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文库 > 2015作品 > 详细内容
教师作品之319(10篇)
发布时间:2015/2/3  阅读次数:811  字体大小: 【】 【】【
  

教师作品之31910篇)

  

沁园春雪景(教体局   邱士敏)

【清平乐】雪花(教体局   邱士敏)

歌词寒溪书院(汝南县韩庄初级中学    肖永成)

       书香流芳远   后辈当秉承(汝南县韩庄镇初级中学    肖永成)

写作,是对灵魂的安妥(王岗镇常营小学   齐云轲)

历史正剧并不正(王岗镇常营小学   齐云轲)

悲愤撼天地   忠直照春秋(王岗镇常营小学   齐云轲)

历史的两种记法(王岗镇常营小学   齐云轲)

迟到的雪(汝南县三中   王继伟)

年画(汝南县王岗镇中心校   尹春峰)

  

沁园春雪景(教体局   邱士敏)

雪花香飘,阵阵清新,许久企盼。

喜昨夜雪临,鹅毛大片,举目望远,飞舞漫天;

银色王国,粉装玉砌,万里江山展画卷。

令人喜,看千树万树,梨花开遍。

  

今年第一场雪,奇特画面在眼前。

在天地之间,挂起雪帘;白色地毯,纯洁图案;

柳树枝条,摇头晃脑,你拥我挤舞蹁跹。

微风吹,且宛如仙女,飘落尘凡。

2015.1.28.

  

【清平乐】雪花(教体局   邱士敏)

纷纷扬扬,

飘下白精灵;

冬天使者在飞行,

美丽圣洁象征。

  

空中翩翩起舞,

犹如少女轻盈;

洁白无瑕身躯,

银光大道铺成。

2015.1.29.

  

歌词寒溪书院(汝南县韩庄初级中学    肖永成)

你可知脚下为何埋着

厚厚的一层断砖瓦片

这里有明清时的寒溪书院

多少寒门学子在这里苦读

日月精华融进了墨香经卷

  

名门傅李在明朝为官

汝半朝美誉流传民间

相传他们当年来寒溪攻读

取得功名后惠及子孝孙贤

读可修身也传为佳话经典

  

今人可曾还孜孜不倦

窗下你为何迷离双眼

保证书的汉字你写错几个

求知立身的教诲成为笑谈

读书无用的世风愧对先贤

  

冀盼抛却流俗听我劝学

勤用功就成了书香校园

愿书院透出那幽幽气脉

承遗风拂去后辈的愚顽

让好学的灵光普照校园

注:寒溪河,发源于河南省确山县乐山脚下,流经汝南县韩庄镇。东汉时,政府在集镇北侧寒溪河畔设立庠序,此为寒溪书院前身,(遗址在今汝南县韩庄镇初级中学)明初,正式创立为寒溪书院,从明至清时规模逐渐壮大。据明弘治五年重修碑志记载,当时“占地六百余亩…..厅堂走廊四十余间……树木合抱者两万余株”。书院占据风水宝地,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据《汝宁府志》记载,在寒溪书院攻读考取功名且在朝廷为官的就有十多人,有“汝半朝”的美誉。寒溪两岸,也流传着许多文人墨客、英雄豪杰的美丽动人的传说,像“三里直河出韩信”、“砚汪池”、“娘娘坟”等还盛传民间。千百年来,这里办学之风一直绵延至今。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此处设高级中学,恢复高考制度后,在此攻读的学生秉承书院遗风,发愤苦读,在高考中成绩斐然,人才济济,一时名震豫南。近几年,由于受“新读书无用论”影响,世风日下,学风颓废,厌学、混学、辍学已司空见惯。笔者感于斯,遂作拙词一首,以表劝学之心。

2015.1.17     于驻马店天腾盛世

      

       书香流芳远   后辈当秉承(汝南县韩庄镇初级中学    肖永成)

【寒溪书院】存世的又一佐证:河南省汝南县韩庄镇初级中学今所在原址,曾在明清或更远时代建有寺院和书院,寺名有白云寺、永寿禅寺、清凉寺等,书院名有“寒溪书院”。由于年代已久,加之“破四旧”人为的破坏,如今尙存的明朝第七代崇王亲书的“永寿禅寺”(立于1645年)残碑还能证明古寺的历史。(见本人博客http://url.cn/cZ9TcP)而此处办学的史证却不多见。近日,在该校九级塔楼遗址上建教师周转房,施工时,挖出一块残碑,碑文落款为:“隆庆二年岁次戊辰春王正月下旬之吉汝宁府庠后学......”其中,“汝宁府庠”就是“汝宁府乡学”,可见此处所办学校在当时汝宁府有一定的规模和地位,从而可以佐证此处办有乡学(书院)。再据明弘治五年(1492年)《重修清凉寺》残碑碑文记载:“上植以树木合抱者二万余株......长廊四十余间......”可见当时重修后清凉寺和书院的占地面积和建筑规模之大。若从明弘治五年算起,距今已500余年,即使就隆庆二年起(1568年),距今也447年。感叹我校办学历史久远,人才辈出,民间寒门贵子、茅舍公卿的佳话流传至今,如今求学后生应秉承书香遗风,用心攻读,不枉在灵水宝地度过三年青春时光。

  

写作,是对灵魂的安妥(王岗镇常营小学   齐云轲)

