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文库 > 2020作品 > 详细内容
笔会作品集854
发布时间:2020/7/8  阅读次数:419  字体大小: 【】 【】【
  

笔会作品集85410篇)

  

【诗词歌赋】

致广州塔(汝南县罗店镇尤庄小学      倩)

月亮(江苏省灌云县杨集初级中学   费振启)

崂山石老人(山东省青岛市教育学院   丁凯阳)

观画咏荷(宁夏同心县韦州中学 陈清风)

努力修行   改变自己(天中山教师笔会   邱士敏)

【时代散文】

七一前夕重温《老三篇》(濮阳市第一初级中学   张玉杰)

张老师,走好!(确山县教师进修学校      磊)

【故事回忆】

粥(汝南县罗店镇尤庄小学      倩)

奶奶的园子(汝南县罗店镇尤庄小学      倩)

【生活随笔】

人在,家在,根就在(濮阳市第一初级中学   张玉杰)

  

【诗词歌赋】

致广州塔(汝南县罗店镇尤庄小学      倩)

我是那在凡间历劫的灵,

为陪陪

身在喧嚣之中孤独的你,

我特地从千年外遥远地赶来。

珠江边的夜风中,

你自身的光,点亮了一方天。

  

冰冷坚硬的钢铁,

竟也能柔软地缠绕,

编织出你的盛世容颜。

可那交织的缝隙间,

却,涌出你的寂寞和不甘。

  

再没有人,如你般挺拔俊秀,

再没有人像你一样,风华绝代,

再没有人同你,倾心私语。

  

你如流云的裙裾,

掩盖着早已酸痛的腿和脚。

你腰间的碧玉佩。

不知何时,蒙上厚厚的尘。

从肩上垂落的金丝带。

又不知何时,被拽断了几条线。

我知道他们爱你,

你明白他们敬你,

可让你我都不解的是,

这爱与敬,为何非要用手和脚来表现。

  

我用手轻轻拂去你鞋子上的尘,

静静的听你内心的声音,

然后一起哭泣。

这,已经很好。

  

珠江上的游船渐渐远去,

时针已指向十二,

你的身边繁华依旧。

我看到,有一颗星,光芒四射的飞来,

为你,敷上一层透明却柔韧的薄纱!

  

泪会干,笑会来,我也会离开,

而你会一直美好下去!

  

月亮(江苏省灌云县杨集初级中学   费振启)

月牙弯弯

像飞船

载着嫦娥游宇宙

吴刚携酒作伴

歌舞满是情

  

崂山石老人(山东省青岛市教育学院   丁凯阳)

石老人、您的眼中含着泪,

石老人、您的仇恨满胸膛。

可恨的海盗何处去,

可怜的女儿在何方。

  

水里站,盼儿归,

声声呼唤心悲苍。

千年风霜千年浪,

老人啊!

水中化作石头像。

  

看石像,心欲碎,

岂能让豺狼逞凶狂。

挥笔化作倚天剑,

横扫海盗和豺狼。

  

观画咏荷(宁夏同心县韦州中学 陈清风)

田田荷叶碧连天,娇娇莲蕊绿叶间。

清风一袭湖面过,馨香万缕动神仙。

  

努力修行   改变自己(天中山教师笔会   邱士敏)

——写给年轻的朋友(14

修行,

搜狗百科释义:

“是指具有自我意识的客观存在为了实现自主进化这一目的而主动对自身施加的一系列约束的总称。”

啊,这是有点拗口的解释!

在我看来,真正的修行,

是面对自己、反省自己、改变自己。

  

要理智地面对自己。

包括面对自己的一切,

从外在到内在,从性格到长相,从能力到潜能,

从弱点到软肋,从理想到现实……

生活中,

很多人不敢面对自己,

不敢面对内心的念头,

为了逃避痛苦,

选择娱乐或者交际,

到一些场所寻求短暂的快乐,

如夜总会、酒吧或网络游戏。

但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

所带来的痛苦往往比问题本身更痛苦无比。

只有勇敢面对自己,

生命中的烦恼和痛苦,

才能成为成长过程中的精神食粮,

使生命更加具有价值和意义。

  

要时常反省自己。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反省自己,

是对自身错误的认识,

也是想要进步条件的必备。

只有在经历中不断反省自己,

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

不断转变思维方式,

才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更加透彻地了解自己!

