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28 元稹
元稹:一生中的三件幸事
元稹堪称风流才子,也是唐朝诗人中比较幸运的一个。官至宰相,且多为百姓着想,做官声名不错。尽管仕途中也多次遭贬,但官至宰相的实在是寥寥无几。除了文学上和政治上的成就外,元的人生有三件幸事最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三事,许多人一生也得不到一件,他全得到了。
首先,他拥有一段完美的爱情与婚姻。他与韦丛的结合,虽起初看似是利益交换,但韦丛的贤淑、吃苦耐劳以及高贵的气质,使得这段婚姻成为了元稹人生中的一大亮点。韦丛不仅将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两人婚后感情深厚,如胶似漆,共同度过了七年的甜蜜时光。韦丛的早逝,让元稹悲痛欲绝,他所作的《离思五首》便是他对亡妻深情思念的见证。尽管元稹后来多有绯闻,但他对韦丛的怀念却从未减退。
其次,元稹与白居易的深厚友谊,是他人生中的又一大幸事。两人一同举仕,一起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的情谊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彼此思念,心心相印。无论是春风得意时,还是落魄失意时,两人都相互扶持,共同前行。白居易对元稹的评价极高,认为他是自己的唯一知己。元稹的逝世对白居易打击巨大,他所作的《梦微之》更是深情至极,令人动容。
最后,元稹的初恋崔氏,虽然未能与他携手共度一生,但却成为了他心头永远的朱砂痣。崔氏才貌双全,家境富足,是元稹心中的挚爱。两人曾有过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但最终因现实原因而分手。尽管元稹对崔双文始乱终弃,但这段初恋经历却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多年后,身居高位的元稹仍试图以表兄身份探望崔双文,却遭拒绝,可见崔氏在他心中的地位从未动摇。
刻苦的童年
元稹的童年生活,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充满欢笑与无忧无虑,相反,那是一段充满艰辛与刻苦的时光。
他出生在一个曾经显赫但已逐渐没落的家庭。在他八岁那年,父亲不幸离世,留下了母亲和他几个年幼的兄弟姐妹。家庭的突变,让元稹的童年蒙上了一层阴影。失去了家中的顶梁柱,生活顿时变得异常艰难。
为了生计,他的母亲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担。母亲日夜辛劳,即便如此,家中的生活仍捉襟见肘。他作为家中的长子,很早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他看着母亲疲惫的身影,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忧虑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他深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于是,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刻苦读书。白天,他帮助母亲做家务,照顾弟弟妹妹;晚上,他则点起油灯,埋头苦读。
由于家境贫寒,他无法买到足够的书籍和文具,常常需要借书来读。有时候,为了借到一本好书,他要走上很远的路,甚至要忍受别人的冷眼和嘲讽。但小小的他从未放弃,他坚信知识就是力量,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走出这片困境。
在刻苦的学习过程中,他逐渐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和智慧。他的诗歌和文章,不仅语言优美,而且思想深刻,很快就在当地传为佳话。人们纷纷赞叹这位少年的才华和毅力,也为他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他的童年,虽然充满了艰辛和不易,但也正是这段经历,锻炼了他的意志和品格。他培养了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也懂得了珍惜和感恩。这些宝贵的品质,伴随了他的一生,也成就他杰出诗人、文学家的至高荣誉。
幸娶韦丛
元稹,虽自幼家道中落,却凭借过人的才华与不懈的努力,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声名大震。不过,按照当时的朝制,他只是有了做官的“资格证”了,但尚未被任用。说白了,此际他还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生活现状尚未些许改变。然,就是这个穷书生,被时任京兆伊的韦夏卿看中了,韦夏卿相信他日后必成大器,于是将爱女韦丛许配给了他。
韦丛,是韦夏卿的幼女、爱女,可谓掌上明珠,自幼便享受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她不仅美貌如花,更兼才情出众,是京城中许多青年才俊梦寐以求的佳人。
