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文库 > 2020作品 > 详细内容
笔会作品集904(陆虎)
发布时间:2020/10/12  阅读次数:391  字体大小: 【】 【】【
  

笔会作品集904(陆虎)

(广东省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陆虎专辑 8篇)

  

陆虎简介

陆虎,1983年生,中学历史高级教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重庆人氏;东莞广播电视台《古往今来》、《与法同行》栏目特邀嘉宾,东莞市历史学科带头人,东莞市中学历史教研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东莞市历史教研会学术,东莞市第二批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东莞市基础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广东省中考命题专家库成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特约通讯员,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实习生导师、兼职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特邀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材培训专家,统编教材培训专家;先后供职于东莞市东华集团和广东省光正集团,在东莞市高端大型私立贵族学校(东华中学、光明中学)均担任学校高层管理职务,历任科组长、级组长、级长(年级主任)、团委、思政处副主任、思政处常务副主任(履主任职)、教导处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等职。曾获东莞市教学能手,东莞市优秀班主任,东莞市中学生校际辩论赛金牌教练,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广东省名班主任,广东省骨干教师,广东省优秀德育教师,全国素质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曾获2009年历史优质课比赛东莞市一等奖,2010年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东莞市一等奖,2011年历史课例比赛广东省一等奖,2011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比赛广东省一等奖,2012年中学历史教学评比大赛全国一等奖;参与级课题研究两项、省级课题研究四项,主持东莞市级课题研究三项;参编中小学教辅资料五部,合著教学专著三部,主编中小学教材一部、通史类著作两部,公发表教研类文章50余万字,二十余篇教研论文获省、市级一等奖,两篇论文被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东莞市优课、微课一等奖获得者,东莞市教师演讲比赛金奖得主;被邀请到多个省市及地区展观摩示范课和专题讲座,相关课例被选用于教师远程培训和教师继续培训课程,个人事迹录进《界名辞典》。

  

【教育随笔】

历史教学中的口头表达技能

一节好课的核心元素

从唐诗看唐代文人送别习俗

从概念走向生命:全国历史教学评比大赛夺冠随想

中学生必读历史类书籍

巴以未了怨,纠纷几时休?

广东省骨干教师培训集中研修记

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纪实

  

【教育随笔】

历史教学中的口头表达技能

从春秋时期孔子首创私学,到东汉贾逵为人讲经获取粟米为生,教书工作被称为“舌耕”。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虽然如今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历史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更加突出,但是不管怎样,教师的课堂讲解却仍然是历史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和最广泛的方式。不管是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了解历史过程、理解历史特征、掌握历史线索,还是让学生掌握历史概念、认识历史发展规律、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等,都离不开老师的一张嘴。教师的口头表达既要满足历史学的要求,也要满足教育学的要求,更要满足语言学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口头表达最起码的要求是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表意清楚,在此基础上才能有语言艺术可言。教师应该充分掌握概述、陈述、描述等语言表达技巧,恰到好处的表达自己所要传达的信息,激发学生思维与兴趣,激活课堂教学氛围,取得教学的高效益。

一.教师的课堂概述:

什么是概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大略地叙述”。在历史教学中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所有史实都进行叙述或描述,对于那些次要的然而却能保持历史完整性的史实,可以采用概述法进行讲授;教材叙述一些历史事实,虽不是重点,但缺了它历史的链条会产生中断现象。因此,就要概括叙述,以保持历史知识的连贯性。

某位老师在讲解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时,对北京人做了重点的讲解,而对其他各地发现的原始人类遗迹、遗骨、遗址等情况,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概述。

如在讲解奴隶社会的瓦解以及商鞅变法的时候,就必须介绍战国初期的社会经济情况,这也就是为了让整个历史线索更加完整,从而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二.教师的课堂陈述:

什么是陈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有条有理地说出”;历史课堂上的陈述主要是任课教师对相关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相关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等,按照教师预设的顺序进行讲授的一种叙述方法。