经验+反思=成长!

时常反省自己生活、学习和工作,

发现不足并给予改正,

才能使自己更加完善,

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要勇敢地改变自己。

托尔斯泰说过:

“世界上有两种人,

一种是行动者,一种是观望者。

很多人都想着要改变世界,

却从未想过改变自己。”

回想起我参加工作的头几年,

也曾抱怨过身边的人和事。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在工作中、生活里成长了。

抱怨也随之少了很多,

因为我知道了,

当我对周围的环境或生活有所不满时,

就是改变自己的最佳时期!

当我不再将眼睛盯着别人,盯着乱七八糟的事,

而是通过学习和努力,

提升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时,

我发现,原来这个世界竟然如此美丽!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修的是心,磨练的是意志。

只要我们一路走来,

都能够面对自己、反省自己、改变自己,

我们一定会不枉此生,

一定会不断改变自己。

2020.7.5.

  

【时代散文】

七一前夕重温《老三篇》(濮阳市第一初级中学   张玉杰)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在建党99周年生日前夕,为了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不忘初心,再次重温了毛泽东同志的“老三篇”和“反对自由主义”。

毛泽东同志早在《反对自由主义》中就告诫我们,每一位党员都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曾这样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应该作为每位党员加强自身修养的座右铭。

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最后讲:“我们大家要学习他(白求思)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最起码应该是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是一个好人,足一个绝不做损人利己事的人。这不仅是对一名党员的基本要求,更是做人的原则和底线。毛泽东同志还说过“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不做坏事。”作为党员就应该做一辈子好事,才无愧于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称号。

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关键在于全体党员,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如果都能牢记宗旨,不忘初心,努力践行,我们的党就大有希望,我们的国家就一定会民富国强,中华民族就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为有着近四十年党龄的老党员,在建党节前夕重温毛泽东同的老三篇和《反对自由主义》,一非心血来潮,二非精神有病,三非不食人间烟火,四非杞人忧天。而是位卑未敢忘忧国。试图透过重温“老三篇”,意在提醒广大党员同志,特别是新时期年轻有为的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建党宗旨,立党为公,像白求恩、张思德那样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争让自己成为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做一名表里如一的合格共产党员。

  

张老师,走好!(确山县教师进修学校      磊)

早上949看到确山县作家协会发的讣告,得知张新平老师走了,享年七十三岁。瞬间感觉今年的小暑比大暑还热,尤其闷气,并且是比烈日下堵车俩小时更堵心的那种。

就在今年516日确山县作家协会组织的桑椹采摘活动现场我还遇到张新平老师,那会他刚到,我摘了准备走,我就给他和他的朋友留下了两双一次性手套,他还笑着跟我打招呼:“还是年轻人跑得快。”前后持续两三分钟,他明明气色很好,根本没有身体抱恙的迹象,时隔四十多天,那次打招呼是我跟他的第三次接触,竟然成了我见他的最后一面。当时他问我还有红薯苗不?早知道我说有,然后托人从瓦岗捎回来点给他送去了。

说起红薯苗,那是去年我在西三乡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时,亲戚让我从瓦岗捎回点红薯苗,因为担心不够,就多买了两把,到最后这两把真的剩下了,我就在确山作家群里问:哪位文友需要红薯苗?很快,张新平老师回复说他要。我们就相约到教体局下见面,那是第一次见识张老师,给他红薯苗时他反复强调确实是种剩下的不?我说是,他才收下,他说虽然住到城里,但是还有土地情节,种红薯为了吃红薯叶,声称忘不了从前的生活。前后持续两三分钟。

接着第二次见面时间较长,那是确山县作家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会场,我当选第三届确山县作协理事,我们有过一次正式交谈,作为作家协会原主席,张老师对作协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正是老一辈文学爱好者支撑了确山县作协的发展,为今天确山县作协会员形成老中青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打下基础,据说我最喜欢的《确山文苑》就是张老师多方努力,与宣传部们共同推出的。交谈时他就勉励我多写作的同时要打磨精品,光有量不行。我认为这就是工匠精神,这种精心打磨的精神应该就是张老师老师生平被收入《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中国小说家大辞典》《星光灿烂》《中华艺术家大辞典》等的原因!

