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文库 > 2019作品 > 详细内容
笔会作品集703(田百合专辑)
发布时间:2019/8/26  阅读次数:467  字体大小: 【】 【】【
  

笔会作品集703(田百合专辑)

(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第一初级中学 田百合 专辑 6篇)

百姓故事(二)

  

小城早晨

与钱有关的故事

一件小事

库伦沟里创业人

晚霞中嘹亮的军歌

大恩也言谢

  

小城早晨

初秋的早晨有点凉,浓雾覆盖了小城。街道上的行人寥寥可数.

高娃背着一个大包袱,匆匆穿行于路边的垃圾箱和店铺的门前,手里拿着一个类似炉钩似的工具,每到一处就用那把特制的钩子从垃圾里勾一勾,遇到她想要的东西就捡起来,放进她的大包袱里。那包袱已经沉甸甸的了,她背起来要斜着身子弯着腰才能走路。她头戴遮沿帽,脸上罩着宽大的口罩,遮住了整个脸庞,只留下一双眼睛,但是眼睛也被一绺鬓发遮挡着,别人根本看不清她的相貌,因而无法判断她是不是熟悉的人。

高娃步履匆忙地走着,汗水打湿了她的衣服。七点半,她还要赶回家去,把水果车推出来,白天支摊卖水果。她的丈夫也是干个体的,开三轮摩托出租。家里有两个男孩,都在读高中。为了多赚钱,她白天卖水果,早起捡破烂。但是她的儿子嫌她捡破烂丢脸,在同学中没面子,所以不让她去。她没办法,只好早晨早早起来,趁着清静人少的时候去捡,当别人还在甜蜜的梦乡畅游的时候,她为了一家的生活,已经开始忙碌了。而且还要为了儿子的面子,把自己包装起来,好像“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样,即使是三伏天也如此!

大儿子先天性心脏病,前年才做了手术,花了五万多元钱。当时儿子所在的学校发出倡议,为挽救儿子的生命捐款。倡议发出后,全旗的学校和社会各界都积极响应,很快捐款就达到了两万元。她自己又求亲靠友借了三万元钱,总算保住了儿子的性命。

那些来自好心人的帮助,高娃至今铭记在心。虽然她不能给社会作出多大贡献,但是她告诉自己要努力做人,好好生活,把自己家里的日子过好,不再给社会添麻烦。

已经快七点了,高娃按照自己的行走路线来到最后一家酒店的垃圾箱前。酒店还没有开门,这么早是没有客人的。高娃正要打开垃圾箱,忽然觉得有什么东西绊了一下脚。她这才低头仔细看,是一个黑色皮夹。高娃捡起来,打开拉链,里面有一沓票据,高娃识字不多,看不太明白是什么票据,但是她感觉那一定很重要;再拉开夹层,一叠很厚的人民币,都是百元的,高娃快速的数了数,有一百多张呢!高娃的心咚咚的跳起来,她即兴奋又紧张,四下里看看,街道上仍然冷冷清清,偶尔有晨练的大爷大妈,慢慢走过,周围再也没有别人,高娃赶紧把皮包也装进大袋子里,不再勾垃圾箱里的东西,就匆匆走开了。

一路上,高娃想着:这些钱相当于我三年的辛苦!这下可好了,我可以把给儿子看病借的钱全部还完了,再也不用被人催债了!接下来挣钱,就供两个孩子上学,有了剩余,把旧房子修修,免得下雨就漏!她想着想着,仿佛看到了新修的房子和新买的家具,她开心地笑了。

可是忽然,她的心里被什么触动了一下,脸上的笑容没有了。她想起给儿子治病的时候,那些素不相识的捐款;想起那个丢失钱包的人此时也许正在着急地四下寻找,那些票据说不定关系到他的前途命运!高娃越想越觉得这个皮包不能拿回家,她遇到灾难的时候,是别人帮助了她,现在,别人也需要她的帮助啊!可是,这个“别人”是谁呢?她去哪里找到他呢?

