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邱老文稿 > 随笔分类小集 > 日常杂谈小集 > 详细内容
日常杂谈(71—80)
发布时间:2023/12/25  阅读次数:134  字体大小: 【】 【】【
  

日常杂谈(7180

日常杂谈71:谈“生活”

院落再小也要栽柳,待到柳垂时,你凌晨早起推窗望去,如见仙人曳裙待立;等到月升中天之时,又似仙人临镜梳发,这就是一种心境。

喝酒你只用小盅,慢慢独饮,饮至浅醉,就能推开人事、生计、狗咬和索帐等诸多烦脑,如临仙境。再吟上几句小诗,哈哈大笑,笑到无声时,你已经呼呼大睡,醒来时还误不了上班。

外出旅游,可去踏无名山水,既能省去了门票,又不看不到别人也不被人看。脚往哪,路就往哪,喜瞧山岩勾心斗角,倾听风前鸟叫声鸣。

读书可读闲杂书,不必规矩,你坐也可,站也罢,卧也行。偶而面向墙根,放眼望去,就能与书中人物相吻合,进入一个无我的境地。

与人交往,君子之交淡如水。不要怕门前冷落,远离复杂的人际关系,脱离人世间勾心斗角的纷争。恰好,还能有时间养菊赏花。

要记日记,就记梦。梦醒在夜半,你不要睁眼,慢慢坐起来回忆,然后静复入睡,继续做梦。梦如你的前世生活,或行善,或凶杀,或作乐,或受苦,体验一种独到的心境,犹如一幅精美的立体画,读传统,读现代,常读常新。

这就是一种非平常人能拥有的生活,你做到了这一点,你就能处事不惊,临危不拒,延年益寿,笑对人生。

  

日常杂谈72:谈“失血”

有医生和心理学家联手作过这样一个实验:给两个强壮的男性自愿献血者抽血。先把自愿者的视线挡住,然后给他们的胳膊上扎上皮筋,扎针,开始抽,边抽边告诉他们抽了多少毫升,会对身体造成怎样的损害。

实际上,医生只抽了其中一个人的血,对另一个只是装装样子,没有抽血。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那个被抽血者身体变得虚弱起来,身体机能的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奇怪的是,另一个没有被抽血的人也同样变得虚弱,经检查,身体机能各项指标的下降程度几乎和前者一模一样。

这是个心理暗示的故事。那个没被抽血的人由于被蒙在鼓里,以为自己也在不断地失去血液,就在意识上自觉地朝医生描述的不良后果靠拢——他在思想上进入了衰弱状态。

在生活中,我们也时时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以为自己受到了伤害,在不断失去什么,生命不断残缺,最后就只剩下了悲观,剩下了失败,成为生活中的弱者。而实际上是你受到了蒙骗,没有看到生活的真相。

抽血的过程,从客观上讲,你的生理机能毫发无损,而从主观上讲,后果却是严重的:使你成了一个思想上的失血者。

  

日常杂谈73:谈“知面”

可能是有感于人心不可测,人们常常发出些“知人知面不知心”的感慨,其实,在人际的交往中,人们也不一定都能知其面。北宋真宗朝的宰相王旦,就曾经闹过一个只识其背而不知其面的笑话。

王旦待人宽厚,从不计较细务,有个长年为他控马的马夫提出要请假回家,王旦问他:你在我家多长时间了?马夫答:已经五年了。王旦觉得奇怪地说:我怎么不认得你?马夫回头退去,没走几步,王旦立刻叫他回来说:你不就是天天为我控马的那个人吗?马夫:说:正是。于是王旦准其假并给予赏赐。为什么王旦刚才不认识他呢?原因在于马夫为他控马,总是背朝着他,所以王旦只识其背而不识其面,当马夫退去背向他时,王旦才认出了他。

这个故事虽然是个传说,却很可信。这个王旦任宰相时,举荐贤才,知人善任,其识人的眼力还是很好的,但即便明眼如此,对最贴身的身边人仍然难免只识其背而不识其面。

通过这个故事,提醒那些身边总是围着一堆“身边人”的人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你身边的所亲、所信、所用者,你看到的他究竟是他的背面还是正面?

