30分钟。

(2)耳针:取子宫、卵巢、屏间、肾穴。每次取2~3穴,捻转中、强刺激,留针15~20分钟。也可用耳穴埋针。

(3)耳穴压丸法:取子宫、内分泌、交感、肾、神门穴。用一小块胶布将王不留行籽固定在以上穴位上。每日用食指和拇指按压3次,至出现酸、胀、痛感为止。可于月经来潮前3~5天开始贴药,经期换药1次,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4)灸法:点燃两根艾条,双手各持1根,在两侧至阴穴的上方约3厘米处,固定灸之,以皮肤有温热感,穴位周围出现红晕为止。

(六)按摩调养法

1.方法一

(1)先将两手搓热,然后在小腹部按顺时针方向抚摩150次。

(2)以手掌小鱼际部位,揉关元、气海穴,约2分钟。

(3)双手搓热,交替搓擦肾俞、命门穴。待发热后1分钟,移至骶部搓擦2分钟。

(4)用食指点揉三阴交、足三里穴,各1分钟。

(5)仰卧,双脚蹬空,动作像骑自行车一样,约2分钟。

(6)仰卧,屈腿,挺腹抬臀,上提肛门,约2分钟。

(7)仰卧,伸直双腿并抬高,坚持数秒钟,然后放松,放下。反复做10次。

(8)调整、顺畅呼吸,结束。

2.方法二

(1)睡前排尿后仰卧,用手掌反复揉按小腹部约3~5分钟,手法由轻至重。

(2)用拇指点按气海穴约2分钟。

(3)用拇指揉捏双侧三阴交穴约2分钟。

每月于月经来潮前3~5天开始按摩,每日1次,至行经不痛为止。

(七)药熨调养法

(1)方法一:川椒、吴茱萸、玄胡索、当归各30克,放入锅中炒热,装入布袋,热熨脐下疼痛处,至疼痛缓解为止。每日1~2次。

(2)方法二:将食盐炒至热极,然后将白芷、石菖蒲各30克及公丁香10克研成的细末,倒入锅中拌抄片刻,旋即取起,装入布袋,热熨脐下疼痛处。待药袋不烫时,将其外敷脐上,上覆棉被。若仍腹痛,可再炒热,继续熨敷1次。

(3)方法三:将虎杖、月季花、白芷各20克,刘寄奴、大黄、川芎各15克,共研为末(寒凝者加小茴香15克,干姜9克,乌药15克),然后加入开水及烫热的白酒50毫升,拌匀,待冷却至39℃左右(不烫手背)后,装入沙布袋内热熨小腹。若熨久不热,可在沙布袋上加用热水袋,以维持温度。每日2次,每次半小时至1小时,5日为一疗程。

(4)方法四:食盐100克,葱白100克,生姜50克,共捣烂炒热,放入布袋,热敷脐下腹部。每日2~3次。

经行头痛


每逢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头痛为主证者,称为经行头痛。其原因主要为内分泌失调,使激素不平衡而水盐潴留,颅内充血、水肿、颅内压升高;或由于激素作用,引起全身小血管扩张,颅内血管扩张而颅内压增高而头痛。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气血为病。若素体血虚,经行时益感不足,血不上荣,或因瘀血内阻,络脉不调,或因情志内伤,气郁化火,皆可导致本病。

(一)起居调养法

在行经前及行经期,应注意消除思想顾虑,保持情绪舒畅,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及着凉受冷。平时应注意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居住环境应尽量整齐清洁,舒适安静。注意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节制性生活。

(二)心理调养法

中医认为,精神紧张,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因素。因此,患者首先要明确,妇女每月来月经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要紧张、恐惧,更不能把来月经当成思想负担,应注意多看一些月经周期的生理知识和经期卫生知识,消除紧张情绪和思想顾虑,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畅。平时应注意丰富生活,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及体育锻炼,以舒畅情志,锻炼意志。对有情志因素或心理诱因的患者,应采用言语开导、劝说、安慰等方法,予以及时排解。使患者尽可能的保持最佳心理状态。

(三)饮食调养法

头痛属血虚者,应多食营养丰富的食物,如肉类、蛋类、牛奶等;忌生冷寒凉之品。属肝郁肝火者,可多食青菜、水果等清淡食品;忌烟酒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此外,可选用以下食疗方:

(1)何首乌60克,鸡蛋2个,共煮,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吃蛋喝汤。用于血虚型者(经期或经后头晕头痛,心悸不安,或肢体疼痛麻木,肢软乏力,舌淡,脉虚细)。

(2)用夏枯草15克,猪瘦肉60克,煮汤服用。或用菊花15克,白糖适量,开水泡茶饮用。用于肝火型者(经行头痛,头晕目弦,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3)川芎6克,白芷9克,鱼头1个。加水放炖盅内隔水炖熟,喝汤食鱼头。用于血瘀型者(经前或经期头痛剧烈,或腰膝关节疼痛,月经色紫暗有块,舌黯或边有瘀点,脉弦涩)。

(四)药物调养法

1.单方验方

(1)当归9克,川芎4.5克,白芍9克,熟地12克,党参12克,白术9克,茯苓9克,甘草4.5克,枸杞9克,首乌9克,水煎,分两次服。用于血虚者。

(2)熟地黄18克,山萸肉、山药各12克,泽泻、丹皮、茯苓各9克,夏枯草9克,白蒺藜9克,水煎,分两次服。用于肝火者。

(3)桃仁9克,红花9克,川芎6克,白芍9克,熟地12克,当归9克,水煎,分两次服。用于血瘀者。

2.中成药方

(1)逍遥丸或丹栀逍遥丸,每次6~9克,每日3次。用于肝郁或肝火型者。

(2)归脾丸,每次1丸,每日3次。用于血虚型者。

(3)调经化瘀丸,每次10粒,每日2次,用于血淤型者。

(五)针灸调养法

取合谷、太冲、三阴交、风池穴。针灸并用。

(六)推拿调养法

(1)用拇指点揉太阳穴。

(2)点揉百会穴。

(3)推揉风池穴。

(4)分推天庭。

(5)以五指分开,自前向后象梳头一样推按头皮。

(6)以手指无规律的叩击头部。

以上动作,每天早晚各1次。

闭经


闭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年过18周岁仍未行经者称为原发性闭经;既往曾有过周期性月经,现停经3个月以上者称为继发性闭经。至于青春期前、妊娠期、哺乳期以及绝经期闭经均属生理现象。闭经可由内外各种不同原因引起,如精神刺激、环境变化、药物抑制、营养不良、消耗性疾病及生殖器官损坏或肿瘤等。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有虚实之分,虚者多因肝肾不足、气血虚弱、阴虚血燥;实者多由气滞血淤、痰湿阻滞而致。闭经是比较严重的妇科病证,给妇女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故要予以重视,进行积极地治疗和调养。

(一)起居调养法

患闭经后,应极早查明原因,以利治疗。另外,由于闭经大多由功能失调所致,因此要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劳逸结合,避免精神紧张,适当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住室要防潮,注意寒暖变化,防止感冒受凉,不要下冷水游泳。做好计划生育,避免多次做人工流产。形体肥胖者,要采用多种有效措施以减肥等。都有利于恢复与协调身体功能。

(二)心理调养法

有研究表明,忧虑、悲伤、失望、恐惧等情绪因素,可刺激下丘脑—垂体,从而抑制卵巢排卵,造成经闭。因此,情志因素与本病的发生关系十分密切,临床对本病的治法,多论及开郁疏肝,多结合中医心理疗法。本病患者多是所求未遂,故应以从欲顺情法治疗为主,兼以移情易性。另外,孤僻多疑,生活单一,缺乏乐趣是本病患者的另一特点,因此,适当改善其生活环境,活跃其生活方式,激发其对生活的热情、兴趣,再加以言语开导,以解除心理负担,舒展情志,调畅气机,对治疗有显著的好处。

(三)饮食调养法

在饮食方面,体质虚弱者宜适当增加营养,可多吃白鸽、甲鱼、羊肉、乌贼、鸡、虾、桃子等;形体肥胖者应控制饮食,少吃甜食及含脂肪类丰富的食物。此外,患者还可适当选用下列食疗方:

(1)白鸽1只(去毛及内脏),鳖甲50克,将鳖甲打碎放入白鸽腹内,加水适量煮烂,调味后食肉饮汤。或用乌贼鱼一条,桃仁9克,将洗净的乌贼鱼与桃仁共煮熟后调味,吃鱼喝汤。适用于肝肾不足型者(年逾18周岁尚未行经,或月经推迟、量少,渐至闭经,消瘦,腰腿酸软,头晕耳鸣,舌淡红少苔,脉沉弱)。

(2)黄芪30克,枸杞子30克,乳鸽1只(去毛和内脏),放炖盅内加水适量,隔水炖熟,吃肉饮汤。或用当归30克,黄芪30克,生姜60克,羊肉250克,将羊肉切块,生姜切丝,当归、黄芪布包好入锅,加水炖烂,去药渣,调味后吃肉喝汤。适用于气血不足型者(经闭,面色萎黄,头晕耳鸣,心悸气短,疲倦乏力,舌淡,脉细弱)。

(3)苏木、木耳各30克。用水、酒各1碗,煮成1碗服饮。或用川芎6克,红花6克,鸡蛋2个,加水同煮,蛋熟后剥去蛋壳,再煮片刻,去药渣,加红糖适量,吃蛋喝汤,每日1剂,每月连用5~7剂。适用于气滞血淤型闭经(闭经,面色紫黯,烦躁易怒,胸胁胀痛或拒按,舌边紫黯或有淤点,脉弦涩)。

(4)苡米30克,炒扁豆15克,山楂15克,红糖适量,同煮粥服食。或用鲜荷叶50克,大米适量,共煮粥,调味服。适用于痰湿阻滞型闭经(闭经,形体肥胖,胸胁满闷,痰多,神疲,或面浮足肿,带多色白,苔腻,脉滑)。

(四)针灸调养法

(1)体针:取关元、中极、血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针时力求关元、中极之针感下达阴部;三阴交之针感上越两膝,则功效较大。每日1次,5~7日为1疗程。对功能失调所致闭经疗效较好。

(2)耳针:取内分泌、肾、肝、脾、皮质下、神门。隔日1次,中刺激,10次为1疗程。

(3)耳穴压丸法:取子宫、内分泌、卵巢、肾、肝等穴,将王不留行籽粘贴在0.5×0.5厘米的胶布上,敷于以上各穴,每次取单侧,每天用手按摩3~5次,至出现酸胀感。每3日换1次,连用。

(五)按摩调养法

1.方法一

(1)患者腑卧,操作者用双手拇指捏按患者肾俞穴,先左后右,使之有沉胀感。

(2)操作者用双手按压患者的命门穴,使之有沉胀感,并向小腹传导为佳。

(3)操作者用手点三阴交穴,使之有沉胀感。

(4)患者仰卧,操作者用手揉按气海穴,约2分钟。

2.方法二

(1)患者仰卧,用拇指指腹用力揉腹部的关元、气海、天枢、中脘穴,每穴约3分钟。

(2)仰卧,用手掌在腹部旋转摩擦4~6分钟。

(3)坐起,由家人用掌根沿背部脊柱由下向上直线推动,约2分钟,然后按压肾俞,肝俞穴各80次。

(4)用拇指揉按血海、三阴交穴各80次。

(六)药物调养法

1.单方验方

(1)女贞子24克,熟地15克,当归12克,枸杞子15克,水煎服,每日2次。适用于肝肾不足者。

(2)枸杞子24克,女贞子21克,红花9克,水煎服,每日2次,适用于肝肾不足者。

(3)当归15克,黄花菜根15克,黄芪18克,水煎服,每日两次。适用于气血不足者。

(4)黄芪15克,党参10克,当归15克,川芎6克,熟地10克,白芍10克,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适用于气血不足者。

(5)益母草45克,红糖适量,水煎服,每日2次。适用于气滞血淤者。

(6)鸡血藤12克,研末,温酒送服,每日1次,适用于气滞血淤者。

(7)红花9克,黑豆90克,红糖60克,水煎服。适用于气滞血淤者。

(8)薏米根50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痰湿阻滞者。

2.中成药方

(1)六味地黄丸,每次8粒,每日3次。用于肝肾不足者。

(2)当归地黄丸,每次10克,每日2次。用于肝肾不足者。

(3)左归丸,每次6克,每日2次。用于肝肾不足者。

(4)八珍益母丸,每次1丸,每日2次。用于气血不足者。

(5)归脾丸,每次1丸,每日2次。用于气血不足者。

(6)女金丹,每次1粒,每日1~2次。用于气血不足者。

(7)血府逐瘀丸,每次1丸,每日2次。用于气滞血淤者。

(8)益母草冲刺,每次1包,每日3次。用于气滞血淤者。

(9)活血调经丸,每次9克,每日3次。用于气滞血淤者。

(10)香砂六君丸,每次10克,每日3次。用于痰湿阻滞者。

(11)艾附暖宫丸,每次9克,每日2次。用于痰湿阻滞者。

(七)气功调养法

(1)全身从上至下完全放松。

(2)按自然生理规律呼吸,吸气时,气吸满腹,腹部隆起;呼气时,收腹凹肚。呼吸的同时,以意念贯气。

(3)意守丹田,默念吹声。痰湿阻滞型者,可意守三阴交,默念呼声。

(4)吸气时,舌舐上腭;呼气时,舌舐下腭,叩齿72次,待口中津液增多,分多次缓缓咽下。每咽一次都以意引津液下贯丹田,然后沿小腹正中线下行入阴部,再由阴部向后过肛门上尾闾,沿脊柱上行,经枕后至头顶,再从头顶向前下颜面,经口过喉,沿胸骨正中线下归丹田,此为一通。稍顿重复,共行三通。

(5)稍停,用手依序搓双侧肾俞及尾闾各72序,再依次揉按丹田、双侧血海、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各72次。在揉按血海、足三里、三阴交三穴时,应有酸胀感。最后双手收于脐部收功。

(八)外敷调养法

(1)将蜣螂1只焙干,加于威灵仙10克,共研细末、敷神阙穴,外贴伤湿止痛膏,1小时后去药,每日1~2次连用。

(2)香附2克,桃仁1克,水蛭1条,前2药研末再同水蛭捣成膏,敷于脐部,外贴伤湿止痛膏,3天一换。

白带异常


妇女平时常有少量白色或淡黄色分泌物从阴道流出,称为白带。生理性白带,为白色稀糊状,一般无味。在青春期、月经前期及妊娠期间白带可增多,但无腥臭气味及不适症状,属正常现象。如果白带量多,气味异常,颜色有改变或带血,或伴有外阴瘙痒,则为白带异常。引起白带异常的原因,常见的有阴道炎、子宫颈炎、子宫体炎或肿瘤,以及盆腔炎等。由此可见,白带异常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很多疾病中出现的一种异常表现。所以,白带异常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临床症状。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脾肾虚弱,湿滞不运或湿毒内侵所致。

(一)起居调养法

每天用温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外阴或坐浴,勤换内裤,保持阴道清洁。清洗外阴的用具,用前要用开水洗烫消毒,且不宜混用。保持精神愉快。患病期间应节制性生活,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和油腻生冷之物。如见血性白带或脓奇臭,应及时查明原因,以利治疗。

(二)饮食调养法

患者宜多食一些有补益脾肾及固下作用的食物,如淮山药、扁豆、莲子、白果、栗子、胡桃肉等,忌过食生冷寒凉食品。此外,尚可选用以下食疗方:

(1)椿根白皮30克,红糖适量,将药水煎取汁,再加入红糖熔化服食。或用藕汁半碗,红鸡冠花3朵,水煎取汁,红糖调服。适用于湿热型带下病(带下量多,色黄,质粘稠,有臭味,胸闷口腻,纳差,或小腹作痛,阴痒等,苔黄腻,脉濡数)。

(2)莲子30克,红枣10枚,糯米适量,共煮粥服食。或用韭菜根50克,鸡蛋2个,白糖50克,每天1剂,加水煮熟,将鸡蛋去壳,再煮片刻,分两次吃蛋喝汤。适应于脾肾亏虚型(带下清稀如水,或色白如涕,量多无臭,腰酸痛,四肢不温,神疲乏力,或下肢浮肿,纳差便溏,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