第三次见面也就是最后一次见面,我清晰记得那是上午九点多,我摘完桑椹准备走,张老师和他朋友到采摘园附近,我向他们挥手,聊了几句,张老师笑着问我还有多余红薯苗不?我说我回单位了,手里没有苗。没想到四十多天后,这成了永久的回忆,以后再没有张老师给我讲土地情节,再没有张老师为我展示工匠精神,再没有张老师在书画等方面给指导了。

张老师,走好,愿天堂有红薯地,有书画展,有文学百花园。

  

【故事回忆】

粥(汝南县罗店镇尤庄小学      倩)

每次看到粥这个字,或是听到有关粥的词,心里腾地就升起一股热气,脑海里也会立马出现一个很漂亮的青花小瓷碗,满满的一碗八宝粥,旁边还要有一个同样很精致光亮的勺子。这幅画面完全是自我想象,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那那么牢牢地占据着脑海的一角,在某些时刻咔哒一声就自动蹦出来了。

其实我并不是从小就对粥有概念的,打小生活的家乡不但中午以面食为主,早晚也一样都是馒头稀饭。稀饭,就是开水下锅的面糊糊,滚熟以后就成,只不过稀稠随自己而定。只有到每年秋天,玉米成熟可以有新玉米面时,才会在日日一成不变的白面稀饭中,偶尔喝几次玉米面稀饭。

初高中住校,那伙食都不想再提,就连最廉价的稀饭,食堂的老板都舍不得给多搅一些面粉,总是稀不楞登的一大盆,说清的能照出人影一点儿都不为过,因为稀饭不是主食,永远只是个配角,就这样已经很不错了,爱喝不喝。卖完了固然好,卖不完,中午还可以倒进面条锅里乱锅,省的再搅面糊,何乐而不为?

就因为这样的稀饭,让我现在一看见面稀饭就烦。

大学在一个豫西小城,那里有完全不同的饮食习惯,我最讨厌的面稀饭在这里根本就不存在。最常见的就是小米粥,第二个是糁汤。说来连自己都惊奇,上大学之前,我竟然没有喝过小米粥!而糁汤,虽然原材料也是玉米,但是和家乡的玉米面稀饭完全不同,这里的糁汤是用大颗粒的脱皮玉米加水慢慢熬成的,而家乡的是把过筛之后的纯玉米面直接搅凉开水下锅而成。都说慢工出细活,慢慢熬粘熬稠的玉米粥可真好喝呀,隔老远就能闻见香味。就是这个粥在我们学校食堂里最常见,也最受欢迎,我也从此喜欢上了吃早饭。

校园外有很多卖早餐的小摊,这些摊点没有门面,价格也便宜,很受我们

的欢迎。可就是早上时间紧,早自习离第一节课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洗洗刷刷磨叽磨叽半个小时就没啦,出去吃早餐就很紧张,因此偶尔的一次就显得分外珍贵。

小粥摊在任何城市很受欢迎,不只是因为它为早起上班的人们提供了很多方便,还因为这是每一个城市最本真的原味食物。

学校外的小粥摊很让我惊喜,因为除了有好喝的玉米粥,还有喷香的黑米粥,清淡的绿豆粥,浓郁的八宝粥以及本地人特别喜欢的醪糟汤。在摊子的最前面一拉溜几个明晃晃的大保温桶,一字排开,坐落在煤火上,远远望去,团团的热气云雾一般弥漫,那人间的烟火升腾出了最朴实的生活气息。我最喜欢的依然是玉米粥,完整的大颗粒泡水涨发之后,竟煮不烂,不醅,反而更加圆润饱满,黄澄澄地晃人眼。舀一小勺放进嘴里慢慢地嚼,一又筋又香的滋味便充盈了整个口腔,既没有啃玉米棒子硬皮和水汽,也没有玉米面粉的寡淡和无聊。老板说,这玉米粥比八宝粥还难熬,火候不到,玉米有生气,不黏,有硬感,会垫牙,过火了又会坐锅糊饭。

