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抗战专题 > 中国抗日战争全史 > 详细内容
第二编小结
发布时间:2024/6/23  阅读次数:17  字体大小: 【】 【】【

  

     第二编 救亡高潮(1933.1~1937.7.6)

  第二编 小结

  自1933年1月至1937年7月6日,是日本帝国主义继武装占领中国东北之后,又向华北扩张,制造华北事变,进而加速进行全面侵华战争准备的阶段;也是中国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由分裂到团结、由国内战争转向抗日战争、由局部抗战走向全国抗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内外矛盾错综复杂,中国社会处在激烈动荡和变化之中,它给人们以多方面的启示。

  日本不断变换侵略中国的策略,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为了实现先取满蒙再占全中国的既定目标,日本帝国主义在武装占领东北、进攻上海、炮制伪满洲国之后,又武装进攻热河和长城以南,打开了入侵华北的大门。尔后改变策略,将武装“鲸吞”变成和平“蚕食”,企图以军事为后盾,通过政治压眼,不战而取华北。日本这时之所以要对华北采用“蚕食”策略,主要是因为:日本自身力量的不足;国际舆论的压力;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国民党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到1936年,随着日本法西斯政权的正式确立和战争准备的逐步就绪,德意法西斯在欧洲和非洲动武,再加上西方列强继续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促使日本又由和平“蚕食”华北转向准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一举灭亡全中国。这一演变过程表明:日本侵略中国的策略手段是为其根本政策服务的,尽管策略手段不断变化,但其灭亡中国,称霸亚洲的这个“宗旨”是不会改变的。

  国民党政府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不得人心,必然破产。

  “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使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团结御侮,抗日救亡逐渐成为历史的潮流和全民族的共同要求。可是执政的国民党违背历史潮流和民族意志,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内用兵,全力“围剿”红军,破坏局部抗战,镇压抗日救亡运动;对外步步退让,造成东北沦陷,淞沪、长城等抗战夭折,并先后与日本签订了上海、塘沽、秦土与何梅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协定,加深了民族危机。蒋介石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各阶层人民和爱国人士、爱国将领以及国际进步舆论的公愤。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下,在全国抗日救亡特别是“一二·九”运动的冲击下,在国民党内抗日派的促进下,在华北事变后英美等国在华利益和国民党中英美派的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下,特别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国民党终于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实现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从提出到推行到破产告诉人们:历史潮流不可阻挡,民族意志不可违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之所以破产,就在于违背了团结御侮,抗日救亡这一历史潮流。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反映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根本利益,因而深得人心。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代表民族意志,多次发表决议、宣言和内部指示,积极引导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大力支持国民党爱国将领的抗战行动,直接领导东北的抗日游击战争,适时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并坚持不懈地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而奋斗,因而得到全国各阶层人民和爱国人士、爱国将领、爱国侨胞,以及世界进步人士的拥护和支持。

  经过“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和“联蒋抗日”的发展过程,最后终于迫使蒋介石国民党抛弃了“内战、独裁和对外不抵抗政策”,[《毛泽东选集》(合订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238页。] 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初步实现了国共两党的再度合作,中华民族从此由分裂走上了团结抗战的道路。中国政局的这一重大变化,不仅给予日本的全面侵华政策以沉重的打击,而且对于全民族抗战的发动、坚持与胜利具有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提供了借鉴。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