某历史老师在讲解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天京事变时,就简单的引用了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一句话:“太平军一坏于杨秀清的专横跋扈,再坏于韦昌辉的疯狂屠杀,最后坏于洪秀全的任用私人,尤其是最后一环,历史较久,祸国殃民的军令政令迫使太平军逐步削弱以至于溃灭。”该历史老师用范先生这一段简短的话语,直截了当却又朴实无华的把事情说得一清二楚,逻辑思维、时间顺序、前后联系等叙述得明明白白。

三.教师的课堂描述:

什么是描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形象地叙述”;历史课堂上的描述就是任课教师对于某些重大历史场面、典型历史现象、重要历史人物的特征和行为表现,用具体细节和生动语言进行描绘,使学生对历史实际情况的感受更为强烈。

某位老师在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法西斯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时,引用了希特勒的一句原话:“把捷克斯洛伐克从地图上抹掉,是我不可动摇的意志。”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便暴露无遗了。可见,有时候引用一句历史人物的原话,在增添讲述生动性的同时,更将历史事件的本质讲述得更为透彻。

某位老师在讲“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时,穿插了以下典故:当年秦始皇出巡,旗锣伞扇,车水马龙,威风凛凛,好不气派。据说当亭长的刘邦看到后说:“大丈夫生当如此啊!”而燕国旧贵族项羽看过后则说:“彼可取而代也!”两个人骨子里都想仿效秦始皇,君临天下,但挂在嘴上的却一个委婉斯文,一个直率豪爽,鲜明的个性,跃然纸上。该老师通过一个历史典故,在描述历史人物形象、刻画其心理状态的同时,却也将时代赋予在这些人物的特点展示了出来。

某位老师在讲德意志宗教改革时,为了揭露天主教会出卖“免罪符”的欺骗性和僧侣阶层的愚蠢,补充了罗马教皇特使和一个强盗相遇的故事:“一天教皇的特使铁哲尔在路上和一个强盗相遇,强盗虔诚地问他:‘如果抢了僧侣,是否可以得到原谅。’铁哲尔答应他‘可以得到原谅’。于是他也买了一张免罪符,而把铁哲尔本人抢得精光”。该任课老师通过描述教皇特使兜售“免罪符”这一历史事件的场面,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增强了学生对宗教改革的理解。

著名历史教育家赵恒烈教授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语言表达技能分出了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把你所想的东西能如实表达出来,使学生听了,也如你所想的那样,想得清楚,说得明白,能完整地表达思想。第二境界是声情并茂,使语言、表情、动作配合起来,表达得活灵活现,使之传神而动听。第三境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教师的讲述,如带领学生到了历史现场,入其境、见其人、闻其声。选词有方,文有限而意无穷;点拨着力,思路清晰而受益不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完。不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管’,马上学生在思想中就出现了问题”。教师的课堂讲解,主要是为了激励学生继续探究和发现创造良好的氛围,切不可讲得太满,讲得太多,正如伏尔泰所说的,“乏味的艺术——就是把话说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通过自己精确的口头表达和恰如其分的点拨,让学生在“愤”与“悱”的情况下,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一节好课的核心元素

——听闫老师讲座学习心得

9月底,我受惠州市教育局张正凯老师邀请,前往惠州市华罗庚中学开展了一次现场教学展示活动。张正凯老师还邀请了西安市教科所的闫璟老师给惠州市所有城区历史老师开展了《探讨历史教学的核心问题》的专题讲座,我算捡了一个大便宜,与惠州市的历史老师们一起聆听了闫璟老师精彩的讲座。时过半年,闫璟老师当日细致入微的讲解依然回荡耳畔、回味无穷。

一堂好的历史课的标准是什么?这可能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昨天,首都师大的赵亚夫教授还在他的微博上专门展开“怎样的历史教学设计是好的”的讨论,赵亚夫教授提出,课堂务必要关注背景、差异和意义。闫璟老师当日的讲座也针对一节好的历史课所应该包涵的核心元素进行了解读。

第一、要有主题引领。那就是一课一中心、一课一灵魂,那就是课堂要构建自己的核心目标,围绕主题开展教学活动。

第二、要有人物动情。历史是人创造的,没有人物的历史课是枯燥乏味的,讲什么样的人物?必须是围绕主题的人物选择,讲一个血肉丰满的人,或讲两个相互对比的人,或讲与一件事相关联的几个人,或讲一个与主题相关而大家又都不很熟悉的小人物。

