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文库 > 2021作品 > 详细内容
笔会作品集1047(王茹)
发布时间:2021/5/20  阅读次数:277  字体大小: 【】 【】【
  

笔会作品集1047(王茹)

2021520日)

(郑州市金水区四月天小学 王 茹 专辑 10篇)

  

(朽木可雕4352

【教育随笔】

三“感”三“层”(朽木可雕43

作业辅导,有效是关键(朽木可雕44

“差生”应该这么看(朽木可雕45

期望创造奇迹(朽木可雕46

赞美是最好的催化剂(朽木可雕47

让学生成为你的天使(朽木可雕48

师者的三种气质(朽木可雕49

室内室外,让孩子欢腾起来(朽木可雕50

永远的天使(朽木可雕51

在课堂历练中成长(朽木可雕52

  

三“感”三“层”(朽木可雕43

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赵教授给了六个字:感知、感悟、感动。仔细想来,这三个小小词语含有大能量。它们代表好课的三个层次,是课堂教学能否有所提高的直观指标。

第一层:感知。

感知是课堂的最初阶段,也是我们课堂中学生对学习的初步认知。在这个阶段的教学,教师如何让学生通过师生互动,初步了解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系统的专业知识与学科知识。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纲要进行教学设计。唯有科学性与趣味性并存的教学设计才会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为何说感知是课堂教学的初步阶段,是因为这只是获取知识的第一步,而且以接受为主。因为知识的吸收并不是仅仅接受,还需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整体的学习,提取有用的信息,在脑中再加工。这就是课堂教学的下一个层次。

二、感悟

知识在感知中获取,在感悟中内化。这是一个从外入内,又从内感知消化的过程。若把知识当作一次食物的吸收可能更为直观,也就是说感知只是食物进入了肠胃,而感悟却需要通过消化系统对食物进行分解吸收。所以这个阶段也就是把知识嚼碎,进行整理重组,渐渐变成自己的一部分,而这个就是学习所能领悟到的道理。

在每节课中,几乎所有知识的铺垫,也就是让学生感知的过程,都是为了感悟做准备。教师能否让学生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这就和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暗示有极大的关系,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让学生感觉到哪点可能是课堂的侧重点,也就是本节课的要点,所以教师一定要正确把握感知过程的引导。

三、感动

这个层次在我看来是教学的最高境界,能让学生感动的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更多的是课堂的共鸣。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之间已经因为课堂某个触点,心灵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这种共鸣往往能引发教学中的火花,迸发出让人意料之外的惊喜。

能上出让学生感动课的教师,一定具有相当强大的教学智慧,和掌控课堂的能力,并且很善于利用情感引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进行教育教学探究。

这三“感”三“层”,需要一步一步地完成,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作业辅导,有效是关键(朽木可雕44

作业,之于教学,是复习巩固再应用的过程,如何让作业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成为进步的推力呢?作为作业的辅导,应该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时间有效性

首先,及时收齐作业(一般当日或隔日交收)。

收作业莫拖拉,让学生养成按时间交作业的习惯,唯有这样,才能成为条件反射,让孩子在每个特定的环境下,就会首先询问自己作业交了没有。

每次一来到学校看到不少班的孩子们习惯性地把作业本先掏出交到组长手中,然后再进行晨读午写,很是有序。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师对及时收齐作业还是很重视的。

其次,及时批改作业(一般应在收到作业就批改)

这个不用解释,大家都明白及时批改对于孩子们尚还清晰的记忆很有帮助,他们能很快理清思路,不至于堆积一起,对师生都是负担。

再次,及时反馈作业(一般在单元结束或后一节前反馈)

我认为这个根据作业性质而决定何时反馈,有时当天,有时下节课前,有时甚至就在当时。

二、批改有效性

1、关注共性的错误问题(记录错误案例)

这个方面作为有经验的老师,都会记录下错误的案例,在一个阶段或者讲评时加以侧重,以保证学生对错误理解得更加深刻。

2、关注个性的独创见解(写下恰当的激励评语)