我有时也会喝黑米粥,黑米粥做不好不太好吃,做好了则会让人吃了上顿想下顿。小粥摊的老板们平凡朴实,没有一技之长,但天长日久的操练,使他们能够精准的把握住火候和时间,那粥也的确熬的很不一般。我总觉得豫西会熬粥的人们,激发出了粮食另一种新的使命,让它们在水与火的配合下迸发出了隐藏最深的味道。

醪糟,并不算粥,它是豫西的特色食品之一。在我们这里叫米酒,只不过它比米酒酒味儿更浓,如果直接吃的话又苦又辣,必须得加水煮开稀释一下,然后打入一个鸡蛋,荷包或蛋花都可以。这样的一醪糟汤,是当地很多人的挚爱。当时有一位教毛选的老师,我经常能够在早餐的小摊上碰到他在喝醪糟汤,

他也不止一次在和我们闲聊时对这种食物极力地称赞。如果说粥是质杯纯厚的农家少年,那醪糟应该是清秀纤细的渔家少女。

和老公相识后,他发现我很喜欢各种粥类,就信誓旦旦地承诺:“等回头我给你做黑米粥!”,这一回头就回不到头了,都结婚了,他好像忘了这茬子事,别说粥了,连白面稀饭都没有喝过他煮的。时间长了,我也渐渐的忘了,只是偶尔在买黑米粥时,心里想那么一下。有儿子时,他心血来潮,去买了上好的黑米,红豆还有红米和大枣,说要熬出一确纤维高,热量低的好粥。不知道是做法不对,还是火候把握不到,第一次,粥溢锅干,在那刷了半天;第二次米生水干,又刷了半天。不甘心的他来了第三次,这一次不能说失败吧,米粒是煮熟了,但是一点儿没有粥的感觉,清汤清水,黑乎乎一锅,充其量也就是黑米茶吧!

没有孩子之前,我认为做早餐既麻烦又浪费时间,花个三五块钱在外面,干的稀的都有了,而且粥类繁多,选择无限,还有可口的小菜,何必在家里起早摸黑的又是煮又是烧的去做呢!所以上班路上吃早餐的日子我过了好多年。产假期间,有孩子绊腿,出不去,还得考虑卫生的问题,只好自己做了。兴致勃勃地买回一本《拿手粥羹》,我开始了自己熬粥的日子。看着书上写的简单的像个一,可实际去操作了,做出来的总是不尽人意,坚持不到一个星期我就想放弃了。老公专门买回来一个智能的高压锅,但我总是摆弄不不好,不是水太多就是蒸成了米饭。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天一天的尝试之中,我慢慢地开窍了。从简单的白米粥,到有点花样的南瓜粥,红萝卜粥,绿豆粥,莲子粥,再到复杂一点的枸杞山药粥,红枣糯米粥,黑米红豆粥,麦仁杂粮粥,西米水果粥,青菜粥等等,我都慢慢地做的有些像模像样了。

孩子一天天长大,需要增加营养,我开始学着做各种广东粥。也许有人会

说粥有什么难的,米豆水往里面一掺一煮就行了,是的,的确是这样,及至真正上手的时候你会发现,不同食材水米比例不一样,放进去的时间不一样,熬煮的时间更不一样,火候的大小也不一样。就像人们常说的,少一分欠佳,多一份太过。

每个人都有做饭的独特方式,因此做出来的东西也是千差万别。一人一味儿。爸爸在广州快30年了,还从来没有喝到过两家一模一样的粥。

更有意思的是,就算是同一个人同一个配方,但是有时候煮出来的东西味道也是不一样的,我也是每天煮粥时,自己都想不到他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味道呈现。

