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文库 > 2021作品 > 详细内容
笔会作品集1046(王茹)
发布时间:2021/5/20  阅读次数:279  字体大小: 【】 【】【
  

笔会作品集1046(王茹)

2021520日)

(郑州市金水区四月天小学 王 茹 专辑 10篇)

  

【教育随笔】

(朽木可雕系列3342

PISA成绩背后(朽木可雕33)

改变,从理念转变开始(朽木可雕34

新课改呼唤课堂转型(朽木可雕35

教学环节的改进,源于学与教的转变(朽木可雕36

关于“预习”反思(朽木可雕37

创新教学五步走(朽木可雕38

明确——教学目标制定的原则(朽木可雕39

教学内容处理,基于教材分析(朽木可雕40

因为爱着,所以不爱(朽木可雕41

注重教学过程,落实教学目标(朽木可雕42

  

PISA成绩背后(朽木可雕33)

什么叫PISA

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缩写)是一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主要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测试学生们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上海学生参加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进行的2009年第四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取得阅读数学科学素养第一的佳绩,引发外界持续关注。然后在第二年就退出了这项活动,从那里获取经验后,用投入项目的资金上海自己设立了小的类似活动,涉及到上海的每位适龄学生,而不是只有4500-10000,这样涉及面更宽,更有说服力,对教育的评估更具有现实意义。

但他们参与这个测试,收获却是巨大的,明白了里面的理念。

效率是基础,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获取更多的知识,拥有更多的收获,也就是所谓的效益,而这种收获又能通过反哺社会,发挥效能,从而实现自己终身发展的目标。而唯有拥有了效能,才能负担起整个社会的发展与需要,也就是承受负担。最后再把这些环节进行进一步研究,达到教育中的增效减负。

温家宝在听课后有五问:

一问: 中国教育如何摆脱“危机” ?

二问:怎样培养出更多“李四光” ?

三问:“教育家”们在哪里?

四问:素质教育,何以年年提年年缺?

五问:教师地位为何总没“到位” ?

这些问题最后的指向就是: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似乎已经成了所有人都共知的,却一直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困扰已久,却无法挣脱枷锁,原因何在?

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梦:

部分国家获诺贝尔科学奖者人数(1901——2010

美国289 / 英国 71 /德国 64 /法国 27 /瑞典 15 / 瑞士 15 / 俄罗斯14 / 日本 14 / 华裔 8 / 印度 3/ 巴基斯坦 1

杭州上城中学曾经通过对一些电影的剪辑,自己重新配音,制作了一部微电影《上教伟业》,虽然里面的镜头看似滑稽,但却很是引人深思,现在的教育怎么了?

镜头从2012开始:车马扬鞭,直接呐喊出:应试、应试、还是应试……家庭的纠结,老师的痛苦,孩子的挣扎……

仔细想想,这是不是中国的现状?虽然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但却做着应试教育的事情。

镜头一转:然则,上城教育人执着前行着……

(镜头出现一个场面:一个公众集会,有人呐喊):耻辱,莫大的耻辱,是我们教育事业的耻辱。“轻负高质”是大势所趋,是人心所向,可是仅仅十年,仅仅十年的时间,新课程又被应试劫持了。请注意!教育之本是学生,在21世纪搞应试,这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镜头一转,到了礼堂,这应该是一次教师会,海刚说):我有一个梦想,实现求是、正德、开明、启福,然则在应试的大山下,学生被无视,个性被抹杀,求是精神荡然无存。以教师无限大之努力,学生鸭梨之山大,所获得素质二字之空名,是可忍孰不可忍。这还是吾辈为之奉献牺牲所换来的教育本质吗?这一切,学生不答应,家长不答应,我们更不会答应。

(镜头又回到集会上,人群继续在呐喊):教育公平,轻负高质……(一个青年止住人群,说):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震天响,风华背后,道貌岸然者依然我行我素,教师、学生、家长伤不起。回顾教育发展的历史,每逢改革失败一次,应试思想必将回潮一次,家教、补课、择校就是如此,老师们,同学们,应试和素质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要想存其一,必先废其一。要使学生幸福、教育公平,就必先将我们心中分数至上的这座大山彻底推倒!

——上城行动

1、镜头一:茶馆里,两个人的谈话

“我有一个预感,上城教育人要有大行动了。”

“我懂得!”

