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散文随笔6
(2018.1—2018.2)
目 录
《天中山教师笔会》十年回顾
雪啊,雪!
生日感言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九,去打酒
《天中山教师笔会》十年回顾
2018.1.1.
一
在教体局工作10年,期间,我的主要工作就是编辑教育信息。因为我主动建立了《汝南教育信息网》,所以工作量就加大了。平时,各类稿件像潮水一般向我的邮箱涌来,每天都要处理几十篇稿件。
在教育信息来稿中,一些信息员不时发来一些散文、诗歌等方面的稿件。开始,我认为这样的稿件与教育信息无关,也就没有重视。后来我发现,这样的稿件逐渐多了起来,这不得不让我有了新的想法:何不在《汝南教育信息网》中建一个发布教师作品方面的专栏?为他们创设一个平台,这样就能激发教师中写作爱好者的写作热情。2008年元月份,“教师作品”栏目建好后。一些写作爱好者频频发来各类作品,写作热情十分高涨,有时一天就发来十几篇!当时,《汝南教育信息网》很受一线教师的欢迎,他们认为,网站为他们创造了好的平台和机会,满足了发布作品的心理和实际需要。
到2008年12月,“教师作品”栏目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大量的作品来稿的需求,只有建立专门网站,才能更好地为广大一线教师服务。于是,我当即又建立了《汝南教师作品网》,根据实际设立了各类栏目,基本足了作品发布的需求。
3年之后,《汝南教师作品网》已经拥有作者100多名,发布教师作品95集,各类作品1000余篇。
二
2011年12月,一天,我突然在网上发现,外省有一所学校专门建立了教师笔会,还建了网站。在此影响下,我也有了建立教师笔会的想法。经过一周的考虑,又征求了一些领导和作者的意见,最后决定正式建立《天中山教师笔会》,它的有效载体就是《天中山教师笔会》网站。可原来的网站发布作品数量限制在2000篇,已不能适应笔会的需求。经过认真筛选,最后选定购买了北京爱迪公司的自助建站综合型一次性付费终身使用的网站。经过一个阶段的摸索,感觉此系统功能强大,操作方便,且网站对文章、图片的发布数量基本不受限制。网站建立后,我就着手将2008年以来的教师作品集一一转移过来,建立了作品文库、最新作品、诗词歌赋、散文随笔、故事回忆、教育教学、园丁风采、书画摄影等栏目,以满足作品发布的需要。经与相关领导商议,制定了《天中山教师笔会》章程,成立了笔会理事会,确定了笔会的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理事等人选。至此,《天中山教师笔会》就正式成立了!
笔会成立后,就是吸收会员的问题了。原来虽然有100多名的作者队伍,但他们是写作爱好者,是自由撰稿人,还不是笔会会员。为了吸引原来的作者自愿加入笔会,我在网站上发布了《天中山教师笔会关于申请加入笔会会员的公告》,对加入笔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鼓励一些熟悉的爱好写作的教师先行加入,起一个带头作用。随着笔会影响的不断扩大,三个月后,笔会会员增加到30多名。
2014年底,会员已经发展到50名。为了进一步激励作者,我产生了为每一位会员建立个人文集的想法。我知道,这是一项比较麻烦的事情,需要把每个会员2008年元月以来的作品所有作品重新找出来,再一一进行分别发布,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但是,工作量再大,我也要尽快把它完成,我认为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能激发会员的写作欲望,满足会员的作品发布心理,且又能方便浏览。我用了几天时间,就把50名会员的个人文集建立好了。
汝南一小在校长黄三红的带动下,一个月内申请加入会员20多人,后来又陆续加入几人。我及时地为新加入的会员建立了个人文集,很受会员欢迎。会员多了,我把会员进行了分组:会长、理事为一组,会员每40人为一组;又建立了会员图片分组栏目,以方便管理。
截止2015年6月底,笔会加入会员90多人,网站发布文集349期,作品3200多篇;发布个人文集作品2400多篇。最新作品及分类栏目时时更新。
《天中山教师笔会》的建立,受到了领导、会员和写作爱好者的好评,他们不断提出积极建议,使网站不断得到改进。有的会员加入笔会后写作欲望大增,兴趣不断增强,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会员党文锦在作品中写道:
由于我的性格和爱好的原因,使得我是一个喜欢文字,喜欢文学的人。我曾经很荣幸地被评为汝南天中山教师笔会的理事,在这个奇特的舞台上,我发现了汝南教育的另一片天空,教体局办公室的邱士敏老师担任笔会的会长,他不但笔耕不辍,而且还时时鼓励年轻人多学习,多练笔。在他的影响之下,半年的时间内,我先后发表文章十余篇。教师笔会在他的带领和管理之下,像是一片净土,更像是一处圣地。他为我写的《文锦印象》被我摘抄下来,时时自勉。作为一名外地人,能够得到如此的眷顾,怎么能不心存感激呢?
