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教师作品之215(9篇)
目 录
老胡寨的传说(汝南县老君庙镇伍庄学校 许玉峰)
春之遐思(汝南县老君庙伍庄学校 许玉峰)
故园声声叩心扉(汝南县老君庙伍庄学校 许玉峰)
老怪头(汝南县老君庙伍庄学校 许玉峰)
母爱如歌(汝南县老君庙伍庄学校 许玉峰)
老屋的变迁(汝南县老君庙伍庄学校 许玉峰)
我与手机的不解之缘(汝南县老君庙伍庄学校 许玉峰)
我的求学经历(汝南县老君庙伍庄学校 许玉峰)
让人激动不已的场面(老君庙中心小学北区 王玉清)
老胡寨的传说(汝南县老君庙镇伍庄学校 许玉峰)
在现在的汝南县老君庙镇西南二十余里处,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叫老胡庄。虽然村庄不大,却历史悠久。
很久以前,老胡庄原名并不叫老胡庄,而是叫老付庄。原本老胡庄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村庄周围并没有高高的寨墙和那两道深深的海子。
最初在老付庄居住的只有一户姓付的地主和几户长工,付员外虽家大业大,但膝下没有男丁,只有一个独生女儿。为了延续付家的香火,便招了一个姓胡的女婿。时光荏苒,付姓的人渐渐消亡了,胡姓的人多了起来。胡姓一族人丁很兴旺,一直发展了四五十户人家。于是,方圆附近的人慢慢的就把老付庄叫成老胡庄了。
据说清朝乾隆年间,有个叫胡旺盛的人在南方做了巡抚。有一天,府内的管家在街上遇到了一位听说占卜很灵验的人,回来禀报给了胡巡抚。胡巡抚就派人请这位算命先生为自己测算前程,占卜吉凶。算命先生来到府中,胡巡抚急忙相迎。却见那算命先生长须飘飘,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看到府中华丽的陈设,眉头紧皱。胡巡抚忙问其中缘由,算命先生拿出罗盘转了几下,又让胡巡抚摇了铜钱,抽了三次签,沉吟了片刻方说:“胡巡抚愿听真话还是假话?”胡巡抚脸色一沉:“愿闻其详,希望先生指点一二。”算命先生闭上双目,掐指算着:“大人只有一支红签,且从卦象来看,有些不妙,而今只有在大人的老家四周修一方形寨墙,再在外面修两道海子,四个角筑上土台,才能压住邪气,破解血光之灾。此法管保大人护住你家风水宝地,让大人仕途一帆风顺,子孙世世代代永享荣华富贵。”胡巡抚听后,深信不疑。胡巡抚重重答谢了算命先生,并让他主持修寨。
次日,胡巡抚赶忙派人回老家,出巨资大兴土木,修建寨子。依算命先生所说的,绕老胡庄的四周建了一道土筑的寨墙,寨墙高达三米,寨墙外间隔五十米又挖了两道海子,东西两道寨墙中间建了高三米多、宽四米多的寨门。挖内海子时,在西北角土台的下面挖出了一条长十几米的土龙,所挖之处,流出汩汩的鲜血。引来方圆几十里的人前去观看。谁料想,寨子建好之后不久,事与愿违,胡巡抚就被朝廷以政绩不佳、收刮民财的借口给革职查办了。
听人说,那算命先生受胡巡抚敌对之人所托,故意破他家的风水。所出破解之法是毁胡巡抚的。“老胡”即“老虎”,老虎被牢牢地装进了笼子里,用两道绳索困住了。自此以后,胡家再也没出过大人物,人们都说老胡庄的风水被算命先生破了。现在的老胡庄只留下了胡巡抚出资修筑的寨子,老胡庄成了名副其实的老胡寨。
春之遐思(汝南县老君庙伍庄学校 许玉峰)
一声炸响的春雷打破了世间的宁静与沉寂,缓缓地揭开了春天来临的序幕。大地上的一切都变得热闹起来……
和煦的春风暖暖地吹,明媚的春晖洒遍人间,细密的春雨润泽大地,霎时间,沉睡了一冬的大地万物苏醒了,萌生出勃勃生机。它们在奋力呼喊,争着向人们展示自己蕴藏了一冬的力量,似乎在炫耀它们度过料峭寒冬的喜悦。看!草长莺飞,拂堤杨柳,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春意,奏响着和谐的旋律,演绎着动人的画卷!
