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邱老文稿 > 随笔小集 > 日常杂谈小集 > 详细内容
日常杂谈(131—140)
发布时间:2025/11/8  阅读次数:33  字体大小: 【】 【】【


日常杂谈(131140

日常杂谈131:谈“妻贤夫祸少”

男人这辈子能遇到一个好女人,那是一种造化,一种运气,更是一种福气。所谓“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贤妻良母,向来是百姓家庭所遵从所希望的典范。一个“贤”字赋予了作为妻子的女人太多的内涵。贤良、贤达、贤惠、贤淑等等,不一而足。

可见,女性在家庭中的影响和作用是不能低估的。现代社会,男女同工同酬,同劳作,同生息。但不可否认的是男人做强者统治世界,主宰世界的传统依旧存在,因此就有了“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的说法。

在中国,因为历史和传统的原因,现实中这样一种伟大的女人还是很多见的。她们站在男人的背后,甘愿让男人的背影挡住属于自己的所有阳光,她们默默地为男人付出,默默地支持着男人的事业,无怨无悔,也无过多的索求,相夫教子,只愿男人能有出息,家庭美满幸福,男人娶了这样的女人不仅幸福,更是安心。

然而,世上的很多事却极难完美,还是有一些女人在男人越来越成功之后,贤内助却变成了闲不住,把好丈夫当作摇钱树,这样的后果不堪设想。

古人云:“家有贤妻,则士能安贫守正”。所以,“安贫乐道”不仅要成为我们生存的座右铭,更要成为贤妻们的不二选择。若此,于家庭、于社会、于国家、于丈夫、于自身都是一件大好事!

  

日常杂谈132:谈“七夕”

传说古时候有个善良的年轻人,名叫牛郎。他的父母早逝,常遭兄嫂欺负,连家产都没得分,只留给他一条老牛.但这老牛可不是一般的牛哦,它是天上的金牛星变的,因为触犯了天条,所以被玉帝贬到凡间为牛,它看善良的牛郎受人欺负,所以决定要帮他。

一天,它忽然开口告诉牛郎,东边山下有个湖,每天都有七个仙女到湖里洗澡,只要牛郎偷走其中的一件衣裳,使那仙女无法返回天宫,就会留下来作他的妻子。听了老牛的话,牛郎果然偷偷藏起一位仙女的衣裳,等到仙女们洗完澡要回天宫时,年纪最小的织女才发现自己的衣裳不见了,急得哭了出来。这时牛郎捧著她的衣裳出现,要求织女答应作他的妻子才把衣裳还她。织女看牛郎忠厚老实,便答应了。

婚后,两人生了一双子女,生活十分幸福美满,但老牛却死了。死前它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剥下它的皮,遇到困难时就会派上用场,这是它最后能留给牛郎的唯一一件东西。

而织女嫁给牛郎的消息传回天庭后,玉帝大怒,遂派王母娘娘把织女给抓回来。牛郎为了找回织女,想起了老牛的叮咛,就披上牛皮靠著牛皮的神奇魔力追上他们。此时王母娘娘心一急,拔下头上的簪子往地上一划!马上出现了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把牛郎和织女分隔两边。牛郎和一双儿女在河边大哭,其深刻的感情也令玉帝动容,所以特赦他们全家每年七月七曰相会一次。于是,每年到了七夕,就有无数的喜鹊飞上天去,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和织女一家渡河相会,说七夕当天晚上一定会下雨,这就是牛郎织女重逢后喜极而泣的泪水……

每年的2月我们都要过西方的“情人节”,孰不知,我们中国的情人节要比外国的早几千年甚至几万年啊!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祝福天下所有的家庭幸福和睦!祝福天下所有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日常杂谈133:谈“交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交往日益频繁。

实事求是的讲,社会交往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客观上讲有其必然性。不过,交往得当可以益智增慧;交往不当轻则会招灾惹祸,重则自毁前程。

古人云:以财而交,财尽交绝;以权而交,权失交疏;以色而交,华落交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唯独君子之交淡如水,而情义久长。君子相交,彼此之间心灵相通,虽清淡如水、而情深似海;相互平等,交真情、秉赤诚、持善心。不媚上、不做下,以诚相待,保持纯真。

