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教师作品之320(13篇)
目 录
油灯(王岗镇中心校 尹春锋)
雨伞(王岗镇中心校 尹春锋)
串门(王岗镇中心校 尹春锋)
【满江红】知足常乐(教体局 邱士敏)
【卜算子】立春(教体局 邱士敏)
见话(王岗镇中心校 尹春锋)
趣说姓名(王岗镇中心校 尹春锋)
打工(王岗镇常营小学 杜春生)
故乡的腊月集(王岗镇常营小学 齐云轲)
害怕过年(王岗镇常营小学 齐云轲)
问津台前感怀(王岗镇常营小学 齐云轲)
十二月二十九日(王岗镇常营小学 齐云轲)
回家过年(王岗镇常营小学 齐云轲)
油灯(王岗镇中心校 尹春锋)
煤油灯,在家乡美其名曰 “洋油灯”。“洋油”就是煤油,它和汽油、柴油有很大的区别。众所周知,汽油是决不能点燃照明的。柴油是机械动力用油,造价高、烟子大。不过,有时没煤油了,也有人用柴油代替。煤油油质清澈、烟子小、造价低,是人们照明的常用油。经常遇见大人们带着个油瓶子,在路上打招呼,“赶集去啊!”“是啊,到集上灌洋油”。有时,灯里没油了,拿出油瓶倒油,油瓶竟然也是空的。于是,就掂着油灯在村子里挨家去借油。
上小学时,那时是五年制,三至五年级都要上晚自习。晚饭后,同学们都到学校上晚自习,油灯就成了上学的一部分了。男生们经常“发明创造”一些别致的油灯,晚自习也成了“赛灯”课。最常见的是用当时的蓝墨水瓶油灯,那时大家都用蓝墨水,而且瓶盖是硬胶。在瓶盖正中间穿一个小圆孔,把用牙膏皮做好的灯芯放在孔中就行了。这种灯的局限性就是牙膏皮灯芯经常松动,不小心碰翻了就撒一桌子油。后来,有学生用旧自行车车胎的英嘴(俗称“老庄台”)做油灯。那时,这车胎英嘴不好找。英嘴上有两个螺丝,下面的螺丝把英嘴牢牢的固定在瓶盖上,上面的螺丝还可以调节灯光的大小,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省油灯”。现在想起来,我真佩服同学们的智慧。
一些同学还会找一些药瓶做油灯,那时的药瓶一般都较大,不但盛油多,而且经久耐用,一次加油,两周省心。谁要是能找个铁盖药瓶做油灯,那灯就是学校的“灯王”了。乡粮所在村委大院旁有个粮站,乡亲们交公粮、卖粮食都到村粮站里。小孩子们经常到粮站里玩,偶然发现验质员用的胶水瓶很“高级”,那是一种四棱玻璃瓶子,与众不同。而且玻璃、瓶盖都非常厚,即使掉在地上也不容易摔烂。于是,一帮小孩子们就眼巴巴的瞅着验质员把用完的瓶子扔哪。有时,放学后就到粮站里到处寻找。常有大人会不解的问:“孩儿,你找啥里,啥丢了”,其实就是在找胶水瓶做灯呢。
我们还会煞费心机的给油灯做上铁架,形状就像铁弹弓架一样。可以随意的把灯掂来掂去,还可以挂在课桌下,安装了铁架的油灯就像是装上了保险杠,不但结实耐用,而且更加“环保”。
后来,通上高压电后,教室里安装了钨丝灯泡,不久又换上了镇流器启动日光灯。如今,教室里又换成了电子启动日光灯或节能灯。不仅光照强、使用寿命长,而且更加节能环保。
雨伞(王岗镇中心校 尹春锋)
我有两把折叠雨伞,一把放在单位里,一把放在家里。有了这两把雨伞,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时就不担心下雨了。
雨中,我撑着伞迎风前行,想起了小时候的伞。伞骨、伞架、伞柄都是竹子做的,伞布是货真价实的“棉质”布,伞布得油上厚厚一层“桐油”,俗称“油布伞”。这种伞体态臃肿,个头大,笨重有加。我们小孩子们撑着“油布伞”上学,那是要啥味有啥味。有的干脆就不打伞,用一个化肥袋子折叠一下,就做成了一个简易“雨衣”。更尴尬的是,雨中一阵强风吹过,力气小的就擎不住“油布伞”了。瞬间,雨伞翻着滚,穿过路边的树趟子,跑到庄稼地里去了。等你把“油布伞”追回来,也早已衣服淋透、气喘吁吁、满身是泥。
