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文库 > 2020作品 > 详细内容
笔会作品集915(齐云轲)
发布时间:2020/11/3  阅读次数:529  字体大小: 【】 【】【
  

笔会作品集915(齐云轲)

(汝南县教育局 齐云轲 专辑 4篇)

  

【多彩故事】

揭开尘封的史事:王羲之差点成为汝南的女婿

东晋官方为何对王羲之父亲王旷的最终下落讳莫如深?

重温经典《新上海滩》,让人感动的不再是儿女情长,而是家国情怀

乡间剃头匠

  

揭开尘封的史事:王羲之差点成为汝南的女婿

谈及书圣王羲之的婚姻,他的那个“东床快婿”的典故可谓无人不知。但是,在此之前,我们的书圣却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初恋,那个初恋情人周莹(其父周顗原籍汝南安城,即今汝南县王岗镇北胡村一带)是他青春时期的真爱。可惜的是,他们的恋情却因为一场巨大的政治军事变故被活生生的扼杀了,周莹难觅,婚姻无着,造成了他终生的遗憾。

一、初次邂逅:野丫头与傻小子

东晋建立之初,十来岁的王羲之跟着母亲的表妹卫铄在建康城学习书法。他的这位名叫卫铄的姨妈,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书法家卫夫人。

这个时候,卫铄的丈夫李矩已死,与儿子李充相依为命,而王羲之同样是失去父亲的孩子,辞别母亲,跟着姨妈刻苦学习书法。

卫夫人虽然门下有好几个学生,但是通过观察,无论是勤奋程度,还是艺术天赋,王羲之都是最高的,甚至自己的儿子都不如这个外甥。所以,对王羲之,她教授的劲头更足,经常给他开小灶。

王羲之因为学习的专注和努力,经常达到忘我的境界。

一次,当朝尚书左仆射周顗带着家眷外出踏青,路过归善寺,他的女儿周莹提醒说:“父亲,书法家卫夫人就住在这附近,我们何不去拜访一下?我也可以趁此机会去向她请教书法秘诀啊!”

周顗听此,觉得有理,就带着家人去了。到了卫夫人院内,发现几个十来岁的青少年正光着膀子舞刀弄棒呢。见有外人闯入,这几个青少年一时间不知所措,愣在了那里。周顗忙让家丁们上前组成一道人墙,挡住女人们的视线。

闻讯而出的卫夫人见是朝廷重臣来了,忙迎接其入内。

周顗说明来意,便让周莹向卫夫人请教书法。卫夫人闻此笑了,对他们父女俩说:“那有一个躺在墙角的人,你们可以向他请教。”周顗父女一看,原来他们进来时众人都很惊奇,唯有一个十来岁的少年躺在墙角看书,对周围发生的事儿是一点儿也不关心。

周顗问卫夫人那是谁,卫夫人说他叫王羲之,虽然年少,但书法成就不小,能力足以做周家小姐的老师,于是喊王羲之过来。

可是,王羲之却没听见。卫夫人解释说:“他读书入迷了。”说着,就要去拉起王羲之。周莹却抢先一步:“让我来!”周顗喊道:“不可鲁莽!”

卫夫人告诉周顗,王羲之乃是故去的将军王旷的二儿子,虽然年少,但是书法了得,且十分有天赋。周顗听此很是欣赏,对女儿说:“若是王羲之,你放肆一下倒也无妨。”

听父亲这样说,周莹却不去了:“高傲之人,本小姐见得多了,我不去了。”扭头又回来了。

李充等人见此,便跑到王羲之这边起哄:“傻小子,还在看书哩,你岳丈大人到了!”抬着王羲之来到了屋里。

王羲之到了屋里,方才回过神来,卫夫人将李充一干人等轰出去,让王羲之来拜见周顗。周顗与王羲之一番谈论,觉得这孩子谈吐不凡,见解独特,很是欢喜。一边站的周莹虽然基本上插不上话,但是也很开心。

二、师生相恋:牛肉宴见证翁婿诚心

周顗对王羲之很满意,就想让他到家里教导女儿。

一天退朝后,周顗与王羲之的伯父王导谈起此事。王导惊喜道:“按说此乃美事,可是男女有别啊!”周顗想了想,说:“所言也是,他们说小也小,说大也大,十四五岁了,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可是,我这个做父亲的都不在乎,你倒是在乎个什么?”

