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11 鲍照
鲍照:始终坚守信仰和追求的诗人
鲍照,字明远,南朝宋时期的一位大诗人、杰出文学家,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鲍照的文学作品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文学造诣深厚。鲍照的文学才华横溢,他在乐府诗和七言诗领域的成就尤为突出。他的乐府诗不仅继承了古乐府的精髓,还融入了民歌的清新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七言诗更是突破了传统的束缚,为唐代七言诗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作品数量众多,质量上乘,充分展示了他在文学领域的深厚造诣。
二是作品题材广泛。其作品题材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他既善于描绘自然风景,又擅长刻画人物形象;既能够抒发个人情感,又能够反映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既有对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对下层社会苦难和不幸的深刻揭示。这种广泛的题材选择,使得他的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是思想深邃敢于直言。鲍照不仅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并且敢于直言。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社会的种种不公和矛盾,还毫不忌讳地批判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统治者的腐败。这种敢于直言的精神,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具有思想性和战斗性,也为他在文学史上赢得了崇高的声誉。
鲍照是一位具有卓越才华和深刻思想的文学家。尽管他的生平经历坎坷,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用笔墨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鲍照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他的作品和才华被世人所铭记,将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献诗言志
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名叫鲍照的诗人,他才华横溢,诗文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就连大名鼎鼎的诗圣杜甫老先生都是他的粉丝。不信你看:“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这是杜甫评价李白的诗句。句中的庾开府指庾信,鲍参军指得就是鲍照。
鲍照出生于一个低级士族家庭,尽管才华横溢,又胸怀大志,但因出生贫寒,一直得不到重用。用今天的话讲,鲍照就是一只底层出身的小小鸟,有高飞梦想,却机会甚少。他深知这一点,因此总想豁得出去,主动找机会,即使没机会创造机会也要试一把,是一位真正不甘躺平的励志者。他曾专程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但没得到重视。可他不死心,他准备献诗言志。有人劝阻他:“郎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鲍照大怒:“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可闻者,岂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这话语,自信满满。他执着地坚持献诗言志。你还甭说,这招果然灵验。看了鲍照的诗作后,刘义庆喜欢得不得了,连连称奇,赞不绝口,并立马赐帛二十匹给予奖励。
鲍照的这一献诗言志之举,不仅让他赢得了临川王刘义庆的赏识与尊重,更让他得到了重用的机会。刘感觉鲍照是个人才,就安排他在身边担任重要职务,即临川国侍郎。从此后,鲍照就成为刘的得力助手,整日侍奉左右,不离前后。刘义庆病逝后,鲍照在家短暂闲居了一段时间。因其才名,后来又历仕刘氏诸王。
鲍照的献诗言志之举,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让他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成为可能。不然,他的历史将会以另外一种结局呈现。
请假条
鲍照出身寒微,曾亲自从事农耕,自称“负锸下农”。自从凭借自荐,得到了临川王刘义庆的赏识后,从而踏入了仕途,成为朝中一名堂堂正正的官员。
尽管居官在朝,他家的生活却并不宽裕。他的房子简陋,下雨时更是“上漏下湿”。随着夏天雨季的临近,房屋直接面临“崩压”的危险。为了修缮这个破败的房子,鲍照甚至无钱雇请工匠,只能亲自动手。因身为朝廷官员,他平日里公务繁忙,无暇顾及修房之事。于是,他只得向宋孝武帝递交了一则“请假条”,即《谢假启》。
在这则请假条中,鲍照恳切地写道:“臣启:臣居家之治,上漏下湿。暑雨将降,有惧崩压。比欲完葺,私寡功力,板锸绹涂,必须躬役。冒欲请假三十日,伏愿天恩赐垂矜许,干启复追悚息。谨启。”他坦诚地陈述了家中的困境,并恳请皇帝恩准他三十日的假期,以便他能亲自修缮房屋。
宋孝武帝阅后,对鲍照的困境表示了理解,并恩准了他的请假请求。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鲍照作为官员的安分守己和清正廉洁,也揭示了他家庭生活的艰难和不易。
鲍照是个很自律的人,始终坚守自己的志向和信念。他曾在诗中写道:“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困境的坦然面对和对正直清廉品质的坚持坚守。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很多,也给我们诸多启示。不知道当今的贪官污吏们看了这则请假条后,会有何感想?
鲍照的正直清廉和自律自强的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敬仰。
留一犁
在南北朝时期,一姓宛的农民早起犁田,发现自己稻田里一夜间多了一座新坟。他虽然奇怪,却接纳了它,在耕田时还为它多留了一犁土,且让“留一犁”成了宛家的“祖训”,让宛家人一代一代地善待这个无名之坟。
到了隋朝开科举后,宛家有人参加科举。他在做题时,总有一位名叫“刘一雷”的影子相随其后,助其成功,并自称宛家对他有恩。宛家千思百想,才想到“留一犁”这件事上。宛家人金榜题名后,也不忘感恩,决定重修此坟。在修坟时,他们发现了坟中的随葬竹简。由竹简所载得知,此坟主人正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大诗人、大文学家鲍照。这让宛家人惊讶不已,并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宛家科考能高中,是有大诗人、大文学家鲍照在暗里助力。这缘于我们宛家善待了他的坟墓。看来善有善报,是冥冥之中的道理,不可以不信哦。
发现鲍照的坟墓,这可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便在当地引起了轰动。村人纷纷前来参观,对鲍照的文学才华表示钦佩,同时也对宛家人的善行赞不绝口。他们感叹到:宛姓老农的所作所为正好证明了一条古训:善恶到头终有报。
自此,“留一犁”的故事便传将开来,一直传到今天,成为善恶有报、行善积德的生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