会员王继伟写道:
……在邱老师影响和鼓励下,我不仅写信息,还写诗歌、散文和小说,而且多次发表。至今我已在《天中晚报》、《驻马店日报》、《教育时报》、《驻马店新闻网》、《中国作家网》等发表散文、诗歌、小说近300多篇。说实在的,没有邱老师的鼓励帮助,我不会在这条路上走这么远!……记得在笔会成立后的一天,邱老语重心长的对我说:“继伟,你知道我为什么在作者名录上把你放在第一位吗?我是想让你带个头,让你们走的更远点。”我听了,很感动,不知说什么好,但,在内心默默对他说:“谢谢您,邱老师,我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再勤奋再努力,争取早日把汝南县教师的牌子打出去,走出汝南,走出驻马店,走出河南,走向北京!”
会员齐云轲写了一篇《有一种感动叫作鼓励》:
…… 回想自去年4月份加入笔会以来,至今尚不足一年。在这近一年里,除了肖老师外,邱老、王继伟、尹春锋、党文锦等前辈和朋友先后以各种方式给予我鼓励,让我倍受感动。天中山教师笔会,俨然就是我们共同的一个大家庭,大家都是大家庭中的亲人,生活其中,是一种缘分,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幸福。所有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鼓励、交流、学习、帮助,使这个大家庭温暖而又生机勃勃,和谐而又多姿多彩,静谧而又热闹非凡。……
齐云轲担任副会长之后,曾写了《不待扬鞭自奋蹄》一文:
……加入笔会以后,我基本上是每天都回来坐坐,看看谁又发表了新的文章,又有谁成为新成员了。尤其是在节假日,看了一篇又一篇,往往忘了时间。记得有个周末的晚饭后,我本来说是看一会儿就回去睡觉,谁知竟看得入迷,一直到夜里十一点多,眼睛涩了,才意犹未尽的走了。读着大家的文字,自己的手也痒痒,便也写起来了。……
走进笔会,这个小家把我心目中的汝南大家具体化了,可亲可感可爱。在笔会这个家里,亲人很多,虽然许多都没有见过面,但是如果有机会相见的话,肯定会一见如故的,因为我们以文会友,早就已经认识了、熟识了。邱老,作为这个大家庭的户主,抑或说是家长,为了使这个家变得更加温馨,更加和睦,更加生机勃勃、多姿多彩、人丁兴旺,确实没少操心费力。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还要承担大家作品的编校,加上他已年近花甲,比我的父亲年龄还大(家父1966年出生,比邱老小10岁),而今还去做这样繁重的事务,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他和笔会里的其他师友一直通过各种途径给予我鼓励和帮助,使我在感动中生发出了更多的动力来继续努力。而现在,又让我担任笔会副会长,更是一种巨大而又伟大的鼓励,惭愧不安之余,也只有阔步直前,用实际行动来感恩了。一路上有你们同行,真是一种莫大的幸运与幸福。……
我想对笔会说:遇上你是我的缘。我想对邱老和其他师友说:真心真意谢谢您(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我们共同的家——天中山教师笔会——的明天更美好,大家庭中所有亲人的明天更美好,我们挚爱的教育事业、文艺事业明天更美好!共勉之!
三
为了进行阶段性的小结以鼓舞作者,每逢教师作品集百期,我就写一篇祝词表示祝贺。现将内容录后:
《教师作品》专栏100期贺
阳春三月,金光普照,汝南教育信息网《教师作品》专栏也迎来了创刊100期。
《教师作品》专栏创刊于2008年元月,至今已历经了四个年头的春华秋实,发布教师作品1000多篇。从诞生的那一天起,《教师作品》就紧密伴随着《汝南教育信息网》发展的每一段历程,忠诚记录并见证着网站前行的每一个足迹。如今,走过百期的《教师作品》已经褪去了创刊初时的稚嫩,正以成熟大方的姿态展现在读者面前。
点击精读百期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作品》栏注重弘扬教育文化,传播时代精神,反映师生心声,提升教育形象;以网站传媒特有的亲和力,成功架起了网站与教师、栏目与读者、网站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平台,成为连接各方的桥梁与纽带;通过高品味,全角度、多层次的表现形式,成功打造网站对外宣传的名片,成为社会各界更多地了解汝南教育、教师的窗口。今后,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对外宣传平台,找准定位,突出特色,严格把关,多刊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好作品、好文章,延伸教育服务功能,提升教师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教师作品》伴着墨香,更好地走向教师,走入社会。
创办《教师作品》这个专栏也许不难,但是持之以恒地办好一个专栏其实并不容易,她需要大家精心耕耘与呵护,所谓“众人担土,高山立地有依靠;广聚绿荫,大树擎天好纳凉”,希望大家同心协力、满腔热情地给予厚爱和支持。我相信,《教师作品》专栏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开出娇艳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100期,是个圆满的数字,凝聚了过去的不凡成绩,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希望《教师作品》专栏与时代一同前进,寻求创新,寻求突破,一期比一期更优秀;希望《教师作品》专栏继续立足教师,加强沟通,增进交流,加强友谊,增强可读性,再上新台阶,再登新高度,再铸新辉煌。衷心祝愿《教师作品》专栏这朵教育园地的美丽奇葩绽放出更加鲜艳夺目的光彩!