与周顗私交极好的王导笑道:“我何曾在乎?只是,我那小侄儿尚未娶妻,你家女儿可曾有媒妁之言?”

周顗听此,明白事情好办了,挺直腰板朗声回答:“当然没有了!”

王导听此,知道喜事可成,便又卖关子说:“成与不成,我说的又不算。”

周顗大惑不解:“你堂弟不在了,那谁说了算?”

“侄儿母亲尚在。这婚姻大事得由我那寡居的弟媳定夺。”

周顗异想天开地说:“说不定卫夫人已经向她说过了吧。”

王导笑得更爽朗了:“那可就美得你了!”

周顗请王羲之到家里,举行牛肉宴热情款待。那时候,官宦人家举行牛肉宴,是对宾客最高的礼遇。将出生后三四个月大的小牛宰杀后,内脏淘洗干净,做整牛烤制,周围摆上桌子,北席为主位。此次,王羲之就被安排到了北席就座。每位客人身边都有一个丫鬟伺候,作为学生的周莹主动要求伺候老师:“我师傅那里,由我来伺候。”周顗听此,也满心欢喜。

整牛烤好后,周顗切一块牛心,对着众宾客说:“今日请诸位来赴宴,主要是为推荐一位青年才俊给大家认识,他便是青年书家王羲之,王旷将军的次子,也是小女的书法师傅。”随即,他将王羲之的书法成绩大大宣扬一番,引得众人啧啧称赞。

随后,周顗亲自将自己切的牛心递给王羲之。王羲之见此,忙上前拒收,连说“不敢、不敢”。周莹却上前,要替师傅收下:“我代收了。”周顗批评道:“胡闹!”偏要亲自端给王羲之。

众人见此,一起来凑热闹,劝王羲之收下。王羲之见此,也只好收下。

经此一事后,青年王羲之的名声登时大振。

王羲之入周家做小姐师傅的事儿传到了母亲耳朵里,卫夫人又向表姐夸周家小姐才貌双全,这门亲事儿虽然没有言明,但是双方父母也都默认了。

而王羲之与周莹,因为朝夕相处,志趣相投,少男少女在一起情愫暗生,关系很快升温了。他们早已将对方视为知己和终生的伴侣,并祈愿永不背离。爱情,在甜蜜中浓郁了双方的情感,也丰盈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对于提高他们的书法造诣更是有了不可替代的推动力。

三、棒打鸳鸯:国事纠结家事,姻缘难再

若是事情一直就这样发展下去的话,王羲之、周莹二人郎情妾意,必成伉俪情深。可惜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变乱影响了东晋初年的国家局势,也改变了二人的一生,将他们抛进了遗憾和苦痛的海里。

晋元帝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时,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导、王敦等人出力甚巨,被视为开国元老,东晋初年出现了皇室司马氏与王氏共同掌权的现象,史称“王与马,共天下”。王导与司马睿私交很好,对晋朝十分忠心,但是王敦却一心要夺位,自己当皇帝,尽管晋元帝一再讨好并忍让他。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举兵造反,杀向京城建康城。此时,作为王敦堂弟的王导的处境尤为尴尬,被好朋友晋元帝司马睿所怀疑,怀疑他帮助王敦夺位。王导为了求得皇帝原谅,就率领族人跪到宫门前请罪。

这一天,恰巧周顗入宫,王导请他无论如何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帮帮自己。周顗知道此刻正是敏感时期,所以尽管自己进宫就是要到皇帝那担保王导不会助王敦谋反,但就是没向王导明言。他不但不明言,而且还没有同王导说话,尽管也听见了王导在叫他。他进宫时从王导面前一言不发走过,出宫后也是一言不发走过。

这让王导痛心了:平常的好朋友,在关键时刻竟然如此绝情绝义!

回家后,周顗对家人说:“皇帝可能会对王家族人开刀,我们不要添乱,在家好生待着。”又告诫周莹:“暂不要再与逸少(王羲之的字)联系。”周莹哭着苦劝父亲要想办法保全王羲之。周顗点点头:“老夫也很喜欢他,自然会尽全力保护的。”

不久,王敦率领叛军入京,晋元帝成为了傀儡。王氏兄弟正好趁此机会除掉一些政敌,当王导见到周顗的名字赫然在列时,想想他之前对自己的绝情,一时间忘却了他们多年的情谊,竟然没有向王敦替周顗讲情。

结果,周顗被叛军所杀。

不久,王导在宫中发现了周顗写给皇帝的为王导一家求情的亲笔奏折,在奏折中,周顗愿意以周家数百口性命担保,奏请皇帝刀下留王导一族人身家性命。

见此,王导追悔莫及,痛哭流涕,原来是自己误会了好朋友周顗,他可是一直在为自己洗脱罪责而奔走啊!可是,自己呢?在能帮周顗免于一死的时候,却狠心地置之不理,最终害死了他!

