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文库 > 2017作品 > 详细内容
教师作品之477(10篇)
发布时间:2017/9/25  阅读次数:673  字体大小: 【】 【】【
  

教师作品之47710篇)

  

诗词歌赋

【采桑子】读南怀瑾言(汝南县实验学校   王俊磊)

【采桑子】送别(汝南县实验学校   王俊磊)

【扬州慢 新韵】中华蓝氏寻根汝南(汝南县第二初级中学   刘冬丽)

故事回忆

大姐(汝南县第三初级中学   王继伟)

小街(汝南县罗店镇尤庄小学      倩)

小龙虾(汝南县罗店镇尤庄小学      倩)

衣(汝南县罗店镇尤庄小学      倩)

困苦出成绩(天中山教师笔会   邱士敏)

教育教学

新学期新“烦恼” (汝南县第三小学   丁奎伟)

家校携手,打造关爱的天空(赤峰市巴林左旗杨家营子学校   徐亚丽)

  

【采桑子】读南怀瑾言(汝南县实验学校   王俊磊)

三千青史春秋梦,

昼也思量,

夜也思量。

利禄功名愁绪长。

  

一朝悟道田园乐,

心不彷徨,

志不彷徨。

半卷诗书品杜康。

  

【采桑子】送别(汝南县实验学校   王俊磊)

秋临汝水染堤岸,

一叶飘零,

万树寒声,

鸿雁行行辞北行。

  

低吟浅唱阳关曲,

句句叮咛,

字字深情,

此去经年何日逢?

  

【扬州慢 新韵】中华蓝氏寻根汝南(汝南县第二初级中学   刘冬丽)

千载悠悠,古城多变,但闻姓起汝南。

溯昌奇始祖,岁岁复年年。

赐蓝氏、英才辈辈,圣贤忠孝,兴业勤专。

盼寻根、无限乡思,珠泪湿衫。

  

赤心切切,望平川、独树遮天。

叹几度春秋,桑田巨海,何改苍颜。

诉不尽胸中意,躬身拜、涕泣坟园。

恰东风吹绿,犹觉春意欣然。

  

大姐(汝南县第三初级中学   王继伟)

大姐叫荣军,听母亲说,因为大姐出生时父亲正在东北当兵,军属光荣,姥姥就从她非常喜欢的门前挂的“光荣军属”小牌取的名儿,荣军,拥军。

长我十二岁的大姐,个儿不高,白里透红的脸庞,一双大眼晴,清澈、安静、善良。

长姊如母。我是大姐一点点抱大的,大姐后背是我童年的摇篮。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集体时,父母天不亮就出工了,为了照看我,在父母的说服下,大姐初中没有读完,就含泪辍学回家。冬天,大姐背着我到房前太阳底下暖和;夏天,大姐抱着我在树荫下凉快。

十四五岁的她,已经是家里的一把好手,洗衣、做饭、割草、喂羊、喂猪样样干得出色,心灵手巧的她自己学会了做鞋、裁衣,缝缝补补更不用说。

有一年中秋节,母亲偷偷给大姐一个月饼,说“闺女,这些年委屈你了,妈给个月饼补补吧,可别让你弟弟看见。”她仔细端详着自己那块月饼,并没有舍得吃,只小心地用手抠下一小块,放进嘴里尝尝。

那天下午,我和几个小伙伴出门疯玩去了,晚上玩累了,疲惫地回到家,姐姐竟然一个人傻呼呼地捧着脑袋望着圆圆的月亮发呆。见我回来,姐姐一边揉着眼睛,一边拿出她的那块月饼,“饿了吧,给,你吃吧。”“你咋不吃呢?”“姐过吃了。”“姐,说等我长大给你买好多月饼吃!”“好,姐等着。”

就在那天晚上,我知道了月宫有桂树玉兔,知道了嫦娥奔月……

大姐虽很早就辍学了,但她非常喜欢学习,她的枕头里一直藏着钢笔和笔记本,我特别羡慕大姐抱像一块砖那么厚的书本来看,有时,也学大姐姐的模样,一页一页的翻着看,在密密麻麻的字里头忽然发现一两个认识的字体,就高兴的手舞足蹈大声地欢呼。