雨过天晴,父亲就把“油布伞”晾晒在院子里。油布晾干后,再涂抹两遍桐油。这种“油布伞”最怕“闷”,要是不及时晾晒,很快油布就会烂,伞也就报废了。
后来开始流行“洋伞”,和现在的自动伞差不多。金属制的伞骨、伞架、伞柄很是轻盈。伞柄处套上一个塑料伞把,美观大方。伞布是特殊材料的黑色防水雨布,也不用涂油。而且一按开关,“嘭”的一声,就像一朵黑色的喇叭花绽放在头顶上。随着人们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伞布的颜色也逐渐丰富多样,五彩斑斓。如今,在雨中人行处,往远方看去就像是一簇竞相开放的花团。
而今,我对折叠伞更是情有独钟。折叠伞俗称“小洋伞”,这个名字突出了折叠伞的“小”、“洋”。说白了,“小”就是造型精致,便于携带,“洋”就是设计美观,色彩艳丽。
雨伞的变迁,是岁月的变迁。雨中,我撑着“小洋伞”,怀念着儿时的“油布伞”。
串门(王岗镇中心校 尹春锋)
我住在县城的居民小区两年多了,越发想起小时候在老家时的串门。
家乡的父老乡亲,不仅是房子挨着房子,庄稼地挨着庄稼地,关键是大都一个宗亲,一个姓。是“胳膊肘子往里拐”的血浓于水的亲情,有着千丝万缕的因缘关系。谁家有个事,站在村头吆喝一声,能挤满一院子。
串门,是乡亲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小媳妇们拿着毛线带着孩子聚在一起,一边打毛衣看孩子,一边漫无边际的说着街上哪家店里的衣服好看、谁家婆婆和媳妇又吵架了、中午咋做饭;大老爷儿们聚在一起侃着早晨收音机里的国家大事、昨天吃了四碗老婆做的芝麻叶面条、汝河里涨水又“过鱼”了;老太婆们端着满满一簸箕花生,一边剥花生一边说着身上的布衫子是媳妇做的、来年套个三面新的棉花被、谁家的姑娘定哪庄了;老头们聚在村头的麦垛旁,议论着路边的树都载了几年了、庄稼该打什么药了、谁家的耕牛老了。聊到晌午,抬头一看天空。无论有无太阳,说一声“晌午了,回家”,声音未落,人已散伙。
串门也是有讲究的,谁家人多,谁家为人亲和。比如村子里的全国、安民、五洋几家,家里就像“茶社”,你走了他来,他来了你走,一拨又一拨很是热闹。即使是吃饭时,也挡不住端着饭碗去串门,饭量大又能聊的常常盛满一小盆饭去串门。乡亲们毫无着落的讲述着奇闻怪谈、古老传说、亲身见闻、历史轶事等,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大家时而屏住呼吸听、时而开口大声笑。
小孩子们经常到振华家听收音机,也不管听懂听不懂。竖起耳朵,生怕弄出动静。听的最多的是《岳飞传》,岳家军驰骋沙场、精忠报国的故事至今耳熟能详。伙伴小伟的父亲是赤脚医生,有时我们就聚在他家,看他父亲给病人打针。特别是给小孩打针,我们用表情衬托着小孩的哭闹直到打针结束。就说建宏吧,一看见哭闹的小孩,就挤着眼、歪着嘴、别着头、斜着身子,表情痛苦极了。我们就会打趣道,“看你难受的,好像是给你打针似的”。如今,建宏在县人民医院当副主任医师了。闲谈时,他也直言:“选择医生这个行业,和当年看打针有关。我一直想弄明白,小孩子打针不哭不行吗。”
如今,住在县城小区里。偶尔遇见一个单元里的住户,也只是简单的打个招呼,有时赶时间就闪身而过。更不知道他们姓什么、叫什么。在“不和陌生人说话”的时代里,大家都是敬而远之。
小区里能住几千人,比老家一个村委的人还多呢。要是大家也能向乡亲们那样,串串门聊聊天该有多好啊!我常常纳闷,楼宇这么近,人心怎么那么远呢?