《天中山教师笔会》200期贺
从《汝南教师作品网》,到《天中山教师笔会》,《教师作品》历经5载,创刊200期了!如以人的年龄计算,每期为一个月,200期刚好相当于一个人的十七八岁,正是风华正茂,如日东升,霞光灿烂。作为她的一位忠实读者、作者和编辑,能够躬逢其盛,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我为她出刊200期表示衷心祝贺!
作为汝南县唯一一家发布教师作品的专门网站,《天中山教师笔会》在5年的办刊生涯中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弘扬时代主旋律、宣传学校办学新成就、记录学校发展历程、丰富校园文化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并形成了自己的办网风格和特色。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坚持“求深、求新、求实、求活”的办网宗旨,站在汝南教师的最前沿,领导教师作品的新潮流,为推动汝南教师作品专业网站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创刊之初,即旗帜鲜明地冠以《汝南教师作品网》之名,反映出了要为发布汝南教师作品的专门网站的创建与发展鼓与呼的坚定信念。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网站自始至终为推动汝南教师作品的发布和网站的发展而不懈努力,脚踏实地,不断开拓进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丰硕成果,受到了汝南县教体局领导和广大一线作者的一致推崇和赞誉。
5个春秋,5座里程碑。《教师笔会》犹如一颗种子,她植根于学校这块沃土,成长于教育蓬勃发展的大好机遇,经成百上千位教师作者的辛勤耕耘和浇灌,已成长为传播校园文明的常青树。她装点着校园生活,美化着人们的心灵,见证了学校的发展,伴随着一批批作者茁壮成长。
构建和谐校园,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是贯穿汝南教育工作的灵魂和主题。希望《教师笔会》在继续弘扬主旋律,大力传播先进文化,为广大教师提供丰富健康的精神食粮的同时,积极开辟新的文化阵地,拓展服务功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让作者的责任、使命、义务感和奉献精神等得到强化和升华。
愿广大作者要以笔会200期纪念为新起点,在成就《教师笔会》中成就自我;愿《天中山教师笔会》与时俱进,越办越好,办出精品,办出特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作品200期,期期妙笔引领教师价值取向;
举笔已5载,字字珠玑见证学校成就辉煌!
贺《天中山教师笔会》作品300期
2008年元月,《天中山教师笔会》横空出世!在这个窗口,我领略到了一种与古人完全不同的辉煌灿烂、繁华似锦、带有我们这个时代气息的全新境界,感受到了我们天中大地的粗犷大气、民俗奇特的风土民情,了解到了辉煌瑰丽、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看到了和全国人民上下其同、步调一致的汝南人民和谐幸福的新生活,以及我们汝南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的飞速发展和巨大变化。
几年来,经过众多作者的不懈努力,《天中山教师笔会》给我带来了视野上的全新感受!我作为一名版主和编辑,我最喜欢《笔会》这个平台,因为她可读性强,贴近生活,贴近民众,既突出了时代感,又注重个性化,既保持高度的政治性,又关注民生民情,培育文化氛围,使《笔会》办成了一个具有地方特色,容纳不同风格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媒体快餐。我尤其喜欢那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文章,篇幅不长,却文情并茂,生动活泼,喜闻乐见,读之可以让人感受天中人的平实、满足、快乐的幸福生活。
《笔会》自创办以来到现在,已走过7个辉煌的年头,她以其内容鲜、风格活、立意新,注重革新,贴近现实而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笔会》在我们的视野中越来越宽阔,越来越厚重,越来越受人关注和招人喜爱,像一粒种子,已经由当初的芽苗到如今的枝繁叶茂,成为天中大地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不可或缺的文化坐标。这种结果是令人欣喜的,就像所有的父母,最大的愿望是看着自己的孩子健康生活、茁壮成长,成材成器,造福于民。
如今,她已迎来了第300期的佳日,这是个值得喜庆的日子!祝愿《天中山教师笔会》越办越好,越办越精彩,在众多媒体快餐中闪耀出奇光异彩!