记得辛弃疾在他的一首词里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这话说的很好,我对此深有体会。初中时代,我就一心做着自己的文学梦,天天一逮住闲空就写呀写呀,自以为写的还可以,可一交给老师去批改,往往被改得面目全非,像动了大手术一样,圈的、点的、画的、添的、删的,作文本上宛若下了一场红雨。前不久回家,翻出自己以前的一本作文本,再去读以前自以为很用功写成的文字时,不禁哑然失笑,头甚至晕了:这写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呀?逼着自己去挑选两篇写得好一点儿的,可是我却不想再自欺欺人了,真的没有可以拿上台面的文章。头脑感到被人敲击了一下似的,很难受,心中更是被苦楚的潮水涌满。尽管自己的这些作文中,好多在表情达意、遣词用句上尚可,也不乏文采,可就是感到大多数作文很空洞,读了半天也弄不明白究竟在写些什么,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只看到了信笔由缰的痕迹,感到了无病呻吟的空气。仔细想想,自己那时确实读了些书,也没少写,可大多数文章并非有感而发,是为作文而作文,为写作而写作,每天都尽量写,大多时候还写得很长,但是最后才发现写的是一塌糊涂,东扯葫芦西扯瓢,连自己都迷了:自己这到底写的是些什么玩意?我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为何从这篇文章里感受不到呢?自己写了大半天,心里话为什么一句也没有写出来呢?……

现在想来,那时的我实在是太幼稚,太愚蠢,太麻乎,太笨蛋了。其实写一篇文章没必要故弄玄虚,只要用心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就行了,为赋新词何须强说愁?以前,我曾多次对我的学生讲:真正的好文章不是用笔写的,也不是用手写的,而是用心写的。孩子们那时候可能不懂,我就说其实就是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千万不要瞎胡编,凑字数,为作文而作文。写作的大忌是“假”,写作的最好路径是揣着真心去写。他们那时理解不了,可是我相信终究有一天他们是能理解我的深意与苦心的。我本来想做一个纯粹的文人,现在看来是不可能了。一是自己的积累不够。不仅是写作上的积累,更是人生阅历的积累,思想境界的积累,文学理论的积累,越是用心去学习,就越是感到自己知识储备的匮乏,自己的渺小,与别人的距离也就越大。二是自己的勤奋不够。因为生存压力、感情压力巨大,使我喘不过气来,有时候写作计划定了一大把,好不容易有点时间想动笔,却又因为一点“小事”气得肚子鼓个包,再也没有心绪去写了。走出校园以来,好多事情自己愿意去做却做不成,不愿意做的事情却又不得不去做,身不由已的时候越来越多,一直在撕扯着我这颗伤心。好多时候,甚至想暂时逃离这个社会,到一个偏远的地方,静下心来好好思考并规划一下自己的人生,用心品读几本好书,写写一直想写却写不成的文章;可是又往往徒劳,根本不可能。三是自己的才力不够。自己没有什么文学天赋,写作能力又很次,有时候写着写着竟不知道下一步该咋写了,往往废笔长叹,唏嘘不已。

尽管如此,我仍会坚持下去的。因为写作对我来说,虽不能带来什么财富,但却能给我带来莫大的安慰,使我感到快活,充实了我的思想,丰盈了我的情感,使我在现实生活之外,找到了一剂安妥灵魂的良药。也许写作永远不会给我带来名利,我也成不了托尔斯泰,可是我忘不了笔在纸上走,泪在心中流,心在夜间苦的感觉,虽很痛,却又很美妙。在孤苦无奈之时,在惆怅太息之时,在悲痛欲绝之时,在兴高采烈之时,是这一杆笔一直在陪伴着我,用我的血泪研磨,写下了自己的心,自己的情,自己的苦痛,自己的本真。我认为,只有用心去写的文章,才会有感人肺腑的力量。否则,辞藻再华丽,形式再新奇,题材再热,又有何用?真情实感,才是一篇好文章的灵魂之所在。只有用心去写,方可冲破形式的拘禁,向更高层登攀。

有时候认真写了一篇文章,四处投稿,往往石沉大海,杳无回音。这个时候会感到沮丧,甚至失去信心。可是,我又会认为,这其实也算不得什么,人家不用自有人家的“道理”,并非完全是咱文章写的不中。现在这年头,发表文章有时候还得找关系,文学刊物这个发表阵地有些已经变味了,根本不是看稿件质量而取舍,而沦落为文学的奴隶。没名气的作者,与他们不熟悉的作者,稿子来了,看都不看直接删除,就这还一直说:欢迎投稿!记得有这么一个小故事,说一个作者给一家报刊投稿,几个月后不见回音,就另投给一家杂志,结果被采用了。出人意料的是,原先的那家报刊后来竟转载了这篇文章,令人哭笑不得。不用灰心,是金子迟早会发光的。不用,那就多投几家,只要咱写的好,还怕找不到婆家?就是不用,又有什么关系,没啥丢人的。咱写文章是想与人分享,让别人通过文章走进咱的心里,明白咱的喜怒哀乐,与咱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可是写作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灵魂的安妥,而不是娱乐别人,博得他人的同情。因此,写作千万别刻意去迎合一部分读者,否则容易为了读者而迷失了自我,失去了写作的本意与原则。也许,我的文字没人给发表,可是只要我用心去写了,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了出来,心里就会感到很欣慰,很充实,很有一种舒坦的感觉,这就够了。如果哪一天,谁看到了,能明白我的心,并为之感动,心灵上产生共鸣,对我来说已经是莫大的安慰了,真的!我不奢望成为什么名利双收的大作家,也不屑做御用文人,只是想把自己心中久积的那一份情感与感受,用心写下来,给人以裨益,安妥着自己受伤的心灵就行了。

