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文库 > 2020作品 > 详细内容
笔会作品集828(王 茹)
发布时间:2020/5/17  阅读次数:419  字体大小: 【】 【】【
  

笔会作品集828(王   茹)

(郑州市金水区四月天小学 王 茹 专辑 8篇)

  

【教育随笔】

共建班级之“道”

共创班级之“法”

班级管理,“恒”字当道

任人唯“效”,不念出身

莫要小瞧了“评语”

家校沟通源于“真”

正面引导,出奇制胜

座位是件“巧”事情

  

共建班级之“道”

——小学班主任治班策略系列(一)

治班如治国。我们先来聊聊中国的历史吧。

那段苦难史,我们每个经历或者没经历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对于当时人们以“小米加步枪”战胜侵略者的历史,总为后人津津乐道,特别是我们的先辈们那浴血奋战的英雄史,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克服挫折,努力建设来之不易的新中国。

是什么让中国人能够战胜拥有着先进武器的侵略者呢?我想,武器是没有可比性的,物质供给是没有可比性的,但是当时处于的那个时代,却让全体中国人团结一致,共同抗日,我记得当时中国共产党最为有名的口号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那段屈辱的历史,那段被压迫的历史,迫使几万万中国人抛下了小富即安的思想,明白了没有大家就没有小家的道理,才能奋勇抵抗,坚定地把侵略者赶出了中国的土地。

我们的国家如此,其实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变革都拥有着异曲同工的道理,否则那英国的殖民地至今还是遍布大半个世界。

那么班级是什么呢?其实它就是教师、学生、家长重新组合在一起的一个团体,学生在前方,家长在后方,而教师则是两者皆顾。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让孩子们在学业、思想、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等有所提高,并在班级这个小社会里,逐步学会与人沟通的能力,提升自我的能力,自主管理与学习的能力。

因此,班级管理指导最高明的招数莫过于先和家长在信念上达成一致,以免在你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不愉快的声音。

我现在所带的班级就是这样的典型:孩子一进校,我就发现这个班孩子“个性化”现象极其严重,想打人的随手就来,想说话随时开始,想下座位也不打招呼,整个教室就像一个游乐园,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不仅仅是我,所有的任课老师提起我们班初成立的第一个月就苦不堪言,孩子们根本不甩你老师说什么,我行我素,是年级八个平行班里最让人头疼的那个。用同事的话说:他们根本不知道小学是做什么的,完全进入不了状态。除了听故事,没有他们愿意安静的时候。这说明一个问题:孩子们并没有做好入学的心理和习惯准备。

在家长会先进行教师理念渗透的基础上,我和苗爸苗妈通过QQ群进行沟通,让他们明白孩子入学需要他们所做的配合,并通过一封信《共赴人间四月天》,激起他们与老师共同协作的激情。我当时说:“站在教育的角度上,我们是伙伴,而孩子的成长就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我们是战友,在培育孩子的战争中我们必须并肩战斗。当然,孩子不是敌人,但是孩子的成长却是一场艰巨的拉锯战,这战线,拉得会异常长,每个阶段都会影响后面的结果。”并告诉他们“我常在群中说:不急,慢慢来!这不急是在不断的努力中珍惜点滴的进步,而不是说孩子成长的时间还长。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任务,只有在我们的亲密携手下,孩子的教育才会1+1>2。”

家长看完,感慨颇深,热火朝天地在班级群里讨论如何培养孩子,如何塑造班级环境,如何和老师进行密切的配合!于是目标一致了,思想共鸣了,再进行沟通极其轻松,没有人会怀疑老师会抱着所谓的偏见思想,没有人会质疑老师出发点有什么问题,只会在极其民主的气氛下商讨给如何让苗苗们成长得更为茁壮。就在这种氛围下,教室里一盆盆绿植给孩子送来了清新,一柜柜书籍给孩子送来了书香,更不用说他们经常为孩子们来记录书籍的借阅、整理图书、整理绿植,打扫卫生等,合唱时他们为孩子排练动作、纠正声音,运动会他们为孩子准备道具,排练舞蹈,就为了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不论结果如何,我们都要付出百分百的努力。

再多的和家长相处战术,不如家长和老师拧成一条绳,齐心协力为这个班级服务。拥有了家长的助力,你相当于多了三头六臂,做事何止事半功倍,而是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功效。特别在大班额的背景下,家长配合才是教师管理有效的关键。

这也是我把班级之“道”放在班主任策略首位的原因,家长和老师拥有同样的信念,怎么可能治理不好班级呢?