河边的柳树绽出了鹅黄色的嫩芽,在向人们报告春天已经来临的讯息。不知疲倦的鸟儿们在枝头兴奋地呼朋引伴,交流着自己最新的收获。刚刚萌芽的小草在虔诚地沐浴着阳光,享受着大自然最无私的洗礼。听!花骨朵爽朗地笑了,笑声引来了满天飞舞的蜜蜂、蝴蝶,绚丽的色彩吸引了众多的客人前来造访。小河揉揉惺忪的睡眼,一路洒下欢歌笑语,绽放出得意的笑脸向前奔去。各种小动物也都活跃起来了。
春天像一位神秘莫测的魔术师,给大地穿上了一件变幻无穷的衣裳,异彩纷呈地展示给人看。春天的美丽是含蓄的,只有在鸟儿轻点她的肌肤之时,才轻轻地舒展开美丽的睫毛,扩散出一圈圈涟漪。春天的美丽是慷慨的,她把温馨的笑容沿着幸福的春光一路铺开,如飘渺的仙境,借清风洒一地灵秀。春天的美丽是柔和的,她将梦幻般柔情与杨柳一起轻抒广袖,婀娜的丰姿留在春光里。
春天是一首绮丽的诗,包罗万象,余韵悠长;春天是一首动听的歌谣,怡人心扉,乐声醉人;春天是一幅秀丽的风景画,五彩斑斓,意境深远。
春天孕育了世间万物的萌发,蕴育了太多的希望与梦想,坎坷与艰辛,憧憬与向往。在春天缓缓展开的笑颜里,希望在播种的汗水里成长,生命的脉动在演奏着动人心弦的交响,辛勤劳作的笑声在微风中荡漾。
世间万物的生长都是为了生命辉煌的绽放,这闪耀的一瞬就是它们为之奋力生长的梦想。实现梦想的历程是充满艰难、坎坷的。虽然梦想在遥远的大洋彼岸,但有梦想才会有生活的希望,才会有人生的正确航向与目标。在这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春天里,在这美好的季节里,让我们的梦想扬帆启航!
故园声声叩心扉(汝南县老君庙伍庄学校 许玉峰)
前几日,闲来无事,偶然读到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的诗句,不禁使我又想起了故乡。霎时,故乡的景象在眼前顿时渐渐清晰起来,宛如翻开了一帧帧发黄的老照片……
我的故乡座落在平原上最大的人工湖——宿鸭湖畔,那个离湖堤不远的小村庄。在我印象中,故乡是美丽的,除了没有山的衬托以外,都市人挥洒诗意田园生活的一切愿景在这里几乎都可以看到。田野里的自然风光令人入迷:麦田翻起金色的破浪,玉米金灿灿的流光洒满了晒场……湖畔绿草茵茵,散布着星星点点的不知名的野花。在阳光下,一湖碧蓝,湖面泛起粼粼波光,水鸟不时从水面掠过,湖岸垂柳轻扬,树木葱郁,林中百鸟和鸣,微风送来阵阵荷香。夕阳傍着渔歌,落霞与孤鹜齐飞,芦苇荡托起洁白的云朵……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的童年生活。尽管上世纪70年代的物质生活很贫乏,但童年生活至今想来却是那样快乐。离开家乡的日子,很多次梦回家乡,都会高兴得笑醒。宿鸭湖、老屋、门前的三棵上百年的大柿子树、儿时的玩伴……都永远地定格在我的记忆中,令我回味无穷。和小伙伴们一起到芦苇荡里捕鸟、做芦笛,;到村里的竹林中找蘑菇、摘竹笋;到田野去挖野菜、烧红薯、燎毛豆;冬天拾冻在冰面野鸭、大雁。和小伙伴们一起偷瓜摸梨、摸虾捉鱼,一起到生产队的牲口屋里捉迷藏,一起到十多里远的文化站滑滑梯,一起捡废塑料纸买小人书……家乡的湖畔洒满了我童年的笑声,丰富了我的童年记忆。
在我的印象中故乡是贫穷、落后的。住的房子大部分是半砖半土的草房子,每年都要修理房子。种地的粮食够吃的,只能靠打鱼、养家禽等副业补贴家用。夏收要用镰刀割麦子,再用架子车拉到打麦场,用大牲畜拉着石磙碾两遍,一个麦季要持续一月之久,完全靠人力劳动,把人累得苦不堪言。秋收时节,先把玉米掰下来,再砍玉米杆,然后把麦子种上。收了的玉米经年累月地用手或者玉米锥子把玉米与芯分离,晒干,十分麻烦。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小型农业机械才算普及到农户家中。
