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笔会作品集583(专辑)
(汝南县 齐云轲 专辑 6篇)
目 录
【故事回忆】
南明反正十五臣(十一)郝尚久:忽清忽明,自尝恶果(齐云轲)
南明反正十五臣(十二)范承恩:因恨叛明,因悔反正(齐云轲)
南明反正十五臣(十三)李建泰:终是明臣,死亦何恨(齐云轲)
南明反正十五臣(十四)王永强:为给母亲报仇,拼了吧(齐云轲)
南明反正十五臣(十五)米喇印:矢志反正,死而后已(齐云轲)
影响古代中国政局的悬瓠(汝南)之战(齐云轲)
南明反正十五臣(十一)郝尚久:忽清忽明,自尝恶果(齐云轲)
郝尚久,是李成栋部下资深的将领。弘光元年(1645),他率领一支被清军击败的军队投奔李成栋,从此便跟着李成栋转战四方。
一、平乱上位
李成栋到广州以后,急需稳定局势,扩张势力。郝尚久善于揣摩李成栋心思,主动提出去收取潮州。当时的潮州被当地的贼寇车任重等人盘踞。
车任重,是以海盗出身的,依靠劫掠过往船只发家致富。他盘踞潮州以后,无论是清朝还是明朝,都不得罪,但是也都不配合,一心要做割据一方的土皇帝。这是李成栋所不能容忍的。
永历皇帝以李光垣为惠潮巡道,凌犀渠为潮州知府,桂岳为海阳知县。这三位到任以后,看不惯车任重胡作非为,就将他的部下打了一顿。车任重大怒,带人将李光垣等三人杀害。这是公开的挑战南明皇帝权威。
李成栋派郝尚久屯兵于潮州门外。第二年(1649)春节,郝尚久率人进城向车任重致贺新年。车任重自以为在自己的地盘上没有人能拿自己怎么样,就到郝尚久处回访。
郝尚久设宴款待车任重,车任重很高兴,多喝了几杯。见是时候了,郝尚久以摔杯为号,埋伏好的军兵杀出,将车任重等人拿下。郝尚久公开车任重罪状,然后将其斩首。李成栋题请永历皇帝让郝尚久继任潮州总兵,封新泰伯。
二、苦战郑军
李成栋死后,广东的明军实际上已经分裂了,迫于清军的压力,郝尚久只好暗地里与清军保持好关系,此外还时刻防备来自郑成功军队的袭击。
顺治七年(1650),郑成功派人进攻广东,约请郝尚久一起进攻清军,被郝尚久拒绝。郑成功部进攻清军失利,损失很大,在返回福建的途中,向潮州进攻郝尚久。
郝尚久积极迎战,击退了郑军。但从此以后,郝尚久算是与郑军结下了梁子。
不久,清军进逼潮州城下,郝尚久选择了降清,依旧做清朝的潮州总兵。
郑成功为了到潮州搜括粮草,经常派军来战郝尚久,使郝尚久不胜其烦。为了摆脱郑军的骚扰,郝尚久派人到郑成功那,表示愿意年年奉送粮草三万石,只请不要再侵扰潮州。郑成功却表示三万石太少了,必须加到二十万石。
郝尚久闻听后大怒,决定与郑军死磕到底。
不久,郑军又杀到潮州城下,郝尚久向清军请援,竟遭到拒绝,只好孤军奋战。好在郑军只是为了抢掠粮食,未必是真要破城,所以,得到甜头后又撤走了。
三、反正抗清
郑军进攻自己,自己向清军请援,竟然遭到拒绝,令郝尚久心寒。
不久,清朝下令调郝尚久为广东水师副将,潮州总兵由刘伯禄接任。这不仅剥夺了郝尚久的地盘和兵权,官职也从总兵降了一级到副将,这是郝尚久决不能忍受的。从此,他萌生叛清反正之志。
也有人认为,是清军想逼反郝尚久,因为清朝广东当局早就对他的反复无常反感极了,也想结束他割据潮州的现状,让潮州从忽清忽明中真正成为清朝的疆土。
郝尚久想叛清反正,就想找合作对象,他选中了郑成功。郑成功听说他要叛清,表示支持,南明大学士郭之奇又去策动他反正,表示愿意配合他起兵叛清。
郝尚久算是吃了定心丸,于永历五年(1653)三月,宣布叛清反正,重新归明。
正在此时,南明李定国的军队杀到广东,主动约请他一起进攻清军,他欢喜非常。郑成功的军队进入潮阳、揭阳一带打击清军,顺便抢夺些粮草回去,有力的支持了郝尚久叛清。
这年三月,李定国发动肇庆战役,将清军全部吸引到肇庆方面,郝尚久赶紧动手收复周围城池,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却错过了与李定国会师的最佳时机。四月,李定国战败退回广西。
