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日常杂谈(111—120)
日常杂谈111:谈“三不”
什么是“三不”?就是不怕别人说无钱,甘愿艰苦朴素;不怕别人说无能,坚决不乱拉关系、不乱交友,不搞钻营投机那一套;不怕别人说无情,不用感情代替原则,不用手中的权利为身边人谋好处。
不怕无钱,不怕无能,不怕无情,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钱、能、情,都是人们希望得到的东西。但这里说的“钱”,必须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不是大发不义之财;这里所说的“能”,应该是为人民谋利益的能力,而不是搞歪门邪道的能力;这里的所说的“情”,应当是对人民群众的一片深情,而不是哥们圈子里毫无原则的“情”。对手握重权的领导干部,是许多人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东西,于是,有的人面着对各种诱惑,视线就会偏移,甚至模糊了,思想上出现了滑坡,是非界限开始混淆,荣辱观开始错位……有的人就一步一步滑向腐败的深渊。能否做到“三不”,需要歪风邪气刮不倒的坚定信念。
人们有欲望是正常的,但是应该警惕欲望的膨胀,膨胀的欲望就是邪恶和贪婪。比如挣钱,挣多少才满意?比如当官,当多大才到头?有多少人从拿一条烟、一瓶酒开始,越拿就越想拿,越拿就越会拿,到后来就刹不住车了。领导是单枪匹马,腐蚀者却成群结队,你不一定能抵挡住每个人,稍有不慎,你就会上钩成为猎物,到后来走上不归路。
“三不”是一道坎,能否守住,是对每个领导干部的考验。面对金钱,要守住一条底线;面对亲情友情,要亲近而有度;面对美色,要把持自己,不为所动。不管别人怎么议论,怎样指点,心中自有主义在,心中自有主见在,时刻想到手中的权利是人民给的,只能为人民服务,决不能为个人谋私利。你做到了这一点,你才能成为一个好的人民公仆!
日常杂谈112:谈“新闻”
“纸馅包子”、“最毒后妈”、“北大女生国外裸奔”……这些活灵活现的消息,耸人听闻的故事,一时间引起社会各方关注,众人无不为之震惊。然而,事后查明,这些都是不折不扣的假新闻。
受骗上当的人们不禁质问,是什么人在搞虚假新闻?为什么要炮制虚假新闻?虚假新闻为什么能够传播?对此,新闻界也在深刻反思。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界的金科玉律,是新闻从业人员和媒体机构恪守的基本准则。然而,时有发生的虚假新闻告诉我们,还必须记住这样一条:虚假是新闻的大敌,是新闻界之耻,虚假新闻则是社会的大敌。
如此强调虚假新闻对社会的危害性,不是没有理由的。事实表明,几乎每一次虚假新闻,特别是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不实新闻,都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甚至有时还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经济运行秩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比如,一条香蕉致癌的虚假新闻,就让蕉农损失惨重。一则纸箱馅包子的虚假新闻,严重损害了国家形象,损害了媒体的形象。
虚假新闻对社会的危害性在今天之所以越来越突出,是因为与过去相比,今天的信息传播速度、范围、影响力等都有了相当大的不同。比如,在互联网出现以前,一个小报的假新闻一般只能影响到它有限的读者。但这条假新闻如果被转载在网上,再连续转载,其影响力就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那么,虚假新闻产生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应当看到,那些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和生命健康的信息,已越来越受到现代媒体的关注,也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关心,始终是社会瞩目的焦点。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方面的信息传播本身又是一个“名利场”,记者的报道可以让自己一举成名,获得不小的利益,媒体的关注可以迅速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因而,媒体为追求轰动效应和巨大效果,就可能放松警惕,把关不严。记者为追求名利,就可能铤而走险,弃守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虚假新闻的教训一再警醒我们,越是涉及焦点题材,越是要求我们保持高度的警惕,不可掉以轻心。在新闻工作的始终,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关意识少不得,严防虚假新闻出笼,是最基本的要求,是底线。