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文库 > 2018作品 > 详细内容
笔会作品集575(9篇)
发布时间:2018/11/4  阅读次数:1134  字体大小: 【】 【】【
  

笔会作品集5759篇)

  

【诗词歌赋】

【南乡子】新韵(汝南县第二初级中学   刘冬丽)

秋游蔡明园(汝南县板店乡中心小学   许志伟)

七律美猴王(江苏省灌云县杨集初级中学   费振启)

沉浸秋景(天中山教师笔会   邱士敏)

【散文随笔】

才女故居寻芳踪(汝南县第三初级中学   王继伟)

松花江边(汝南县第三初级中学   王继伟)

船行松花江(汝南县第三初级中学   王继伟)

【故事回忆】

美好的回忆(河南省濮阳市第三中学   任自愉)

【教育教学】

学习李芳老师英雄事迹心得体会(汝南县老君庙镇肖屯小学   郭前进)

  

【诗词歌赋】

【南乡子】新韵(汝南县第二初级中学   刘冬丽)

初醒黎明,

匆匆路上月盈盈。

数载春秋如一日,

三尺,粉笔无言书远志。

  

秋游蔡明园(汝南县板店乡中心小学   许志伟)

冬前北游蔡明园,秦相古城展新颜。

秋花吐艳人潮涌,盛世升平现眼前。

交通便捷促发展,高速新修有周南。

大美风光无限好,山水寄情伴余年。

老乐山人2018113日于蔡都

  

七律美猴王(江苏省灌云县杨集初级中学   费振启)

一身武世无双,赤胆忠心意志

火眼金睛神勇魔王。

山高路遭磨力同心奔方。

喜取真福四海,猴王名誉古今

  

沉浸秋景(天中山教师笔会   邱士敏)

别忙赶路,放慢步履,欣赏景致,尽是惊喜。

天高云淡,风清波碧,秋魂神韵,收敛之时。

天怎么会,如此高远;云怎么会,如此飘逸;

波怎么会,如此晶莹;水怎么会,如此清碧;

风怎么会,如此清凉;地怎么会,变成黄的?

乔木树叶,纷纷飘落,原本茂密,所剩无几,

树叶并非,惧怕寒冷,无水供给,不舍离去。

农民正忙,收割庄稼,燃烧秸秆,青烟冒起,

青烟随风,飘成玉带,把你视线,引向远去。

  

小区之中,那公园里,美不胜收,将眼迷起。

阳光照射,银杏叶片,淡黄金黄,变幻无比,

蓝天之下,逐渐过度,你说不出,是何滋味。

枫叶红了,浅红艳红,逐渐过渡,大有深意。

各种色彩,掺杂墨绿,五彩缤纷,光艳照人,

秋花之王,菊花艳丽,紫的白的,粉的黄的,

迎风斗霜,斗艳争奇,绿草从中,点缀艳丽。

各种果树,挂满果实,大大小小、形状各异,

沉甸甸的,色彩艳丽。压弯枝头,实感快意。

退休老人,悠哉悠哉,来到公园,一团围聚,

取暖聊天,打牌下棋,各取其乐,和平景致。

偶尔会有,歌唱人群,老人歌唱,伴奏乐器。

字正腔圆,歌甜音润。不管腔调,提足神气。

他们忘了,老之将至,歌声激扬,忘我陶醉。

秋天增加,一道风景,自由场景,十分亮丽。

如果你到,公园一走,会看到那,白发老人,

悠然闲逛,带着孙孙,张张笑脸,快乐至极!

秋雨绵绵,秋风习习,静坐窗前,雨声淅沥,

城市处于,烟雨之中,风声起伏,美妙乐曲。

秋风拂过,秋韵入梦,大地换装,不尽秋美……

丰收时候,收敛时光,美不胜收,成熟一季。

人生阶段,各有千秋,但最美的,不是青春,

因为青春,只是单纯,倒是晚秋,硕果累累。

这时的你,积攒深厚,儿孙满堂,自在无比。

尽情圆梦,情不自禁,沉浸秋景,兴奋陶醉。

2018.11.2.

  

【散文随笔】

才女故居寻芳踪(汝南县第三初级中学   王继伟)

庭院深深,站在她居室后花园的瞬间,一个长久盘踞在我心中的问题,触景生情地突然迸发出来:如果萧红不是英年早逝,活到现在该是什么样儿?