  

共创班级之“法”

——小学班主任治班策略系列(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班级,没有共同遵守的准则肯定会出问题的。

但是我们班墙上没有生硬的《小学生守则》《**班版规》等,看不到那些硬性的条例。因此,版规从哪里来?很简单,从潜移默化中来,或许没有刚开学就制定版规显得那么有震撼力,但这种方式形成的版规往往会让孩子记忆深刻,并且随时都要提醒自己遵守。

第一种方式:班级歌谣。

比如我们班孩子刚入学之初,我们不会一一告诉孩子你站路队该怎么站,走路该怎么走,对于那么小的孩子来说他们也没兴趣认真听。怎么办呢?我就抽了一个晚上专门编了《路队歌谣》,里面包含如何站队,如何走路,看到家人怎样和老师说再见才能离开,到现在我记得里面几个小细节“宏达路口向左拐,小心翼翼走上头”,而且我们班几乎每次正好到路口背到这里(这也是我编歌谣注意的地方,尽量长短卡点),他们走得时间自然就小心了,从来没有人出现不看台阶摔倒的情况;再比如“看到家人来接我,老师同意才能走”,一句话管住了孩子的小动作,即使家人打招呼也不回应,用眼睛瞄瞄老师,等老师说完散队,走到老师跟前说完再见,等老师确认才能和家人牵手离开。这就避免被熟悉的陌生人或者根本不认识的人带走的情况,保证了孩子的安全。

其实,最初一年级时候的纪律、习惯不少都是从歌谣中衍生来的,孩子接受也比较容易。

第二种方式:熏陶习惯

如果你要讲制度,你必须让孩子明白这种制度之下他能做什么,否则,再好的制度也是白扯。

比如我们班有个规定:早上745,下午245(冬令时:215)必须进班。既然有这个班规,那这离预备还有一段时间,孩子们做什么呢?我们要求就非常明确:早上晨诵(一年级时《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已背完;二年级时《国学小古文》),先读最近几天所学的,然后合书背诵,在750准时读新的内容;下午阅读课外书,自读、老师读、分享读,来到肯定先是自读,所以每个人必须带好课外书。那么这段时间所谓的纪律制度其实就是摆设了,孩子们来到就规规矩矩地开始了一天的学习,无需老师和同学管理,这种方式我认为反而更贴近“无为而治”的思想,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还有比这更好、更有效的制度吗?

当孩子养成了习惯,制度的遵守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再比如借书制度、卫生制度,我们班都没有像其他班级那样规定组长怎么分配,他们都是在这种方式逐渐形成的,反而打扫卫生既快捷又干净,从来不影响班级的晨诵午读。

所以,这个方面我赞成一句话: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要把孩子带到那里。老师的言传身教熏陶出来的习惯胜过一切生硬的制度,而且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方式也更为柔和些,更容易接受。

第三种:行动实践。

我们班也是有制度的。

比如路队领读制度,我会告诉孩子们一条小规矩:或一排排走,从前往后领背;或一队队走,一纵队一纵队从前往后领背,反正每个人必须都领,如果到你跟前没有想到,你可以延迟到下一个,但是你会被要求连续领背两次

再如故事惩罚制度,你在某方面触犯了某种行为,找老师给你讲故事,然后根据故事写篇小文,并把小文在班上读给同学听。最后会要求重新统一抄写,然后贴在栅栏板上。(我还告诉他们,欢迎犯错,你们会被练成作家的。)