我,一手提着良心,一手握着笔杆,一脑子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胸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用心蘸着血和泪,去奋力挥洒青春,去刷新人生,去创造奇迹,去激浊扬清,去安妥灵魂。

  

历史正剧并不正(王岗镇常营小学   齐云轲)

今日在网上看到一部正筹拍的电视剧又打出了“历史正剧”的牌子,借此来与目下铺天盖地的所谓“戏说剧”划清界线,吸引大家的眼球。说实话,这类的所谓历史正剧我们大家一点也不陌生,而且还都看了不少,但是它们正说的程度却令人不敢恭维,以至于有些人一听历史正剧便会不以为然地笑了笑,一脸的质疑。

有点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所谓正剧一般指的就是悲喜剧,介于喜剧与悲剧之间,原本与历史题材的所谓历史正剧并没有多大的关系。不过,历史正剧的含义到底是什么,直至目前好像还没有人给出一个科学的定义,什么样的戏剧才能算作历史正剧,它的范围有多大,具体又有哪些分类,有什么样的标准和要求,等等,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是,据我个人观察,凡是能打出历史正剧旗号的电视剧,一般都涉及到严肃的历史话题,剧中的内容大多有据可依,并且大多又是人们所熟知的,津津乐道的历史故事。历史正剧是与目下令人眼花缭乱的戏说剧相对而言的。因为戏说剧(有时候简称戏剧)对于历史采取的是极不严肃的态度,不去或很少去考虑史实,有时候为了剧情的发展和塑造人物的需要,会刻意扭曲史实,甚至扭曲到令人心疼的地步也在所不惜。它可以让你穿越到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甚至还可以让唐太宗和汉武帝拜把子。它纯粹是为了娱乐大众,只要大家看了心里高兴,目的也就达到了。历史正剧则不然,它选择的往往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和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演绎,剧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不能与史实相悖,不容许太多的虚构,大到历史背景,小到人物对话,不允许有太多的虚假成分。因为它要真实的反映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带领大家进到那个时期,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到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面貌。绝不能让汉朝人穿着唐朝人的衣服,说着宋朝人的话,有着明朝人的思想意识。由此看来,历史正剧的真实性和严肃性是戏说剧所无法达到和超越的。可是,如果我们认真回忆一下之前我们所看到的所谓历史正剧时,你会发现这所谓的历史正剧中有太多的“不正”在里面。

我们首先以历史正剧《汉武大帝》为例,就剧中的部分情节与史实做一下对比。2004年首播的《汉武大帝》被认为是近年来十分靠谱且难能可贵的历史正剧,它的主创人员曾宣称该剧完全正说历史,取材于并十分忠实于《史记》、《汉书》。说实话,这部电视剧的确在许多地方都严格尊重正史,起到了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作用,也为历史正剧很是争了一口气,立起了一座碑。但是,如果你认真去看的话,你就会发现里面有许多不符史实的地方。比如关于匈奴,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中明确记载伊稚斜单于是军臣单于的弟弟,可剧中他们却成了父子关系。发明鸣镝、弑父夺位的是秦汉之际的冒顿单于,而剧中则成了伊稚斜。再如,汉文帝巡视周亚夫军营时所说的话,在剧中则让汉景帝代言了,一些汉文帝做的事情也移到了汉景帝头上,令人很是不解。汉武帝将见匈奴使,让别人代替他接见,自己则扮成军士侍立左右,这极易使人联想到收于《世说新语》中的“魏武将见匈奴使”的故事。看了本剧,才使人幡然醒悟:原来曹操是学人家刘彻啊!真不知编剧用心何在,你写的是《汉武大帝》,并非《魏武大帝》呀!咱再来看看另一部自称是历史正剧的《贞观长歌》。说真的,这部剧成功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也将当时的社会状况表现的很真实。但是,它的“不正”之处也不少,其中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里面历史人物的年龄、剧情与史实太不相符了。记得有一集,长孙皇后对太子李承乾说:“当年隋炀帝企图害你,你当时才三岁”之类的云云。众所周知,李承乾出生时隋炀帝已经被宇文化及给杀了,他怎么会从坟墓里跳出来去害一个婴儿呢?至于“你当时才三岁”之类的话更是绝对的瞎胡编。唐朝大举北伐突厥时,李承乾才10岁,李治(即后来的唐高宗)才1岁,可在剧中李承乾已经是胡子稠密并且大婚过的大丈夫了,李治也已是堂堂的晋王爷了,并且还刻意帮了徐懋功一回,唐朝的皇子都是这么早熟吗?太令人不可思议了。李承乾的太子妃海棠在剧中是侯君集的女儿,可是历史上李承乾的太子妃却是苏氏。还有一部剧也自称是历史正剧——《江山风雨情》。如果你相信主创人员的话,把它当做历史正剧去看的话,绝对可以把你的肺给气炸。它实在是太不正了,最歪的是历史人物生活的年代乱套了。比如袁崇焕,剧中的他一口一个大清,其实大清是他死后建立的。他死于1630年(明朝崇祯三年,后金天聪四年),而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则是在1636年(明朝崇祯九年,清朝崇德元年),袁崇焕怎么会知道他死后六年后金改国号呢?退一步讲,就算知道,作为明朝的大臣,大清岂是他随便说的?剧中说崇祯十二年清军大举侵犯京师,明朝进行北京保卫战。也正是这场战争成了袁崇焕结束生命的敲门砖。次年八月十六日,他在京师菜市口被施磔刑,也就是俗话说的千刀万剐。可是,有些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满清大举侵犯北京,是在明朝崇祯二年(1629年),当时清朝还叫后金。袁崇焕在剧中竟然活到了崇祯十二年还没死,明朝的北京保卫战也推迟了十年,这编剧真是太厉害了!篡改历史到这种程度,还敢说是历史正剧,有魄力!就连普通观众和专家学者普遍看好的《大秦帝国》也有多处明显与史实不符的地方,比如第一步《裂变》中,有一集是商鞅与孟子等人辩论,众所周知孟子的实际年龄当比商鞅要小近二十岁,但是剧中商鞅还是个年轻人,孟子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中年人了。再如第二部《纵横》,里面多次说“纸包不住火”,须知造纸术最早发明于战国后期,即公元前3世纪中叶,(那时纸还不叫纸)到汉朝时得以发展,特别是到了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纵横》的历史背景则在公元前4世纪中后期秦惠文王在位时期(前338-311年)。其实,历史正剧不正的现象很多,只要大家看的时候细心一些就能很轻易发现,在这里我也就不再多说了。