(三)药物调养法

1.单方验方

(1)莲子200克,荞麦粉200克,鸡蛋6个,将莲子砸碎,研成粉末,鸡蛋打破取蛋清,再将莲子、蛋清加水调和荞麦粉,揉匀,做成绿豆大的药丸。每日2次,每次10克。

(2)白鸡冠花30克,金樱子15克,分两次煎服。

(3)向日葵梗12克,荷叶12克,水煎,加红糖作引,1日2次,饭前空腹服。

(4)冬瓜子50克,白果仁10粒,水煎服。

(5)芹菜籽30克水煎,黄酒为引送服,分2次服完。

(6)白扁豆花30克,分2次煎服。

(7)金樱子30克,合猪膀胱炖服。

(8)小茴香18克,干姜10克,红糖适量,分2次煎服。适用于肾虚者。

2.中成药方

(1)白带丸,每次6克,每日2次。

(2)千金止带丸,每次6克,每日2次。

(3)白带片,每次5片,每日3次。

(4)温经白带丸,每次1粒,每日2次。

(四)针灸调养法

(1)体针:取带脉、白环俞、气海、三阴交穴。湿热者加行间、阴陵泉;脾肾亏虚者加关元、足三里。每次用2~3穴,交替使用,虚证捻转轻刺激,用补法;湿热证中强度刺激,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5~30分钟,中间行针1次。

(2)耳针:取子宫、卵巢、内分泌、膀胱、肾穴,每次选用3~5穴,留针15~20分钟。

(3)灸法:取穴三阴交、气海、隐白、足三里、命门。每次选用3~4个穴位,点燃艾条,距穴位3厘米左右,固定施灸,或回旋移动施灸,每穴约15分钟,每日1次。

(五)按摩调养法

1.方法一

(1)先将手掌心搓热,然后用手掌在小腹部做环形推摩50次.

(2)用指腹按压三阴交、阴陵泉、血海、气海、大巨穴各1分钟。

(3)用手掌握大腿内侧及腰骶部各25次。

以上手法,每日早晚各1次。

2.方法二

(1)沿脊柱两侧从裤带向下,直到尾骨,反复推擦,直到发热。

(2)用手掌鱼际于肚脐下3寸,反复转圈搓擦至热。

以上手法每日2次。

(六)药熨调养法

艾叶500克,葱500克,共捣烂,炒热装于袋中,置放外阴处,上用热水袋热熨1小时。

(七)外洗调养法

(1)苦参60克,黄柏、蛇床子各30克,苍术、苡仁各15克,共水煎1小时后滤掉药渣,洗涤外阴及阴道,每日2次。

(2)黄柏、蛇床子、白鲜皮各50克,苦参、龙胆草、荆芥各15克,水煎后熏洗外阴及阴道,每日2次。

(八)外敷调养法

灶心土30克,车前子15克,醋炙白鸡冠花、酒炒红花、荷叶、茯苓、白术各3克。先将灶心土放入锅中炒至黑褐色,然后将其他诸药研末倒入锅中同炒片刻,再向锅中注入适量白酒烹之,待半干时取出,做成一药饼。将药饼烘热,敷于脐窝内,外敷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对白带证有特效。

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


功能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神经内分泌失调而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其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据卵巢有无排卵而分为有排卵性功血和无排卵性功血两种。有排卵性功血多见于流产、分娩后的生育期妇女,无排卵性功血常见青春期少女或更年期妇女。临床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如先有数月停经,然后大量出血)、经期延长(流血往往2~3周或更长时间不止)、血量增多,或不规则流血,量时多时少,常伴有贫血。亦有月经频发,量多者。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肾虚、脾虚、血热、血瘀,损伤,冲任,不能制约经血而使其非时妄行。治疗既要重视止血之先,又要调养血止之后,切不可血止则盲目乐观,放弃治疗与调养。

(一)起居调养法

病人要解除思想顾虑,正确看待本病,避免情绪紧张、焦躁和不良刺激,因为急火内攻更会使血流妄行,病情加重;出血期间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切勿剧烈运动或过度劳累;严禁房事,注意外阴卫生,每日用温开水清洗,并使用干净的卫生纸垫或卫生纸,不宜坐浴;居住环境要安静、整洁、舒适,冬天要温暖,夏天要防潮;急性大量出血时,应尽快去医院治疗。

(二)饮食调养法

长期或大量出血,易造成贫血,因此在饮食方面,应加强营养,多吃富含蛋白质、铁和维生素C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猪、牛、鸡肉及动物肝类,菠菜,芹菜,油菜,桃,李,杏,红枣,桔子,橙子等。属热证者,还可选食小麦、小米、赤小豆、绿豆等;属血淤者,可适当配用酒及食醋等;血热者忌吃辛辣、葱、姜、蒜、芥末、茴香、花椒等动火食物;虚寒者忌吃生冷果瓜及寒凉之品。此外,还可适当食用食疗方:

(1)豆腐2块,米醋100克,煮熟,饭前服食;或将木耳炒香,加适量水煮汤,白糖调服。适用于血热型崩漏(阴道突然大量下血,或淋漓日久,色鲜红,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2)黄芪30克,核桃肉20克,大米适量,共煮粥服食。或用牛肉250克,当归20克,生姜15克,加水煮熟,调味后吃肉喝汤。适用于脾肾虚型崩漏(经来无期,量多或淋漓不断,色淡质薄,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四肢不温,腰酸腿软,纳差,大便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而细)。

(3)益母草50克,香附15克,鸡蛋2个,加适量水同煮,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吃蛋喝汤。或将鲤鱼500克,开膛去杂物,洗净,切成鱼片,放入锅内,加入黄酒煮熟吃;鱼骨烤干研成细末,晨起用黄酒冲服。适用于血淤型崩漏(出血淋漓不断,或突然下血量多,色紫黑,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舌质暗红或有淤斑,脉弦涩)。

(三)药物调养法

1.单方验方

(1)槐花18克,焙焦研成细末,用黄酒送服。

(2)红鸡冠花烘干研粉,每次6克,每日2次,温水送服。

(3)美人蕉花9克,晒干研成细末,黄酒送服。每日两次。

(4)贯众3克,炒后研成细末,醋调服,每日3次。

(5)仙鹤草、血见愁、旱莲草各30克,水煎服,每日3次。

(6)丝瓜络炭15克,棕榈炭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7)崩漏出现虚脱时,可用人参12克,浓煎取汁,一次服完。或用人参12克,熟附片10克,浓煎汁,一次灌服。

2.中成药方

(1)云南白药,每次0.3~0.5克,每日2~3次,温水送服。

(2)固经丸,每次6~9克,每日2~3次,温水吞服。

(3)宫泰冲剂,每次2包,每日2次,开水冲服。

(4)乌鸡白凤丸,每次1粒,每日2次,开水化服。

(5)崩漏出现虚脱时,可用参三七粉3克,温水一次吞服,每日2次。或宫血宁,每次1~2粒,每日3次。

(四)针灸调养法

(1)断红穴(二、三掌骨之间,指端下1寸),先针后灸,留针20分钟,有减少出血量的作用。

(2)体针:关元、三阴交、隐白穴,崩漏初起,量多色暗者,加刺血海、水泉;伴头晕耳鸣、午后潮热者,加刺太冲、太溪;漏下日久,神疲乏力者,灸脾俞、足三里;失血过多,汗出肢冷或昏厥者,重灸百会、气海。

(3)耳针:子宫穴、内分泌、皮质下,针刺,留针15~20分钟。

(4)耳穴压丸法:取子宫穴、内分泌、卵巢穴、肾穴、肾上腺及神门穴。每日取穴4个,用针柄测得所选耳穴的敏感点,并稍加压,使之留下压痕,用酒精棉球消毒后,将王不留行籽贴在0.5×0.5厘米的胶布上,敷于所选穴位上,边敷边按摩,直至产生酸、麻、胀、痛等感觉。每日按压3~5次,两耳交替按压。

(5)灸法:取精盐适量,填满脐孔,放上姜片,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稍感灼痛即压灭,再换1壮(即一个艾炷)。每次灸6~8壮,每日或隔日灸一次,3~5次为一疗程。