才女故居寻芳踪,美景如画叙曾经。萧红是中国30年代著名女作家,191161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原名张秀环,后改为张乃莹,她用笔名萧红发表作品,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萧红故居纪念馆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县呼兰镇建设街文化路29号。这里是女作家萧红的出生地。建筑始建于1908(光绪三十四年),原占地7125平方米,有青砖青瓦建筑30余间,分东西两个院落。东院为萧红家人起居的地方,院有近2000平方米的菜园——萧红笔下的后花园。

纪念萧红陈列展览在萧红出生的5间住房内,陈列面积计152平方米。内容以纪念萧红、评介萧红生平为中心。有萧红的著作、遗物、生活照片和参加各种活动的照片,中外名人赞美怀念萧红的书画作品、传记、小说和评论文章等。还收藏500多件文物,有中外名人的墨宝460幅,也有呼兰历史文化的文物。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几位知名女作家之一,她的很多文学作品就是根据她所出生成长的家乡而创作的,是上个世纪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她对我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是哈尔滨的女儿,是这块黑土地的骄傲。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电影《黄金时代》中汤唯饰演萧红,冯绍峰饰演萧军。他俩演的很投入,其中有些镜头讲的是萧红在写作过程中抽烟,汤唯为了饰演好这个角色估计抽了不少。当萧红写作上没有头绪时,当她和萧军的感情出现问题时,她就抽烟来使自己冷静或是发泄情绪。最让人感觉真实的还是汤唯率真的表演,历史中萧红是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在那种战乱纷飞,四处漂泊的岁月,她要独立自主,但是她毕竟是女性,在感情上还是有所限制的。

现在人们评价她时认为她出名部分因素在于她生命中出现的四个男人,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80年代萧红的作品才开始火起来,认为她在感情上的这种放纵迎合了现在的人们的口味。但是我认为好的作品会经过时间的检验,根本原因是与她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关的。她的文学作品有着博大的视野和旷达的胸襟,批判了封建主义的禁锢,对人类能过上安稳富足的日子充满了期盼。她在那个年代较早地接触了“五四精神”,她就是要追求自由、平等和爱情的永恒。她曾经问过萧军,他的爱情哲学是什么,他回答说:爱便爱,不爱便离开。这点与她也很相像。

老房子虽不如现在楼房的设施完备,但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神秘,好像总想要走近它。我想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应该更喜欢住在这样的神秘的房子里吧。

房子不是太多,院子也不很大,一个小时走了一大圈了,整理得还算整洁、有生气,不像是无人居住的样子。故居分东西两个院落,东院为萧红自己家使用,大门南开,两院共有房舍30间,东院8间,西院22间。东院五间房后有一近2000平方米的菜园,即萧红在小说里所说的后花园。

看着这雕像,就想起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不一样。记忆里的童年是快乐的。

萧红虽然仅有31年的短暂人生,却留下了《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等一批优秀作品,其中很多被译为英、法、俄、日、韩等多种文字,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被誉为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独特标识。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可是白云一来了的时候,那大团的白云,好像洒了花的白银似的,从祖父的头上经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那么低。”

很朴素的白描,似乎在你耳边娓娓道来,在这样的话语中你回到了童年,闭上眼睛,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春天的鹅黄浅绿的柳树芽芽,夏天小溪里的晃啊晃啊的纸叠小帆船,秋天田野里的黄灿灿的油菜花,即使是数九寒冬,也能在雪地里跑啊跳啊,大声的喊啊。快快乐乐、无忧无虑。

年岁渐长,岁月无声。斑驳的树影倒映在篱笆墙上,夕阳把你的身影拉得好长好长。

我来到萧红故居,已到下午,天气炎热。这里没有其他游客。看门的大爷也好奇地看着我,打开大门,迎面的就是萧红的塑像。眼神清澈,眺望远方。

整个院落沐浴在阳光下,榆树墙修剪得整整齐齐。小菜园里种着各种果蔬,或开花或结果,不时见到小小的蜻蜓盈盈飞舞,彷佛也沾染了才女的灵气,很难捉到。

按照《呼兰河传》里的描述,院门有导向图,其实不用向导,也一目了然,前院的草房要稍稍大一些,后面的矮小。想起书里一些悲惨的事,不忍驻足。

“故居”中间是一排套屋,前后都是院子。一进大门的前院,已经有现代的花坛、雕像、藏书阁,还有收票处。那就像一个序言。套屋是熟悉的,东北的炕,满清的桌,西洋的梳妆台,传统的墨宝,最引人的虽然是那不成文学的简介,但那其中含有的内容介绍是唯一带有怀念和人气的东西。那些文字不停的让人在脑中想象构画属于那个时代和世界的故事,不停的让人牵起书着里的属于生活和真实的片段:“原来她睡在这儿”,“原来她这样梳头”,“原来她喜欢这个”,“原来她和她就在这聊天”……原来,我们和她就是在这里遥望,彼此交换了一下浅浅的、沉沉的微笑。

