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欣赏 > 诗贤故事 > 详细内容
38 王安石
发布时间:2025/8/14  阅读次数:12  字体大小: 【】 【】【


38 王安石

王安石:文政双绝的北宋脊梁

  王安石是中国北宋时期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与改革家,其变法实践、文学成就与思想贡献共同构成其历史地位的核心支柱。现从三个维度展开做个简要分析:

  一、以变法图强的改革先锋

  王主持的“熙宁变法”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改革运动之一。他针对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提出“富国强兵”目标,陆续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等系列新法。这些措施试图通过国家干预经济、调整社会结构来增强国力:

  经济层面:青苗法以低息**替代民间高利贷,缓解农民困境;市易法通过政府调控市场物价,抑制商人垄断;方田均税法清查土地,增加税收公平性。

  军事层面:保甲法将农民编入军事组织,既节省军费又强化基层控制;将兵法改革军队编制,提升战斗力。

  社会层面:免役法以钱代役,解放劳动力;农田水利法促进农业发展,改善民生。

  尽管变法因执行偏差、保守派反对及内部矛盾最终失败,但其“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念、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探索,对后世改革(如张居正变法、王莽改制)产生深远影响。

  王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勇气,成为中国历史上敢为天下先的改革象征。

  二、唐宋八大家的革新旗手

  王的文学创作与政治主张紧密结合,强调“经世致用”,其散文、诗歌、词作均体现深刻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散文:雄健峭拔,逻辑严密,政论文如《答司马谏议书》以理服人,旗帜鲜明地捍卫变法立场;叙事文如《游褒禅山记》借游山抒发治学与人生哲理,展现其思辨深度。

  诗歌:前期以说理见长,如《河北民》揭露社会矛盾;后期转向意境创造,形成“半山体”风格,代表作《泊船瓜洲》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炼字精工,成为千古名句。

  词作:虽数量不多,但开拓怀古咏史境界,如《桂枝香·金陵怀古》以“六朝旧事随流水”抒发历史兴亡感,被严羽誉为“绝唱”。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的文学实践推动了宋代古文运动的发展,其“务为有补于世”的主张,使文学成为服务社会的工具。

  三、荆公新学的哲学奠基者

  王在思想领域创“荆公新学”,对宋代学术风气产生深远影响。

  经学研究:他批判汉唐注疏之学,强调直接解读经典原义,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哲学体系:以“五行说”解释宇宙生成,提出“新故相除”的辩证法思想,将中国古代哲学推向新高度。

  教育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诗赋取士,改以经义策论选拔人才,强调实用技能培养,为宋代教育注入新活力。

  其思想兼具理性与务实精神,既继承儒家传统,又吸收法家、道家元素,形成独特的改革哲学体系。

  四、刚毅果敢与淡泊名利统一的人格魅力

  王一生以“正直无私、淡泊名利”著称。

  政治操守:面对反对派攻击,他坚持变法立场,甚至不惜与司马光等好友决裂,体现“拗相公”的倔强。

  个人生活:虽身居高位却生活简朴,一袭布衣、一盘烧饼可成宴席,其“安石不起复何求”的淡泊,成为后世文人楷模。

  历史评价:尽管变法引发争议,但梁启超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肯定其超越时代的勇气与智慧。

  结语:历史坐标中的王安石

  王的一生,是理想主义与现实博弈的缩影。他的变法虽未彻底改变北宋命运,但其“为天下先”的精神、文学与思想的双重成就,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难以忽视的标杆。在当代语境下,王的改革实践仍为思考国家治理、社会创新提供重要启示:真正的变革者,既需突破传统的勇气,更需直面质疑的定力。

安石其名

  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十一月十三日,王安石诞生。这是北宋临川王宅王益家的喜事儿。王益第一任妻子谢氏壮年离世,留下两个幼子,生活的重担与不幸如阴云般笼罩着他。王安石是第二任妻子吴氏给他生的宝贝儿子。