要知道,炮制和播出虚假新闻,不仅给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和恶劣影响,也会让记者自己身败名裂,让媒体的公信力受到极大伤害。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我们都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抵制虚假新闻,重在自觉践行。这个践行,对于记者来说,就是要在新闻现场,不道听途说,不捕风捉影,不到现场不报道,有时候眼见的耳听的也不一定为实,我们还必须从其他渠道去核实,去印证。对于媒体来说,就是对那些重大的焦点的题材,对那些影响可能较大的新闻,一律奉行核实的原则,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宁可牺牲新闻的时效,也要保证新闻的真实;哪怕是某些权威媒体记者的报道,也要对那些敏感的、焦点的报道的产生深入了解,细致问询,一有疑点就必须求证。
虚假新闻最怕核实,一核实,狐狸就会露出尾巴,不核实,虚假的东西就可能蒙混过关。许多媒体着了虚假新闻的道儿,说到底就在于没有真正核实上。愿我们的记者,我们的媒体,多些核实的意识,多些求证的意识。如此,我们方能给公众提供真实的准确的报道。
日常杂谈113:谈“求真务实”
有些领导干部常常对自己做了许多工作之后,本单位本地区仍出事故出问题,感到困惑以至委屈。有的还抱怨:会议开了,文件发了,要求提了,怎么还是出问题?有的会拍桌子发无名之火,责备下级无能、办事不力。
客观地说,绝大多数干部都有做好工作的强烈愿望,也在动脑筋,想办法。有的也确实把问题的症结认清了,把解决问题的思路理清了,在认识的层面展现了应有的领导水平。
但这似乎还不够。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传达了不等于贯彻了,要求了不等于落实了,规划了不等于实施了,批评了不等于纠正了,指出了不等于解决了。从领导方法上说,提出了过河的任务,还要解决桥和船;从认识上讲,认识和实践相统一,求真了还要务实。
求真务实是一个认识与实践的整体,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同时,求真与务实又可以看作这个整体和过程的两个步骤两个环节。求真,就是求真知、求真理;务实,就要干实事、讲实干。
求真与务实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又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求真是务实的前提和基础;务实是求真的展开和目的。求真需要务实的态度,才能求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求得对事物发展规律性的把握;务实需要求真的精神,才能把对事物的科学认识转化为正确的行动,并在实践中坚持真理,纠正失误,创新发展,取得实效。求真如失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务实如不实,纸上谈兵,前功尽弃。
领导工作把精力和气力更多地用在务实上,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求真的目的全在于务实。在这方面,如果求真与务实分离,那就会变成言行不一,言而无信,说一套做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从而败坏风气,失信于民,涣散人心。
求真务实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不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实践总是向前发展的。对于从事领导工作的同志来说,要始终保持清醒,永不自满,刻苦求真,毫不懈怠,艰苦务实,求真了还要务实,务实了还须求真,以此推动认识不断达到新水平,工作不断创造新局面。
干工作难免有失误。失误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求真务实的新课题。在出事故、出问题的时候,多寻找求真上的差距,更多寻找务实上的差距,这应当是我们的思想品格和作风要求。
日常杂谈114:谈“讲话”
领导干部参加各类会议,往往要在各种场合发表讲话。但一些干部却不把讲话当回事。须知,领导干部的讲话,对形成良好政风和社会风气,有不小的影响。明是非、辨荣辱,把风气搞正,把作风搞实,端正“话风”是一个重要方面。
那么,领导干部该如何讲话?这里至少可以讲三条。
一是不讲假话。真话是最有力量的。话要有人听,首先就得“真”。从道理上说,任何人都希望讲真话、听真话,反对讲假话、听空话。但是,真话可能会使人不悦。一些领导干部因此习惯于说些让人舒服的假话或场面话,维持一团和气。领导干部要取信于民,首先要敢于讲真话。当然,真理总是相对的,囿于每个人的见识,讲的话也不可能都正确,在一些具体事实的认识上还会有差错。但是,从敢讲真话开始,我们才能一步步接近真理.