2014.10.21
贺《天中山教师笔会》作品400期
《天中山教师笔会》,作为汝南教育界内部的文学网站,创办以来,在众多知名作家、文学爱好者及教育系统领导、广大教育界朋友们的热情支持下,网站从小到大,影响不断增大,这是十分可喜可贺的。这里我代表笔会网站,向热情支持《天中山教师笔会》的各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天中山教师笔会》创办以来,在宣传名家、推出新人、普及审美、交流作品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获得了业界同仁和广大写作爱好者的认可。点点编辑心血、殷殷读者深情,铺就400期漫长征程。一路上有各界朋友的陪伴、关心和支持,《天中山教师笔会》才有今天的荣光。
《天中山教师笔会》是一个高雅、纯正的文学网站。以择取和展示教育界文学珍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为自己的使命,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使笔会网站成了汇聚并闪耀着人类智慧之光的精品世界。她的沉稳、实干、以及不竭的创造精神,成为天中大地教育界一道独特的风景。办网站难,但办一个始终坚持高品位的网站更难。正如为人,能够排斥诸多干扰而追逐自己确定的目标,不改初衷地勇决而前行,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我愿用这样的评价来表达我对《天中山教师笔会》的敬意。
5月底的这期作品,正是《天中山教师笔会》作品的第400期。400期,是一个沉甸甸的数字,400期,是笔会百余名会员的执着和道不尽的情愫。2008年,《天中山教师笔会》在历史文化名城汝南诞生,历经艰辛与汗水、探索与发展,到如今已走过了9年的风雨历程,她从稚嫩走向了成熟。9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很短很短,但对于一个无广告纯文学网站来说却有着很多的意义。笔会的成长与发展,倾注着各级领导的关爱和支持,凝结着广大读者和谁各界的厚爱和帮助,凝结着笔会会员的心血和汗水……她虽居天中汝南,现已有北京、江苏、河南郑州以及本市的确山、新蔡等地的写作爱好者加入笔会,网站已为全国读者广泛浏览。
创办《天中山教师笔会》9年,作为一名网站编辑、管理员、撰稿人以及第一读者,我不仅亲眼见证了《天中山教师笔会》的创新发展,更与她结下了难以割舍的真挚感情。《天中山教师笔会》已经成了我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正如局领导所说的那样:笔会是教育工作者的挚友,是写作爱好者开阔视野的窗口。
祝笔会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
2016年5月29日
四
今天就是《天中山教师笔会》网站创办10周年纪念日!至今,笔会的发展与壮大令人欣慰!现已加入包括外省、市、县的会员128名,网站已发布作品集500期,文章5147篇,个人文集作品6000多篇。欣喜之余,值此《天中山教师笔会》网站创办10周年、作品500期这个喜庆的时刻,我激动的心情和话语汇集一起,写下了《笔会十年路 作品五百期》:
笔会十年路 作品五百期
《天中山教师笔会》自2008年元月创办,如今迎来了自己的500期!从此,在光辉灿烂的文学史页中又增添了一幅精神文明的画卷。在这个充满收获喜悦的日子里,作为笔会的主持者和一名编辑,我的心中更是百感交集,无比激动……值此《天中山教师笔会》网站创办10周年、作品500期这个喜庆的时刻,我谨代表《笔会》理事会向辛勤工作在广大教育一线的全体同志致以诚挚的问候!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笔会》的部门和同志们以及广大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望昔日的荣光,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她也的确有理由为自己骄傲,仅仅“500期”这个数字,我想,放眼全国,在重要的文学网站中,都是一份足以傲人的成就。不需要太多的计算,谁都能够得出这样的印象——500期的背后,是十年的岁月,是无以数计的优秀作品的呈现,是诸多教师才俊的优美亮相和嘹亮初啼。在我看来,这份教师自己的网站,不仅仅是一块供教师发声的平台,她更是一块供教师作家出发的高地。这一点,如果大家梳理一下她的历史,便会认可我的判断——有多少如今已经很有名气的同志曾经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足印,有多少获奖作品最先是在这里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我愿意在这样的时刻,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向《笔会》献上最诚挚的敬意与最美好的祝福。