近代才女其实不少,如果用花来做比喻,张爱玲像一株水仙,临水照花魂;陆小曼罂粟一样的怒放,美着自己,蛊惑着他人;冰心像冰凌花,剔透晶莹。萧红呢,做一株普普通通的格桑吧,花期长,生命力顽强,虽然平凡,但依旧点缀着街前庭院,从入夏到深秋。

后院的花草很高,在我现在的记忆里似乎高过人头。可能是余日的原因,院子有古老咸旧的颜色,有些像过去的老照片。说实话,我喜欢这儿多一点。一开始就这么感觉到了。

原来这就是“后花园”?!我无法相信,也无法不相信。它,应该不是这样,又应该是样……我哑然失笑。习惯的抬头望天,忽然有种幻想,她在天里看我,看她的后花园,就像我频繁回首一样,她也在回眸,也许不仅仅是在天上,甚至在她离家的途中,奔波的人生中,或者还有日本的海滨,最后一定在香港浅水湾边,在她的角落里守望和翘望着后花园里的一草一木,春华秋实……

院子里已经没有旷地,全是小径,是横七竖八斜躺在花园和高树中间的小道罢了,很有味道。我每一条都走上一段。花草掩映了几间房子,上着锁,破着窗,里面是煞风景的废物,但外面的墙上确是挂着当年感人的故事:“长工的爱情”在这里艰辛、伟大的演绎,很美!还有些不规矩的月亮石门,竟然又套出这么多七七八八的小院子,我不及看,只顺着尾墙,在青石和花草间回眸,这种方式是最好的。

我看了很久,迟迟不肯离开,但我拗不过催促,尤其是夕阳的邀请。我,走回去,看到这院子的名字和身份:“后花园”。

我真的只记住后花园的感触和棱角,换句话说,只有那方方的后花园“依旧”,虽然属于萧红的大倭瓜、小黄瓜早已换作花木,但依然可以嗅到那已古老却清晰并香甜的味道,或者还有祖父长胡子里温馨而有些老朽的微笑。

  带着阳光色彩的人却总是有如许多坎坷的人,这便是在一生中就存在的轮回:童年的欢乐与落寞的黑色遭遇后重新复燃在黑色的墨痕中,她笑得有点黯然,却清楚、坦然。

“终于有一天,我骑着一匹白马去唤醒沉睡着的公主,她在城堡里为着这一次相遇静静地,静静地守侯了不知多久。……”

191161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出生在呼兰河畔的呼兰城中,1942122日病故于日军占领下的香港,

萧红之墓葬于香港九龙浅水湾,新中国成立后迁移至广州城郊公墓。这个才女的短促一生中,不仅凝聚了中国文坛的许多往事,还留下一些文史学家待解之谜。

心随桃花思旧事,轻叹红颜多薄命。去萧红故居,常常为了寻找那份漂泊人生的苍凉与孤独,还有舔抚伤口时片刻安宁的美丽。这孤陋的小院子,从前的“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呼兰河传》)。那遍体伤痕的小主人,告别人生时曾悲壮宣言“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如杜鹃啼血,曾使多少人读得泪流满面。