  兴奋之余,王益思索着孩子的名字。他想到了东晋名相谢安,字安石。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律,虽隐居山野,却名满天下,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王益对他钦佩不已,觉得谢安就是自己心中的理想典范。

  于是,他决定为儿子取名“安石”,希望儿子能如谢安一般,拥有非凡的才华和高尚的品格,一生喜乐顺遂。

  时光流转,王安石渐渐长大,聪慧好学,心怀天下。后来他步入仕途,积极推行变法,试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尽管变法困难重重,遭遇诸多反对,但他始终坚守信念,勇往直前,恰似当年的谢安。

  王益当年取名,本寄喜乐厚望,没想到多年后,王安石竟与谢安有着诸多相似的命运轨迹。“安石”之名,承载着父爱与期许,也书写了一段跨越时空的传奇。

喜上加喜

  王安石自幼聪慧,过目成诵、下笔成文。王父以及周围邻居都称赞他天赋异禀。自少时,便跟随父亲宦游各地,见惯了百味生活。

  适逢大比之年,王便赴京赶考。途经一镇,见一富户人家对诗选婿,其小女子才貌双全,远近闻名。上联为:“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此联意境优美且为回文,难倒众多文人。许多专程应选者只得摇头退缩。

  王略作思索,便有了下联,上前拱手道:“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下联对仗工整,同样回文,尽显春日生机。

  **闻之,脸颊绯红,点头赞许,富户当即许下婚约。

  王不敢耽搁,继续赶路赴考。数月后放榜,他高中状元。消息传来,王家欢天喜地,安石也快马加鞭返回。

  此时,富户正紧锣密鼓筹备婚礼。王归来当日,恰是吉时。他头戴乌纱、身着红袍,与凤冠霞帔的**携手步入婚姻殿堂。一时间,鼓乐喧天,众人纷纷贺喜,皆赞道:这真是喜上加喜、双喜临门哦!

苦寻生花笔

  王安石胸怀大志,一心想要在文坛与仕途上有所建树,便拜入杜子野先生门下求学。求学期间,他勤奋异常,每日苦读至深夜,书房里的烛火常常燃到破晓。

  一日,王安石翻阅王仁裕所著的《开元天宝遗事》,书中记载李白梦到所用笔头生出美丽花朵,此后才思泉涌、闻名古今。他心中一动,不禁向老师发问:“先生,这世间当真存在能让人文思如泉的生花笔吗?”

  杜子野先生微微一笑,转身从书架上取下近千支笔,整齐地摆在桌上,道:“这千支笔中,确有一支是生花笔,你若想要,便自己去找。”王安石听闻,满心期待地凑上前去,一支一支仔细端详、翻找,从清晨直至日暮,却始终一无所获。

  见安石满脸失落,杜子野先生缓缓开口:“生花笔并非肉眼可见,想要寻得,需用这每一支笔去书写、去磨砺,方能知晓。”安石听后,恍然大悟,自此每日更加勤学苦练,笔耕不辍。

  日子一天天过去,安石虽笔下文章无数,却始终未感受到那如李白般才思横溢的奇妙境界。于是,他渐渐心灰意冷,觉得自己或许根本无缘得到生花笔,便有了放弃的念头。

  杜子野先生察觉到他的情绪变化,便挥毫写下“锲而不舍”四个大字赠予他,并语重心长地说:“寻笔之路,亦是修心之旅,切不可半途而废。”安石凝视着这四个字,心中重新燃起斗志。

  此后,他日夜苦练,不辞辛苦。终于,在一个静谧的夜晚,他文思潮涌,行笔如行云流水,大笔一挥,一篇见解独到、气势磅礴的《策论》跃然纸上。

  读着自己的文章,他欣喜若狂,终于明白:原来那支生花笔,正是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与追求。而这份执拗与坚持,不仅让他寻得“生花笔”,更让他在未来的仕途上大展宏图,成为一代名相,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不屑婉劝

  在北宋文坛与政坛,王安石之名如雷贯耳。他才高八斗、心怀壮志,一心推行变法以富国强兵。然而,其性格刚直,行事风格独特,熟悉或不熟悉他的人,大多觉得他固执己见、难以沟通,全然不通人情世故。