当然,文学网站在今天的境遇颇为艰难,但另一个不争的事实则是——文学“教师”却从未匮乏过,无论任何时代,都会有一批又一批的教师,在自己生命力最为旺盛的时候,踟蹰徘徊在文学的国度里,而文学对于人的教养,在我看来,也最与“教师”相仿佛,教师的特质,就是文学的特质。文学与教师,那种对于世界的盼望,那种尚未流于世故的单纯,那种多少会显得“一根筋”的倔强,恰是两者所共有的气质。正因如此,文学逾千年,却从未露出疲态,她有着整个人类的教师精神,宛如一个伟大的源泉,为人类精神永久地提供着青春的滋养。在这个意义上,一份以“教师”冠名的文学网站,立足在文学的本源之上,理应会永葆青春。
《天中山教师笔会》从某种意义来说,还是笔会的成长日记。十年来,网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00期作品,近5000篇文章,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角度,真实客观地记录了各位会员的追求与渴望,记录了会员奋斗的印记,刻下了网站发展进程中一个个振奋人心的里程碑。《笔会》是全体会员共同奋斗取得辉煌成就的见证。可以这么说,《笔会》不但繁荣了教育文化,也行使了保存知识的功能。时间可以不断地流逝,记忆可能慢慢消退,但记载教师旧事的《笔会》会永远保存,并将成为帮助我们回忆的最鲜活资料。
除了回顾,还应当眺望。我想,《天中山教师笔会》应当以其富有“教师”的感染力与优势,永远地走下去,因为我从来相信,教师的文学,理当永在。当前,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国家高等教育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我们如何办好笔会提出了新的挑战。《笔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希望《笔会》以500期为新的起点,认真总结经验,发扬优良传统,深刻认识时代发展带来的观念上、技术上的挑战,全心全意为会员和师生员工服务,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切实加强理论武装工作,切实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祝愿《笔会》越办越好,祝愿《笔会》的明天更美好。
雪啊,雪!
2018.1.28.
一个冬天里,干燥的郑州,雾霾连连,天空时常白茫茫、灰蒙蒙的,连空气都有些浑浊。此时,人们多么盼望一场瑞雪的降临,多么希望让那飞雪琼花荡涤空天大地,滋润、净化和美化我们的自然环境。可是,雪去哪儿了?
过了大寒,盼了一个冬天的雪儿终于从天而降,这是自冬至以来唯一的一场降雪(汝南已经下了两场大雪了),雪不算大,但突然改变了世界。洁白、晶莹的雪花像了一层轻盈的棉絮覆盖在了大地万物上,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眼前重现。雪后,天空像被浸洗过,显得干净、橙彻、清爽。置身于银装素裹,洁净、清新的气息中,令人感到沉静闲适,心旷神怡。不一会儿,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有的踏雪赏景,有的拍照留念,孩子们追逐嬉戏,玩起了打雪仗、堆雪人的游戏,街道和小区有些人已开始扫雪铲雪。由于雪下得小,且气温较高,中午时分,积雪开始融化,望着渐渐隐去的美丽雪景,几分遗憾隐约于心。此时也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想起了儿时漫天飘舞的鹅毛大雪和到处粉妆玉砌的情景。
小时候居住泌阳老家,记忆中四十多年前的冬天,经常大雪纷飞,白雪皑皑,积雪会陪伴人们度过一个冬天,山背阴处的残雪直到来年开春才会慢慢消融。冬雪会覆盖原野,树木民房,天地间银装素裹,玉树琼枝,清雅洁白,像是一座圣洁的殿堂,到处呈现出令人无限遐想的童话世界。那些年雪下得早,入冬不久就会有雪花光顾。记得有一年,立冬刚过就下了一场大雪,白菜萝卜还没来得及收获就被深深地埋在了雪堆里,为了菜不被冻坏,大家冒着寒风在菜地里忙了一整天才把白菜从雪里扒拉出来。那时候的雪下得大,记得经常大雪封路,村子及周边变成白茫茫一片,对外的道路一连数日被阻断,记得上小学时曾多次因雪深没法去学校。一夜的风雪,不但道路被雪覆盖,连坑坑洼洼及高低错落的原野,全被雪填平了,像是白色的滩涂,我找到一根树枝,凭着记忆慢慢探路行进,但还是数次掉进了路边的雪坑里,再挣扎着爬出来继续前行,几里路走了几个小时,到家时自己也变成了雪人。那时候的雪虽然下得早、下得大,有时也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但从未被人抱怨,因为“瑞雪兆丰年”,雪不仅是美景、益友,更是丰收的预兆,是百姓的福音。我一直在想,过去的大雪现在怎么没有了,大雪不知去哪儿了。
退休后住在了郑州我才知道,郑州的冬天里,风干气躁,萧瑟枯萎,缺乏生机,极易使人产生晦暗浮躁的心情。当洁白轻盈的雪花漫天飞舞,当晶莹透剔的白雪覆盖大地,世界会变得清凉无瑕、素洁纯美。皑皑白雪也给人们带来一个幽雅恬静的境界,心灵仿佛被沉淀、净滤,变得静谧恬逸。冬天的雪也是吉祥的象征,是撒向人间的甘露。“隆冬腊月絮满天,寒线风针织素棉。盖护万亩农家命,春风不待信丰年。”雪水湿润了空气,滋润了土地,为大地补充了储水,为来年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越冬小麦起到了杀虫、保温、保湿的作用,农谚中的“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说得也正是这个道理。