从前,萧红走出这风雨故园,去寻找她美丽的精神家园,而今天竟成了无数人心中如烟如雾的故园。

岁月无情终将老,纵是天骄也成空。作为女人和作家,萧红痛苦地分裂了自己。她以女性身躯负担了旧时代中国妇女所负担的,来自社会、民族、家庭与男人的一切苦难与屈辱。作为父亲的女儿,她被革除祖籍赶出家门。为了寻找自己心中的精神家园,她带着英勇的抗争和美妙的希冀,走出呼兰河边的封建之家。在男人世界作为妻子她成了丈夫的城堡中的囚徒。在上海,因萧军另有所爱“常用拳头打她”,心碎的萧红一年之中曾三次出走夫门。为了寻找她的精神家园,她又不得不忍辱回到他的身边。与萧军分手,在某君身上她看到了新的温暖与疼爱。作了新妇同时也破灭了她甜美的憧憬。为了寻找她心中的精神家园,她忍受着新夫的讥讽与轻藐,为他做饭、抄稿子。在日军轰炸下的香港,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萧红竟久久看不见他的影子。作为母亲,她曾两次流产,永远破灭了为人之母的渴望。作为女人,她完完全全地失败了。她满是伤痛的身心,苦苦希求着,等待着人生的早晨。

她漂泊着,寻找着,终没得到。以至她痛苦地呼喊:人生到底为什么才有这漫长的夜啊?

在文学之乡,她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她以自己独特的人生体味,独有的天资、悟性,8年的颠沛流亡中,写出了百万字的作品。她以《生死场》、《呼兰河传》、《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完成了她捧给文坛虹霁清新的壮丽日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鲁迅先生曾对斯诺坦言,说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她在文学的精神家园里获得了辉煌,摆脱了当日文坛上公式化概念化的浅白的“对生活的反映”的模式,为自己找到了思维与文体,以及语言自由。

人生百世终离去,不敢苟活负此生。也正是如此,一部《呼兰河传》,“孤篇盖关东”,北方边城流丽的风俗与人情,使得今天的东北作家没一人能超越它的情境。

走出萧红故居,常常觉得在这里失落了什么,也常常对自己说:去寻找你的精神家园吧!

20181030

  

松花江边(汝南县第三初级中学   王继伟)

在美丽的松花江边,有一座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这里有一个小广场,聚集了很多南来北往的人们……

松花江是黑龙江的最大支流。它本身也有两条主要支流,一为源于长白山天池的第二松花江,另一是源于小兴安岭的嫩江。两条支流在扶余县汇合后称松花江,折向东北流至同江县注入黑龙江。全长一千八百四十公里,流域面积五十四万平方公里。松花江流域范围内山岭重叠,满布原始森林,蓄积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山脉上的木材,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森林区。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坐落在风景如画的松花江南岸,是这座英雄城市的象征,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57年特大洪水”于1958101日建成的。它由前苏联设计师巴吉斯·兹耶列夫和哈工大第二代建筑师李光耀共同设计,塔址由时任哈尔滨市市长吕其恩确定。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由基座塔身、喷泉、围廊和广场等四部分组成。塔的基座呈方形,上窄下宽,带有收分,由深绿色花岗碎石砌成,非常坚固耐久。曾获中国建筑业最高荣誉奖。    

19328月,就是哈尔滨沦陷于日寇铁蹄之年,哈尔滨爆发了开埠以来第一次洪灾,最高水位是119.72米。当时已投靠日本人、甘做汉奸的原东省特别行政区长官张景惠,迷信透顶,愚昧致极,连最起码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浅显道理置之于不顾,听信巫师点拨,用供板抬牛、羊、猪三牲之首在埠头区(今道里区)江岸祭祀,祈求洪水回落。绝堤江水从傅家甸(今道外区)一带一拥而入,市区一片泽国,成千上万生灵涂炭。

1957年,松花江上游连降暴雨,爆发百年不遇特大洪水,最高水位达120.30米。当时新中国重要工业基地的哈尔滨壁垒森严、众志成城,在英雄的哈尔滨抗洪大军面前,洪魔被降服。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由立体塔身和附属的回廊组成。塔高225米,塔基用块石砌成,意味着堤防牢固、坚不可摧 ,塔基前的喷泉,象证着勇敢智慧的冰城人民兴利除患,把惊涛骇浪的江水,驯服成细水长流造福于人民。塔下阶表示海拔标高119.72米,标志1932年洪水淹没哈尔滨时的最高水位; 塔上阶表示海拔标高120.30米,标志1957年全市人民战胜大洪水时的最高水位。

沿着中央大街往北走不远,就看见防洪纪念塔了。纪念塔由塔身和回廊组成,塔高225米,塔基用块石砌成,这意味着江边的堤防牢固、坚不可摧;塔基前的喷泉,则象征着勇敢智慧的哈尔滨人民,正把惊涛骇浪的江水驯服,兴利除患,造福人民。