二是要讲短话。一些领导干部喜欢说长话开长会,视讲短话开短会为工作不上心,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本来几分钟就可以讲清楚的问题,总是要添枝加叶,硬要拉长到洋洋万言,群众称之为“大锅话”生产工厂。实际上,讲短话开短会,才是真正有水平。话要讲短,一语中的,非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概括能力、语言表达水准不可。有的领导干部,讲话短则短矣,但对情况了然于胸,概括精炼,听来引人入胜。随着人们获取信息越来越容易,领导干部要做到博闻不难,难的是精深,讲话有独到见解。
三是讲自己的话。有的人讲话不动脑子,生吞活剥地套用上级的话、报刊上的话,就是不会讲自己的话,生怕自己发挥讲得不好被人笑话。其实讲话怕的就是照搬照转,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领导干部应该深入群众,在最切实反映民情、民智、民意的“土”话中含英咀华,多讲自己的话。
如何讲话,折射出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精神状态和履职能力,体现出领导部门的作风,影响着社会风气,不可不在意。愿领导干部,珍惜每一次机会,多讲真话、实话,多一些生气,少一些呆板;多一些尖锐,少一些圆滑;多一些真知灼见,少一些照本宣科。
日常杂谈115:谈“承受”
人生就是一种承受,但人更需要学会支撑。小一点说,就是支撑事业,支撑家庭,大一点说,就是支撑起整个社会,有支撑就一定要有承受,支撑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少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承受。
承受痛苦。痛苦就人生而言,常常扮演着不速之客的角色,往往是不请自到,有些痛苦来得温柔,如同慢慢降临的黄昏,在不知不觉间令你感到冰冷和黑暗;有些痛苦来得突然,如同一阵狂风、一阵骤雨,让我们来不及防范;当我们屈服于痛苦的时候,它就有可能使我们沮丧、潦倒,甚至是在绝望中走向灭亡。当我们承受了痛苦,我们就会变得坚强自信,那么,此时,痛苦就会变成一笔财富。
承受幸福。幸福需要承受,但有时候,幸福也会轻而一举击败一个人。当幸福突然来临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被幸福的旋涡淹没,从幸福的颠峰上跌落下来。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视幸福而不是一味地沉溺其中,如同面对一坛陈年老酒,一饮而尽往往会烂醉如泥不醒人事,你只有细细品尝,才会品出真正的香醇甘美。
承受平淡。人生中,除了幸福和痛苦,平淡占据了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承受平淡,同样需要一份坚韧和耐心,平淡如同一杯清茶,点缀着生活的宁静和温馨。在平淡的生活中,我们需要承受淡淡的孤寂和失落,承受挥之不去的枯燥和沉寂,还要承受遥遥无期的等待与无奈。
承受孤独。会使我们加倍珍惜友谊;承受失败,会使我们信心更加坚定与深厚;承受责任,会使我们体会到诚实与崇高;承受爱情,则会是我们心灵更臻充盈、完美。当我们终于学会心平气和地去承受时,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会达到一定的高度。
日常杂谈116:谈“奢侈”
记得有一次去洛阳旅游,在饱览了牡丹公园、关林、龙门石窟等风景之后,进了一家饭店,在我们胡吃海喝,尽情地享用美味时,看见窗外几个老外也在用午餐,他们吃的什么?面包上涂了些蕃茄酱,加上矿泉水,就算吃过了。当时我就想,我们在用餐上与老外有这样的反差,难道老外没钱?……这一场面在我的记忆中难以抹去。
时下有钱人多了,有人夸张地展示财富,炫耀自己,对此,我们原本也不该干涉,从尊重个人选择来说,都不该过多谴责。奢侈是一种生活方式,奢侈品也是一种美学,包含着情趣和精神文化。不过,我们要对奢侈应具有理性态度。据说,山西一个煤矿的老板女儿出嫁,租用10多辆超长林肯轿车排长龙,花半天时间在都市大街游行炫耀,引起当地民众一阵惊叹;听说北京商场的一只名表,标价10万元人民币,乏人问津,老板改动标价,100万元一只,当天就被人买走了……
当今中国流传那句俗语:买的不吃,吃的不买。河南省许昌市超级市场的“福娃西瓜”就是买的不吃,吃的不买。所谓“福娃西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圆形,而是有五个面,每个面上分别有一个奥运福娃浮雕形状。这种福娃西瓜,在当地超级市场的售价是每只398元人民币。这样的西瓜是普通西瓜价钱的100倍。福娃西瓜身价再高,依然是一只被人吃的西瓜,而不是用来供奉的。谁会买这样高价的西瓜消暑解渴?不会是普通百姓,但它必定有市场,否则不会精心生产,商家不是傻瓜。购买者用来送礼,收礼者吃掉,是福娃西瓜的归宿。
上述情况如发生在个别人身上或是极个别地区倒也罢,这种现象却变成了官场潜规则。媒体上经常暴光的,许多地方政府大兴奢华之风,连一些欠发达地区都在你追我赶大造豪华楼堂馆所。而在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瑞士,这些发达国家的地方政府的办公室和会议室,总是让人出乎意料的简朴狭小,却又不失庄重。他们接待宴请用餐也相当简单。在中国公款挥霍已经司空见惯,还阵阵有词“我一不贪污,二不受贿,用公款吃好点多喝点玩多点算不了什么”。