到我三四岁,老爱跟在大姐后面,摇着她过腰的辫子,感觉大姐很美。

大姐常教我唱歌,识字,也讲书里的故事。待我六七岁上学的时候,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能看懂小人书上很多的字了。

有一次,母亲得了重病,好几天昏迷不醒,父亲是生产队长,又远在宿鸭湖水库工地带工。白天,大姐带着我们到医院看母亲,晚上,几个人在家里哭着一团,整天在悲痛中煎熬,根本没有心思上学了。这时大姐开导我:“小弟,你一定要坚强,要挺住!虽然爹妈不在跟前,可你还有姐姐呀,你要是这样下去,咱们怎么对得起父母啊?”“你还是个男孩子吗?男孩子应该坚强面对现实!”姐姐噙着泪水企盼的眼神,那是大姐如母般的关爱,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手足情深,骨肉相连。于是我又重新背上了书包,勤学苦读,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城学校。

后来,姐姐也出嫁了,我考上了大学,那年中秋节,姐到学校看我,我说:“姐,等我毕业有了工资,中秋节给你买好多月饼吃!”姐姐笑笑,说:“生活总会好起来的。我等着那一天。”可是还没等我毕业,姐姐却因故去世了。

在我考上学的第二年暑假开学后星期天,大姐夫突然来我们家,母亲悄悄把我和弟弟叫到一边去,告诉我们,大姐因为误食农药不幸去世了。天真弟弟小声问母亲:“那,人死了后,就一直都不回来了吗? ”母亲点点头。他又问:“那大姐死了后,会跑到哪里去呢﹖”母亲无力的瘫坐在地上,说:“天堂!”他又问:“天堂远吗﹖”母亲点点头头:“远,很远,一辈子的距离!”

看着母亲眼泪汪汪的样子,我咬着嘴唇,跟父母赶紧到了大姐家。

我哭着,跟着那一群人,来到了刚挖好的墓坑,把装着大姐的棺木推了进去,封土,压实。这,就成了我大姐的家,妈妈所说的天堂。这,就是天堂吗?天堂,原来是埋在泥土里……

从大姐家回来,母亲把一双新买的上海牌手表交给我,说那是大姐去世前一天给我买的。

我哭成了泪人。

我的大姐是一位善良、脾气好,和蔼可亲,为人忠厚,待人真诚的好姐姐。为了供我们几个弟弟读书,她省吃俭用,舍不得添一件新衣。

大姐,愿在天堂的你能看到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

2017922写于大姐去世30年忌日。

  

小街(汝南县罗店镇尤庄小学      倩)

从去年开始,市里搞双创,严禁小摊小贩抢道占街做生意。一开始,我以为还是像以前一样,就检查那几天严一些,过后一松还照样儿,可这次似乎不一样,刚开始还零零星星偶尔能在街上看见一两个拉车推摊儿卖东西的,但渐渐地,这些人找不到踪影了。

其时,我挺喜欢这些小摊小贩的。他们不但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同时也赠予了我们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奇和快乐。

离家不远的南海公园门口,有一个小规模的“集市”。每天早上五点多,这里就已经熙熙攘攘了。天蒙蒙亮时,从路灯还亮着的安静的小区走到这时时,我就会有一种忽然间接了地气的感觉,本来挺孤单的自怨自艾就会悄然无踪。这里早上卖瓣大多是蔬菜、水果,间或有一些花花草草。卖蔬菜的,大多是自家园子里摘的,卖家大多都是骑着电动车,三轮车或者是脚踏车,有时还有拉架子车的。车上菜不是很多,种类却不少。碧绿的小葱参差不齐,沾着露珠的小白菜小灵灵的,红红的番茄大小不一,歪歪扭扭的黄瓜顶着黄花,细长的豆角从来都不是整齐的,还有带着虫眼的茄子。如果是季节,还会有绿色的大南瓜和带白毛的胖冬瓜,同样,数量不多,卖相不好,就那么一两个,静静地等待着。农作物刚下来时,这里也能看到。豌豆角、玉米棒、新花生和还皮绿毛豆,都是抢手货,去得晚了,没得买。