历史正剧毕竟也只是文学作品,它不可能完全照着史实去演,它要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所以我们也无须去过分的苛责。只是,我想说的是,既然名之为历史正剧,我们观众不奢望你什么都与史实相符,但是,最起码里面要尊重大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的关系、历史年代、当时最根本的社会状况等不能胡编乱造,细节上也尽可能符合历史原貌,别随意乱改。不然的话,贻笑大方不说,还让人模糊了历史正剧与戏说剧之间的界限,使历史正剧也流入戏说剧之河,弄得最后成了四不像,邯郸学步可不好。结合眼下历史正剧的现状,我想对大家说:记住!不要把历史正剧全当做历史来看,它也是戏剧,是文学作品。大家可以把它当做《三国演义》之类的故事来看,千万别把里面讲的都当真了!

  

悲愤撼天地忠直照春秋(王岗镇常营小学   齐云轲)

——豫剧电影《包青天》观后感

由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张宝英、吴心平领衔主演的豫剧电影《包青天》拍摄于1979年,播出以来好评如潮,有口皆碑。作为人们接触到的最早的彩色豫剧电影之一,《包青天》有着情节曲折、故事感人、完全实景拍摄、唱白雅俗精当、演员阵容强大等诸多特点,在当时就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为更多的优秀豫剧剧目由舞台走上银幕开了个好头儿。直至今日,人们对于豫剧电影《包青天》的热情依旧不减当年。那悲苦坚强的秦香莲,正直无私的包公,见利忘义的陈世美,仗势欺人的国太,蛮横自私的皇姑,舍生取义的韩琪,机智热心的王相爷,还有秦香莲那一双苦命的儿女,这些人物形象早已深深地渗透进我们的记忆里,历久弥新,成为我们永远挥之不去的岁月印记,那份心灵的震颤与感动,必将伴随着我们走过时光大道上的每一个驿站,直到我们老去,仍将萦绕在我们那童真般的梦里。

秦香莲,这三个字一直以来几乎成了被丈夫抛弃的受苦受难的妇女形象的代表。她与丈夫成亲十年来,既要侍奉公婆,又要照顾寒窗苦读的丈夫,还要担负着传宗接代的重任。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忙的忙,里里外外几乎全由她一个人操持。无论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出再多的力,她都任劳任怨,毫无怨言。尽管她希望丈夫高中,可也并不把丈夫金榜题名看成是最重要的事情。她最大的心愿不是去做官太太,而是一家人和和美美地过日子,享受天伦之乐,即使生活贫苦一些也无妨。所以临行前,她嘱托丈夫高中与否都要赶快回还,甚至她进京见到已做了驸马的丈夫后,仍苦劝丈夫放弃荣华富贵,与她回家过田园生活。这在大多数人看来近乎于开玩笑,劝一个正春风得意的人放下这难得的、为众人所艳羡的生活,回乡下去过贫苦日子,不是吃错药了吧?但是,秦香莲就是这么一个人,她没有太多的奢望,认为只要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再苦也是甜的。所以,她苦劝丈夫回心转意的心是纯真的,是诚挚的,也是坚强的。她只要丈夫与自己回家,至于他与公主的事她也既往不咎,更无半点要害丈夫的心。甚至于被丈夫赶出驸马府,她对丈夫的恨也只是恨他忘了本。她听信王相爷的话去向包公告状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让丈夫回到她和孩子的身边,犹如往前一样过着虽苦犹甘的平凡生活。可是,这所有的一切都被陈世美贪图富贵而起的恶意给毁灭了。当韩琪告知杀她的原因后,她的精神几乎要崩溃了。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虎毒不食子”,何况是这么贤惠的与自己风雨同舟十年的结发之妻,以及年纪尚幼的亲骨肉!加上不忍杀害他们母子而赴死全义的韩琪倒在她面前时,她对丈夫的期盼与幻想一下子全转化成了强烈的愤恨。一个素不相识奉命来杀自己的人尚且可以因同情他们母子而不惜自刎以求义,可自己的丈夫却是那么的绝情寡义,完全成了富贵生活的奴隶。由此,她对丈夫彻底绝望了,更坚定了告状的意志和决心,一为自己讨个公道,二为韩琪伸冤,让恩人瞑目九泉。为着这样的目的,她不顾一切地往前冲,甚至指着国太、皇姑和圣旨痛斥“官官相卫有牵连”,控诉这世界的不公。当包公顶住各方面的压力,甚至不惜抗旨铡了陈世美时,她忙下跪磕头以谢恩。她就是这么一个人,善良贤孝而又爱憎分明,一个本来性情温顺柔和的农妇却被残酷的现实社会压迫磨炼成一个意志坚强、不达目的不罢休、起来反抗的“女强人”。当然了,最后负心的丈夫罪有应得,仇报了,恨报了,恩也报了,可是自己千里寻夫的美好希望也破了。她虽然有所欣慰,但又无法高兴,——这毕竟不是她最想得到的结果啊!

