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文库 > 2019作品 > 详细内容
笔会作品集702(田百合专辑)
发布时间:2019/8/25  阅读次数:554  字体大小: 【】 【】【
  

笔会作品集702(田百合专辑)

(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第一初级中学 田百合 专辑 6篇)

百姓故事(一)

  

好媳妇王素忠

良心作证

埋藏在岁月深处的才艺

最美夕阳红

耄耋老人的拳拳爱心

感动就在身边

  

【故事回忆】

好媳妇王素忠

题记:常言道:“人生七十古来稀”,能活到102岁,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而这个奇迹的创造,除了个人的身体素质以外,一定还有别的因素,比如生活条件、环境、心情。一个清贫的普通家庭,缘何能出现80岁、84岁、102岁的三位高寿老人?问老人长寿秘诀,84岁的父亲说:“和睦,顺心。”——和睦、顺心就是三位老人长寿的秘诀,而这秘诀,是他们的孙儿媳给的。

库伦旗第三中学党支部接到通知,要在库伦旗妇联36日的全旗“三八红旗手”表彰大会上表演一个节目,主题是赞美一位善良贤德的、五世同堂之家的女主人。朋友给了我一份简要的事迹材料,希望我给这个节目写一首配乐朗诵诗。我立刻被这个感人的事迹吸引,经朋友引荐,34日上午,我走进了王素忠的家。

今年54岁的王素忠,和她的名字一样朴实忠厚。由于多年的辛苦劳累,她患上了关节炎,走路时右腿不能太吃力。我们进门时,她正在喂白发苍苍的奶奶婆婆吃香蕉。公公在火炕的另一边悠闲地躺着,看到我们进来,老爷子热情地说:“来了?抽烟不?”

王素忠赶紧对公公说:“人家都不会抽烟。”,我们会意地笑了。王素忠小声解释:“老爷子一辈子抽烟,现在也戒不了。但是考虑他的健康状况,我们尽量控制他抽烟的次数和量。所以,只要有客人来,他就先问人家抽烟不。要是客人抽烟,他也就有机会抽烟了。”呵呵,真是“老小孩,小小孩”哟。

因为两位老人的身边时刻都离不开人,所以,等王素忠忙完,我们就在两位老人屋子里拉起了家常。

王素忠和丈夫王云龙结婚30年了。如今,奶奶婆婆102岁,公公84岁,55岁的丈夫尚未退休,五个儿女,大女儿和二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两个小女儿正在读大学,一个在山西太原,一个在包头。小儿子正在读高三。这个虽然清贫却安宁、和谐、幸福的九口之家,倾注了王素忠的全部青春和心血。刚结婚时,还有未成年的小姑子小叔子。上有老,下有小,王素忠勤劳贤惠的好品德赢得了全家人的认可。从那时起,奶奶婆婆就认定了这个好孙媳。

结婚头几年,王家还住在农村。丈夫是库伦旗师范学校的老师(现在在旗教体局招生办工作),王素忠在乡下种地、养猪、喂鸡。公婆还能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计,奶奶婆婆也可以帮着烧火做饭。后来,为了解决两地分居的窘况,王素忠搬到丈夫身边。由于没有房子住,只好租两间门式房。那年正好小叔子上高中,就吃住在王素忠的家。小叔子毕业,小姑子也来读高中。随着孩子的相继出世,丈夫每月30几元的工资越来越紧显得捉襟见肘。但是王素忠没有怨言,省吃俭用地操持着一家人的生活,倒也过得去。

这期间,王素忠的表妹、王云龙的外甥、侄子等,都曾经吃住在王家上学,秉性善良的王素忠和王云龙,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从未拒绝过亲友的求助,总是有求必应。

1990年,王素忠和丈夫靠亲属帮助,在库伦镇南山社区盖了三间土房,把公婆和奶奶婆婆一起接到了库伦。那时,三位老人自己能照顾自己的日常起居,王素忠的主要精力用来照顾孩子们上学。由于人口多,特别是孩子们都上学,只有丈夫一人挣钱,王素忠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丈夫的单位和朋友了解到他家的情况,特别允许王素忠到库伦三中的校园里摆地摊,卖一些师生必须的日用小百货。为了多挣钱,王素忠早出晚归,有时连午饭也顾不得吃。大冬天在雪地里一站就是几小时,王素忠也因此得了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等病。