无雪的冬天是大自然的一种缺失,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缺憾。不知从何时开始,冬天的雪下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小了,这或许是气候变暖的预兆,或许是温室效应的反应,也或许是植被减少,人类赖依生存的环境越来越被人为的破坏所致,这必然与人类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冬天少雪或无雪是一种警示,提醒人们需要共同努力,减少污染,减少排放,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蓝天白云,碧水青山,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的美好世界,风和日丽,春露秋霜,雨霏瑞雪还会永远与我们相伴。
生日感言
2018.1.30(农历丁酉年腊月十四)
六十二岁生日是一个让童年人梦幻、让青年人向往、让老年人自豪的神奇日子。在人生长河里,我已经从春天的浪漫、夏天的炽热,进入到秋天的季节。
六十二年,虽然走过了一万八千多天的人生岁月,但六十二年弹指一挥间,件件往事犹如昨天,真是人生如梦,转眼就是百年。
六十二岁了,我还将有三分之一的人生旅程(我准备至少活过九十岁)。回首来时路,那些洒下过的汗水和泪水,那些曾经遭遇过的爱情和友情,那些曾经经历过的喜悦和遗憾,那些过往的点点滴滴常常让我回味,并因此心生感激,感谢父母赋予我的生命和心血,也感谢那些陪伴我一起品尝酸甜苦辣人生味道的人们。接下来的日子,我仍将一如既往的为自己、为自己爱的人去努力奋斗,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去不断诠释自己人生的价值!虽然前面的道路依然不平坦,我唯有祈望将来的岁月,能够平安踏实!
人过六十,进入了一个心如止水、成熟豁达的时段。好似秋风送爽的季节——浪漫的春色已经远去,夏日的热情渐渐淡化,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金黄色的收获景象。
孔子曾说“六十耳顺”。过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生气,心里依然平静。胡适说:耳顺是能容忍“逆耳”之言,听“逆言”不觉得“逆耳”。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人到了这个岁数,不管听到什么言论,遇到什么坎坷曲折,都能做到不激动,而冷静地进行思考,使自己的情绪顺应客观环境,顺应事物规律,学会不暴躁,不气馁,不悲伤,不退缩,达到宠辱不惊,始终如一的境地。我认为,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能控制和把握自己,六十岁,可以说,就到了或者说是接近了这种境界。
过了六十岁的人看透了人生,看透了生命,看透了名利。
人生。就是三个时期:从出生到走向社会之前,是学习各种知识,学习本领,学会做人,这大约到二十岁左右为一个阶段,我称之为生长期;二十岁左右工作到退休,这四十年左右是工作阶段,为社会做贡献,为家庭做贡献,赡养老人,抚养子女,我称之为贡献期;从退休起,从以社会角色为主到以家庭角色为主,享受养老金,享受子女的抚养,我称之为收获期。明白了这些,就乐于接受这个现实,我清楚知道,每个年龄段的人就应该有那个年龄段的人应有的生活。
生命。生命,是有生才有命,生决定和影响着生命,所以过六十岁的人,好好生活是最重要的,健康快乐地生活,不但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也是对社会一种贡献,起码可以减少医药资源的消耗。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自己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大于向社会和他人的索取,你做到了,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名利。在工作时,所从事事业中的角色,决定了自己的社会地位;退休了,相应的角色也变化了,从以社会角色为主,变成以家庭角色为主了,相应地把原有的角色还给了社会。例如,你工作时是什么处长、科长、主任、工程师、教师、医生……退休了,就一个称呼:退休人员。至于利,你退休后的养老金必然少于在岗位时的薪酬,根据自己的收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就是了,再多的财产,当你离开人世时,也都留给子女了。唯有身体是自己的,你生病了,别人替不了,你健康快乐,别人也左右不了。
过了六十岁的人,经历了岁月的打磨,经历了曲折和挫折,留下的只是人生足迹,成就的却是自己丰富的阅历、涵养、修养。
过了六十岁的人,是人生中的晚秋,生活脚步慢了,却可以细细品味人生,欣赏人生旅途中各种景色,享受于向社会提供自己辛勤劳动后的成就感中,享受于无忧无虑的轻松生活中,享受于品味酸甜苦辣的回忆所带来一番别致感觉中,过了六十岁的人,是人生的晚秋,但只有晚秋才有它与众不同的风采!