历史上曾有“八拜之交”的故事流传甚广,成为千古美谈。不过,不论什么交往,都必须抱一颗素心,不失正义,不离根本,才能交往如春风拂面,如入芝兰之室,共赴真善美,齐扬忠仁义。

因此说平等是友谊的天平,真诚是交往的根本,奉献(或给予)而不图回报才是交往的真谛。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交不在多,得一知己胜过百人。这就是说与人交往要真交、交真人;要神交,交神韵。用真情共勉,让友情长存。

所以在复杂的社会交往中,要慎之又慎,只有多一些君子之交,自己才能活的坦然,活的简单,活的轻松。

  

日常杂谈134:谈“从容”

从容是一种生活态度。面对浮躁忙乱、争逐物质和感官享受的社会,不要被他人的尔讹我诈、勾心斗角、搬弄是非、骄横跋扈、敷衍了事所左右;我们不妨在自己的心里开一扇窗,学习一下淡泊和从容,欣赏一处真风景,留住一分真性情,养育一份真智慧。保持一个乐观向上,从容以对的生活态度。其实,很多时候,烦恼、忧愁都是我们自找的,若跳出人我是非之外,便有了一份清闲和自在。

从容是适应社会的最好体现。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另一种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很多事情我们不值得去计较,但是要在意其事情的原委,找出其中的关键所在,才能游刃有余地解决困难,平抑矛盾,找到最佳的成功结合点。因此,从容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境界。是一个人的睿智与大度。这个世界没有人能事事顺心尽善尽美,酸甜苦辣都是生活的必需,被动接纳痛苦,不如主动放弃悲伤,积极迎取心灵的骄阳,人生无处不风光。

从容是人生的一种坦然,是对生命的一种珍惜。从容可以放飞心灵,可以还原人的本性。从容可以使人真正享受人生,在努力中体验快乐,即使遭受挫折,也能保持乐观。从容可以使人远离名利和喧嚣,在别人都忙于追名逐利时仍坚守宁静,在淡泊中充实自己,超越自我。那些在人生道路上历经坎坷却仍然从容对待,不断取得成就的人,使人不禁油然而生敬意。

从容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刻理解。生活就是些简单反复的事情,没有谁每天都在经历着轰轰烈烈,没必要给自己一个压力,一定要写些意义重大深入人心的话题。能在琐事反复的过程中创造自己的不同,能在平凡的生活中体会到不凡,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自己淡定从容的心,那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时间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既是逃不脱,那就从容面对,坦然面对,精彩地活着,从容地老去,即使是流星,也要以优雅的姿态划过岁月的长河。留下一份淡定和从容,用心底满满的安心与笃定笑看人生。

从容是历经沧桑,阅尽浮华,洗尽躁动后的返璞归真,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豁达与乐观。从容是平凡者的坦然。涉步人生,既不戚戚于贫贱,又不汲汲于富贵,便自会有一份随心所遇的舒坦。

从容是一种简单的事情,但那种简单不是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的简单。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事情,或者突发情况,我们会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在同等条件下有人急功近利,有人易怒易火,更有人喜欢怨天尤人。而从容的人会把事情复杂变简单化,处理起来得心应手,有条不紊。

从容可以带来心灵的宁静,可以造就恬淡的人生。

  

日常杂谈135:谈“生活”

曾经,我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两个会生活的人和两个不会生活的人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我深思了很久很久,终于得出了较满意的答案,那就是“快乐”和“痛苦”。

生命是上帝给予的,生活却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对于这短暂而珍贵的生活,我们可以用血写,用泪写,但决不可以用水写,因为那样的生活是庸俗的、不精彩的。某哲人如是说。我也时常思考生活的定义,如何诠释生活让我无法去定论,因为这种既抽象又具体的东西不是用眼睛观察出来的,它只有用心去感悟,用生命去体验,才能探索到完美的答案。

最初,我把生活比作一杯清香的茶,色泽淡然,清香缭绕。其实,茶叶在沸水中的浮沉的过程就是人的生活,即浮生若茶。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的生活及思想也发生了改变,这时,我将生活比作一叶扁舟,在海浪上翻飞,而自己才是驾驭扁舟的主人。其实,这种漂泊的过程就是生活沉淀的定义。

