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37 范仲淹
范仲淹:一腔赤诚铸就北宋风骨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集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与教育家于一身的杰出人物,其一生以“先忧后乐”的担当精神、清廉刚正的品格操守和务实革新的改革实践,成为中国历史上士大夫精神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政治革新:以天下为己任的改革先驱
范仲淹的仕途充满坎坷,却始终秉持“以天下为己任”的信念。面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他发起“庆历新政”,提出《答手诏条陈十事》,涵盖严明官吏升降、限制侥幸升官、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军备等十项核心措施。这些主张直指官场腐败、效率低下等时弊,试图通过廉政建设实现精兵简政、富国强兵。尽管新政因触犯保守派利益而失败,但其“澄清吏治、改革科举、锐意进取”的改革思想,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成为北宋改革风气的开创者。
二、文学成就:以文载道的精神丰碑
范仲淹的文学作品风格独特,情感真挚,尤以《岳阳楼记》为代表。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将个人命运与国家、人民紧密相连,体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与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这一思想不仅成为历代文人士子的精神动力,更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家国情怀”传统。此外,他的诗歌如《江上渔者》关注民生疾苦,词作如《渔家傲·秋思》展现边塞将士的复杂心境,均以质朴语言传递深刻情感,对宋词从婉约向豪放的转变产生重要影响。
三、军事才能:以智谋守边的战略家
在宋夏战争中,范仲淹以“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他修筑城寨、建烽火墩,形成坚固防御体系;推行军事改革,取缔按官职带兵的旧制,根据敌情选择战将;建立营田制解决军需问题,并提拔狄青、种世衡等名将。这些策略使西北边境局势根本改观,西夏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其“积极防御”思想与“蕃汉分兵”策略,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四、人格风范:以德立身的清廉典范
范仲淹一生清廉节俭,俸禄多用于公益事业。他在苏州设“义庄”,以千亩良田收入救济宗族贫困者;任官期间兴办学校、培养人才,推动教育普及。面对权贵,他刚正不阿,曾因反对太后垂帘听政、弹劾宰相吕夷简滥用私人而屡遭贬谪,却始终坚守“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原则。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担当精神,成为后世士大夫的道德标杆。
五、历史影响:跨越千年的精神传承