今年春节,我又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故乡。二十来年的在外漂泊,也曾回过家乡几次,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倒没注意到家乡有多大的变化,而今,我不禁惊诧于她的改变了。岁月流转,已使我从当年顽童变成了一位饱经风雨的中年人。而今,我却对故乡感到陌生了。现在,大型农业机械已把人们从繁杂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也影响到了这里,人们的观念更新了,做生意的、打工的多了,家庭经济富足了,很多人盖了楼房或平房,村里修了水泥路,还建了村文化中心,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更丰富了。宿鸭湖建立了湿地保护区,湖畔进行了退耕还林,植被覆盖面更广了。由于对环保的注重,野鸭、黄鹂、白鹭、大雁、翠鸟等,又多了起来。宿鸭湖正在开发旅游景点,故乡人利用农家小院发展旅游经济,搞水产养殖,发展绿色农业,故乡变得更富饶、更美丽了!
我对故乡的眷恋与热爱就像对母亲的爱恋,将植根于我灵魂深处;浓浓的乡情深深地烙在了我心上。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故园的呼唤将时时叩动我的心扉……
老怪头(汝南县老君庙伍庄学校 许玉峰)
许玉峰电话:13783391305
“老怪头”是四爷的绰号。他的大名叫文朴,因为性格古怪,人们背地里都叫他“老怪头”。在我儿时的印象里,他瘦高个,高颧骨,尖下巴,双目炯炯有神,一年四季总是剃着光头。
人们叫他“老怪头”在于他的性格怪癖,说话做事不拘一格。在我们家乡,熟人见面免不了寒暄几句。假如你迎面见了他,跟他说话,他心情高兴了,就会跟你拉几句家常或者说个笑话什么的;但若是遇到他不高兴时,无论你说什么,他对你都是连搭理也不搭理,黒着个脸,好像别人该他二百皮钱似的,让人无形中觉得自己什么时候得罪了他。他发起脾气来怒目圆睁,暴跳如雷,简直让人望而生畏;然而他一旦高兴起来却又像个孩子似的没有正形。久而久之,人们都说他是个怪人,于是,“老怪头”的绰号也就不胫而走地在村子里传开了。
我清晰的记得,在我五、六岁时,有一次我在田里玩,看到四爷一手扶着犁子,一手扬着鞭子赶牛,嘴里吆喝着“吁喝,吁喝”的声音,觉得很有趣,,在离他身后不远的地方,模仿着他的样子,嘴里叫着:“老怪头,吁喝!老怪头,吁喝!”四爷听我这样说,顿时恼羞成怒,。转过身来,扬起鞭杆,朝我打来,我吓得拔腿就跑。四爷从村外一直把我撵到家里,结结实实地揍了我一顿才罢手。
四爷年轻时身体很壮实,也爱逞强。有一次,和老点爷打赌,他趴在地上,脸上憋得青筋直暴,愣是撅起屁股把生产队里重二、三百斤的青石磙立了起来,最终赢了老点爷八分钱一盒的“大红花”烟。
提起四爷, 村里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说他是个“能人”。四爷脑子活络,虽然肚子里没有盛多少墨水,却五花八门无所不通。只要能说出来的门路,他都能道出个一二三来。他常说艺多不压身,多个手艺就多个吃饭的门路。他会唱戏,做木匠活,撒网捕鱼、磨油、磨豆腐、编苇席、下粉条、炸馓子……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什么活都会干,就差不会生孩子。四爷在种地方面更是一个行家里手,犁地、撒种、扬场……各种农活做得很地道,简直让人无可挑剔。在我的眼里,四爷简直成了“神人”。
四爷成家后,有了我的四个叔叔,家里的负担很重。为了养活几张嘴,四爷就开了一间豆腐坊。我家里养了一头大白骡子,四爷家没有牲口,就用我家的骡子磨豆腐。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四爷的豆腐边子、豆腐脑、热豆腐一类的,我没少吃,吃得我现在一看到豆腐就皱眉头。四爷在三更时起来磨豆腐,然后点豆腐、压豆腐。每到清早天刚蒙蒙亮时,“打豆腐哦”的吆喝声便弥漫在整个村子。在四爷的辛勤劳作下,虽没有挣下什么大钱,倒也能勉强度日。