【满江红】知足常乐(教体局 邱士敏)
人生一世,
时常会不如心意。
为梦想,
身败名裂,
比比皆是。
这个世界诱惑多,
争名逐利平凡事,
唯知足常乐是幸福,
须牢记。
人相处,
和为贵,
多奉献,
少索取。
不为名所累,
清心寡欲。
平心静气最轻松,
安守本分心无愧;
对工作树立高标准,
尽心力。
2015.2.3.
【卜算子】立春(教体局 邱士敏)
二十四节气,
立春居第一;
民间重要传统日,
春季即开始。
立春要迎春,
三千年历史。
一年之计在于春,
官民都重视。
2015.2.4.
见话(王岗镇中心校 尹春锋)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家乡的青年男女谈对象,第一次见面称为“见话”。
见话对于男女双方尤为重要,顾名思义,“见话”就是“见面说话”。见话一般都是媒人定下日子,找个地点。男女双方首次见面,相相面貌,听听谈吐。即使是简简单单的交流,却也能初步掌握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如果双方有一方不满意,那就互不干扰各忙各的。要是双方都中意就开始下一个程序“相家”。
见话地点一般都是在媒人家里,村里的葡嫂子把娘家侄女介绍给了我堂哥高全,高全那时刚初中毕业。一说要和姑娘“见话”紧张的不得了,头天就和我商量:“老弟,明天你必须得给我一块儿。”第二天上午,高全带两包红糖,我们一块去了村子后边的葡嫂子家。姑娘已在那等多会儿了。寒暄了几句,葡嫂子给我使个眼色,我们退去,留下高全哥和那姑娘。后来,我问高全哥进展如何,高全哥给我说:“那姑娘小学二年级就不上了,没文化,没谈成。”
邻居田嫂子给我家哥哥介绍对象,那年乡亲们正在文殊河上河工,见话地点就定在工地上。治理文殊河工程很大,镇政府在河岸上还设有指挥部,文殊河岸边是人欢马叫。大伙热火朝天的用架子车把泥土从河床上运到河岸边,有用人力的、有用牲口的、有用手扶的、有用四轮的。田嫂子指着不远处说,“前边那个牵牛的姑娘,红褂子,紫方格纱巾。后边赶牛的老头是她爹。”我们一家顺着田嫂子指的方向,看见了那姑娘。那姑娘大概不知道旁边有人关注她,弯着腰使劲拽着牛耕绳,帮她父亲赶牛。母亲连声夸赞道:“好姑娘,庄稼的好把式,真舍身”。没想到哥哥淘气,这次见话仅仅是只“见”不“话”。最后,田嫂子连天追问哥哥啥想法,哥哥说没感觉,就这样硬是给拒绝了。
一次,我到好友振华家玩,振华不动声色的约我明天和他一块去赶集。第二天,我、振华和她母亲、她姐姐来到集上。她母亲、姐姐到中学门口说,你们去逛吧,我们在这等你俩。我和振华转了一圈回来了,他母亲和他姐姐还让我们逛,于是我们又逛了一圈。刚转回来,她两个还让我们转。这都第三圈了,不买不卖的转了三圈,我开始有点怀疑了。
原来,我是当“灯泡”的。振华的亲戚给振华介绍对象,这回是女方“相”男方。第一圈我和振华走一块,女方家人不知道是哪个了。第二圈说是没看清,让再走一圈。于是,我和振华在街上转了三圈。女方家人在远处“相”振华,遗憾的是,这次振华被女方“不话”而吹了。至今,我都不知道女方是谁、长啥样。想起这次被人“窥视”的场景,我都情不自禁。
如今已过而立之年,青涩的年少时光却不断发酵,越发醇香,令人回味。
趣说姓名(王岗镇中心校 尹春锋)
姓名是一个人的符号。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家都很重视姓名。远的暂且不说,就说现在的名字吧。