(五)按摩调养法

(1)仰卧,自行用指腹揉按气海穴数次。

(2)坐起,用拇指按揉双侧三阴交、足三里穴,每穴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宜。

(3)腑卧,由家人用双手拇指捏按患者背部的肾俞穴1分钟,以有沉胀感为宜。

(4)俯卧,由家人用双手按压患者命门穴至有沉胀感,并向小腹传导,然后双手顺势下移至八髎穴处,以中等力度揉按2分钟。

(六)药熨调养法

川芎15克,当归30克,炒延胡索、炒五灵脂、小茴香、肉苁蓉、白芍、白术、白芷、苍术、乌药、陈皮、半夏各9克,柴胡6克,黄连、炒吴茱萸各3克,共研粗末,瓶贮备用。取适量药末用黄酒炒热,放于布袋,热熨脐孔及四周,熨后将药末敷于脐孔,外以胶布固定,每天1次。

盆腔炎


女性内生殖器官(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时,称为盆腔炎,有急性、慢性两种。急性盆腔炎多因分娩、流产、宫腔内手术时消毒不彻底,或腹腔内其他器官感染,或因月经来潮子宫内膜剥脱,使病原体乘机侵入内生殖器所致。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或病人体质差使炎症迁延为慢性。急性盆腔炎常表现下腹痛、拒按。伴有发热、寒战等。慢性盆腔炎全身症状不明显,仅有一侧或两侧下腹部坠胀疼痛,经期加重。亦有性交痛,白带多等。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外邪乘胞宫空虚之际入侵所致。若及时治疗,预后良好,否则易导致不孕、痛经等。

(一)起居调养法

急性期要卧床休息,取半卧位,以利脓液聚于子宫直肠凹而使炎症局限,病情好转可适当下床活动,以不疲劳为度。注意外阴卫生,每日用温开水或1∶5000高锰酸钾液清洗,及时更换内衣裤,使用干净的月经纸垫。在慢性期可用热水袋或盐炒热放布袋内热敷下腹部,促进盆腔血液循环,缓解盆腔组织痉挛。居室要空气流通,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夏季可在地面上洒些清水,冬季可在火炉或暖气片上放一盆热水,以免空气干燥。同时要解除思想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饮食调养法

盆腔炎患者宜多饮水,多进食清淡而易消化的食物,高热时,可多吃梨、苹果等水果,或用鲜芦根煎水喝,忌吃酸辣煎炸及酒等刺激性食物。此外,还可选用食疗方:

(1)香椿根白皮30克,白糖50克,每天1~2剂,水煎成浓汤,去渣,加红糖调服。或用槐花10克,冬瓜仁20克,水煎成浓汤,去渣后再放苡米30克及大米适量,同煮成粥服食。适用于急性盆腔炎。

(2)蕺菜30克,山楂15克,佛手15克,苦荬菜30克,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或用丹参30克,香附12克,鸡蛋两个,加水同煮,熟后剥去蛋壳,取蛋再煮片刻,去药渣,吃蛋饮汤。适用于慢性盆腔炎。

(三)药物调养法

1.单方验方

(1)黄柏粉2克,空腹时冲服。用于急性盆腔炎。

(2)鱼腥草60克,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急性盆腔炎。

(3)阴干的艾蒿30克,百蕊草18克,用540毫升水煎至300毫升,每日分5~6次服。用于急性盆腔炎。

(4)银花15克,连翘10克,鳖甲15克(先煎),红藤30克,生蒲黄9克(包煎),椿根皮9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于慢性盆腔炎。

2.中成药方

(1)连翘解毒丸,每次1粒化服,每日2次。用于急性盆腔炎。

(2)醒消丸,1.5~3克化服,每日1~2次。用于急性盆腔炎。

(3)少腹逐瘀丸,每次1丸,每日2次。用于慢性盆腔炎。

(四)针灸调养法

(1)针刺法:取三阴交,阴陵泉,水道,关元穴或三阴交,足三里,关元透中极,八髎。用中强度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2)耳穴压丸法:取耳穴子宫、盆腔,交感,内分泌,将王不留行籽粘贴在以上各穴位上,边贴边用手按摩,至出现胀痛感为止。3天换1次药,每天按摩几次,1个月为1疗程。

(五)按摩调养法

慢性盆腔炎还可选用以下按摩调养法:

(1)以两手手掌按在耻骨联合上的小腹部,向两侧同时旋转摩擦至腹股沟处,再自腹股沟处旋转摩擦至少腹部,重复20~30次。

(2)按揉大腿内侧20~30次。

(3)将两手互相搓热,以热手搓腰部,两则各18次;再用双手的食指和中指揉尾骶部,两侧各30~40次。

(4)用食指或中指按压气海、大巨、三阴交穴各1分钟。

(六)体育调养法

慢性盆腔炎患者可采用体育调养法,有助于病情的恢复。其具体方法为:

(1)屈伸开合:仰卧,两腿伸直,屈膝,两腿外展,内收后再伸直,反复20~30下。

(2)横剪竖蹬:仰卧,两腿伸直抬起至45度,作内收、外展交叉动作20~30下。

(3)交腿下蹲:两腿交叉站立,臀部尽量下蹲,然后缓慢站起来,再下蹲,反复20~30下。

(七)药熨调养

(1)急性盆腔炎可用炒大青盐500克,或醋拌坎离砂500克,装入布袋敷于下腹部,可减轻症状。

(2)慢性盆腔炎可用川椒、大茴香、乳香、没药、降香各等份,共研细末,加干面粉及高粱酒少许调湿,摊于纱布上,放在痛处,上用热水袋热熨,每日2次。或用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野菊花、千里光各30克,延胡索、没药、栀子各15克,一起包入布袋中,蒸热后放于下腹部,冷了再换,每次热敷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子宫脱垂


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子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整个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之外。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目前多认为由于分娩损伤、盆腔脏器筋膜及支持组织薄弱、腹腔压力增加及体势用力等影响所致,且往往是综合因素的结果。主要表现为腰酸、阴道下坠。较重者有块状物从阴道脱出,咳嗽、走路时加重,卧床休息时可回缩变小。严重者需用手回纳,站立即又脱出,可伴发糜烂、溃疡、感染,阴道分泌物增多,月经失调等。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房劳多产,气虚下陷及肾虚不固所致,应重视早期治疗调养,否则会引起阴部糜烂、感染、尿失禁等严重后果。

(一)起居调养法

不要长时间站立或下蹲,不可用力提取重物,尽量少做屏气等能增加腹压的动作。注意卧床休息,睡觉时宜垫高臀部或脚部。保持大小便的通畅。及时治疗慢性咳嗽、便秘、腹泻等易增加腹压的疾病。产后不要过早下床活动,尤其不要过早地参加重体力劳动。哺乳期不应超过两年,以免子宫及其支持组织萎缩。加强营养,注意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此外,还可配合功能锻炼(见后面功能锻炼调养法),均对子宫脱垂的恢复有很大帮助。

(二)饮食调养法

中医认为,子宫脱垂多由气虚、肾虚所导致,因此饮食疗法对升提子宫有很大帮助。平时应增加营养,多食有补气、补肾作用的食物,如鸡、鱼、蛋和肉类,以及山药、扁豆、大枣、莲子等。此外,尚可选用食疗方:

(1)用金樱子15克,冰糖60克,放入200克清水中,隔水炖1小时,去渣饮汤,每日3次。或用乌骨鸡1只(去毛和内脏),黄芪60克(塞入鸡腹中),隔水蒸烂,加少量盐调味,吃肉喝汤。适用于气虚型者(子宫下移,或脱出阴道口外,劳则加剧,小腹下坠,四肢无力,少气懒言,小便频数,或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舌淡、苔白、脉虚细)。

(2)用乳鸽1只(去毛和内脏),黄芪30克,枸杞子15克,放炖盅内加水,隔水炖熟,盐调味,吃肉饮汤。或用何首乌30克,山萸肉9克,鸡蛋3个,先用水煎药取汁,再加入鸡蛋煮熟服食。适用于肾虚型者(子宫下脱于阴道口外,腰酸腿软,小腹下坠,头晕耳鸣,小便频数,夜间尤甚,舌淡红,脉沉弱)。

(三)药物调养法

1.单方验方

(1)棉花根60克,枳壳30克,水煎服,每日2次。

(2)金樱子根30克,水煎服,每日2次,连续3~4日。

(3)炒枳壳60克,升麻15克,黄芪30克,水煎,加适量红糖,分多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方

(1)人参健脾丸,每次6克,每日3次。用于气虚者。

(2)补中益气丸,每次6克,每日3次。用于气虚者。

(3)右归丸,每次1丸,每日3次。用于肾虚者。

(四)针灸调养法

1.体针

方法一:

主穴:子宫与维胞穴。针刺方向与耻骨联合方向成45°角,向子宫方向斜刺,大幅度捻转,其深度以使患者感到阴部有酸胀上抽感为止。

配穴:三阴交、长强、百会、阴陵泉。百会可用灸法。

每次可选用1~2个主穴,2~3个配穴。强刺激,不留针。每周2~3次。2~3周为1疗程。

方法二:

取百会、气海、大赫、维道、太冲、照海穴,用补法并留针多灸。

每次针后,应多做功能练习(见后功能锻炼调养法)。

2.头针

选取双侧足运感区及生殖区。10次为1疗程。休息3~5天,做第二疗程。

(五)按摩调养法

方法一:

(1)患者俯卧,由家人用拇指指腹点揉百会、大椎、脾俞、肾俞穴各1分钟,然后用手掌推擦腰骶部4分钟。

(2)患者仰卧,自行用指腹揉膻中、中脘、气海穴各1分钟。

(3)仰卧,自行用手掌在少腹部旋转摩擦,顺时针30次,逆时针30次。

(4)以指腹点揉三阴交、足三里穴各1分钟。

以上按摩法,每日早晚各1次。

方法二:

(1)仰卧,双膝立起,将两大腿逐渐向两侧分开,在此过程中,用手指在大腿内侧的发硬处按摩,一直到硬处渐渐缓解,且两个脚跟紧贴着臀部,能使两大腿均衡地往大分开为止。

(2)侧卧,按揉腰部肌肉发硬的地方,使左右均衡柔软,尤其是第1、2、3、4节腰椎的发硬处,要重点按揉。

揉完后,可配合在左手腕关节外侧的阳池穴施灸5~7壮。

(六)熏洗调养法

(1)枳壳60克,升麻15克,水煎,先熏后洗。

(2)丹参15克,五倍子9克,诃子肉9克,煎水,趁热熏洗。

(3)乌梅60克,五倍子9克,石榴皮9克,煎水熏洗。

(4)蛇床子30克,乌梅10个,升麻、枯矾各15克,煎水,坐浴。

(5)金银花、紫花地丁、蒲公英、蛇床子各30克,苦参15克,黄柏、枯矾各10克,黄连6克,煎水熏洗、坐浴。适用于子宫脱垂伴有黄水淋漓者。

(七)外治调养法

(1)用雄黄、五倍子各5克,铜绿4克,枯矾100克,桃仁(去皮尖)12克,共研细,捣为丸,成枣核形,每丸3克左右。每次用1丸塞入阴道后穹窿、侧穹窿或膨出最厉害的部分。塞后休息2~3天。7天后再重新放置另一丸。

(2)取等量五倍子与覆盆子,研成细末,以少量油脂调之,然后用棉球蘸药塞阴道穹窿处,每日4次,3天为1疗程。

(八)功能锻炼调养法

(1)膝胸卧位法:两膝及小腿平置床上,两手屈肘平置床上,抬高臀部,头侧枕前臂上,每天2次,每次5~15分钟。

(2)肛门收缩动作:采用坐位,练习忍住大便的动作,然后放松,如此一紧一松,交替进行,每天2~3次,每次5~15分钟。

(3)双足交叉,做起立坐下动作,5~10次。每天2次。

乳腺增生病


乳腺增生病是指乳间质的良性增生,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多发于25~40岁之间。其病因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乳房有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块,质韧实或囊性感,界线不清,活动度好,常于经前增大,经后缩小,自觉乳房胀痛,尤以经前明显,经后则减轻或消失。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情志内伤,肝郁痰凝,积聚乳络所致。

(一)起居调养法

保持情绪舒畅,消除恐惧与顾虑,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

(二)心理调养法

中医认为,肝郁气滞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原因。因此,患者平时应注意调整内心世界,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凡事力求心胸开阔,处世泰然。应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以丰富生活,调畅情志。对有情志因素的患者,应及时予以开导,排解。且不可因患本病而恐惧,紧张,情绪消沉,或情绪烦躁,肝火上升。应树立必愈的信心,才更有利于本病的治疗。

(三)饮食调养法

本病患者的饮食以清淡为宜,应多食蔬菜类,少食肉类。此外,海带、芋艿、地粟、慈菇等食品,有软坚散结的作用,亦可选食。另外,尚可选用以下食疗方:

芋艿100克,青皮6克,桂花2克,玫瑰3克,红糖适量,同煮成甜羹食用。

(四)药物调养法

1.单方验方

(1)瓜蒌30克,橘叶、核各9克,乳没各3克,甘草3克,分两次煎服。

(2)菊花、玫瑰花各10克,青皮6克,开水冲泡代茶饮。

(3)白芍10克,当归、制香附各9克,青皮6克,柴胡、枳壳各5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

2.中成药方

(1)小金片,每次3片,每日3次。

(2)大黄?虫丸,每次3克,每日2次。

(3)柴胡疏肝丸,每次6~9克,每日3次。

(五)针灸调养法

(1)体针:取屋翳、膻中、足三里穴,或天宗、肩井、肾俞穴,两组穴位均取双侧,并可交替使用。进针后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运针2~3次。8次为1疗程,停针2~3天后,继续第二疗程。3个疗程后进行复查。

(2)耳穴压丸法:取耳穴内分泌、交感、皮质下、乳腺、垂体、卵巢、子宫、肝穴。常规消毒后,将王不留行籽粘贴在0.5×0.5厘米的胶布上,贴于以上各个穴位,边贴边按摩,直至耳部潮红、发热。一般于月经前半月开始,隔3日换药1次。每日按揉3~4次。每次15分钟,连续3个月经周期。

(六)按摩调养法

(1)患者坐位,前臂自然平放在垫有松软物体的桌上,使胸部及上肢肌肉放松。然后用健侧手掌,沿患侧上臂中段,逐渐拍打至胸锁部,来回进行,用力不宜过大,以患乳轻微抖动为宜。持续30分钟。

(2)用手搓肋间1~2分钟。

(3)揉腋窝1~2分钟。

(4)先揉膻中穴1~2分钟,再点按1分钟。

以上按摩方法,每天2~3次。应坚持长期按摩。

(七)外治调养法

(1)用大黄、黄柏、乳香、没药各等份,冰片少量,共研细末,以鸡蛋清调好,敷于患处,外盖纱布,以胶布固定。2天换药1次。

(2)用连翘、香附、泽兰、大黄、芒硝、瓜蒌、川芎、红花、桑寄生、鸡血藤、丝瓜络各30克,混合均匀,分装于两个大小能覆盖乳房的布袋中。将药袋置锅中蒸热,外敷乳房患部。临用时可在药袋上洒烧酒少许。每次热敷30分钟。每一药袋最多热敷10次即应换药。

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是妇女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到最后消失的一个过渡时期,最突出的征象是月经不规律渐至绝经,一般发生在45~55岁之间。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在绝经前后出现的月经紊乱,潮热汗出,易激动,烦躁、忧郁、疲倦、失眠、头痛等一系列症状。病因主要是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落所致,且与体质、营养、社会环境、文化素养等因素有关。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由肾气渐衰,冲任亏虚,天癸将竭,精血不足,阴阳平衡失调,脏腑气血不相协调所致。强调调养以固肾为主,兼以疏肝腱脾。

(一)起居调养法

生活应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但不宜过多卧床休息。身体尚好时应主动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和家务,或参加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如练气功和太极拳等,以丰富精神生活,增强身体素质。保持和谐的性生活。

(二)心理调养法

患者首先要明确,更年期是一个正常的生理变化过程,可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因此出现一些症状是不可避免的,不必过分焦虑,要解除思想负担,保持豁达、乐观的情绪。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以丰富生活乐趣。注意改进人际关系,及时疏导新发生的心理障碍,以保持精神愉快,稳定情绪。另外,亲属应在精神及生活上多给些安慰和照顾,避免精神刺激和过分激动。这样常可使症状减轻,甚至不治而愈。

(三)饮食调养法

饮食方面应适当限制高脂肪食物及糖类食物,少吃盐,不吸烟,不喝酒,多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及瓜果蔬菜等。此外,尚可配合食疗方。