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不仅被苏轼、王安石等同时代文人赞誉为“经天纬地”“一世之师”,更在后世持续引发共鸣。清代康熙帝称其为“济时良相”,毛泽东评价其“文武双全,知兵善战”。他的改革实践、文学成就与人格魅力,共同构成一座精神宝库,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在当今时代,范仲淹的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对待国家社会的强烈责任感,以及心系天下苍生的情怀,仍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
断齑画粥
范仲淹四岁时,父亲离世。他随继父迁至长山。家庭的变故如阴云笼罩,但他心中有一团求知的火,毅然前往醴泉寺开启苦读之旅。
醴泉寺的清晨,范仲淹的读书声是最早的乐章。可家境贫寒,成了他求学路上的巨石。每日饮食,仅靠两升小米。夜晚,他熬好小米粥,待粥冷却凝固,拿起破刀,将粥切成四块。两块作早餐,配着邻里偶尔送来的腌菜,那简单的搭配,是他苦涩生活的慰藉。早餐后,他在僧舍便沉浸于书海,忘却了周遭。夜晚,吃完剩下的两块粥,又继续夜读。日复一日,那凝固的粥块与腌菜,成了他生活的定律,可他的眼神始终坚定明亮。
随着对知识的渴望愈发强烈,后来他告别醴泉寺,奔赴应天书院继续苦读。
应天书院的冬天,寒风如刀。当其他学子躲进温暖被窝,范仲淹还在微弱烛光下苦读。困意袭来,他跑到水缸前,舀起冷水浇在脸上,瞬间清醒后,又回到书桌。饥饿也如影随形,食物匮乏时,他常一整天只能喝几碗稀得照人的粥。朋友们见他艰苦,纷纷拿食物接济,他却婉言谢绝:“这是磨砺,更是财富。”
大中祥符八年(1015 年),多年的刻苦付出迎来了回报,他进士及第。此后,他在仕途上一路攀升,官至参知政事。
那段“断齑画粥”的岁月,如灯塔照亮他一生。他坚守初心,勇往直前,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成为后世敬仰的楷模。
愿为良医
范仲淹尚未显达时,心怀天下苍生。有一日,他怀着虔诚踏入神祠。
神祠内香烟缭绕,他双手合十,闭目思索后,诚恳地向神像祈祷:“神明在上,我范仲淹能否有幸成为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丞相?”言罢,摇动签筒,一支签落下,他满心期待地捡起,却见签上“不许”二字,心中微微一沉。
但他未气馁,再次合十,目光坚定地祈愿:“若不能拜相,我愿成为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良医。”他深知医者能以银针草药为百姓解除病痛。随后又摇动签筒,可第二支签落地,结果依旧“亦不许”。
范仲淹长叹,那叹息中有无奈与失落,更有对苍生疾苦的忧虑:“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非大丈夫所为啊!”言罢,他转身缓缓走出神祠,脚步虽沉,眼神却愈发坚定。
“愿为良医”之事在乡邻间传开。一日,好友前来,满脸疑惑:“大丈夫立志为相理所当然,您为何祈愿当良医,这岂不有点卑微?”
范仲淹微微一笑,拉着好友走到庭院,指着周围道:“古人云,‘常善用人,故无弃人,常善用物,故无弃物’。大丈夫期望辅佐明君,让百姓安居乐业,可哪怕有一人未受惠,我也如将他推入沟中,内心难安。”
他目光望向远方,似看到病痛中的百姓:“要普济万民,宰相权力大,可签不许我拜相。但我利泽万民之心未改,当良医便是途径。若成良医,上可疗君亲之疾,让他们安享天年;下能救贫贱之厄,助其摆脱病痛;中可保身长全,以更多精力助人。身在民间能利泽苍生的,唯有良医啊!”
好友恍然大悟,对范仲淹钦佩不已。
龙图老子
宝元元年,西北边境战火纷飞,西夏军队如豺狼般肆虐,烧杀抢掠,宋军却因制度陈旧、部署混乱,屡战屡败。就在这危急时刻,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毅然奔赴西线边防。
初到边地,他便马不停蹄地展开调研。白天,他奔波于各个营寨,查看地形;夜晚,在昏暗烛光中研读兵书,谋划改革。他深知,唯改革军事制度、调整战略部署,方能扭转时局。