“小班化教育,现代化理念,万众归心。”

“那挤压太久的学习热情就会象火山一样爆发。”

“我们应该怎么办?”

hole得住,顺乎潮流,推波助澜。”

“彻底打破这个教育格局。”

2、镜头2:街头报童

“给力给力,上城教改全省最快!……”

3、镜头3

“今天,上城实行教育均衡化的路子,就要成功了,而我们的努力有了回报。如果上城教改成功,东方品质体验区、幸福和谐示范区只在眼前,基础教育强区,国内一流唾手可得。元芳们,你们怎么看?”

“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教育均衡”

“要清醒,千万不要忘记教育的主体是学生。”

“发挥小班化教育优势,积极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树立国际办学理念也是好的”

“亲,一直以来,我们以培养卓越为核心,全面提升教育品质。培育卓越学生、培养卓越教师、打造卓越学校,现在,我们被那些在应试教育中苦苦挣扎的学生们梦想着,被那些看着自己的孩子在题山卷海中挣扎的家长们期盼着,而你们,无疑是这一成就的最大功臣。亲,历史的重要时刻就要到了。”

我只记录下了这两个片段,但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其实教育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不可能因为一些挫折而改变。在这个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出于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全球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必将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这也将颠覆我们过去的教育模式,是不可逆转的走向。

亲,作为教师,你准备好了吗?

  

改变,从理念转变开始(朽木可雕34

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首先要改变自己的理念,只有在理念上接受了,你才能应用到实践上。

一、从学生适应课程到课程适应学生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都说现在孩子变聪明了,怎么感觉一届不如一届?这个话题应该每个有一定教学年限的人都曾经谈到过,而且都颇为奇怪。事实上,我们从未考虑过,我们教材的编写思路是否符合当代的孩子。就如一个城市般,有原住民和移民,这个城市不可能一直象以前一样没有变化,因为时代在变,人员在变,同样,城市的构成方式也在改变。

我们现在的教法是否适应社会的发展了?是否符合现代孩子的特点?

首先,学生的有差别性。孩子的来源不同,从最早的学校生源的固定,比如家庭环境相似,孩子成长经历相似,从小灌输的观念也很相似。而现在,随着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强,班级里的孩子组成也愈加复杂,因此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教育背景相差甚远,也就无法保证他们完全在一个起跑线上。

其次,学生的可发展性。或许,今天的孩子你然后觉得他不开窍、朽木不可雕,但是你却无法保证他明天就真的不行。只是还未找到切入他思维的点,也就是说还没寻找到合适的钥匙开他这把锁,我们就不能悲观地认为他们真的就比以前的孩子差,也就无药可救了。事实上,结果可能和你现在的猜测大相径庭。

再次,学生的新起点性。我们的许多知识是与时俱进,可能才刚刚开始,不像以前那样可以拿着老经验直接讲述。而孩子也是如此,有些东西是他们以前从没有接触到的,莫要拿以前接触的孩子和从未开始的孩子做比较,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最后,学生的欠稳定性。孩子总是在发展的,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或许某段时间非常优秀,某段时间因为注意力的不集中,或者某些外界事物的影响,造成了他成绩的下滑。这些都很正常,起伏是必然的,正确对待孩子的不稳定才能让我们的课程愈加适应孩子。而且孩子对于课程兴趣也是不稳定的,莫要以一次成败论英雄。

二、从组织学习内容到设计学习经历

我们都有一种困惑:知行还是行知——何者更有效?也就是说是先学习知识再去指导行动,还是从行动中获取知识。在我看来,更倾向于后一种。唯有让学生从实践中获知,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因此,我们需要设计学生学习的经历。

1、知识是怎么接受的。也就是说针对要学习的知识,我们也设计它的接受方式,看哪种更适合孩子的成长和心理需要。

2、知识是怎么掌握的。这是说,我们要学生明白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并对过程加以设计和引导。

3、经验是怎么积累的。学习了知识,是为了积累经验,从积累中进行提高,因此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感知积累经验的方法。

4、能力是怎么发展的。知识的学习,经验的积累,都是为了发展自我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三、从只为升学奠基到为了终身发展

在某个阶段,大家在制定教学的目标的时候,把三维目标割裂开来,成了独立的个体,事实上,三维目标是应该整合达成的,它们在教学过程中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1、态度为核心。

端正的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是孩子们能够认真学习、主动学习的前提。

2、能力为关键

无论是知识还是态度,都是为了让学生拥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是目标达成的关键。

3、知识为载体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能力,都需要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在认识知识并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获取。

教师的理念唯有从三个方面进行转变,真正地与时俱进,才能为下一步教学教学的转变奠定基础。

  