走近细看,只见塔身雕刻着当年防洪抢险的生动场面:有宣誓上堤、运土打夯、抢险斗争到胜利庆功等情景,集中描述了哈尔滨人们在防洪斗争中表现的英雄气概。罗马式回廊高7米,由20根擎天柱连成弧形相衬托。塔顶是工农兵和知识分子组成的圆雕;搭基前有两层水池:上层标志1957年全市人民战胜特大洪峰时的最高水位,它高于下层水位0.58米;下层标志1932年洪水淹没哈尔滨的最高水位。池内的喷泉象征着英雄的哈尔滨市人民,已经把汹涌的波涛驯服成清涓细流。这座塔现在已成为英雄城市哈尔滨的象征。来哈尔滨的游人,纷纷来此拍照留念。松花江水映衬着这座雄伟的防洪纪念塔,与美丽的太阳岛构成了一道驰名于世的壮丽景观。

防洪胜利纪念塔,设计方案防洪胜利纪念塔纪念塔曾经有3个方案,40多年前,建造这座表现哈尔滨人民奋勇同自然灾害抗争并取得胜利的纪念塔时,曾发生过很多故事。塔建在什么位置最合适,是政府首先遇到的问题。经广泛征求意见,归纳了3个方案:一、把塔建在中央大街轴线与堤顶道路轴线的交叉点上;二、把塔建在江边,即临江堤坡的顶端上,同时把围廊建在江中;三、把半圆围廊的外表面与堤顶道路的边线拉齐,塔身靠近中央大街一侧。经过多次讨论,最后当时的市长吕其恩拍板决定,采用第三个方案建设。“塔镇江天”也就是纪念塔主塔还没有建成时,哈市政府就决定,东侧浮雕墙背面加上“塔镇江天”4个大字。先请哈市一位业余书法家临时题了这4个字,刻在胶合板上,准备等以后国家领导人来哈市时再为塔题字。当时,西侧浮雕墙背面也安放一块胶合板,上面记述了建塔经过。经过20多年的风吹雨淋,木板都已腐朽了。1990年,哈市政府重新修改了碑文,并将其雕刻在大理石板上,成为永久性建塔碑文。防洪纪念塔的雕塑中有一位送酒大娘的形象。这段佳话说的是在1957年的抗洪中,各堤段均有人日夜看守。当时每天险情不断,抢险护堤的任务十分艰巨。很多险情出现在风大浪急的天气里。战士们跳入水中抢险堵漏,上岸后全身冻得直发抖。此时,总有市民为战士们披上大衣,送上热酒暖暖身子。所以,在表现抢险场面的浮雕中,就加上一位老大娘为刚上岸的战士端来热酒、披上大衣的这一场面。

人们常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其实松花江才真正是从天上来呢。松花江是满语“松阿里乌拉”的转译,就是“天河”的意思。

在波花粼粼的松花江面上,横跨着气势雄浑的大桥,大桥建于1986830日,大桥规模巨大,结构新颖,呈剪子形状。是黑龙江省流域上建设的第一座特大型永久性公路桥梁。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的建成,结束了江南江北犬声相闻,不相往来的历史。它将松花江北岸的太阳岛风景区和南岸的斯大林公园连成一条秀丽的风景线。让人们尽享北国风光,使游客流连忘返。大桥贯通了哈尔滨至黑河、萝北、满州里等国道干线。松花江大桥坚实的桥墩屹立江心,桥下是滔滔的松花江水在奔腾,桥上每天成千上万穿梭般的车辆和行人来来往往。

松花江宽阔、江水浩淼,傍晚的江风,带着江的味道,轻轻拂过,夕阳映红了天边也映红了江水,我们随了众人,慢慢的游走。再次回到防洪纪念塔时,夜幕已经降临了,华灯初上,广场上的舞台正在表演舞蹈,惟美梦幻,一如盛夏的哈尔滨的夜。重温抗洪精神,将这种精神发扬,并以这种精神鞭策人们为建设“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充分展示我市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扩大“冰城夏都”哈尔滨的美誉度,促进名城保护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19971111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问哈尔滨,当得知当时也有上万侨居哈尔滨的俄罗斯人参加了抗洪,特意前来参观了巍然屹立在松花江畔的哈尔滨军民防洪纪念塔,并深深地致了三鞠躬。