由于人口多,住房紧张,也为了孩子们上学离家近点,王素忠和丈夫借贷款买了一处旧房,搬到了库伦镇北山。三位老人仍然住在原来的土房。与老人分房而居的日子里,王素忠尽量挤时间去看望三位老人,给老人洗衣服,买菜。逢年过节,一家人全部挤到三间土房里,和老人一起过节。

后来,王素忠看到三位老人逐渐衰老,虽然自己按时把柴米油盐送到老人那里,老人也能做饭吃,但是身边没有人照顾,王素忠实在不放心,就和丈夫商量,把老人接来,又住在了一起。两年后,三位老人相继患了小脑萎缩等老年性疾病,行动和神智都有了障碍,王素忠的担子更重了。

为了让老人们生活得舒服,王素忠和丈夫给老人的屋子里安装了暖气。北方的冬天格外冷,王素忠每年都嘱咐丈夫多买煤。别人家一冬天有一吨半就够用,她家得七吨半。那七吨半的煤,就是靠王素忠一盆一盆端进屋里,倒进炉里的。有一次,大雪路滑,王素忠端着一盆煤往屋里走,本来右腿就有毛病,加上雪滑,上台阶的时候不慎摔倒,右臂和右腿肿痛了好几天。

前年冬天,80岁的婆婆去逝了,王素忠更加小心地照顾着公公和奶奶。公公有时神智不清,会大喊大叫,或者出走;奶奶更是一会糊涂一会明白。最近两年,两位老人的大小便也需要别人帮忙了。尤其是奶奶,大便无常,感觉迟钝,等她说要大便的时候,有时已经晚了。弄得褥单、内裤一塌糊涂。王素忠不得不每天洗大量的衣服被单等物。值得一提的是,两位长期卧床的老人的房间,干净整洁,没有一点异味,不能不让每位来访者感叹。

每天晚上,两位老人要“起夜”四五次。王素忠和丈夫就在老人的房间加了一张床,晚上夫妻俩轮流起来照料老人。时间长了,王素忠能从老人的表情动作上判断出老人的意图,所以,别人照顾总是不如王素忠自己照顾,王素忠寸步也不敢离开家。最近八年来,王素忠没有回过一次娘家,哥嫂弟妹们想她了,就来她家看看。

为了让老人吃得好,王素忠变着花样给老人做饭。老人牙齿不好,不能吃水果,王素忠就把苹果和白梨用汤匙刮成泥,煮成果酱喂老人。老人爱吃肉,尽管去年猪肉涨价,王素忠也照样给老人买。一次买两斤,她和丈夫、孩子们舍不得吃,都切碎,剁成肉末,单独给两位老人煮粥吃。

在王素忠和丈夫的熏陶下,几个孩子也非常懂事。已经结婚的大女儿,每天晚上下班都要回来看看爷爷和太奶奶,帮助母亲给太奶奶喂饭。二儿女下班就帮母亲做家务。遇到有客人来,需要父母陪同的时候,在家的孩子就会主动到老人的房间承担值班任务,端水喂饭,擦洗扶持,从来不嫌脏。

