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小粗布
我是穿着小粗布长大的。在我小的时候,生活物质匮乏,很多东西都是凭票供应。吃油要有油票,吃肉要有肉票,买布要有布票。你就是到商店里买上几盒火柴,也得怀揣着一个购货本,没有购货本,服务员是不能给你随便卖上一盒,原因是服务员也没有这个权力。
一丈七尺三寸,这就是当时生活比较富裕了之后,上级给规定下来的布票额数,有整有零,这个尺寸一直维持了很多年。那个时候,谁家要是碰上娶媳妇做上两件新衣服,就得去邻居家去借,不然单凭自家的那几丈布还不够买个被面子的,做新衣服,也就够一身,你还得别长的太胖了。
布票不够了怎么办?仗着那时候,差不多家家户户都会纺织小粗布。在我的印象当中,是先用一架纺车,把棉花拉成线。记得每天的晚上,母亲就坐在炕头上,点上煤油灯,右手转动纺车,左手捏着一绺棉花,从那里边拽出一条细细的棉线,这时纺车的“嗡嗡”声,就成了我们兄妹的催眠曲。有时无论什么时候,睁开眼睛,都可以看到母亲的身影和着纺车,大大的映在墙上,占据了大半个屋子。
其实那时候,分下来的好棉花都已经卖给了供销社,剩下来的次等棉花,才可以纺线,再找人加工成粗布。粗布的布幅很窄,上面缀满了一个个的小线疙瘩,晃一看比麻袋片细致不到哪里去,穿在身上,扎得浑身刺痒,不过洗上几次后,这种感觉就好多了。
小粗布织出来后,还得经过染色。我记得那时,母亲是把一种染料搅和到水缸里,再把白布按在缸里,反复浸泡,再放上一段时间,一件土蓝色的粗布就出缸了。
漂亮的小粗布陪伴我长大,并且走过了童年和少年,步入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