广州的粥好汤靓是被公认的,可对于喝惯了淡粥甜粥的北方人来说,那些咸味的粥并不如传说中那么美好。七岁那年第一次到广州,我就十分的不喜欢它们。荤就是荤,素就是素,不荤不素的粥实在难以下咽。这种情况持续了十几年。

后来,妈妈让我抱着试试的态度,多多少少喝一些咸粥。先从比较清淡的鱼片粥喝起,再慢慢尝试其他的肉粥类。不得不说,中国人对于美食的创造能力是无限大的。鱼和大米以水为媒,相知相依,清淡爽口,不油不腻,细细品味,既有鱼香又有米甜,再加上姜丝和小葱花的调配,别有一番风味。皮蛋很傲气,他在粥里面滚、爬、蹦、跳,却始终能够保持完整和本味。猪肝虾尾,鱼尾和粉肠,这这些不入流的东西,放到粥里,却有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我最喜欢的是瘦肉粥,我觉得肉片在这个时候,是最温润和爽滑的,再也没有比粥更好的方式能让肉类如此的安静和美好。这种美好的面目让不设防的人们几乎忽略了它们本身的热量。

妈妈说,要想喝好粥,自己煲的最好。广州本地的油粘米,放进排骨汤里

小火慢慢地应着。不用费太多的功夫,也不需要太大的技术含量,只需要慢和耐心就可以了。我尝试了一下,不能说不好喝,勉强凑合吧,总觉得有点儿太香了,没人家做的清淡。离我们档口家不远的地方有一家咸骨粥,开的有好些年头了,从我第一次去广州时就有。店面不大,一家五口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就靠着这一煲粥,他们的生活奔上了小康。我个人认为咸骨粥是所有粥类最不好喝的,觉得它的香过于浓郁,里面的排骨有些喧宾夺主了,但爸爸说,咸骨粥里的排骨才是精华,一定不能有太多的肉,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骨头里最好有骨髓,在顺畅的吸溜中偶尔觅得一块,轻轻一吸,满口都是风味,实在是一大惊喜。可惜现在好多店铺里都用的是冻排骨,煮不好就有腥味让咸骨粥的名声大大打了折扣。

粥是属于冬天的。

冬天的早晨总是寒冷的,要想在早餐的餐桌上放一碗粥,必须得摸黑早起,五点或许六点也行,天都不会亮,主妇们就得起床,为年迈的父母,为心爱的另一半,为最疼爱的孩子。每捧一把米,每抓一把豆,心里想的,记挂的总是家人们的口味和喜好,老人喜欢吃什么,老公喜欢是稠还是稀,孩子是否能够满满的吃上两小碗呢?就这样思量着,下手就有准儿了。再叮叮咣咣的准备些薄饼小菜,一家人的早餐就饱满起来了,而那些必须是主角的粥,总会让大家吃在嘴里,暖到心里,让能量满满地贯穿整个身体。

在我奶奶的认为里,是没有粥这个概念的,无论是米是面,她一律称为稀饭。顶多再加个名词,红薯稀饭,南瓜稀饭,玉米稀饭等等。农村嘛,五谷杂粮多,随便几把,那粥就是五颜六色的了,尤其是一些农作物快下来时,青的麦子,黄的玉米,粉的花生,绿的毛豆,都是粥里最好的点缀。

每当红薯下来的时候,奶奶还会刮上满满一院子的红薯干。待到晾透晒干,

就成了煮粥最好的食材。我们全家人都喜欢喝,每到家里面聚会的时候,奶奶就会支起他的大铁锅,满满地熬上一锅红薯干稀饭,然后讲起那些与红薯干有关的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煮粥一定是急不得的,大火烧开还得小火慢熬。冬天还好,夏天时,奶奶总是满头大汗地守在锅旁,耐心的等待米粒慢慢开花,红薯干缓缓地重新滋润,面粉渐渐粘稠。她要不停地用勺子去搅动,稍有大意,哪怕只糊一小点,这一锅饭就白瞎了。爷爷说,会煮粥的人就是会过日子的人,有时只剩下一把白米,奶奶也能煮出一锅纯粹的香甜来。