(1)黄精30克,山药60克,鸡肉500克,切块同放入碗中,加水适量,隔水炖熟,调味后分2次食用,隔天一剂。或用猪瘦肉200克,切块,百合30克,共煮烂,加盐调味,服食。适用于肾阴虚者(头目眩晕耳鸣,头部脸颊阵发性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腰膝酸痛,多梦少寐,口干心悸,潮热,甚则血压增高,舌红少苔,脉细数)。

(2)当归30克,羊肉250克,炖熟服食。或用黄芪10克,冬虫夏草10克,虾肉50克,加米少许,煮粥食用。适用于肾阳虚者(月经周期先后不定,量忽多忽少,淋漓不断,或数月不行,头晕,目眩,腰痛,肢寒,口淡,纳少,神疲乏力,浮肿,便溏,夜尿多,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四)药物调养法

1.单方验方

(1)丹参30克,加红糖15克,水煎服,每日2次。

(2)百合60克,加红糖适量,水煎后服用。

(3)手掌大鲜荷叶1片,去心莲子,去壳芡实各60克,加适量糯米煮粥服食。

2.中成药方

(1)更年安片,每次6片,每日2~3次。

(2)天王补心丹,每次1丸,每日2次。

(3)知柏地黄丸,每次6~9克,每日2~3次。

(五)针灸调养法

(1)针刺法:肾俞、三阴交、神门、足三里。烦躁易怒者加太冲穴;精神疲乏者加关元穴;心悸失眠者加内关穴;头晕耳鸣者加风池、听会穴;五心烦热者加太溪穴;汗出者加合谷、复溜穴。

(2)耳穴压丸法:取卵巢、肾上腺,交感、子宫、神门穴,将中药王不留行籽粘贴在0.5×0.5厘米的胶布上,然后分别贴在以上各个穴位上,边贴边用手指按摩,至穴位处出现胀痛感和耳廓上出现灼热感为止。患者每天要按摩3~5次,每次均以出现上述反应为止。注意两耳交替按压,隔日换药1次。

(六)按摩调养法

(1)先将手掌搓热,在小腹以关元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环形推摩50~100次,然后按压关元、中极、归来、足三里、三阴交穴各2分钟。

(2)用手掌在胸前区揉20~30次,然后用拇指揉按膻中、内关、中府穴各1分钟。

(3)用手掌搓揉肾俞、涌泉穴各100次,至局部有温热感为止。

(七)气功调养法

(1)预备:全身直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两手自然下垂。全身放松,双目微闭,思想入静。此节时间可长可短,亦可穿插于其他几节功法之间,平静呼吸,使肌体松弛。

(2)起势:深呼吸,用鼻吸气时,脚根微微上提,胸部伸展,小腹鼓起;用口呼气时,小腹微收,两膝顺势微屈,脚根落地。连续呼吸16次。

(3)全身抖动:上身正直,全身放松,两手垂于体侧,膝微屈。然后使整个身体随着膝的上下弹性抖动,带动双乳、肩臂关节、颈部关节,各处肌肉一起抖动。时间不少于1分钟,约抖动160次。结束前缓慢减速,收功。

(4)左右转肩:手脚位置同上,将身体重心移至前脚掌,膝微屈,全身放松。然后开始将肩交替转动;肩先向前,再向上,向后,向下,完成一圈。左右两肩交替转动16次。转肩时呼吸随动作。转肩用力不可过猛,宜缓慢舒适,初练转小圈,渐渐加大,以大圈为好。

(八)其他调养法

(1)代灸膏,贴于涌泉、三阴交、内关穴。

(2)505神功元气袋系在小腹。

胎位异常


正常胎位为枕前位,若在妊娠28周以后,出现其他胎位均为异常胎位。常见的异常胎位有:胎臀向骨盆(臀位);胎儿的纵轴与骨盆轴垂直即胎儿横卧于子宫(横位);临产前胎儿的枕骨向左右(枕横位)、向后(枕后位);胎头不同程度的仰伸(面先露、额先露等);头手同进入骨盆(复合先露)。头位中异常胎位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只有临产时因产程异常而作阴道检查时才被发现。臀位和横位通过产前检查即可明确。形成胎位异常的原因有骨盆异常、胎儿异常、子宫畸形、前置胎盘、子宫或盆腔肿瘤,或子宫腔大、腹壁松弛等。

胎位异常是造成难产的因素之一,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安全。因此要明确诊断,早期调治,努力使胎位转正。

(一)起居调养法

胎位不正经过治疗,很多都能转成正常胎位,因此怀孕妇女首先要解除思想顾虑,不要过度紧张、焦虑和恐惧,否则不利于胎位的转变。不要久坐久卧,过度安逸,要经常活动,如散步、揉腹、转腰等轻柔的活动,要加强营养,提高身体素质,但应忌食寒凉性及一些胀气性食物,如西瓜、山芋、豆类、奶类等。要保持大便通畅。此外,尚可配合一些功能锻炼,如先排空小便,松开腰带,两膝着床,两小腿向后平伸,双肘着床,前臂自然前伸,抬高臀部,头枕于前臂上。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15~20分钟,对校正胎位不正十分有效。

(二)药物调养法

单方验方

(1)苏叶6克,黄芩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黄芩、党参、白术、当归、白芍、枳壳、熟地、川断、甘草各10克,川芎6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

(三)针灸调养法

取至阴穴。操作前,孕妇应松解腰带,放松小腹,坐在靠背椅上或仰卧床上,以艾条灸两侧至阴穴15~20分钟。对胎位不正的校正有很好的效果。亦可用5分毫针向上斜刺,进针1~2分深,以平补平泻法,中度刺激,留针15分钟。晚睡前再灸15~20分钟。每天1次,7天为1疗程。

(四)按摩调养法

患者取坐位,先以指腹揉按至阴穴3~5分钟,然后揉窍阴穴3分钟,继之以手掌在下腹部旋转摩擦3分钟,再换指腹揉中脘及膻中穴各3分钟,每天2次。

产后腹痛


大多数产妇在分娩后1~2天会感到腹痛,尤以经产妇,特别在急产后多见。一般产后3~4天自然消失。若腹痛剧烈或时间延长,则应早期诊治。常见原因为:子宫肌肉发生痉挛性收缩而引起的宫缩痛和子宫内潴留少许胎膜和血块,引起收缩疼痛。另外,产后尿潴留、肠胀气、耻骨联合分离等,也可引发腹痛。一般表现为阵发性小腹疼痛,不伴有寒热等症。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为产后虚弱,冲任失养,或起居不慎,外邪乘虚侵入胞脉,或情志不畅,影响气血运行而致瘀血内停而引起。提倡早期诊治,以防漫延诱发其他疾患。

(一)起居调养法

产后宜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久站久坐,注意保暖,勿受寒凉,尤其是腹部保暖,以免寒气入侵胞宫。腹痛时可热敷腹部。同时应保持心情舒畅,不要过度紧张恐惧,尽量避免恼怒忧郁,只有这样,才能气血畅通,通则不痛。要保持大便通畅,禁止房事。保持外阴及阴道清洁,可每晚用温水或1∶5000高锰酸钾液冲洗。若腹痛较甚且伴有高热(39℃以上)。恶露秽臭色暗者,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二)饮食调养法

因本病一般发生于产后几天,所以饮食应以营养丰富,易于消化为宜,但由于产妇产后一般食量较大,故饮食应有节,以防止发生伤食腹痛,另外,应忌食寒凉生冷之物及一些易引起胀气的食物。此外,还可选用以下食疗方:

(1)当归、生姜各15克,羊肉500克切片,共放炖盅内,加水适量,放入锅内,隔水炖至羊肉熟透,分次服食。或用猪蹄两只,切块加生姜500克,甜醋1000毫升,共放砂锅内煲熟,分次服食。适用于血虚型者(小腹隐痛喜按,恶露量少色淡,头晕耳鸣,心悸疲乏,大便燥结,色淡红,脉虚细)。

(2)益母草30克,苏木10克,青皮鸭蛋2个,共炖,蛋熟后去皮再炖约半小时,去药渣,吃蛋喝汤。或用山楂60克,生姜3~5片,红糖30克,共煎服。适用于血淤型者(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少不畅,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舌质黯或有淤斑,脉弦涩)。

(三)药物调养法

1.单方验方

(1)益母草50克,红糖适量,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2)桂皮10克,红糖20克,水煎服。