第三、要有细节分析。鲜活的历史是有无数真实有趣的历史细节组成的,历史细节的运用可以让课堂活色生香。东莞市也正在开展基于历史细节的教学研究,我本人也正在导师毛经文老师的带领下,开展基于历史细节的课题研究。

第四、要有对比纵横。数据对比、图片对比、史料对比、纵横对比,通过对比得出真知,通过对比体味震撼,通过对比查找线索。

第五、要有现实关照。托克维尔说过,当过去不再照亮将来的时候,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历史的意义就在与服务现在、指导未来,因此一节好的历史课终究是要走出历史、服务当下的。

第六、要有史料支撑。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法则,然而史料的选择必须遵循几大原则,资源意识、服务主题、引用准确、使用有度、分析到位、引发思考等。

第七、要有导课结语。一节课的成功不在于解决了所有问题,而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不断思考新的问题。导课是让学生迅速走入情境,而结语是带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第八、要有设问串联。问题有内涵(有思维含量)、问题有梯度(符合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有引领(指向明确,有导向作用)、问题有开放(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间),更重要的是,问题要引导思考。

第九、要有灵动板书。知识框架的构建,对于学生学习历史是相当重要的。一节课的学习下来,必须有基本的知识框架和历史线索,这都需要我们通过板书来达成。

总之,一节好课应有这样一些重要的特点,动静结合(讲与活动)、图文结合(视图与史料)、内外结合(教材与资源)、中西结合(左顾右盼)、古今结合(上下打量)、感性与理性结合(情感与思辨)、艺术与逻辑结合(板书设计)、前后呼应(导课结语)等。

  

从唐诗看唐代文人送别习俗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创作源远流长。唐朝更是一个诗的时代,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最辉煌的珍品,是我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明珠,是中国人民引以为豪的宝贵精神财富!

文化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习俗的,而唐诗更是揽括了唐代三百年的社会生活、名山胜水、人情世态。在两千三百多位唐代诗人中,几乎每人都写过送别诗,从这些送别诗歌中,我们可以窥见唐人送别的有趣风俗,进而了解当时的风俗人情。

《诗法家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这确实概括了送别的一般习惯,但唐人送别却具有更多的有趣习俗。

一、送别时间:多在清晨或傍晚时分

敦煌卷子伯二二五一《菩萨蛮》:“昨朝为送行人早,五更未罢金鸡叫。相送过河渠,水声堪断肠。”李欣《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以及他的《送李中丞归汉样阳别业》:“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唐人送别时间在清晨,主要取“一日之计在于晨”之意,希望自己的朋友在新的一天里,在新的旅程中,有新的收获,新的开始。而古有“落日依依”之说,所以把送别时间放在傍晚则是为了达到一种情景交融!

二、送别地点:多在水边、渡口、长亭之处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王勃《江亭月夜送别》:“讲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代文人多在水边送别,这是与当时的交通工具有很大关系的。唐代出行游历虽大兴骑乘之风,但多为达官显贵或富商大贾,白居易《轻肥》:“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贫寒士人及平民百姓买不起马,出门只好骑驴骡,杜甫《示从孙济》:“平明骑驴出,不知适谁门”。然而,驴,体形不如马高大,长耳小尾,性情执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骑之不雅,故李白有《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骅骝拳局不能食,蹩驴得志鸣春风。”柳宗元更有《黔之驴》以讽刺外强中干之人。

所以,唐代文人除少数放荡不羁之人骑驴以外,大多数出行均选择了乘船。唐代造船业的发展,以及水利交通的便利,船运交通特别发达,史载“东南郡邑无不通水,故天下货利,舟楫居多”[1],造船业的发达以及航行技术的提高,使得乘船出行不仅舒适、安全、便利,更少了马车、轿子的旅途劳顿颠簸之苦。而制船业的发展,造出了更适合文人乘坐的船只,“船制甚宽,艄舱有灶,酒若肴馔,任客所指”。所以唐代文人出行多乘船,于是多于江边送别。