如今会煮粥的我却还十分贪恋奶奶的手艺,每到星期五晚上,我就提前就打电话:“奶奶,明天早上多加一碗水呀!”所以双休日的早上,我毫不留恋床铺的舒适,早早地爬起,就是为了去奶奶那喝一碗香甜的米粥。

  

奶奶的园子(汝南县罗店镇尤庄小学      倩)

姑姑们还没有出嫁时,家里人挺多。奶奶边便离家最近的一块地划出一半,用来种应季蔬菜,另一半也不再种小麦,玉米,而是种些花生、红薯,奶奶说种些杂耍,让大家解解馋。

菜地里的收获基本上能解决全家人一年四季的吃菜问题,而且奶奶总会在菜地的空隙上种几颗向日葵,栽几棵甜甜稍,因此菜地在大家的心中是美好和开心的代名词。

我出生之后,姑姑们已经陆续嫁出去了,爸爸妈妈也南下广州,没那么多人不就吃不了那么多的菜了,那菜地面积就越来越小。尤其是爷爷买了老年摩托之后,上街赶集方便了,菜地也就渐渐地消失不见。最近几年,爷爷奶奶日渐年迈,爸爸妈妈又不在家,怕农忙时累着老人便把家里的地全部给了二爷家的叔叔,种了一辈子地的爷爷奶奶当然不乐意,但也无可奈何。每到农忙,听着收割机突突地昼夜轰鸣,看着人们欢天喜地地抢收抢种,老两口非常不适应,心里的失落感可想而知。

于是,又一年的春天,爷爷奶奶把屋前屋后的空地又是挖又是锄,愣是整出来一大块菜地。为了整好这块菜地,俩人把胳膊都累的疼了,之后的一个月,天天贴一正消痛贴。姑姑们都劝他们别折腾啦,可爷爷奶奶都不听,就这样,爷爷奶奶的小菜园茁壮的成长啦!

一场春雨过后,奶奶买回一袋袋又是菜,又是瓜的各种各样的种子。爷爷把早就准备好的干羊粪均匀的撒进地里,认真地把菜地划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这边栽在两垄韭菜,村那边种两趟辣椒;这里撒一点儿空心茶,那边再播上一片苋菜,还有黄瓜,豆角等等,就连墙根边也舍不得浪费,被种上了丝瓜、南瓜和梅豆角之类能够爬墙的植物。

土地是最实在的,只要有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只要没有自然灾害,它总是不会让寄于信任和希望于它的人们失望。从苋菜抽出嫩绿的叶片之时,爷爷奶奶的小菜园就一直源源不断地开始了收成。黄瓜,豆角比着劲儿的往上长,这边的苋菜还没有吃完,那边的空民菜已经长成了。接着是黄瓜开始冒出了小芽,豆角总是在人们的盼望中先羞答答的露个头,一旦熟悉了这个世界,便在人们的不经意间呼啦一下长长了个儿。一根一根细细长长地滴溜下来,让人不舍不得去摘。

辣椒很调皮,就连种他的人也不知道他们之间谁的性子烈,谁的性子软。奶奶炒菜时总是会被两个烈性的辣椒呛得眼泪直流,每当这个时候,她便会一边擦眼泪,一边似嗔还喜地责怪:“怎么出了你这个刺儿头,看把人辣的!”

西红柿是我的最爱,不光是因为她的味道,还因为她可人的外表。奶奶种的西红柿总是等不到完全变红就被我摘啦。我知道鸟儿也喜欢这种漂亮的蔬菜,稍不留神就被他们给抢先了。要是光抢先就也就算了,可气人的是,这些小动物们总是像孙悟空吃蟠桃一样,这个啄一口那个啄一口,纯属破坏!爷爷奶奶还喜欢在菜园的角落里种一两棵小茴香,藿香,荆芥之类具有强烈气味的绿叶菜。这种气味芳香的植物,用量不多,几片叶子就足够,但多了他们,能够激发出食材淳本滋味更完美地呈现。

菜园里除了菜还有花。奶奶顺手在菜地一圈撒上了牵牛花、烧汤花和凤仙花的种子,好让他们手拉手形成美丽的篱笆。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兴致勃勃的开出或粉或紫的花朵,一大串一大串地姿意张扬,惹的路过的人都忍不住多瞅几眼。奶奶是最喜欢花的了,她一脸憧憬地计划着:“明年春上,把你们校园里各种颜色的月季花都剪几枝过来,插到菜地的一圈,再让你弟弟买两棵桅子花种上,你看你小姑家的栀子花开的多香啊!我们面面面面相觑:这到底是要种花还是要种菜呢?