五月,清朝大军赶到潮州。郝尚久赶紧向郑成功请援。郑成功驻军揭阳,距离潮州很近,但是他到广东的目的是筹集粮草,不是帮助郝尚久解围。
八月,郑成功返回厦门,给郝尚久下令:“不准降清。”这月十三日,清军包围了潮州城。郝尚久率军拼死力战,苦苦坚持了一个月,还没见到郑成功的援军到来。
九月十四日,清军攻破潮州城,郝尚久绝望了,与儿子郝尧等人投井自杀。
清军入城后,“屠城,斩杀无算”,潮州城里的军民遭殃了。
南明反正十五臣(十二)范承恩:因恨叛明,因悔反正(齐云轲)
范承恩,是李成栋比较忠厚的部下。可就是这样一个为人实诚的老好人,后来却选择了反叛明朝,与他已经死去的老上司李成栋唱反调,最后又“良心发现”,叛清反正,重新归附明朝。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中间,他又经历了哪些事儿,受到了什么刺激呢?
一、早年经历
关于范承恩早年的经历,正史中记载的极为简略,几乎是一笔带过。从目前能够看到的极其有限的史料中可以得知,范承恩大约于明朝万历末年生于江苏淮安,出生的时间不早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
明朝末年,范承恩只是衙门里的一个皂役,社会地位并不高。但是,在衙门里当差,毕竟也是小吏,是公家人了,范承恩的日子过得应该也不会太差。可就是这样的日子,他也没过的多舒坦,因为农民起义军在中国大地上纵横驰骋,抓到明朝的官吏,一般都是格杀勿论。
据说,有一次,农民军就光顾了范承恩所在的县城,他吓得要命,所幸躲过一劫。后来,明军来收复了这个县城,范承恩认为还是当兵好,做皂役没有什么安全感,就投笔从戎了。
后来几经周折,范承恩转到了李成栋帐下,随他一起降清。当李成栋决意反正归明时,曾经派老实忠厚的范承恩带人到松江接李成栋家眷,送至广州。这途中,他在南昌城与积极反清复明的金声桓、王得仁在一起商议了有关反正的事,深深为他们反正归明的决心所打动,发誓此生愿意以反正归明为己任。
回到广州后,范承恩极力劝李成栋反正,深受李成栋信任。此外,李成栋的养子李元胤对范承恩的印象也很好,二人关系十分融洽。
二、因恨叛明
永历二年(1648)夏初,李成栋在广东宣布反正归明,接受永历皇帝的领导,永历皇帝简直是喜出望外,对李成栋及部下大加赏赐,其中范承恩就被任命为都督同知。
范承恩积极参与到反清复明事业中去,曾奉命留守广东惠州一带,征集粮草,支持李成栋率军北上。
永历三年(1649)春,李成栋战败溺死后,范承恩悲痛欲绝、嚎啕大哭。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丧志,而是坚持抗清不动摇。
李成栋死后,范承恩和许多李成栋部将都认为,李元胤应该继承李成栋的主将之位,却不料被杜永和给窃取了。范承恩当即表示反对,并向永历皇帝上书,极力主张拥戴李元胤继承宁夏王位,做李成栋部下的首领。
永历皇帝虽然认为范承恩所言有理,却无法左右李成栋余部将领,徒叹奈何。
李元胤听说后,十分感激范承恩,杜永和却十分仇恨他。从此以后,杜永和处处找茬,想将范承恩排挤出去。但是,范承恩不忍心离开广州,想在此监视杜永和,防止他叛变降清。
一次宴席上,杜永和当众戏耍范承恩,骂他是“草包”,他怒气冲冲拍案而起,要与杜永和翻脸,被人生生拦住,算是没有发作,但二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公开破裂。
永历四年(1650)正月,清军再次兵临广州城下,杜永和率军迎战,失败后回城固守。
此后,明朝的几支援军均被清军击败。清军围城半年后,城中的存粮已经不多,有明朝将领主张突围出去,也就是要主动放弃广州,遭到范承恩的反对,他慷慨陈词:“广州是广东的中心重城,是先王(李成栋)反正之根基,焉能放弃?我等须与广州共存亡!”