掌握情况后,他大刀阔斧地精简军队,选拔精锐,强化训练,提升战斗力;同时,注重培养将士的爱国情怀与战斗意志,常亲自讲述保家卫国之理,激励士气。战略上,他独具匠心,决定以大顺城为中心,构筑堡寨呼应的防御体系。
大顺城地势险要,是抵御西夏的关键。他亲自指挥士兵修筑城墙、挖掘壕沟、设置陷阱。在他的带领下,士兵们齐心协力,一座坚固城堡拔地而起。随后,周边堡寨相继建成,彼此呼应,形成严密防御网。
防御体系初成,西夏便来进犯。他们集结大批兵力,气势汹汹扑向大顺城。范站在城楼,神色镇定,指挥若定。他令士兵坚守城池,同时派出精锐骑兵侧翼出击,打乱敌军阵脚。一番激战,西夏军队损失惨重,狼狈逃窜。
范的威名迅速在西北传开。羌人对他敬佩有加,尊称“龙图老子”,视他为守护神;西夏人又敬又怕,称他“小范老子”,还流传“小范老子胸有十万甲兵”的说法。
不仅如此,范还心系百姓。他组织士兵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百姓丰衣足食。西北边陲流传民谣:“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百姓有一范,生活乐无边。”
宽厚仁爱
范仲淹任邠州知州时,一日登楼饮酒,未及举杯,便见楼下几人披麻戴孝营造葬具。他忙派人询问,得知是一名贫寒书生客死邠州,因家贫,墓穴、棺材等丧葬事宜都未筹备。范心中悲戚,当即撤去酒席,将宴饮钱财尽赠书生家人,助其**丧事。书生家人接过钱财,感激涕零,范轻声安慰后便让他们离去。
此际,张海(一说王伦)率人马攻打淮南,兵临高邮城下。高邮知军晁仲约深知城内兵力薄弱,难以抵挡。若强行抵抗,必致城破民亡。无奈之下,他昭示富人捐钱献酒,亲自带去慰劳“盗寇”。张海等人没想到会受此礼遇,十分高兴,未施暴便率军离开。
此事传至朝廷,引发众怒。富弼等大臣义愤填膺,提议处死晁仲约以正国法。范却沉思后道:“若郡县兵力充足却贿赂贼兵,知军当死;但高邮兵力不足,无法抵抗,此时杀知军非立法本意,法律应惩前毖后、兼顾实情。”宋仁宗听后,觉得有理,赦免了晁仲约。晁仲约对范感恩不已。
范一生崇尚忠厚、勤政爱民。戍边西北时,邠州、庆州百姓与众多羌部族敬仰其为人,生前便悬挂他的画像祭拜。
后来,范离世。消息传来,众人扼腕叹息。羌部族数百首领悲痛欲绝,如孝子般放声痛哭,斋戒三日后才含泪离去。
严谨治学
范仲淹以刚正不阿的品格、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远的政治见识闻名天下。他不仅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在治学方面更是严谨至极,容不得半点马虎,其严谨之态,在一篇墓志铭的撰写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那时,范时常会收到友人或同僚的请求,为他们已故的亲人撰写墓志铭。每一次,他都怀着对逝者的敬重,认真构思、精心撰写,从不敷衍。
一日,范又完成了一篇墓志铭。他反复诵读、仔细斟酌,对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颇为满意。封好铭文后,他正准备差人将其送往逝者家中,心中却突然泛起一丝不安。他想到尹洙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若能请他过目,这篇铭文或许会更加完美。于是,他当即决定,次日便将铭文带去给尹洙审阅。
第二天,他见到尹洙后,略带歉意又满怀期待地说:“洙兄,我新写了一篇墓志铭,自觉尚可,但难免有不足,特请您过目指点。”尹洙微笑着接过铭文,逐字逐句地阅读起来。
阅读后,尹洙放下铭文,神情严肃地说:“仲淹贤弟,你的文章如今已是名满天下,所以行文之时不可不慎之又慎啊。你看,在这篇铭文中,你将转运使写作刺史,知州写成太守。固然,这样的写法增添了几分清雅古隽的韵味,然如今朝廷的官职设置中已无刺史和太守之名,这样写是不是有点草率了呢?”
尹洙一语中的。范听后,连连点头,并诚恳道:“多亏洙兄提醒,若非如此,我险些就要犯下大错,留下千古笑柄啊!”