这种个性独创见解是在一些主观题中出现的,老师可以记录下学生好的做题方式,好的理论主张,独特的思维方式。这对于孩子的创新性有极大的帮助。

3、关注困难学生的作业(有必要时应实施面批)

面批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批改方式,对于有困难学生来说,出现问题及时当面解决,对于他们才更容易有指导性地走出误区。

三、讲评有效性

1、分层要求,分类指导(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

讲评时为了学生的学服务,不吃大锅饭,除了共性的问题外,尽可能让学生分层次,根绝他们错误类型的不同,进行分类指导。

2、讲解清晰、切合逻辑(尽可能简明,让学生易懂)

这个是讲解是必须注意的,孩子们出错而正常,一定要以一种平常的心态看待,清晰地指出错误,找出解决的方法,让孩子们能够明白错在哪里,怎么改正。

3、分析问题也反思自己(体现和谐民主的教学关系)

学生出现问题,我们老师通常说,班里有孩子对,说明他没好好听。其实也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没有关注到问题孩子,毕竟他们的思维能力是不同的,接受能力也不同,到底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破解难点,确实是作为教师该反思的。

作业辅导,在学生的成长中实现教师作为指导者角色的定位,也为我们自己的教学提供了反思的材料。加强作业辅导,成就学生与自己的人生。

  

“差生”应该这么看(朽木可雕45

传统意义上,我们习惯把学习跟不上的孩子称为“差生”,事实上,“差生”这个概念很是笼统,并没有确切体现孩子的特点。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特点,给他们分类,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措施。具体来说,它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后进生

此类孩子的形成是因为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包括兴趣、意志、情感、动机、信心、习惯、性格、毅力等方面较差的学生。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差生的比例此类学生占据最多,所以我们经常提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这是所有学科老师的工作内容之一。

为何说转化?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词语,转,转变;化,化解。不妨这么看,也就是转变他们的行为习惯,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培养他们坚持不懈的学习持久力,让他们在情感上认同老师,渐渐树立学习的目标,通过各方面的成就感提升他们的学习信心,克服一些因性格等因素造成的学习障碍。

化解什么?化解学生对学习的抗拒,对老师的抵触,开始从内心深处接受学习,在思想上认同老师。所以这部分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旺盛的学习兴趣、较强的进取精神和顽强的意志,才是我们对他们这个群体工作的重点。

二、学困生

这部分孩子和后进生的起因是完全不同。就如不少老师口边常说的:这孩子,听课认真,从不捣乱,总是乖乖地坐在那里,字写得也可漂亮,可就是成绩不行。他们完全是由智力因素造成,在理解、计算、记忆、思维、表达等方面能力较差的学生。

这些才是我们在学习上关注的重点,若说后进生是因为思想,而他们纯属因为能力。这一定别急,经常看到有老师在博文中提到:慢慢来,总会等到花开。其实想一个问题,我们真没必要非要逼着他象其他孩子一样在学生有所成就,他只要比他自己有所进步就够了。因此对这部分孩子的学习要求我们可以放低些,让他们有精力去做他有兴趣的事情,或许将会是另一片天地。我们不常说:上帝在关上一扇门时,总会打开一扇窗。他肯定有着别人不同的天赋,只是我们还未发现罢了。

对于这部分孩子,重要的是他们是否具备能有效适应环境的能力。适应环境,才能正常地成长。

三、**

现在普通学校也逐渐接受了个别此种类型的孩子,虽然对他们融入正常的环境有好处,但也出现不少的弊端。因为普通孩子和他们差异甚大,而班额又比较大,老师们极少有精力顾及到他们,这有时会加重他们的心理和生理负担,对他们的发育反而不利。

对于这类孩子,就以表扬为主,敢表达、敢说、有一点小进步就及时肯定他们的行为,让他们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至于学生,我个人认为不勉强,莫说尽力,只要孩子能敢于走进普通孩子中间,能够交往即可。