本剧中的包公,除了以往我们印象中的铁面无私的大清官化身之外,更多的是有勇有谋,忠义正直,有着浓厚的人情味。他与被富贵扭曲人性的陈世美斗智,与仗势欺人、不可一世的皇姑、国太斗法斗智,甚至不惜抗旨来维护人世间的公平正义,其光辉形象令人敬仰,令人叹赏,令人感动。一开始,他怀着慈悲怜悯之心去劝陈世美知错改过,可谓苦口婆心。可陈世美却不屑地一笑了之,还把包公奚落了一番。包公不但不气不怒,还放下身价,语重心长地劝导陈世美:“不是包拯我儿戏,是你遇事三分迷。常言说:论吃还是家常饭,论穿还是粗布衣,家常饭,粗布衣,知冷知热结发妻。”极力苦劝陈世美“当面认下是正理,过往之事永不再提”。只要你认下妻儿,承认错误,以往犯下的罪过咱可以一笔勾销。目的是希望他们一家人重归于好,使饱受苦难的秦氏母子苦尽甘来。这是最好的结果;否则“祸到临头后悔不及”。但是已经被富贵将良心昧掉的陈世美不但死不认账,还仗势咆哮公堂,目中无人。这让包公很失望,便来了个公堂对质,希望在妻子的感化下使他服软认错,给他最后一个机会。可是陈世美不但不领情,反而丧心病狂的在公堂之上拔刀要杀秦香莲。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被告竟敢杀原告,包公对他是彻底绝望了,遂决心将他绳之以法。包公在面对着皇姑、国太的强压下依旧泰然处之,巧妙地与之斗智斗勇,随机应变之策令人钦佩。咱不妨摘录几句他们的对唱,先看他与皇姑的对唱:

皇姑:依你说,你把驸马怎么办?

包公:论国法我把他腰斩三截滚油煎。

皇姑:驸马犯罪你不能斩!

包公:臣是百姓父母官。

皇姑:俺的江山由得俺。

包公:宋王爷律条太祖传!

从这几句对唱中可以看出皇姑的仗势欺人和包公的机智敏捷。一句“俺的江山由得俺”极易使人联想到前不久在网上盛传的“我爸是李刚”,而且简直就是它的翻版。在皇姑看来,她爸是皇帝,她哥是皇帝,这天下都是她家的,这陈世美是她的丈夫,法律当是为百姓制定,怎么可以约束皇家的亲眷?包公的回答也很巧妙:宋王爷律条太祖传。所谓祖宗家法不可废,这大宋律条乃是太祖所定,“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何况是个异姓的驸马?谁阻挠他严格执法,乃是对先皇之不敬,谁人胆敢如此?

咱们再摘录几句包公与国太的对唱:

国太:包拯居官食君俸,敢将皇亲问斩刑?斩了驸马不当紧,皇姑孤身守深宫。

包公:微臣也曾这么想,包拯我容法不容。

国太: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鱼情看水情。

包公:今天饶了陈世美,百姓犯法我怎施刑?

国太:不为皇姑为国太。

包公:国太应念臣尽忠。

国太:不为国太为皇上。

包公:臣为国法不徇情,一片忠心对主公。

国太:只要你饶了陈驸马,保你官职往上升。

包公:国太讲话欠尊重,怎拿官职送人情!为人若做亏心事,万古千秋落骂名。

国太:你今天不放陈驸马,我立刻贬你出汴京。

包公:微臣先铡陈世美,后递辞表我离汴京。

国太:喝住大胆小包拯,目无君上你罪不轻。

包公:一不贪赃把法卖,二不背律徇私情。你查出微臣有私弊,你把臣刮骨熬油点天灯!