公款接待至今没有严格标准,相当随意,即使有过“四菜一汤”的说法,却也没有严格执行,这无疑是公款消费所花资金始终居高不下的原因。政府官员的奢侈性消费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各地时有各种反腐展览,展示的是贪官拥有的豪宅名车,日常生活的一掷千金,这种奢靡与普通百姓的上学难、求医难、就业难、买楼难相比,对百姓的心理刺激相当强烈。
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数千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愿更多的人还是要恪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之美德。
日常杂谈117:谈“平淡”
“平淡”两个字看似平淡,其实并不平淡,平淡是一种很美好的东西。
一日闲来没事,看洪韶光教授的健康讲座,其中引用了一副对联:宠辱不惊,静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当时浮躁的心情,就像突然变换了频道,仿佛一下子被带入了大彻大悟的人生境界。是啊,人生一世,无论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都自然如流水,都是人生旅途中一道不可缺少的风景线,平淡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的相互交织才构成了富有魅力的人生景观。当这种交织的人生景观让你失意的时候,我们不妨放松一下心情,来感受一下平淡。
我们都要学会以一种平淡的心情去感受生活,当失意不振的时候能恭然处之,当欲望难抑的时候能平心静气,当困苦无措的时候能沉着冷静,当受伤而欲报复的时候能宽容豁达。那时你蓦然回首,你所做的一切,都会让你自己有意想不到地收获。记得曾经有人说过,当你握紧双手,拼命地想抓住你想得到的东西的时候,你抓住的就只是一把空气,当你放开双手,平淡地去感受生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在不经意的时候你触摸到的是整个世界。
当然,一个人甘于平淡并不是不思进取,相反,要在平淡从容中寄托着你个人的追求,那就是要紧随时代的进取理念,体现平淡从容的工作个性和富于挑战的真实人生。淡泊名利而又不失追求的精神,能够用心去感受平淡和平淡带给我们的快乐。
日常杂谈118:谈“欣赏”
生活需要创造,更需要欣赏,没有欣赏就没有创造。
喜欢喝饮料的年青人,大都喜欢可口可乐。为什么?可口可乐不仅味道独特,而且瓶体十分独特:眼睛看着外观美,手掌握着不滑脱。这个独特的瓶子,与其说是创造的产物,莫如说是欣赏的产物。当年,有一个叫路透的年青制瓶工人在与女友约会时,忽然发现女友穿的套裙十分别致。于是,他兴味十足欣赏起来,由欣赏产生联想,设计出了瓶子的图纸,获得了专利。就是这个专利,1923年被全球最大的可口可乐公司用600万美元买走了。
欣赏重要,重在心态、眼光与力行。
欣赏的心态是阳光的。这种心态,有一种喜悦之心、欣然之情。有了这种心态,看天,天杰;看地,地灵;看人,人勤。有了这种心态,就不会相信世界上会有不亮的天、地球上会有走不通的路。有了这种心态,即便冬天来了,也会说,春天还会远吗?即便无路可走了,也会说,路不都是人走出来的吗?即便有人犯错了,也会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种阳光心态有一个稳定的基因:积极多于消极、乐观多于悲观、自信多于自卑。这种心态,在欣赏别人中展现了自身人格的魅力。
欣赏的眼光是敏锐的。这种眼光,目光犀利,且敏而见善。有了这种眼光,就能在百步之内,发现芳草;在三人行中,发现吾师;在寒灰之中,发现星火。有了这种眼光,看物,能见其秀;观事,能见其光;视人,能见其优。即便是面对同为粗鲁之人,也能敏锐地分辨出鲁达这样的人,粗鲁是性急;史进这般的人,粗鲁是少年任气;武松这般的人,粗鲁是豪杰不受羁绊等等,从而用其所长,抑其所短。这种眼光,体现着一个人的总体素质。
欣赏的力行是实在的。这种力行,在未闻之时,是患不得闻;在既闻之后,是患不得学;在既学之后,是患不能行。这种力行,闻而就学,学而就行,决不仅仅只是把欣赏作为一种特殊的“享受”来看待,躺在上面不起来,呼噜呼噜睡大觉,而是在“享受”之后,把享受之“知”转化为力行之“行”,在“行”中进一步感受享受,在享受中进一步深度欣赏,在欣赏中努力获得真知、真感与真情。这种力行,成就着事业,完美着人生。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人尚未学会欣赏。这种人,对人、对事、对物,要么以粗求精、以浅揣深,要么以一己之心、一时之情来度社会之腹、时令之变,明明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的多彩多果的秋天,却叹息“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不仅白白丢掉了欣赏的情趣,而且生生平添了几分忧愁、几缕白发。这委实不值得、不必要。
陶行知曾说过:“我们要有欣赏性的改造。”时代发展到今天,这种“欣赏性的改造”更需要了。因为,惟有欣赏,才能领略,才能领会,才能让心头充满阳光,才能让思想放飞未来,而欣赏的能力需要在学习欣赏中提高。
日常杂谈119:谈“乐活”