都说就病床前无孝子,可是王素忠十几年如一日,照顾丈夫的奶奶和父母,却从未吐过半个不字。说起这些,丈夫王云龙感慨万分:“俗话说‘有好儿子不如有好儿媳’,这话千真万确!我这个做儿孙的,有时都不耐烦。可是我爱人,从来没有对老人发过火。有一次,我帮助她刚给奶奶擦洗完弄脏的身子,换上干净的内裤,谁知,还没等我们把扔在地上的赃物清理好,奶奶就嚷着要大便。我们赶紧掀开她的被子,一股难闻的臭味扑鼻而来:奶奶又便在了裤子里!我当时就忍不住了,大声对奶奶说:‘您不是说便完了吗?怎么刚穿上衣服就又便了呀?’素忠赶紧制止我说:‘没事的,你去吧,我来拾掇。’类似的事情不知有多少次。几年来,我们晚上都是和衣而卧,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俩老人就会大小便。有时他们睡不着,还会自己下地往外走。奶奶是裹足的小脚,加上年龄大腿脚不利索,现在基本不能走了,下地就会摔倒。所以,我们总不能睡熟。我奶奶一辈子不容易,23岁守寡,当时,我父亲五岁,姑姑才三岁,老人家含辛茹苦养大一双儿女。如今,她老了,如果不是我爱人贤惠孝顺,悉心照料,我奶奶不会活到今天的!”

王素忠喜欢看“今日说法”和“道德观察”节目,朴实厚道的她最不能理解的是,有些人竟然不赡养自己的亲生父母!

王素忠这个孝顺的孙儿媳,被街坊邻居当作教育年轻人的榜样。库伦旗妇联了解到王素忠的事迹以后,也号召全旗各界妇女向王素忠学习。2006年,王素忠的家被评为区级“五好家庭”,王素忠被库伦旗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可是,王素忠却说:“我照顾自己家的老人,是应该应分的,有什么好说的呀!”多么朴实的话呀——应该应分的,有多少人能把自己应该应分的事情做到王素忠这样呢!

最后,我想用我写的这首配乐朗诵诗做结:

我们的身边有一个她

她不是诗人

却创作了一首长诗

用青春年华

把青丝写成白发

  

她不是作家

却写了一部长篇

用朴实和善良

把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她不是艺术家

却描绘了一幅长卷

用勤劳和执着

把风雨画成彩霞

  

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

是一个普通的妈妈

却用瘦弱的身躯

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

  

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

是一个普通的妻子

却用真情和奉献

演绎了爱的童话

  

30多个春秋

她用心血料理

五世同堂的九口之家

把困难踩在脚下

  

照顾年幼的弟妹

读书、长大、成家

抚养弱小的子女

辛苦、焦虑、牵挂

  

孝敬百岁的祖母

赡养年迈的公婆

支持丈夫的工作

勤劳、体贴、贤达

  

她是真善美的化身

她是那朵朴素的兰花

悄悄绽放馨香

为和谐社会传一段佳话

  

让我们尊敬她

让我们学习她

愿我们的身边

涌现更多、更多这样的她

  

良心作证

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库伦镇环卫所所长白玉和,是我高中的往届同学,我平时总是亲切地称呼他大师兄。由于最近我的工作变动了,上班正好经过他的单位,一直想顺路看看他。

昨天,我校学生休大礼拜,上午放学早,我没到11点就下班了。路过环卫所,正看见大师兄在办公室里,于是不等他招呼进去了。他首先问了我的工作情况,然后就和我谈起了他管辖区的一位老工人拾金不昧的事。

46日上午十点多,库伦镇环卫所的清洁工郝斯白乙拉,在他所承担的旗卫生院前马路段做清洁工作的时候,捡到一个存折,里面有存款4741.33元,户主的名字是董建新。郝师傅当时就找到附近的两个农行储蓄所,查询是否知道董建新是哪个单位的,有无电话。查询未果。没办法,郝师傅立刻跑到单位办公室,找到白所长,说明情况。在白所长和其他同志的帮助下,四小时后,终于找到了失主——库伦镇政府办公室的董建新。而此时的董建新,还没有发现存折丢失,没有向银行挂失。当他拿到自己的存折的时候,非常激动,紧握郝师傅的手,连声道谢。

听了大师兄的对郝斯白乙拉的赞扬,我不以为然:是不是郝师傅觉得光有存折,不知道密码,无法取到钱,就做了个顺水人情?