四爷经常挂在嘴上的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时光荏苒,转眼间,几个叔叔相继成了家,娶了媳妇。老大买了辆汽车在搞运输的,老二在城里做生意,老三在家养猪,老四在镇上开饭馆,都靠自己的努力,盖起了楼房。四爷不再磨豆腐,手里也有了点零花钱,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在人前说话也随和了许多。唯一让四爷烦恼的是虽然手里有钱了,但是人人都忙着挣钱,与老弟兄们的亲情却淡了许多。四爷今年快七十岁了,腰驼了,也戴上了老花镜,身体也大不如前。想到日渐苍老的四爷,我在心里默默地祝愿,辛苦操劳、忙碌一生的四爷能够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
母爱如歌(汝南县老君庙伍庄学校 许玉峰)
漫漫长夜,我独坐在书桌前读了毕淑敏的散文《孝心无价》后,心里波澜起伏。忆起母亲当年把我冰凉的双脚放在她温暖的怀里的情景,我的心里总会漾起一种别样的滋味。
十年前,我在离家很远的地方求学。老家是在农村,父亲在村小教书,母亲在家务农。家里的光景不太好,时常捉肘见襟。母亲没有受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所左右,对我们姊妹仨个上学格外支持,她常说,我这辈子吃了睁眼瞎的苦头,就是拼了老命也要让孩子上学。我上大二的那年,祸事从天而降,正上高三的弟弟突然患上了不明原因的头痛病,使家里本来就艰难的日子更加雪上加霜。为了让我们上学,给弟弟看病,亲戚家都借遍了。为了我们完成学业,母亲看了不知多少别人家的白眼,面对了不知多少异样的目光。然而,饱尝了世态冷暖与凄凉的母亲却默默忍受着,从没有让我们弃学。
放寒假回来,母亲看到我冻得红肿、流着血水的双手,心痛得带着哭腔连声说:“娃受苦了,娃受苦了﹗”。夜晚我和母亲睡在一起,母亲看到我冻得满是青疙瘩的双脚,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她赶忙把我的双脚放在怀里,不停地用手摩挲着我的脚,母亲的体温渐渐复苏了我酸痛麻木的双脚。那时我在心里暗暗发誓,长大后一定要让母亲享福。
而今家里的经济条件有了好转,我们上学时欠的债早已还完。我们姊妹仨也都先后参加了工作,成了家。时光留给母亲的印痕只有花白的头发,微驼的后背和布满皱纹的脸庞。这几年母亲养了几圈猪,父亲的工资也涨了,手头渐渐有些宽裕。亲戚朋友来我家借钱时,她都会尽力帮别人,从不让人空手而回。我有时不解地问她怎么这样慷慨,她总会语重心长地说:“当初人家帮过咱哩,人家有难处,咱不能昧着良心不帮人家。”她朴实的话语里露出对别人的感激。母亲过惯了节俭的苦日子,手里有钱了也舍不得买一件像样的衣服,像样一点的水果从没买来吃过。
直到有一天,听老家来的烟婶说,天冷时母亲披着被子坐在床上,她的棉衣太单薄,抵御不了寒冷,烟婶就把自己多余的棉袄送给了母亲。听到这里,我心里难受的像刀割一样,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母亲为我暖脚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人常说,乌鸦尚知反哺,羊羔尚知跪乳。上班十余年来,我给予母亲什么回报呢?而立之年的我留给母亲的只有无尽的牵挂和思念。扪心自问,我何曾关心过母亲的衣食冷暖?在寒冷的北风中,她仍旧穿一件单薄的棉衣,怎能让儿子心安理得地享受她给予我的幸福呢?趁父母健在的光阴,多尽些孝心,让我们的内心不再遗憾。回家时,我给母亲买了一件厚厚的羽绒服,让年迈的母亲不再感到寒冷。
有时,我常想,在孝心的天平上,儿女的付出永远是最轻的一端。悠悠母爱如一曲蕴含人生五味的歌谣,余音袅袅,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让我们一生品味无穷。
老屋的变迁(汝南县老君庙伍庄学校 许玉峰)
时光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已过了三十年,我家的房子也随之而一再更新。三十年中,我家的房子几易其容。我作为亲历者见证了这一转变,我家房子的嬗变,正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一个缩影。