杜永和大怒,骂范承恩:“尔,一草包凭何敢在此大放厥词?”将他杖打一顿扔出去。
范承恩憋在胸中的怒火火山一般爆发了。他脑袋一热,失去了理智,开始与亲信商议降清,借以报仇。不久,他们与城外的清军取得联系,表示愿意做内应。
十一月初一,清军开始轰击广州城,第二天范承恩打开自己防守的西外城,清军进入,开始了屠城。杜永和等人战败逃走。
三、因悔反正
范承恩最初同意降清时,与清军主将尚可喜约定,进城后只杀杜永和等明朝将士,不对百姓进行杀戮。可是,清军围城了十个月,早就恨透了守城不降的明朝军民,哪还管那么多,就一破城便开始了大屠杀。
范承恩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他看到广州城顷刻间尸横遍地、血流成河,深深负罪,认为自己是大罪人。加上降清后,他原来的亲友们都恨他,仇人杜永和等人也没杀成,他觉得自己后悔了。而且,清朝政府并不信任他,在广州布置了军队监视他。
两年后,他得知同样是李成栋旧部、同样降清后备受排挤的郝尚久在潮州准备叛清反正,他就与同样降清的梁标相商议,准备叛清反正。
正在此时,明朝两广总督连城璧派人前来劝降范承恩,并保证永历皇帝不会加罪于他。不久,永历皇帝封范承恩为阳春伯。
于是,范承恩就率部斩杀城中清军,宣布再次叛清反正。广州一带的明朝义军纷纷响应,一时间形势一片大好。
但不久,清朝大军杀来,范承恩据守的广州城被攻破,他自刎而死。这年,他大约四十二岁。
范承恩虽然兵败自杀,但是他还是有所欣慰的,因为他出生时身份是明朝的民,死的时候身份是明朝的官。虽然两度叛明,又两次叛清,最后死时,他还是明朝人。
南明反正十五臣(十三)李建泰:终是明臣,死亦何恨(齐云轲)
李建泰,在明朝末年是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官至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也是一个一直力主剿杀农民军的主战派。按理说,他可以做一个流芳千古的明朝忠臣,却为何成为遭后人唾弃的贰臣呢?
一、代帝出征
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城建立了大顺政权,随即开始了向明王朝心脏——华北地区发起强烈攻势,且兵锋直指北京城。
崇祯皇帝坐不住了,要知道当时明朝能征善战的军队已经所剩无几,孙传庭的那一支刚被李自成歼灭,吴三桂那一支在关外防御着满清,左良玉那一支虽然人多势众,但是这厮早就不听朝廷调遣了,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京城周边还有一些零碎的军队,拼凑起来,或许能与闯军一战。
派谁去呢?
这个时候,估计没有人愿意去送死。可是,都在北京城坐以待毙也不是个办法啊!