还有领奶制度,订奶的孩子多,我们通常在大课间时发放。于是那么多孩子怎么办呢?肯定从表现最好的组开始,一排排排列整齐,从右走从右回,规规矩矩的,不守规矩的孩子暂时不发于你。于是每次领奶就有了排队来回的习惯。

更有趣的是大活动进班制度。我们因为属于超大班额,小小的门根本不堪这些孩子的进入,我们班有一个区别与其他班最明确的制度:女生优先。任何的活动结束,男女生同时排队走到教室门口,女生两队有秩序进去,完毕后方轮到男生。一年级还有个别男生不习惯,后来就都被这种熏陶定格成了不由自主的行为。

其实类似的这种制度贯穿在他们在学校的每一分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对纸文那种生硬的方式无什么兴趣,于是我们班制度就在行动上下功夫,一次次在行动上强调,也就形成了无形的制度。

我始终认为:一个班一定要有“法”的存在,但是这个“法如果是在和孩子们一起生活中创建出来的,会更为有效,更能保证制度的实施。

  

班级管理,“恒”字当道

——小学班主任治班策略系列(三)

某名人说:万事从来贵有恒。

其实一个班级的治理最强大的法宝依然是一个“恒”字,也就说即使你和家长再达成共识,却没有持之以恒地坚持沟通;你给孩子制订再多再有效的班级制度,却没有坚持贯彻到底,再好的“道”与“法”也会夭折。

先讲一个小小的细节吧:一年级孩子们刚入校的时候,下午送完学生,我会晚一会儿回办公室,直到把班上的卫生打扫完毕,这是为了保证让孩子们一早来到就有个舒心的环境早读;但是后来,我想熏陶孩子自主打扫,就改变了方式,每天早上我会比学生提前十五分钟进教室,稍微把个别歪的桌子摆放整齐,再开始打扫,这样,等学生进教室的时候,我正打扫最后一小片地方。他们既看到了老师的付出,又明白了原来是这样打扫的呀。就这样,有的孩子就跑到我跟前:“老师,我来和你一起打扫吧!”逐渐地,打扫卫生就成了师生共同的事情了,他们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掌握打扫的方法。到了二年级,打扫就成了大家争相去做的事了,而我,如果晚到教室一两分钟,那整个教室已经全部是他们的领地了。

很多人觉得我现在很轻松,其实为了这个轻松,我用了整整一年时间进行行为熏陶,不让他们认为打扫卫生仅仅是任务,而是大家所应该参与的班级活动。

今天我们班副班主任郭老师说:“我发现你很有意思,一段时间就在某一方面敲打他们一次,以至于一直无法懈怠。比如放椅子的习惯,从一年级开始你就规定了喊四个数,喊一时起立,喊二时站在一侧,喊三时椅子放进桌子下,喊四时站在椅子后面。所以孩子们的桌凳一直很整齐,而且因为从凳子到椅子的改变,重了很多,孩子往里推时如果力大了就会发出刺耳的声音,而你就会要求轻轻地,看哪组一点声音都不发出来,这样以后他们即使去饭店之类的公众场合,也习惯了轻拿轻放,让别人看着是很教养的。”

我听后笑了,其实本来就是一个这么简单的理,你要给孩子制订了什么要求,就不要朝令夕改,让孩子无所适从,而且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你要把要求说得极其简明易行,这对于他们来说:一听就知道怎么做,如果错了不用老师提醒其他孩子都会直言相告,这怎么可能会乱呢?我想如果经常改规矩,连我们大人都会无所适从,何况那些本身自制力都比较弱,专注力又不够强的孩子呢?