来赶“早集”的大都是闲不住的老年人,我奶奶就是其中之一。老人家睡眠少,早早地起来,脸不洗牙不刷就去抢鲜“淘宝”。所以时不时地,她会让我们大大地惊喜一番:沾着泥巴的地梨子,湿漉漉的鞭菱角,或者几个老面老面的不甜,吃着噎人的大香瓜。于是,我们的心情,从早上开始就洒上了快乐的粉末。

早市持续不长,仿佛是怕影响交通,大家都很自觉地在七点钟左右散去,不管东西卖完卖不完。

除了节假日和双休日,白天这里基本就没有摆摊的了。但两边的门面店铺同样让人感到贴心和温暖。五金日杂、洗护百货、衣帽鞋袜、粮油生鲜、快餐小吃,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这些店铺往往会把东西摆到门外,所以一路走来,我倒觉得挺好玩,看看这,瞅瞅那,下班的路上就少了许多寂寞,多了许多乐趣。

除了这些,小条小街最主要的是让我觉得特别方便,特别生活化。家里缺个针头线脑,少些柴米油盐,来这里,都能解决,哪像现在,买个冰淇淋,都得跑老远老远,郁闷!

到了傍晚,这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热闹。跟早市不同的是,这次卖东西的分两大类,一类是从相隔不远的市场直接批发过来的大堆的蔬菜水果。另一类是各种各样的小吃。第一大类水果居多,蔬菜偏少。这些小贩们卖的东西都比较单一,比如卖洋葱的,就直接拉一车洋葱在叫卖;卖豆角的就光豆角,几大筐;大蒜,直接就大包在那,要多少称多少。水果也是,葡萄、西瓜、桃子,一样一大堆,谁也不影响谁。这些蔬果比超市里价格便宜,深受人们的欢迎。偶然,也会有一个摊上拉好几样的,那是固定在这里摆摊的,人家都有固定客户了,这些小摊的存在,让我们不必担心因为天气或其他原因这里没有水果买。

这个时候的交通的确挺让人头疼的,尤其是旁边的学校一放学,接孩子的家长多,车多,买卖东西的人多,行人也少不到哪儿去,交通拥堵,在所难免。所以,一般情况下,有急事儿的,熟悉路况的,都不会在这个时间点儿凑热闹。只是苦了那些无法绕行的公交车和不明情况的人们。我想也许只有在这个时间,大家才不怎么待见这些小商小贩吧。

大约七点多吧,路基本就畅通了,来来往往的小车少了,匆匆回家的电动车也少了,两边的饭馆开始把桌子搬出来了,那些卖阔步吃的也都推车拉盆地找好地方稳定下来了,小街又开始了更新一轮的也是一天当中最为热闹的喧嚣。卖烤肠的,烤毛蛋的,炸鸡柳火腿的,卖粉浆面条炒凉粉的,卖烙馍豆腐红薯干稀饭的,还有人气居高不下的麻辣烫。这些小吃,都很平常,少有大鱼大肉,多是面饭蔬果,似乎每一家的生意都是那么好,每一个小小的摊位前总是围着一群人在津津有味地吃着,说着,笑着。那些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桌椅之间,充满了尘世最香甜的味道。

一场紧锣密鼓的创卫,赶走了所有的快乐和方便。小街一下子就安静了起来,不光是流动的摊贩站不住脚了,就连店铺的门口,也让收拾得干干净净,利利亮亮的。奶奶早上习惯性地早起去小街转上一圈儿,很多次回来后都长嘘短叹,唠叨着这没有那不见了。偶尔,还能见她拎回来一块豆腐什么的,那这一天,奶奶就不知不觉多了些许笑容。晚上,街光路静,想耍个懒,去买个包子稀饭都不知道该去哪里了!

