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欣赏 > 诗贤故事 > 详细内容
27 白居易
发布时间:2025/7/9  阅读次数:0  字体大小: 【】 【】【


27   白居易

白居易: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政治家

对白居易作一简要评价,可以用三句话概括:文学成就卓越,政治贡献显著,个人品质高尚。

文学成就卓越

白居易是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杜甫序列唐代三大诗人之第三。显著的特点有二:一是高产且影响深远。白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现存有3000首诗。他的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等经典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作品不仅艺术价值高,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民的心声。二是语言平易通俗:白的诗歌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使得他的作品更易于被广大民众接受和理解。他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倡导新乐府运动,对唐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政治贡献显著

主要表现在:一是积极参与政治改革。白在任期间,经常上书论事,积极参政,直陈时弊。他关注国家大事,敢于直言进谏,为唐朝政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自觉为民请命。他关注庶民疾苦,经常向朝廷上书,代表民众争取利益。他的诗作中也经常反映人民的生活和疾苦,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三是积极推动社会进步:白在杭州、苏州等地任职期间,兴修水利,改善民生,推动了当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他修筑的“白堤”至今仍是杭州西湖的著名景点之一,为后人所称颂。

个人品质高尚

一是尽忠职守。他在担任左拾遗期间,十分珍惜这个报效国家的机会,决心竭尽平生才识,力图做到朝廷得失无不明察,天下利弊无不陈说。他尽忠职守,不计风险,屡次疏谏,对安史之乱以后唐朝面临的诸多困境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二是才华横溢。他自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他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岁苦节读书,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生茧。他的才华和勤奋为他日后的文学和政治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白是一位出色的唐代诗人和政治家。他的作品和事迹不仅为后人所称颂和敬仰,而且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鸡念旧窝

据传,白居易童年时期,便以其超乎寻常的聪慧,在邻里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日,阳光明媚,他正在家中欢快地玩耍。忽然,门外街道上传来了一阵激烈的争吵声。好奇的白居易拉着乳母的手,央求她带自己出去一探究竟。

乳母拗不过他的恳求,便领着他来到门外。只见两位女邻居正抱着一只羽毛斑驳的芦花老母鸡,面红耳赤地争执不休,双方都坚称这只母鸡是自己家的宝贝。围观的人群也是议论纷纷,却无人能够给出一个公正的裁决。

这时,年仅五岁的白居易站了出来,他奶声奶气却语惊四座地说:“你们别吵了,这样吧,先把母鸡放在地上。你们知道吗?母鸡是很念旧窝的,它自己会找到回家的路。等它进了谁家的门,自然就能证明它是谁家的了。”

众人一听,都觉得这个办法既简单又公道,纷纷点头赞同。于是,两位女邻居半信半疑地将母鸡放在地上。那母鸡仿佛也感受到了这份自由,猛地挣脱了束缚,一溜小跑,径直冲进了东边那户人家的门里。

在众人的哄笑声中,西边的女邻居脸色羞赧,自知理亏,默默地低下了头,转身离去。而东家的女邻居则喜笑颜开,对白居易连声道谢。围观的人群也纷纷夸赞白居易聪明绝顶,小小年纪就能明辨是非,公正地解决了邻里间的纠纷。

从此,“鸡念旧窝”的故事便在邻里间传将开来,白居易的聪明才智也更加深入人心。

幼通音律

居易,自幼便生活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他的母亲出身于书香门第,不仅精通诗文,更擅长书画,自小便对居易与其兄弟悉心教导,将诗词的最基本知识一点一滴地传授给他们。在母亲的熏陶下,居易自小便对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掌握了平仄、对仗、意境、诗眼等诗词创作的基本要领。

一次,居易与几位同窗好友相约到溜沟山玩耍、野炊。在享受大自然美景的同时,他们也寻找着乐趣。在尽情玩耍中,不知不觉已到中午,他们的肚子都已咕咕直叫。可谁负责野炊呢?小居易灵机一动,立马提议以做对子为游戏,失败者负责野炊。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大家的响应。