道别回家后,范重新坐在书桌前,仔细对照当时的官职制度,将铭文中不恰当的官职称谓一一修改过来。修改完毕后,他又反复诵读了几遍,确认无误后,才再次封好铭文,派人送往逝者家中。
只弹履霜
范仲淹自幼痴迷琴音,那或激昂或婉转的旋律,似能穿透尘世纷扰,直抵他内心最柔软的角落。静夜中,他常对月抚琴,在悠扬琴声里思古怀今,与先贤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为探寻琴道真谛,他听闻崔遵度先生琴艺超凡、见解独到,便迫不及待登门求教。崔公居所清幽,翠竹环绕,清风拂过,似在为这场琴道交流奏响序曲。范恭敬行礼后,急切询问:“琴何为是?”崔公目光温和而深邃,缓缓道:“琴乃清雅之物,其音通天地、感人心,弹琴贵在用心。”范又问志同道合之人,崔公提及唐处士。范大喜,拜谢后欢歌而去:“有人焉,有人焉,且将师其一二。”
几经辗转,范终于拜在唐处士门下。在师父悉心教导下,他的琴艺日益精湛,对琴道的领悟也愈发深刻。然而,在众多琴曲中,他却唯独钟情《履霜》。
《履霜》一曲,韵味深沉,哲理丰富。范弹奏时,仿佛置身冰天雪地,脚下霜雪“咯吱”作响,寒冷直透骨髓。他却在这彻骨寒冷中,感受到坚韧不屈的力量。这正如他的人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却始终坚守理想信念,如霜雪中的青松,傲然挺立。
平日里,范仲淹常独坐书房弹奏《履霜》,琴音在屋内回荡,驱散烦恼忧愁。家人朋友围坐聆听,皆沉醉其中。一次,友人好奇问他为何独爱此曲,他目光坚定道:“《履霜》音沉意远,让我困境中坚韧,顺境中不忘本心,每弹此曲,皆感力量无穷。”
“范仲淹只弹《履霜》”的消息传开,世人皆被他对琴道的执着、对理想的坚守所打动,称他为“范履霜”。
教子扶危
北宋庆历年间,姑苏城外运河码头桅杆林立,一艘满载麦子的货船正待启航。船头立着一位青衫公子,眉目间与范府主人范仲淹有七分相似——正是次子范纯仁。
“此去蜀道艰险,切记父亲教诲。”范仲淹将一方青玉镇纸放入儿子行囊,“治家如治国,当以仁心为本。”货船扯起风帆时,岸上传来范仲淹清朗的诵读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月后,货船返航至丹阳渡口。暮色中,范纯仁忽见江畔石阶上蜷缩着个落魄书生,衣衫尽湿仍紧护怀中木匣。上前询问方知,此人乃石曼卿,携父灵柩返乡,却因盘缠被劫困在此处七日。
“石兄可识得家父?”范纯仁解下斗篷为石曼卿御寒。当听到“范文正公”四字,石曼卿突然伏地痛哭:“先父临终犹念范公《岳阳楼记》,嘱我定要当面致谢……”
江风卷起浪花拍打船舷,范纯仁望着满舱金黄的麦粒,想起离家时父亲在《家训百字铭》中写的“施惠勿念,受恩莫忘”。他转身对船工道:“即刻卸麦,换轻舟送石先生归乡。”
当最后一袋麦子搬上石曼卿的船时,暴雨骤至。范纯仁站在雨中,看那艘装载着父亲俸禄所购麦子的小船渐行渐远,忽然想起幼时见父亲将御赐金杯熔铸为药臼的往事——原来仁心真能代代相传。
归家后,范纯仁在书房徘徊整夜,终未敢提及此事。直至次日晨省,范仲淹放下茶盏忽然问道:“苏州之行,可遇故人?”