这段对唱,把包公的正直、机敏、忠义和不畏强权表露无遗,也将国太倚仗权势对包公的威逼利诱、软硬兼施表现得淋漓尽致。包公为了公正执法顶住强大的压力,国太为了自己的娇客而不惜放下身价,先以高官厚禄相诱,不成又以贬谪相逼,但是包公丝毫不为所动,坚强刚毅之品性令人景仰。可当要赦免陈世美的圣旨传来时,包公既震惊又痛苦,更为难,万般无奈之下唱了句:“看起来这国法没有人情重,头上面压了一层又一层。”只好打发秦氏母子回乡去。但是当秦香莲不顾一切痛斥了众人后,又一句“三百两纹银我不要,屈死俺,俺再也不喊冤了呀”犹如晴天霹雳,掷地有声的话把他“震醒”后,他大喊一声:“不能为民报仇冤,我算的什么包青天!”况且,自己严格执法有何错?于是,他问心无愧地冒死抗旨铡了陈世美,为民伸冤。这样一来,一个有血有肉、忠义正直、英勇机敏、大公无私、爱民如子且富有人情味的包公形象便呼之欲出,刻进了观众的记忆深处,永远挥之不去,历历在目,历久弥新,无法释怀。

陈世美,现在已经成了负心的薄情郎的代名词,以至于有的人把他与莫稽、王魁、张青云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薄情郎”。他刚一高中,就为了自己的仕途而投进了皇家的怀抱,抛弃了与自己同甘共苦十年之久的原配妻子。有人说,他不愿认亲是因为怕担罪责,确实有这方面的原因,但又不全是。因为之前王相爷就已许诺,只要他与秦氏母子认亲,他一定向皇上求情免去他的罪责,况且又有国太、皇姑在,加之后来包公要铡他时,皇上又下圣旨赦免他,可见皇上一定会对他法外开恩,不予追究。可他又为什么与自己的亲人过不去,非要置之于死地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富贵之酒已经醉透了他的全部神志。由当年的穷书生一跃成为皇上的妹婿,国太的娇客,皇姑的丈夫,身份骤变,可谓天差地别。认下亲,无异于向世人昭示自己是个为富不仁,抛父弃母的不孝不义之徒,承认自己原来的卑贱身份。这是他羞于提的,尽管是事实。小人得志的他只想让人们记住:他是地位尊贵的驸马郎,现在是,过去是,永远都是。二是考虑到公主的原因。认下秦氏母子,公主将何以自处?按照当时的大礼,先娶后嫁有大小,那公主岂不是要居于身份低贱的秦香莲之下,成为偏房小妾了吗?这对于皇姑,对于国太,对于整个皇家,都是莫大的耻辱,是绝对不可以接受的!让皇家丢脸,这不是在自掘坟墓吗?就算秦香莲肯委曲求全,自甘做小,可既成的事实却是无法改变的。自古以来,为保住权势名位而不择手段,干尽伤天害理事情的人枚不胜举,汗青不绝。所以,对于陈世美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理解,但绝不可赞成。如果人人都如此,飞黄腾达后为保住权位而六亲不认,甚至杀妻灭子的话,这个世界会成为什么样子?我们实在是不敢设想。所以,陈世美的行为我们能理解,但绝不可赞成和效仿,此风万万不可长。

提到陈世美,有一桩关于他的趣闻不得不说。据说,真正的陈世美叫陈年谷,又名熟美,不是宋朝人,而是清朝人。那他又是如何穿过时光隧道跑到宋朝的呢?相传,他是湖北均州人(今属湖北丹江口市,93年电视版《包青天》里说是湖南醴陵人,疑有误),顺治年间进士。他在贵州做官时,没少资助乡旧,仁义之名远播。但是后来投者太多,他无力为继,遂令管家将再来之人一律谢绝。刚好有个曾资助过他的一个同窗好友胡梦蝶遭难前来求救,却被拒之门外。胡梦蝶见此,怀恨在心,遂编了个戏剧让人传唱,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铡美案》的雏形。在这部戏剧中,陈世美被塑造成欺君罔上、抛父弃母、杀妻灭子的寡廉鲜耻的败类形象,以此来泄愤。虽然后来陈世美的后人极力为他伸冤雪耻,甚至不准在均州演唱这类的戏剧,但是此戏剧已经不胫而走,流传甚广,他们的努力也于事无补。20世纪80年代,湖北陈世美老家的文化界人士曾发起了一场为陈世美洗冤正名的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随后就有人指出,关于陈世美的故事最早见于明朝万历年间成书的《百家公案》,显然与清朝进士陈世美没有什么关联,顶多是因为重名重姓的缘故,后人的穿凿附会罢了。可是,湖北的学者又搬出来旧县志等文献资料来反驳,认为传统剧目《铡美案》中的陈世美形象就是影射顺治年间进士陈世美。究竟孰是孰非,尚无定论。总之,这个扑朔迷离的身世疑案反而为陈世美扩大了知名度,为他平添了些许神秘感,使后人在论及他时多了些谈资,给乐意研究他的人又添上了一串难题,赚取了大家的眼球和猎奇心,这也未尝不是好事。

这部戏剧影片中有好几处著名的唱段,如:“陈驸马休要性情急”、“陈驸马你扯碎状纸我问谁”、“秦香莲我抬头观看”以及包公分别同皇姑、国太的对唱等等,十分精彩,格外感人,使人感泣,令人唏嘘,叫人无法释怀,感动不已,成了整个豫剧届的代表唱段。另外,除了豫剧外,京剧、汉剧、徽剧、楚剧、滇剧、评剧、同州梆子、秦腔、晋剧、河北梆子、淮调、湘剧、越剧等地方戏中均有《包青天》(或名《秦香莲》、《铡美案》、《琵琶词》、《陈世美》等)剧目,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影片表现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人们对不平等社会的憎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人感慨,发人深省。这是一部优秀的豫剧电影,是一帧真实的社会风情图,也是一曲清官廉吏的赞歌,更是一柄锋利无比,激浊扬清,深深刺入封建社会污浊溃烂的臭皮囊的利剑。