新课改呼唤课堂转型(朽木可雕35

在新课改的召唤下,传统课程模式不可避免地向现代课程模式转变。

一、统一性向差异性转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我们通常给孩子确定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学习要求,布置相同的作业,而且总觉得唯有达到了预定目标的孩子才真正完成了教学。事实上,孩子是具有差异的,因材施教这个喊了几千年的教学口号,不应该仅仅是口号,应该根据孩子的先天差异、学习兴趣、以及后天能力的不同逐步从课程模式的统一性向差异性转变。这种差异可以是地区差异,可以是兴趣差异,还可以是特长差异,设置不同的课程,让孩子的个性特点得到充满的发挥。

二、结论性向过程性转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我们无论是平时还是期末,课堂还是作业,都更注重结果,也就是无论过程如何,都要根据孩子最后的程度做统一的评价。事实上,对于孩子们来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很多孩子为了家长或者教师的最后的结论评价,所经历的学习过程是极其痛苦的。打个比方,在我们成人的世界中,被迫做一件事情和因为兴趣而做,两者的过程是截然不同,被迫做的即使最后评价不错,也只是为了应付一时的评价,很是急功近利,对此事一般都不会具有进一步走下去的持续力。若是兴趣而做,整个过程人都是积极的,若是结果成功,会激起更大的探索兴致,若是结果不理想,也会从教训拓展途径,在下一步争取会有大的收获。因此学习若是从结果性转变为过程性,注重学生的过程体验,对于教育教学本身来说,已经是一种进步。

三、知识传授向问题探究转变

这个问题牵涉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从传授知识到设计过程,让学生自己从实践探究中获取知识,也就是从知性到行知的转变。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师的传授逐渐少一些,也就是教师的讲少一些,学生从问题的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的时间与空间更多一些。这样的课堂在现在的许多先行学校已经有了较大范畴的认知,无论杜郎口还是洋思等学校,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而且取得了不小的教学成绩,在全国范围内影响甚广。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趋势,是不可改变的。

四、概念系统向情境建构转变

概念系统更倾向于人脑根据固有的经验所进行的推理与想象,是一种思维化很强的方式,非常抽象;而情境建构是把内容放入具体情境之中,对于接受本体——人来说,更加具体形象,比概念系统更容易理解。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如此,以前我们习惯性地把事物概念化,让学生通过背诵概念、学习定义等方式学习知识,现在更习惯于把这些抽象化的东西放入具体的情境中去,在情境中再生此现象,更加生动,学生也易于接受。这样的课堂是学生喜闻乐见,不会再为那些抽象化东西的枯燥无味而厌倦某门学科。

五、掌握运用向学会学习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习惯上先学会,然后进行应用,而应用的还是你已经学会的知识。而在现代课程模式中,更倾向于让学生通过自我认知,自主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不仅仅是学会知识,而是要掌握学会知识的本领。我们常说,自学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而自学就是在课堂中让学生先学会独立思考,进而通过课内外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我们也该让学生渐渐摆脱通过老师的讲获取知识,然后去运用,应该让他们学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寻找到学会学习的能力,这才是课堂的关键。

既然现代课堂模式势不可挡,那就让我们从自己的课堂开始,逐步向这个方向努力吧!

  

教学环节的改进,源于学与教的转变(朽木可雕36

教学环节,是我们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步骤,它是一节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也是学生能否接受知识并运用知识的重中之重。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学环节的改进,而改进的源头事实上是教与学两方位置的改变。

一、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

在传统课堂上,新课一般是由老师先进行讲授,学生在听讲中学习,无论预习与否,无论水平如何,教师都会以同一的教法与内容对程度各异的孩子进行教学。这样的方式极其束缚了孩子的个性,也消弱了孩子的积极主动性。对于教师来说,因为大班额教学,这种方式确实会减轻些压力,但是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来说,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阻碍作用。

教要基于学情基础,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目标的翻转课堂,基本上已经颠覆了先教后学的模式,它以微型课为基础,教师先把要学的主要内容录制出来,让孩子们回去观看,这个过程时间其实是不同的,程度好的孩子一遍即过,程度稍有些薄弱的孩子可以多看几遍,这就不会象传统的课堂般,具有不可重复性。这样就因人而异,教师也不用再个别一个个去为后进生补习,这种方式对于双方都是有利无弊的。通过在家里的看,到学校中纯粹就是共同学习了,共同探讨了,直接迈入了学的阶段。也就是教在课下,学在课堂。

二、从以教为主到多学少教

这种提法其实也不算新鲜事物,在目前的课堂上,已经提倡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多学少教,以学促教。传统的课堂,教师的位置是站在讲台上的,讲台把教师和学生割裂成了完全不相连的两个部分。而教室所在的位置高高在上,居于中心,这也就形成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也就是那时的教师就如传道人,把道理传授给学生,以听为主,学生无论有多少想法,必须还是要以教师的话作为导向,作为标准。