  北宋婉约派词宗晏殊,恰与王安石同为临川老乡。晏殊才情卓绝,在文坛地位尊崇,又官至宰相,政绩斐然。他极为欣赏王安石的文学造诣,视其为难得的知己,每有佳作,常与王安石共赏探讨;遇有政事,也愿倾听王安石见解。

  晏殊深知王安石虽才华横溢,但性格过于刚硬,在为人处世和官场周旋上恐会吃亏。一日,晏殊特意将王安石邀至府中,设下酒宴,欲推心置腹地劝诫一番。酒过三巡,晏殊神色诚恳地说道:“介甫(王安石字),你才华盖世,然为人处世需有容人之雅量,行事不可过于刚直,应多些灵活变通,如此方能在官场与世间游刃有余。”

  王安石听闻,眉头瞬间紧锁,眼中闪过一丝不屑。他放下手中酒杯,直视晏殊,语气强硬道:“同叔(晏殊字)此言差矣!吾一心只为国家社稷,推行变法乃利国利民之大计,岂能因他人之见而轻易更改?为丞相者,当以经世济民为己任,整日填些小词,风花雪月,能把国家治理好吗?”

  晏殊本是一片好意,没想到王安石不仅不领情,反而如此讥讽自己。他面色涨红,一时语塞,只觉无地自容。这场原本温馨的知己之谈,最终不欢而散。

灵魂知己

  在北宋,苏轼与王安石如两颗耀眼星辰,同为唐宋八大家,同朝为官,都热爱读书写诗,却有着“相爱相杀”的过往。

  王心怀变法壮志,欲扭转北宋积贫积弱之态,行事果断刚毅,为达目标不惜得罪权贵。苏则倾向保守,主张循序渐进改革,他豁达洒脱、重情重义。二人政治立场、经历、家庭和个性差异巨大,苏父亲苏洵还在《辨奸论》中痛骂王是乱臣贼子,私人恩怨深重,旁人都以为他们老死不相往来。

  元丰二年,“乌台诗案”爆发,苏遭人陷害,面临杀身之祸。朝堂之上,众人避之不及,关键时刻,王挺身而出,为苏轼仗义执言。他欣赏苏轼的才华与品格,在努力下,苏免除死罪,被贬黄州。此事让苏对王有了新认识,心中坚冰渐融。

  时光流转,王晚年辞官,在江陵赋闲,苏也历经人生起伏,被贬多地。命运使然,二人在江陵相逢。往昔恩怨,在这一笑中烟消云散。他们如老友重逢,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无所不谈。

  送别苏时,王望着他的背影感叹:“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此番“金陵之会”,成为传颂千古的美谈。

  随着岁月流逝,他们都放下了年轻时的锋芒,不再执着于政治分歧,更注重内心追求与精神契合。这份超越世俗恩怨、跨越时间界限的情谊,成为北宋文坛永恒的传奇。

拗相公

  熙宁年间,王安石罢相归江宁。一顶青轿晃过官道,窗外秋景萧索,稻穗枯黄,田垄间农人捧着青苗借据,咬牙切齿:“青苗法三成利,官府逼债,连种子都嚼了!”轿中人手指掐进掌心,想起朝堂上司马光摔碎的茶盏、苏轼跪奏的“民不堪命”,却仍硬着脖子:“祖宗法未必善,新政须救世。”

  行至渡口,忽闻哭声。一布衣书生被衙役拖拽,怀中掉出块硬炊饼,上沾血字:“市易法逼死老母,愿相公莫再苦民!”王安石踉跄扑到船舷,见书生袖中滚出半截草绳——竟是上吊未遂的痕迹。

  夜宿半山堂,他对着“天变不足畏”的端砚剧烈咳嗽。老仆端药进来,他摸出怀中药包,绣着“荆公惠存”——是鄞县百姓送的安神药,如今药香早散。窗外老梅簌簌落雪,像极了当年撕碎的反对奏章。