而在长亭送别的习俗,则源于“亭”与“停”的谐音的缘故。在长亭送别,有挽留远行者之意。

三、送别方式

1.饮酒作别。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金陵酒肆送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饮酒是古代文人骚客的爱好,在中国古代形成的丰富的“酒文化”里,把饮酒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酒成了“名士徽章”。“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2]。在唐代,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酿酒业的发展,社会上饮酒之风愈演愈烈,“风俗奢靡,宴处群饮……公私相效,渐以成俗。”

白居易在其《酒功赞》中更是说“麦麴之英,米泉之精,作合为酒。”酒可以“变寒为温”,“转忧为乐”,“百虑齐息,万缘皆空”。而在唐人送别的特定时刻,又怎能无酒?

2.音乐相伴作别。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许浑《谢亭送别》:“荣歌一曲解行舟,江树青山水急流。”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而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对音乐在送别时的地位和作用有更深的体现。

《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琴瑟”也被后人借指宴别朋友的音乐。而这种送别时有音乐相伴的习俗,被唐人用到了送别地点上来,或长歌,或吹奏,借以抒发自己心中那离别的惆怅与哀伤。

3.折柳相送。张九龄《折杨柳》:“纤纤折杨柳,诗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去,应为别离多。”敦煌莫高窟盛唐时期217窟壁画中更有“折柳相送”的具体形象。

“柳”与“留”谐音。折柳相送,表达了对朋友的挽留之情。柳还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送,寓指祝愿朋友随遇而安,落地生根之意。

4.设祖帐送行。王维《齐州送祖三》:“相逢公一笑,相送不成泣。祖帐已纷离,荒城复愁入”,韩幄《杂家》:“祖席诸宾散,宣郊匹马行。”

古人远行,设帏帐祭祀路神谓之祖。祖帐既是专门搭置的为友人送行时祭祀路神时所用的帏帐。这种祭祀路神以求一路平安的习俗,在唐代颇为流行。

唐代文人的送别习俗是丰富有趣的,比如以诗赠别的习惯,并因此而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让今人为之感慨,为之涕流。当然,唐人送别肯定还有一些其他的不为人知的习惯,那还需我们继续探究!

  

从概念走向生命:全国历史教学评比大赛夺冠随想

刘再复在评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作品时说,莫言的作品“不是走向概念,而是走向生命”,这从概念到生命的行走是莫言获诺奖的重要因素吧。其实,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应该这样行走呢?历史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而非概念教育。

922日—26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全国中学历史教学评比活动”在江西南昌举行,来自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参赛代表以及各地区的历史教育专家和一线历史教师共计2000多名专业人士参加了本次盛会,全国各地的教坛精英们在这里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教学风采和各地的最新教改成果,可谓盛况空前。而我有幸作为广东省的参赛代表参加了本次盛会,并侥幸夺得了全国一等奖,实现了自己在历史赛课上的大满贯。从东莞市一等奖到广东省一等奖,再到现在的全国一等奖,一路坎坷一路欢歌,一路成长一路收获。

诚如人言,成功必须要有高人指路、贵人相助、个人领悟,我虽然现在离自己心目中的成功还有较远的距离,但是在这个成长的历程中,的确得到了许多高人和贵人的帮助,他们给予了我无私的关怀、帮助和鼓励,特别是教研员夏辉辉老师多年来不辞辛劳、不求回报的耳提面命和悉心指导,让我如有神助,更有无以言表的谢意与感动。

本次全国赛的参赛和观赛,给我最大的感触莫过于,有灵魂的课堂,有价值的课堂都是“不走向概念,而走向生命”的课堂。历史课,仅仅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意义的简单堆砌吗?历史课堂应该承载的历史使命与内涵应该是什么?诚然,在当今用素质教育做外衣包裹的应试教育躯体的教育模式下,应考是教学的重头戏。但是,对我们的教育体制我们无法做主,难道我们的课堂还不能够自己做主吗?