现今的课堂,乃至未来的课堂,教师会渐渐走到学生的背后,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获取知识,而不是把知识直接拿来运用,或者叫拿来考试。那种知识是浅层的,永远只知道这是什么,而不知道这是什么的原因。

教最终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只有从学习中探讨出方法,特别找到了学会学习的方法,才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更加顺利,对待知识的认知也更加主动。也就是把学习的权利握在自己的手里,知道自己如何去学,而不仅仅是老师给予什么就是什么。这样,他们的视野也将更加开阔。

三、从以师评教到以学评教

通常,我们评价一节课的好坏,总是从教师的语言、课堂的组织、教学的气氛等等评价,事实上,教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让学生学会,若是学生都不会,那么再好的教学技能,再热闹的气氛也只是流于形式,而缺少了实际的作用。记得有一段课堂,看似教师满意、学生满意、领导满意,但是真正询问起学生,却没有多少人有收获,这种课堂只是表面的热闹,而缺少了对教育本质的探究与思考。

从教的效果看学的效果,倒不如从学的效果评价教的效果,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以生为本,课堂的主体才回归给了学生,而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因此,教学环节的设计,离不开学与教的转变,离不开“生本位”的回归。

  

关于“预习”反思(朽木可雕37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一种学习方法,指在学习某件事情之前进行自学准备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我们常说,预习八成,复习两成,这样才能达到更显著的学习效果。但是,我们常常存在着许多预习的误区,并未能达成预想的学习目标。

预习,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首先,我们要明白预习什么。我们老师经常布置作业说:回家预习某某课,简单看来,似乎也没什么问题,但是学生拿着这一课,没有具体的预习要求及内容,让他们很多人都无从下手,预习也就成了一纸空谈。因此老师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应该指向性更明确,内容更具体,这样学生也知道我要做什么,而不是无所事事,简单读一遍了事。

其次要让学生知道怎么预习。我在课程纲要分享中就会直接提供给孩子本学期的预习方法,这样他们拿到预习内容后,知道从那几个方面进行预习,就不会让预习流于形式,缺少了实质的探究。我记得小时候,家里人经常说:“你把明天老师讲的课先看看,哪儿懂了,哪儿不懂,不懂的就画出来。”当时觉得很是不屑,现在想想,话糙理不糙,看似简简单单,却说明了一个道理:预习时一定要分清哪些是自己已经明了的,哪些是不清楚的,唯有如此,听课时才更有针对性,学习效果肯定更佳。

最后,学生预习后教师如何上课。若是说前面考察教师布置作业的指向性,最后就考察了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水平因材施教,如何让各个层次都有收获的问题。这分为三种情况。

1、预习后,学生已基本懂了怎么办?

在我看来,不做无功之事,若大家都基本懂了,在教学时,只抓住学生有些问题的部分进行简单的讨论,然后就可以进入实战练习,通过练习进行巩固。我记得在某次调查中,老师上课前和上课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相差无几,也就是说这堂课看得再热闹,事实上学生并没有实质上的进步,那么课堂的存在意义也就不大了。如果学生真的都懂了,以学促教,何必不放手呢?

2、学生有懂有不懂怎么办?

这是预习中常出现的状况。这种状况在我看来,最好的方式就是以学带教,也就是在探讨的过程中,让学生作为教师,通过探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不理解的部分,让学生带学生,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一项调查显示,听讲记忆才能占5%,而当老师教导别人,记忆却可以达到80%。放手学生,给他们相互分享,互助的空间,何乐而不为?

3、学生基本都不懂怎么办?

这就需要教师作为伙伴而存在,和学生共同探讨知识。这就是把知识完全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而进行教学,至于新课怎么上,就不再赘述了。

所以,预习是应该存在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必须利用已有的预习效果,因地制宜地改变教学方式,才能让预习更有效,教学才更合乎学生心。

  

创新教学五步走(朽木可雕38

——谈谈教学环节的新要求

教学环节,是我们每个教师再也熟悉不过的话题,从我们走上三尺讲台那天起,无时无刻不在践行着。对于现代教学来说,教学环节又有了哪些新的要求,这确实是每个“新教师”必备的知识。