“孩儿在丹阳遇见石曼卿兄。”范纯仁攥紧衣袖,“他携父灵柩困于雨中,孩儿自作主张……”
“将满船麦子都赠他了?”范仲淹眼中闪过亮光。见儿子怔住,他抚掌大笑:“我儿此举,胜却黄金万两!”说着取出《范氏家谱》,在“乐善好施”条目下添上新笔:“庆历四年,纯仁捐麦济困,善莫大焉。”
后来石曼卿千里迢迢送来书信,内附范仲淹当年所赠《灵乌赋》手稿,墨迹间犹带蜀地竹香。范纯仁将信笺供于祠堂,见父亲亲笔批注“德泽流芳”四字,忽觉那日运河上的暴雨,早已化作滋养心田的甘露。
百年后,范氏后人在《家训百字铭》旁新刻《麦舟图》,画中青衫公子与白发老者隔江相望,江心一叶扁舟满载金麦,恰似范仲淹父子用仁心架起的永恒桥梁。
举贤任能
范仲淹初次见到狄青时,见他身形矫健、目光坚毅,心中暗自赞叹。他深知,一名优秀的将领不能仅靠匹夫之勇,尚需精通古今兵法。于是,范将《左氏春秋》赠予狄青,并语重心长地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听后,如醍醐灌顶,从此折节读书,日夜钻研兵法。后来,狄青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以武官之身任枢密使,成为威震四方的一代名将。
少年张载心怀壮志,喜好谈兵,甚至妄图结客夺取洮西之地。二十一岁那年,他谒见范仲淹。范一眼便看出张载绝非寻常之辈,于是劝张载:“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并建议他研读《中庸》。张载听从了范的劝告,遍观释老之书却无所得,转而深入研究六经,最终成为北宋五子之一,宋明理学关学的创始人,一代大儒。
富弼年少时好学且有大度之量,范见后,惊为天人,称赞道:“王佐之才也。”他不仅将富弼的文章拿给王曾、晏殊看,还促成晏殊将女儿许配给富弼。后来宋仁宗恢复制科,范又鼓励富弼参加,并推举他为茂材异等。在范的悉心栽培和大力举荐下,富弼顺利步入仕途,成为一代名相。
还有在外县担任巡检的苏麟,因未在城中而错过范的多次提拔。他心有不甘,便向范献诗一首,其中“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两句,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诉求。范理解他的心情,随即为他写了一封推举信,苏麟也因此得到升迁。
范任用文士,重人品而不拘小节。他认为有气节才智的人不会因琐事而失大德,对于那些被贬官而尚未复职的可用之才,他更是大力起用,以免他们沦为废人。在他的麾下,人才济济,都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性情中人
范仲淹不仅心怀天下,心系百姓,同时也是个至情至性之人。
任饶州知州时,公务之余,他常于庆朔堂中听曲赏舞,一位名叫小鬟的年轻歌妓,如春日里初绽的花朵,以其灵动的身姿与甜美的歌喉,悄然走进了范的心房。
平日里,范忙完政务,便会来到庆朔堂,与小鬟相对而坐。小鬟轻拨琴弦,悠扬的旋律如潺潺溪流,流淌在两人心间。范则时而闭目聆听,时而轻声和唱,那一刻,尘世的喧嚣仿佛都已远去,只余下这静谧而美好的时光。
然命运的车轮悄然转动,一纸调令,范将被调回京师。离别之际,庆朔堂前的花朵依旧娇艳,却无人再与范一同欣赏。小鬟年纪尚小,不便随他同行,范心中满是不舍与无奈。他提起笔,写下一首《怀庆朔堂》:“庆朔堂前花自栽,便移官去未曾开。年年长有别离恨,已托东风干当来。”诗中字字含情,句句带泪,将他对小鬟的眷恋与离别之愁,抒发得淋漓尽致。
随后,范将这首诗寄给了好友魏介。魏介何等聪慧,一眼便看穿了好友的心思。他四处寻觅,终于找到小鬟,将其买来,一路护送至范身边。当范仲淹再次见到小鬟时,眼中闪烁着惊喜与感动的泪花,他深知,这份情谊,重如千金。
后来,范与小鬟分隔两地,思念如潮水般汹涌。他精心挑选了一盒胭脂,附上一首情诗:“江南有美人,别后常相忆。何以慰相思,赠汝好颜色。”那胭脂,宛如他炽热的心,跨越千山万水,传递着他对小鬟的深情厚意。