夏天的菜园应该是最热闹的吧,热闹的不光是植物们,还有人,爷爷奶奶种的菜,两个人根本吃不了那么多,奶奶就一篮子一篮子地送人,时间长了,大家都不用奶奶再送了。每到做饭的点儿,就会有三五个婶子大娘自动来了。给奶奶打一声招招呼就下园子去了,地里有啥摘啥,有时候爷爷奶奶不在家,招呼都不用打。

我问奶奶:“你们七老八十的,种个菜,费劲的不得了,又是挑水又是捉虫的,累的这么慌,种恁多又吃不完,净是给别人种。图啥呢!”“这种菜呀,就不是一个轻松活儿,想清闲就别扎那架子!都是一个村儿的,别里称得上别人!你看看,哪个不是你的长辈?哪像你们在市里住,生分的狠!要是在你们小区,隔三差五的把菜给楼上、楼下、对门的都送点儿,至于到现在见了面都不打招呼吗?一会儿走时让你奶奶给你摘一袋子,甭管辣椒、茄子,回家给邻居们送点儿,自己地里长的,不值几金几银的。”呵,本想说说爷爷,却被他教训了一顿,还让我给邻居们送菜,我一听就怵的慌,平白无故的给人家送菜,人家会接受吗?

奶奶的园子除了是菜园,花园还是瓜园,从七月中旬就有又大又香又面的老面瓜成熟了。那种瓜个儿长得特别大,红瓤褐皮,表面凹凸不平,一点也没有瓜的样子,一点都不甜,吃起来面的噎人。奶奶说这就以前的老面瓜,特别的饱人,没有吃的年月里,只要有一个瓜就能够填饱肚子。还有地黄瓜,黑绿黑绿的,特脆,一不小心就裂了。小白瓜是最甜的,但比起市面上卖的要小很多。奶奶说是因为没有上化肥,瓜长不大,但甜!

去年7月,恰逢爸爸妈妈回来张罗表弟的婚事,刚好正赶上瓜点儿,可把两个人乐坏了。他们俩在广州,每到这个季节,最想的就是家乡的那些老瓜果。那是他们那代人最丰富的零食了,再加上对家乡的思念,又给这些记忆中的食物抹上一层厚厚的蜂蜜。那几天,爸爸妈妈像小孩子一样贪吃面瓜的神态和爷爷奶奶宠溺的表情,永远的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秋天,大大的冬瓜和南瓜登场了,这时的菜园里开始慢慢的寂静了,它也开始休养生息了。爷爷已经把积攒的羊粪早早地就晒好啦,就等着合适的时机往地里上呢!

南瓜总是又面又甜,无论是做南瓜粥还是蒸南瓜块儿都能得到大家的喜爱。那墙边的丝瓜从夏末就开始一个一个的挂果了,丝瓜产量极少,结的总是顾不上吃的。梅豆角倒是热热闹闹地长了一架子又一架子。相较于果实,我更喜欢它那大片大片奔放又绚烂的花朵。

冬天,萝卜和白菜是主角。这是最全中国人民最熟悉,最普通的蔬菜。我常常觉得这两种菜既渺小又伟大:普通人家里有,富贵之门里也有;物质贫乏的年有,国富民安的年代里也有。可以和荤类搭配成佳肴,也可以自己单独成清淡。有别的蔬菜时它们不突出,没有别的蔬菜时它们也不张扬。我曾经对奶奶说,等到他们可以吃的时候,市面上卖的已经便宜的不得了,买两三颗都够吃好长时间的,但种起来却费劲极了,就不要再种了。爷爷奶奶笑笑没有吭声,自顾自地依然在地里细心地撒下一片菜籽。我忽然觉得,因为有了萝卜和白菜,生活便有滋有味起来。