在我们班上,坚持得最好的一项应该是晨诵了,从入学第一天起,就开始教歌谣,直到现在,每天的习惯从未更改过,你说孩子们一来到学校还不知道要做什么吗?而且我们的路队诵读歌谣、古诗词、小古文也成了一种习惯,歌谣开始,路队走起,还用你老师絮絮叨叨地吆喝吗?只需盯几个偶尔跑神的娃儿就行,这总比管75张嘴巴轻松多了。

所以,一个班级的管理是否有效,就在于你制订的制度是否一直坚持,若是坚持得好,那么孩子们即使偶尔跳脱,也无法改变已经形成的氛围。

在我看来,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不在于你天天变多少花样,而在于你制订的规矩是否有效实施,这才是班级管理的关键。因此,班级管理,贵在于“恒”,也是我做班主任最深的体会了。

  

任人唯“效”,不念出身

——小学班主任治班策略系列(四)

许多人说,班级是一个物尽其才的地方,要任人唯贤,其实,在我看来,英雄不问出处,只看是否利于班级管理和孩子自身成长。

——题记

我其实并不反对“任人唯贤”“各尽所能”的观点,而且这些年,无论是我做班主任还是任课老师,也一直秉承这种原则。正是如此,我曾经带的班在学校各项活动中都极为出色,从来不拿第二名。

随着当班主任时间的日益增长,我对这种理念渐渐发生了变化,那种方式管理下的班级会形成一枝独放或者几花争艳,而班级里的大部分孩子却会显得非常平庸,没有存在感。这对于刚刚进入小学,各方面并没有真正定性的孩子来说,是极为不利的。一方面,那些长期出于特殊地位的孩子就会处处显得高人一等,在顺境中一直成长的孩子难以面对以后的挫折;另一方面,其他孩子觉得无出头之日,也就没有了表现的积极性,对于一个班级的长久发展来说,是件极不好的事情,而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也在他们心中埋下了自卑的种子。

所以,一个班级什么最重要呢?不是所谓的班级荣誉,而是能够激发所有孩子的积极性和荣誉感,逐步让他们的成长带动班级的发展,这虽然比任人唯贤要上道慢些,但是却适合班上孩子齐头并肩,共同进步。

于是,我任用干部开始使用这样的方式:用“生”不用熟。当一拨干部培养出来之后,我会毫不犹豫地换另一波,并不是前者不好,而是给班上所有的孩子展示的机会。我记得我任用的第一批组长以女生为主,用得那叫一个顺手,任何时候一句话,她们就会快速把任务完成,很是可心。第二波孩子我选用了一色的男生,他们都在某些方面需要锻炼,有的胆子偏小,在班里从来没有主动承担过什么任务;有的自我约束能力偏弱,时不时都会成为同学和老师告状的对象;有的虽然有热情,但没有方法,还没有做过任何职务。

从这批干部任用以来,任课老师说班级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孩子明显比以前更有组织性,也更懂得如何配合老师,因此上课也舒服得多。似乎他们猛地长大了。其实这是一个小秘密:你想,当他们在得到老师关注之后,对自己的要求明显会比以前要高,因此也就形成了自我束缚的思想,渐渐地,整个班级怎么可能不好起来?而那些曾经的小组长,已经养成了较高的自制能力,因此也不会出现什么违反班规的事情。所以说,用一个干部的身份锁住了某些孩子对规定的认识,逐渐形成习惯,无论对于孩子自身发展还是班级长久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

其实一个班级的成长和孩子成长一样,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若开始就直接能进入状态,这是极为不寻常的现象,若是这样,除非你会遇到一帮相当听话的孩子,否则必将遭遇触底反弹。也就是说,班级若非有着长久的习惯培养,逐步走上轨道,就如人若不打好坚实的基础,拔苗助长型地强行压制,只会在初期看似班级管理很是有效,却无法真正走向上升的通道。

因此,我从这届孩子开始,“用效非用贤” ,只做有利于班级长期发展的事情,而不再着眼于一时的短利。若是对班级发展有好处,不管你曾经如何,只要能够发现你的闪光点或者塑造你的闪光点,我会毫不犹豫地启用。

我想,唯有这样,每个孩子才会逐渐有了主人翁意识,明白自己是这个班级不可或缺的存在,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豪感,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样才会真正如行军打仗一样,“胜不骄,败不馁”,所有的人既能承受成功的喜悦,也能面对失败的痛苦,唯有如此,他们在以后的道路上才能更坚实地前进,他们的路也会更为宽广。

  

莫要小瞧了“评语”

——小学班主任治理班级策略系列(五)