汤姓同事的儿子取名“子轩”,陈姓同事的儿子也取名“子轩”,老家邻居的孙子也叫“子轩”。同一个符号区分三个小家伙,很有意思。常常是看到此一“子轩”,想起彼二“子轩”。特别是汤、陈两家的孩子,住在同一栋楼。孩子在楼下玩耍时,大人在楼上喊一声“子轩”,俩孩子会一起抬头对着自家窗户说“干嘛呢!”。说罢,就都蹦着跳着各自回家了。孩子调皮爱闯祸,一次,汤姓“子轩”把沙子不小心撒到了伙伴的眼里,小伙伴回到家里对家长说“子轩欺负我了”。那家长不问青红皂白来到陈姓“子轩”家里,最后误会一场,让大家啼笑皆非。
我们一所学校里更是热闹,一个单位十六位教师有八个带“丽”,说起来还真巧合。重名的有宋艳丽、张艳丽、陈艳丽,名字带“丽”的有李红丽、唐雪丽、冯亚丽、胡小丽、盛丽娜。大家每天上班穿梭在“俏人佳丽”之中,幸福感十足。
家父名“新民”,我家屋后邻居也叫“新民”。两人重名重姓,同年出生。平日里可难为坏了乡亲,讲起“新民”如何如何,大家都是一头雾水,你说的是哪个“新民”啊?最后为了区别,屋后的新民正月出生叫“大新民”,家父五月出生叫“小新民”。村里谁家有个红白大事得去随礼啊,写礼单子的就写上“尹大新民”、“尹小新民”。有一次,一个上小学的孩子瞅见了,就好奇的说:“听说过姓司马、欧阳的,没听说过还有姓尹大、尹小的。”言毕,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我的名字“尹春锋”,常有人误写成“尹春峰”。为此,我倒是没少费劲。1997年一代身份证登记为“尹春峰”,2003年办理摩托车驾驶证随之登记 “尹春峰”。2005年办理二代身份证后,根据户口薄本人姓名得以纠正。2009年换驾驶证时,办证大厅秉公执法。此“尹春峰”非彼“尹春锋”,最后到派出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两人”系同一人的证明,才算换取了新的驾证。一次生病住院,到医保中心报销医疗费,麻烦又来了。办理医保卡时信息登记的也是一代身份证“尹春峰”,与住院时登记的“尹春锋”不是同一人,硬是被拒绝了。幸亏小毛病花钱不多,要是……,我都不敢想了!最后,费劲周折到医保中心“改名”,终于恢复原名。做梦也没想到,我竟然给自己重名了。
姓名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名片。信息化的现代社会,每一个人的名字来不了半点马虎。至于什么大名、小名、别名、乳名、学名的,以后千万别再乱用了。
打工(王岗镇常营小学 杜春生)
那年暑假,在家无聊,我就去打工,一来可以锻炼自己,二来可以贴补家用,何乐而不为呢?城市好大啊!人很多,好热闹啊!我去过饭店,应聘过家教,找活的人比找人的还多,路两行站满了人,由于我刚到不懂规矩,每当有人来招工,就和大家一起涌上去,结果被招走的往往是别人。一连几天,也没人找我干活,很失望。在这里找个工作真难啊!接连几天的苦累,身上的钱也快花完。正在这时,一位卖西瓜的商贩给我指点一下,我去干了搬卸工。第一次干的事是装面粉,一个面粉厂要装50吨,每袋50斤,2000袋面粉,当时去了5个人,装一吨每人5元。当时正值盛夏时节,在火辣辣的太阳下,我们拼命干。衣服上沾满了厚厚的面粉,与汗水相杂,身上的滋味真的很难受,至今刻骨铭心。汗水流进眼中,咸的睁不开眼,几乎要晕过去,可是我不能倒下,只有努力。不得技巧,老是掏劲没有效果。从上午10点干到下午四点,在夏天啊,才挣到50元钱!打工,一个字——累!