于是乎,悔恨不已的王导逢人便忏悔说:“吾虽不杀伯仁(周顗字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王导虽然查清了周顗的冤狱,但是王羲之从此以后再也找不到周莹了。在周家人眼里,他们与王家已然是仇家了。周家人岂能再与仇家相见和交往?至于周莹和王羲之的婚姻,更是不可能了。

王羲之的一个伯父王敦发动了一场叛乱,导致王羲之另一个伯父王导与周莹父亲周顗产生了一场误会、造成了一件冤狱,也扼杀了俩人的爱情和婚姻。

王羲之苦寻初恋情人周莹多年而不得,悲痛绝望之余,辞别恩师卫夫人,回到母亲身边,闭门谢客,苦心研究书法艺术,想以此来疗治心中的痛伤。几年后,他成功了,成为比卫夫人还成就卓著的书法艺术家;只是,对于周莹,还是难以完全割舍。直至二十多岁-,哥哥的儿子已经十来岁了,王羲之才在母亲一再催促下,娶下郗鉴之女郗璿,成为东床快婿的。

  

东晋官方为何对王羲之父亲王旷的最终下落讳莫如深?

王羲之,虽然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但是他的童年却十分的不幸,因为在他七岁那年,因为一场战乱,领兵南征北战的父亲王旷突然间消失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一方镇将

王旷,在西晋末年也是一位能臣。在那场空前的浩劫“八王之乱”时,王旷在丹阳任太守,镇守一方。他深知朝廷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天下已经大乱,靠什么也不如靠自己,任内,他不等不靠,积极组织当地民众整合成民兵,保境安民,颇受民众爱戴。

后来,东海王司马越在“八王之乱”中胜出,全面掌握了朝政大权。可是,地方上依然是豪强、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不久,将军陈敏杀到丹阳,与王旷交战。王旷战败后,被迫逃走。

正在此时,王旷得知自己的姨表兄弟琅邪王司马睿奉命镇守下邳,就去投奔。在下邳,王旷给司马睿分析天下形势,认为天下大乱已经不可收拾,外族入侵难以阻挡,为今之计,只有到江南避祸,或可有所作为。

得到司马睿首肯后,他一方面联络堂兄弟王导,由王导出面联系好友、东海王司马越的司马王衍向司马越阐明保守江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请徐州刺史裴盾、安东府长史裴邵转请于他们的亲戚东海王妃,让王妃吹吹枕头风。

最后,此事得以成真,司马越采纳了镇守江左之议,以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镇守建邺。在王导等人努力下,临沂王氏和当地其他大族千余人与司马睿一同携家南渡,到江左发展去了。

不过,王旷并没有同老表司马睿一同渡江,而是被司马睿安排到了淮南做太守。淮南,虽然地处于江北,但是对于江南的建邺起着屏障作用,位置十分重要。

但是,此时的王旷十分清楚,自己是替老表司马睿守淮南,不是给司马越守淮南。所以,对于在朝中掌权的司马越下达的命令,他并不是多么积极的去执行。这样一来,无形中也为他的人生埋下了悲剧的因子。

二、落入圈套

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年),匈奴汉王刘渊正式称帝,年号永凤。次年(309年),刘渊派遣儿子刘聪及大将王弥,以石勒为前锋都督,进犯西晋的上党,围困了壶关。西晋并州刺史刘琨派兵前去救上党,黄肃、韩述领兵迎战匈奴军队。在西涧一战,刘聪领兵击败韩述,阵斩降兵上千人。在封田一战,石勒领兵打败黄肃,杀敌数百人。西晋战败。

正在此时,东海王司马越想起了王旷这个平时并不怎么听话,且对自己有二心、不忠诚的人。对付这样的人,处理掉是最妥当的办法。可是,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一是因为琅琊王氏是大族,不能轻易得罪,二是因为王旷与司马睿是姨表兄弟,又是司马睿的亲信,动起手来难免投鼠忌器。如今,匈奴人杀来了,让他领兵去救援,杀敌报国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再合适不过了,尽管上党距离淮南是那么的远。

