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16 孟浩然
孟浩然:终身未仕的一颗璀璨诗星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被誉为“孟襄阳”或“孟山人”。他生于盛唐时期,早年有志于仕,但屡试不第,最终选择修道归隐,终身未仕。这种人生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使他的诗作充满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现就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及对后世影响两个方面作一简要评价。
一、诗歌成就
一是开创和推动了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他的诗歌在继承陶渊明、谢灵运等前人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他的山水田园诗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上乘,真正将这一题材推向了艺术的高峰。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意境悠远著称,充满了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二是诗歌创作独具特色。首先是其艺术风格独特: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同时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他的诗作多以五言短篇为主,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他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将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足见其诗歌成就之高。其次是其哲理思考深刻:他的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简单描绘,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道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他的诗作常常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和情感的起伏。
二、后世影响
孟浩然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山水田园诗不仅为唐代田园诗派注入了新的灵感和内涵,而且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诗歌以其优美的韵律和清新的写意,赢得了后世文人的广泛赞誉和喜爱。同时,他的诗歌也对中国文学史上山水田园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孟浩然的一生虽然未能实现仕途上的抱负,但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却足以让他名垂青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璀璨的明星。
文不为仕
风景如画的荆州城畔,年仅十七岁的孟浩然,以他超凡脱俗的才情,在家乡本地的考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不仅为家族增添了荣耀,也让父亲多年的期望与规划离得似乎又近了一步。然而,就在这片光明的未来即将铺展之际,孟浩然心中却打起来另一种算盘。
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他,内心深处藏着一份对自由与纯真的渴望。但现实与理想总是那么遥远。在孟浩然出生的时候,武则天将皇位还给了李氏家族,软弱无能的李显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但后来被媳妇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合伙毒死了。李显的弟弟李旦被三个儿子推上了皇位。孟浩然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不合常理的。他觉得李旦的皇位坐得不明不白,这是不仁不义。孟浩然深感朝廷的复杂与黑暗。
就在这种背景下,孟浩然萌发了不为朝廷效力的想法,决计不入仕途,不参加科考。可父亲不同意他这么做。家里面便乱成了一锅粥,争执、劝说、乃至泪水,都无法动摇孟浩然那颗已决的心。孟浩然最后任性的说出了那句震撼人心的话:“文不为仕,吾志在山水间,以诗酒会友,寄情于自然,方不负此生。”
从此,孟浩然踏上了与世俗仕途截然不同的道路。他游历四方,每到一处,必有佳作传世。而他“文不为仕”的选择,也成为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的一片净土,激励着他们在纷扰的世界中,坚守内心的纯真与自由。
隐鹿门山
“我家南渡头,惯习野人舟。”这不仅是诗作者对他生活状态的描绘,更是他内心向往自由与自然的真实写照。这个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孟浩然。
自从和父亲闹掰后,孟浩然便搬出家门,住进了鹿门山。