所以,所谓“差生”成因不同,要求不同,老师带着一颗平和的心看待即好。

  

期望创造奇迹(朽木可雕46

——读希腊神话皮格马利翁的故事有感

第一次读这则故事时,我被故事的浪漫情节感动;第二次读这个故事时,我被皮格马利翁的敢于祈求感动;第三次读这个故事时,我被故事后面的理念感动。

——题记

这是一则古希腊神话故事。塞浦路斯的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有名的雕塑家。他精心地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他深深爱上了这个“少女”,并给他取名叫盖拉蒂。他还给盖拉蒂穿上美丽的长袍,并且拥抱它、亲吻它,他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少女”接受。但它依然是一尊雕像。皮格马利翁感到很绝望,他不愿意再受这种单相思的煎熬,于是,他就带着丰盛的祭品来到阿弗洛蒂忒的神殿向她求助,他祈求女神能赐给他一位如盖拉蒂一样优雅、美丽的妻子。他的真诚期望感动了阿佛洛狄忒女神,女神决定帮他。

皮格马利翁回到家后,径直走到雕像旁,凝视着它。这时,雕像发生了变化,它的脸颊慢慢地呈现出血色,它的眼睛开始释放光芒,它的嘴唇缓缓张开,露出了甜蜜的微笑。盖拉蒂向皮格马利翁走来,她用充满爱意的眼光看着他,浑身散发出温柔的气息。不久,盖拉蒂开始说话了。皮格马利翁惊呆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皮格马利翁的雕塑成了他的妻子,皮格马利翁称他的妻子为伽拉忒亚。人们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中总结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

这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也就是说皮格马利翁自身有种期望,他希望自己得到一个美丽、优雅的妻子。也就是说主体人自身有强烈的自我期望。因为期望,所以雕出了美丽的少女;因为期望,所以象女神祈求;因为期望,梦想成了现实。

这与我们的教学何其相似。当孩子对自己有了期望,有了自我学习的动力,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总会充满对知识的渴求。我记得我们班曾经有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的变故,他几乎是自暴自弃的。从他父母离异开始,他对家庭有种不信任感,对父母、老师都有了抵触情绪。那段时间,本来聪明好学的他开始自甘堕落,天天出入网吧,和一些社会上的混混们走在了一起。后来,他父亲又找了一个新妈妈,他开始相当生气,后来发现新妈妈对他相当好,最后父亲、母亲、新妈妈一起和他谈话,告诉他每个人对他都是爱着的,并没有因为分开而削弱对他的爱。后来,他发现一旦母亲遇到困难,父亲还是毫不犹豫地帮助她,而家里一有什么事,母亲也放下所有的事情跑来帮忙。新妈妈也并无芥蒂,和他母亲相处也很是自然。他渐渐走出了阴影,后来在作文中写道:“我发现其实一切都是美好的,只是我自己想得过于糟糕了。我希望我能用自己的成绩让他们为我而骄傲,也希望自己能够更加优秀,让自己能够拥有更美的未来。”我当时看了蛮吃惊,如此成人化的语言说出了有了期望的孩子会有多大的变化。后来,他顺利地走入了他喜欢的中学,并且成绩一直是班里的佼佼者。

事实上,若想让孩子飞翔,就让他学会对自己充满期望。

  

赞美是最好的催化剂(朽木可雕47

赞美是最好的催化剂,当一个人学会赞美,他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当一个人受到赞美,他会成为你所期待的模样。   ——题记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新学期,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学校特地挑选了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记住,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都要高。”校长再三叮咛: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孩子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

这两位教师非常高兴,更加努力教学了。

我们来看一下结果: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学生的分数值高出好几倍。

知道结果后,校长不好意思地告诉这两位教师真相:他们所教的这些学生智商并不比别的学生高。这两位教师哪里会料到事情是这样的,只得庆幸是自己教得好了。

随后,校长又告诉他们另一个真相:他们两个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师,而是在教师中随机抽出来的。