  三更,老仆闻响冲入书房。王安石伏案而亡,手中攥着半块奏章,墨迹洇湿“免役法当缓行”六字。窗外更鼓五响,寒鸦掠过飞檐,抖落枯叶,正盖住那方“拗相公”的印章。

  后人说,变法如投石入潭,涟漪未消。金陵茶馆里,说书人拍响醒木:“执拗如斯,是忠是痴?”台下或拍案或摇头,无人注意,案头油灯正映着半山堂的方向,微微发亮。

  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写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事。王安石告老还乡时,沿途所见所闻,都是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文中写道:“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

三不足

  北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如一颗划破夜空的流星,带着“三不足”的惊世理念,踏上了变法图强的艰难征程。

  “天变不足畏”,这是王面对自然灾异时的无畏宣言。那一年,大旱肆虐,赤地千里,百姓流离失所。朝堂之上,反对变法的声音如潮水般涌来,他们借天灾大做文章,声称这是上天对变法的警示,要求立即停止新法。王却昂首挺立,目光坚定:“天灾乃自然之象,与变法何干?若因天变而退缩,大宋何时才能振兴?”他力排众议,坚持继续推行新法,积极组织赈灾,兴修水利,力求将灾难的损失降到最低。

  “祖宗不足法”,这是王对旧制度的果敢挑战。大宋立国以来,诸多法规制度已沿袭多年,逐渐变得僵化腐朽,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王深知,若要富国强兵,就必须打破旧有的框架。他大胆提出改革科举、推行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一系列新政。然而,这些举措触动了太多既得利益者的蛋糕,他们纷纷指责王违背祖宗家法,是大逆不道之举。王却冷笑一声:“祖宗之法若能保大宋永世昌盛,何至今日国力衰微?变法乃时代所需,岂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人言不足恤”,这是王对流言蜚语的豁达态度。变法之路,荆棘丛生,王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误解。朝堂上,谩骂声、诋毁声不绝于耳;民间,也有不少人对新法心存疑虑,议论纷纷。但王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他坚信自己的理念是正确的,只要能够拯救大宋于水火之中,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他常常对身边的人说:“莫管他人如何评说,我自一心为公,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在“三不足”精神的支撑下,王顶住了来自各方的压力,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尽管变法最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完全成功,但王那无畏无惧、勇于改革的精神,却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前行。

清廉朴素

  王安石位极人臣,官至宰相,掌一国之政要,权倾朝野。然而,他虽居高位,却始终保持着清廉朴素的生活作风,令人钦佩不已。

  一日,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听闻王之名声,心生仰慕,便趁着进京的机会,前来拜访。王向来热情好客,又念及亲戚情分,便诚挚地邀请萧公子留下用餐。

  萧公子听闻此邀,心中大喜。他深知王位高权重,想来这顿饭必定是山珍海味、珍馐佳肴摆满餐桌,自己定能大饱口福。萧公子特意精心打扮一番,身着华丽的盛装,风度翩翩地前往王府上赴宴。

  到了府上,左等右等,过了中午时分,萧公子早已饥肠辘辘,肚子咕咕直叫。可他又不敢贸然离去,生怕失了礼数,坏了与王的情分,只能强忍着饥饿耐心等待。

  又过了许久,王才缓缓下令入座开席。萧公子满心期待地望向餐桌,却惊讶地发现,桌上竟没有一道像样的菜肴。他心中不禁犯起了嘀咕:“莫非是下人疏忽,还未上齐?”