我家住在农村,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我家住还是半坯半砖的三间老屋,墙的下面有六层老式的土砖,砖头上面是打制的土坯,内墙是用黄泥抹平的,过了一个夏天,墙皮就会脱落。屋内有两面用秫杆夹着做成的隔墙,前后墙的距离只有五米多,地面是夯平的泥土地,时间一久,屋里凸凹不平,走着很不舒服。窗户是木格子式的,一到阴天屋里一片昏暗。房顶散着麦秸,经过风吹雨淋太阳晒,麦秸一年要更换一次。虽然住起来感觉冬暖夏凉,但确实简陋一些,根本抵御不了风雨的侵袭。一到下连阴雨或者下大雨时,屋里摆满了盆盆罐罐,用来接漏下来的雨水。
1987年,我家扒掉土房,建了一座带走廊道的砖瓦房,墙面为青砖,外墙用白灰封的砖口,内墙用白灰粉刷。房顶的草换成了红瓦,屋内用的是红砖铺地,前后墙的距离有七米多,室内的面积比原来大多了,窗户也安上了明亮的窗玻璃。一共建了三间主房,两间厨房,住起来比原来宽敞舒服多了。但住了五、六年后,由于房子的地基不实,墙面往后栽,瓦也往下退,油毡和瓦板也腐烂得不成样子,下雨时,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而且很不安全。
1996年,我家扒掉青砖红瓦的走廊房子,盖上了平房,房顶用的是楼板,墙面内外都是水泥粉刷,内墙还涂了白色的钢化涂料,安上了铝合金门窗。屋内前后墙的距离有八米多深,地面是水泥地坪。但下雨时地面经常湿漉漉的,室内的空间不够宽敞,而且夏天热冬天冷。平房住了十来年之后,楼板之间有缝隙,下雨时从房顶往下渗水,住着心里不舒服。
2007年,我家推掉破平房,建了一座漂亮的两层小楼,上下各三间,前后墙的距离有九米多,室内用的是地板砖,屋内用新型的防腐材料装饰一新,安装了时兴的塑钢窗和名牌防盗门,还建了一间厨房和一间卫生间。院墙也建有三米多高,大门是铁制的红大门,还算气派,连院里也打了水泥地坪。跟三十年前的老房子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我家的房子牢固了,屋里宽敞了,装修华丽了。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我们一家人心里美滋滋的,心里想着:我们家将来的房子会怎样变迁呢?
进入21世纪以来,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国家免征农业税、粮食直补、退耕还林、“新农合”、“两免一补”、 “村村通工程”、“计划生育奖励扶助”……一项项惠农、富农政策如春风化雨,让我们家得到了更多的实惠,让我们农村人过上了做梦也没想到的“城里人”的生活。
改革开放30年,我家从简陋的的土坯房住进了漂亮、舒服的两层楼,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农村旧貌换新颜,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房子的变更,不仅仅是一个家庭发展的缩影,更是社会进步的象征,更是人们奋斗观念的更新。没有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每个家庭的住房条件都不会变更得如此之快。
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就是巨大的。有伟大的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万里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灿烂辉煌的三十年!一个和谐幸福、富裕文明、欣欣向荣的新农村的宏伟蓝图正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这盛世美景不正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追求与期盼吗?