正是学校对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才使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这种企盼将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的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期待效应”。它表明: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

在我们的教学中,这种期望是经常使用的,经常听到老师说:“孩子,你真棒”;有老师说让我们自封为优等生;有的老师经常悄悄走到学生跟前给上一个微笑,一个大拇指;有的老师把自己的期待、鼓励化作手下的评语,和孩子在作业本中交流,在素质报告册中谈话;有的老师给孩子戴上奖章、小红花,以表示对他们的肯定与激励……事实上,各种各样的方式都是为了告诉孩子们:我希望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对一个孩子最大的残酷不是批评,而是对他所做的一切都漠然视之。”也就是说无论他退步还是进步,无论是努力还是颓废,你都不看在眼里,那么他一次次尝试引起你的注意后,就会发现他不知道你期望他做什么,不知道如何做才能赢得你的关注,长久以后,绝对会陷入迷茫的状态,也就无法提起对学习的兴趣,对班级的热爱了。

实验中的两个老师,也是在校长的期望中成长的,他们以为校长给他们的是最优秀的学生,而他们是最优秀的老师,却绝对不会想到他们和别人一样,只是被随机抽出来的实验样本罢了。但就是因为这种心理期许,让他们觉得自己被期望着,也就更加努力地工作。而他们认为班里的孩子是最优秀的,在平时的行动中肯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对他们的肯定,对他们未来的期望,在这种气氛下成长,也就成就了他们比别的班孩子成绩好的事实。

学会期望,学会欣赏你所带的每个孩子,他们也会向着你期待的方向发展。

  

让学生成为你的天使(朽木可雕48

把学生看作魔鬼,

教师便生活在地狱中;

把学生看作天使,

教师便生活在天堂里。

——题记

“用纯净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是精彩的,用淡然的方式去生活,生活就是美好的,用平常的心态看得失,人生就是轻松的。”今天“唐僧”春风同学一早就开始在群里开始念经了,不过这句话却让我想起了为人师的某句经典名言,如题记所言。其实这两句话虽然一个说是做师的态度,一个说是做人的态度,含义却是完全相同的。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说:“我们班孩子皮得很,不厉害点根本镇不住!”这句话貌似我也说过不少次,先汗颜下。于是对待学生就疾言厉色,唯恐一个不小心就被他们掀了屋顶。这样的老师学生会是敬畏的,而且绝对会是唯唯诺诺的,即使犯了错也会想着能不能想办法隐瞒下来,好逃避老师的雷霆之火。而这个老师也通常对别的班老师那种和风细雨就让孩子服服帖帖很是羡慕,经常会说:“看你们班孩子多乖,你有福气啊,我怎么就遇到一群皮猴子呢!”

在这里,我承认班级的孩子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有时候很是奇怪,不少调皮的孩子就分到了一个班里去,班主任需要不少的法宝和他们斗智斗勇,才会赢得他们的认可。但总得来说,是人都爱听好听话,即使我们大人都如此,何况是孩子,我们常说“伸手不打笑脸人”,若老师能够笑起来,其实孩子也没有那么多心计,大多就是为了引起注意而引起注意,而这种方式对于极其繁琐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是极其讨厌的,会浪费你不少的功夫。但是仔细想来,若教育如一潭死水,孩子都成了相同个性的人,那更是一种悲剧吧?