接到司马越以朝廷的名义下达的旨令,王旷没有抗旨不遵的理由。因为他若是抗旨不遵,很可能会殃及自己的后台老板琅琊王司马睿。为了不让老表为难,王旷咬咬牙,决定出征。

于是,在永嘉三年(309年)秋天,王旷与施融、曹超二将率领三万军队,开始了驰援远在千里之外的上党地区。等他们到了那里,已经到了深秋或初冬时节。

这注定是一场悲壮的战斗。

王旷等人率军行军千余里,渡过黄河、翻越太行山,奔赴到抗击外敌入侵第一线时,在北方常年与外族作战、积累了许多与匈奴军队作战经验的刘琨已经战败,放弃了对壶关的救援。也许,在刘琨看来,救援已经失去了必要性和现实性,浪费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战争一再失败,还有何意义继续战斗。朝中掌权者还在争权夺利,国家已经岌岌可危,需要救援的地方太多了,自己能在一方保境安民就已经不错了。

王旷率军来到了长平,这里正是五百七十年前秦国和赵国进行大战的地方。他不想让自己成为第二个赵括,更不想让晋军成为赵军。可是,这注定是一场没有什么悬念的战斗。他部下的这三万人,哪里会是匈奴人的对手。

战斗很快就结束了。施融、曹超和三万晋军阵亡,作为一军主将的王旷却从此在历史上消失了。

三、下落成谜

王旷率领晋军与匈奴军队决战的时候,已经到了这年的冬季。他的败报传到京城洛阳的时候,应该是年底了,而传到建邺的时候,估计更晚,可能是第二年的春季了。

与他一起去的施融、曹超和三万晋军战报上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阵亡了。也就是说,除了主将王旷,这支军队都已经为国捐躯,以身殉国了。那么,这支军队的统帅大将王旷呢?没有下落了。

按理说,作为统军大将,下落最应该清清楚楚的就是他王旷,是死是活,总该有个说法呀。可是,偏偏是他,弄了个下落不明。

这里面肯定有问题,问题在哪呢?

东海王司马越没有说明原因,或者不便于说明原因。因为上党地区周围还有许多晋军控制的地方,他却舍近求远,派王旷率军从淮南开拔,驰援千里之外的上党,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其险恶用心不言而喻。

琅琊王司马睿也没有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法说明。为什么呢?七八年后,即西晋灭亡后的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对于有功劳的王氏族人一律加官进爵,许多功勋远远低于王旷的人都被表彰赏赐了,对王旷却只字不提,讳莫如深似的。按说,作为姨表兄弟,司马睿与王旷还有些血缘关系,为何不旌表厚赠已经为国捐躯的王旷呢?

后人据此推测,司马睿之所以在称帝后不厚赠追封王旷,是因为不能提王旷的名字,王旷的所作所为令人蒙羞。一提及王旷,恐怕王氏族人都会感到不自在。王旷很可能没有阵亡殉国,极有可能是战败被俘投降匈奴了。西汉时,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为人不齿,汉武帝还因此斩杀了他的不少族人,现在王旷竟然也走了李陵的老路,司马睿如何处置对他建立国家政权立下大功的王氏族人为好呢?杀了,万万不可。因为现在是“王与马共天下”的时代,没有“王”,哪有司马睿的“马”?

直至永和十一年(355),王旷的灵柩运回了东晋,与王羲之的母亲合葬。王羲之在誓墓上写道:“羲之不天,夙遭闵凶,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说明他在七岁以后,再也没能见到自己的父亲,至今仍心不得安。

永嘉三年(309年),西晋与匈奴进行的长平之战,西晋战败,败军之将王旷可能是死了,也有可能是战败就此隐居了,更可能是投降了。无论如何,反正是过了好多年,他死后,灵柩才被运回东晋,也算是叶落归根了。王羲之没有在誓墓上旌表父亲的战绩功勋,估计也是为尊者讳,没提那不光彩的事儿。若是父亲殉国而死,那绝对是子孙的骄傲,又怎会隐饰呢?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王旷的结果不光彩,所以史书上才会留下“下落不明”的一个不是结果的结果。

  