再后来,我穿梭于不同性格的人群和不同的环境中,在这善恶并存的空间里,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生活就是一柄绝世宝剑,只要你敢于掌握,你就是宝剑的主人。

也许到晚年,我想象生活应该是一枝茶水里的兰花,茶水里倒映出墙上悬挂的剑,晃晃悠悠,沉稳而悠闲,回味而无穷,感叹也颇深。但有一点是不可改变的,生活总是在我们正确的引导下勇往直前,知道瞑目九泉。

的确,生活的定义是广泛的,既简单又复杂,既美好又疾苦,既遥远又短暂,只有我们一点一滴去积累,一生一世去经历,结果才会更完美。

  

日常杂谈136:谈“感恩”

导师告诉我,人活在世界上要知恩感恩报恩。

为了践行这一箴言,我特别看了《心灵鸡汤》这本书,书中这样写道:

感恩是幸福和成功的来源,人应该持之以恒的怀有这种感情。

很多人生活不幸福很大程度上是因缺少感恩之情。

没有感恩之心,人心就会充满各种怨恨和不满,继而开始变得失落和悲凉,这样的人不会和成功结缘 。

感恩是爱的根源是快乐的源泉。

感恩之心使人警醒并积极行动,更加热爱生活;感恩之心使人向世界敞开胸怀,投身到仁爱行动之中。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报恩不但是发自心底真切的感激,更是兑现诺言的行动,投之以真诚的回报。

尽管我是一个极为普通的人,可是我以最诚挚的心对待生命对待生活,感恩于生活给予我的一切。

我永远不会忘记生命中曾经的感动,永远祝福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最可敬的人。

  

日常杂谈137:谈“福气”

福,字典里解释为幸福;福气。

幸福是使人心情舒畅,称心如意的境遇和生活;而福气是指享受幸福生活的命运。所以说幸福与福气二者是有区别的,幸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凡人都有心情舒畅的时候,二是人生途中都会遇到称心如意的事,从这两方面讲幸福是一种感觉,一种状态,它不分贫富贵贱,只要自我感觉好,心情舒畅,对眼下的境遇和生活满足,这个时候就是人生多劫,历经苍桑的人也会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只不过幸福的时间有多有少,或长或短罢了。可福气就不同了,因为福气指的是享受幸福生活的命运。也就说有福气的人,一生幸福,事事如意,心情舒畅,命运好。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在我们县里流传甚广的有福气人的真实故事。

文革前县里有位大名鼎鼎的葛主任,他解放前搞地下工作吃了不少苦,险些丢了命,他是革命的有功之臣。他办事认真,生活俭朴,侍人和蔼可亲,因此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有很高的威望。唯一让他窝心的是在教育局当门卫的身有残疾又不争气的儿子葛丕党,常常打着老头子的旗号混吃混喝,弄的葛主任很没面子,可当着儿媳妇的面又没法吵他那不争气的儿子,平时无奈也只好由着儿子胡闹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了很多年,有幸的是葛主任有个聪明又懂事的孙子,七七年恢复高考后考上南京工学院,是个很有出息的孩子,老头子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逢人便夸自己的孙子乖。有一天,儿子葛丕党又在外边胡来,让老头子知道了,本打算把丕党叫到跟前好好训他一顿,不料儿子的一句话把老头子给逗乐了。丕党对他爸说:你什么都不要说了,我早就知道你生我的气,可又有什么办法呢?谁让你爹不如我爹,你儿不如我儿呢!……列位网友,你们说葛家祖孙三代谁最有福气呢?你别看身体残疾的葛丕党,上有好爹,下有好儿,他才是家里最有福气的人啊!