最后,李建泰自告奋勇,主动请缨,表示愿意出征。崇祯皇帝大喜,亲自为他饯行,向他敬酒,举行了隆重的仪式。
李建泰明白,李自成军队距离自己的家乡山西曲沃已经不远了,自己积攒多年的财富,与其让李自成抢走,还不如拿出来捐给国家做军费博取一个好名声呢。于是,他主动提出捐出家财充作军费,矢志杀敌。
崇祯皇帝很感动,下放了莫大的权力给李建泰:地方总督、巡抚等一律听从你指挥,不听从的话,尚方剑行事。
李建泰取道保定南下,本以为自己是替皇帝出征,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巴结,可是出了北京城不久,他就感觉到气氛不对了。到一个县城,他饿了,让人去叫县官供应食物,县官居然问:“你们是大明的官,还是大顺的官?”人问:“什么意思?多大区别?”县官说:“大顺的官一切好说。”便假意回答:“大顺。”得到了丰盛的饭食。
定兴县距离北京城仅仅二百里,李建泰率军到这想吃饭,居然被拒绝进城。李建泰大怒,挥军破城,将城里的县官揍一顿。
二月,到邯郸时,听说大顺军大将刘芳亮已经率军杀来,而且自己的家财也已经被大顺军抢走。他知道事已不可为,忙转身向北京城逃去。跟随他出征的将士们见此,十分心寒,纷纷散了,只有他的几百亲军跟着他躲进了保定城,随后投降了刘芳亮。
二、投降满清
崇祯十七年四月,李自成被清军联合吴三桂军队击败,被迫撤回陕西。
随后,清军入关。李建泰躲在保定城里不敢出来。
六月,清王朝遣使礼聘李建泰出山,担任清朝的内院大学士。李建泰拒不出山,表示自己年老了,不愿意再尸餐素位,请朝廷另请高明吧。
但是,清王朝看中的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的身份,想借他的影响力来劝降更多的明朝大臣。所以,清朝政府一次又一次遣使来请他回北京城任职,而且措辞愈加犀利,不容反驳。
见此,李建泰明白自己再拒绝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了。于是乎,这年九月,他回到了阔别七个多月的北京城。只不过,这次回来自己的身份变了,以前在京城还是明朝的大学士,是明朝的高官,这次却成为鞑虏的俘虏,心里的苦痛难以言表。
入朝后,他明显感觉到别人看他的眼神有点特别,是讽刺,是鄙视,是嘲弄,还是不解。更有以前的同僚、同样降清的官员,问他代帝出征战果如何?这使他讳莫如深的问题如此提出,真不如插他一刀来的痛快!
就这样,内心备受煎熬的活着,他很累,尽管清王朝不可能给他安排什么实质性的职务,让他做什么具体工作,只把他供起来,可他还是累,还是苦,还是浑身难受,整天提心吊胆的,惶惶不可终日。
终于有一天,距离他回到北京城不到一年吧,他病了。病的还很厉害,几乎“大去之期不远矣”。
从内心深处讲,他感谢这场大病,甚至恨这病来的有些晚了。若是去年才出北京城不久,就病死了,他李建泰肯定是以大明朝的忠臣形象名垂青史的。可是,现在他是个贰臣,是明朝的叛臣。想想,心里都堵得慌。为大明朝工作了大半辈子,到头来,竟然是大明朝的贰臣!
多尔衮在北京城以“谋叛”罪名杀掉了明朝的福王、潞王等藩王后,认为统一全国指日可待,再也用不着这些明朝的老臣了,就不再强逼他们在朝中“任职”了,同意他们回家养老。
于是,在顺治三年(1646)下半年,许多降清的明朝老臣相继回老家养老去了。李建泰应该也是在这时候回到老家曲沃去了。
三、反正而死
回到阔别几年的老家,李建泰心情好多了,决定老死家乡,落叶归根。
如果一切都照这样发展下去的话,李建泰很可能会得个善终。偏偏历史不容他平安度日。
清朝政府入关后不久,就推行剃发、圈地、投充等严重损害以汉族为主要民族的原明朝民众,致使他们强烈反对,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反清斗争。
这让李建泰心里难以平静。如果自己参与其中,一旦反清复明成功了,自己还算是明朝的忠臣,贰臣、叛臣之名不就自然洗刷掉了吗?