重温经典《新上海滩》,让人感动的不再是儿女情长,而是家国情怀

张国荣、刘德华、宁静主演的电影《新上海滩》,上映于1996年的夏天。时隔24年后,再来重温这部经典影片,感触良多,一些少年时观影没想到的东西,突然间闪入脑畔,使人久久难以平静。

一、儿女情长

许文强、丁力、冯程程,在剧中一段不算新鲜的三角恋情老套路,让他们仨演绎的如泣如怨、荡气回肠,翻出了些许的新意。

丁力对冯程程的爱恋是无比真纯的。作为一个推着垃圾车挨家挨户倒马桶收粪的底层打工仔,他竟然看上了上海滩黑白通吃的大人物冯敬尧的掌上明珠冯程程,这在常人看来不仅仅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而且是活得不耐烦了。冯家大小姐,是你丁力一个小瘪三能痴心妄想、能追求的对象吗?你想就不该去想,何况是去追求呢!

可是,人家丁力愣是想也敢想了,而且还真敢去追求了。他不认为自己现在地位低、收入少就不能去追求自己所爱的女子。他爱她,就要去追求,无论他们的身份地位差距是多么的大。这是一种单纯而又真挚的爱恋,是丁力心底的小秘密,也是他决意出人头地的动力。他并没被炽热的爱恋冲昏头脑,他也明白与冯程程之间的差距,可是,他始终相信自己会通过不懈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处境和命运,一定会配得上冯程程的。

当大哥荣的人在大庭广众之下拦截冯程程,企图将她抢走时,丁力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不要命的疯了一样,那一刻,他忘记了什么是生命危险,什么是枪林弹雨,只记得自己心爱的女人遭到了危难,遇到了危险,自己必须冲上前去。她是自己的所爱,自己这一生不能没有她,她的生命比什么都重要。哪怕自己付出任何代价,也要救她摆脱险境。正是因为爱,他忘记了劫走冯程程的人正是自己的顶头上司大哥荣的弟弟超哥。他在车上抓住超哥痛揍一顿,根本不再考虑自己的退路,只是感情自然流露的使然:为亲爱的人报仇,管他娘的仇人是谁。

为了追求冯程程,他想方设法,请她看电影,不停地为她写信,倾诉自己的好感和思念的情愫。可是,对于冯程程来说,丁力只是一个朋友,一个值得信赖和交往的朋友。他写给她的信,都被她的朋友丽文老师收下拆阅了。丽文老师还以冯程程的名义写回信给丁力,造成了误会。这误会使丁力更加坚信冯程程对他也是真心的,恋情在他这一边逐渐的升温并一发而不可收拾。丽文老师可能是认为丁力与冯程程不合适,也可能是知道冯程程并不喜欢他,又不忍打击他,或者是她自己爱上了他。总而言之,丽文老师在冯程程与丁力之间帮了倒忙,为他们悲剧的爱情推波助澜了。

冯程程真正爱的人是在一个偶然际遇里碰到的许文强。许文强被日本人追杀,躲进列车里冯程程的包间。二人由陌生而熟悉,尽管她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他也不知道她是什么人,但是二人通过眼神交流,暗结了情缘。他也许在复杂而险恶的环境里逐渐忘记了她,可是她却一直在思念他,期盼着再一次的相逢。但这重逢却在险象环生的上海滩,一个并不平静的地方和时间。日寇的追杀,子弹乱飞,他们一起闯、一起拼,潜藏心底的旧情复燃了。

可是,许文强与冯程程又注定难在一起。他是民族同盟军的军官,冯程程是勾结日寇卖国求荣发国难财的汉奸冯敬尧的女儿。而且许文强有今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拜冯敬尧所赐。国仇大于天,他又怎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情,而不顾国家民族大义,放过害死自己许多战友的仇人呢?

许文强杀了冯程程的父亲,她还会再爱上他——自己的杀父仇人吗?所以,许文强与冯程程注定无法在一起了。而丁力发现了冯程程与许文强的恋情后,也在伤心之余想成全他们。可惜的是,冯程程与许文强却不能够了。是命运捉弄,还是上天无情?

二、兄弟情深

许文强与丁力二人的兄弟情颇让人感动。

最初,丁力将奄奄一息的许文强带回家,只是想问问那一把枪的来历而已。可是,作为职业军人和肩负特殊使命的许文强咬紧牙关就是不吭声,这让丁力有些生气。丁力用绳索拴住许文强,怕他跑了,防贼一般。不过,这也难怪,一个这样的生人在家里,谁能不防备呢?