  无奈之下,萧公子只好先喝了几杯酒垫垫肚子。酒过三巡,终于有下人端上了食物,不过是两块胡饼和四份切成块的肉。萧公子心中虽有些失望,但想着或许后面还有大菜,便勉强吃了几块肉,又咬了几口胡饼。

  待上饭时,旁边仅仅安置了一碗菜羹而已。萧公子本就骄横放纵惯了,平日里大鱼大肉吃惯了,哪里瞧得上这简单的饭食。他嫌弃地只吃了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便将四边都留在了盘中。

  王见状,神色平静,默默地将萧公子剩下的胡饼拿过来,放入口中,细细咀嚼后咽了下去。他的动作自然而又坦然,仿佛这剩下的饼是世间难得的美味。

  萧公子看到这一幕,顿时羞愧得满脸通红。他这才明白,王虽贵为宰相,却如此清廉朴素,不追求奢华享受。自己与之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羞愧难当的萧公子再也坐不住了,匆匆向王告辞离去。而王那清廉朴素的作风,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萧公子此后的人生道路,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段佳话。

不迩声色

  王安石位至知制诰,声名显赫。一日,家中来了位怯生生的女子,是夫人吴氏为丈夫所置之妾。

  王端坐案前,抬眼问道:“你是何人?”女子低眉,轻声诉说:“大人,我家欠下官债,无力偿还,被逼无奈才卖身至此。”言罢,眼中泪光闪烁。王听闻,眉头紧锁,心中不忍,沉思片刻后,果断道:“你既非自愿,我又怎能纳你为妾。”说罢,便吩咐下人取来钱财,交予女子,助她还清官债,让她与家人团聚。女子接过钱财,感激涕零,连连叩拜后离去。

  此事传开,众人皆赞王又仁且义。然王,还有一件趣事在坊间流传。

  一日,有宾客来访,王设宴款待。席间,一道鹿肉丝色泽诱人,香气扑鼻,被特意摆在了王正前方。王专注于与宾客交谈,偶尔举箸,筷筷皆落在鹿肉丝上,不一会儿,一盘鹿肉丝便见了底,而其他菜肴几乎未动。

  宾客见状,心中暗笑,回去便对旁人说:“王大人对鹿肉丝情有独钟啊。”这话传到了夫人吴氏耳中,吴氏微微一笑,心中有了主意。

  次日,又有宴席。吴氏提前吩咐下人,将菜的位置调换,把鹿肉丝放得离王最远。王依旧如常,与宾客谈笑风生,举箸夹菜。可奇怪的是,这次他筷筷夹的都是离自己近的一盘炒青菜,那盘鹿肉丝,他竟一眼都未瞧见,直至宴席结束,鹿肉丝仍满满当当摆在原处。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王吃饭,从不刻意挑拣,只吃眼前之菜,对所谓的美食并无特殊偏好。

千锤百炼

  王安石二次拜相,奉诏进京。舟行至瓜洲时,夜幕低垂,明月高悬,他凭栏而立,望着对岸的京口,心中思绪万千。离家已久,此次复相,前路未卜,既有对仕途的期许,又有对家乡的眷恋,万千情感涌上心头,遂决定作诗一首,以抒胸臆。

  他回到舱中,研墨铺纸,稍作思索,便挥笔写下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写罢,他对这两句还算满意,笔下稍停,又开始琢磨第三句。此时,春风轻拂,仿佛带来了江南的气息,他灵感乍现,写下“春风又到江南岸”。

  他反复诵读这句诗,“到”字虽能体现春风抵达江南之意,但总觉得少了些韵味,不够生动形象。他眉头紧锁,在舱中踱步思索。突然,他想到“过”字,兴冲冲地提笔改下,又轻声念道:“春风又过江南岸。”可读了几遍后,还是觉得不够好,“过”字太过匆匆,无法传达出春风与江南的那种亲密交融之感。

  于是,他又提笔改为“入”字,“春风又入江南岸”,细细品味,“入”字虽比“过”字稍好,但仍未能完全展现出春风的活力与江南的生机。他不甘心,继续苦思冥想,一会儿改成“满”字,一会儿又换成“吹”字,可没有一个能让他满意的。

突然,一阵清新的春风扑面而来,他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江南大地在春风的吹拂下,草木泛绿,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一个“绿”字涌上心头,他激动地站起身来,提笔将第三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改完后,他反复诵读,越读越觉得妙不可言。“绿”字不仅将春风拟人化,赋予它生命力和动态感,而且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草木复苏、一片翠绿的景象,一个字就勾勒出了整个江南的春意盎然。一首千古名作《泊船瓜洲》就此诞生: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囚首丧面