后来,我搬过啤酒,卸过水泥,装过化肥……每次拿着辛苦钱,真的不舍得去花,家里需要钱啊!我也想找轻活干,可是谁也不认识,这年头不拉关系不行啊。别人不愿意干的,我去干,比如筛水泥,一袋一毛钱。在那乌烟瘴气的地方干,呛得人呼吸困难,衣服被水泥与汗水亲热像胶漆一样黏在身上,脱不下来。挣钱真不易啊!
就这样,克服一切的苦累,挣了将近五百块钱。钱里面浸透着我的汗水,是真正的血汗钱啊!我曾想为自己买一件衣服,但是不舍得,想犒劳一下自己,也不舍得,因为挣钱确实太不容易了。打工的艰难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没有真正的付出,不会有真正的收获,生活就是如此,只有品尝过它的不易,才知道自己拥有的一些是那样的美好。珍惜生活吧!生活的坎坷与艰辛,让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更加坚强起来。经历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永远品不到真正甜美的滋味,又何谈去珍惜呢?
故乡的腊月集(王岗镇常营小学 齐云轲)
今天上午到王岗镇去赶集,去的稍微晚了些,到街上人已经不多了,骑着车子可以在街上自由出入,畅通无阻。我看看表,才11:20分,心里很纳闷:今天已经是腊月十六了,街上怎么才这几个人啊?不觉间,思绪把我拉回到了故乡腊月的集上。
老家所在的村子距离韩集镇大约2里地,一进入腊月,集上的人数就直线攀升。寒假里,早晨起来的比较晚些,吃完早饭也就九点多了,喊上几个小伙伴,向家长要几块钱,之后一同向南边的集上奔去。一到北街,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小孩子的哭闹声、大人的斥责声、熟人间的说笑声……杂在一起,很是热火!原本只有路两边摆摊位,这时候路中央又多出了一排摊位,给本就人多拥挤的街上更加添堵。到北头十字街,人流东西南北于此交汇,更是挤得水泄不通。我们会赶紧找块高地往下看,只见无数的人头在那里荡来晃去,有黑色的,有黄色的,有蓝色的,有花色的……帽子有多少颜色,头就有多少颜色,真是五颜六色,异彩纷呈。我们这些小孩子是不敢随便挤入人流的,因为据说有好几次,小孩挤进人流中,脚直接被带离了地面,不知道被人流带到了哪里。他们的大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他们寻到。等家里的大人来了,我们才和大人们一起挤进人流,他们会把我们紧紧抱住往前挤,等挤出十字街,脸上、身上早就汗透了。大人们问我们想要什么玩意,如果我们要的不是太离谱,他们都会尽量满足。有时候遇到熟人,大人们会和人家絮叨半天,这是最让我们讨厌的事情。爷爷年轻时做生意认识的人多,在集上遇到熟人的机会也多,而他又是最喜欢跟人家喷呱的,一喷就得半个小时。所以,我不喜欢跟爷爷一趟儿赶集,尽管他很大方,我要啥,他买啥。有时候在集上转着转着,会突然间响起一阵子炮声。我们会很兴奋,连三赶四奔过去拾炮。嗅着鞭炮的炮药味,感到无比温馨,因为它告诉我:年就要到了,一家人又可以完全团聚了。特别是现在这个时候,一听到鞭炮声,一见到鞭炮烟雾,一嗅到鞭炮炮药味,我就倍感亲切。我们嘴里吃着零食,手里拿着玩意,转了一圈又一圈,直到中午一点多,集罢了,人群渐渐散了,才跟着大人们高高兴兴回家去。
故乡的腊月集,是热闹喜庆的象征,也是乡亲们憨实可亲品性的展示台,更是我记忆中永难拂去的印记,是我心向故乡的吸铁石。
害怕过年(王岗镇常营小学 齐云轲)
一进入腊月,年味就越来越浓了。过年,是大家都万分期盼的,特别是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人们来说,过年更值得期盼。因为一到过年,在外打工的亲人都该回来团圆了,多么好啊!可是,当春节一步步临近,我突然间又害怕起过年来了。