直至丁力因为搭救冯程程而得罪了大哥荣,大哥荣派人烧了丁力所住的那条街,他们的感情和关系才变了。大火熊熊燃烧,众人四散逃命,晚归的丁力没有看见母亲,肯定母亲还在家里,大火中必定凶多吉少了。他要进去救母亲,可是此时进去无异于送死,所以被人们拦下了。见他死活不听劝,有人拳击一下,他头昏了,可是茫茫火海,亲人在险境里,他晕晕乎乎半醒半迷之际,仍然奋力挣脱众人的束缚,要去救母亲。正在此千钧一发之时,众人发现,那个之前被他们欺负又被防贼一般防着的许文强背着用毯子席蒙头包裹的老娘冲出了火海。

那一刻,众人惊呆了。许文强的坚定眼神和忘我精神,让人肃然起敬。从此以后,许文强的高大形象在丁力一干人等心中巍峨矗立了。患难之际见真情。丁力心里说:“许文强,这个好兄弟,我这辈子交定了!”

令丁力感动的不仅是许文强火中不顾死亡威胁救了自己的母亲,而且还有同他一起到大三元对战大哥荣。丁力救下冯程程,大哥荣火烧丁力家,二人的关系走向了誓不两立的地步。老实说,丁力去找大哥荣报仇,胜算几乎为零,可是与其萍水相逢的许文强视死如归地跟着去了。这是一种置生死于外的感人兄弟情。许文强为了兄弟,可以连命也不要了,这让丁力如何不感动?

正因如此,所以当后来丁力发现冯程程与许文强的爱恋后,才没有什么过激的行动。尽管自己也爱冯程程,爱的要死,爱的可以为了她付出自己的一切,可是,“横刀夺爱”的是自己那个比亲兄弟还亲的许文强啊!若是别人“横刀夺爱”,他可以动刀动枪去拼命,可是许文强,他绝对不可以。不仅不可以,还要成全他们。因为他们是兄弟。

丁力对许文强只有一个要求:对冯程程好,一生一世对她好;否则,我决不饶你!

许文强杀了冯敬尧,冯家要联合丁力去杀许文强报仇。丁力明白,只有自己去杀许文强,自己的这位兄弟才可能会有生路,就下令:谁也不能杀他,除了我!

最后一面,双方开枪,许文强的枪里子弹没有子弹头,只是放空壳,丁力想让许文强回台湾,离开上海滩这个是非之地,还为他备好了逃跑的船票。这就是兄弟,到了不得不兵戎相见的时候,他们还都不想伤害对方,而是为对方着想,牺牲自己,让对方活下去,将生的希望留给兄弟,把死的那条路留给自己去走。

兄弟啊,兄弟!若有来生,我们还做兄弟,可好?!

三、家国情怀

重温这部影片,让我感动的还有里面的家国情怀。

影片开头,民族同盟军的战士们为了掩护军官许文强的身份,争相求死,承认自己是许文强,好让他有机会逃走。最后,许文强冲破了日寇和汉奸的阻挠,逃出生天。

他逃走之前,亲眼看见日寇的那个心狠手辣的女特务用机枪扫射了困在牢笼里的中国军人。同胞们的血水滴在了许文强的脸上和身上,他痛不欲生,为了不使战友们的血白流,奋而投入滚滚的江水中。

许文强为什么到东北去?这里应该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当时,台湾已经是日本的殖民地了,同当时的朝鲜半岛一样。日本侵占了台湾和朝鲜还嫌不够,发动了企图占领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有一个歹毒的惯用伎俩:在占领地强行征兵,然后拉到战场上充当炮灰。

许文强,是台湾人。他们被日本侵略者强行征兵,拉到中国东北去对付中国军队,就是让中国人打中国人。任何一个有骨气的人都不会去做这样侵害同胞,也侵害自己的事儿。这些被日本人武装起来的台湾人,虽然身上穿的是日本的衣服,但是心依然是中国心,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本。他们抱团取暖,团结起来,与侵略者作斗争,拥有了自己的组织——民族同盟军。他们深知敌我力量过分悬殊,不是对方的对手,就策划集体逃亡,决不当亡国奴,更不当汉奸。可是,在逃跑途中,他们被日本特务给发现并抓住了。不过,被抓的只是一部分,有的人成功脱逃。被抓的人中有一份名单,那是全部民族同盟军战士名单,若是落到日本人手里,一旦“按图索骥”,搜杀起来可就容易多了,牵涉到的面就广了去,死的人也就会更多了。所以,这份名单决不能落到日本人手里,这也是战友们集体愿意替许文强去死的原因,更是后来许文强决意报仇的痛点和源泉。