  

日常杂谈74:谈“善待自己”

人生意义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活得潇洒些而已。

有人调侃说:“人在天堂,钱在银行;钱放着不花,那就是一张废纸;节衣缩食,省下的都留给了子孙;爱这个,爱那个,最后还没来得及爱自己;人最大的乐趣就是晚上在床上数钱玩;人到咽气,后悔什么也来不及了……”

这些语言,仔细想想还真有一定的道理,以往我们要牵挂父母疼爱子女,随着时间的流逝,渐入暮年,似乎永远都是为他人而活,啥时候都不属于自己。人生苦短,人的一辈子,其时能潇洒的没几年,年轻时,要学习,要奋斗,要工作,要进步;中年时,上有老下有小,家族兴衰,唯我有责;到了晚年,老的走了,小的离你很远,剩下属于自己的日子其实没有多长。仔细想想,就像小沈阳说的那样,“眼睛一睁,眼睛一闭……”很贴切。

有许多中老年朋友,对自己很吝啬,对子女或孙辈的很大方,无可非议,这是血脉传承,水往下流的一种传统美德。可是,是否想过,历经沧桑,含辛茹苦一辈子,是否真正替自己想过?是否爱过自己?!常言道:儿孙自有儿孙福。子孙有出息,不会花你的钱,子孙没出息,你就是给他留下一座金山,也会败完。作为老者无须杞人忧天。

有一位长者,家里的经济条件还可以,但对自己很苛刻,不舍得吃,不舍得穿,更不舍得出去走走,一味地攒钱。买点肉都要等到星期天孩子们回来才肯吃,一件新衣服平日都不穿,非要过年节才穿上身,几十年一直在小县城,连大点的城市都没有去过几次,活得甚是委屈。死后,子女连买块墓地和骨灰盒都不愿表态,生怕出钱多了,后来知道老人有不少存款,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出钱,不用他们出一分钱,还可以分些钱,结果才皆大欢喜。如果老人在天国看到她身后的这一切,又会作何感想呢?!寒心呀!

我的一个邻居,也是平日里他认为最好吃的,也是他最爱吃的,就是红烧肉。可是,那还得过年过节才肯吃。穿的衣服大部分都是地摊上买的,等到检查出是癌症了,后悔晚矣,此时的他,什么也吃不下去了,再好吃的东西,他也只能看着,不到三个月就去闫王爷那里报到了,死不冥目呀。

有一个人,平时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不管买什么都一分钱一分钱地抠,可是子女大手大脚,儿子穿名牌,开小车,吃大餐玩山水,铺张浪费,不务正业.....。最后工作也丢了,回家找父母要钱,父母只有将那一分一分抠出来的钱,乖乖地交给孩子,这又是为了什么?!

作为退下来的老人,只要身体健康,生活得无忧无虑。平日里的小病小灾 ,有医保,如果真的是得了不治之症,那有多少钱也没用,到那时只有听天由命,顺其自然。所以,活着,就要看开些,看远些,该玩你就玩,该吃你就吃,千万别委屈自己。试想啊,自己身体好,活的有尊严,手脚俐落,能自己照顾自己,也是对子女工作的支持!当然,我们日常要科学养生,要勤活动大脑,勤活动手脚,要看看报,上上网,要与时俱进,要能经常出去走走,长见识,开眼界。只要有良好的身体,阳光的心态,才能把那有尊严的时间延长,才能活得精采而有情趣。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且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而生活的内涵是无限的,这就是人生的厚度和宽度的问题,实际上,生活内容的丰富,质量的优劣,这些都是可以由自己来把握,在这点上,老人千万要牢牢地掌握好,那就是活得一定要有质量,要有尊严。否则,哪怕你活一百岁,如果终年睡在床上,无法自理,哪还谈得上尊严?!攒下万千存款,也不够子女们肆意糟蹋!明明可以活得潇洒,何必一味地苛刻自己,搞得自己吃穿用都比旧社会强不了多少,其实没人同情你,那只是自找罪受。

什么叫做生活质量?什么叫做人生丰富多采?别委屈自己,生活上看开点,心情愉快舒畅,自食其力,有尊严,坦然的面对一切,爱别人,更善待自己。这才是对人生要义最好的诠释。

  

日常杂谈75:谈“广告”

前几天的一场大风,市区的一块室外广告牌被风刮落,砸伤了一位过路的行人,引发了人们对户外广告的不满。

曾几何时,户外广告还是我们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在给我们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也传达着城市欣欣向荣的讯息。看着大大小小的广告在我们的城市林立,大多数人都习以为常。然而过犹不及,忽然有一天,我们发现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越来越乱的户外广告挤占了城市有限的空间,在风景区,在道路旁,甚至在一个小小的公交站,我们的视线都无法绕开这些庞然大物,不知不觉中属于大众的城市风景因为它们的存在变得刺眼和唐突了。