大师兄严肃地说:“师妹,你可千万别这么说。我们这位郝师傅,是库伦镇环卫所招的第一批工人。十年来,他兢兢业业工作,在他的路段,从未出现过卫生不合格的情况。他家生活无忧无虑,老伴是库伦旗哈尔稿苏木中心校的教师,每月工资完全够他们老两口生活。可是郝师傅却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年过半百,比年轻人工作还积极。如果不是他心眼好,捡到存折,就算不想取出里面的钱,也可以视而不见,把存折丢到垃圾箱,让失主着急、挂失,折腾折腾。可是,郝师傅却放弃休息,跑了几处,寻找失主,这难道不值得表扬吗?”

看大师兄认真的样子,我笑了:“你还当真呀?我这是考验你呢,看你怎样对待你这么优秀的职工。我包里带着相机,走,陪我去郝师傅的路段看看,我想见见这位老师傅,顺便拍一张他的工作照。”

大师兄二话没说,起身就带我去见郝师傅。可是,等我们走到那里,郝师傅已经下班了。我问情了具体地点,告诉大师兄:“明天也不用你陪我了,我自己找郝师傅吧!”

晚上,我把闹钟铃声调到凌晨五点,因为郝师傅的上班时间是五点至六点。

今早五点钟,我准时起床,匆匆赶往郝师傅清扫的路段。远远就看见一个高个老人,头戴白色遮阳帽,身穿黄色环卫服,正一丝不苟地清扫路面。我径直走到他面前,问“您就是郝斯师傅吗?”他点点头。我说明来意,他笑了:“这点小事,还说啥!”在我的再三追问下,郝师傅和我说了那天捡到存折的经过。原来,46日上午九点多,董建新在郝师傅工作的路段附近那个农业银行储蓄所提了1000元钱,走出储蓄所不远,就把存折掉在了地上,恰好被郝师傅捡到。

“您当时没想到自己去储蓄所把前拿出来吗?”我问。

“我不缺钱花。再说了,那钱不是我的,我不能去取,做人凭良心。”老人不知道用存折取钱需要密码,他根本就没想过去取钱!我为自己心里一闪而过的对老人的误解而汗颜。

“您没向失主要点回扣吗?至少,他应该拿出一点钱感谢您吧?”

“那位姓董的年轻人,想给我买两条烟,我没要。钱本来就是人家的,还给人家是应该的,要啥好处费呀。虽然没有别人看见我捡存折,可是我的良心可以作证呀!”郝师傅平淡地说。

我无话可说,赶忙拿出相机,把这个普通的、看上去身上有点脏兮兮的、但却是用体力和心灵同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纯洁和美好的老工人——郝斯白乙拉劳碌的身影拍了下来。

  

埋藏在岁月深处的才艺

在通辽市库伦旗东南端,有一个后依绵绵荒漠、前傍弯弯河水的小村,蒙古族名称叫做下乌兰胡绍。村中一位年近八旬的董氏老太太,是同事董贵的大娘。据董贵介绍,董大娘的剪纸和刺绣技术相当好,无论是剪出的花草动物还是绣成的山水文字,都堪称民间罕见。起初我并不在意,但是听得多了,不觉在心中产生了好奇感:一个普通的农村老太太,能有什么惊人的才艺呢?

4 19 日,董贵用摩托车载着我和我的好奇心,走进了董大娘的家。迎接我们的是须发斑白的董大爷。问大娘去哪儿了,大爷说:“去稻田干活了。”今年 79 岁的董大娘,竟然还能去稻田挖育苗用的稻床,这让我们非常惊讶。

等待中,我环顾简陋的室内,发现北墙上贴着一幅剪纸作品,发旧的白纸上,贴满了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剪纸动物。董贵等不及董大娘回来,就自作主张地翻箱倒柜,找出了董大娘闲暇时随手剪出的作品。我一边欣赏一边拍照,心中暗暗赞叹:这构思,这造型,这姿态,这神韵,竟然出自一位 79 随高龄的农村老人,简直是不可思议!我贪婪地拍摄着。梅花鹿翘首回眸,大公鸡引颈高歌,锦鲤鱼摇头摆尾,佩鞍马静待主人,猫捉老鼠,喜鹊登梅;芙蓉出水,腊梅绽放,绿草茵茵,翠竹亭亭……在董大娘的剪纸作品中,凡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真是应有尽有。我怀着敬意询问董大娘是否读过私塾,董大爷说:“她呀,一辈子没念过书。”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绝对不会相信,一位目不识丁的 79 岁老人,会有如此才艺。