鹿门山,似乎与孟浩然有着不解之缘。东汉初年的习郁,一位同样钟情于山水的侯爵,曾在此修建鹿门庙,并开凿了习家池,作为自己的私家园林。习郁的这份雅趣,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一片人间仙境,更为孟浩然铺设了一条通往心灵深处的道路。
孟浩然沿着这条由习郁开辟的游山玩水之路,开始了他的隐逸之旅。从宜城出发,他乘舟顺流而下,汉水的碧波轻拂着船舷,两岸青山如黛,倒映在水中,仿佛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到达鹿门山麓,他解缆登岸,踏着青石板路,穿过葱郁的林间小道,来到鹿门庙前,虔诚地祭祀神灵,祈求心灵的安宁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祭祀完毕,他便漫步于山林间。山风轻拂,鸟鸣虫唱,每一口呼吸都是那么清新,仿佛能洗净世间所有的烦恼与忧愁。在这里,他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也找到了创作的灵感。
随后,他再次登舟,顺流而下,经过鱼梁洲,抵达凤林山下。在这里,他舍舟登岸,步入习家池别墅。习家池内,碧水环绕,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池中荷花竞相绽放,清香四溢。孟浩然或坐于亭中品茗,或漫步于池边赏荷,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闲适。
从习家池返回宜城的路上,孟浩然可以选择继续泛舟,让汉水带走他的思绪与忧愁;也可以选择沿着冠盖里骑马、乘车,体验一番不同的归途风光。但无论何种方式,他的心中都充满了对这片山水的无限眷恋与感激。
习郁就是在这条线路上,享受着“光武中兴”带来的和平安宁的生活。而孟浩然则在这如画的山水间,领略着盛唐时代的田园牧歌般的乐趣,还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
任情
自幼饱读诗书的孟浩然,内心深处却对科举入仕毫无兴趣,他向往的是山水间的自由与宁静。然这份不羁却触怒了望子成龙的父亲。当科举之年到来,家族上下都期待着孟浩然能一举高中,光宗耀祖,他却毅然决然地拒绝了这场命运的安排。这一决定,也彻底割裂了他与父亲之间的关系。此时的鹿门山,成了他心灵的避风港。
在鹿门山的静谧中,孟浩然邂逅了一个名叫婉儿的姑娘。婉儿年方十七,正值豆蔻年华,却已历经沧桑。早年丧父的她,以一己之力撑起了整个家,那份坚韧与不屈,如同山间最坚韧的野草,深深吸引了孟浩然的心。在鹿门山的朝朝暮暮中,两颗孤独而坚强的心逐渐靠近,他们彼此慰藉,共同面对生活的风雨。
当孟浩然想要将婉儿迎娶进门时,却遭遇了来自家族的巨大阻力。尤其是他的父亲,坚决反对这门婚事,认为婉儿的出身配不上孟家的门楣。面对家族的反对,孟浩然再次展现了他的任性,他没有选择妥协,而是直接带着婉儿,在鹿门山下举行了一场简单而庄重的婚礼。这场婚礼,没有华丽的排场,没有宾客如云,却充满了真挚与坚定。
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却充满了温馨。婉儿以她的贤淑与勤劳,默默支持着孟浩然追求诗与远方的梦想。孟浩然的父亲始终未能接纳这个儿媳,即便在婉儿为孟家诞下子嗣后,也未曾给予她应有的地位与尊重。这段父子间的隔阂,如同一块巨石,压在了孟浩然的心头。
直到多年后,父亲离世,他这段长达数年的家庭纷争才终于画上了句号。
转喉触讳
父亲的去世,让孟浩然心中充满了遗憾与自责。他意识到,自己虽追求个性与自由,却也在无意间伤害了自己的亲人。为了弥补这份遗憾,他决定遵从父亲的遗愿,踏入科举之路。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孟浩然的仕途并不顺利。为求仕途,他干谒公卿名流。
38岁结识李白,成为莫逆之交;39岁赴长安科考,落榜,结识王维,交谊甚笃。落榜的他,失落愤慨,凭借一首《句》大闹太学: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逐逐怀良驭,萧萧顾乐鸣。
就凭这首诗,当时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令太学诸子为之搁笔,惊为天人。
王维太喜欢孟浩然的诗了,尤其是那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有一天,他就把孟浩然带进皇宫,切磋诗艺。恰好唐玄宗驾临王维办公室,情急之下孟浩然就钻进了王维的床底下。皇上发现猫腻,王维不敢隐瞒圣上,毕竟私自带人进宫是不合规定的。于是,王维就如实禀报。不曾想,唐玄宗一听是孟浩然,立刻说:朕早已听说了孟浩然的大名,你叫他出来吧。孟浩然从王维的床底下爬了出来。唐玄宗就问他:你最近可有诗作?孟浩然没有一点准备,有些不知所措。唐玄宗见状便改口道:既然没带诗笺,那就即兴来一首吧。
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孟浩然来不及思索只得脱口吟出:“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开始乐呵呵的李隆基,一听到“不才明主弃”句,当场发飙: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说完,李隆基愤愤而去。
这本是一次绝好的进入官场机会,可惜孟浩然阵脚一乱,就此失去了锦绣前程。就这样,他灰溜溜地离开了长安,第一次入仕机会就这样浪费了。“转喉触讳”的典故,因此而来。
失约朝宗
孟浩然虽逢科考失败,接而又遭转喉触讳,但太学赋诗一举让他一炮打红,名动帝都,一时诗名远播。当时的丞相张九龄和太乐丞王维等爱诗的京官都来和他交朋友。
在这众多赏识者中,郡守韩朝宗尤为推崇孟浩然的才华。他不仅喜欢孟浩然的诗作,更不惜余力地在朝中权贵间宣扬其非凡的作诗能力,并决计助其一臂之力。