过年时爸爸妈妈回来,姑姑们也会来走亲戚。奶奶会提前把所有这个时间能够吃的青菜都种上。生菜,菠菜,油麦菜,茼蒿,苦菊,香菜等等。她说,你们

都爱吃火锅,也都最爱在火锅里烫青菜,一定要种的多一些,到时候吃现成的,即水灵新鲜,又特别好吃!我说你和我爷爷喜欢吃什么菜就种什么吧,别考虑我们啦,我们吃啥都可以去超市买的。奶奶笑了:这菜园子啊,就是给你们开的!

冬去春来,奶奶的园子里,一茬一茬的生长着,全为别人。

  

【生活随笔】

人在,家在,根就在(濮阳市第一初级中学   张玉杰)

为了让儿孙们永远记住自己的根,麦收前老朽将祖上留下来的老屋进行了修缮,并又在闲置的后院盖起了一座新宅。

俗话说,落叶归根。这处老院是我生命开始的地方,更是曾祖父悬壶济世倾其一生创下的基业。它历经百年沧桑,世事变迁,几番修缮,传承至今。

这所位于铁丘路西段前铁丘村最西端的老宅院,东西长达50余米,南北宽约30多米,是我们几代家人身心停泊的港湾,也是祖上几辈人尽享天伦之乐的“世外桃源”。

老宅院的每一寸土地都饱含着祖辈的心血和勤劳,每个角落里都浸透了先人的汗水,不仅充满了祖辈对儿孙一往情深的厚爱与企盼,也弥漫着我童年的欢乐与幸福。

老宅院承载着几代人的梦想,也见证了几代人的生活从贫穷到小康的全部历程。

老宅院虽饱经风霜雨雪的冲刷与侵蚀,可它记录下了我童年的时光,有我儿时美好生活的记忆,更有生我养我的亲人那淳朴、与人为善的印记。老宅是我心中的根,也是我永远的家。

人在,家在,根就在,老宅是我最需要、最温暖的窝。更是我叶落归根的精神寄托。

对老屋的情结,缘于我们祖孙六代(包括我的俩个孙子),衣胞皆留于此。吾儿乃至四位孙辈之衣胞也都埋于老屋前的树下,意在把根留住,血脉传承,好让家族代代生生不息,枝繁叶茂。

自从退休之后,老院就成了我根置于骨子里无法抹去的恋根情结。

院里那两颗比我年龄还大的老枣树,依然年复一年,花开花落,每年都果实累累。是它,常常勾起我无尽的记忆。

退休了,只求生活安稳、祥和。好想把家搬到农村的老宅去,心里才觉得踏实。尽情享受农村的田园生活,才算有了真正的心安之所。

人老了,辛劳了一生。最后,在我的有生之年,还能给孩子们留些什么?这样一个常常萦绕于心头,总也挥之不去的话题,一直困扰着我。

古代先贤都非常重视精神财富的积累与传承。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戒子书中讲“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给子女留下的是丰富的精神食粮。

又如:朱子家训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 等等,这在今天都仍然有着非常现实的教育意义。

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林则徐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话说得何其精辟又何其超脱。

晚清名臣曾国藩也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

然而,我等粗俗之辈岂敢与聪慧贤达名人志士相提并论,更不能生吞活剥的一味效仿古人的做法。窃以为,身为凡夫俗子不仅应该把前辈的善良、诚信、宽容、勤奋的优良品德和好的家风传给儿孙,而对于那些靠辛勤劳动获得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财富也要一并传承给晚辈。这叫物质与精神并存,信仰与道德同在。

让儿孙们在分享祖上劳动成果的同时,更应感念父辈的生养之恩。让晚辈意识到祖上传承下来的老宅院,不仅是前辈辛辛苦苦为后代奠定的物质基础,更是前辈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精神财富。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更是晚辈们的责任和义务。此次修缮老宅,新建后院,也正是基于此矣。

上一篇:笔会作品集853 下一篇:笔会作品集855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3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