高娃犹豫不定,她来到一处背人的地方,从袋子里拿出那个皮包,再次打开,用手抚摩着那叠厚厚的人民币。这真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啊!高娃知道,只要她自己不说出去,谁也不知道是她捡到了皮包。这些钱对于这个贫困的家庭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如果她拥有了这些钱,她就可以不必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捡破烂了,儿子也就不和她闹别扭了!对!留下自己用吧,那个人既然是去酒店喝酒,而且带着这么多钱,一定是很有钱的人,没有这些钱,他也不会怎样的!高娃这样给自己找到了留下这笔意外钱财的理由。

可是,没走出几步,她却感觉脚步越来越沉重,心里有一种深深的不安。人能这么做吗?她想起儿子病危的时候,那么多素不相识的人热心帮助,如果没有好心人的帮助,她的儿子说不定早就……那个人或许当初就给儿子捐款了啊!人怎么能不讲良心?高娃虽穷,可是人穷志不能短!她终于下了决心,停住回家的脚步。

高娃看看表,时间已经到七点了,她必须在七点半以前回家,如果此时去那个酒店的门口等失主,她真的没有时间了!她想了想,在街边的公用电话亭拨通了110电话。五分钟以后,两个警察来到她身边,她把事情的经过讲完,把皮包交给了警察,警车离去了。高娃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背上自己的大袋子,匆匆回家了。

下午,快收摊的时候,邻居王大妈到高娃的摊子上买水果,一边挑选,一边和高娃唠嗑。“高娃,你听说没?昨晚地税局的老张在酒店喝多了酒,迷迷糊糊地把皮包弄丢了。哎呀,可吓死人呢,里面有很多收据和发票呀,还有一万多元钱!他们单位的老李不是就在咱们前院住?老李说啊,要是这个皮包找不到,那老张可够喝一壶的了,少说也得判三年的刑!多亏遇到好人了,听说是一个捡破烂的女的捡到了。你说人家那思想,自己捡破烂,一万多元钱愣是没要,全部交给公安局了。这不,失主找到了,听说那老张啊,要求公安局的人帮他找到那个捡破烂的人,他要好好感谢人家呢!啧啧,这年月这样的好人少!”

大妈一边叨叨着,一边把高娃给她秤好的水果提起来,迈着缓慢的步子离开了。

高娃脸上还是往日平静的笑容,她收拾好车子,慢慢地推着往回走,晚霞给她的背影涂上一层金黄色

  

与钱有关的故事

七月是北方真正的夏季,不仅高温,而且多雨,我向来不怎么喜欢。

8日早晨,一场大雨刚过。我因为要为朋友考察一个贫困生,必须去30里外的一个小村。来到停车场打车,很多的哥的姐热情地要为我服务,我看到高中同学图日根也在,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他的车。

一路上水坑不断,泥泞难走,多亏了他驾车技术好,左躲右闪,才不至于陷进泥沼中。路上我一边听他聊着同学张三李四,一边听他感慨:“现在的生意难做,到了淡季,打车的人少了,出租所赚的钱刚刚够缴纳各种税金,有时连加油钱都困难。”

我笑着调侃:“你别老是哭穷,担心我不给钱是怎么?”

他连连解释:“绝对没有这个意思!”

在他的协助下,很顺利办完事回来,我想请他一起吃饭,刚要邀请,却见一个清秀婉约的年轻少妇直奔他的车而来。我笑道:“有漂亮姐打你车了,继续做生意吧?”

他还没有回答我,那位少妇已经到了车前,大声地、更是激动地说:“图日根师傅,我可找到你了!为了感谢你,我今天特地从厂子赶来,时间紧,我马上回去了。这一百元钱你千万别再推辞了,那样我会心不安的呀!”说着话,那位少妇已经将一张红色人民币团城一团,扔进了车内。

图日根一边说着不需要感谢的话,一边急忙找那张揉成团的纸币,等他从车座后面拿出纸币,少妇已经拦了一辆车走了。

我莫名其妙地看着这突如其来的场面,真成了丈二和尚了。

图日根焦急地说:“嗨,这算怎么回事呀?我是举手之劳,谁要她感谢呢!”

我笑了:“看来是因为你这个的哥太帅了,竟然有美女非要送钱给你,你还客气什么,接着不就得了?”