  王安石,才情满腹,却全然不把心思放在打理自身上。每日里,他衣裳皱巴巴,沾着墨渍与灰尘,好似许久未洗;头发蓬乱如草,几缕乱发肆意地贴在脸上;脸上也常带着疲惫与憔悴,活脱脱一副“囚首丧面”之态。苏洵曾这般描述他:“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这形象,在这注重仪表的官场,着实显得格格不入。

  一日清晨,阳光洒在府衙的庭院里,韩琦早早来到厅堂处理公务。不多时,王迈着略显匆忙的步伐走进来,依旧是那副不修边幅的模样。韩琦抬头看了他一眼,眉头微微皱起,心中暗自思忖:这年轻人,如此不注重形象,怕是心思都放在玩乐上了。

  原来,王有个习惯,酷爱读书,常常通宵达旦。夜深人静之时,万籁俱寂,唯有他书房的灯火通明。他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忘却了时间的流逝,等回过神来,天已大亮,当差时间紧迫,根本来不及洗漱装扮,便匆匆赶往府衙。

  韩琦虽心中不满,但并未立刻发作。接连几日,王皆是如此。韩琦终于忍不住,在散朝后,将王唤到一旁,语重心长地说:“安石啊,你正值青春年少,本应奋发图强,不可沉溺于声色犬马,荒废了读书上进的大好时光啊。”

  王听闻,先是一愣,随即明白韩琦是误会自己了。他本想开口解释,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只是微微躬身,轻声道:“韩公,您并不了解我。”言罢,便默默退下。

  韩琦望着王离去的背影,心中虽有疑惑,但并未深究。在他看来,这或许只是王安石的托词罢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王依旧我行我素,在“囚首丧面”的状态下,处理着幕僚的各项事务。不过,他在工作中展现出的才华与见解,却渐渐引起了韩琦的注意。

  一次,府衙遇到一桩棘手的政务,众人皆束手无策。王得知后,主动请缨。他回到住处,顾不上整理自己,一头扎进案卷之中,仔细研究,反复推敲。经过一夜的苦思冥想,第二天,他带着一份条理清晰、切实可行的方案来到韩琦面前。

  韩琦接过方案,仔细阅读,越看越惊喜。方案中对问题的分析入木三分,提出的解决办法更是巧妙周全,让人不得不佩服。韩琦抬起头,看着眼前这个依旧“囚首丧面”的年轻人,眼中满是赞赏与愧疚。

  从那以后,韩琦对王刮目相看,全力支持他的工作。而王也依旧保持着对读书和政务的热情,在“囚首丧面”的外表下,怀揣着一颗济世安民的赤诚之心,在历史的舞台上,逐渐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张公相公

  王安石历经宦海沉浮,最终退居江宁。他在钟山脚下寻了一处清幽之地,结茅而居,过起了远离朝堂纷争的闲适生活。

  平日里,他时常拄着一根粗制的拐杖,慢悠悠地踱步进入附近的村落。村子里有个张姓老者,为人和善又风趣,与王最为投缘。每次王来到村子,总会径直走向张公家。

  一日,阳光暖融融地洒在乡间小路上。王又如往常一样,拄着拐杖,一步一步朝着张公家走去。到了张公家门口,他停下脚步,清了清嗓子,大声喊道:“张公——”那声音,带着几分亲切与随意。

  不一会儿,屋里传来张公洪亮而爽朗的应答声:“相公——”在宋朝,“相公”是对宰相的尊称,王虽已不在其位,但村民们依旧习惯如此称呼他,这其中既有对往昔他位高权重的记忆,也饱含着对他的敬重。