害怕过年,并非我不想过年,相反的是,我十分地渴盼着过年,因为一到春节,在外打工的亲戚朋友都该回来了。我怕过年的原因是,怕过年之后那种温馨的突然间离去。大长一年了,亲人们在外期待着回家过年,在家的人当然也盼着在外打工的亲人们回来团聚。这种渴望日甚一日,在春节即将来临前显得尤为强烈。见到久别的亲人朋友,我们有说不完的亲热话,有问不完的关心话,有诉不尽的思念情,倍感亲切与温暖。可是,春节一过,亲人们又立刻踏上了奔往异乡的列车,把尚在春节喜庆中享受快乐的家人留在了家里,品尝着那尚未完全散尽的甘甜,还有那随之而来的更强烈的苦苦的思念。
想着过年时日的短少及春节后亲人们的突然离去,心中涌动的那股又酸又苦的水在拼命的回荡。为什么千思万盼得来的欢欣竟是如此的短暂呢?这美好的时刻为什么不能定格成永恒,或者停留的时间更长久些呢?好不容易盼来的东西,一旦失去,痛苦会比得到时的欢悦更多。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女作家萧红的那两句话:“想望得久了的东西,反而不愿意得到。怕的是得到那一刻的颤栗,又怕得到后的空虚。”是啊!极其不易得到的东西,突然间到手了,反而让人有些不知所措了。害怕得到后的空虚,更怕失去后的痛苦。尽管我们都明白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的道理,也知道有聚就有散,可是谁又愿意与亲人朋友分开,谁又不想永远和家人在一起呢?道理谁都明白,可我们却情难自禁,无法左右。
以前求学的时候我最喜欢过年了,因为过年可以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了。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虽说贫苦些,可是我们的心都是热的,情都是真的。过年前后的那十几天是我们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刻,也是我们一年中最渴盼的日子。春节后,亲人、朋友一个个别家远客,为生计四处奔波,又开始了新一年的辛劳。尚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的我,感到了那可恶的孤寒正一步步向我逼近,赶走了温馨,吞噬着我的心,撕裂着我的心,使我欲哭无泪。父母走后,看着年迈的爷爷奶奶,再看看春节时遗留下来的鞭炮残皮碎屑,真的好恨这春节过得实在是太快了。现在,父亲和妹妹都在外地打工,我也在外县打拼,家中的母亲、妻儿也无时不在期待着早日团聚。可团圆过后呢?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苦苦渴盼,苦苦思念。
因为害怕春节后亲人们别离的伤感,所以我越发的怕过年。我倒想能多一些距离春节不远的日子,离春节近了,但又不是太近,虽然不是遥不可及,可也不是触手可及。春节可以看得到了,可以想得到了,也可以嗅得到了,只是还没有正式来到。这时的我们一定会十分的期待着,在美妙的憧憬中幸福着。这种幸福感随着春节脚步的日益临近而逐渐浓稠,给人以最纯真的快乐和最真切的感动。所以,亲爱的春节啊!你的脚步能不能慢一些,再慢一些……让我们在这幸福的期盼中再多停留些时间吧!
问津台前感怀(王岗镇常营小学 齐云轲)
当庚寅虎年的印玺即将盖在黄牛尾巴上时,农历己丑年腊月二十七日上午,我冒着风寒来到了神往已久的子路问津处。
寒气模糊了车窗,也模糊了我凭窗远望的双眼。我壮着胆子把车窗开一缝隙,一股寒风送进几星雪末,使我不禁颤抖了起来,在众人的笑声中又关严了窗户。当司乘员大喊“到站”时,我一跃而起,冲出车门,跳落到这块久仰的古老厚重的土地上。这时,我方得极目望去,雪末在朔风中乱搅,田野在喧闹旁沉寂。渡口里寒水冲破薄冰而行,渡口两侧,已经不见“岸柳涌翠,芦花堆雪”的景色,也没有了“商贾投宿,舟车云集,人声鼎沸,灯火闪烁”的热闹,只看到正在冬眠的禾苗瑟缩着,偶尔发抖两下,那是风雪的杰作。
问津台上刻着五个大字“子路问津处”。我上前伸出右手,轻放在字上,一股寒意从手指尖刺进手心,我忙收回。稍停片刻,我又用力拍按在字上,虽寒意未减丝毫,但我的心中却涌起一股暖流。我抚摸着石碑,仰望着它头上的天空,风雪入目,我忙闭上了眼睛,泪水流了出来。我仿佛回到了两千五百年前,即东周敬王三十年(公元前490年)的这一天,看到了年过花甲的孔老夫子领着几个徒弟风尘仆仆地从楚国回到蔡国,至此汝河挡道,子路向正在耕作的俩老农(长沮和桀溺)打听渡口。俩老农知道情况后,非但不告知,还将孔子一行奚落了一番,之后“耕而不辍”。