若说我是把博客当作与家长交流的平台,那我把评语则唤作与学生交往的足迹。

——题记

我是把评语当作一件大事来做的。许多人不了解,我为何如此郑重。

我刚接这个班的时候,第一学期的评语我整整耗了三天,而这三天,不说不眠不休,但也可以说除了吃饭、睡觉,其他事情都扔到了一边,把脑子里一切杂事清空,专程做这么一件伟大的事情。

许多人认为:评语不就那么回事吗?孩子三岁看老,似乎问题和优点一样固执,改变并不是很大,因此评语的存在并不是多有意义的事情。而我却恰恰不这样认为。

因为我现在所带的是低年级,不可能像高年级那样让孩子用一段话写给自己,让伙伴一段话描述自己的表现,只能老师从脑海中一页页翻阅走过的故事,从中概括出孩子的成长。第一学期的评语一切都是新的,自然是描述孩子最突出的特点,当然尽可能是正面的语言,到了第二学期就完全不同了。我是怎样写除第一学期之外的其他评语的呢?

我必须申明的是:对于评语这玩意,我特别讨厌的就是投机取巧。明天学校要检查,从网上荡一份,看着和自己班孩子比较相符的,就改为自己班孩子的名字。于是经过这样的偷梁换柱,一份冒充原创的评语瞬间就出炉了。而这,也就是被大家称之为千篇一律,甚至翻翻一个孩子的成长记录册,前后的评语相差不大,我想这也是其根本原因了。没有原创,哪有创新?所以,我是无法理解那些把评语当任务的老师,因为你的每句话都会让孩子和家长翻来覆去地读,从中找到学习的自信和努力的方向。

首先,我会把前面学期所有的评语调出来,把一个孩子的评语按着成长年级排列。因为我认为正是从这些微的变化中,你能发现孩子的成长。我通常会把孩子的评语打成表格,按学期标得非常清楚,先看上个学期提出的希望有没有改进,如果有,开头就写出可喜的变化,孩子就会非常开心,因为他觉得老师关注到了自己;而如果孩子某个方面在某个学期表现很出色,而这学期就有了退步,就会拿他和以前的自己的比,思考为何发生了这些变化,并提出希望,而这种和自己比较的方式,往往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或者孩子虽然在这些方面进步不明显,却发现了新的契机,把新的进步拉出来,让孩子明白原来自己时时都在老师的注视下。而这种方式,既能让孩子更为在乎评语,更在乎老师给出的建议,而且这一段看似不长的话,却拉近了老师和孩子的距离。所以,评语有门道,莫要随意敲。

其次,我会把评语发在我们的家长群里,让他们打印下来,作为孩子成长记录袋中的一页。结合记录袋里装着的学期各种各样的收获,读评语又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了。我记得我们家长说:“那么多的孩子,王老师各个了如指掌,每个孩子的特点都记在心里。”一个家长这样说,两个家长这样说,渐渐地,班级群的氛围也就烘托了出来,他们能看到老师的付出,那么对于我们的班级管理来说,也会更为轻松。彼此的体谅与配合才能让孩子的成长环境更加和谐。若是一个班主任的工作得不到家长的认可,你所布置的工作就会困难重重,那么相应地就会分散你的精力,肯定会影响工作的效率。

另外,各个阶段的评语一定要有所变化。虽然我并不认为给孩子写诗歌评语之类能够推广和提倡,但是教师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当地在用辞上多加注意。低年级更适合亲切如妈妈般和孩子说话的语气,高年级若你能在评语中展露你的文采更能得到学生的倾慕,从佩服出发,他们对你的教学和管理会更加配合。你想,谁不想找一个偶像当老师?如果他认为你的评语索然无味,渐渐地就会视你的评语为无物,不那么当回事了。

所以,不要把评语当作无所谓的事,那么你不但赢不得喝彩,反而会给你的魅力减值,自然也就谈不上对学生有所帮助了。

  

家校沟通源于“真”

——小学班主任治理班级策略系列(六)

我始终认为,家庭的因素在小学是至关重要的,它往往决定一个孩子在班级程度的差异。

——题记

许多人说,我遇到一群好家长,我也这样庆幸。

事实上,每个家长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一个不期望孩子学好的,也就是说没有初衷就是想和老师对抗的家长。这样的对抗,正常的人都知道对孩子是极为不利的。

关键是,你怎样让家长认可你?认为你是一个没有私心,一心为了孩子好的老师?