在等待中,董贵从西屋找出了一个样子很像陶瓷瓦盆似的东西,一边放到我面前,一边说:“这是大娘自己制作的火盆。”“火盆?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我拿起来仔细端详:样子像一只大海碗,没有海碗光滑,但是沉甸甸的。董大爷说:“那是用猪毛和黄泥制作的,冬天装上炭火,放在屋子里,就不用生火炉了。”“猪毛和黄泥还能制作火盆?装上火炭之后,不会烤出猪毛的味道吗?”我的确十分担心,但董大爷呵呵地笑着说:“没有,一点也没有!”我心里暗暗称奇。这时,董贵不知道从哪里又拿出两只篮子,一只有提手的,一只没有提手的。我立刻看出那是用废旧纸盒折叠成的。     “不用说,这也是董大娘的杰作。”我赞叹地说。这些纸“笸箩”做工巧妙,构思奇特,造型大方。里面盛放着旱烟、零钱、针线等零碎物件。别人随手丢掉的废物,什么香烟盒、酒瓶商标等,经过董大娘的巧手,都变成了宝贝,不仅能盛放物品,而且还具有观赏价值了。

董大娘终于回来了!我仔细大量老人家:个子不高,身材不胖,却精神矍铄,说话快人快语,干活手脚麻利,难怪 79 岁了,还能下地劳动。我们说明来意,老人家说:“嗨,那都是年轻时做的嫁妆,有啥好看的!”一边说着,一边热情地给我们拿出来:柜子里一个大包裹,里面有一个用粗布缝制的口袋,因为年深日久,已经发黄,很有些沧桑的味道。一件件拿出董大娘做闺女时的嫁妆,我惊讶极了:形象的图案,鲜艳的颜色,尤其是精湛的手工,令人叫绝!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精美的手工刺绣作品:绸缎的枕头顶(过去人们枕的那种长方体枕头,两头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绣花顶,如图。)纯棉布的门帘、坐垫、被阁帘,图案齐全,做工精细,让人爱不释手。我一遍一遍地拍照,希望能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这被岁月埋藏了 60 多年的才艺。老人说年轻时她看到什么就可以画下来,可以刺绣,真可谓心灵手巧。老人出身于地主家庭,十三岁就学做针线,到十八岁时,这些作为嫁妆的作品就已经做好了。 因为没有意识到这是艺术 , 很多作品送人或遗失了。 董大娘还精通缝纫,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在闭塞的小村里,为无数人缝制了御寒的衣物, 大娘的裁剪收入也成为全家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 我们看到了大娘用羔羊皮做的一件夹袄,细密的针脚,精心的拼对,无不显示老人的心灵手巧。

捧着这些作品, 令人无限感慨:这一针一线耗费老人多少心血呀!每一件都要用十几天甚至更久的时间,夜以继日的不停劳作。这种成功绝不是偶然,是老人凭借不断的摸索、 反复的实践 、契而不舍的劳作而成的, 现在恐怕没有人肯这么做了 。 这些作品和大娘的手工艺也许会逐渐消失,就像每一个物种消失一样,令人心痛却又无可奈何。幸得有现代技术能留下这些工艺,给我们一个永远珍藏的机会。

  

最美夕阳红

在通辽市库伦旗库伦镇的乌珠牧沁社区,人们经常看到一位身材魁梧、精神矍铄的白发老人。他清早打扫公厕,白天在社区里转悠,谁家有个大事小情,总少不了他的帮忙。很多人认识他,却不知道他的名字,周边邻居都喊他“老于头”,社区的同志们叫他于老。

于老名叫于芷恩,今年76岁了。原是库伦旗物资局副局长,在职期间,工作兢兢业业,深受拥戴,曾多次受到自治区、哲里木盟劳动模范、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者等表彰奖励。1991年退休后,赋闲在家。