正在此时,李建泰的明朝同僚姜瓖于顺治五年(1648)十二月,在山西大同城宣布反正归明。这让他很激动。
不久,更让他激动的是,姜瓖派人联系他,约他共同起事。
他一下子觉得自己年轻多了,病也好了。就拿出家财充作军费,以自己的影响力和过去在明朝从政时的关系,广泛联络山西的抗清势力,为他提供各种帮助。
李建泰在曲沃举起反清大旗,宣布反正归明,翼城、太平等县积极响应,杀掉清朝官吏,割掉辫子,恢复明朝衣冠。
坚持了大半年的山西反清运动,最后于顺治六年(1649)秋宣布失败。李建泰带人固守被清军包围的太平县城将近一个月,没有等来援军。李建泰心里崩溃了,大叫一声:“命该如此乎!”率部出降,被清军处死。
临死前,他问自己的五十个妻妾:“我马上就要死了,你们有谁愿意随我去的吗?”结果,他的妻妾们只是哭泣,无人回答。
见周围许多人在笑他,李建泰就故作正色地说:“老夫终是明臣,死亦何恨!”
他死后,他的妻妾们被清军掳走变卖。
南明反正十五臣(十四)王永强:为给母亲报仇,拼了吧(齐云轲)
王永强,山西吴堡县人,明朝末年参加了边民起义,后来为明军招安,驻守延安一带,再后来投降了大顺军。清军杀来,他战败降清,继续驻守延安。
一、早年经历
根据清初《吴堡县志》记载,王永强自幼父亲早亡,他与弟弟王永镇和母亲相依为命。一个寡妇带着俩孩子,其中的酸甜苦辣与艰辛非常人所能知。因为时常被人欺负,王永强与弟弟自幼就常与人打架斗殴,用稚嫩的肩膀保护母亲的身体和尊严。
后来,王永强的一个远房亲戚见俩孩子经常与人打架不是个事儿,就把他俩带到一个私塾里读书。勉强读了两年书,他俩就读不下去了,一是那个好心资助他们读书的亲戚被盗匪抢劫,家道败落了,二是他们俩感觉读书远没有舞枪弄棒爽快。于是,他们回到了老家。
不久,陕西农民起义波及到吴堡县,恰在此时,陕西北部一带的边民也因为饥饿而造反,冲击了吴堡县。
年方十来岁的王永强兄弟喊上二十几个穷兄弟,就参加了边民起义的队伍中去。
王永强征战勇敢,又认识几个字,所以在队伍中很受首领的赏识。不久,王永强就独自带领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
崇祯五年(1632),明军进攻宁夏,王永强的首领被击败投降。这首领被迫写信招降王永强,王永强见此,只好率部归降了明军。
崇祯九年(1636),王永强被任命为宁夏一参将,奉命出击农民军。他率部杀向陕西、山西,收复了几座城池。
正在此时,他的母亲被与他一同参加边民起义、与他曾因争功而结仇的同乡王正志率部杀害。他闻讯大怒,率部直接回到吴堡县,王正志却早已经举家而走。他在吴堡县埋葬了母亲,而后挖掘了王正志家的祖坟,随后率部返回宁夏。
二、接连投降
崇祯十五年(1642),王永强被明朝任命为延安营参将,与弟弟王永镇带兵防守延安城。
二年以后,李自成在西安城建立大顺政权,发兵进攻延安城。王永强主动归降了李自成的侄儿李过,仍被任命为参将,协守延安城。
大顺永昌元年(1644)冬天,李自成大顺军出战清军失败,清军兵锋直指延安。李过率部死守,多次出击均以兵力不足而失败。
王永强知道大顺军打不过人多势众的清军,再坚持死守也没有什么用,就在奉命带军出战时,投降了清军。
不久,清军攻克延安,李过逃走。
因为是主动出降,王永强又被清王朝任命为延安营参将,继续为清朝镇守延安城。
三、反正而死
顺治五年(1648)八月,降清的王正志被任命为清朝的延绥巡抚,进驻榆林,成为了王永强的实际上司。
这让王永强兄弟很不爽,自己的杀母仇人现在成了自己的上级,况且杀母之仇还未报呢。
王正志因为王永强挖掘他的祖坟,所以对王永强十分仇恨,一心要除掉他。王正志调兵遣将来到榆林,一是提防王永强,二是想伺机消灭掉仇人。