(3)干姜粉1.5克,红糖25克,开水冲服,每日2次。

(4)蚕豆梗苗250克,水煎取汁,加米酒饮用。

2.中成药方

(1)乌鸡白凤丸,每次1丸,每日1次。用于血虚型者。

(2)益母草膏,每次1匙,每日3次。用于血淤型者。

(3)失笑散,每次10克,每日2次。用于血淤型者。

(四)针灸调养法

(1)血虚型者,可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穴,轻刺激,同时用艾条灸气海、关元穴。

(2)血瘀型者,可艾灸天枢、气海穴。

(五)按摩调养法

(1)患者仰卧,由家人立其侧,一掌横置其脐上,另一掌横置于耻骨上,两掌随其呼吸做上下起落、轻重适宜的摩按3~4分钟。

(2)以单掌在患者小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摩擦5~10分钟,稍用力。

(3)以指腹点按三阴交穴1~3分钟。

(4)以双手推擦其腹股沟处1~3分钟。

(5)推擦其四肢内、外侧面,以热为度。推大腿内侧时,方向从下向上。

(6)按揉足三里、太溪穴各1分钟。

(7)推擦涌泉穴,以热为度。

(8)空拳叩击腰部肾俞穴40次。

(六)外治调养法

用生姜30克,半夏20克,丁香15克。生姜煎浓汁,半夏、丁香研末,共调成糊状。取适量敷脐部,每日1次,连用3~4天。

产后身痛


产褥期(分娩后6~8周)间出现肢体、腰膝、关节疼痛或全身酸痛,称为产后身痛或产后关节痛。主要原因为产褥期机体血脉空虚,气血运行不畅,稍有劳累或感受风寒外邪即易发病。本病特点是产后肢体酸痛、麻木、重着,局部无红、肿、灼热,当与风湿热鉴别。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为产后血虚,经脉失养,若起居不慎,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或素体肾虚,产后更显不足,胞脉失养而致。强调产后必须格外注意摄生,一旦发生疾病,要早期诊治,及时调养,切忌姑息养奸,遗患无穷。

(一)起居调养法

产后痛甚时,宜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睡眠。恢复期可下床活动,但宜量力而行,以免损伤筋骨导致肌体酸痛。居室应保持干燥,温度适宜,阳光充足,空气流通,但应避免直接吹风,以免风寒入侵,病情加重。应注意局部保暖,夏季勿要贪凉,不宜睡竹席、竹床,空调控温不宜过低。保持床铺及衣被的干燥、清洁。出汗多时,应勤用温水擦身,并及时更换衣被。提倡洗澡,但宜选用擦浴,再逐渐过度到淋浴,且谨防着凉受寒。

(二)饮食调养法

产后身痛多由血虚或外感风寒所导致。血虚者,宜多食营养丰富的食品,如猪肝、羊肉、鸡、桂圆、大枣、红豆等;外感风寒者,宜多食辛温散寒之品,如生姜、葱白、红糖及一些易消化的鱼、肉类。忌食生冷之物。此外,尚可选用以下食疗方:

1.羊肉500克,切块,当归、生姜各20克,切片,共放砂锅内,炖烂,分次服食。或用红豆及大枣各适量,炖熟服食。适用于血虚者(产后周身关节疼痛,或酸楚麻木,头晕心悸,舌淡红,少苔,脉细无力)。

2.生姜20克,葱白2~3条,红糖适量。先将姜葱煎约15分钟后,加入红糖,趁热服,每天2次。或用母鸡1只,桑枝30克,共炖,吃鸡喝汤。用于外感风寒者(周身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或痛无定处,或怕冷,或肢体肿胀,麻木重着,得热则舒,舌淡苔白,脉浮缓)。

(三)药物调养法

1.单方验方

(1)川断、怀牛膝、木瓜各12克,当归10克,五加皮9克,红花6克,分2次煎服。每日1剂。

(2)杜仲12克,桑寄生、白芍、怀牛膝、当归各10克,川芎6克,人参5克,分2次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方

(1)产灵丹,每次1~2粒,每日2次。

(2)祛风天麻丸,每次1~2粒,每日2次。

(四)推拿调养法

(1)拿肩井,掐揉手三里、外关,?臂推拿法,拨络叩挠法,推背捏拿法,?腿运捏法。适用于血虚型者。

(2)擦风池,掐揉尺泽、曲池、合谷、阴池,掐水沟,膊运关元、风市,掐揉犊鼻,揉身柱、肾俞,?臂推拿法,扳臂搓理法,推背捏拿法,拨络叩挠法,?腿运捏法,揉腿搓摩法。适用于外感型者。

(五)外治调养法

生川乌、生草乌各15克,樟脑10克,桂枝10克,侵入白酒,1周后可用。敷于疼痛处15~30分钟,每日1次。

缺乳


产妇一般在分娩后2~3天就开始有乳汁分泌,但量不多,此时奶少是正常现象。过了2~3天后,乳房就渐渐增大,并且变得坚硬充盈,疼痛而发热,有时还会出现轻度的体温升高,而后奶水就应多起来。如果这时乳房虽胀,但乳汁还很少,或是乳房根本不胀,乳汁点滴皆无,则称缺乳。其原因主要与身体虚弱、精神抑郁、睡眠不足、营养欠佳或哺乳方法不当有关。

母乳是婴儿的最佳天然营养品,可以增加新生儿和婴儿的抗病能力,对于孩子的健康发育有很大作用。故一旦缺乳,应及早调治,可收到满意效果。

(一)起居调养法

产后生活应有规律,保证睡眠充足。情绪舒畅,营养丰富。此外,合理授乳,保持乳房清洁亦很重要。产后应及早哺乳,可于产后8小时即开始。如乳头及其周围有痂垢,应当先用水洗净,以后每次哺乳前亦均用清洁的温湿毛巾擦洗乳头和乳房。若乳房胀硬可用热毛巾热敷乳房。哺乳时,一手扶托,用另一手五指做梳状,自乳根向乳头方向轻柔梳理,以便使乳汁外流。第1次哺乳时间要短,以后可逐渐延长,甚至达30分钟。一般每3~4小时哺乳一次。如婴儿吸吮无力,可用吸奶器吸引后,再行哺乳。

(二)心理调养法

中医认为,肝郁气滞是缺乳的重要原因之一。产妇平时情志抑郁,或产生情绪波动,思虑忧怒,均可导致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以致经脉涩滞,阻碍乳汁运行,出现乳汁缺少,甚至不下。因此,保持情绪舒畅,移动情绪,建立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产后即哺乳期妇女应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保持夫妻关系和睦,避免情志刺激,少看或不看惊险紧张的电视片及电影。对于有情志因素的患者,应给予言语开导,或劝其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以调畅情志。更不可因缺乳而过度焦虑。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心理因素对乳汁分泌的不良反馈影响。

(三)饮食调养法

缺乳妇女可多食一些生乳、通乳的食物,但应注意尽早实施。如鲫鱼、鲤鱼、章鱼、猪蹄、猪排、母鸡、羊肉、豆腐等。此外,可多吃含维生素E的食物,如植物油、蔬菜、水果、花生仁等,因为维生素E能使末稍乳腺扩张,使乳房血液供应充足,从而使乳汁分泌增加。亦可常服少量啤酒,因啤酒能提高血清催乳素的浓度,从而促使乳汁的分泌。但应注意忌食一些有退乳作用的饮料、补品及药物,如麦乳精、乐口福、花椒、豆豉、麦芽、鸡内金等。此外,可根据情况,选用一些食疗方。

(1)当归20克,羊肉500克,炖煨,加少许黄酒及生姜,吃肉饮汤。

(2)黄花菜30克,黄豆50克,鸡肉200克,清炖,烂熟后调味,分次服食。

(3)章鱼150克,猪蹄2只,炖煨,烂熟后,食盐调味,分次服食。

(4)黄芪20克,当归10克,炮山甲、通草各6克。洗净共用布包好,然后猪蹄切碎,同放入炖盅内,加水适量,放锅内隔水炖至猪蹄烂熟,去药,加少许黄酒,分次服食。

(5)猪蹄1只,炖熟后,加黄酒60毫升服食。

(6)活鲫鱼1条,通草3克,当归5克,同煮,吃肉喝汤。

以上6方适用于气血不足型缺乳(产后缺乳,乳汁清稀,乳房不胀、不痛而软,食少神病,大便稀溏,舌淡少苔,脉细弱)。

若为肝郁气滞型缺乳(缺乳,胸胁胀闷,乳房胀硬而痛,情志不畅,嗳气,叹息,苔薄白,脉弦),可选用以下食疗方:

(1)猪蹄筋250克,穿山甲珠30克,丝瓜络15克,佛手10克。共放锅内炖煨,至烂熟,加少量盐、姜调味,分次饮汤、食肉。

(2)豆腐4块,红糖60克,米酒30克。先将豆腐与红糖加水共煮30分钟,再放入米酒,一次食饮。

(四)药物调养法

1.单方验方

(1)当归30克,王不留行12克,水煎服,每日3次。

(2)鸡血藤、红枣、桑寄生各适量,煎水代茶饮。

2.中成药方

(1)通乳丹,每次6克,每日3次。用于气血不足者。

(2)下乳涌泉散,每次6克,每日2次。用于肝郁气滞者。

(五)针灸调养法

(1)体针:取乳根、膻中、少泽穴。气血不足者加灸脾俞、足三里,肝郁气滞者加刺期门。

(2)耳针:取乳腺、内分泌、胸、肾上腺。找出敏感点,捻针数分钟。

(六)按摩调养法

(1)以两手手掌自行在乳房周围轻轻摩揉1~3分钟。

(2)以五指指腹轻轻抓揉乳房10~20次,然后以手掌托住乳房轻轻抖动1~3分钟。

(3)以食、中指指腹按揉乳根穴1分钟。

(4)以单侧手掌在脘腹部位揉摩2分钟。

(5)以食指指腹按揉中脘、膻中、三阴交、足三里穴各1分钟,再以拇、食指捏按少泽穴1分钟。

(七)外治调养法

(1)用橘皮煮水外洗乳房,或煮水后,用毛巾浸汁热敷乳房。

(2)葱白10根,捣烂,加少量盐制成饼,外敷乳房,每日一换,连用3天。

凡生育年龄的妇女,婚后夫妻同居2年以上,男方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未怀孕者,称为不孕症。其中,婚后从未受孕者,称原发性不孕;曾怀过孕(分娩或流产)而后又不孕者,称继发性不孕。不孕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造成的后果。常见的原因有排卵障碍、生殖器炎症、肿瘤、免疫因素、精神、营养等因素及缺乏性生活知识等。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主要责之肾虚,肾主生殖,其次与肝郁、痰湿、血淤等有关。调治应以肾为本,兼顾肝脾。

(一)起居调养法

保持情志舒畅,调节饮食,改善身体营养状况,节制性生活,以免损伤身体。注意经期卫生,不要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保持外阴清洁。

(二)心理调养法

中医认为,情志舒畅与精血充足是受孕的必备条件,临床上精神紧张或过度焦虑,在不孕症的发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有人婚后数年不孕,盼子心切,结果越盼越不生,精神紧张,情绪忧虑。后因在偶然一段时间里,情绪十分舒畅愉快,精神放松,竟不知不觉的身怀胎孕。因此调畅情志,舒达肝气,保持愉悦的心理是中医治疗本病的一大法则。应对患者因不孕而出现的忧虑紧张心理,予以恰当的疏导,可采用言语开导的方式,帮助患者排扰解疑,建立信心,或用移情易性的方法,引导患者多参加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娱乐活动,以求在乐观开朗的心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摆脱因不孕而造成的狭隘心理。劝导患者积极与周围的人增加了解和友谊,减轻来自环境方面的心理压力。改进生活方式,主动热情地搞好家庭生活和爱情生活,矫正性生活和受孕的关系,都有益于有孕症的康复。

(三)饮食调养法

不孕症患者宜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蛋类、豆类等,忌食生冷及肥腻厚味食品。此外,可适当选用食疗方:

(1)猪肾2个,核桃30克,杜仲30克,同煮,吃肉喝汤。适用于肾虚型(婚久不孕,月经后期,量少色淡,面色晦黯,腰酸腿软,性欲淡漠,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2)炒苡米30克,陈皮6克,大米适量,共煮粥服食。适用于痰湿型(婚久不孕,形体肥胖,经行延后,甚或闭经,带下量多,质粘稠,头晕心悸,胸闷泛恶,苔白腻,脉滑)。

(3)香附10克,川芎6克,红糖50克。共煎汤,去渣服用。适用于肝郁型(婚久不孕,经期先后不定,经来腹痛,量少、色黯,有血块,小腹胀坠,乳房胀痛,精神抑郁,舌苔薄白,脉弦)。

(四)药物调养法

(1)肾虚型者可选用右归丸,每次10克,每天2次,连续服用。

(2)肝郁型者可选用逍遥丸,每次9克,每天2次;或选用木香顺气丸,每次6~9克,每天2次。

(3)痰湿型者可选用启宫丸,每次6~9克,配合二陈丸每次1丸,每天2次,连续服用。

(五)针灸调养法

取中极、血海、三阴交、归来穴。经行不畅,色黯有块者加太冲穴;白带增多,形体肥胖者加丰隆;月经后期,性欲淡漠者灸关元。

性功能低下


性功能低下主要表现为性欲冷淡,性交无快感,性交意念淡薄,甚至厌恶,或者性交时或性交后感到疼痛,或者阴道痉挛,但患者并非没有性交能力。本病以成年女性多见。常见原因有:缺乏足够的性知识,对性生活恐惧、怯懦、羞耻;产后身体尚未复原,加之照料孩子,操持家务,过于疲劳或长期授乳;生殖器官疾病或全身性慢性疾病,体质虚弱;夫妻感情不好;居住条件拥挤等。

性功能低下,对夫妇来说都是非常苦恼的事情,甚至影响夫妻关系,给家庭生活带来阴影。但只要及时调治,大多收效显着,故有此表现者,千万不要讳病忌医而应积极就诊,主动调养。

(一)起居调养法

患者若因体质衰弱引起,应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增加营养,以提高身心素质。若因疾病引起者,应先治愈原发病。另外,应改善性生活环境,力求舒适、安宁、暖和。

(二)心理调养法

女子性功能低下,大多由精神心理因素所导致,如情绪抑制、恐惧及性生活不协调等。因此,患者首先要学习一些有关性生活的知识,树立性生活是人类的自然需要的观点,以消除对性生活的恐惧感和羞耻感。平时应注意保持精神舒畅,夫妻双方应相互体谅,相互关心,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性生活中,女方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改变房事中的被动地位。不可认为性生活是已婚女子对丈夫的贡献,或担心自己主动提出性要求,就是不端庄,因为这些从属被动的心理,最易导致性生活无快感,甚至发展成性冷淡。因此,在治疗女方性功能低下的同时,男方也应积极配合,因为性生活时,男方动作粗鲁、粗暴、独断,给女方造成痛苦,亦是造成女子性冷淡的重要原因。应对女方体贴温存,照顾女方的反应,才有助于改善女子对性生活的恐惧与厌恶心理。

(三)饮食调养法

饮食应营养丰富,并可食用一些具有补肾强欲作用的食物,如韭菜、狗肉、羊肉、虾、甲鱼、麻雀肉、蜂皇浆等,并可选用以下食疗方:

(1)虾肉50克,韭菜250克,油适量,同炒后,加盐调味食用。

(2)羊肾1对,去筋膜,加肉苁蓉、枸杞子各15克,共煮汤饮用。

(3)麻雀5只,去毛及内脏,切碎炒熟。然后与大米共煮粥,调味后,空腹食用。

(四)药物调养法

1.单方验方

(1)红参5克,生甘草15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

(2)鹿角胶适量,加黄酒浸软后,放入锅中蒸化后服。每次24克,每日2次。

(3)海马10克,浸入1斤白酒中,7天后服用。每次2汤匙,每日1~2次。

2.中成药方

(1)嫦娥加丽丸,每次3~5粒,每日3次。

(2)乌鸡白凤丸,每次1粒,每日2次。

(五)外治调养法

取补骨脂15克,仙灵脾12克,附子、仙茅、柴胡、肉桂各10克,丁香、川椒各6克,共研成末,取一半装入肚兜内,贴挂于小腹,1周后调换。

上一篇:儿科疾病 下一篇:皮肤科疾病(下)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