如今,这些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广告成了“兴师问罪”的对象,这反映出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文明意识的提高。从见怪不怪到“兴师问罪”,也说明了在万众瞩目新兴城市的背景下,决策者和社会各界对城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

各种各样的广告给人们带来了信息和鲜亮感。但是,看着那些摇摇欲坠的广告牌,我们行走在马路上,不得不时刻注意头上的安全,总是怕头上的广告牌掉下来,砸的自己头破血流。还有那些缺胳膊少腿的文字,你看一眼,就会大煞眼球,哭笑不得。

从长远来看,集中治理也许可以立竿见影,但若想使户外广告真正成为城市优美风景和谐的组成部分,还应该摸索出一套长效机制,使所有的户外广告立得堂堂正正。

  

日常杂谈76:谈“敬老”

今天看了一篇报道,说有个乡镇敬老院,院民的卫生无人管,工作人员不履行职责。由于不给老人清理个人卫生,有的老人身上生了虱子;院里开办了小酒厂,院民不但喝不到酒,反而还要做体力活;院里的伙食标准很差,有的老人吃饭啃的是咸菜疙瘩;老人成了院长家的“长工”,院长家地里每年春种、秋收都要这些老人来完成。工作人员经常不到岗,卧床的老人吃不上饭是经常的事,屙在裤子里如果院民不帮忙就没人清理;敬老院帐目不公开等情况。更可气的是,记者采访当地的镇长,镇长竟然是一问三不知。

在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老年人是一个身心较为脆弱的群体,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患有各种疾病,生活部分或全部不能自理。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官办的敬老院,竟然出现这样的问题,让人感觉到寒心。

敬老院我们习惯上又称养老院,多数是由国家或集体创办的赡养老人的机构。这里可以让鳏寡孤独的老人安居晚年生活,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终。但是,像这样的敬老院居室脏乱,服务不周,伙食标准差,有的老人还要从事体力劳动,怎能让老人安度晚年呢?

现在,一对夫妇赡养四个以上老人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子女们常常难以顾及,所以将来会有更多的老人选择敬老院或老年公寓。这家敬老院办到这种地步,以后还有老人敢到敬老院养老吗?

但愿通过这个敬老院的爆光,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让所有的老年人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日常杂谈77:谈“养老”

前几天写了一篇关于敬老院的文章,今天就又看了一则报道:在某小区内,一位“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独居老人,在家突发心梗,死亡三日,才被前来探望的儿子发现。

在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空巢老人”发生险情、悲剧已不鲜见,应该怪儿女们未尽职吗?儿女们也有他们的无奈: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没有时间和条件守在老人身边嘘寒问暖,端汤送饭。

现在,“空巢老人”反映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我们必须开创新的养老方式,满足不同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过去,发达国家解决这部分人养老的主要手段是建立养老院,后来发现,集体养老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情感慰籍和精神需求。近年来,西方国家开始实行“就地养老”制度,强调老人身心健康、生活护理的所有服务,都在社区内取得,不脱离原有社区的人际关系。

国外养老模式的演变历程表明,理想的养老方式莫过于子女与父母“分而不离”——就近分开居住,生活上互相关照。但是,这需要子女具备相应的经济条件。而对于子女不在身边或子女无力赡养的老人,政府应该承担起主要责任,以“居家养老”为主,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功能,提供养老保障。

“居家养老”是一种世界趋势,也是我国养老模式的发展方向。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各地关于养老问题的种种讨论已经很多,但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其原因不完全是经济问题,而是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各级政府应积极探索“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有效途径,开创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

政府对民生的关注,不仅体现在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医疗、教育等领域,也应该体现在关乎亿万老年人晚年幸福的养老问题上。让人人老有所养,让“空巢老人”的悲剧不再上演,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日常杂谈78:谈“公车”

近年来,一些城市在查找交通拥堵的原因时都习惯于把责任归于私家车,在制定治理拥堵的举措中都将惩罚的矛头对准私家车,这很不公平。前些天,有个“无车日”,要求当天都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步行上班。但是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哪个领导是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步行上班的?我们可想而知。除少数大富翁外,绝大多数私家车主都是靠自己的血汗钱买汽油,如果没事,他不会上街闲逛。但公车正好相反,没人想着节省汽油钱。据北京有关部门统计,每辆公车每天的平均行驶里程是私家车的四倍。从这些方面来看,治堵应该先从公车开刀。

多年来,全国公车的情形是:公众越反对,它的数量就越多;国家越不让购买高档车,公车就越来越豪华。这些公车都干了些什么?据权威部门统计,每辆公车有1/3时间办公事,1/3时间官员办私事,1/3时间司机办私事。公车往往不交过路费,比私家车更爱违反交通规则。从这个方面看,治堵也应该先从公车开刀。

