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欣赏 > 诗贤故事 > 详细内容
26 刘禹锡
发布时间:2025/7/9  阅读次数:0  字体大小: 【】 【】【


26   刘禹锡

刘禹锡:风骨与智慧并显的唐才子

我们可以用三句话简要评价刘禹锡:

一是文学成就卓越。刘禹锡的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的气魄,如《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所展现的,也有细腻柔和的情感。他的散文同样出色,如《陋室铭》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简朴而充满人文气息的居所,表达了他对高洁人格的追求和对物质享受的淡泊。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更在思想上影响了后世,常常以讽刺和幽默的方式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展现出他作为文人的责任感。

二是哲学思想深邃。刘在哲学方面也有显著的贡献。他的《天论》三篇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的观点,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各自的规律,否定了传统的“天命论”和“天人感应论”。这是一种唯物主义思想,在当时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他强调人要有独立的思想和创造的精神,不要拘泥于传统或俗套。这一观点对于后世的思想解放和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是政治坚守信念。刘的政治生涯充满了波折。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曾加入“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并参与“永贞革新”。然而,由于革新失败,他屡遭贬谪,辗转于各地。尽管如此,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勇于发声的态度,使他赢得了“大唐最嘴硬的男人”的美誉。

总之,刘是一位文学与哲学双修的杰出人物。他的诗文作品流传千古,影响深远;他的哲学思想深邃独到,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他的政治生涯虽然波折不断,但他始终坚守信念和原则。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事迹和精神品质值得后世铭记和学习。他用自己的才华和行动诠释了何为真正的文人风骨和士人精神。

名字由来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今河南荥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其诗名从古至今,凡是有点文化的人可谓无人不晓,但其名和字的由来则鲜为人知。今天,我就来扒一扒其名字的由来。

故事始于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刘家府邸内洋溢着喜悦的气氛。这天,家族中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刘禹锡。刘家世代书香门第,对子女的命名尤为讲究,希望名字能寓意深远,预示孩子未来的不凡成就。

刘的父亲,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学者。他在翻阅古籍时,被《尚书•禹贡》中的一句话深深吸引:“禹锡玄圭,告厥成功。”这句话讲述的是大禹治水成功后,天帝赐予他黑色的玉圭,以表彰其不朽功勋。父亲深感大禹之精神与品德乃为人之楷模,遂决定以“禹锡”为名,寄望于儿子能如大禹般,拥有治世之才,成就一番伟业。

至于刘禹锡的字,则似乎更加神秘而富有传奇色彩。据《孝经钩命决》所载:“命星贯昴,修纪梦接生禹。”这里“命星贯昴”指的是有象征命运的星辰划过昴宿,通常被视为一种吉祥的天象,预示着重要人物的诞生。“修纪”指的是禹的母亲修己,“梦接生禹”则是指在梦中与神祇交接后,修己生下了禹。这个故事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广为流传,是禹出生的一种神秘说法。刘家长辈或许是从这段荒诞之说中汲取了灵感,为刘禹锡取字“梦得”,隐含了对他与大禹一样,拥有非凡命运与使命的期许。它与“禹锡”之名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他独特而尊贵的身份象征。

就这样,刘禹锡带着家族的厚望与天地的恩赐,一步步成长为一位才情横溢、敢于担当的文人墨客。他的诗文,如同他名字背后所蕴含的精神一样,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真理,勇于面对挑战,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前度刘郎

刘禹锡以其横溢的才华和不羁的性格,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与传奇故事。其中,“前度刘郎”这一成语,便源自他两度游历玄都观的经历,和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篇章。

故事发生在唐宪宗元和年间。那时的刘禹锡,因直言敢谏,触怒了权贵,被贬至偏远的朗州担任司马。十年时光,如白驹过隙,刘禹锡在贬谪之地,不仅没有消沉,反而以诗酒自娱,磨砺心性,才华横溢。终于一纸诏书,承召回京,犹如春风拂面,带来了新的希望。

正值春暖花开之际,刘禹锡漫步于京城,不经意间来到了玄都观。观内桃花盛开,绚烂如霞,每一株桃树都是他离京后新栽,此景此情,不禁令他感慨万千。于是,他挥毫泼墨,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中既有对京城繁华的描绘,也暗含了对时局的讽刺,以及对自身遭遇的淡然处之。

然,就因这首诗再次为他招来祸端。朝中嫉妒他的人,指控他心怀怨情。不久后,刘再度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诸人帮助,改为连州刺史。这一去,又是漫长的十四年。岁月流转,人事已非,当刘禹锡再次回到京城,重游玄都观时,眼前的景象已大不相同。曾经繁花似锦的桃林,如今只剩下荒芜一片,兔葵燕麦在春风中摇曳,桃花已尽,菜花盛开。

望着这截然不同的景致,刘禹锡心中五味杂陈,提笔写下《再游玄都观》:“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中,他以“前度刘郎”自喻,既是对过往经历的回顾,也是对自我坚韧不拔精神的颂扬。他以豁达的心态,笑对人生起伏,展现了文人傲骨与不屈精神。

前度刘郎”这一成语,从此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用来形容历经坎坷、归来依旧风采不减的佳话。

司空见惯

司空见惯”这一成语,源自刘禹锡与司空李绅的一次宴遇。

故事发生在刘被罢免和州刺史回京述职之际。那时的他,虽然仕途波折,但才华横溢,名声在外,引得众多文人墨客竞相结交。司空李绅,便是其中之一。李绅对刘的才学仰慕已久,特意设宴相邀,欲一睹其风采。