他脸一红:“嗨,哪儿有你说的那么浪漫!我前天在旗医院前面遇到这位女士,她要打我的车去东蒙水泥厂,我按照常规价格送她到目的地。可能是她太匆忙,下车时把手包丢在了车里。我当时也没注意,因为她一个人坐在后面。她是我那天最后一个客人,送走她我就下班回家了。每天晚上,我习惯在晚饭后打扫车内卫生。当我打开后面车门,发现座位上有一个女式小坤包,我拉开拉链,包里面除了一万元现金,还有几张票据,户名都是东蒙水泥厂。我想起那位最后打我车的女士,断定一定是她的。我立即启动车赶到东蒙水泥厂,通过门卫找到她。当时她正焦急地四处打电话寻找我的车牌号码,准备和我交涉呢!看到我给她送还手包,她感动得哭了。她告诉我,她是从浙江来咱们内蒙做生意的,在东蒙水泥厂入股并承包了一个项目,因为资金紧张,她让远在家乡的弟弟汇款一万元。她去街上取钱回来,没想到由于匆忙下车,只拿了两个方便袋,把装钱的坤包丢在了车上,回到办公室才发现,可是我的车早已经走了。她当时就哭了,因为这笔钱虽然不是大数目,可是她应急用的,而且还是向弟弟借来的。她以为一定找不到了,就算找到我的车牌号码,我要是死不承认,她也没办法,当时车内没有别人可以作证。”

“那她现在干嘛还要追着给你钱?”我问。

“她当时拿出一百元钱感谢我,我没要。”

“哦......”我若有所思:“一万元钱,你跑出租要跑多久能赚来?”

“旺季也要四个月吧。”

“现在是淡季,赚钱不容易,你不归还她,自己不就轻松赚了一万元吗?而且是无人知晓的。”

他严肃了:“老同学,开什么玩笑?我是那样的人吗?咱凭能力赚钱,从来不贪不义之财。再说了,换个位置想想,要是咱丢了一万元钱,咱能不急吗?人心都是肉长的,我再想赚钱,也不能昧了良心!”

我无言,面对这个昔日的同学,面对这个朴实憨厚的蒙古族汉子,我觉得一切褒奖都是多余的。

他说:“你回去吧,改日记得请我喝酒!我得先去东蒙水泥厂,把这一百元钱还给那位女士。”

望着他的车消失在远处的车流中,我突然觉得今年的七月凉爽宜人,很美。

  

一件小事

写下这个题目,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而我经历的这件小事,与先生所说的的小事,还真有异曲同工之处。

一次大病,让我懂得了健康的重要性。病好以后,我开始坚持锻炼。朋友大愚若智给我寄来健身舞光盘,每天学着屏幕的上的美女扭来扭去,倒也不难。可是老是在楼上蹦来蹦去的,影响楼下的邻居,自己有点不好意思。正好,附近广场上每天早晨四点半就有文化馆的人组织晨练跳健身舞,我就主动加入进去了。

我觉得气功动作太慢了,所以,当大家做健身气功的时候,我和同学虹就绕着广场疾走。等大家做完气功了,再去和他们一起跳舞。每天,和我们这样走的人也不少,其中一个中年男士,很引人注目。不是别的,是他一本正经的神情和他那个特别典型的啤酒肚。这位先生中等个,身体很胖,尤其是肚子,高高凸起,很像一个怀孕八个月的孕妇。他走得很认真,不管身旁投来什么样的目光,只顾自己快速的走,而且,绝对地目视前方。我和虹常常看着他的样子发笑,还私下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啤酒肚。

今早,别人做气功的时候,我和虹照例走步。可是走到北侧台阶处,一抔大便赫然摆在我们应该经过的地方!我和虹急转身躲开,嘴里禁不住恨恨地骂道:“是谁这么缺德啊!”这时,有两名女清洁工正好也打扫到这里,原本指望她们能处理,可是她们竟然也绕开了,到南面去打扫。我心里想:连清洁工都不管,谁还管啊?

下次再经过这里,我和虹都刻意躲得远远的。这样走到第三圈的时候,看见“啤酒肚”也加入了走步的行列。可是他走到有大便的地方,却拐弯往南面走去。过了一会儿,他和清洁工借来铁锨,又从外面草坪上取来半铁锨沙土,重新朝着那抔大便走去。我和虹瞪大了眼睛,吃惊地望着“啤酒肚”,只见他很从容地把沙土盖在上面,然后…….