王永强觉得自己不应该坐以待毙,就抓紧时间聚合部队,将不顺从自己的人从军队中消灭,让这支三千多人的军队绝对服从自己和弟弟王永镇的领导。
这年腊月,降清的明朝总兵姜瓖在大同城反正复明,消息传来,让王永强很激动。不久,山西各地纷纷起来反清复明,王永强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
王永强首先派人到大同城与姜瓖取得了联系,表示愿意与他一同反正,得到了姜瓖的赞许。随后,反清军队向榆林杀去。
王正志不知道王永强已经与反清势力走到了一起,还算计着让王永强去迎战反清军队送死,就让他率部去与反清军队交战。
王永强大喜,当即率军出城,直接杀进了毫无防备的榆林城,将王正志等人杀死,宣布反正归明。而后,他的弟弟王永镇也在延安宣布反正,杀掉清朝延安知府宋从心。
与王永强关系不错的豪强高有才在神木县也宣布抗清,同王永强配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收取了陕北一带,同姜瓖进行配合。
顺治六年(1649),清军在吴三桂等人带领下,进入陕北。王永强督军向西安城进发,与吴三桂在富平县遭遇,进行激战。王永强不幸战死。他的弟弟王永镇继续带兵出战,战败逃走。四月,清军攻克蒲城,王永镇率部死战,被杀。高有才坚守府谷,直到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兵败投水自杀。
南明反正十五臣(十五)米喇印:矢志反正,死而后已(齐云轲)
米喇印,是明朝甘肃回族世袭的土官,最初接受了明朝授予的武职官衔,后来大顺军进入甘肃,他投降了大顺。清军进入甘肃,他又投降了清朝,仍旧做他的土官,管辖回族群众。
一、被逼反正
清朝统一西北之后,米喇印任甘肃巡抚张文衡标下副将,率军驻守甘州。
当时清朝政府强迫军中士卒剃发,激发了当地降清各族将士的强烈不满。米喇印劝张文衡不要着急逼大家剃发,先对大家进行笼络。米喇印这样说本来是为张文衡着想的,没成想竟然遭到张文衡拒绝,并强行令他带头剃发。
他被逼剃发后,遭到了其他少数民族将领的责备,因此对清朝政府怀恨在心,不再强制军队中的将士剃发,又遭到张文衡的切责。
顺治五年(1648),四川一带抗清势力斗争如火如荼,清朝军队疲于应对。清朝决定调遣甘州的士兵到四川剿杀明军。消息传出,甘州军中一片哗然,一是大家不愿意离开本土作战,二是不愿意去四川送死,三是刚被强迫剃发,大家正一肚子怒火没地方发泄。
正在此时,巡道林维造又来火上浇油,他是明朝巡抚林日瑞的侄子,当初大顺军进攻甘肃,林日瑞被大顺军所杀,现在他想替叔叔报仇,严惩当年投降过大顺军的人。
米喇印等人当初均投降过大顺军,害怕被林维造报复,最终决心反清归明。
顺治五年(1648)三月,米喇印与丁国栋率部杀掉张文衡、林维造等人,占据甘州,宣布反正。
然后,米喇印等人率军东进,一连攻克凉州(今武威)、兰州等地,西北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苦于清王朝的残酷镇压与暴虐统治,纷纷响应,队伍一下子达十余万,对外号称百万。
二、拥立明王
为了师出有名,米喇印拥立了明朝宗室延长王朱识釧,以反清复明作为号召,得到了西北各地群众和官绅的支持。
朱识釧在兰州城据守,将自己的家眷也全部带进城,表示与兰州共存亡,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抗清热情。
米喇印等人率军四处征战,取得了很大的战果,几乎将甘肃全境占领,并推进到了宁夏一带,极大地打击了满清政府的暴虐统治。