看着干净,漂亮,道路畅通畅通的小街,虽感叹着创卫的成果,但心底深处,还真的是很想念那个曾经热闹可爱的小街。

  

小龙虾(汝南县罗店镇尤庄小学      倩)

一到时夏天,似乎小龙虾成了主角。你看各个大小饭店,不约而同地把招牌菜单换上了一盆红通通的小龙虾,麻辣小龙虾霎时成了城市里最风靡的一道菜。

那天,我正在学校培训,妈妈带着弟弟和弟妹一起来了,说是好不容易买了几斤小龙虾,还有花甲,让我一起回老家,说家里有地锅,还有劈柴,用大火好好焖一下,肯定好吃。我不喜欢吃虾,尤其是龙虾,原因只有一个,那样子,太吓人。从小到大,像螃蟹、甲鱼这些长相不那么温柔的东西,我都是敬而远之,别说吃了,看着就够了。妈妈说,你不是喜欢吃辣吗?尝尝吧,保准你会觉得好吃。

一进家门,弟弟就戴上橡胶手套,让妈妈给他准备好剪子、小刀,开始收拾。那些个龙虾,个头虽然不大,气势却不小,那俩大虾钳,一个劲儿地在舞动,好像准备一有机会就夹住什么。弟弟又是刷又是剪,弄了近四十分钟,才算告一段落。

妈妈围着围裙接着上场。姜、葱、蒜,还有各种大料,全部备好后又拿出四罐啤酒,风风火火地开始了。

火一开,先是爆葱姜的香味飘来,接着就呛鼻的辣味儿扑来,我们全是一个喷嚏接一个喷嚏。辣味过后,开始有啤酒的香味了。

爷爷一边洗酒杯一边嘟囔:“这龙虾,吃它个啥呢,都是壳儿!”我也随声附合,弟弟说:“等一会儿你就知道了!绝对让你一吃忘不了。”

两个小时过后,一盆家庭式的麻辣小龙虾被摆在了院子里早就等待多时的桌子上,与之相伴的,还有一盆花甲。

龙虾,我只尝了一个,便再也不想下筷了,麻、辣、香,的确不错,如果不惧食物的样子,倒真不失为一种美味。可一看到那虾依然生龙活虎的样子,我就悚了。弟弟和弟妹直接手套都不戴,左一只右一只吃得超级嗨!妈妈则一边吃一边说:“就这一盆,在酒店里少说也得二百多块,还是咱自己在家做的实惠,味道也不差,下回咱还这样吃!”爷爷也是吃了一个,奶奶是一个都没敢尝。于是,我们三个看他们三个吃,弟妹的嘴唇比涂了口红还鲜艳,弟弟连声高呼:“过瘾,太过瘾啦!老姐,再给来一罐冰镇啤酒啊!”那种恣意畅快的表情,感染了我们一家人。

第二次与龙虾邂逅,是弟妹专门去水产市场,还找朋友才买到的。这次没有时间回老家了,但是弟弟家又没有得劲的大锅,只好去老丈人家借了一口中号的铁锅回来。晚上,弟弟又呼朋引伴地叫了好几个朋友。老家院大桌宽,放一两盆食物并不显得有多突兀,可弟弟家的餐桌,是一般家庭的通用型,一摆上这大盆的龙虾,就像回到了原来吃大块肉,喝大碗酒的年代。有了上一次的体验,我决定不再和那“宁死不屈”龙虾有亲密接触,哪怕它再美味!我坐在客厅里,一边哄小孩,一边分享着他们的快乐。吃到最后,弟弟竟从屋里抱出一件方便面,别出心裁地让妈妈一包包拆开煮个半软,然后用凉水过滤,浇上龙虾汁上桌。结果,几个人大叫好吃,看来,刺激的美味也能激发人的美食创新思维呢!

我发现,人真是奇妙,有时很小的一件事,可以让心伤上好几天,但一道中意的饭菜,瞬间便能化解所有的不快,并能激发出无限的愉悦,尤其是在很多人一起共同分享时!