于老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他给自己定的人生信条就是:“人活着,就要把一切奉献给社会”。于老在职期间,曾为社区盖了一处公厕。但是他看到,大家只是使用公厕,却没人管理公厕。退休后,于老和老伴杨大妈就义务当起了保洁员,他负责男厕,杨大妈负责女厕。每天清晨,两位老人早早起床,人们还在熟睡中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打扫厕所了。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义务劳动,已经连续做了17年。不知内情的人还以为两位老人是环卫工呢。

用杨大妈的话说,于老是一个爱管“闲事”的老头儿。说起于老管的“闲事”还真不少。

于老的家临街而居,门房正对着大街,儿子在门房里开了一间小小的日用品商店,于老没事的时候就去商店帮助打理。而这个临街的小商店也成了于老观察社会、服务社会的窗口。2000年春末夏初的一天,于老偶然间发现:郊区西沟村的菜农,给镇街居民送蔬菜的马车、四轮车,在返回的时候,顺路从镇街居民区、机关、学校的厕所里掏回大粪。间隔不到两小时,同一辆车在不清洗不打扫、有时甚至还流淌大粪的情况下,又满载蔬菜去镇街的菜市场送菜。这一发现让于老吃惊不小,于老连续一周,每天跟踪数辆车调查,证明情况属实。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同一辆车既运送蔬菜又运送大粪,对蔬菜造成污染是不言而喻的。蔬菜的卫生关系到镇街居民的身体健康,这事我得管管!”当即,于老就给旗委领导写信反映情况,几天后又亲自去旗委办公室反映情况,终于使这一问题得到妥善处理。

2004年,乌珠牧沁社区刚成立,没有办公地点。于老就把自己家的另外两间门房腾出来,给社区做办公室用。社区的同志们开会、研究问题,于老就给大家烧开水,还免费供应烟、茶。

前年的一天,一位进城卖粮的农民赶马车路过于老的门前,于老看到后疾声高呼:“快站住!快站住!”那人蛮横地说:“我走我的路,咋地你了?让我站住干啥?”于老几步上前,指着赶车人的外套骡子说:“你这匹骡子不想要了是吧?”赶车人这才发现,外套骡子的一条腿被绳套卡住,已经破皮流血了,要是继续走下去,一个跟斗绊倒,那可就出大事了。于老没计较赶车人的态度,跑回家拿了消炎药、创可贴和一块新布,帮着赶车人给那批受伤的骡子包扎好,赶车人千恩万谢上了路。事情过去,于老也就忘记了。大约过了一个来月,赶车人拿着20个鸡蛋和2斤炒米,来到于老的家道谢,进门就给于老跪下了,连声说:“要不是你老爷子,我的损失就大了,我可得好好谢谢你!”于老拉起赶车人,拗不过赶车人的一片真情,收下了他带来的东西,但是于老让老伴拿出家里的酒和罐头回赠了赶车人。

上市场买菜,遇到堵车互相争道,于老就成了交通警察;在路上遇到人家的车胎爆了,于老又成了修理工,跑前跑后帮人家忙。

于老还有一个高雅的业余爱好,那就是书法。平时在家,总是泼墨挥毫。家里的旧报纸,全被他当作了习字帖,连糊墙的报纸上也写满了漂亮的草书。于老自己爱好文娱活动,更不忘带动社区。为了让社区的居民能把业余时间用在正当娱乐上,他经常帮助社区组织业余文化活动。上下午大家都忙工作不在家,于老就顶着中午火辣辣的太阳,走街串户做工作。在闲暇时候组织大家扭秧歌、打乒乓球,那份执着,那份热情,有时让年轻人望尘莫及。