他的举动出乎我的意料,真没想到,平日里目不斜视、一脸高傲的“啤酒肚”,竟然做到了我和很多人不能做到的事情。我的脸隐隐地有点发烧。

我忍不住重新仔细打量“啤酒肚”,原来,他很有风度。

  

库伦沟里创业人

我对面的付晓琴,一身朴素的衣着,娓娓讲述着创业的艰难。

元月12日,旗妇联的领导希望我帮忙写一位“五类”、“十大”创业再就业女性的事迹材料。我深怕自己把握不好,再三推辞,最后还是接受了任务。

打开邮箱,未读邮件是妇联的领导给我的任务:付晓琴经理的电话是:138*******

一个陌生的名字,一个陌生的电话。

之前我知道,在库伦近两年兴起一个富强服装厂,全旗所有学校的校服都来自那里。但厂长、经理是何许人,我从未关注过。如今看来,这个付晓琴不一般:一个外来打工妹,能自己建起一个服装厂并把厂子搞得有声有色,绝非等闲之辈。

怀着敬佩的心情,我拨打了付晓琴的电话,约见面时间。

付晓琴果然是爽快人,她告诉我她正在城建局办理房产证事宜,办完事就给我电话。下午两点钟,付晓琴经理如约给我电话,我终于走进了库伦旗第一家拥有120名工人的大型个体服装厂——富强服装厂。——序

富强服装厂坐落在库伦镇东侧那条贯穿南北的最大的沟——后府沟东岸。这里距离街市稍远,周围没有居民居住。走进大门的第一感觉是:厂区宽敞,整洁干净。但整个厂区静悄悄的,给人空旷的感觉。

付经理告诉我,工人们已经放假两个月了。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冬季外贸订单价格过低,即使工厂不盈利,货款全部用于工人工资,也比平时低很多。征求工人意见后,付晓琴决定放假。

有生意不做,这是需要胆识的。正是这种胆识,让富强服装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地走到了今天。

2000年,付晓琴与哥哥付强从开鲁来到库伦。做了多年服装生意的哥哥,看准了库伦这块风水宝地:虽地处偏远,但交通方便;全旗十几万人口,光库伦镇内就有四五万,却没有一家服装厂,只有几户裁剪缝纫的个体服装店;原来的国营服装厂早已下马,下岗职工散在各处自谋职业。在这里办一家服装厂,招熟练工人不成问题,销路也不成问题。只是兄妹俩手里的资金有限:妹妹付晓琴在开鲁开过日用百货批发部,哥哥付强在各地跑服装生意,积攒了一点钱。如今要办工厂,仅有的四、五万元钱远远不够。是像普通人一样过温饱日子,还是舍弃现有的安逸闯一番事业?兄妹俩选择了后者。

看准了目标,兄妹俩就着手施展起来:靠仅有的四五万元,租了三间民房,买来20台旧缝纫机,三台码边机、招来6名工人,服装厂就算开工营业了。兄妹俩分工明确:哥哥付强负责采购原料、跑市场、管营销,妹妹付晓琴负责管理工厂,既是厂长,又是现金、会计、保管员,还是业务总管、技术顾问。可是由于付晓琴从未做过缝纫活儿,对裁剪、码边、成衣流水作业程序等等一窍不通,只能靠工人自己干活。三天内,招来的6名工人中有两人看出付晓琴不懂业务,认定这个厂子长不了,就悄悄地走了。这对付晓琴的打击很大,她下决心一边学管理,一边学业务。好在剩下的4名工人没有走,依靠她们做师傅,又招来几名新手做徒弟,服装厂艰难前行。

尽管服装厂的规模小,但在付晓琴的严格管理下,服装质量却赢得了客户认可。随着“富强校服”走进库伦各所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逐渐认识了富强服装厂。厂子运营良好,要更新机器、扩大厂房面积、增加工人。尽管付晓琴省吃俭用,把全部资金投入再生产。但资金仍然紧张。这时,旗政府、旗妇联向富强伸出了援手,帮助银行信贷,保证了富强的壮大和发展。

如今,富强已经是一个拥有固定资产200多万元、固定工人120多名(80%是库伦镇内下岗职工)、70多台机器设备的规模化生产企业,富强校服不仅占领了全旗100%、全市80%的学校,富强服装也远销欧美、在国际上有了一定的声誉。

说起这些成就的取得,厂长兼经理付晓琴不无感慨:如果没有旗政府、旗妇联等组织的大力支持,没有全厂工人的同心同德,就没有富强的今天!

记得在厂子刚建不久,工人们的思想还很保守,虽然是计件工资,但遇到加班加点赶任务的时候,仍然是怨声不断:我加班我挣钱,最终还不是给你厂长家干活!付晓琴理解,工人们是把她当成了老板,把自己当成了打工的。付晓琴没有计较工人们的埋怨,而是以实际行动做工人的知心人,让工人们知道:工厂的兴衰关系到每个工人的切身利益!