1998年夏,哈尔滨发生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最高水位达120.89米,哈尔滨数万名人民解放军官兵、本地驻军某部官兵,用“钢铁长城,子弟兵铸就,危难之处显身手”的英雄气概再次谱写一曲威武雄壮的胜利凯歌。现在塔身上的金色曲型圆管,就是120.89米的水位标志。

2003年,市政府又对沿江一线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造,防洪纪念塔广场周围进行了拆迁整治。如今,“一江、一塔、一街”三大景观已经融为一体,现已成为哈尔滨名副其实的标志性建筑。

时至今日,防洪纪念塔已不只再是当年军民一致团结抗洪的纪念,他已经成为同太阳岛、索菲亚教堂、中央大街等一样的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到哈尔滨旅游的外地游客游览哈尔滨会路径的基本景点之一,在这里可以坐船去往太阳岛,也可以延中央大街至索菲亚教堂领略哈尔滨别具一格的欧洲风情。

2018112

  

船行松花江(汝南县第三初级中学   王继伟)

松花江由长白山北坡天池出水口长白瀑布跌落以后,由五道白河、古洞河等汇成二道松花江;长白山西坡的锦江、漫江、松江河等汇成头道松花江。头道松花江与二道松花江流到抚松、靖宇、桦甸交界处汇合成松花江。再经由吉林、扶余三岔河后,有嫩江注入,以直角转向东北,经肇源转向哈尔滨,再经巴彦、木兰、通河、依兰、汤原、佳木斯、桦川、绥滨、富锦与黑龙江汇合后,经由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而进入鄂霍茨海中。

松花江物产丰饶。它盛产鳟鱼、鲟鳇鱼、大马哈鱼等,至清朝,这些珍稀鱼类一直是朝廷的贡品。江里还盛产珍珠,松花江里的珍珠是极品;据说当年慈禧凤冠上那颗硕大的紫珠就是,相传她还送给英国女王一枚同样大小的珍珠,女王十分珍爱。

松花江历史悠久。在汉魏时称为弱水;唐代时候称为那河、栗末河;辽金时称为鸭子河;元代时称宋瓦江;直到明代才正式称为松花江。

松花江,蜿蜒曲折,缓缓而流,绕着北方名城哈尔滨,转了半个圈。江的这边是公园、旅游区,别墅、疗养中心、培训中心等各种休闲娱乐、渡假观光场所。各种风格的建筑,小巧别致,全是欧式风格或俄罗斯风格。江的那边是年青的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幅繁华的景象。

江畔座落着小岛“太阳岛”,岛不算大,但在全国名气很响。太阳岛上有一巨石,是郭沫若亲笔书写。

“节日的夏日里,天空多么晴朗,我们来到美丽的太阳岛上,小伙子心情多么欢畅,姑娘们穿上游泳装。”

这首动人的歌曲,电视画面上美丽的镜头,把我从千里外召唤到这里。

江水滔滔,几艘驳船,缓缓驰来,各种游艇穿梭般地招揽顾客。静静的松花江芦苇丛中,张着捕鱼网,清清的晨风中,漂来水草的清香。

江上,横贯东西的大铁桥,张开双臂,火车在桥上缓缓驶来。清清的松花江,两岸绿柳低垂,青松挺立,百花盛开。风景如画,令人神往。

江畔人很多,风筝很多。老人孩子,还有那些热恋中的男女们,各自握着一条线,像在放飞着心中的理想,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虽然风筝离我们很远,心里却充满希望。因为你知道你手里握着的那条线,像是一种缘分牵引着彼此。只要线不断,你还是可以在风中驾御它。我总认为放风筝是种思想的放飞,让自己的心事以及梦想,随着风筝飞翔。

浪花此起彼伏,江面不停的传来美妙动人的歌声,歌声伴着音乐,让人流连忘返。游船乘风破浪在江中来回驶过,游泳健儿在水里嬉戏玩耍,水性好的爱好者横渡松花江不在少数,当游船经过,江中时而不停的掀起波浪,发狂的江水冲刷或击打岸边,时而传来阵阵水泊的响声。好似在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之客,江鸥在近距离亲近我们,不停的在头顶掠过。大自然的风景啊,真是如痴如醉的迷人。