有一天,韩朝宗约好了朋友,准备带孟浩然前往面荐。然孟浩然却在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把酒言欢,畅谈诗词歌赋,好不快活。酒过三巡,有人不经意间提及了与韩朝宗的约定。
孟浩然闻言,眼中闪过一抹复杂的情绪。他轻轻放下酒杯,环视四周,只见朋友们笑脸盈盈,气氛温馨而融洽,一股难以言喻的满足感油然而生。他摇了摇头,嘴角勾起一抹苦笑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今朝有酒今朝醉,我已沉醉在这诗酒之中,身心俱悦,何必再为那世俗之事所累?韩公之约,虽重如山,但此刻的我,更愿与诸位共赏这良辰美景,同享这诗意人生。”
言罢,他再次举杯,与朋友们一饮而尽,仿佛将所有的烦恼与束缚都抛诸脑后。窗外,春风依旧温柔地吹拂着,而屋内,孟浩然与友人的笑声,却成了那个春天里最动听的诗篇。
就这样,把酒言欢中,孟浩然失了第二次入仕机会。
踏雪寻梅
一个冬日,天空低垂着铅灰色的云幕,雪花如同天际洒落的羽毛,轻盈而密集地覆盖了整个襄阳城,也装扮了鹿门山至大王洲间那条蜿蜒的汉水沙滩。银装素裹之下,世界变得静谧而纯洁,仿佛一切尘嚣都被这洁白的雪毯轻轻掩埋。
就在这片被雪覆盖的天地间,诗人孟浩然身着一袭青衫,头戴斗笠,脚踏木屐,缓缓行走在汉水岸边的沙滩上。他的步伐不急不缓,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淡然与执着。每当有人好奇地询问他在这严寒中寻觅何物时,孟浩然总是微微一笑,轻声答道:“我在寻梅。”
“寻梅”这简单的二字,仿佛蕴含着无尽的诗意与向往。乡亲们望着他在雪地上留下的深深浅浅、错落有致的足迹,那些脚印在雪花的映衬下,竟真的如同朵朵盛开的梅花,点缀在洁白无瑕的大地上,给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几分生机与雅趣。于是,有人即兴打油一首,赞颂孟浩然的高洁情操与诗意生活:“数九寒天雪花飘,大雪纷飞似鹅毛。浩然不辞风霜苦,踏雪寻梅乐逍遥。”
随着时间的推移,孟浩然的身影渐渐远去,只留下那串“梅花”般的足迹,在雪地上静静诉说着他的故事。
从此,“踏雪寻梅”不仅是一段佳话,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人生的旅途中,不畏艰难,勇敢追寻心中的美好与理想。
张府谋职
张九龄为荆州刺史时,孟浩然找到了这位诗友。他递上一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自荐信: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辑,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张九龄一看来信,老泪纵横:这孟浩然诗友也太不容易了,年纪一大把了,还这么惦记国家的政事,不想个办法起用他,真是国家的一大损失啊!
于是,孟浩然就到他幕府效力了。本来么,张孟联手管理荆州,那肯定是百姓之福,可张九龄只安排他做了个闲职。这个闲职好像有没有都不影响张府的正常运作。
张荆州以为这下可帮孟友的大忙了。但,让张荆州没想到的是,孟浩然根本没把这么小的一个官职放在眼里,他毕竟也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大诗人啊!当然,他也不好意思狮子大开口向张大人开口说我要做什么官,我合适做什么官。就这样,呆了没几天,孟就觉得无趣了。
一赌气,官也不做了,回家!老孟就这样,又失去了第三次做官机会。
食忌而终
有一年,孟浩然的老朋友,大诗人王昌龄南游襄阳,访孟浩然。老朋友多年未见,孟浩然那叫一个高兴啊,赶紧吩咐下人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要好好招待这位老友。
此时,孟患有痈疽。这是一种皮肤和皮组织下化脓性炎症,局部红肿,形成硬块,表面有脓包,有时形成许多小孔,呈筛状,严重时,可能还会诱发败血症。病将痊愈,郎中嘱咐他千万不可吃鱼鲜,要忌口,否则以前的辛苦治疗不光白费,而且还可能危急生命。
宴席上有一道菜,历来是襄阳人宴客时必备的美味佳肴,即汉江中的查头鳊。味极肥美,浪情宴谑,忘乎所以的孟浩然见到鲜鱼,不禁食指大动,举箸就尝。
结果,王昌龄还没离开襄阳,孟浩然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时年五十二岁。
这突然的离世,让诗朋墨友都无法接受,更不用说家眷了。孟浩然的离去,那山水清恬的诗便也戛然而止了。想必王昌龄也定会愧疚一辈子的,尽管无可怪罪于他。
咏孟浩然十三首
一
任性江湖任爱裁,清新淡雅笔中揣。
不求金玉中堂贵,但愿双双头共白。
二
素覆青枝映日辉,诗人踏雪不知归。
寻梅何畏寒风苦,一应清香漫野飞。
三
鹿门山隐远尘嚣,食忌非关俗世肴。
明月清风知也悔,诗魂浩浩水迢迢。
四
雪后山川景更幽,兴来独步觅芳洲。
寒梅傲立枝头笑,曲径寻香意未休。
五
素裹银装映日边,寒林踏雪隐云烟。
清香未动心先醉,不负孤山一段缘。
六
青山绿水共婵娟,爱意绵绵一段缘。
不问红尘多少事,相依任性度流年。
七
文不仕图人自闲,潜心修道远尘寰。
毫端山水情难尽,归隐田园乐岁年。
八
转喉触讳世途艰,孟子高风不畏难。
隐逸山林寻净土,诗心一片寄苍天。
九
失约朝宗意自闲,一腔清气满尘寰。
江湖浪迹非无意,只愿诗心寄远山。
十
孟公隐逸远尘烟,寡欲清心不羡仙。
终岁山林寻野趣,诗魂长绕碧云边。
十一
月照江心映爱深,自然清淡两心寻。
任风吹散浮华梦,性本纯真情必真。
十二
舍身不为仕途忙,明月清风共举觞。
任性开游诗里醉,青山无处不悠扬。
十三
鹿门山色隐仙踪,孟子闲居逸兴浓。
不问人间名利事,但求山水养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