那么多的战友为了自己而死,许文强深知肩负重任,使命艰巨,必须杀敌报仇。还有一点儿,若不能杀敌报仇,自己的嫌疑也难洗脱。毕竟那么多人都死了,唯独自己没死,其他民族同盟军的战士怎么看?

后来,逃出生天的民族同盟军战友们找到了许文强,而且还真就误会了,要杀他。在他的哀求之下,他们又信了他一次。

国家的深仇大恨让许文强压力很大,他一直对丁力说自己办完了自己的事儿就会离开上海,一是想回家歇歇,二是想给战友们一个祭奠。他太累了。

仇恨让许文强红了眼。所以,当他发现冯程程的父亲冯敬尧是追杀他的卖国贼汉奸时,忍不住了,即便他可能成为自己的岳丈。爱国的热血战士,与卖国的无耻叛贼,又怎能成为一家人呢?尽管冯程程是他的真爱,他也不能放过这个害死无数战友、无数同胞的黑心奸贼。

许文强杀死了冯敬尧,伤了冯程程的心,不过他没有后悔。在儿女情长和民族大义面前,作为一个在战场上久经考验的战士,许文强还是坚守了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他没有让死去的战友们失望,也绝不会让同胞们失望。

因为爱国,许文强他们选择逃离,因为爱国,他杀了恋人的父亲,因为爱国,他隐忍了许久,苦苦寻找日本特务报仇。

对于冯敬尧,丁力也同样领教到了他的狠毒。尽管丁力口口声声要做自己的女婿,可是一旦发现他可能做大做强,抢了自己风头,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冯敬尧也会毫不犹豫的出手除掉。他骗丁力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需要丁力替他去见见。殊不知,却是他借日本人的手来杀丁力。冯敬尧这样的小人,死有余辜啊!

影片最后,丁力派人送走受伤的许文强,骗外边冯敬尧的手下说,许文强已经被自己给杀掉了。这话恰恰给守在外边的许文强的战友听到了,他得知许文强被杀后,悲愤万分,开枪打死了丁力,为许文强“报仇”,自己最后也倒下了。

许文强与丁力兄弟情深不假,民族同盟军的战友情深也毫不含糊啊!在战友们心里,许文强完成任务后被丁力杀死了,这是决不能接受的。许文强为了战友,可以忍辱负重去报仇,他被杀了,战友也该为他报仇。这也是一种可贵且无私的伟大深情啊!

  

乡间剃头匠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剃头匠老程是我的老家、位于豫皖交界处的河南省新蔡县韩集镇的一个响当当的名人。老程出名的原因,是有着那“虽然毫无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美誉的剪头手艺。那时,虽然街上已经开了几家理发店——有两家整的还挺花哨,屋里挂满了帅哥靓女的头像,店门牌也不叫理发店,赫然写着“发廊”二字——,但那多是给赶时髦的年轻人预备的,价钱比较贵,乡亲们还是愿意让老程剃头。

老程具体叫啥名字,现在已弄不清了,只知道他是韩集街西边老庄村人,距离我家所在的村子有五六里地。他少了一根手指头,据说是小时候搬砖头砸断的。此外,他的右腿也有点残疾,走起路来有些跛。他说自己瘸腿,是因为年轻时挖河挑塘泥累困了,傍晚拉着架子车回家时下坡,一头扎进了干坑塘里,腿脚被车轱辘压毁了。但是村里的老少爷们却不认可老程的说法,跟他开玩笑说:“你瘸腿不是那一年,去找相好的,被人家男人逮住打坏的吗?”对此,老程并不否认,只是笑笑:“好汉不提当年勇,谁还能没有年轻的时候呀!你那时候不是也一样吗?”他又把这“球”给踢走了。