前些天,一直以来的高温终于有所收敛了,天,开始了连绵的小雨和阴天。这也好,能让人凉快几天天,喘口气了。姥姥村里的人开始了一项新的劳作——去湖里挖龙虾。

舅舅打电话给妈妈说,湖里的龙虾都成把抓了,又多又在,一天能挖好几斤呢!妈妈问他挖了没有,舅舅说这几天忙着浇地,没顾上去。村里天天有人挖,天天也都来人收,问妈妈要不要。当然要了,妈妈说自己湖里的东西,野生的,肯定好啦!孩子们那么喜欢吃,还得多要些哩!我长这么大,还第一次听说龙虾可以从泥里挖呢!真是长见识了。这泥里的龙虾,个头特别大,是之前买的两个大,颜色不是红,而是暗红,都成黑的了。它们一个个张牙舞爪,特别生气地挤来扭去,似乎在发脾气。

虾大,也就难收拾。妈妈戴了加厚的手套都被它们给弄透了,家里最锋利的剪刀,也得费好大劲儿才能剪动他们硬硬的壳儿。我笑妈妈,美味,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晚上,弟弟又是给这个打电话,又是给那个发微信,让大家都来品尝宿鸭湖大龙虾。我知道这又是一个“盛宴”,但却一点也不留恋地提前回家了,我宁愿,回家喝碗稀饭。有些美味,是要因人而异的。

  

衣(汝南县罗店镇尤庄小学      倩)

“人靠衣装马靠鞍”,“人靠衣装,佛要金装”。这两句千年不蛀的经典老话,很贴切地道出了衣裳的作用。

从远古时代的树叶、草绳、皮毛,慢慢发展到布、帛、丝、绸,再到现在品目繁多的材料,衣裳,已经不仅仅只是遮体挡寒之物,而是身份、地位、兴趣、爱好、能力和口品味的一个代名词了。我对衣服,有一种怀旧的情结。

说来可笑,在我衣柜的一个小匣子里,有一套已经暗黄沉旧的短裤短袖,那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一套衣服,一直舍不得扔。小时的我几乎是没有新衣服的,妈妈姑姑们在广州,总是会时不时地寄来一大包花花绿绿的旧衣服。那里,外来打工的人多,来来去去的人流量大,衣服这些身外之物带来带去就显得累赘和沉重,于是,能扔就扔,能送就送。这些衣服,虽是旧物,却不脏不破,有的甚至还是七八成新。当然,合身的很少,多数不是大了就是小了。因此,我的穿着,总是那么地不尽我意。那套黄衣服,是我记忆中的第一套新衣。那还是我期末考试得了双百分才换来的奖品哩!衣服的上面,是忍者神龟的全身像,我太太太喜欢了,那神龟大大的眼睛笑眯眯的,像个亲切的小伙伴,可爱得紧呢!妈妈说,我就知道你这个假小子会喜欢,你姑还非让给你买裙子!尽管它似乎是一套男孩的衣服,却被我如获至宝地爱惜着。

渐渐地,我长大了,上学了。我终于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女孩子了。三姑又给我寄来一大包花花绿绿的旧衣服,全是她们小姐妹们的。这些衣服,穿在她们身上,瘦、小,把人包裹得玲珑有致。姑姑说南方人偏瘦、小,还特别喜欢显身材的衣服。可不是嘛,你看,八九岁的我穿上是很大,空荡荡的,却不显得突兀,反正我们农村孩子的衣服要么是大,要么是小,合身的很少。奶奶说,长一年,短一年,不长不短又一年。听听,多会打算哪!

在这些衣服当中,有一套绿色的裙子特别地讨我的欢心,是那种树叶刚长出来的嫩绿色。上衣有些大,但原本应该是超短裙的让我穿刚刚好,还是百褶的呢!我乐,不单单是因为百褶裙是很能征服小女孩儿的款式,还因为刚好那个颜色,就是我最喜欢的颜色。而且在我所有的同学伙伴当中,包括身边的大人们,能穿整套衣服的,也是少之又少。那宽宽大大的裙子,让我感觉自己一下子长大了好多,漂亮了好多,自信了好多。那年暑假,我穿着那套裙子,神采飞扬地走在广州的大街小巷,意气风发地奔跑在家乡的田野里。