教学环节有以下五个方面,从这个图我们可以初步感知新时代对教育的呼唤,对教师的要求。

一、备课:从分析学情到教学设计。

我忘记了是从什么时候起备课需要写学情分析,只知道当时的我是不屑的,总觉得只是又加了一个新名目而已。在这里,我不得不承认我是充满惰性的,这种惰性让我连多写一个字都不愿意,更不用说再用心思考,所以那时的学情分析多是应付,寥寥几句,看似面面俱到,实际上没有任何针对性,通常的,几年的学情分析除了更改几个数字、学生名字,其他基本再无差异。

现在,当“生本位”的理念逐步为自己所接受,想想那时的做法,确实是不可取的。教学的主体对象是学生,连基本学情都不了解,又如何写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所以,当时的教案真是空中楼阁,只看其表,隐在五彩的光环下,很是美丽耀眼,事实上,是绝对不实用的。对于当时作为青年教师的我来说,那会儿的专业发展更多的是随性而来,随心所欲。虽然也兢兢业业,却总是找不到方法。

所以,第一个教学环节备课就从学生开始,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心理特点,把握大多数孩子的思维特征,并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对于第二环节的上课来说,更具有实践价值。

二、上课:构建和谐的学习共同体。

从主语来看,“学习共同体”而不是传道授业之方,就可以看出,在这里更是把学生放在和首位,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绝不能凌驾于学生的学习之上。从“共同体”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无法割裂开来,也就是教与学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和学生不是对手,而是伙伴。因此,我们的课堂不应该再是以教师的教、学生的听为主要教学模式,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共同探究的过程。

初期的教改,热热闹闹,说是以生为本,却只是交给了孩子形式,事实上缺少了真正的自主探究。而现在的课堂逐步走向了理性,明白了以生为本不仅仅是课堂的喧闹,更多的是课堂上共生的探索与思考。唯有如此的课堂,才能构建出“和谐”二字,和谐不是和睦,可以有争执;和谐也不是和平,可以在竞争中成长。

三、作业:基于课标下的分层选择。

学生是有差异的,在先天条件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他们的发展本身都是不均衡的;同样,即使程度相似的学生,他们的兴趣指向也有所不同。所以,现在的作业大多数都分为必做和可选,也就是基本作业是大家统一的,可选就是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愿意完成的作业。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基本上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对于教师来说检查作业却增加了难度。

还有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把作业划分为几等,如果学生进步了就可以随时调换作业组。这也是分层选择的一种。

四、辅导:尊重个性的关爱与指导。

辅导是每个教师,根据孩子的学习程度,以及某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事实上,辅导确实也是需要技巧的,比如有的孩子先天有缺陷,教师固然不能放弃,却也不能和其他孩子放在一起进行辅导,否则看着其他孩子很快弥补了不足,更容易引发孩子的自卑感。因此辅导也是人性化的,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以爱护孩子的自尊为原则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五、评价:注重多元促进健康发展。

我们常说这个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对于学生来说,尊重个性差异,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更注重对孩子学习态度的认可,以及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亮点进行恰如其分地评价。结论虽然重要,但是过程更是漫长的,唯有让孩子在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魅力,才能对孩子的长远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所以,我们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一张考卷,几次测验,更应该注重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习惯决定一生的命运,让我们多角度、多方位地评价孩子,才能让孩子们更自信,更懂得欣赏自我,也更能清晰地看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健康发展。

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新教师”,我们的压力是空前的,但是突破自我,就从每个教学环节开始吧。

  

明确——教学目标制定的原则(朽木可雕39

我们常说,目标要明确,事实上,无论哪种目标,制定人自己心中一定要有一个度,在这个度的基础上,描述得清晰明了,而不是模糊、宽泛。对于教学目标,自然也脱离不了这个标准。对于教师而言,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方向,是内容结构的指南。也就是说教学目标制定一定要表述清晰可测。

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一般都是以动词明确要求,以宾语明确对象。

首先,明确行为动词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教材)

这是目标制定时必须搞清的问题,课堂不是教师为本,教材为本,而是学生为本,所以在制定目标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学生的情况。比如学习的基础、性格指向、兴趣爱好、接受能力,为何要说这么详细,因为虽然有时两个班级学生水平相当,但由于其他方面的不同,在接受方式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这就是为何一份教案不能同时上两个班,一定要根据班级孩子的特点加以适度的调整,从而保证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听觉型学生和视觉型学生就不同,若采用相同的方式,只会让学习对于其中部分孩子失去吸引力。而且在制定目标的时候,要了解孩子的预习程度、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切合学生的实际。