赵克礼先生曾言:教师就是在世俗与高尚间行走,所以才伟大。我们的课堂,就是在应试教育与教育本真之间行走,如果真能做到既能完成应试任务,又能将历史教育最本真的东西给予学生,我们想不伟大都不行。听随行的同事讲,在我讲完课后,某听课的老师发出疑问和感慨,广东的历史学科是不是不考试呀?O(_)O~当然,这句话其实是对我的课堂最大的褒奖了。

  

中学生必读历史类书籍

古语有云:读史以明志。然而,读史是需要心境的。没有那份特定的心境,硬着头皮读下去也只不过是浮光掠影,浅涉皮毛。

一份闲暇,是读史的首要条件。若能在学习之暇、生活之余,觅一方清静之地,倒上一杯茶,坐卧随心,起居随意,则可展卷而读。

一份从容,是读史的必需心态。从容才有耐心,从容才有悟性,从容才有记性。不急不躁,不愠不火,读史方能渐入佳境。

一份思考,是读史的目的所在。读史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是再现过去,还在于创造今天。从史实中汲取经验和智慧,指导现实的人生和世界。

一份闲暇,一份从容,一份思考,此三样合而为读史的心境。有此心境,则读史可知兴衰,知得失,知借鉴;有此心境,方可读出史书中的微言大义、春秋笔法;有此心境,方可读出字中的字、书中的书。老子云:“治大国如烹小鲜。”读史亦然。用文火慢慢熬,当为读史心境的真谛之所在。

  《文化苦旅》,余秋雨,东方出版中心;

《千年一叹》,余秋雨,作家出版社;

《行者无疆》,余秋雨,华艺出版社;

《借我一生》,余秋雨,作家出版社;

《山居笔记》,余秋雨,文汇出版社;

《寻觅中华》,余秋雨,作家出版社;

《摩挲大地》,余秋雨,作家出版社;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共4本),袁腾飞,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明朝那些事儿》(共7本),当年明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国史十六讲》,樊树志,中华书局;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

  

巴以未了怨,纠纷几时休?

“上帝给了世界十分美丽:九分给了耶路撒冷,剩下的一分给了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上帝给了世界十分哀愁:九分给了耶路撒冷,剩下的一分给了世界上的其他人。”诗人将如此的赞誉与无奈送给了巴勒斯坦这座美丽的城市。

然而美丽富饶的巴勒斯坦,却持续着激烈的巴以冲突,并将这一地区演变成为了今天世界动荡的不安定因素和火药桶,甚至成为了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者的温床。这其中有历史的因素,还有民族和宗教的因素,更有大国政治与国际霸权的因素。

一、历史因素是巴以冲突的渊源

有人这样概括巴以冲突的历史原因:“曾经两个人AB共同拥有一间房子,后来A走了,B就拥有了房子的全部所有权。再后来,A的子孙回来了要求拥有房子的所有权,结果B的子孙不愿意了,就老是冲突。”这种概括并不是历史的全部但是却有其形象的意思,因为巴以冲突不是简单的“房屋继承权”,但是我们不难得出,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都与巴勒斯坦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他们都在这块“到处流着奶和蜜”的肥沃热土上长期居住和生活过。

二、民族复国运动是巴以冲突的直接原因

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生活过的犹太人,由于被外族入侵而不得不进行长达几千年的流亡生活,那种没有没有故土的漂泊使他们受尽凌辱、歧视、迫害和屠杀。艰难的处境催化了犹太人的复国情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返回巴勒斯坦寻求建国。然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这个事实的——离开自己生活千年的美丽家园,并让一个流亡的民族在这里建立另外一个国家。于是,犹太人利用暴力和国际霸权的支持在巴勒斯坦强行建国,即以色列。而原来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巴勒斯坦人也被迫开始了流亡,他们在以阿拉法特为代表的领导人的带领下,进行了长期的巴勒斯坦解放运动。两个曾经或现在被迫流亡的民族,为了有一个安定的家园,以巴勒斯坦为PK台,展开了激烈的冲突与斗争。