  

历史的两种记法(王岗镇常营小学   齐云轲)

——灯下读史有感

历史有两种记法

一是用泪水在良知中秉笔

无视周遭雨骤风急

让品性在无愧中绚丽

一是用墨水在竹简上奋笔

环顾左右彷徨迷离

让真相

在文字里饮泣

  

有些话

只能说给自己

有些事

只能烂在心里

有些字

只能成为谜底

  

迟到的雪(汝南县三中   王继伟)

2014年的冬天,不但漫长,而且不属于极度严寒的天气,有些时候,甚至让人有置身于融融春光的感觉。

桃红柳绿是春天的风韵,淬火鎏金是夏天的性格,饱满丰盈是秋天的归宿,雪舞玉砌才是冬天的印记。冬天在我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情愫弥漫:纷纷扬扬的雪花,从遥远的天际飘来,没有谁能够阻挡她轻盈自由的舞步。累了,困了,倦了,田园屋顶,丛林枯枝,大街小巷,都是她小憩或者昏睡的地方。

雪花漫天飞舞,天地一片苍茫,这才是真正的冬天。

身处冬天,没有阴云密布,冷风飕飕;没有雪花飞舞,雪片飘落……等待一场迟到的雪,就像站在路边等待一个迟来的人,这种等待,会有期盼,有失望,有无奈,有憧憬,甚至有些紧张,有些心跳,有些不知所措,东张西望,翘首以待。会猜测,猜测它迟到的原因;会想象,想着所等之人到来后,第一句如何开口,责备她?怪她?还是因为她能来而对她幸福的微笑,抑或是默不作声的等她的解释……

于是,一颗干涸的心在干裂中等待着,一双灰蒙蒙的眼睛在失落中追寻着……

于是,我不得不对自己说,2014年的冬天,因为没有下一场雪而变得索然无味,让人内心空空荡荡,怅然若失!

迟到的雪,2015年的第一场雪终于来了。

127下午,我下课后来到楼下,第一感觉就是有一种像水的东西落在我的头上,抬头一看,啊!竟然下起了雨夹雪,瞧,她们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自由地飞舞,像个调皮迟到的孩子。学生按捺不住惊讶与开心,纷纷跑到教室外,伸手去接小雪花。我忙回屋,拿起相机,兴奋地走在雪花中,拍摄下那份天真,那份快乐。

一会儿功夫,窗外全被白雪覆盖,白的简直刺眼。操场上,白雪一片。学校比以前更加沸腾,许多老师带着同学们扫雪,又在操场上打雪仗,喊声、笑声、跑声响成一片,十分热闹!

这场雪对于人们来说是姗姗来迟,但它带给我们的是快乐,是激情,是美好,是把冬天变得没有缺憾!

瑞雪兆丰年。铺天盖地的大雪,纷飞了一个夜晚,一片一片地厚积成柔软的地毯,为庄稼人带来了丰收的气息和希望的喜悦。父辈们常常在这样的日子感慨地说:“好大的雪,这场雪来得十分及时,一定会给明年的小麦带来丰收!”“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第二天早上一觉醒来,推开窗,推开房门,乡野清气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白茫茫的景象,美丽天使般的雪花降落人间,欢乐而自由地舞动着,充满了灵气,就像慈祥的母亲,给熟睡的孩子轻轻地铺盖上了一床厚厚的洁白棉絮,柔软、温暖。天白了,地白了,房屋白了,树木白了,街道白了,田野上也白了。最好看的是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们被雪絮压弯了枝条,枝条上沾满了毛茸茸的白雪,整个世界变成了安徒生笔下那琼楼玉宇的童话世界,散发出一种静谧、澄澈的美丽。

古往今来,雪赋予了人们多少灵感,又有多少人因雪生情,为雪吟诗。韩愈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如神来之笔让春雪浪漫、美好而富有了灵性;纳兰容若的“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则才气高绝,天马行空,当然也是自身沧桑的一种流露吧。

孩子们在雪地里跑着,玩耍着,嬉笑着,有的在堆着雪人,还有的在玩打雪仗。可惜我不是画家,描绘不出那神韵,那姿态,美妙绝伦的花瓣就是这样,一片片安然绽放开来;我也不是诗人,写不出那千古绝句,但我会用我的一颗炙热虔诚的心,拿起笔去写下雪季的点点滴滴。

真是久违了,期盼了一冬的雪,终于姗姗来迟,你的翩然而至,不但净化了污浊已久的空气,也给严寒中的小麦披上了新装,只等寒冬退去,春暖花开,那丰收的希望就挂在了人们的眉梢,那沉甸甸金黄的麦穗不久就会丰盈着人们的眼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羊年一切美好的愿望即将实现。

2015131

  

年画(汝南县王岗镇中心校   尹春峰)

小时候,年画是乡亲们的必备年货,家家户户不可少。有钱的多买些,没钱的少买些,就像贴门神一样每年更新。新年画贴在泥墙上,屋里立刻焕然一新、年味十足。一些年轻人的房间里,屋子里满墙上贴的是年画。