其次,教学目标的行为词表述,一定要指向明确的结果(不能模糊)。

我记得某篇博文中曾经有人谈到,有人制定的教学目标非常宽泛,拿到同类的文章中都可以适用。这类目标到底可取不?根本就无需回答。事实上这类目标极没有针对性的,根本起不到教学目标制定的意义。每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必须联系本册的学习要求、本单元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对这一课制定具体的目标。就如金水百川在博文所说的,“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不等于将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直接搬进自己的课堂,有必要加进教师自己的理解,以创生教学资源,避免照抄照搬教参等行为,确定遵循课程标准同时具有教师个性特色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个人的特色进行创造性地制定教学目标。

最后,教学目标行为词程度,要有具体层次、可测可评。

至于行为词,许多老师是拉到一个是一个,词语随便用,事实上,每个行为词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要求是完全不同的。比如知识型目标:了解、理解、分析、认识……它们向我们展示的就是程度逐步加深。了解大多是初步的体验,而当你能认识分析的时候,对这个知识点而言,都是较高层次的要求。所以教师再制定时,一定要慎用,必须明白每个层次的目标学生能达到的程度。

其他诸如情感类态度目标行为词:参与、体验、感知、养成……;技能型目标行为词:学会、具有、形成、设计……;过程性目标行为词:分类、协调、监控、组织……。我们作为教师自己先明白了它们的层次性,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就更具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总之,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前提,把握目标,才能更好地找准方向。

  

教学内容处理,基于教材分析(朽木可雕40

教学内容,系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这是学与教交互过程传递的主要信息,而如何处理教学内容,基于对教材的分析。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将教材和教学内容 等同起来,认为课程标准要求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教材仅仅是形成教学内容的一个“载体”,作为发挥实际作用的教学内容,其特性不同于教材内容。

教师应该从一下三个方面对教材内容做以分析。

1、本主题内容的地位 ——在单元或章节中同其他相关知识元的关系分析(注重教育价值)

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每篇文章更确切地说每个主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都与本单元其他主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不仅仅如此,甚至和其他单元中的知识也是环环相扣的。我记得我曾经在博文中讲到过我对苏教版六下语文教材的处理,当时我也是分析了整册教材中相关知识元,把它们连在一起教学,在那种情况下,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认知能力比割裂开讲授更加有效。也就是说,你明白了教材为何这样编写,明白了编写的意图,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调整,会更加适合自己的学生。

2、本主题内容的结构 ——包含的知识元素及其层次关系和主次关系分析(注重学习过程)

每篇文章都有其写作结构,每个主题也有其内容结构。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二上识字1词串的时候,你可以清楚地发现它描述的就是水乡一天的景色,但是却主次分明,以白天为主,黄昏和夜晚为辅。教师在理清主要结构关系后,就可以很好地把握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侧重。就如文章中的详写与略写一般,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明白这样做的目的。

3、本主题的重点与难点 ——在一般情况下,对各知识点学习要求上的比较分析(注重核心概念)

在学习主题内容时,它都有着不同于其他主题的知识元素,若完全相同了,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比如在六下第一单元,有三篇写景的散文《三亚落日》、《记金华的双龙洞》、《烟台的海》,虽然都是散文,都写作时观察的角度是完全不同,所以叙述的顺序也有所差异。学生根据景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写作方法。烟台的海讲的是四季的海,若前两篇使用此方法,绝对没有太大的叙述价值,所以莫要小看一个小小的顺序,里面就有大学问。这只是一个例子,说明性文章、叙事性文章也各有各的不同,教师一定要自己先理清文章的脉络,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把主题内容的结构把握准确。

在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如何对课程内容进行处理呢?

1、用好教材——抓住主线、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安排有序

这四个词语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怎样用教材。我曾经给我们组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说,每堂课必须有一条主线,有了这条线,讲课的时候你的脉络才会清晰,才不会把知识敲成碎片。在这个基础上,讲课时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把难点分散开来,降低难度,让学生够一够就能吃到。

2、调整教材——根据标准、针对学情、已知不教、未知必教

调整教材是必须在你完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进行适当的调整。前面我在博文中说过预习的作用,其实教学必须是有的放矢的,唯有针对性的进行,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已知不教,不做无用之功;未知必教,保证知识传承。唯有如此,方能成就高效课堂。

3、补充教材——更新资料、完善图表、结合生活、注重运用

教材不是全能的,它只是一个范本,有些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必须进行更新,还有的因为不适合本地情况,必须根据实际进行替换调整,补充适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内容。

总之,教学内容处理,基于对教材的分析,适时而动,因地、因人制宜。

  