穿着那套裙子,妈妈给我拍了许多照片,至今还完好地保存在我的相册中。时不时地,我就会翻上一翻,那如同植物一样的我脸上的自信、纯真和毫无顾忌的开心,总是让我想流泪。

四年级时,我有了人生中第一件新的、漂亮的公主裙。同样也是我考了好成绩之后的奖励。粉红色的裙纱,泛着光泽的裙衬,还有一粒粒串成花朵形状的白色珠子和粉色亮片,这么美的裙子,让我一下变得文静、乖巧、甚至优雅起来。公主,童话里的公主啊,那是满足我对美所有想象的惊羡啊!如今,我竟能拥有公主那样的一件衣服,我怎能会不激动和珍惜呢?于是,我不敢再随意趴在桌子上,怕蹭脏了;不敢飞快地跑,怕纱被什么东西勾住了;不敢放肆地去和伙伴跳皮筋,怕一不小心,伙伴们给踢黑了;连写字的时候都小心翼翼,生怕裙子被笔水染到了。兴许裙子真的是很漂亮,在我们学校也找不出第二件,好几个老师见了我都会夸一句:“这小姑娘今天真漂亮!”我的表姑,是当时的一位老师,我去办公室交作业时,她当着我的面和老师们说:“我那大妗子,今年五十多岁了,我哥我嫂都没在家,你看人家把俩小孩照顾多好,大的干净,小的也不脏,你们谁见过俩孩子的衣服邋遢过……”从那以后,我知道,衣服,不光要漂亮,还得干净。

初中时,妈妈给了我的大惊喜,竟送我一套裙裤。天,在当时,一个小小的初中生,谁穿着过那样的衣服呀!就是大人们,也没有吧!我妈真是在广州呆久了,什么潮流都想往老家搬,看见别人家姑娘穿什么好看就想给自己姑娘整点儿回来。可她得知道,衣服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变的呀!而且那套裙裤,颜色极其另类,黑色的树枝打底图案,上面开满了大朵大朵红色的牡丹花,给人极其强烈的视觉冲击。乍看,好像很老气,可那鲜艳的花却又让人眼前一亮,甚至会惊一家伙。我实在是不敢穿,反正也不怎么喜欢,我可不想成为同学们的焦点。有一次在家,我试了一下,那宽大的裤腿真的很不方便,我个子底,又不能穿高跟鞋,一不小心就踩到裤脚了。算了算了,还是放着吧!后来,这身衣服被我那针线活儿超棒的奶奶左剪又裁,做成了一个小被子。还别说,挺好看的!

再长大,衣服就多了起来。高中所在的小县城,有专门针对学生的一条时装街,衣服便宜,款式也多,我们经常光顾,可买了那么多,却再没有令我记忆像前件衣服那样深刻的了。

如今,买衣服更是家常便饭了。星期天总是要去街上逛逛,有时是奔着某些衣服去的,但有时,根本就没有买衣服的计划,但碰到了,也会大包小袋地提回一大堆。日子便在这些花花绿绿的映衬下显得多姿多彩。

有了淘宝,买衣服变本加厉,我觉得自己简直就是“购物狂”了。没事就想翻翻看看,瞅瞅新款,瞧瞧潮流,入眼了,啪啪几个数字,衣服就给送到家了。眼瞅着衣柜里的棉麻纺织越来越多,却总是还觉得缺点什么,总想着再添上个一两件,心情,也会在这些柔软中飞扬起来。或许,这就是衣服存在的意义吧!

  

困苦出成绩(天中山教师笔会   邱士敏)

1965年,家里十分困难,有时连点灯的煤油都买不起,连一分钱的花销都没有。祖母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没有办法,经常带着干粮到野外挖“半夏”,也好换几个钱救急。

到了夏天,家里的9棵桃树果挂满枝,暑假里我就担负起了看桃的任务。桃子成熟时,父亲接连5天担着桃子到附近集镇上去卖,换回了一些钱,解决了燃眉之急,还留下两棵桃树的果子自己吃。这下好了,有时中午或晚上就不做饭了,吃几个熟透的桃子就算一顿饭,祖母还美其名曰“桃养人”,吃了发胖。有时,祖母为了不做那一顿饭,就哄着我给我“说瞎话儿”(讲故事)了事,我也深知生活紧张,就勉强同意。这年夏天,为了不让祖母天天给我“说瞎话”,我就学会了做一些简单的饭,如稀饭、面条之类。因为我正在发育成长,饿得比较快,光吃桃子不吃饭哪能行?