于老的组织协调能力,得益于他退休前多年当领导练就的本领,但也和他天性善良分不开。

在社区,人们都知道于老为人正派,处事公道。所以,哪家两口子吵架了、哪家孩子不孝顺爹妈了、哪家夫妻有因出轨或赌博闹离婚的了,哪家遇到了不公平的事情了,都来找于老当“法官”,于老的家也成了“法律顾问处”。每次,于老都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挽救了一个又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唤回了一个又一个误入歧途的不孝浪子。于老因此更加受到大家的爱戴。一位姓赵的离休老干部,去世两年后,应该报销的两万多元医药费还没着落,老赵的孀妻多次向有关方面反映问题无果,就找到于老,诉说委屈,并表示要去法院讨个说法。于老帮她分析了问题的结症所在,并告诉她如何做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老赵的妻子按照于老的指点,很快就解决了悬了两年的问题,不但为老赵的妻子节省了一笔诉讼费,也为政府挽回了工作失误。

于老和老伴都是热心肠的人,看不得别人的难处。两位老人的退休金加起来不足3000元,大部分拿出来接济了别人。社区的困难户都得到了于老的帮助。社区有一位83岁的郑氏老人,唯一的一个女儿也已经60岁了,外孙们也都下岗没工作,日子过得紧巴。于老和杨大妈多年来一直照顾着老郑,送米面送衣物,每月还给一定的零花钱。

眼下正值盛夏,于老没事就帮杨大妈拆洗家里闲置的几床被子,打算缝好后给老郑和社区其他几户困难户送去。

有人问于老:“你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把钱物都给了人家,到底图个啥呢?”于老说:“我是党员,党员和群众的区别就是退休不退岗,为群众服务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不为名不为利,就是看不了别人的难处。看到别人的难处而袖手旁观,我会心里不踏实。”

  

耄耋老人的拳拳爱心

在通辽市库伦旗库伦镇的乌珠牧沁社区,人们交口称赞着89岁高龄的老党员、离休老干部田恩老人为灾区捐款的事。

今年89岁的田老虽然早已鬓染白雪,但神清气爽,思维敏捷。只是听力失聪,外界与之交流只能靠文字了。老人家每天都要“看”电视新闻,关心国家大事。由于失去听力,老人就坐在距离电视机屏幕不到一米远的地方,戴着老花镜看屏幕上的字。所以,汶川地震的消息,老人在第一时间就知道了。520日,他让老伴从柜子里拿出他的500元退休金,一路搀扶着,颤颤巍巍地走到社区办公室,要求捐款。社区同志在便签纸上写了一行字,问老人为什么要捐这么多?老人说:“看到震区的人们受苦,我心里难受啊!多捐点,帮助他们是应该的,我们都是中国人嘛!”

时隔不久,社区党支部向社区全体党员募捐,收缴赈灾特殊党费。当社区同志来到田老的家中,说明来意的时候,田老告诉老伴:“拿出500元来!”社区的同志考虑田老年纪大,身体不好,退休金不多,一再劝说老人家:“您表示一下心意就行了,第一次自愿捐款,您已经捐了500元,这次就少捐点吧!”最后,老人还是坚持捐了100元。过后还经常和老伴唠叨:“我现在还在后悔,应该多捐点啊!”

田老是1953年入党的老党员了,曾辗转呼市、扎兰屯、满洲里、通辽等地,在税务系统做了多年的领导工作,离休前也一直从事税务工作。然而,这样一位资深老革命,老领导,几十年如一日,清正廉洁,自己的7个孩子,除了第五个儿子是按照当时的政策接班做税务工作外,其他6个儿女都是靠自己考学、参军获得工作机会,丝毫没享受领导干部的照顾。如今,因为单位倒闭或转产,田老的三个儿女下岗自谋职业。其中最小的儿子夫妻俩开了一家日用百货商店,田老就是跟着最小的儿子生活。

田老自己的生活非常简朴,对儿女也是严格要求,从来不铺张浪费。平时社区党支部召开生活会,田老每次都早早到会。田老现在仍然每天关注着灾区的情况,经常对儿女们说:“只要有能力,就多帮帮他们啊!”一颗拳拳爱心,感人至深。

  