有一件事,让工人们改变了观念。

按照工厂规定,工人保底工资400元,再加计件工资。但新入厂工人要经过技术培训,技术熟练后才能签合同上岗。在培训的一个月里,只有计件工资,没有保底工资。2006年冬底,一位48岁的蒙古族老大姐金花,来厂应招。由于她年纪大,学习技术慢,第一个月她的计件工资只有29元钱。金花拿着29元钱,当时就哭了。原来,她家住在库伦镇东皂沁村,丈夫是个嗜酒如命的人,已经酒精中毒不能干活。女儿在通辽蒙中读书。全家人都指望她挣钱养家。眼看快过年了,金花想到自己这么笨,连过年的钱都挣不来,不禁伤心落泪。付晓琴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亲自到金花家慰问,并从有限的资金中拿出400元交给金花,让她为家人买些过年的东西。工人们看到付晓琴对待刚入厂一个月尚未签合同的贫困职工如此关心,都被她金子般的心感动,再也不把她当成“资本家老板”了。

2008年春天,金花的丈夫去世了,付晓琴又拿出600元帮助金花度过了难关。

在富强,“想工人所想,急工人所急”是付晓琴的管理准则。凡是家远需要住宿的,不仅住宿免费,三餐也免费;其他工人午餐免费。几年来,那些来自农村的女孩子,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去年端午节放假三天,她们硬是不回家,说:“回家没意思,回家想付厂长,还不如和付厂长在一起快乐!”本来付晓琴当月给工人开完工资仅剩200元现金,为了让不回家的工人过一个像样的端午节,她又向办公室的同事借了500元。

由于工人都是女职工,付晓琴在车间安装了暖气的同时,还安装了空调,数九寒天,工人们穿单衣就可以干活;在宿舍,付晓琴给每张床上配备了厚厚的海面床垫和电热毯,她怕女孩子因为受凉而作病。

至今付晓琴仍然是一身兼数职,为了赶时间打包、发货,有时会一连两天两夜不能睡觉。每逢这时,工人们便不约而同地放轻脚步、放低声音,并相互提醒:“小点声,让付厂长多休息一会!”一句简单的话语,往往让付晓琴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它包含了工人们的理解和支持,这是心与心的沟通啊!

为了让自己的管理上水平,付晓琴在哥哥的支持下,利用工人放假的空隙,走出去学习,还请来沈阳的知名人士帮助管理。如今,富强服装厂从管理到服务已经达到相当规模。车间、办公室、宿舍,到处是醒目的立志标语。工人们每个月都有心得体会交到班组长手里,再由班组长整理上交到办公室。年末放假钱前,每个人还总结了一句“名言”。付晓琴从这些言语中查找自己管理的不足,了解工人们的思想。她说:“在家庭可以失信,对工人不能失信!”

说到家庭,付晓琴感觉最愧对的是女儿和丈夫。女儿最初和他们一起生活,在库伦红旗小学读书。因为工作忙,再加上吃饭的工人多,丈夫既是后勤部长又是厨师,晚饭通常是晚上八、九点钟,工人吃完,他们一家三口才吃饭。孩子常常是还没吃饭就睡着了。一次,付晓琴打包发货,孩子在旁边说饿了、困了,付晓琴也没顾上照顾。直到深夜11点钟,发完了货,才想起孩子。可是孩子却丢了!工人们也着急了,大家一起找,最后,在一个裁衣案子底下,找到了已经睡着的孩子!抱着孩子,付晓琴再也忍不住眼泪,放声哭出来。后来,为了孩子能按时吃上一口饱饭,有个安稳的睡觉地方,付晓琴忍痛把孩子送回老家开鲁,交给母亲带。无数个夜晚,思念折磨着这位年轻母亲的心。

虽然她是厂长,但丈夫却和她一起过着苦日子。她不仅把家里全部积蓄拿出办厂了,还欠下亲友很多钱。逢年过节,等把工人的工资发完,付晓琴手里的钱已经不多,还要考虑投资扩大生产,所以,他们家的日子总是紧着过的。守着服装厂,她和丈夫已经几年没有添新衣服了。

但付晓琴对社会却充满爱心。2006年开始,她在库伦旗妇联举办的春蕾班资助了10个孩子(红旗小学8名,二中2名)。每学期都不忘给孩子们送学费、买学习用品。

告别付经理的时候,已是夕阳西下,远处的路灯绽放出七彩祥光。谢绝付经理吃晚饭的挽留,我和她再次紧紧握手,心中默默祈祷:晓琴,富强之路才刚刚开始,创业难,女人创业更难,你要一路保重!