在看桃期间,我发现有人找祖母看病。后来才知道,祖母用祖传秘方为他们治好了腮腺炎。我当时很好奇,心想,如果我也学会了治疗方法,不是一件好事吗?我就向祖母要求,让她教我治疗方法。祖母对我说:“这可是祖传秘方,我连你父亲都没有传,一传我就不灵了!”我就反复劝说祖母,强调她年纪大了,早晚也要传人呢!传给孙子又不是外人,孙子长大后能为人间做好事,又能为祖母传名,等等。祖母经不住我软磨硬缠,终于将治疗腮腺炎的秘方传授于我。自那时至今,经我手治愈的腮腺炎已超过400例,且患者不打针、不吃药,基本上做到了手到病除。

自从进到老家,我从未尝到过鸡蛋是什么味道,就连端午节也没有吃到一个鸡蛋,只煮一些蒜瓣儿了事。其实,这样的苦日子我是过贯了的,一切苦我都能忍受,只是不露声色暗暗叫苦罢了。

经济的紧张给我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当时,我已经上了四年级,需要订一些报刊辅助学习。经过商量,父亲同意让我订一份《中国少年报》。越是艰苦,我越是刻苦学习,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当时任班主任的朱玉敏老师对我很好,还有穆文照老师,对我也很关心。由于成绩好,二、三、四年级我都是班干部,一些同学对我还有不少帮助。

1966年春天,我实在交不起学费,班主任穆文照老师为我想了一个办法:说是老师睡床上的草苫子都很旧了,需要更换一批了,让你父亲编织几个草苫子卖给学校,你的学费就可以解决了。

说起草苫子,过去在农村,苫子是家家户户必用的,谁家没有几床苫子?不仅所有的床上铺的是苫子,夏天在外边乘凉,也都搬个苫子铺在门口或大路边。那时的夏天,闷热难挡,不象现在家里有电风扇或空调,天热大都在家不出门,享受着电气化带来的凉爽。我小的时候,夏天除了下雨以外,几乎每天夜里都是搬床苫子在村子的大路边睡觉,村子的男人门也都吃过晚饭后,早早的搬床苫子走出了自己的家门,睡在路边或宽阔的麦场上,享受着大自然赐给的凉爽。家里就成了女人门的天下,她们也都搬出苫子在自家的院子里乘凉、睡觉。所以苫子使用的多,而又频繁,坏的也快。因此,每到收麦的时候,家家户户总是要打上几床苫子自用。

父亲自然是打草苫子的好手,他利用几天的空闲时间打了八个草苫子,捆绑起来担到了学校,为我解决了两个学期的学费。平时的费用,老师还不断给父亲出点子想办法。那两年,家里的红枣、红薯等我都给学校背过。不这样不行啊!生活那么困难,哪来的钱呢?我对此虽然暗自伤心,但我不灰心,不丧气,我想,总有一天会好起来的。

由于我的努力,在这年夏天初小升高小的考试中,我考取了赊湾区高庄公社总分第一名!老师鼓励我,学生羡慕我,邻里称赞我,父亲也高兴得了不得!村上的一名老中医专门领着孙子(与我同班)到我家,面对着我的奖状,把孙子狠狠地训斥了一顿。他说:“你不要小看这一张奖状,这是用勤奋换来的,你用三车麦子也买不到!”是啊!这个第一名,确实是我在贫困中用辛勤和汗水换来的!谁能知道这两年我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谁知道我的很多学习时间都是在饥饿中度过的?现在,人们只看到我瘦小的脸庞、瘦弱的身躯、尖小的下巴,却看不到我付出的努力和饥饿的煎熬。也许,就是这些艰苦给了我帮助,给了我做人的勇气。这两年是平凡的,但它给我今后的道路铺垫了路基。