宴席上,佳肴美酒,琳琅满目,更有妙音曼舞,令人陶醉。李绅命家中歌妓演唱劝酒,歌声婉转,如泉水叮咚,令人心旷神怡。刘被这份热闹与雅致所感染,酒兴大发,乘兴即席赋诗一首:“䰀鬌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诗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歌妓的美丽与歌声的动人,同时借“司空见惯”一词,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虽历经宦海沉浮,对眼前繁华仍感新奇与珍惜,而这份新奇与珍惜,对于司空李绅来说,或许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寻常之事。

李绅听后,对刘的才情更加钦佩,深知此诗不仅是对眼前景象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为了表达自己对刘的敬意与赏识,李绅决定将那位歌妓赠与刘禹锡,以此作为他们之间友谊的见证。

  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人们纷纷传颂着这段文人间的雅事,而“司空见惯”这一成语,也因此流传开来,成为了形容某事物对某人来说已十分平常,不足为奇的常用语。刘与李的这段佳话,不仅展现了两位文人的深厚情谊,更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历史典故,见证了唐朝文化的繁荣与文人间的风雅交往。

久病成医

刘禹锡,这位洛阳才子,以其卓越的诗文才华名扬天下,但更为人称道的,是他那“久病成医”的传奇经历。尽管命运对他多有捉弄,仕途坎坷,身体羸弱,病痛常伴,但他从未因此消沉,反而以一颗乐观豁达的心,积极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

在被贬至岭南连州(今广东清远)担任刺史期间,刘目睹了当地荒凉偏僻、疾病流行的惨状,百姓因医疗资源匮乏而饱受病痛折磨。他深感忧虑,决心自学医术,以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他利用闲暇时间,刻苦钻研医学典籍,逐渐掌握了多种治疗常见疾病的偏方。每当亲友或百姓患病,他总能凭借自学所得的医术,为他们解除病痛。这一举动不仅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尊敬与爱戴,也让他在医学领域声名远播。

在岭南期间,刘还与在广西工作的好友柳宗元保持着密切联系。柳宗元同样是一位心系百姓的好官,他在柳州期间也收集了许多当地的偏方。刘禹锡向柳宗元寻求帮助时,柳宗元慷慨地将自己收集的偏方寄给了他。刘如获至宝,将这些偏方推广开来,进一步扩大了医术的惠及范围。

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刘终于编撰成了一部药方书——《传信方》。这部书中收录的药方都经过实践检验,药材易得,用法简单,疗效显著。它不仅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还传播到了朝鲜、日本等国,成为许多医者治病救人的重要参考。

刘的医术与医德,如同他的诗文一样,流传千古。他的“久病成医”故事,不仅展现了他乐观豁达、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更体现了他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他的养生心得“生疾不必太忧心,三治七养谨而慎”,不仅是他对自己身体的保养之道,更是他对人生的一种豁达态度。

以柳易播

在唐朝元和十年的深秋,京城的天空阴沉沉的,仿佛预示着一场风暴即将来临。朝廷的一纸诏令,如同寒风中的利刃,将革新派的希望切割得支离破碎。刘禹锡、柳宗元等一众志同道合的文人士大夫,因政治立场的不同,被无情地贬出了繁华的京城。

柳宗元,这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被外放为柳州刺史,而刘禹锡,因其在诗中讽刺保守派,被贬往更为偏远的播州(今贵州遵义)。播州,一个在当时被视为蛮荒之地的地方,路途遥远且艰险,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更何况刘家中还有一位年逾八旬的老母亲需要奉养。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刘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与挣扎之中。带老母同赴播州,那是一条充满未知与危险的道路,母子二人或许将永远无法再回京城;而不带老母,则意味着与母亲永诀,这是他无法接受的事实。

就在这时,一个温暖的消息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穿透了刘禹锡心中的阴霾。柳宗元,这位在贬谪路上依然心系朋友的义士,听闻刘的困境后,不禁泪流满面。他深知播州的恶劣环境,更不愿看到好友因此陷入绝境。于是,柳毅然决定,冒着可能再次得罪朝廷的风险,上疏请求以自己的柳州换刘禹锡的播州。

播州非人所居,况刘禹锡家有老母,吾不忍见其陷此绝境。”柳言辞恳切,充满了对刘的深厚情谊。他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换取好友的一丝生机,哪怕这意味着自己将面临更加艰难的未来。

幸运的是,柳的请求并未石沉大海。恰在此时,裴度将刘的情况禀奏给了皇上。皇上听后,或许是被柳的深情厚谊所感动,或许是对刘的才华有所惜之,最终决定将刘改任为连州(今广东连阳)刺史,虽然依旧偏远,但相较于播州,已算是莫大的宽慰。

以柳易播”的故事,在唐朝的文人间传为佳话。它不仅仅是一段关于友情与牺牲的传奇,更是对那个时代文人风骨与情谊的深刻诠释。刘与柳的深厚情谊,如同他们不朽的诗篇一样,永远镌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咏刘禹锡七首

悬壶济世解民枷,久病成医遍考查。

医术医德传亘古,偏方满绽健康花。

司空盛宴好新奇,美酒佳肴漫舞姿。

墨下繁花皆惬意,寻常景物酿成诗。

前度刘郎志更坚,归来依旧不趋炎。

玄都观里诗魂在,笑看桃花几度鲜。

盛誉相传四海宽,诗文璀璨映云端。

后昆敬仰遗风在,笔墨飞扬颂万年。

名字由来寓意深,刘郎才气耀星辰。

文章锦绣诗传世,绝代风华誉古今。

沉吟千古韵悠长,享誉豪名代代扬。

铁骨铮铮彰正气,诗魂烁烁耀星光。

前度刘郎再入京,玄都观外意难平。

桃花笑靥春风里,犹记当年讽喻情。

  

上一篇:25 柳宗元 下一篇:27 白居易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