记得我曾经不少调皮的孩子,他们其实并无太多的想法,即使真的惹了事许多也是无心之失,本意并非如此;还有一些因为家庭原因性格有所缺陷的孩子,他们的举动往往就是想在惹祸中找到快乐,可以说这种心态是极其不正常的,但是改变一定要从根子入手,以暴制暴,永远无法真正地改变这种现象。

我们常说,孩子是误入人间的天使,而我们需要缝补他们的翅膀。其实,若我们真把他们当作天使,包容他的过错,你的心情会不会变得轻松多了?自然也不可能横眉冷对,反而会为他细心地包扎。若是这样想,他们还有什么无法不可原谅的过错,还有什么需要我们怒发冲冠的。就说我们常说的,他们毕竟是孩子,我们没有和一个孩子较真。把他们看作天使,他们就是天使,爱将会为他们建造一个最美的天堂。

  

师者的三种气质(朽木可雕49

作为教师,有许多与大众不同的专业能力与知识储备,但是仅仅仅仅拥有这些还是不够的。师者一定要拥有一下三种气质。

一、学会宽容大气

有这样一条趣闻:养在鱼缸中的热带金鱼,三寸来长,不管养多长时间,始终不见金鱼生长。然而将这种金鱼放到水池中,两个月,原本三寸的金鱼可长到一尺。这就是著名的鱼缸法则。

对于教育,也就是说,教师一定要宽容大气,唯有学会了宽容,才能容许孩子出现错误并改正错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在教训中成长,给予孩子更大的空间。若他一直生活在“鱼缸”里,稍微一动就会碰壁,时间一久,他就处于极大的恐慌中,而这种恐慌会对他的行动造成阻碍,就更不敢进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所以教师具有宽容大气的气质,学生才会更加具有独创性。

二、拥有行动智慧

我们都记得这个熟知能详的故事吧!北风与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无论怎样猛烈,行人只是将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人们就热得敞开大衣。这是出名的南风效应。

其实,换个角度说,力气强大的比试不仅仅是可以用脱掉行人的大衣这种方式来实现,但既然选择了这个项目,就要选择适合的方式。当南风吹过,春天到来,冰雪融化,天气转暖,人们自然就脱掉了大衣,而北风只会带来寒冷。所以南风用智慧战胜了北风。而教师也是如此,遇到不同的情况,一定要拥有处理问题的智慧,唯有如此,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可。

三:相信无限可能

1966年罗森塔尔做了一项关于学生对成绩期望的试验。他在一个班上进行测验结束后将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单交给了校长,校长将这份名单交给了班主任。8个月后,他和助手再次来到这个班上时,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度大幅度提高。实际上他根本没有批阅过测验卷,只是随机挑了一份名单。这就是影响教育界的罗森塔尔效应,被称为教师必须知道的一个词语,否则就妄为人师了。

作为教师,我们要相信学生具有无限可能,学会对他们充满期待,赞美他们的行动,不停地暗示:你能行,你真棒,你肯定有办法做到!这也是我们现在极力倡导的激励性教育。在这里,我没有否定惩戒教育的意思,只是惩戒还是少用为好,毕竟对于孩子的人生,多些鼓励,他会多些憧憬,有希望、有梦想的人生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更加有利。所以,学会欣赏你身边的每个孩子,学会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无限可能,他们将会创造出你想象不到的成就。

教师的“气质”不是外在的表象,它渗透在行动与言谈之中,拥有这三种气质,相信你会成为一个合格的为天使缝补翅膀的人。

  

室内室外,让孩子欢腾起来(朽木可雕50

让学生室外多一点运动,把身体保住;室内多一点探究,把脑子保住。

——符合成长律

我是一名老师,更是一名班主任。作为老师,我希望我的学生上课时候是充满热情的,他们能在课堂上多展示自我,多进行思考;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希望我的学生是健康的,身体才是生命的第一位,所以我一向希望他们能够多利用课间开展有益的体育活动。