1.

一位年轻老师不小心用书碰到了孩子,实话说,这肯定不是有意的,我深信。除非一个**,才会冒着被扣上师德有问题的帽子去干这种事情,而那位老师绝对不会是,她对她的学生从平时的言行中也能看出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可是那位家长不是这样说的,她直接喊道:“难不成我不给你们老师送礼,你们就收拾我家的孩儿。”听后,我愕然。

若是我,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如果这样,我们班孩子我可以收拾一遍了,因为我告诉他们不可以送那些有物质价值的礼物。”这也是为何我不收礼的原因之一,让自己站得顶天立地,没有人可以从这个方面对我提出质疑。

在我们班,孩子入学的第一次教师节,我就主动提出了礼物的问题,告诉他们不必绞尽脑汁想着给老师送礼,还是把想给老师送礼的金钱为孩子们置办一个图书角吧,并且退回了家长赠送的购物卡等。

这样的方式,让家长们感受到老师对礼物的真心拒绝,以及真挚的提议,而这样的“真”也让家长把老师的话放在了心上,并初步认知老师的性情。

2.

若你想让家长接受你,一定要换个角度,也就是真心地从他们的角度,为他们考虑。

我是一位家长,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更容易理解家长心中的所思所想。孩子未上学之前,我也会像年轻人一样,认为一个家庭就那么一两个孩子,有什么理由不管好呢?而如果一个孩子都管不好,那么在学校老师那么多学生又将如何管理?

后来我发现,作为教师的角色和父母的角色是完全不同的,在孩子面前话语的有效性也是差别很大。老师的话孩子一般都会无条件服从,而和父母总是要找这样那样的理由,因此我对家长在我面前说孩子听老师的话也就释然了。

所以从这个方面出发,我会从家长那边传递来的信息出发,结合孩子的个性,在每个阶段及时写出博文来,引导家长辅导孩子,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无论是学习还是习惯,都会提出相应的要求。因此家长看老师一心扑在了孩子身上,而且所做的事情看得到,怎么可能不配合呢?

因此,家校沟通的通畅不在于教师多少的技巧,而是家长们发现你真心爱着这群孩子,就会身不由己地配合你,因为他们也明白,这样做,才能让真正为孩子好的老师不会寒心,才对他们孩子的成长更为有利。

3

用你真诚渲染一种氛围,即使偶尔有杂音也会很快烟消云散。

所有的老师都不会喜欢“刺头”家长,因为这样的家长会分散老师过多的精力,以至于有限的时间都耗费在了无效的说服中去,耽误了对孩子们进行正常的教育教学。

暂且不谈这个班的家长,说一说我曾经在车祸期间带的那班孩子家长吧。我仅仅只带了他们一年零三个月,但是他们的家长却只认我。那个班当初也有刺头的孩子及家长,那时他们上六年级,我还拄着拐杖,一个孩子睡过了头,一个上午没有来学校,老师疯狂地打电话寻找,而家长到学校后不仅不认错,反而认为这没有什么,何必大惊小怪,还威胁说自己家人在教育局。

我当时就没甩他,只问了他一句话:“如果你认为这也没有任何错误,老师找你沟通是问题的话,那么你可以找你教育局的家人,给孩子转学了。”那个家长很是强势,还想联系班上家长,结果被我们班的家长直接灭去了气焰:“王老师接手时孩子们啥样,现在啥样,难道你看不到?当时王老师出了车祸,我们求着学校要求王老师回来后继续带孩子,王老师因为牵挂着这些孩子二话不说也接了,你给老师找这么大的麻烦不说,还好意思干这事。”

从那之后班上无战事。连学校都惊讶这个班曾经三天两头有家长去学校找领导的旧例竟然完全打破了,安安生生地直到毕业。而这不和谐的音符正是因为良好的氛围被很快掩去。

因此我始终认为:一个老师再高明的方式也不过是让家长认可你,让班级一直处在家长与老师沟通无障碍,能够用彼此的热情与真诚为班级着想。

4.