另外,还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去认真完成自己所能及的事;保持一颗谦虚的心,去虚心学习自己不懂的东西;保持一种严肃的态度,去不断修正自己的无知和缺点;保持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去迎接我人生新的征程。
快乐健康的生活,在有生之年做更多有意义的事!珍爱生命岁月,追求生活质量,成就完美人生。这是我虚度六十二个春秋的人生感悟!
二十五,磨豆腐
“年”是中国人最大的节,有“进入腊月就是年”、“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人们更习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正式进入“年”——“春节”的准备。
我们河南年前传统活动安排有迎新(忙年)歌谣: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稻鸡;二十八,贴花花(指贴对联、窗花、年画等);二十九,去灌酒;年三十,包扁食(饺子);年初一,撅着屁股去作揖。
在记忆中,我对歌谣中的“二十五,磨豆腐” 最感兴趣。小时候,农村的生活比较困苦,除了萝卜、白菜和一些地里的野菜,就没有其它的好菜了。村里有一个豆腐坊,想吃豆腐了,就自己动手去磨。所以,豆腐就成了我家的家常菜。因为外祖父爱吃豆腐,我也就养成了吃豆腐的习惯。用外祖父的话说,豆腐是“价格又便宜,养料又丰富”。除了豆腐,吃豆腐渣也是也是一种美味的享受,记得小时候吃过豆渣饼子,越嚼越多,越嚼越香。我们老家泌阳县还有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究其原因,是当地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时也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从小到大,我在外祖父家住的时间较多。除了平时吃豆腐,过年时豆腐也是一道主菜。外祖父每年春节前都要事先联系豆腐坊,提前做好准备,到了二十五准时去磨豆腐。后来外祖父年纪大了,这个任务就由我来完成。
我记忆最清晰的是1977年的春节前磨豆腐的事儿。外祖父对我说:“我年纪大了,身子不听使唤了,今后你就去磨豆腐吧。”那时,我已经担任民办教师两三年了,这种事儿对我来说不算什么难事儿,我就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并于小年那天就联系好了磨豆腐的地方(那是村里已经没有豆腐坊了)。
外祖父说,十斤黄豆,最少能出35斤豆腐,磨好了能出四十斤,并交代了用水泡黄豆的做法。按照外祖父的交代,在二十四夜晚,我就开始做准备工作,筛选了上好的黄豆十斤,泡在了一个大盆子里,半夜里还起来换一次水。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带着泡好的黄豆到三里地外的小刘岗村去磨豆腐。小刘岗有我的同学崔蛟义,崔义东,好友崔义战等。我一到村,他们几个已经在豆腐坊里等候多时了,并已做好了各种准备。那时候,农家磨豆腐还是用驴子拉磨,磨出豆渣浆,按一定的比例进行稀释,把稀释好的豆渣浆倒入专门制作的白布的网兜中,用力反复地摇动,一直摇到不滴水为止。这样,挤出来的就是豆浆。然后倒入锅内加热至沸腾,再把烧好的豆浆移动的一个大水缸里,好友义战就开始用石膏点豆腐了。有句话叫做“一物降一物,石膏点豆腐”。点豆腐是一个技术活儿,在整个点豆腐过程中,义战表现出了他的特别技能,只见他左手往缸里有分寸地倒卤水,右手握住一个长把儿大勺不停地在缸里有顺序地搅动……最后,义战拿一个大锅盖盖住了水缸,说是让它“滋润滋润”。十分钟后,义战打开了锅盖让大家看——豆腐脑形成了!蛟义连忙拿出事先准备的饭碗,盛出豆腐脑让大家都尝一尝。接下来就是压制豆腐。义战他们把豆腐脑盛入压制豆腐的容器内,然后再压上两块大石头进行沥浆。大约过了半个小时,没有水流出来了,就可以打开了,白白嫩嫩的豆腐就形成了!