四月中旬,陕西总督孟乔芳率军前往镇压。米喇印、丁国栋调集各地明军四万余人,重点防守于兰州。二十四日,清军进攻兰州城,米喇印率军迎战,虽然奋力杀敌,但最终还是被击败,无可奈何之下,只好率军转移,放弃兰州。
朱识釧见此,也被迫逃走,后被清军抓获,不屈而死。
三、失败战死
米喇印率军突出重围向西撤退,清军跟在后边紧紧追击。
五月二十七日,在永昌西的水泉堡附近,米喇印与清军不期而遇,慌忙中摆开战阵,迎战清军。战斗中,米喇印被清军的鸟枪所伤,仍奋力杀敌。
部下劝米喇印先撤,被米喇印拒绝:“今天生则同走,死则同葬。”最终,米喇印率部与敌人拼死力战,寡不敌众而壮烈牺牲。
米喇印死后,丁国栋等人收拾残部据守甘州。八月,清军兵临城下,派人劝降。丁国栋等人不为所动,放箭将来人射杀。
随后,清军发起攻城,被明军击退。
清朝甘肃总兵张勇下令围城。丁国栋等人趁夜率军出城,杀进清军营中,歼敌数百人。后,清军设伏,想一下子歼灭出城来犯的明军。
丁国栋率领一支弓箭手出城,射杀清军一通,又返回城里。
到第二年(1649)正月,清军攻破甘州。丁国栋等人退到肃州。清军得到援军的支持后,迅速包围了肃州,然后不分日夜地进攻。
丁国栋等人知道城破在即,而清军破城后习惯进行屠城,不想拖累城里的百姓,就主动放弃了肃州,准备撤往草原,然后与叛清的蒙古部合作,继续抗清。于是乎,明军在一个夜里开城突围,起初很顺利,将清军甩在后边。可是,离开城将近十里外,却不幸中了清军的埋伏。
结果,清军炮击明军,丁国栋等人负伤坠马,为清军所擒杀。
至此,米喇印等人领导的反正复明运动宣告彻底失败。
影响古代中国政局的悬瓠(汝南)之战(齐云轲)
悬瓠城,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汝南县城。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汝水东迳悬瓠城北,形若垂瓠,故取其名。”
悬瓠城因为地处南北交通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战争,其中发生在公元450年(南朝刘宋元嘉二十七年,北朝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就是极其有名的一次争战。
千百年来,令人不解的是,当时北魏军队大力攻城,围困了悬瓠城一个多月,眼看着南朝守军已经很难坚持下去了,破城在即,为何突然间撤军了呢?
一、悬瓠之战
东晋末年,刘裕在江南就稳定了局势,十分注重发展生产,与民休养生息。到了刘宋时期,经过宋武帝、宋文帝父子二人数十年的励精图治,南朝境内经济繁荣,军事实力得到加强,综合国力逐步提升,促使年轻气盛的宋文帝刘义隆有了“封狼居胥”建功立业之意。
在元嘉七年(430),见中原局势混乱,宋文帝派军北伐,企图趁机收复中原,建立不世之功。结果此次北伐不仅被北魏军队击败,还丢掉了金墉、洛阳、虎牢、滑台等地,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元嘉二十六年(449),南朝军队趁北魏与宿敌柔然之间大战之机,齐聚淮河两岸,企图浑水摸鱼,再次出击。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也不是个软柿子,一生从十几岁到四十几岁,几乎每年都在征战,早就有饮马长江,吞并江南一统天下之志。他听说自己与柔然大战之时,南朝蠢蠢欲动,想从背后插一刀,十分气愤,于是乎,就想干脆老子先灭了他刘宋。
第二年(450年)二月,拓跋焘率军杀向南朝,直抵淮河北边的悬瓠城下。