命运的安排让这两个看似毫无交集的人走到了一起。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过得十分甜蜜。韦丛并没有因为元稹的贫寒而有所怨言,反而用自己的温柔与贤惠,默默地支持着丈夫的事业。她勤俭持家,变卖嫁妆以补贴家用,甚至不惜亲手为元缝制衣物。
元对韦的深情也是溢于言表。他时常在诗中表达对妻子的感激与爱恋,那些缠绵悱恻的诗句,不仅见证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然好景不长。韦因长期操劳过度,加上身体虚弱,不幸染上了重病,在其二十七岁的青春年华里,便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对元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无法自拔。为了寄托对亡妻的哀思,他写下了大量的悼亡诗,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离思五首》和《遣悲怀三首》。在这些诗中,他深情地回忆了与韦丛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表达了对亡妻的无限思念与愧疚之情。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流传千古的名句,便是两人深情的最好诠释。
元白友谊
元稹与白居易,因对诗歌艺术的共同追求而结缘。他们的诗歌理论观点不谋而合,都热衷于倡导新乐府运动,以笔为剑,抒发着对时代的感悟与人民的关怀。这份文学上的共鸣,让他们的友谊超越了普通的交往,成为了文坛上的一段佳话,世人尊称他们为“元白”。
春日里的一天,阳光明媚,万物复苏,白居易与好友李建相约共游长安城的慈恩寺。寺内,繁花似锦,香气袭人,两人漫步于花海之中,不禁沉醉。为了增添游兴,白提议以花为媒,折下花枝作为行酒令的酒筹,一边品酒,一边吟诗,仿佛要将春天的忧愁都随着酒香散去。就在这欢乐的氛围中,白的心中却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远方好友元稹的身影。此时,元正受命出使东川,远离了长安的繁华与朋友的温暖。思念之情如潮水般涌来,白便挥毫泼墨,即兴写下了《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当日到梁州。”字里行间,满是对友人的深深怀念与遥祝。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梁州,元稹也正被同样的思绪所困扰。夜深人静之时,他梦回长安,与白居易一同漫步在曲江之畔,再次踏入那熟悉的慈恩寺,欢声笑语,仿佛一切未曾改变。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与亭吏的呼唤,将他从梦中猛然惊醒,原来自己仍身在梁州,远离故土与挚友。这份突如其来的失落感,让元稹立刻提笔,记录下了这场跨越千山万水的梦境——《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诗中,元稹以梦为桥,表达了对白居易深切的思念之情,以及现实与梦境交织下的无奈与感慨。
这两首诗,让元白之间的深厚情谊跃然纸上,即便身处异地,心却紧紧相连。他们间的故事,成为了后人口中传颂不衰的元白友谊。
咏菊名句
古人常用诗赞美“四君子”之一的菊花,前有东晋陶渊明爱菊,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金句;后有唐杜甫赏菊,留下了“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的名句;白居易也曾作“耐寒唯有东篱菊”以歌颂菊花;而到了贞元十八年,正值二十四岁的诗人元稹在看到秋冬季节毅然傲放的菊花时写下了“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诗句,这成为元稹名句之一。
这首诗名为《菊花》,全诗内容是: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其一、二句语句平铺直叙,仅十四字却从三个方面表达了元稹的爱菊之心,充分描写出他对菊花的缠绵爱恋之情。三、四句则将他为何如此深爱菊花的缘由表达得淋漓尽致,有人爱菊花的姹紫嫣红、有人爱菊花的清隽高雅,元稹则不爱那表面的色彩与香气、却独爱百花中菊之最后凋谢,爱它这不惧严寒、依然傲放的精神。这首诗是从日常生活中发掘而来,看起来平淡无奇,实则韵味非凡。王安石也曾作同题《菊花》一诗,但相比较之下,元稹的咏菊诗更为世人所传诵。他的挚友白居易更对此念念不忘,在诗中写道“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菊诗”。这其中所表达出对好友的相思之情赫然在目。
作为唐朝著名诗人,他诗词无数,元稹名句也不只限于咏菊,元稹名句还包括“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等。
风流才子
元稹是个典型的风流才子,除了韦丛之外,元稹还曾与多个女子有过情感纠葛,有记载的就有5个。