面对几个小时的劳动成果,大家都很高兴。在整个磨豆腐过程中,活儿都是同学、好友干的,他们说什么也不让我动手,我好像只是一个观摩者。做完豆腐,已是下午两点,他们又邀我到家里吃了饭。休息了一会儿,蛟义、义战非要把豆腐给我送到家,盛情难却,我只好答应让他们送豆腐。这使我非常感动,至今铭记于心。
2018.2.10.(农历丁酉年腊月二十五)
二十九,去打酒
“二十九,去打酒”。今天是腊月二十九。在以前,这天人们要提着瓶子去打酒,这也是节前最后一次准备年货。买来美酒,配上佳肴,在鞭炮声中全家人把酒言欢,甭提多高兴了。
“二十九,去打酒” 。这句民俗是提醒人们不要忘记置办零碎的年货。腊月二十九是农家准备年货“拾遗补缺”的一天。到这一天,该准备的年货基本上都准备好了,只剩一些零碎东西需要买。这些话看似简单,但还是很有道理的,比如一些食物,准备得早了,容易放坏,如果准备得太晚,到时不一定能买到,选在二十九这天置备那些零碎但也必不可少的年货刚刚好。
每到新春佳节,酒是宴席上少不了的主角。过年为什么要喝酒呢?因为“无酒不成年”。据资料介绍,自西周开始,我们的祖先在辞旧迎新之际,就会携美酒、羔羊欢聚庆贺,祈祷丰收,过年饮酒的风俗由此开始。至汉代,“年”作为法定节日固定下来,春节饮酒已形成风气。
以前喝酒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所以酒代表着尊贵,过年请客就要把好东西献给客人,如果没有酒就意味着对客人不重视,古老的酒文化就是要显示主人的好客。虽然酒文化是古人传下来的,但他们过年喝酒除了是一种风俗和礼节,也是为了健康。北周诗人庾信有诗云:“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此诗点出了饮酒除了欢庆佳节外,还有驱除恶秽、保佑长寿的作用。另外,古时的酒精度数也低,不会分解乙醚,人们不用担心喝多伤身。但现在的酒不同于以前,度数一般较高。而且人们生活水平高了,喝酒不再是奢侈的事情,虽然他们都明白喝酒会伤身,知道要理性喝酒、健康饮酒。
“二十九,去打酒” 。大家可以看到这里写的是“打酒”,而不是“买酒”。这是因为在那个时代,许多人承受不起买瓶装的酒。他们用自己的瓶子或者塑料袋,去酒家里买酒,那里的酒会放在一个大容器里,这样的酒要便宜得多。
关于“打酒”,我就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改革开放前。在春节这个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里,无论是供献先祖,还是家人团聚,酒自然是少不了的!在过去,年前打壶酒便成了必须做的事。那时,日子过得清苦,乡亲们大都挨到年尽月尽的腊月廿九、三十才会挤几个钱去打壶酒过年。小孩子提着酒壶跑出街门时,母亲的叮嘱声就是浓浓的年味!说到这里,外祖父喝酒的事让我记忆犹新。每到这天,外祖父就拿出一个玻璃瓶,还有5角钱,郑重地交到我手里,让我到刘岗大队代销点去打半斤酒。其实,那时的散酒都是红薯干造的酒,喝起来有些苦味。外祖父倒不嫌酒赖,虽然每次只喝一小盅(一钱装,一两酒能到10小盅),却喝得容光焕发,精神倍增。外祖父的酒量确实很小,三钱酒就可以让他睡上半天。有一次,他到刘岗姨夫家,中午姨夫拿出酒招待他,一高兴喝了不到一两酒,就出现了过敏现象,浑身通红瘙痒,着实把姨夫吓了一跳。后来,外祖父喝酒再也没有超过三钱。
我父亲也喜欢喝酒,大都是在喝白酒。我小的时候,逢年过节父亲就会叫我去给他买酒,他给我一元钱,让我到大队代销点给他买回一斤散白酒。他端着小酒盅喝酒的时候,从他美滋滋的神情看上去,酒很好喝,我虽然不说话,但父亲却看出了我的想法,就问:“你也来一杯?”“来就来。”我也不谦虚,心想,想必是酒很好喝,不然父亲怎么那样爱和酒呢?这一喝不当紧,我觉着味道还不错,开始感觉有些辣,但后味还挺香。从此,逢年过节父亲喝酒的时候,总是让我陪他喝。
二是改革开放后。我是1979年到汝师学习,毕业后到汝南一小任教。那个时候,卖散酒的已经不多,人们喝酒就买简单的瓶装酒,一般没有外包装,俗称“光屁股”,价格大多在一元至三元之间。汝南的“光屁股天中”当时感觉喝着也不错,也就是一元八角。有几位好友到汝南找我,我就拿每瓶三元的佛山二曲招待大家,他们还说没有喝过这么好的酒。
三是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喝酒的档次也随之升高,酒的价格也越来越高,由开始的三五元到十元八元,由二十几元到三五十元,由七八十元到一百多元……现在,喝三五十元的酒已经是大众化了。
今天,又到了“去打酒”的日子,我一会儿就到小区超市去买一件儿,不耽误夜晚喝几盅。
2018.2.14.农历丁酉年腊月二十九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