  

晚霞中嘹亮的军歌

库伦镇阿其玛社区第三党支部书记,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说起这位老人,熟悉他的人们都能讲出一串感人的故事。

带着无限崇敬的心情,220日上午,在社区书记耿丽香的陪同下,我走进了高老的家。

老人名叫高挽华,192711月出生在辽宁省北镇县一个世代以理发为生的手艺人家里。幼年时,父母节衣缩食供他读书,希望他长大后能光宗耀祖、支撑门庭。但是,当他长大成人的时候,正值祖国饱经战乱创伤、民不聊生。男儿的满穷热血让他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194810月,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8月入党。曾经和大军一起,参加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广西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可谓身经百战,军功赫赫。1958年奉命转业来到了内蒙古库伦旗,被分配在库伦旗委组织部工作。“文革”期间,高老也遭到了非人的折磨,被下放劳动。但高老对党的忠诚始终不渝。“文革”结束后,高老恢复了工作,先后担任过卫生、文化、工商等部门的主要领导,直到19893月离休。

高老离休不离岗,20多年来,一直担任着旗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组组长,为我旗关心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057月以来,又担任了阿其玛社区第三党支部书记。

第三支部刚成立的时候,没有办公室,高老就把自己的家当成了办公室。每月20日,支部的十几名党员都要集中到高老家召开一次党员会。每当此时,高老不仅是主持会议、带领大家学习的书记,还是为同志们烧水、沏茶、递烟、端水果的服务员,大家围在高老身旁,全神贯注地学习,开诚布公地交流,无拘无束地喝茶聊天,就像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可巧今天是20日。上午10点钟,当我和耿丽香走到高老家大门外的时候,正好几位老党员刚刚散会,从高老家中出来。我赶紧打开相机,给几位老人拍了一张合影。

2006年,为了活跃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在高老的积极倡导下,社区成立了秧歌队。可是缺资金,缺人手。高老除了亲自帮助队长特木其乐写材料、编歌词以外,还赞助250元钱,使秧歌队红红火火地办了起来。每逢秧歌队排练或演出,高老都亲自到场,帮助指挥指挥,参与参与意见,有时还兴致勃勃地跟大家一起扭一扭。两三年来,为了支持他们把活动搞下去,高老每年都给秧歌队捐资100元,有时甚至更多。

2008年春节期间,从电视新闻中看到南方发生了特大雪灾,高老牵挂灾区人民,寝食难安,心里想着该做点什么。当看到库伦新闻上播出了旗红十字会为灾区募捐的消息,高老不顾天寒地冻,马上跑到红十字会去捐款。捐款不限量,社区居民捐5元、10元即可,但高老捐了100元。工作人员告诉高老:“您老人家是第一个来捐款的!”

高老十几年前失去老伴,两个大女儿和儿子都有自己的家业,不用他操心。唯独患有精神疾病的小女儿生活不能自理。为了照顾好小女儿,三年前,高老续了一位心地善良的老伴。人生的磨难,生活的压力,高老都以乐观的心态淡然处之。却时时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那些生活困难的人。作为关工委教育组组长,高老经常到全旗各个学校走访调查。在走访过程中,每到一所学校,高老都不忘问问校长:“你们学校有没有因为贫困而失学的孩子?”遇到特别困难的孩子,高老就把钱交给校长,请校长替他给孩子缴纳各种费用,买学习用品。他嘱咐校长:“不要告诉孩子这是我给的,不要给孩子心理带来负担,只要关照他们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就行了。”多年来,高老已经默默地资助了十几名贫困生。他们中有的已经上大学了,可是他们至今还不知道,在他们读书最苦难的时候,有这样一位老爷爷默默地帮助了他们。交谈中,高老拿出他的笔记本,那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学生的名字和家庭情况。高老说,他去年又资助了库伦镇小学两名孩子,每人每学期给200元,今年决定每人每学期给300元。我问:“为什么要多给呢?”高老说:“我的工资不是涨了吗?所以,给他们也多点。”

社区有一位叫金占明的残疾人,自幼失语,30多岁了还没娶上媳妇。看到他们孤儿寡母不容易,高老时常接济。前年,有人给金占明介绍了一个媳妇,可是却没有房子结婚。高老了解到情况后,亲自出去寻找房子,并拿出一万元买了下来。房子有了,可里面还是空荡荡的,高老又掏出两千元钱,交给金占明小两口,让他们去置办结婚用品。金占明流着眼泪,用哑语表示:“您老真是我的再生父母!我们一定好好过日子,将来报答您!”高老笑呵呵地说:“看着你能成家立业,我就放心了,你父亲也安心了。我是自愿帮你们的,只要你们能把日子过好,我一个老头子,要什么报答!”