小居易低头沉思片刻,随即抬头说道:“我先出个上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你们可要注意了,我这上联可是顺读倒读都可以的。”此言一出,小伙伴们纷纷捧头苦思,却都未能想出合适的下联来。他们都无奈地摇摇头,表示自己对不上来。

见状,小居易微微一笑,自信地说道:“既然你们都对不上来,那我就自己对吧。‘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奇奇好好时时雨雨晴晴。’”

说完,他得意地扬了扬眉。这下,他自然不用烧火了。

少识湘灵

居易11岁那年,家乡战乱频仍。为了躲避战祸,他随母亲迁居至父亲白季庚任官的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遇到了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这小女子叫湘灵。湘灵活泼可爱,更难得的是,她还略懂音律,这立刻吸引了同样热爱文学与音乐的居易。两人年龄相仿,志趣相投,很快便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

岁月流转,居易与湘灵在符离度过了无数个快乐的时光。居易到19岁、湘灵15岁时,两颗年轻的心悄然萌生了初恋的情愫。居易曾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诗中深情地追叙了15岁的湘灵,赞美她的美丽与悦耳的嗓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湘灵深深的倾慕之情。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贞元十四年(798年),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居易不得不在父亲的安排下,离开符离,前往江南叔父处。离别的路上,他满怀深情地写下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即:《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居易与湘灵经过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深厚无比。离别后,两人不仅苦苦相思,甚至已经考虑过结婚的问题。湘灵却担心自己家门第低微,攀不上才华横溢的居易,但她仍然坚定地表示了愿至天必成、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初,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他满怀喜悦地回到符离,恳切地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然而,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他的请求。居易无奈,只能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此后,尽管他多次努力,试图说服母亲接受湘灵,但都以失败告终。

贞元二十年秋,居易在长安担任校书郎,需要将家迁至长安。他再次回家苦求母亲允许他与湘灵结婚,但母亲仍然坚决反对。在全家迁离时,她甚至不让居易与湘灵见面。最终,在母亲以死相逼下,居易37岁时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

据载,居易在被贬江州途中,曾遇见了正在漂泊中的湘灵父女。两人相见,抱头痛哭。居易曾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这时,居易已44岁,湘灵也40岁了,但她仍未结婚。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悲剧,给两人带来了深重的痛苦。直到居易53岁时,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得知湘灵已不知去向时,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才最终划上了句号。

投诗顾况

相传,居易初至长安以备应举之时,携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赋得古原草送别》,渴望能得到文坛前辈的赏识。这位前辈,就是担任著作一职的顾况。

顾况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到的鉴赏眼光,在文坛上享有盛誉。当居易的姓名映入眼帘时,顾况不禁打趣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这句话,既是对当时长安生活成本高昂的感慨,也似乎是对这位初来乍到、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的一种打趣。然而,当顾况的目光落在《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篇上,尤其是读到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动描绘时,他不禁眼前一亮,大为赏叹。这两句诗,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触动了顾况的心弦。

顾况当即赞叹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这句话,不仅是对居易才华的肯定,更是对他未来前途的美好预见。随后,顾况更是广为延誉,将白居易的诗作推荐给更多的文坛同好。正是得益于顾况的赏识与推荐,居易得以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一举成名,颇具传奇色彩。

自酿美酒

白居易对酒的热爱,不仅限于品饮之间,更在于亲自酿造的过程,他以一种文人特有的雅致与匠心,将这份热爱融入了每一滴酒液之中。

据说,居易自家所酿之酒,品质超群,非同凡响。他曾在一首诗中这样描绘自家的佳酿:“开坛泻罇中,玉液黄金脂;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一酌发好客,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白居易卷》)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这酒的无限自豪与喜爱。那酒色如美玉流淌,光泽金黄如脂,仅是观赏便足以令人心生愉悦,而品尝之后,更是余味悠长,令人难以忘怀。一饮之下,能激发宾客的热情;再饮,足以驱散心中的忧愁;连续几杯下肚,整个人便沉浸在一种难以言喻的酣畅之中,四肢百骸无不舒畅。从诗句中,不难看出,居易自家酿制的酒不仅品相好,味道醇,而饮过之后更是浑身清爽滋怀,酣畅淋漓,美不胜收。足见,居易对自家酿制的酒的满意程度。