一是崔双文。也就是后来《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元稹寓居蒲州时,恰逢崔双文母女因当地驻军**而寻求庇护。元稹与崔家有一层亲戚关系,因此出面委托蒲州的将领关照崔家母女。崔母为感谢元稹的帮助,设宴款待他。在宴会上,元稹被崔双文的美貌所征服,两人四目相对,一见钟情。后来在红娘的掩护下,两人私会西厢,暗通款曲。由于种种原因,元稹最终未能履行与崔双文的婚约,而另娶了韦丛。两人的初恋故事是一段充满浪漫与遗憾的情感历程。若干年后,元稹将自己的这段初恋经历,写成了传奇小说《莺莺传》。到了元代,剧作家王实甫根据《莺莺传》等前人的作品,改编成了杂剧《西厢记》,成为了一部代代相传、备受人们喜爱的不朽之作。
二是安仙嫔。安仙嫔出身于平常人家,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在元稹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期间,由于元稹疾病缠身且需要照料年幼的女儿保子,好友李景俭便安排安仙嫔嫁与元稹为妾。安仙嫔嫁给元稹后,悉心照料家庭,为元稹分担了不少家务和照顾孩子的责任。尽管元稹当时处于贬谪的低谷期,但安仙嫔始终对他温柔体贴,与他共度难关,展现了她的善解人意和坚强品质,给予他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元稹与安仙嫔之间的感情非常真挚。在安仙嫔病故后,元稹深感悲痛,并写下了《葬安氏志》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安仙嫔为元稹生育了儿子元荆,元稹对元荆也爱抚有加,甚至在元荆夭折时写下了《哭子十首》来哀悼。
三是裴淑。裴淑出身于官宦世家,是刺史裴郧的女儿,她不仅貌美如花,而且才情出众,擅长诗歌创作。她的诗作在当时也颇受赞誉,与元稹之间有着诗歌上的交流和共鸣。安仙嫔去世后,元稹迎娶了裴淑为继室。作为元稹的妻子,裴淑在家庭中扮演了贤妻良母的角色,对元稹和家庭成员都关怀备至。在元稹官迁会稽、长安、武昌等地时,裴淑因故难以同往,元稹便赋诗以慰,裴淑也作诗答之,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2023年10月,裴淑的墓葬在陕西咸阳洪渎原被考古工作者发现,出土了壁画、陶俑和墓志等珍贵文物。裴淑的墓葬修建于元稹墓东“数步”,但并未与元稹合葬。据墓志记载,这是因术士推演“姓利不合”“岁时不利”,所以裴淑不能与丈夫元稹同穴合葬。
四是刘采春。刘采春出身寒微,家乡有江苏淮安和浙江绍兴两种说法。她与薛涛、李冶、鱼玄机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早年因家境贫寒未受系统教育,但天赋异禀,尤其擅长歌唱与表演。她首婚嫁的是同为戏子的周季崇,与丈夫及兄长周季南组成家庭戏班,以表演参军戏为生。参军戏是一种类似相声的滑稽戏,刘采春的加入使其内容更丰富,她以诙谐的台词和动人的歌喉成为戏班核心。刘采春与周季崇的婚姻起初平凡而温馨,两人共同在江南各地演出参军戏。元稹任浙东观察使时,刘采春随戏班至越州演出,其美貌与才华令元稹倾倒。元稹写下《赠刘采春》赞其“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并展开热烈追求。25岁的刘采春最终抛弃丈夫,与45岁的元稹开始长达七年的婚外恋,最终未能逃脱被抛弃的命运。刘采春是中唐时期的一位杰出女艺人,她以如梦似幻的才情、宛如天籁的歌声和充满神秘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为那个时代的文学与艺术画卷增添了绮丽独特的色彩。
五是薛涛。薛涛出生长安,今陕西西安,幼时随父薛郧入蜀,后寓居蜀中,即今成都。也是唐朝四大女诗人之一,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元稹在蜀地任监察御史时,与薛涛相遇并产生了感情。但随着元稹的调离,两人的感情也逐渐淡漠,薛涛最终在成都病逝,终身未嫁。她一生坎坷,却洁身自好、坚韧前行,屡遭磨难仍心怀天下;她一身傲骨,虽然出身不好却不自卑,敢直面权贵淫威直抒己见,颇有大丈夫之姿;她在诗中敢怒敢言,面对高官名士也敢于表达自我,不畏权贵、敢于讥讽。总之,薛涛是一位才华横溢、坚韧不屈、心怀天下的女子,她的诗作、书法、绘画以及薛涛笺的发明都为中国文学史和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女子在元稹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她们的故事也反映了元稹复杂多变的情感世界。然而,这些关系也引发了人们对忠诚、背叛和爱情等话题的深刻思考。
咏元稹三首
一
一代风华绝世才,诗坛独步展雄怀。笔耕宦海传佳话,情洒红尘映碧苔。
韵律悠扬惊四座,文思泉涌撼三垓。为文为政功名显,誉满神州永不衰。
二
早著诗名震九州,华章幻彩耀千秋。珠圆玉润才情美,墨饱词酣笔力遒。
典雅深容呈逸态,风骚独领占鳌头。文坛巨匠留佳话,一代芳名永世留。
三
极具才华世所钦,生花妙笔动人心。风情万种留佳话,情意千般寄瑟琴。
笔底波澜铭壮志,胸中丘壑炫纷纭。安民济世勤为本,留取功名亘古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