  

日常杂谈138:谈“朋友”

朋友,是平日里放在角落里的一把伞。待到风雨交加时,他会为你遮风避雨。

如果你的朋友,即使是一起光腚长大的挚友,有一天发达了,正处于巅峰时刻。此时,你要尊重他,并适当拉开距离。因为关系太近,你的拿自己不当外人的态度,口无遮拦的将往事、糗事的翻晒,会使他难堪。但也不要刻意疏远他,不然他以为你嫉妒或看不起他。

如果你的朋友,遭遇人生低谷而不能自拔时,当他身边的人都远离他时,你则要主动接近他,安慰他,激励他。甚至帮助他再回巅峰。

因为你从他身上想得到的不是利益,而是一份无法了却的情谊。

这不是妇人之见,是做人之道。

君子坦荡,不卑不亢,怀平常心对人对己,才能活得无欲,潇洒。

  

日常杂谈139:谈“与人为善”

与人为善,出于《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意思是:选取学习别人的优点用来完善修补自己,这是和别人一起做善事。所以君子最看重的就是对别人做善事了。与:赞许,赞助;为:做;善:好事。指赞成人学好。现指善意帮助人。其实,我们生活中不光帮助别人叫为善,领导能为老百姓办实事,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叫为善,医生治病救人叫为善,老师为学生不辞辛苦的工作叫为善,生活中不不斤斤计较得失也叫为善,不争名夺利也乃为善,不计恩仇也属为善,理解,宽容、原谅别人也是为善……

道家的老子说得好:“上善若水”。是的。“水溶万物而不争”,与人为善者与水一样能溶解万事万物,化解人间恩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与人为善者能包容一切,气度恢弘,胸怀博大;“水质透明,清澈见底”,与人为善者白日为善,夜来省己,心如明镜……与人为善跟水一样精深博大。

与人为善是一种征服人心的力量。我们每个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社会的大家庭里,每天要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遇到形形色色的事,怎样面对和处理,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很大影响。人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当别人需要你帮助时,你尽心尽力帮助别人,别人会感激你一辈子。如果当自己需要别人帮助时,别人也会尽力帮助你,你会获得别人的真心,以你的善心感动人,感染人,激励人,鼓舞人。

与人为善是一座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我们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如果能以“善”为本,以“爱”滋润,以“诚”相待,我们则能得到许多真心朋友,与你心灵相通。当你喜悦时,有人与你分享;当你烦恼时,有人替你分担;当你遇到坎坷时,有人为你解难。

与人为善是一壶洗涤灵魂的净水。使你不会因小事不如意而计较,使你不会因旧事恩仇而烦恼,使你不会因人际关系紧张而郁闷。而是让你心胸开阔,心中坦然,活得自然。使你会因为帮助了别人而感到喜悦,使你会因为宽容了别人而感到豁达,使你会因为得到了别人的真心而感到幸福。

与人为善决不是一种简单的同情心,它是一种无形的相助,一种博大的爱,是一股矫正世俗的春风。

与人为善来源于高尚。“人心本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有了这样的情操,人们的行动才有了指南,人生杠杆才有了支点,理想大厦才有了精神支柱。

只有学会与人为善,学会宽容、谅解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市场经济,红尘滚滚。似乎地位、金钱、利益决定一切。于是有的人便认为与人为善的精神已变得陈旧而失去了光泽。 时光飞逝,到了现代社会,与人为善仍然是一种美德,无论东方西方,为善仍然受到充分的肯定。我们现在的社会讲“法治”,同时也提倡“德治”。何谓“德治”,就是要求人们净化心灵,与人为善,与物为善。

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自身的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我们与人为善,并不是为了索取什么。因此,我们自己心中只要有善念,就已经是精神上的升华,而不必去刻意要求别人怎样。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所以我们为善,为的只是达到心灵的彼岸。社会需要善良,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家庭需要善良,家庭才能美满幸福;亲人需要善良,才能感受亲情的温暖;朋友需要善良,才能感受友情的美好;人与人交往需要善良,才能体会人间真情。与人为善, 让“善”闪烁出人性的光辉!

  

日常杂谈140:谈“称呼”

称呼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

称呼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一个时代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风貌。称呼也是一面镜子。称呼的变化是文化的变化,同时也被视为历史文化的折射。

中国人的称呼,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的沉淀与变迁。

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一个人自身的教养、和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因此称呼不能随便乱用。