这不仅仅是我的,我相信也是大多数老师与班主任们的希望。多少次新闻报道,一点剧烈的运动就会让孩子猝死,于是教师成了罪魁祸首。其实,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每当接到体弱的孩子我都担心,担心万一哪一天真除了问题怎么办;可是,我更多的是心疼,小小的年纪以后该如何面对人生。我们就有一个先天体弱的孩子,出生就有肾病,看着长得英挺、帅气的男孩,又极其聪明好学,但每个学习却顶多上三分之二的课。每当体育课的时候,别的孩子在操场上蹦蹦跳跳,而教室里只留下他孤单的身影。孩子贪玩,偶尔一次也和别人一起跑出去玩,就会回去休息上那么十天半月的。所以我经常给家长说的一句话就是:“身体第一,一定要让孩子多锻炼!”城市圈养的生活,高楼大厦间缺少了运动的场地,于是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是极其狭窄的,我们只有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保障他们的身体。我天天说,孩子,好好做眼保健操吧,为了你不架上眼睛;孩子,去看看窗外的世界吧,让自己不感觉疲劳;孩子,多蹦蹦跳跳,只要不追追打打,多动一动,你可以少打许多针,少吃许多药。何时,我们的学校才会有足够孩子活动的场地?何时,我们不用再对着体弱的孩子唉声叹气?

而我们的课堂,每当说起时,就有年轻老师说:“我也知道我讲得少,孩子才有机会说得多,可是现在他们越大越不发言了,你让我怎么办?”事实上,这些困惑每个人几乎都经历过,唯有反思自己的教法,看孩子是否喜欢你这样的设计,是否愿意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这才是关键。所以了解孩子所需,从孩子的角度设计问题,考虑实施方案,才能让我们不再困惑于教与学的矛盾。任何时候,学生是主体,他们才是我们考虑的关键因素。西方的课堂在我们看来许多是无序的,但他们却在无序的成长中培养出了许多的大师、许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许多领域的领军人物。所以我一直在反思我的教学,是不是太过于“有序”,反而束缚了孩子的成长呢?记得有一个故事,一个外国专家团来中国听了一节课,这节课老师拿捏得非常精准,连上课的点都正好,铃声起,课结束,太完美了,而且学生表现得也非常出色,完全无可挑剔,在中国人眼里是领导满意、老师满意、学生满意,但是这个专家团的外国学者们却不知道如何评论这节课,因为在他们眼里这根本不是课堂。相反的一个例子,外国的一个著名的化学老师来中国讲课,一个月就解决了一个专题,但孩子们非常喜欢她,而中国老师却头疼不已,这样的教学根本无法跟上教学进度啊。所以她在国外很出名,而在中国估计也无了用武之地。

这就是国情与教学方式的不同。我不想比较,或许两者各有其存在的必要,但是我还是希望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能让孩子自由地进行合作探究,这才能让教学不仅仅是学什么而是学的过程中探究到什么了,也就成为了先行后知。

室内室外,皆是孩子的天地,欢腾起来,才能托起一片蓝天。

  

永远的天使(朽木可雕51

先分享一个故事,看了后,我泪流满面,却明白了许多许多。——题记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每天忙碌于家庭和学校之间,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使我无暇去思考什么是爱,生活也成为了灰色。

直到……

那天,班级里转来了一位特殊的学生,叫小梅。在一场大地震中,她失去了她的父母,成为一个孤儿。鉴于她的特殊情况,学校里暂时安排她住到我家里,希望她能得到更温暖的照顾。

整整半年,我细心地照顾着她的学习和生活,但是,却一直无法跟她交流。她总是把自己紧紧锁在那扇痛苦的门里。每次回到家,她就一个人坐在那里,呆呆地望着窗外,什么也不说。

就这样,一天,两天……几个月过去了,周六,我突然

接到了紧急通知,说这个小城将有台风来袭。我和小城里其他的人一样惊慌起来。

“这讨厌的台风……”我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诅咒。

“我喜欢台风!”旁边的小梅突然开口说话了!

我顿感到意外,对于人类人说,台风是场巨大的灾难。可眼前这个小不点儿居然说她喜欢台风。

“孩子,告诉老师,你为什么喜欢台风?”我小心翼翼地问道。

“上次台风来了,就停了电”小梅不假思索地回答。

“停了电又怎么样?”

“晚上就会点蜡烛。”孩子很激动。

“你喜欢点蜡烛吗?”