在社区,高老是居民们的主心骨。谁家遇到困难了,谁家婆媳不和了,谁家邻里闹矛盾了,谁家夫妻吵架闹离婚了,都去找高老调解。高老总是有求必应,而且公平坦诚,尽心尽力。因为有了高老这样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的好书记,阿其玛社区居民安定团结,文明和谐,年年被评为精神文明社区。

临别,高老说他们刚刚开会还讨论了社区的大事。

“社区有什么大事?”

“我们商量了,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子要赡养几个老人。为了让那些没有工资收入、子女又没有能力赡养的老人们能安度晚年,我们想把自己的省下的钱攒起来,将来盖一个光荣院。”

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啊!83岁的高老,依然保持着老革命军人的风采,一心为民,无私奉献,仿佛一首唱响在晚霞中的嘹亮军歌,给人鼓舞和力量!

带着沉甸甸的感动告别高老的时候,我把一份由衷的祝福留给了高老——愿高老健康长寿!

  

大恩也言谢

布日额家住的土屋。虽然住了十几年,但至今也没有房产权,因为它是布日额下岗前单位职工宿舍。

2009223日上午,在包德忱的引领下,我走进这座已经成为危房的土屋——多亏不是雨季,否则我担心它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

这原本是一个很幸福的家庭!

丈夫布日额原是库伦旗印刷厂工人,妻子敖特根原是库伦旗联营商场职工。尽管在2000年以前夫妻就双双下岗,但朴实勤劳的丈夫打短工做点泥瓦活儿、善良聪明的妻子赶集市卖鞋子,也能赚来生活所需。卫校毕业的女儿已出嫁,儿子上中学,日子虽不富裕,也算生活无忧,其乐融融。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5年开始,在初中读书的儿子朝鲁门经常出现胸闷胸痛气短体虚等症状,到医院就诊,医生说是肾炎,夫妇俩拿出全部积蓄,又东挪西借,带着儿子四处求医,前后花了四万多元,朝鲁门的病状总算消失了。夫妇俩松了一口气,以为把儿子的病治好了。2008年初,已经高中毕业的朝鲁门,为了帮父母分担家庭重担,早点把自己治病欠的钱还上,一个人来到通辽市科尔沁区的一家饭店学习厨师手艺。也许是体质太弱,也许是起早贪晚的工作太劳累,20088月的一天,朝鲁门再次发病,家住通辽科尔沁区的姐姐包鑫鑫听到消息,立刻把弟弟送到了通辽市医院。布日额夫妇接到电话立即坐班车赶到医院。检查的结果,当时就击昏了他们:尿毒症晚期!

“儿是爹娘心头肉”!一纸诊断书就给正值豆蔻年华、活蹦乱跳的儿子的生命判了重刑,布日额夫妇无论怎样也不愿相信!但事实摆在面前,医生指出两条路:一是做透析,延续生命——这是“无期徒刑”,且不说日积月累的巨额费用,就是到最后,结果如何也难预料;二是换肾,从根本上保住性命——这虽是“有期徒刑”,但肾源难求,手术费需要20---30万元!

无论哪一种选择,对这个刚刚能够维持温饱的家庭来说,都是致命一击。

天下没有哪个父母不愿舍命救儿子!布日额愿意把自己的肾换给儿子,敖特根也愿意拿出自己的肾。可是,即使布日额夫妇的肾配型合适,二三十万元的手术费从何而来?夫妇俩拼死拼活地干活挣钱,除去生活开支,一年最多剩余一万元,要等他们攒够儿子的手术费,到何年何月啊?女儿虽然在通辽市一家药店打工,但月薪有限。况且她刚成家不久,自己能照顾自己,不用父母操心,布日额夫妇就已经很满足了,哪里还能指望多少呢!在此之前,他们为了给朝鲁门治病,已经欠下了三四万元的外债,家里早已没有值钱的东西可卖,自己至今还住在原印刷厂当做职工宿舍三间危房里……

可是,眼看着心爱的儿子被病魔夺去年轻的生命吗?

布日额夫妇真是万箭穿心,恨不能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儿子的生命!

危难之时,仿佛漫漫长夜看到了一线曙光——他们得到了社会和爱心人士的帮助!