民间有句俗话叫做“己不正不能正人”,官员们更应该做到这一点。退一步说,即使城市交通的拥堵是公家车和私家车共同造成的,或者私家车的责任更大,如果需要限制车辆出行,驾驶公车的各级官员、公务员也应该首先带这个头。为啥?因为官员、公务员是人民用税金供养的为公众服务的人员,他们应该是社会中最优秀的一族,应该是时时处处起示范作用的一群,只要是向公众倡导的,自己应该首先做到;只要是向公众下令禁止的,自己应该首先不去做。从这个起码的准则上看,治堵也理应从公车开刀。

  

日常杂谈79:谈“收礼”

近日,某市纪委出台一个新规定:婚丧嫁娶,领导不得亲自或授意他人向管理或服务对象发请柬、通知,不得收受管理或服务对象的礼金、礼品或在“礼尚往来”名义下收受钱物。

我认为,普通民众结婚请谁是他的自由,礼尚往来也任由他们。而对官员,是应该严格一些,免得他们个别人借机敛财。故而,其文件非常政治、正确。只是,领导的婚丧嫁娶或者寿庆,还需要他们亲自或授意发请柬或通知吗?换句话说,下属来参加,只要坚称是不请自来的,那领导就不算违规了。

至于不收礼,那不是已经被强调过上万次了吗?难道这一次就真的管用、真能革了收礼风歪的命?我总是不太相信。心里突然想起“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的广告,觉得很有趣,我们的通知不也是经常强调今年过节不收礼吗?只是没规定收礼只收什么罢了。

反腐败的成效不在文件,而在执行。而像婚庆收礼之类之所以屡成难题,关键在于我们的制度里缺乏官员财产的登记制度,在于监督的乏力。

要想刹住请客收礼之风,要从制度和监管上入手,不能只凭一纸空文来约束,这样才能有效地遏制这种不正之风。

  

日常杂谈80:谈“官味”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官味”来评价领导干部。“这人官味很浓”,说的是他脱离群众,高高在上。“这人没什么官味”,说的是他和群众没有距离,平易近人。一些为官者,好端个架子,爱打个官腔,常讲个官话,即为“有官味”。

“官味”为群众所鄙视,却又有不少为官者乐于其中。古代不乏装腔作势的官老爷形象,今天也不鲜见招摇过市的为官者。原来是当了官即有人捧,有人求,有人护,路路畅通,一呼百应,摆个谱,骂个娘,说个官话套话,动辄训示,说一不二,人见人怕,官威显尽,把风头出足,感觉甚是惬意,心里十分受用。为官者稍不注意,极易沾上这种味道,很想体味这番感觉。

有的人之所以为官前后判若两人,或“官升脾气长”,是因为时代、环境等发生改变,人也随之改变,这本是人的一大生存和适应能力。但变中当有不变,这便是人的本性,做人做事处世的基本原则。这个根本一变,人就容易变味,甚至变质。

领导干部身上有了“官味”,就会在无形中同群众产生距离,滋生隔阂。因为你一摆官架子,一打官腔,群众就会敬而远之,对你投去不信任甚至鄙夷的目光,心里话不和你说,你就访不来真情,察不出民意,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那些一心只想品“官味”、过“官瘾”的干部,与群众距离只会越来越远,隔阂只会越来越深,最终成孤家寡人,为人民群众唾弃。

作为领导干部,当力求消除身上的“官味”。应把位置摆正,把心思用对,对群众怀有真情实感。多与群众打成一片,心贴心,多交心,多话家常,多问难事,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设身处地思考,尽心竭力笃行。对这样的领导干部,群众自不会拿你当官看待,而是拿你当亲人,当朋友,当主心骨。

有真抓实干之心,“官味”才不会沾身。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切切实实地解决群众急需解决的难题,认认真真为群众谋划发展蓝图,群众说好,百姓称赞,说明真抓实干才是为官者的应有之道。把群众的事永远放在第一位,踏踏实实干事,老老实实做人,“官味”自然难近其身。

古语说得好:“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今天在我们国家,领导干部都是来自于群众,原本是群众中的一员。群众将我们选出来当领导干部,是要我们来作公仆的,而不是当老爷。为官者作为群众的本性不能变,对群众的情怀不能淡,为群众服务的宗旨不能丢。为官一任,当造福一方,真正以官德服世人,以政绩显威信,少些“官味”,多些“民味”。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