三、宗教情结是巴以冲突的症结所在

犹太人在千年流亡中,在犹太教的信仰支撑下,不但没有消亡,反而保持着旺盛的民族热情,因为他们都是虔诚的宗教信徒。阿拉伯世界本身就是以伊斯兰教为基础建国的,巴勒斯坦人以伊斯兰教为共同信仰,在这里繁衍、发展、生活、创造。可以肯定的说,这两个民族都是依靠着强大的宗教信仰和力量,维系着民族的存在,而且,他们都把耶路撒冷城当作宗教圣地。由于教义的不同和对神的认识有巨大差别,导致了他们无法在同一地区、同一圣地进行友好的宗教活动,且由于宗教极端分子的介入,以致“和平之城”不再和平。

四、大国势力的介入是巴以冲突的重要因素

巴勒斯坦位于地中海与死海、约旦河之间,是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道,且是盛产石油的聚宝盆,战略地位日益凸现,大国势力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纷纷介入。英国“分而治之”、美苏两强争霸、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美国的国际霸权都客观上造成和加剧了巴勒斯坦的动荡。

总之,巴以问题是宗教因素与历史问题,是民族问题与外国干预势力错综复杂交织的畸形产物,那片美丽的土地和那些善良虔诚的百姓,承载了太多的苦难和伤悲,我们在期待巴以问题早日和平解决的同时,也给那里的苦难者送去最诚挚的祝愿……

  

广东省骨干教师培训集中研修记

翘首以盼的广东省骨干教师培训终于开班了,因为去年就做好了各项准备,却迟迟没有收到培训的通知与安排。但真要去广州培训的时候,却又遇到了现实的困难,一来是妻儿都重感冒了,而我也稍带咳嗽和流涕;二来身后600多师生就要参加月考了,作为他们的领头人,这个时候离开,总有些放心不下。(培训结束后,我们一家三口的感冒都已痊愈,我的团队也以优异的成绩夺得冠军,而我也平安返莞,看来这次广二师培训之旅更是我的幸运之旅,此是后话)

107日,国庆长假尚未结束,怀着惴惴之心来到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原广东省教育学院)报道,就被培训楼宾馆前台超级业余的接待服务给雷倒了,再加上价格与服务完全不搭调的住宿条件,以及难吃、量少、超贵的饭堂伙食,让我对本次自我提升的心灵之旅充满了惶恐与不安。但是培训班班主任周蕴蓉老师迷人的微笑以及辅导老师文霞细致的安排,让我们的这次培训充满了甜蜜与回忆、幸福与感动、收获与喜悦。

周蕴蓉、文霞两位导师给大家准备的课程相当丰富,教育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教育技术、专业知识、科研技能、教学艺术、学术热点、职业发展等多个领域都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安排,短短七天的集中学习,紧张而有序,收获颇丰,时至今日仍然回味无穷、受用不尽、引领致远。

闫德明老师《教师个性与教学风格》的讲座中,他认为每一个教师的终极目标就是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这条路上还有很长远的路要走,哪怕最终他们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只要他们追求卓越,优秀就会追逐着他们。吴向东老师《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讲座,轻松诙谐,在信息技术当道的今天,我们必须从过去看未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刻不容缓。龚孝华老师《做成功教师,过幸福生活》的讲座,如一碗浓郁喷香的鸡汤,润泽在疲惫的一线老师的心田,如果在职业中寻找幸福,如何在繁琐中寻找快乐。

费伦猛老师关于《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的讲座,以及张兴成老师《论文写作与课题申报的基本规范》的讲座,对我们一线教师就如何做好教学科研具有操作性、指导性的引领作用。科研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更是一个难关和门槛,小课题、大思考,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实际的问题才是我们普通教育工作者应该走的路。黎英亮博士《世界史研究前沿问题》的讲座,对英、法、德三个国家从中世纪过渡到近代这段历史的讲解,独辟蹊径,对古代自由和现代自由的区分的讲解、以及授课方式中采用“样本一”“样本二”这样的策略都让大家受益匪浅。文霞老师关于古代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以及周蕴蓉老师关于近现代史研究的几个问题,通过对学术热点和前沿问题的剖析,进而指导中学历史教学,应该说,对我们课堂的思想性、学术性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魏恤明老师的《历史教育教学的视野》讲座中,魏老师从《周易》解读教育,从案例分析历史教学,从作业研究谈历史教师的科研创新,从公共史学谈历史教师的教育情怀与视野,他的讲座中蕴含了历史教师身上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并教导大家应该成长为一个有着深厚家国情怀的历史老师。黄牧航教授的《历史教育的困境与挑战》讲座,从公共史学、信息技术、历史课程的发展对历史理解、教学模式、价值定位的挑战说起,谈到历史学科的应用价值,谈到历史教师的专业技能,谈到历史教育的时代使命,有价值引领,有理论指导,有方法介绍,沁人心脾。其实黄教授和魏老师的两堂讲座,我已经是第二、第三次聆听,但是每次讲座他们都有新内容加入,而我每次都有新的体会和收获,这可能就是专家的魅力吧……