  

新学期新“烦恼” (汝南县第三小学   丁奎伟)

我们学校工作历来就是做到早准备,抓过程,重落实,讲成效。各项工作开展及时有效。我在班级管理方面也有这样的做法,但还是遇到不少的“烦恼”。

首先遇到的就是开学认识又一批新面孔。在刚刚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我们和学生从陌生,到认识再熟知,期间经过多少眼神交流,学习当中的相处等等。刚熟悉一批孩子,包括孩子们的习惯爱好,学生也熟悉了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可是又送走了……

而新的学年,我们又要重新在脑海里记忆刻画新的面孔,新的身影,增加许多的工作量。

教学多年,总感觉一些学生总有另外一些曾经教过的孩子的“影子”,比如有的圆圆的脸,大大的眼很相似、有的性格内向胆小不敢回答问题、还有的声音极其相近、甚至有的长相,动作,连走路的姿势都那么的一致。

开学的时候,见到学生的名单两个女生,一个是刘静怡,一个乔静怡,两个孩子都是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个头不高,扎两条小辫子,长相也很相似,稍远一点看,好比姐妹花。看到乔静怡有时却喊着刘静怡的名字,遇到刘静怡喊着乔静怡,不小心把自己也搞得糊糊涂涂的,好在孩子们只是笑一笑而过,好尴尬呀。

现在班里有个任宇凡的学生,从长相到动作各方面和前年班级里的徐宇凡很相似,有好几次把任宇凡叫成徐宇凡,也感觉不好意思,

开学时候不但是要从头认知孩子们的信息,就是学生的学习基本情况也要渐渐记在心底,谁的计算能力强,谁爱劳动,又有谁经常缺作业,就连调整座位也要问一下这两个学生原来在不在一个班……

的确,新的学期,新的班级,就会有新的挑战,当然也会有更多的新的期盼,新的快乐。

  

家校携手,打造关爱的天空(赤峰市巴林左旗杨家营子学校   徐亚丽)

今天,召开了全校留守儿童和单亲儿童家长培训会。说实话,为召开这次家长培训会,政教处和班主任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先是调查留守儿童和单亲儿童的人数,再是了解家庭基本情况和学生在校表现情况,然后针对这些情况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其实,从统计结果出来的那一霎那,我就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从人数上,我校留守儿童共111人,占到了学校总人数的17.76%左右;单亲家庭的孩子共95人,占到了学校总人数的15.2%左右。再看他(她)们的表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良行为突出、上进心不强、自控能力薄弱、逆反心理严重;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现优秀,成熟较早,自理能力强,一副“小大人”的样子,行为表现着实让人心疼。针对这样一个群体,最难管理的表面看是学生,其实是家长。

首先家长对孩子要求不严。由于隔代或父母单方监管,监护人对孩子提出的要求都尽量满足,无论这些要求是否合理。有的家长一味娇宠孩子,甚至达到了溺爱的程度,使孩子形成诸多不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主要体现在物质方面,诸如知识辅导或情感交流几乎为零,孩子们想说的话没有地方述说,对提出的疑问不能解答,而且有的家长经常性地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孩子,有时家长的教育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使学校教育真正处于5<2的状态。特别是当孩子出现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沟通携手的时候,学校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隔代监管的监护人年老体弱,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你就是现在给我500元钱我也去不了学校”;单亲家庭的孩子很多都是父母再婚,相互推诿。试想一下,孩子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这样一个教育环境里,又怎能心静如水,纯洁如雪呢?

针对如上问题,我们给家长提出了如下建议:

1、父母外出打工,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至少留一人在家陪护孩子。

2、外出打工的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每周至少打一次电话和孩子交流。

3、离异家庭的父母,要多给孩子传递正能量,不要把大人之间的恩恩怨怨牵扯到孩子身上,要离人不离心,这个心要都要用在爱孩子身上,让孩子既不缺父爱也不缺母爱。

       4、临时监护人要常常对孩子进行辛苦和感恩教育,让孩子知道钱来之不易,体会父母外出的艰辛,懂得感恩。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3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