堂弟包德忱再一次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此前治病时,包德忱已经帮助了很多)。但包德忱也是靠工资养家活口的,经济上没有太大的能力。这一次,包德忱除了自己拿出一部分钱并召集兄弟姐妹捐助,还帮布日额写了一封求助函,说明朝鲁门的病情,请求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求助得到了旗总工会、旗妇联、库伦镇政府、库伦镇风水山社区居委会等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风水山社区居委会,为布日额一家三口办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包德忱带着布日额,到旗里各单位求助。所到之处,单位和个人都奉献出一份诚挚的爱心:旗国税局捐款1000.00元,人民银行捐款500.00元,信用联社捐款500.00元,农电局捐款800.00元,盐务局捐款500.00元,农业发展银行捐款500.00元,库伦旗顺达金属有限公司经理李树启恰巧在国税局遇到布日额求助,主动捐出500.00元,并且一再表示,如果需要,他会组织职工捐款;房产管理所捐款300.00元,交通局捐款200.00元,林业局捐款200.00元。布日额的女儿包鑫鑫打工所在的通辽市正开大药房,总经理赵立中得知包家的困境后,组织职工捐款万余元……

朝鲁门的情况被媒体报道后,一些好心人听到消息,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库伦镇党委书记何刚,了解到朝鲁门的情况后,从刚刚领到的工资里拿出了1000.00元;

初中时只教过朝鲁门两个月的班主任、如今早已调到奈曼旗人民政府任职的卢晓勇老师,在都市报上看到《“谁来救救我的儿子……”》一文后,特地回到库伦看望朝鲁门。那天,恰好朝鲁门去通辽透析、布日额夫妇为给儿子赚药费,在三家子镇“赶大集”卖鞋,卢晓勇老师在库伦没找到朝鲁门一家,就追到三家子镇的集市上找到布日额夫妇,细心地询问朝鲁门的病情,嘱咐布日额夫妇无论怎样也要给孩子治病,并拿出500.00元钱交给了布日额……

通辽市郊区一位不愿留下姓名的老妈妈,在电视里看到朝鲁门一家的艰难处境,含着泪从自己的养老积蓄里拿出300.00元,让她的儿子骑摩托车把钱送到布日额的手里……

与布日额一起赶大集的回族朋友王振久拿出400.00元;丁树民还和林国军一起,制作了一个募捐箱。每到一处赶集,丁树民和林国军就放下自己的摊位,抬着募捐箱在人群中募捐,总共为朝鲁门募捐到医药费2000多元……

敖特根原来的同事、现在的同行春花、华子也带头帮助包家求助,她们在库伦国有民营大厅,挨个摊位挨个摊位地走,讲敖特根家的难处,求大家帮助敖特根救儿子。大家被春花和华子的真诚感动,纷纷解囊。春花和华子两人共为朝鲁门募捐到4600百多元。其中,多者100.00元,最少的是一个卖葵花籽的老太太,那天上午她一直没开张,把手里仅有的1元零钱也捐了出来……

拿着这滚烫滚烫的爱心捐款,布日额一家感激涕零。虽然这些钱还不足以解决医疗费所需,但却给求生路上艰难跋涉的朝鲁门一家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也给他们绝望的心灵以极大的安慰和鼓舞。

2009年春节前,布日额听人说石家庄肾病医院能治好朝鲁门的病,就满怀希望地带着儿子奔赴石家庄。在石家庄肾病医院住院40多天,朝鲁门的病情有了好转。加之所带的钱已经所剩无几,正月初二,布日额只得带着儿子和三大包约20公斤的药物以及一个专用治疗仪返回。现在,朝鲁门每天在家按照医生嘱咐用药治疗,每周去通辽蒙医研究所透析一次。平均算来,每天的医药费在200元左右。这对于月收入不足两千元且无保障的布日额一家来说,仍然是不堪重负的。但只要儿子的病能有治好的希望,布日额就是沿街乞讨,也要坚持下去!

在布日额的家,敖特根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小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人名和钱数——那是好心人为他们捐款的记录。他们表示,无论今后怎样,他们都会一辈子铭记这些好心人的。他们千嘱咐万叮咛,要我代表他们,通过媒体,向这些好心人表达诚挚的感谢。

爱不在多少,点滴也是金;情不在远近,真诚就无价!世界就是这样被装扮成美好人间的。

对于布日额一家来说,虽身处逆境,却满怀感恩——谁说大恩不言谢!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3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