称呼,也叫称谓,属于道德范畴。但一定要注意称呼与称谓二者之间又是有所区别的。称呼较为口语话,比较随便。而称谓相对比较规范和严谨。称谓是在对亲属、朋友或其他有关人员称呼时所使用的一种规范性礼貌语,它能恰当地体现出当事人之间的隶属关系。恰当地使用称谓,是社交活动中的一种基本礼貌。称谓所表现的是尊敬、亲切和文雅,使双方心灵沟通,感情融洽,缩短彼此距离。正确地掌握和运用称谓,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礼仪因素。比如"爸爸""妈妈"是称呼,而"父亲""母亲""家父""家母"就是称谓,不可以混为一谈。过去使用称谓十分讲究,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在使用称谓时无不入幽探微,丝毫必辨。现在的现代礼仪,虽不必泥古,但也不可全部推翻重来,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表现出新一代礼貌称谓的新风貌。

尽管称呼在现实生活相对比较随和、亲切、自然 、准确、合理,但也不能过于随便和无礼。如:称呼不能用"""""""哈啰"等象声词或叹词取而代之,一来是显得一个人自身没文化,没教养,素质低下。二来说明对对方不礼貌,不尊重,会使对方不高兴,甚至很反感。还有:在公共场所用"老子""老头""老婆""小子""年轻人"等称呼自己或自己人也显得有些欠妥。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称呼或称谓也有较大改变。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最普遍的称呼是"同志",不论是何种职业、年龄、地位和生、熟人均可以称为"同志"。也不管是男、女、老、少,或领导、或群众,都可以称同志,简单、方便而亲切。个别场何也有对男士称"先生",对女士称"小姐"'夫人"的。尤其是对陌生人的称呼:管老年人叫老大爷、老大娘,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对与自己年龄相仿者叫老哥或老兄,老大姐或老嫂子,老弟或大妹子等等,都显得比较正常。现如今不行了,你要是在街上遇见一年轻小伙子,你若问路:"同志你好,请问xx路怎么走?回答同样让你大吃一惊,对方会没好气的说"谁是同志,你才是同志!"。这是因为1988年在筹备香港第一届同性恋电影节时,有人建议挪用"同志"一词代表同性恋,以期淡化其爱欲关系。想不到此举竟成为奠定华人同志运动的一个里程碑。此后,主流媒体也逐渐采用"同志"一词代表同性恋。所以,"同志"一词渐渐的失去了本意。当下,许多人觉得相互之间称呼"同志"不仅"背时",而且滑稽,甚至带有暧昧色彩。

改革开放以后,人的思想逐步解放,对人的称呼有了较大变化。如:在单位管领导有直呼职务的,或叫老板、老总、主任、科长、书记……。知识界人士在一些工作场合或与之有关的场合,也有直接称其职称或在职称前冠以姓氏,如王大夫、张教授、李工(工程师)、赵老师,魏师傅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有些称呼却完全失去了原意,过去是尊称的,现在却成了贬义。如:现在人们对从事桑拿、洗发、按摩、浴足、三陪等带有色情服务的女性都采取委婉的称呼,一方面直呼“三陪女”、“野鸡”、“妓女”过于粗俗露骨,另一方面对于嫖客自己也未免有失身份。这样干脆对这一行业服务人员一视同仁,采用了大众称呼年轻女性的“小姐”一词来委婉指称从事色情服务的女性。这样原本正正经经的“小姐”便带有了卖淫女的含义,加之人们对这类行业的心理敏感性,其贬义层面渐渐让越来越多的人心领神会,久而久之“小姐”的“从事色情服务的女性”意义层面在大众中形成了一种约定,由此也完成了一个词义的演变过程。所以现在不能随意称陌生年轻女子叫小姐,比如街头遇到一年轻女子要问路,你若说:“小姐你好,请问XX路怎么走?” 对方回答肯定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反击,“你才是小姐,你全家都是小姐!”。

过去你见陌生女孩子叫“美女”,肯定会骂你是“臭流氓”。而如今,女孩更愿意接受“美女”、mm等称呼,并不认为是煽情。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一些称呼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对年轻的小男孩叫小鲜肉或小帅哥、萌萌哒,管年轻未婚女孩叫“美女”或mm,无论男女老少统称一个:"""亲们"。这些称呼在网上已经非常流行。不过,这些网络用语也有它的局限性。对于熟悉互联网的人自不必说,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否推而广之呢?恐怕这就很难说了,至少在目前尤其是在"数字难民"当中还不能这么说。

上一篇:日常杂谈(121—130) 下一篇:没有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