  王走进屋内,与张公相对而坐。两人一边喝着粗茶,一边天南海北地闲聊起来,从村里的家长里短,到朝堂上的旧闻轶事,无所不谈。

  聊得正兴起时,王突然停下话头,放声大笑起来。那笑声爽朗而豁达,惊得屋檐下的小鸟扑棱着翅膀飞走了。

张公一脸疑惑地看着王,问道:“相公,何事如此好笑?”王止住笑,指着张公,又指了指自己,说道:“我作宰相的时候,只和你有一个字不同罢了。”

  张公先是一愣,随即也反应过来,跟着哈哈大笑起来。原来,王曾贵为宰相,尊称“相公”;而自己姓张,人称“张公”,二者仅一字之差。这看似简单的对比,却道尽了世事的无常与人生的起伏。

  在这小小的茅屋里,没有朝堂上的勾心斗角,没有名利的纷争追逐,只有两位老者的相视大笑,笑声在屋内回荡,也仿佛穿越了时光,诉说着那份历经沧桑后的豁达与从容。此后,这“张公相公”的趣谈,便在这小小的村落里流传开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美谈。

研究佛学

  元丰七年,江宁城被一层淡淡的愁绪笼罩。王安石,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宰相,此刻正被病魔缠身,卧于榻上。往昔的壮志豪情,在病痛的折磨下,似也多了几分黯淡。

  神宗皇帝听闻王患病,心忧不已,赶忙派遣宫中御医火速赶往江宁。御医们不敢有丝毫懈怠,轮番为王诊脉、开方、熬药。在精心调养下,王的病情渐渐好转,最终得以痊愈。

  病愈后的王,心境却与往昔大不相同。经历这场大病,他仿佛看透了世间的生死无常,心中对佛学那股潜藏已久的好奇与向往,如春日里的野草,肆意生长起来。思索再三,他提笔写下奏章,向神宗皇帝请求将自己位于上元县的园屋改为寺院,并恳请神宗赐名。神宗念及王往日的功绩与当下的境遇,欣然应允,赐名“报宁寺”。

  报宁寺落成之日,阳光洒在寺庙的飞檐斗拱上,熠熠生辉。王身着素衣,缓缓步入寺中,感受着那份宁静与祥和。就在这时,寺外来了一位高僧克文。克文大师听闻王改园为寺之事,又知他对佛学心怀热忱,便特意前来拜访。

  二人相见,如遇知音。在寺庙的禅房内,他们围坐在一方矮桌旁,桌上放着几本佛经。克文大师率先开口,谈起佛法中的“空”与“有”,言辞间尽显高深智慧。王听得入神,时而微微点头,时而陷入沉思,随后也分享起自己对佛理的见解。他结合自己半生的宦海沉浮,将人生的起伏与佛法的奥义相融合,说得头头是道。

  这一番讨论,从清晨持续到日暮。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他们身上,仿佛为这场佛理的交流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克文大师对王的领悟力赞叹不已。王也对克文大师的佛法造诣钦佩有加。

  此后,退隐金陵的十年间,王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佛学研究之中。他的书房里,堆满了各种佛经,从《维摩诘经》到《金刚经》,从《楞严经》到《华严经》,每一本都被他反复研读,并伏案疾书,写下自己对经文的注释。

  王先后完成了《维摩诘经注》《金刚经注》《楞严经解》《华严经解》等著作。这些著作,不仅展现了他对佛学深刻而独到的领悟,更成为后世研究佛学的重要资料。

咏王安石三首

除陈革故震神州,笔底风云意未休。诗韵清奇惊世界,文锋犀利破陈讴。

挥毫瘦硬开新境,变法精深展妙谋。唐宋八家辉史册,一身正气写风流。

熙宁烽火映朝堂,介甫擎旗破旧章。三不足言惊骇世,千般难阻志铿锵。

均输市易开新政,除盗征兵固土疆。纵使流言如浪涌,丹心依旧护家邦。

荆公才略冠群伦,文耀千秋政焕新。诗韵巍峨开胜境,辞锋锐利破迷尘。

熙宁变法惊朝野,青史留名励后昆。磊落襟怀昭日月,清风一缕永传珍。

上一篇:37 范仲淹 下一篇:没有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