东莞长安实验中学的徐世友老师做了一个关于微课的讲座,这是时代给老师的考验,也是机遇。去年东莞市教学能手比赛时,已经接受了徐世友老师详细而深入的技术指导,启迪很大。何琼老师关于《中学历史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分析》的讲座,对我们今后日常教学的自我测量有了更高屋建瓴的指导,从课程内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堂文化的四个维度进行观察,应该是一个各自为序又有机结合的课堂观察策略。其实我一直在做课堂观察的,并且还略有一些不成熟的思考,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是我们成长为骨干教师或者是教学名师必须要做的功课。方毅宁老师的思维导图为他们的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她的《思维导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讲座,给了我一些新的思考,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并提升教学成绩是一个我们一直绕不开的难题,而通过思维导图更能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记,在记中悟,操作性强,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的法宝。方毅宁老师还是我骨干教师培训中的跟岗教师,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的跟岗学习中,能够向方老师学到更多关于思维导图的理论与操作技巧。

最近,我思考得最多的还是现在甚嚣尘上的各种模式,以及各地跟风照搬、强制力推行的各种翻版模式……一直以来,我个人都认为教无定法,柯米尼亚斯说,自然的发展秩序,起于普通而终于专精。或者说,适合自己的、适合学生的、适合校情的,才是最好的,所谓因地制宜的道理是也。然而各种所谓模式真的具有普遍推广价值吗?

有人说,基础教育创新改革的1.0版本是洋思中学,2.0版本是杜郎口中学,3.0版本是昌乐二中,4.0版本是新绛中学和聚奎中学,这种版本升级的说法,说明了在教育创新的路上课堂教学总是有不断新的东西涌现,但同时也说明了任何一种版本和模式都有其弊端,并必然被另外一种模式所超越和取代。然而,孜孜以求的跟风者们,或者说顶礼膜拜的模仿者们,是否想过你所学习的模式或者版本本身就是一种炒作、一种只适合“他”的一种教学尝试呢?

基础教育不应该有模式,历史课堂不应该有模式,作为广东省骨干教师的课堂更不应该有模式。百花齐放才是春,不同的课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式,不同的老师在处理不同的课是更应该有不同的选择,或者说,做一位有自己独特教学模式的历史教师,人即是课,课即是人,人课合一,才是最应该推崇的。

努力!

十分想念周蕴蓉老师迷死人的微笑,十分想念麻辣女教师文霞老师干练的话语,十分想念同学们一起上课下课的“伪青春”岁月,十分想念大学校园里那份年轻的气息与宁静的清晨……

  

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纪实

91819日,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东莞市教育局协办,东莞市教师进修学校承办的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在东莞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家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丁先生,当代广东研究会理事、古建筑专家、印缅抗战专家卢洁峰女士,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黄牧航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鲁力副教授、广东教育研究院教研室主任魏恤民老师出席会议。全省各地市中学历史教研员、中学历史骨干教师、示范教研组学校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我作为本次会议的参加人员以及后勤服务人员,全程参与了各个环节的交流和学习,感触颇深。同时,还与欧阳旭、刘彩芳、张根存等大学同窗举杯话衷肠、草莓园尝鲜,其乐融融。