那时方圆一二十里内,少说也有十来个村子吧,都属于老程的“势力范围”。在这些村子里,他负责给所有村民一个月剃一次头,因此工作量比较大。每天清早,天刚麻麻亮,他就挑着剃头担子出发了,顶着浓重的露水,踏着土路上的草丛,用火柴点燃一根廉价卷烟,从远处看,只见一星红点在移动,那是他吸出的杰作。据说,天黑时吸烟吸出的红点能辟邪,还可以驱鬼,鬼见了红色都避而远之。对于老程这样经常起早贪黑,走夜路是家常便饭的人来说,吸烟成为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到了村子里,老程在与乡亲们约定好的地方——多是树园子荫凉处——放下剃头担子,将家伙什拿出来,将提前备好的麦秸、玉米秆、芝麻杆、树枝条等搂过来,生起火烧水,然后静等顾客上门。乡亲们早已算好了他来的日子,通常是他还没将准备工作做完,剃头者已经到了。老程喜欢与大家开玩笑,来者若是年纪不大的人,就说:“孩子儿,夜里尿床,咋叫龙王爷把你冲这了,快回家再睡一会儿去!”来者若是大人,他就笑道:“老哥咋起恁早,难不成是夜里嫂子不让你挨身,憋得睡不着了?”嘻嘻哈哈一番,等水烧开,他拿瓢从锅里搲热水倒盆里,再从水桶里舀凉水一拌,招呼道:“来来,先洗洗头,再给你剃个光葫芦。”

老程与人说笑着,手里的家伙也没停歇舞动,不一会儿,乡亲们三三两两的越来越多。眼看着早饭前剃不完,老程就招呼后来者先回去,等早饭后再来排队。早饭、午饭,老程都是在村子里吃派饭。轮到谁家吃,他会提前去告知那家的大人,只说一句话:“明儿清早做饭多添半瓢水哈!”或是“晌午做饭多添半瓢水哈!”一到饭时,那家的大人就派出个小孩来请他去吃饭。小孩不用说话,到他剃头的地方往那一站,他就知道咋回事。若是还在剃头,他就对小孩说:“你等一屁会儿,咱一起走哈。”若是在闲着,他会牵着小孩的手笑嘻嘻的往家去,有时还会从兜里掏出一块月牙糖给孩子吃。

对于行动不便的人或上了年纪的人,老程会送“剃”上门。在给村里人的头基本上剃完后,他挑着担子来到不能去指定地点剃头的人家中,摆开架势,先跟人家热乎闲聊一番,再笑嘻嘻地舞动起剃刀。有老人感慨:“老程啊,我今儿个的头你来剃,下回你就剃不成了,该小鬼剃了。”老程回敬道:“中啊,咱也别说多了,我再给您剃够一百年,您爱找谁剃找谁去!”老人听此登时乐呵了,笑得又咳又喘。

老程剃头从来不收钱,只是吃个派饭,年底各家给他些粮食就行了。饭好饭歹,他不嫌,粮食多少,他也不嫌。到给他粮食时,为了不劳烦大家,他常常让自家孩子拉着架子车来到村里。乡亲们见此,忙回家扛起粮食袋子给他装车上,有的人见粮食太多,就主动拉着自家的架车给他送家去,尽管他一再阻拦:“可不敢这样,回头俺再来拉一趟也不晚!”

“客气啥?又累不着人!”

见到乡亲们这样,老程很感动。到他家后,他死活不让乡亲们回家,一边给大家散烟吸,一边动情地说:“平日里都是我吃大家的饭,今天你们咋着也得赏个脸留下,吃一顿俺家的饭!”说着,他就招呼家人一起将乡亲们的架子车扶起来支靠在墙上,与车轮子分开,防止乡亲们拉着车跑了。乡亲们留下,他会将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还让家人跑到镇街上割肉回来,喊来邻家媳妇婆子过来帮忙做饭。在烟雾缭绕中,大家伙吃着饭、喝着酒、说着闲话,兴致很高,心情也好,红扑扑的脸上似乎抹去了岁月沧桑的印痕。

2005年秋季,我到市里求学了,很少回家,再也没有到老程那理过发。有一年放假回去,听说老程已经病逝了。我摸摸头,想到这被他剃了近二十年的头以后再也不能让他剃了,心里潮起好一阵子伤感:恁好的人,咋说去就去了呢!

——原发全国首份残疾人纯文学杂志《自强文苑》2020年第4期(总第47期)

上一篇:笔会作品集914 下一篇:笔会作品集916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