范这位心怀天下之人,在政治舞台上,他是刚正不阿、心系苍生的楷模;而在情感世界里,他亦是敢爱敢恨、至情至性的性情中人。
范被称为“才其量其忠,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其实,范并没有把自己看成完人,反而是喜欢袒露自己的真实性情。他也发过牢骚:“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这就是真实的范仲淹。
三光风范
范公一生,三遭贬谪,却每一次都如星辰般闪耀,被世人誉为“三光风范”。
初登仕途,范便以一腔热血,关注国家大事。那一年,太后垂帘听政,朝中虽有异议,却无人敢言。范则挺身而出,慷慨陈词,力谏太后还政于帝。此言一出,如石破天惊,触怒了权贵,也触动了时局。不久,一纸贬书,将他贬 至偏远之地。然范公无怨无悔,时人谓之“极光”,赞其勇气如日之初升,光芒万丈。
时光荏苒,范再次回到朝堂,此时郭皇后被废之事又起波澜。他深知此举关乎皇室尊严与朝纲稳定,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直言不讳,力陈废后之弊。这一番言论,再次将他推向了风口浪尖,二次被贬。但范公之心,如皓月当空,清辉不减,世人称之为“愈光”,言其品德之光,愈挫愈亮。
岁月流转,范再次被召回京师任要职。他深知朝中积弊已久,非大刀阔斧改革不可。于是,他精心绘制《百官图》,揭露官场腐败,提出整顿吏治之策。然而,这又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反对之声四起,范公第三次被贬。但这一次,他的光芒更加耀眼,世人称之为“尤光”,赞其精神之光,尤胜往昔。
三次被贬,三次“光”耀,范的“三光风范”在北宋士人心中树立了不朽的丰碑。他虽身处逆境,却从未放弃对国家的忠诚与对人民的关怀。每一次贬谪,都是对他品格的锤炼与升华;每一次“光”耀,都是对他精神的颂扬与传承。
一家哭与一路哭
一日,范仲淹端坐在公堂上,案几堆放着厚厚的官员名册。他神情肃穆,目光如炬,亲翻名册,逐一审核每位官员的履职情况。每看到一个不称职、贪腐堕落的,他的眉头便紧锁一分,手中的笔犹如利剑,毫不犹豫地在那名字上重重一划,将其职务“一笔勾销”。
同僚富弼在一旁看着,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忧虑。他见范如此毫不留情,终于忍不住开口道:“仲淹兄,你这一笔下去,轻飘飘地就撤掉了他们的职务。可你想过没有,他们一家人从此失去了生计,恐怕都要伤心得痛哭流涕了啊!”
范停下手中的笔,抬起头,目光坚定而深邃地望着富弼,缓缓说道:“富弼兄,我何尝不知这一笔会让他们一家人陷入困境?但你可知,这些贪腐无能之辈盘踞官位,肆意妄为,祸害的是千家万户啊!他们贪污受贿,中饱私囊,让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些人家流下的血泪,又有谁来怜惜?一家哭,总比一路哭要好得多吧!”
“一路哭”,这三个字如重锤般敲击在富弼的心上。他仿佛看到了那些被贪官压榨的百姓,他们面黄肌瘦,眼神中充满了绝望与无助;仿佛听到了百姓们痛苦的哭声。
想到这里,富弼默默地点了点头,不再言语。范则继续工作,将空出的职位,又从下一级有能力、有操守的官员中精心挑选委任。
在范的严格整顿下,官场风气为之一新。那些原本浑浑噩噩、贪图享乐的官员人人自危,纷纷收敛行为;而有才能、有抱负的官员则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他们积极为百姓办事,为大宋的繁荣贡献力量。
以智赈灾
皇祐二年,吴州、两浙路爆发大饥荒,杭州更是灾情惨重,百姓们食不果腹,面如菜色,整个城市都被阴霾所笼罩。
范仲淹临危受命,来到杭州主持赈灾事宜。他深知,传统的赈灾方法虽能解一时之急,却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局面。于是,他决定以智破局。