因为爱着,所以不爱(朽木可雕41

——读案例《老师,我可以不爱吗?》有感

写在前面:请耐心读完这个故事吧,或许,作为教师的我们,更会懂得尊重。

星期一的早晨,我紧张而又兴奋,因为我的赛教课就要开始了。

这是一次级别很高的竞赛。

教研组长特地跑来告诫我,一定要把时间安排好,万万不可拖堂。

我感激地点点头,拿着书正准备去教室,美术老师却气呼呼地闯了进来。

他说:市里举行儿童绘画大赛,主题是“我最爱的人”,绘画天分颇高的安锐故意捣乱,把妈妈画成了老巫婆,刚才去找他,他竟然拒绝修改……

看到安锐的画,我也很吃惊。画上的妈妈,真的没有任何美感可言,那一双眼睛尤其怪,一只画成了一团浑浊的雾,另一只眼角有泪滴下来,手用了怪诞的紫黑色。

这时,惊惶的班长跑来告诉我,安锐与同桌打架了,打得很凶。看见我两人同时松了手。

同学们告诉我:“同桌嘲笑安锐不爱自己的妈妈,所以把她画成了老巫婆。谁也没想到,瘦弱的安锐,像个发怒的小豹子就扑了过去。”

就要上课了,听课的老师坐满了教室,孩子们顿时安静下来。安锐的眼睛紧盯着我手上的那张画。我轻轻地将画递过去。他愣了一会儿,不敢相信似的伸出小小的手,在握住画的一刹那。他的眼睛湿润了……

我们上的是口语交际课《我爱四季》。

在我的启发下,孩子们争先恐后,唱歌似的说个不停。

听课老师们的脸上都露出了微微的笑意。  

评委们的脸上纷纷露出赞许的表情。

教研组长也眉开眼笑,给了我一个胜利的手势。

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小结,这节课就可以漂亮地结束了。

忽然,一直沉默的安锐举手了:

老师,我不爱秋天和冬天。可以吗?

被诧异的目光包围着,安锐惶恐至极,一下子变得结结巴巴,他的脸都憋红了……

教研组长皱着眉,对我指指墙上的时钟,又给我做了个手势:别理这个怪异的孩子!

我有刹那的犹豫,不允许一个孩子把话说完,理智告诉我这是不公平的。

他的同桌气呼呼地站了起来:“他是个怪人,他不爱秋天,不爱冬天,他连自己的妈妈都不爱!”

“我爱我妈妈 !

安锐大声反驳。

“我妈妈是清洁工,到了秋天,落叶扫也扫不尽,要是被人踩碎,被车碾碎,就更难扫了,妈妈累得气管炎都犯了。”

他的声音仍在发抖,语言却变得流利。

“冬天一下雪,我和妈妈半夜就得起来扫雪。要是车碾过,人踏过,雪就成了冰石头,我们只能一小块一小块地砸,妈妈的两只手都生了冻疮,整天流血。”

许多疑问,一下子被解开!

为什么他的掌心会有硬币似的茧;

为什么在秋季里,他每天都会有最好看的落叶送我;

为什么在我们打雪仗时,他会一个人在那里奋力地滚雪球,然后推进树篱中去… …

“我爱我妈妈,可我不想爱秋天和冬天,老师,可以吗?

他看着我,眼睛里满是不安的期待…

安锐举起那张画说:“我爱妈妈的眼睛,

她的右眼生了白内障,什么都看不见了,左眼老是流泪,晚上她就流着眼泪,给我织毛衣,给爸爸煎药。

我爱妈妈的手,她的手是紫黑色的,可妈妈说,这双手养活了我们全家。

我哽咽着、点点头,郑重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

安锐的同桌也举起了手。

孩子们、老师们,专家和评委们也举起了手。

安锐笑了。

十多年后……

安锐在寄给我的贺卡里写道:

“谢谢您,曾经允许我不爱,这让我在今后的岁月里,能够从容地去爱。”

“现在,我热爱生命中的每一天,因为在八岁半那年,我遇见了世上最好的爱。”

听完这个故事后,泪水盈满了我的眼眶,我懂得,俯下身子去听每个孩子的心声,或许,你会发现更多的美好。

所有的故事都会有起因,只是在这个匆忙的行走中,我们能否耐下心来,来听一听每朵花开的声音。安锐因为爱着母亲,不愿意母亲吃苦,所以不喜欢秋季和冬季,我们又如何能把孩子这么美好的愿望斥责为怪人,对他置之不理,甚至呵斥呢?