静静地坐在船上眺望着远方,我循着她的目光望去,那里有迎风翱翔的江鸥,满载游客的游船与划空而过的高空缆车,他们相继远去之后,松花江依然是那样的静,这正是我想要的感觉,只是正午的阳光有些毒,晒在身上有些火辣作痛,幸好几片云彩及时飘过,还带来了几滴雨滴,这时候身旁的一对情侣将一只纸做的小船放入江中,旁边的小女孩见状连忙推波助澜,小船顺着江流慢慢的向下游飘着飘着,默默地注视着它良久,良久……

松花江以流经面积、水域丰富而成为我国除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河以外的第六大河。一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道出了沿河好儿女不堪忍受日寇铁蹄的践踏,誓死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赤子之情,唱遍了大江南北。松花江以其悠久的历史见证着东北的变迁,它欢快的浪花中,翻腾着无数优美的传说和故事,形成了一方水土独有的文化观念与形式。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我衰老的爹娘……”这是一首流唱于全中国甚至全球华人世界的令人热血喷涌热泪盈眶的歌。在这首歌的背后,有一段令中华民族将永远无法遗忘的历史。八十七年前的今天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沈阳北大营的中国驻军发动武装进攻,接着对我国东北地区进行大规模武装侵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躺在肥厚、柔软的沙滩上晒太阳,甜美地睡上一觉,身体放松极了,坐起来静静地欣赏着两岸的景色,徐徐的江风吹过,时而心旷神怡,时而痛断肝肠!

美丽的松花江,“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那个难忘的日子,却让松花江畔血流成河,那里有我们的同胞,一个个在野兽的蹂躏下魂断东北、血染松花江,多少家庭支离破碎、多少人流离失所、多少英魂情系中华……愿我们的中华大地越来越强大,愿明月下不再有太多的相思苦。

  

【故事回忆】

美好的回忆(河南省濮阳市第三中学   任自愉)

在我记忆里,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通过博客告诉博友们,一起分享我的幸福和快乐。同时也将我的记忆变成博文,形成文字装进博客,成为永久的记录保在电脑里……

回忆从今天开始,也许会断断续续,也许是颠三倒四,也许受学识的局限在表叙上词不达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事情绝对都是真实的。甚至包括里面所有人的名字。否则博文就变的毫无意义。

首先我要写进博文的是一位心底善良,性格开朗,乐善好施,乐于助人的胖大姐。我回忆她的原因有二:一是她有恩于我。我下面将概括的予以讲述。常言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我是一位感恩之心极重的人。二是今年春节刚过我获悉她因病去世的消息。她享年只有六十六岁。真可谓:好人不长寿。把她写入博文正是为了忘却的记忆。以此来告慰她的在天之灵。

安息吧,我尊敬的老大姐。

实际上我说的‘胖大姐’是当时所有熟悉的人对她的一种昵称。‘胖大姐’她叫王丽华,不足一米六0的个子,胖胖的,看上去很有福气的那种样子。我认识她的那年她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一个儿子两个丫头),丈夫史保椿是阳泉矿务局(就是今天进入全国五百强企业的阳煤集团的前身)一矿的工会主席。他本人阳泉市平坦办事处的话务员。

那一年我从市里下到平坦办事处恊助工作,因为我是外地人,对山西的生活很不习惯。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粮油供给比例粗粮比较多,每月每人供给三十六斤粮食中粗粮占百分七十。尽管山西人变着法粗粮细作,可我还是受不了,刚刚走向社会不久,工资又低,常常宁可忍饥挨饿,也不愿意咽下土豆、用玉面作的糕和豆沙之类的东西。胖大姐看在眼里,她心很细,生活并不富足的她常常省吃俭用,蒸了馒头舍不得让孩子们吃,而悄悄的送给我吃。她告诉我:小张啊,你史大哥(她丈夫)矿上供给的细粮多,吃不了。我专一为你蒸的馒头,千万不要客气。经常饿肚子,胃会出毛病的。起初我信以为真,后来我才知道,她哄孩子。那有小孩不爱吃好的。

胖大姐是个大好人,对于象我这样一位举目无亲的外地人来说,她对我的关心、呵护、照顾、帮助,完全是出于同情,她是无私的,不图回报的。多么纯朴善良的老大姐呀,她在我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她很幽默。常常能用一句山西方言把我逗乐。是胖大姐陪我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

胖大姐的为人,为所有熟悉她的人所称道。不管是年老的还是年少的,不管是谁遇到困难,只要让她知道了,她都会慷慨相助,毫不吝啬。有的人说山西人‘小家子气’,那么胖大姐就是晋人中的另类。