我最欣赏老子的话: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所有的教育都非来自刻意,不需要过分渲染你的主张,而是能够用一颗善良的心看待世界,用一颗真诚的心善待世界,用一颗热情的心去拥抱世界。

那么你用你的“真”,怎么可能打不通和家长沟通的桥梁呢?

  

正面引导,出奇制胜

——小学班主任治理班级策略系列(七)

孙子兵法有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凡作战,总是以正面兵力交锋,以出其不意的奇兵制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将领,他们作战时的策略层出不穷,似天地变化般没有穷尽,似江河流水般奔流不息。

作为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其实也离不开题目这八个字。

班级管理的“正面”是班级所立下的、全班同学要遵守的规则以及教师所引导下形成的正面舆论。这要被班上大多数人所认可,也是班级组建时大家所立之“法”。你想,班主任没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如马王爷多长只眼,只是一个普通的人罢了。唯有在班级里建立起一定的规章制度,引导学生成为遵守者和维护者,也就是说逐渐形成了班级的共识,让学生管理学生,形成自主管理的氛围,教师才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育教学。

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们出现的问题,完全可以根据班级舆论,正面解决。他们用班级公约判断其他孩子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自我检讨,从而形成井然有序的班级秩序。

比如孩子迟到了,其他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下,早就很清楚迟到带来的危害是什么,若没有特殊原因,那么就根据班级规则进行自我惩戒即可;若迟到过频繁的孩子,也会引起其他孩子的瞩目,他们会非常有条理分析出迟到带给自己和大家有哪些不良影响,无须教师去用任何招数。

有人认为孙子兵法中的“正”与“奇”应理解为“静为正,动为奇”,这也是很有道理的,你想,那些规则是长期不变的,是这个群体的人所共知并遵守的,像公约一样钉在了人们心中,自然可以称之为“静”,也就是无需过多变化的。而“奇”呢?要出其不意才会奏效,那么如果经常使用肯定是没有太大效果,因此就是变化甚多,也就可称之为“动”了。

那么班级管理中什么时候用出奇制胜呢?我不知道你们是否还记得我们上学期间最怕什么,我记得我们最担心就是班主任出其不意在不是他的课堂上突然从窗户外往里看,不幸的同学就会被逮个正着,于是就大喊悲催。而这种方式偶尔用上一次,班上的同学就会小心翼翼许久。还有的时候,你总觉得老师和平时一样,正讲课讲得出神,你就悄悄课外书吧,谁知老师没有按常理出牌,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顿时傻眼。

更为经典的是,有的孩子特别习惯被抓到后被老师劈头盖脸吵上一顿,吵完也就烟消云散。这节课老师忽然不这样了,只是很和气地敲了一下你的桌子,然后眼神扫过你就走了,大多数人就会忐忑不安地想上一节课,这比直接挨批还要煎熬。

我想起了曾经看过一个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母亲开完家长会,孩子明白自己前一段时间做得不好,紧张地跟在妈妈跟前,表情谄媚。母亲默默地什么话也没说,给孩子倒了一杯水。

孩子神色顿时惶恐起来:“妈,你想吵我就吵吧。”

母亲没说话,又往水里加了点孩子喜欢的果珍。

孩子更加局促不安起来:“妈,我知道我做得不好,你就批我吧。”

母亲依旧没说话,拿起削皮器给孩子削了个水果。

孩子不敢接,战战兢兢地说:“妈,我错了,我前面没好好学习,肯定在老师面前让你没面子了。”

母亲笑了:“你都知道错了,即使妈妈没面子也是你的妈妈,还批你做什么?”然后把水果塞到孩子手里,就去厨房做饭了。

孩子沉思了一会儿,回到屋里认真学习去了。从那之后,学习成绩一天天好起来。

这是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故事,其实在班级管理中若是能以出乎孩子意料的做法引起他的思考,比更多的批评更为有效。而这和正面引导相比,就需要班主任具有更多的“实战”经验,具有更多的教育教学智慧了。