生命中只有学会了懂得,才会让幼小的心更加丰盈,而我们的世界,也会在脚步停一停的瞬间,会发现更多的美丽,而这些,将装扮你整个人生。教育也是如此,所有的完美都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是否能够倾听一颗颗童真的心。

  

注重教学过程,落实教学目标(朽木可雕42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

教学过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达成目标。所以,我们还是要把握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讲究教学导入的艺术,创设有效情境。

在我们教学中,导入是进入课堂的首要环节,如果让教学具有吸引力,精心设计的导入至关重要,好的导入方式可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学习情境中,如何导入才更加有效,这要把握几个原则:

1、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我们一定要明白为何要导入,它是为了教学服务的,所以导入一定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而且能够为学生接受新知识提供帮助。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是一个课堂的引子,还必须是通往课堂的有效通道。

2、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

教学内容富有科学性,具有知识价值,而导语同样也应该具有这个特点,才会让人感觉到知识的严谨,而不是仅仅为了造导语而造,一定要和教学内容有所联系。

3、从学生实际出发,具有启发性

联系学生实际,学生才容易融入到情景中去,而且对学生可以是知识的启发,也可以是认知的启发。

4、从课型需要入手,新颖、趣味

就如电影的开头,若无法吸引到观众,就无法引起观看的兴趣。导语也是如此,它一定要是新颖的,而非老套的;有趣的,而非乏味的。从课型的实际需要入手,才能保证环节的自然衔接。

5、导语要短小精炼,具有简洁性

这个其实是必须保证的,导入语作为导入语,它还不是教学内容的主体,简洁的导入让学生快速进入新知识学习的状态,才是导语最终目的。

6、精心设计、形式多样而灵活运用

多样化的形式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灵活利用现场情景,更容易让孩子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来。

二、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培养问题能力。

问题是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基础,我们在提问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使学生从提问方式中知道所期望的合理的答案。

这个看似挺有意思的,其实换个说法,可能更专业些,也就是问题要有针对性。唯有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才能找到回答的方向,所以距离你期望的合理答案就更近一步。

2、如果学生一时不能回答,不能催促他冥思苦想。

这个是我以前忽视的。学生一时回答不出,若一直催促只会让孩子的脑袋进入停滞状态,而不会让思维进入快车道,还不如给孩子思考的空间,放一放,或许会有更好的效果。或者教师通过其他的方式提醒学生,换种思维方式。

3、提问要给学生合适的思考时间,不必马上重复问题。

若是不需要思考的问题,事实上完全没必要回答。既然是问题,就要给孩子一定的时间,老师不停地重复只会打断学生的思路。

4、对待反应慢、腼腆、思想不集中学生,可先叫名字,让他有所准备。

对于这个感慨颇深,回头写个小文转转讲讲我和学生的故事。

三、体现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互动。

赵教授列举了四种互动转变:

1、一般阅读——师生轮读(感悟能力)

对于现在的课堂,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应用颇广。我们经常和学生轮读,参与到学生的读书中去。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读改进自我,这个在窦桂梅老师的课堂上,体现得漓淋尽致。

2、一问一答——多向对话(听说能力)

现代课堂对于传统的一问一答比较排斥,更多注重多方位的对话,从一个孩子的说,大多孩子的听,师生共同参与的评,都体现了多向对话的特点。

3、教师演示——共同演示(观察实践)

新课程更注重孩子的动手能力,老师逐步从一个演示者逐步向一个指导者或者参与者转变,通过师生的共同实践,既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4、独立作业——小组作业(合作探究)

以前多数倡导的作业模式为独立完成 ,而现在的作业许多和合作有关系,因此孩子们必须在相互的协作中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益。

对于这个方面,我们经常提到的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或者与某学科的整合。其实,信息技术它归根到底还是一种技术,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因此我们在注重的同时,一定要把握几个方面:

1、紧密结合教学内容

这个不言而喻,信息技术必须和教学内容,过多的旁枝末节只会削弱学习的有效性。

2、根据学生认知规律

每个年龄段孩子都有其不同的认知水平以及认知习惯,在选择多媒体教学时,必须符合他们的认知能力,才能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3、技术应用恰到好处

在我看来,信息技术是为了突破难点而服务的,不要为用而用,就成了一种形式的课,而非实质的课。

4、技巧艺术有机结合

我认为,再好的信息技术也需要符合这节课的特点,唯有如此,才能把信息技术艺术化,让课堂升华。否则只是画蛇添足,浪费时间罢了。

五、注意自我反思不断促进课堂改进。

这个在反思博文中,我写得颇多,唯有懂得自我反思的老师,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并进一步改进课堂。这里不再赘述。

总之,把握好教学过程,落实了教学目标,才会逐步步入高效课堂的轨道。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3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