开幕式由东莞市中学历史教研员夏辉辉老师主持,魏恤民老师在开幕式中作了题为“寻找灵魂的诗意栖居地——以教研组建设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题报告,以“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来勉励大家,提出教师应加强自我管理,锻炼专业生命和专业生活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张丁教授作了题为《打开尘封的记忆——民间家书的征集与编研实践》的专题报告,向参会人员介绍了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的来龙去脉、对民间家书文化价值的认识,以及民间家书的历史价值。精彩的报告为观察研究历史提供了新材料、新思维、新视角,与会人员都感觉受益匪浅。卢洁峰女士作了题为《从非专业到专业——我的研究之路》的专题报告,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由非专业到专业的成长过程。整场报告激情澎湃、逻辑清晰,生动活泼与严谨厚重兼备,理性分析与感性表达并存,卢女士最后以“为人所不为”、“见人所不见”、“人要有历史的担当”与大家共勉。

18日下午,示范教研组代表和骨干教师代表分别进行了小组讨论与经验交流,发言代表畅所欲言,毫无保留的分享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尝试,在教研中的思考,在团队建设中的努力。19日上午,在东莞南城阳光实验中学观摩了李四华老师的小组合作探究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随后,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中走在全省前列的顺德区容山中学陈维坚、深圳红岭中学吴磊老师分享了自己对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心得体会。

一、成功靠行动,梦想要坚守:

张丁教授的坚持,他坚持抢救民间家书的理想,坚持潜心做学问的热情;卢洁峰女士的坚持,从零开始的探寻,孤独前行的执着;陈维坚老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坚持,一个人持续的研究和战斗……甚至所有与会的同行们,在交流中所谈到的对教育事业、对历史教学、对自我认知的坚持,都让我异常感动。任何理想都需要坚持,而任何事情只要不断的坚持,理想的达成就水到渠成了。为师、为学、为人都需要坚持,特别是在当今浮华的世界里,如何坚守内心的净土,如何坚守自己不染尘垢的教育理想,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实施自己的梦想,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更是对我的一种考验。

二、阅读点亮人生,导师引领前行:

在聆听省骨干教师代表发言中,无不谈到自己成长的两大要素:坚持阅读成就了自我,另外就是被导师“逼”出来的。看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及名师指路的三大成才秘诀在哪个领域、哪个行业都是通用的。形势所逼,其实我现在也疯狂阅读,恶补以前蹉跎青春欠下的债,不过这种浅阅读让我自己都深恶痛绝之。感觉翻阅的书本不少了,但是看过就立马忘记的却不在少数,总有一种看了等于白看的遗憾。如何改掉浅阅读的毛病一直是萦绕在我心头的痛楚。短暂的十年教师生涯,得到了诸多名师、前辈的指导和帮助,心中一直念着感激,唯一作为回报的就是将他们的恩泽和教诲不断传递下去……

三、小组合作改变课堂,探究学习拓宽视野: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现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东莞市更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在各区各校铺开,我所在的学校也在“3+X动态体验式高效课堂模式”的旗号下,进行着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据我观察,各个学校虽然名头和提法不同,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均大同小异,又是一阵课改的风啊……在经不住折腾的基础教育领域肆意的吹!

南城阳光实验学校的小组合作学习还是令我比较吃惊的。我对这个新成立的邻居学校还是比较关注的,除了几次教研活动在这个新学校举行外,在这个学校还有一些老友,平时我们也在交流一些工作的东西。他们极力打造的ABC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应该说是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的,不管是他们渐成特色的小组合作学习,还是他们一直倡导的探究式教学,给学生带来的转变以及教学成绩方面的提升,都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小组合作学习肯定是有其独特魅力的,但是国人在学习美国的这种已经不算新的教学模式时,是否真的掌握了其精华和奥妙呢?我想未必!国内的同行们在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时,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或者说直接的诱因,就是为了提升教学成绩。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小组内的帮扶和捆绑评价就成了中心内容了,这本身就背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一直是班级内分组的原则,然而实质上这很容易导致组内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优生在组内与谁合作?待优生在组内与谁合作?回望美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分组原则基本上是组内同质、组间异质,实施分层教学。然而分层教学在我国却很难真正的得到实施,一来班级人数众多,二来教师事务繁重,这都为在班级内开展分层教学带来了无法克服的难题。

也许,中国教育的问题,真的不是靠某种模式能解决的,因为中国的教育问题,根本就不是教育的问题,而是在教育之外的问题。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3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