我与手机的不解之缘(汝南县老君庙伍庄学校 许玉峰)
我的手机是2004年春买的,诺基亚牌的。与手机的不解之缘缘于那年母亲的生病。
我在离家很远的外乡工作,又是家中的独子,我成家之后,父母没和我们住在一起。只有年迈的父母在老家赋闲。平时我的工作忙,只有在周末才能回去一趟,对家中父母的情况知之甚少。有几次我回家,几乎跑遍整个村子才能找到他们。平时有什么要紧的事父母就要到别人家接听电话,很不方便。我没有手机,顾不得回家时,我和家里的联系也只局限在街上的电话亭里。
记得那年春上,母亲的高血压病又犯了,晕倒在压水井旁,被父亲及时发现后,仅找电话拨打120救护车就浪费了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等医生来到检查一番后,说如果是脑出血了,由于耽搁了一些时间会不利于治疗。还让父亲签了手续。到县医院作进一步的检查后,确认是脑血管堵塞。后来我赶到医院后,得知了这些情况,心里很不是滋味,又暗自感到庆幸。父母为了我付出了一生的心血,到老年仍时时处处为我操劳,假如那次母亲有个好歹,怎不让我遗憾终生?母亲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身体渐渐恢复。看到日渐苍老的母亲,我心里总算有了一丝安慰。
自从那件事之后,我盘算着要是能有一部手机就好了。原先我看到别人拿着手机打电话放在耳边很神气的样子,而且和亲人、朋友联系很快捷,心里很是羡慕。那时的手机还很贵,后来经过一番左思右想后,我跟妻子商量了一下,狠狠心也买了一部诺基亚手机,为老家的父母也添置了一部固定电话。什么时间想家了,就随时随地地拨一个电话,和父母话话家常。父母有个大事小情的我也能在第一时间知道。我就像一只飘飞的风筝,父母在这头,手机就是那根长长的线。
现在,每天下班回到家,我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父母打个电话,问问他们家里的情况。,我最初的购买手机早就退役给了父母。我现在的手机功能更全了,而且漂亮小巧。每天我都带着它,没事的时候听听歌,发个短信什么的。手机成了我形影不离的朋友。
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想不到我们的社会发展是如此之快,手机更新的这么快。这一切不都归功于党和政府领导的好吗?
我的求学经历(汝南县老君庙伍庄学校 许玉峰)
我属于“70后”,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起成长的。抚今追昔,30年前的梦想早已变成了现实。30年的时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求学15年,又为人师,亲身经历了教育的变革,几多酸甜苦辣融汇其中。
在我的记忆中,求学的经历简直一言难尽。1978年,我上了村里的小学。一二年级时,上学要从家里带凳子或椅子,教室是泥土房子七疮八孔,破烂不堪,一到阴天下雨时,就上不成课。黑板烂得不成样子,粉笔是稀罕物,一到下课我们就到黑板下面抢粉笔头。那时上课根本没有课桌,只有一排排下面用砖头支撑的水泥板桌子,一到冬天冰凉冰凉的。打扫卫生还要从家里带工具,一到放了学,身后背着书包、拉着板凳、拖着扫帚成了那时放学的一景。学费只有1.5元,家里没钱,一直欠到学期末才交给学校。课本是黑白版的,只有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几门功课。课外阅读书几乎没有,传看画册是我们最大的乐趣。学校小摊上的零食只有水果糖、瓜子、糖豆,学习用品只有小刀、铅笔、本子一类的,很单调。从来没有上过体音美课,更没有见过什么器材。那时三年级以上要上早自习,点的是墨水瓶和车胎嘴做成的煤油灯,一到下课时两只鼻孔熏得黑黑的,读书时一不小心还有头发被烧焦的危险。
1989年,我考入镇里的初中,第一次离家求学,开始了我的“住校生涯”。教室变成了宽敞明亮的瓦房,安上了电棒,一排排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我们要从家里带床、被褥等生活用品,一开学家长拉着架子车,上面装满了东西,简直像搬家。一个班的寝室内能容纳四十多人,很是热闹。学生从家里带粮食再到面粉厂,再到学校换饭票。每天早晚喝两顿稀粥,中午吃面条,再配上点儿从家里带的咸菜,生活很清苦。图书室可供阅读的书籍少得可怜。老师一支粉笔讲半天,更谈不上什么实验课。到初中毕业时,学生体育器材都认不全,只会站基本的队列。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1992年,我考入县二高,农村学生还要从家里拉粮食到校办工厂换饭票,不用再带床了。学校建起了两幢四层楼房,共七八十间教室。学生从此走进了楼房。宽敞的教室,整齐的桌椅,让人耳目一新。学校建起了硬化的篮球场,添置了体育设施等。学校的生活区与教学区相对分开,形成了封闭式的校园。还建有宿舍楼,标准化单间,双层大铁床加护栏,室内毛巾、牙刷、脸盆、被子等物品摆放有序,厕所很干净。学校食堂内的操作间、工作台、炊具、消毒柜、刷卡机等一应俱全。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以前没有见过的体育器材,但体育课上得很少。学校有了试验室和图书室,但根本没见过什么多媒体的教学设备。