孔子感慨道:“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夫子之言,令人感动,令人心酸。当时正值春秋末期,天下战火纷飞,礼崩乐坏,君臣相疑,父子相残,此是孔子所谓之“无道”。那又何谓“有道”?显然应该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主行仁政,致王道,复礼乐,修经史,使人人知礼仪,志治平,正名、仁义、忠恕、知命。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字:仁。“仁者爱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等,可见“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那如何才能达到或者说实现“仁”呢?孔子也找到了道路:礼。蔡元培先生认为:“付仁于礼,以礼达仁”,是孔子使天下归于“有道”的指导方针。
可惜,孔子生不逢时,“仁政”之说当时不切时用,所以孔子四处游说,四处碰壁,还在新蔡城南这一小小渡口遭人奚落。但孔子屡败屡战,不放弃一丝匡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机会,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顽强精神作为儒家思想的一部分,乃至中华民族思想的一部分流传至今,一直鼓舞着炎黄子孙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去奋斗,去抗争,去打破桎梏,去创造奇迹!
我擦了一把问津台上的雪,望着从这里经过的宽阔笔直的京广“106”国道,想着每天过往乘客,但凡至此,都会凭窗观望这里的古迹,谈论着子路问津的故事,叹服着孔子的顽强精神,同情着孔子的不幸遭遇。由此,我转身退后,向问津台拱手一拜,然后扬起头来,任凭寒风刺骨,飞雪扎目,欣喜地笑了,因为我仿佛看见了他——孔老夫子在天上正用殷切的目光,慈祥的笑容对着我点头......
十二月二十九日(王岗镇常营小学 齐云轲)
——为岳飞、陆游而歌
十二月二十九日
值得我们牢记
并非因为可能除夕
而是因为两颗伟大的心脏
在这一天同时停止了跳动
奋勇杀敌的身影
镌刻进民族的记忆
奋笔书愤的茧手
掌不住国家的机器
尽忠报国
是母亲对儿子的训诲
临死《示儿》
是父亲对儿子的嘱托
一个披坚执锐热血流尽
忠尽志未酬无奈倒下身体
一个激浊扬清矢志不渝
命尽心不灭忍将泪眼合闭
他们都能文
一首《满江红》
用爱国热血染红长江水
一首首爱国诗篇
将八十五年岁月拼命拥挤
他们都能武
一个三十九岁英年早逝
却在军戎二十载
一手操练的军队
骇破敌胆
一个多次携剑笔赴战
行将就木时仍然梦想着铁马冰河
收复被逆胡蹂躏的土地
他们
一个用刀为民族树魂
一个用笔为国家立心
八百多年风雨过去
依旧没能冲弱他们的精神和豪气
哪怕一丝一厘
1142年1月27日
1210年1月26日
农历都是十二月二十九日
不是除夕
是两位伟人停止了呼吸
刻进了中华民族的记忆
壮实了中华民族的底气
增添了中华民族的美丽
绚丽了中华民族的史记
回家过年(王岗镇常营小学 齐云轲)
过完阳历年
日子一步步走近农历年
亲人的思念在年味里渐浓
回家的脚步在期待中嫌慢
理发、购物、收拾行李
一天长于一年
清寒的月辉下难以安眠
以往盘算收入的时间
让给枕戈待旦
梦中的小院、平房、禾苗、鸡犬
母亲冻伤的双手
父亲新添的白发
妻子裁做的棉衣
儿子调皮的笑脸
憨厚可亲的友邻
鞭炮雾中的童年
院墙上乱爬的枯藤
村子上空的炊烟
……拉紧了我火热的挂牵
浓烈了我纯真的依恋
出门
家是不忍迈出的起点
回乡
家是最慢抵达的终点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