“是的!那次台风袭来,停电后,我点着蜡烛走来走去时,妈妈说我像小天使!我希望,还像那次一样,妈妈会看到我。”

孩子说完,已经哭得像个泪人。

我顿时无言,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抱起小女孩,亲吻着她的小脸蛋。

“孩子,你是你妈妈的天使,也是老师的天使,你永远都是天使。”

孩子,谢谢你,你让我懂得:人世间,唯有爱,可以化解开所有的寒冷与阴霾。

恰巧想起昨天看的一篇博文,说和刚入班的孩子如何交流,孩子都不理睬。这样的孩子背后,一定也有着他的故事,一时打不开心结可能会让我们着急、失望,但是我们决不能就此放弃,或许某一天,突然有一缕光照亮了他的心门,我们就可以走进去,看看他背后的故事,知道他到底如何才能恢复正常。只要有耐心,一切皆有可能,不是吗?

当我们觉得世界都是灰色的时候,不也如同那个文中的孩子,看着窗外,想起以前的美好,却无法从困境中走出。想想“灰色”心境中的那些孩子们,他们又是何等脆弱,幼小的心灵寻找不到阳光,找不到能让自己触摸的温暖,我们又多么心疼。当一切想明白之后,我们对他们那种怪异行为的恨其不争会不会弱化了许多?更多的被怜悯所替代。

我们班那个从小没见过妈妈的孩子现在每天跑到我办公室开心地对我讲个不停,分享着她的快乐,感受着她的阳光,我感觉到了无比幸福。以前的着急、心痛在无数的努力终于有了起色,这不是一个老师最自豪的事吗?

是的,文中的女孩也好,身边的孩子也好,他们是我们永远的天使,我们会用爱守护着他们快乐飞翔。

  

在课堂历练中成长(朽木可雕52

一位语文名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他有着“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的原型经验。

第一次备课——摆进自我,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方案。

(解读:其实在这个环节,正是老师自己钻研教学内容,通过自己的智慧解读教材的过程。而这个环节考量着教师对知识理解的深度与广度,对教材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以及联系学生的实际处理教学内容的能力,也就是一切要从学情出发。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根据自己的见解去准备,更适合自己的教学习惯以及自己所教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若想锤炼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力,自己先进行研读是关键。我们经常说,教师理解的深度会影响到你的学生,因此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度”(自己理解的程度,学生接受的程度,课标要求达到的高度以及本课所要掌握的尺度)。

我承认,我曾经偷懒过,不过这个环节我还是很在意的,所以上课前对教材的研读我会花费不少时间,但是对课标钻研得还是不够。)

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分类处理各种文献的不同见解(我有他有,我无他有,我有他无)后修改方案。

(解读:这个二次备课给我感触蛮大的,最初我们认为的二次备课是在大家否认或者失败之后重新备课,事实上和当初的想法完全不同。他山之石,为己所用。我有他有,可以看看哪个理解更深入,方法更得当;我无他有,若真的有道理,看是否能够在这节课中融入无痕,若影响了课的整体性,可以作为一些拓展内容,若可以在学生探讨上可以直接引入,或者对自己的思路有促进作用,不妨对原有的设计稍加改变;我有他无,看能否形成自己的特色,对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或者对知识点的理解更有好处的,可以加以发展,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

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分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备课”

(解读:其实我蛮感慨这个问题的,设计再完美,也只是理论,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发现设计会随着学生的改变以及课堂某些突发性的问题变化甚大。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边教边改,这应该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吧!设想再丰满,也有不到的时候,唯有和现实相联系,才能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收获,而自己的教学能力也会随着一次次的改进而逐步提高。)

另外,我们还要根据以前教学的经验,同事们的见解,和孩子们课堂的反应进行课后反思,从而更新自己的理念,改善教学行为,这才能让我们成长得更为顺利。

课堂历练,是教师成长的捷径,上好每节课,让我们的教学生活更加精彩。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3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