“乐活”是近年来国外出现的一个新词,直译的意思就是“健康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形象一点说,“乐活”就是在消费时,会考虑到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心。
眼下,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有关权威组织2007年第四次评估报告: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个可能性已达90%以上。气候变暖已经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挑战,深度触及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
面对严峻的现实,作为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一起来“乐活”,倡导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人说,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人,能对防止气候变暖、能对环境保护起到多大的作用?环保应该是政府和全民的事,个人的力量和影响微乎其微。其实不然。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冬天冷不下去,夏天更是热得厉害,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攸关。而要防止气候变暖,使生态环境变好,同样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人人都尽一份责任,树立新的环保观念,以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为荣,那么,对防止气候变暖、保护生态环境起到的作用,就决不是微不足道的。
“乐活”不仅要求有环保意识,更要求有环保行动。这些具体的、日常的行动是:在电器不使用时关闭电源;节约用水,将马桶和水龙头的流量关小,一水多用;尽量选择一些有机食品和健康食品食用;外出尽可能选择骑自行车或步行;支持社会慈善事业,进行旧物捐赠和捐款;向家人、朋友推荐与环境友善的产品;减少制造垃圾,实行垃圾分类和回收;注重自我,终身学习,关怀他人,分享乐活……这些行动其实多是举手之劳、并不难做,关键就在于长期坚持,形成习惯。
“乐活”,并不意味着牺牲生活质量。我们提倡“乐活”,并不是放着火车飞机不让坐。只要胸怀责任感,节约消费,处处都能“乐活”。汽车要尽量少用,或尽可能拼车出行;空调不要穿着西装还嫌凉、裹着被子吹凉风;纸张要尽可能用了正面用反面……在不影响工作、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能选择多坐一次公交,多骑一次自行车,多爬一趟楼梯,哪怕多摇一会芭蕉扇,这些都不会牺牲自己的生活质量,恰恰相反,而是过上了一种健康环保的生活。
我们不只是爱地球,也不只是爱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而是两者都爱,这种新的生活方式目前已在一些国家的人群中风行,也引起国人的关注。为了地球的健康,也为了人类的健康;为了我们这一代人快乐,也为了让子孙后代快乐,愿我们大家一起来“乐活”。
日常杂谈120:谈“斗气”
工作中,我们可能被各种各样的是非包围;办公室里,我们很可能会成为别人八卦的话题;领导面前,我们胆战心惊,小心翼翼;好不容易熬到了下班,又被无穷无尽的加班、应酬袭击……
同样的情景,周而复始的上演;同样的遭遇,一遍又一遍的经历;同样的无奈,无数次的被倾诉;同样的愤怒,怎样才能得以发泄……
我们工作为了什么?为了出人头地,为了买车买房,为了赚钱养家,为了生活得更好,为了给父母安养晚年,为了……
工作中,我们为什么不快乐呢?被领导批评,总觉得心里不舒服;自己的工资比别人低,觉得不公平;同事间相处不好,觉得被排挤;每天多干了工作,觉得太委屈……不快乐的理由太多,可仔细一看,却基本都是一些斗气的心理在作怪。
人活一口气:我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破工作,我不干了!可是,你的离去就能保全你人格上的冰清玉洁了吗?有人说:我看不惯单位里的尔虞我诈,这个破工作,我不干了!可是,你的这种为正义而去的行为能换回别人的尊敬吗?有的人说:凭什么他每月4000元,我就每月3000元,这是不公平的,我不干了。可是,你的离去会为你带来更高的收入、更多的财富吗?所以,我说,人在职场就难免会身不由己,我们的那些气,骨气也好、脾气也好,都不得不收殓起来,职场毕竟不是斗气的地方。
自古就有“和气生财”的说法。和气生财不仅适用于经营企业,也适用于经营你的人际关系。在职场里,我总结一句话:“好的人脉关系可以助你人财两旺”,这便是和气的用处。工作中,每遇到不顺心的事,应该选择用淡泊与宽容的心态来处之。当自己的心态能趋于平静后,看待任何事物都会少了些挑剔,而多了份包容。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气?我们不妨把这些气转移到生活中,生活中的一些小小斗气并无伤大雅,它也不会坏掉你的“钱途”!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