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而今,我任教的小学教学设施更加健全,跟以前根本没法比。教学楼窗明几净,各个教室内都有电视机、VCD教学仪器,标准化的微机室内鼠标轻轻一点就可遨游天下,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进入了寻常小学中。而今,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梦想早已实现,“两免一补”、“农村小学课桌配套工程”、“危房改造工程”、“图书、仪器国家配套工程”等为农村学校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进入新世纪,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好政策,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越来越现代化。这深刻的变化,折射出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不断重视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回顾30年来教学条件的变化,正视现在的教育,大学生、研究生已不再稀罕,学生辍学的也少了,学生学得开心,玩得舒心,家长更是放心。展望未来,我们满怀信心。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的繁荣昌盛,教育事业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让人激动不已的场面(老君庙中心小学北区 王玉清)
《北京亮起来了》是小学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北京城夜晚的美丽景色,旨在激发同学们对首都北京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篇课文图文并茂,读着文字,看着插图,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课堂上在回顾学习目标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我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聆听录音朗读,音乐声中,同学们的脸上写满了自豪,写满了对首都北京的向往。至此,我的教学目标已经完成。接下来我引导大家朗读课后“我知道”板块中的一段话:“北京有许多著名的公园:如圆明园、颐和园、天坛、景山、香山等”。这下,同学们的问题又来了,问我圆明园、颐和园、天坛是什么样的,我一时兴起,便简单地告诉他们,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有“万园之园”的美称。它原为清代举世无双的皇家花园。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园内遍栽名花名树,圆明园不仅有极为精美的陈设、装饰,还收藏和陈列着全国罕见的珍宝、文物、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和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
可是,1900年,英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日本、美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当时的清政府软弱无能,不堪一击,八国联军长驱直入,他们闯进圆明园,园内的富丽堂皇把杀人不眨眼的八国联军看得眼花缭乱,他们开始了疯狂的劫掠。接着,联军司令部下达了可以“自由抢劫”的通知,1万多名英法官兵于是你来我往,争相入园,个个满载而归。实在搬不走的房屋建筑他们就付之一炬,当时圆明园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最后,这座“万园之园”只剩下大门两侧的石柱子,现在这两根石柱子还立在圆明园的遗址上,它时刻告诉我们不忘国耻,它时刻告诉我们要努力学习,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繁荣富强……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但我分明看到了同学们两拳紧握,咬牙切齿,怒目圆睁,群情激奋的样子,我话锋一转,现在有人要争抢我们的******,“我们不答应!”同学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更让人激动的是有几个同学撕下一页作业本,用彩笔在上面画上五角星,做成国旗拿在手中摇晃着。
这是真情的流露,这是多么懂事的一群孩子啊!这是多么有希望的一群孩子啊!下课了,我依然被同学们的爱国真诚激动着。我欣慰!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