那时,每到年关,街上到处是卖年画的。有风景的、山水的、人物的、动物的、书法的等等琳琅满目,人们根据喜好,选择中意的年画。平日里走亲访友,第一件事就是欣赏别人家里贴的年画。有几年流行电影海报,有些电影爱好者把各种各样的电影海报张贴在所有房间里,很是“壮观”。要是现在,就是一个电影展览馆。也在那时,我认识了《神丐》、《阿龙浴血记》、《别叫我疤瘌》中的“丐、浴、疤瘌”这些字。那时我读小学,识字不多,把“丐”读成zhèng,把“浴”读成gǔ,把“疤瘌”读成 bā cì。当有人一脸迷茫的听我念画上的电影名字时,我才发觉读错了。

过年时,小孩子的房间里贴的是老虎、苍鹰、钟馗捉鬼;年轻人房间里贴的是张瑜、刘晓庆、高仓健;老年人房间里贴的是长寿图、年年有余、鲤鱼跳龙门等。每一张年画都有一种含义,各自根据需要贴到不同的房间里,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上中学时,到一个同学家里,墙上的画更是令人震撼:国庆阅兵、航空母舰、飞机大炮、汽车摩托等政治、军事系列的年画,屋里很是气派,心中不觉对同学增添了更多敬意。

每逢年关,同学之间互赠年画也成了我们的大事。临近寒假,你给我买,我给你赠,关键是还得用墨水题上款、署上名。如年画上方写“赠给xx同学,恭祝新年愉快、合家欢乐”,下方落款“同学xx敬赠”。我在学校里经常出黑板报,被认为是写字“较好”的,很多同学找我写赠词,我也是乐此不疲。

学生给老师赠年画更有意思。全班学生差不多都给老师买,老师收到几十张画,家里也贴不下啊。学生们可顾不了那么多,只管赠,不管贴。父亲的一个同学在中学里教书,过年时,父亲从他的同学家拿回一些学生赠送的年画。这下,我家热闹了。村里上中学的学生络绎不绝的到我家 “欣赏”年画,而且百看不厌,还认真的点评着年画下方的赠送人:“郝联营!吴庄的,15班的,个子不高可活跃了”、“尹全阳,咱庄的,住在村东头,学习第一名”、“杨小巧,杨寨的,学生头,不爱说话”… …

如今,家家户户盖了楼房,屋里墙面装修用的要么是钢化涂料、要么是墙体漆,画是不多见了。在不知不觉中,年画却成了记忆。

小时候,年画是乡亲们的必备年货,家家户户不可少。有钱的多买些,没钱的少买些,就像贴门神一样每年更新。新年画贴在泥墙上,屋里立刻焕然一新、年味十足。一些年轻人的房间里,屋子里满墙上贴的是年画。

那时,每到年关,街上到处是卖年画的。有风景的、山水的、人物的、动物的、书法的等等琳琅满目,人们根据喜好,选择中意的年画。平日里走亲访友,第一件事就是欣赏别人家里贴的年画。有几年流行电影海报,有些电影爱好者把各种各样的电影海报张贴在所有房间里,很是“壮观”。要是现在,就是一个电影展览馆。也在那时,我认识了《神丐》、《阿龙浴血记》、《别叫我疤瘌》中的“丐、浴、疤瘌”这些字。那时我读小学,识字不多,把“丐”读成zhèng,把“浴”读成gǔ,把“疤瘌”读成 bā cì。当有人一脸迷茫的听我念画上的电影名字时,我才发觉读错了。

过年时,小孩子的房间里贴的是老虎、苍鹰、钟馗捉鬼;年轻人房间里贴的是张瑜、刘晓庆、高仓健;老年人房间里贴的是长寿图、年年有余、鲤鱼跳龙门等。每一张年画都有一种含义,各自根据需要贴到不同的房间里,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上中学时,到一个同学家里,墙上的画更是令人震撼:国庆阅兵、航空母舰、飞机大炮、汽车摩托等政治、军事系列的年画,屋里很是气派,心中不觉对同学增添了更多敬意。

每逢年关,同学之间互赠年画也成了我们的大事。临近寒假,你给我买,我给你赠,关键是还得用墨水题上款、署上名。如年画上方写“赠给xx同学,恭祝新年愉快、合家欢乐”,下方落款“同学xx敬赠”。我在学校里经常出黑板报,被认为是写字“较好”的,很多同学找我写赠词,我也是乐此不疲。

学生给老师赠年画更有意思。全班学生差不多都给老师买,老师收到几十张画,家里也贴不下啊。学生们可顾不了那么多,只管赠,不管贴。父亲的一个同学在中学里教书,过年时,父亲从他的同学家拿回一些学生赠送的年画。这下,我家热闹了。村里上中学的学生络绎不绝的到我家 “欣赏”年画,而且百看不厌,还认真的点评着年画下方的赠送人:“郝联营!吴庄的,15班的,个子不高可活跃了”、“尹全阳,咱庄的,住在村东头,学习第一名”、“杨小巧,杨寨的,学生头,不爱说话”… …

如今,家家户户盖了楼房,屋里墙面装修用的要么是钢化涂料、要么是墙体漆,画是不多见了。在不知不觉中,年画却成了记忆。

欢迎浏览:天中山教师笔会 天中作文网 天中书苑 汝南教育信息网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