所以,做“智慧”的班主任,不仅仅是一腔爱心,还要能在正与奇间相互转化,正面引导为主要手段,以出其不意的方式解决孩子的突发问题,这对于课堂还是孩子的心理成长都是有好处的。

  

座位是件“巧”事情

——小学班主任治理班级策略系列(八)

当孩子们来到这个班级时,每个数目都是正巧,不多也不少。

——题记

许多时候我们很不解班级怎么会这么巧,偏偏多出那一个。事实上,座位这事,若都是皆大欢喜的双数也是极为不正常的,毕竟只有奇数和偶数两种情况,你碰到的概率肯定是百分之五十。

我一向认为,这样的安排自有它的妙处。

我们班一年级时75人,二年级转出一个,又转来一个,还是75人。但是我认为都是恰恰好。

刚入学时,不多久就发现这个班的孩子极为跳腾。当时有两个特别与众不同的孩子,我就思考让他们如何快速能融入班级中去。

怎么办呢?我们一横排是10个人,这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把这十人划分在几个大组内,却是老师灵活把握的了。于是横扫了下教室,要保证安全通道,如何在不影响前后门畅通无阻地情况下,合理编排座位呢?

很快思路出来了:从教室门口开始,依次1342,也就是第一大组就竖着一行,然后旁边就是安全通道,第二大组是三行,以此类推。每排10个人,70个人7排,剩下5个在第二大组后面3个,第三大组后面两个,正好把第三大组和第四的后面留出了书柜的位置,还不影响孩子们借阅。

如此这般,排座位也简单了,第一大组就那一行,高低个怎么坐都不会影响后面,第二大组全是小个子,第三大组比较中等,第四大组自然是班里的高个子。于是,第一大组的七个人我很是精心地挑选,挑出我们班最有自制能力的五个,然后再把那两个孩子插花般放进去。这样以来,没有人会说这是差生的座位,感觉特殊了。当时我们班一周一换,也就是最后一排到第一排,其他依次向后挪一排,不管怎么轮换,那两个孩子始终都生活在周围都是自制力强同学的包围中。

因此,排座位到底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其一,习惯差异。也就说互补性排座位,这给予那些自制力强的孩子考验自我的机会,也给那些在这方面比较薄弱的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

其二,学习差异。这还是互补性座位的一种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程度稍微好的孩子就有机会做小老师了,他们可以在做小老师中收获更多的知识经验,并且更容易消化吸收。而那些程度稍为弱些的孩子,多了一个人的帮助,自然也会有所收益。

其三,身高差异。很多老师排座位就是低个子在前,高个子在后。这种方式往往会让那些个子高的孩子一直坐在后面,缺少了老师关注的机会;对于个子矮的孩子来说,若是一直坐在前面,对于他们视力等发展同样不好。对于他们的成长来说,是件不公平的事情。因此你把个子差不多的孩子排成一竖行,差异不大的孩子放在一片,那么进行前后左右座位循环都是没有问题的,家长也找不到给孩子调座位的理由,因为每个座位都一样,都有坐前坐后,坐中间和两边的几率。而每周换一次,对于孩子来说即使坐在最后面或者最角落也只是那么几天。

其四,性格差异。有的孩子学习也挺好,自制力还不错,若和比较乖巧的孩子一起,他的表现会让你很惊艳;但是若是遇到“志同道合”的孩子,共同语言太多,对于课堂反而不是件好事,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往往课堂上也想继续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那么麻烦事就会来了,不但自己听不好课,还影响周围的孩子。所以时间久了,你发现某些孩子过于“臭味相投”,也就需要把他们分开了。

因此,教室里的人数其实无论奇数还是偶数都不重要,对于我们来说,他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班级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在班级里都是恰恰好的。

  

上一篇:笔会作品集827 下一篇:笔会作品集829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