感动就在身边

一些人就在身边生活着,一些事就在身边发生着,平凡的东西总会令人感动,因为平凡才更真实。目睹这样的真实,我总会不自觉地记录下来,因为我被感动着!此言为序。

2008910日上午,北京某公司老板金伟波先生,手捧大红锦旗,走进了通辽市库伦旗建设局的办公室。锦旗上书“品德高尚,拾金不昧”八个大字,下面一行小字:“送给库伦旗环境卫生管理所邓吉权同志”。建设局的同志从金先生无限感激的讲述中,了解了邓吉权拾金不昧的事情经过。

99日晚上8点多钟,奔波了一天的小邓,收完辖区最后一栋居民楼的卫生管理费,下班回家了。当他骑摩托车经过库伦北街加油站西面的马路时,看见路边一个黑色男式挎包,小邓下车捡起来,大声喊了一句:“谁的包?”可是环顾四周,路上行人寥寥,没有人应答。小邓忙着回家,就只好把挎包放到了车筐里。回到家中,小邓告诉妻子:“我捡到一个男式挎包,不知道里面有什么。如果能有相关证件帮我们找到失主就好了。”小邓的妻子是库伦旗库伦镇小学的老师,非常支持小邓的做法。小邓来不及吃饭,就打开了那个黑色挎包。里面的东西很多。小邓小心地一样一样取出,他发现,除了一万多元现金之外,还有几张银行卡、数张借据、发票。细心的小邓从那些银行卡和单据上,猜测到失主的身份应该是北京的一位个体老板,名字叫金伟波。但是小邓拨打他证件上的几个电话号码时,对方不是说:“你打错了”就是停机、关机。最后,小邓在一张就餐卡上,发现一个没有署名的手机号,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拨通了电话。对方说他不是金伟波,但是他和金伟波认识,而且知道他的电话号码。小邓如获至宝,赶紧记录下来。可是,当拨通金伟波电话的时候,对方却显得漫不经心,且说话有时含糊不清。小邓问他现在哪里?是不是丢失了一个挎包?金伟波说他在宾馆,是把挎包丢了。小邓赶紧说:“您在哪个宾馆?告诉我,我捡到了你的包,我马上给你送去!”这时的金伟波因为刚刚喝过酒,还没意识到自己丢失挎包的严重后果,听小邓说要到宾馆给他送包,就含糊地说:“不用了,我要休息了,明天再说吧!”说完,挂断了电话。

小邓无奈,只好把包存好,等待明天早上金伟波酒醒后再联系。好在知道了他的电话,也就放心了。

第二天早上五点钟,小邓就赶紧给金伟波打电话。当小邓告诉他捡到了包,要给他送去的时候,金伟波这才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哎呀”了一声,大叫“不好!”原来,金先生昨晚和朋友在加油站附近的“海华大酒店”聚餐后,返回宾馆的途中,由于自己喝酒多了,随身携带的包不慎丢失。昨晚小邓打电话找他的时候,他还有点稀里糊涂呢!

小邓骑摩托车很快就到了金先生住宿的宾馆。找到金先生,小邓请他当面清点包中物品。金先生打开挎包,一样一样查看,他发现钱、物、账单一样都不少。这些账单对陌生人只是几张废纸,可是对金先生来说,确是一笔数目不小的款项——那是别人从他手里赊欠的货款。银行卡、账单、现金加起来,价值超过十万元。他望着这笔失而复得的财物,激动地握着小邓的手,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小邓坦然地说:“你检查没丢失什么就好,我还要上早班,再见!”金先生拉住小邓不放,非要他说出单位姓名。小邓不得不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

今年27岁的邓吉权,在部队就是一名德才兼优的战士,复员转业到环卫所工作,年年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当金先生带着锦旗和酬金到旗建设局办公室,请建设局办公室的同志帮忙找到邓吉权的时候,朴实的邓吉权只留下了锦旗,酬金分文未取。有人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小邓说:“你家里也不富裕,你妈妈每日辛苦养猪贴补家用。如今,你拾金不昧也就算了,干嘛不要酬金呢?”小邓认真地说:“钱,还是自己用劳动赚来的花着舒坦!”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