居易酿酒的历史,不仅被文字所记载,流传至今,更在民间演绎成了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其中,“白居易造酒除夕赏乡邻”的佳话,在渭北一带尤为盛行。相传,每到岁末年初,居易都会精心酿造一批美酒,待到除夕之夜,他便打开自家酒窖,邀请邻里乡亲共聚一堂,分享这份亲手酿造的甘醇。在那灯火阑珊、笑语盈盈的夜晚,白居易的美酒不仅温暖了邻居的心房,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让这份醇厚的情谊如同美酒一般,越陈越香,流传千古。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段佳话如同一坛陈年老酒,历久弥新,让人回味无穷。

素口蛮腰

东晋时期,蓄养歌妓、以诗酒自娱的风气悄然兴起,至唐已普遍。居易,这位唐代著名的诗人,亦未能免俗。他的一生,不仅以诗文名世,更因对妓乐的喜爱而留下了一段段佳话,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他与樊素、小蛮之间的故事。

樊素,一位善歌的女子,她的嗓音清脆悦耳,十分诱人;而小蛮,则是一位善舞的女子,她的腰肢柔软如柳,轻盈灵动。白对这两位佳人宠爱有加,甚至在他的诗中,也不吝赞美之词:“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樊素与小蛮的美貌与才艺,更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让“素口蛮腰”成为了形容女子美丽与才艺的代名词。

待白步入花甲之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风疾让他半身麻痹,生活不再如往昔般风华。面对如此的变故,他不得不做出选择:卖掉了那匹陪伴他多年的马,并让樊素离开自己去寻找新的归宿。

可离别的那一刻,那匹马似乎感受到了主人的离别之意,反顾而鸣,声声哀怨;樊素也泪如雨下,诉说着自己对主人的深情与不舍:“主人乘此马五年,它从不惊不逸;我侍奉主人十年,也从未有过违失。如今我虽然容颜渐老,但尚未到衰败之时;那马也依然健壮,尚能为主人代步。我的歌声,或许还能为主人送上一杯离别之酒。一旦我们离去,便有去无回”

樊素的话充满了深情与不舍,但最终还是离去了。在她们离开后的日子里,白常常陷入深深的思念之中。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诗中充满了对樊素与小蛮的怀念与不舍,同时也透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

素口蛮腰”这一成语,就是这样诞生的。

热衷藏书

在贞元十六年即公元800年,居易成功中得进士,他的文学才华得到了朝廷的认可,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和集贤校理的职位。这两项职务使他有机会深入接触到国家的藏书,这对于一个热爱文学、渴望知识的他来说,无疑是如鱼得水。

在集贤院整理藏书的日子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类典籍。这些珍贵的藏书不仅开阔了他的视野,也深深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他沉浸在这些古籍的海洋中,汲取着前人的智慧,为自己的文学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此,他还产生了强烈的藏书意识。

因文学才华崭露头角,后来他被提拔为翰林学士。然官场的起伏总是难以预料的。在元和十年即公元815年,因故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尽管仕途受挫,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从未改变。

文宗即位后,他的仕途有了转机,被迁为刑部尚书。也就是自此,他开始藏书,并建有自己的私家藏书楼,名为“池北书库”。在武宗时期,他以刑部尚书的身份退休。晚年的他选择退居洛阳香山,自号香山居士,过上了宁静而闲适的生活。

在洛阳香山的岁月里,他私家藏书颇丰。他曾作《池上篇》,其中言及“罢刑部侍郎时,有栗千斗,书一车”,足见其对藏书的珍视和热爱。

值得一提的是,他不仅热爱藏书,还善于利用藏书。他曾以自己丰富的藏书为基础,编撰了一部词语佳句类书《白氏经史事类六帖》(又名《白氏六帖》)。据宋代黄鉴所著的《杨文公谈苑》记载,白在搜集《六帖》资料时,采用了独特的方法:他命人制作了数千个陶家瓶,每个瓶子上都题写了不同的门目,然后将这些瓶子摆放在七层架上。他让诸生们根据瓶子上的门目采集相关的事类资料,并投入相应的瓶子中。当需要整理成书时,他便倒出瓶子中的纸条,抄录成书。这种方法虽然原始,但却极其有效,使得《白氏六帖》在最初搜集资料时就开始以类汇集,为后来的编撰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此外,他还编撰了《元白因继集》、《刘白唱和集》、《洛下游赏宴集》(又名《洛中集》)等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生活的热爱。