胖大姐与我虽然不是一母同胞,可她胜似亲姐。常言说:老姐比母。有的时候她做的真比母亲想的还周到。

我与胖大姐相处的日子,还不到一年。八三年初我就调回了河南。在那短暂的岁月里,胖大姐成为我心中的女神,她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如此的完美而不可替代。一幌二十多年过去了,与胖大姐相识相处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我与胖大姐离别后,曾经利用出差的机会看望过她三次。每次她都是再三的叮嘱:姐身体很健康,不要惦记姐。待孩子都成了家,我一定到河南去看你。好人啊,可好人不长寿。六十多岁的人应该说是安享天伦之乐的岁数,她却离我们而去。

我欠胖大姐的情太多太多,我很内疚,今生今世已无法偿还。能够做的只能在心里默默为她祈祷。祝福她在天堂里一路走好。

晚安!

  

【教育教学】

学习李芳老师英雄事迹心得体会(汝南县老君庙镇肖屯小学   郭前进)

网上新闻是这样描述李芳老师的:“2018611日下午放学,李芳在护送学生过马路时,面对失控的摩托三轮车冲向学生,义无反顾地冲上前去挡护学生,自己被严重撞击,经全力抢救无效,英勇牺牲,年仅49岁。李芳同志扎根山区从事乡村教育29年,一直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精心育人,深受学生爱戴、家长尊敬、学校认可。她多次放弃调往城市工作的机会,将所有的心血倾注在山区教育事业,用爱心抚育每一个孩子。她以德施教,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她钻研创新教学方法,精心为学生上好每一堂课。她心怀大爱,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用生命为学生上好最后一堂课,让崇高的师德和不朽的师魂熠熠生辉,塑造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李芳同志是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的先锋模范,是乡村教师的一面旗帜。”

读到这里我热泪盈眶——只有具备高尚的师德,深深的母爱,狭义的心肠,无比的善良,才会有柔弱之躯撞钢铁,我以我血溅轩辕之大无畏英雄之壮举!美哉!李芳!壮哉!李芳!你是当代刘胡兰,你是当代真英雄!你是教师的骄傲,你是教师的自豪!当这个社会到处都在报道教师的负面新闻,什么打学生了,罚学生了,骂学生了,你用生命,你用鲜血告诉世人,人间自有好老师!你不愧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因为你的灵魂是那样的崇高!49岁了,等于扎根山区一辈子,平凡的工作,平静的生活,没有改变你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凡中的伟大追求!平常中的极强烈责任感!

什么样的教师才称得上好教师。教师该做什么,如何去做呢?李芳老师给了我们答案!

古人云:上善若水,滋润万物而不争。李芳老师真做到了上善若水!微薄的工资,简陋的宿舍,崎岖的山路,孤寂、冷清的寒夜,两地分居的凄苦,孩子夜里发烧的焦恐......祖国这片可爱的土地,让您献了青春,献了精力,献了生命!轻轻的你走了,正如你当年轻轻的来,但是,您29年的坚守,您英雄样的壮举,永远记在人民的心头!轻轻的你走了,你的学生不会忘记你,信阳人民不会忘记你,驻马店人民不会忘记你,全省人民不会忘记您!全国人民不会忘记您!您是河南人的崭新名片!

49年的柴米油盐,49年的酸甜苦辣,49年的人间冷暖,49年的势力白眼,49年世俗的金钱铜臭,物欲横流,没有腐蚀您一点点!爱生如子,您做到了!听党的话,扎根山区教育,您做到了!您不是党员,胜出党员,能让良心未泯的某些党员汗颜!习书记说,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您交出了达到国标的答卷!

向李芳老师学习!我们要学习她上善若水,听党的话,服从组织安排,不忘初心,扎根乡村基层教育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工作态度;我们要学习她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冷落,出淤泥而不染,灵魂高尚,心怀大爱的人格魅力;我们要学习她义薄云天,浩气长存,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气概;我们要学习她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凡中的伟大追求!平常中的极强烈责任感!

伏案沉思:是金子早晚要发光,怀才像怀孕早晚会被看出来,一个高尚的灵魂在关键时刻,大可兴国安邦,小可行侠仗义保护弱势群体,像群星般璀璨,像太阳般温暖,耀眼!

2018.10.26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3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