他一方面下令开仓散发米粮,让饥饿的百姓能先吃上一口饱饭,同时鼓励百姓储备粮食,以备不时之需。然而,这只是第一步,他还有更深远的谋划。
吴州百姓向来喜好赛舟,且笃信佛教。范敏锐地捕捉到这两个特点,心中有了主意。他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还亲自每日在湖上宴饮。一时间,西湖之上彩船如织,鼓乐喧天。从春至夏,百姓们几乎天天扶老携幼来到湖边,争看船赛,欢声笑语回荡在湖岸。与此同时,他召集各佛寺住持,诚恳地说:“如今饥岁荒年,工钱低廉,正是寺院大兴土木的好时机啊。”住持们听后,纷纷响应,募工兴建寺庙。范仲淹自己也募工兴建官家谷仓及吏卒官舍,每天招募的工人多达一千人。
这一系列举动,让朝中台谏官员大为不解,纷纷弹劾范不体恤荒年财政困难,劳民伤财。但范心中自有丘壑。
此时,粮价飞涨,一斗粮食竟要一百二十钱。范却做出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将粮食收购价格提升到一斗一百八十钱,并沿江张贴榜文,详细描述杭州饥荒情况和米价上涨数目。商人们听闻后,觉得有利可图,争先恐后地往杭州运粮。等粮食大量聚集,范仲淹又将价格降到原来的一斗一百钱。原来,他深知若价格低廉,商船不会再来,灾情只会更严重。
在他的巧妙运作下,靠出卖劳力的百姓有了工作机会,能养家糊口,不必背井离乡;市场上的粮食充足,价格稳定,百姓得以度过饥荒。这年全国大饥荒,唯有杭州一带百姓未受严重灾害影响。
后来,杭州百姓为纪念范,在西湖修筑了“范公堤”,灵隐寺还珍藏他的卧榻。范以智慧和担当,在灾难中为杭州百姓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
王范相逢
秋天的一日,范仲淹正暂居杭州。忽闻下人来报:“大人,鄞县知县王安石前来拜访。”范微微一怔,随即露出欣慰的笑容,连忙道:“快请!”
不一会,一位身着素衣、气质不凡的青年走进书房,此人正是王安石。他虽长途跋涉,面容略显疲惫,但眼神中却透着坚定与睿智。王安石恭敬地行礼道:“晚生王安石,久仰范公大名,今日专程绕道杭州,前来拜见,还望范公勿怪。”
范连忙起身,亲扶王安石,笑道:“介甫(王安石字介甫)贤侄,不必多礼。老夫早闻你在鄞县为官清正,政绩卓著,今日得见,实乃幸事。”
二人落座后,相谈甚欢。王向范详细讲述了自己在鄞县的施政举措,从兴修水利、整顿保甲,到推行青苗法,每一项都饱含着他对百姓的关怀与对国家未来的思考。范听得入神,不时点头称赞,眼中满是欣赏与期许。
范感慨道:“介甫啊,你心怀天下,有胆有识,实乃国家之栋梁。老夫一生也在为天下苍生奔波,只盼能多做一些实事,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如今看你如此有为,老夫甚是欣慰。”
王听后,深受鼓舞,说道:“范公一生高风亮节,忧国忧民,晚生一直以您为榜样。此次前来,也是希望能得到范公的指点。”
范微笑着说:“指点不敢当,但老夫愿与你共勉。为官之道,在于心系百姓,不谋私利。无论身处何位,都要坚守初心,为国家和百姓谋福祉。”
不知不觉,夕阳的余晖洒进了书房。王起身告辞,范亲送他到门口。望着王远去的背影,范心中暗自期许:这位年轻有为的后生,未来定能在政坛上大放异彩,为国家带来新的气象。
咏范仲淹三首
一
寒门立志苦淹留,抱世情怀贯斗牛。朝政革新惊俗眼,边陲靖寇镇荒陬。
文彰义理千秋耀,德铸清名万古流。典范长垂昭日月,一身浩气满神州。
二
革故开新志未沦,边陲御寇靖烟尘。苏州治水千秋利,义学兴邦万代春。
十策匡时彰远略,一身正气守清贫。德馨政善垂青史,名就功成耀宇坤。
三
文载千秋绚炳煌,先天忧乐韵流芳。江传苦语民生叹,塞起边声意气昂。
笔走龙蛇铭道义,心怀社稷著华章。宋初风骨凭君振,翰墨留香映史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