白的爱书、藏书和文学创作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用文字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竹筒寄诗

白居易在其仕途中,曾有一段在杭州担任刺史的经历,这段时光不仅见证了他治理地方的智慧与勤政,还流传下了一段关于“竹筒寄诗”的佳话。

那时,居易与周边地区的几位同僚情谊深厚,其中包括邻近州郡的刺史钱徽、李穰,以及浙东观察使元稹。这些文人雅士,虽各司其职,却都怀揣着对诗歌艺术的无限热爱与追求。在那个信息传递尚不发达的年代,他们之间的文学交流并未因此受阻,反而以一种独特而浪       漫的方式——竹筒寄诗,维系并深化了彼此的情谊。

这些文人雅士,在工作之余,常常以诗会友,相互唱和,创作出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竹筒就成为他们间交流作品、传递思想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每当有新作问世,他们便将其精心抄写于纸上,轻轻卷起,放入一段精心挑选的竹筒之中,再命人快马加鞭,穿越山水,送达友人手中。这竹筒,不仅承载着诗句的价值,更传递着跨越地域的友情与文艺共鸣。

每当竹筒抵达,收信人便满怀期待地打开,细细品读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挚情感与深邃思想,随后又迫不及待地挥毫泼墨,以诗回应,再次将这份文化的传递与情感的交流延续下去。如此往复,竹筒成为了他们之间传递诗意、交流心声的桥梁,也成就了一段段流传千古的文学佳话。

诗入鸡林

居易时期,大唐与新罗(亦称鸡林,位于朝鲜南半岛,相当于今天的韩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不仅促进了物资的交流,更搭起了文化沟通的桥梁。在这一时期,有一位诗人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了国界,深受新罗商人与民众的喜爱,他便是白居易。

居易以其清新自然、贴近民生的诗风闻名于世。他的诗作,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无数人的心田。据传,在新罗国内,白居易的诗作被视为无价之宝。因新罗宰相愿意出重金以求一篇白诗,更为传奇的是,新罗宰相可以识别居易诗作的真假。这就让居易的诗作,在国内通过各种渠道落入商人手中,然后又带到新罗市上成交。这就让居易的诗作在新罗广泛流传。

对此种现象,元稹曾不无感慨道:“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这话里,充满了对居易文学成就的肯定,及对其诗作跨越国界、影响深远的赞叹。

这样,“诗入鸡林”的佳话,便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流传开来。这段故事,不仅见证了唐代文学的繁荣与辉煌,更体现了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力量。白居易的诗,如同一座桥梁,连接了大唐与新罗,让两国人民的心灵得以相通,情感得以共鸣。

咏白居易四首

初至京城备举时,呈诗顾况不容迟。先名乍愕嗤言笑,赏韵方惊赞语奇。

妙寄离离原上草,轻托烁烁腹中思。长安居易传佳话,一举成名天下知。

书香门第育英豪,刻苦精修志气高。自幼机灵名远近,长成飘逸耀云霄。

挥毫泼墨诗千媚,主政为民誉万娇。昂首扬眉山水笑,沧桑世事任飘摇。

符离初见两心连,一点灵犀系此缘。竹马青梅情意重,同音共律梦魂牵。

离乡背井思难断,忤母违亲泪已涟。长恨此生缘份浅,恩恩爱爱化云烟。

一代文豪白乐天,才华横溢耀人间。诗篇万代传佳话,笔墨千秋颂美篇。

心系家国忧蹇运,情牵百姓念辛艰。亲民勤政人皆仰,盛誉流芳永世传。

  

上一篇:26 刘禹锡 下一篇:28 元稹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