刘宋这边,听说北魏十万大军由其皇帝领头杀来,慌忙派遣足智多谋的南平王帐下的左军行参军陈宪掌管汝南郡事务,负责守城。
北魏军队轻而易举地将悬瓠城团团围住。当时城里的守军不过一千人左右,根本无法出城与十万人的敌人征战,只有固守待援。
兵贵神速,这是每一个用兵的人都了解的规律。北魏开始派军不分昼夜进行攻城,据《资治通鉴-宋纪七》记载,魏军“多作高楼,临城以射之,城中负户以汲,施大钩于冲车之端以牵楼堞,坏其南城”,“魏人填堑,肉薄登城……乘尸上城,短兵相接”,陈宪则鼓励大家奋力迎击,“战士无不一当百,杀伤万计”,然而“城中死者亦过半”。
由此可见,南北朝悬瓠之战极其惨烈。南朝军队因为人少,明白困境非常,以必死之心迎战,北朝军队中大多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剽悍善战,二者相遇,战况异常壮烈。
为了击败南朝军队,北朝方面派出永昌王拓拔休在占领的南朝州县里搜括粮草,大肆抢掠。南朝方面,宋文帝派儿子刘骏(即后来的宋孝武帝)等人督军救援。之前,北朝派军防止寿阳方面的宋军支援,不曾料到,刘骏派人从彭城赴援,魏军被击败。
拓跋焘是一位颇有谋略的军事专家,虽然外围被宋军击败,但是他立刻调整部署,派军前去截击,将宋军击败,使战势得以扭转。
可是,在这种局势明显对北魏有利的情况下,拓跋焘却突然间带军队撤走了。
围城四十二日,悬瓠城内基本上已经没有多少能提刀上城御敌的将士了,眼看破城在即,北魏却一下子拔营撤走,这是为什么呢?
二、撤兵原因
北魏撤军,实际上不是被刘宋即将到来的更多的援军所吓退,而是内有隐情。
此次北魏出兵刘宋,目的是狠狠教训一下不知天高地厚的宋文帝,让他知难而退,以后不再轻易挑衅北魏。所以,北魏一下子发兵十万出战,志在必赢。
此次拓跋焘突然间撤军回朝的原因,魏收在《魏书》中解释为北魏重臣崔浩因为编撰北魏的正史《国书》秉笔直书,触犯了鲜卑贵族利益,被北魏皇室给灭门了。一直宠信崔浩的拓跋焘大怒,撤军回来要查个清楚,替他复仇。
这种解释其实很难站得住脚,因为崔浩再怎么受宠信,拓跋焘也不至于昏聩到不顾国家利益,眼看就要破城了,突然间从前线回来替他报仇吧。死了那么多的人,耗费了那么长时间和物力,因为一个宠臣的死,就什么也不顾了,大老远回来替他报仇?这对于胸怀大志的拓跋焘来说,显然是不可能的。
那么,魏收是在造假、在扯谎吗?魏收,实际上与崔浩有亲戚,他的妻子就是崔浩的族侄女。
这件事,从《魏书》中得到的这个撤军原因不近情理,令人无法信服,我们不妨从当时与北魏对立的南朝史料中了解一下。
《宋书》中的《柳元景列传》和《索虏列传》中说的很清楚,崔浩之死,不是因为编撰史书遭到北魏皇族报复,而是因为谋反。柳光世是崔浩的小舅子,当时在北魏任河北太守,与崔浩意图组织河北义士群起,并约请柔然可汗届时率军南下,趁皇帝远离京城时,里应外合,颠覆北魏政权,恢复汉族政权。结果,崔浩“谋泄,被诛”。柳光世吓得从北魏叛逃到了刘宋,向宋文帝报告了这件事的始末。既然是向新主子刘宋皇帝报告这件事,所以,他应该不敢撒谎,他的说法可信。
本来在悬瓠城下,北魏军队即将取胜了,偏偏传来宠臣谋叛的消息,这是任何一位君主都无法容忍的事。崔浩被杀,那么其他同谋呢?他们为什么要谋反呢?这是拓跋焘急切想弄清楚的问题,事关自己的江山社稷,刻不容缓,所以,他才突然间撤军,功败垂成。
一般看来,拓跋焘火急火燎的撤军班师,有点太急了,致使南伐刘宋半途而废;事实上,对于帝王们来说,南伐以后还可以再进行,可自己的老窝要是被人家给端了,后果可就极其严重了。
如此,对于拓跋焘来说,撤军班师,也就成为必然的选项了。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