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文库 > 2024作品 > 详细内容
笔会作品集1566
发布时间:2024/7/19  阅读次数:50  字体大小: 【】 【】【


笔会作品集156621篇)  

2024年7月15日)  

   录  

【诗词歌赋】  

夜雨寄北8首(汝南县三中  王继伟)  

这个夏天(二首)(郑州市六中 任伟生)  

汝南县梁祝镇 秦浩

蝉(三首)汝南县梁祝镇 秦浩

正阳赋汝南县梁祝镇 秦浩

天中山记汝南县梁祝镇 秦浩

天中散文

如果你要写汝南汝南县梁祝镇 秦浩

生活随笔  

“客串”偶得(新郑市一中  徐文斌)    

听读观感  

读贾平凹先生《静虚村记》(二七区陇西小学 蔡新慧)  

【小说小品】  

找寻远去沈国的背影(汝南县三中 王继伟)

古时阳城今何在(汝南县三中 王继伟)

    

【诗词歌赋】  

夜雨寄北8首(汝南县三中  王继伟)  

1  

夜已深  

只有那  

成双成对的雨珠  

嘀嘀哒哒地响着  

一首相思之曲  

淅淅沥沥  

在心头漫溢  

涨满了池塘  

2  

曾经的相遇  

逝去的别离  

都成了宝贵的回忆。  

一遍遍在心里  

问自己  

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今年?  

明年?  

还是一辈子都回不来了?  

3  

走了一段路  

远远看到家的影子  

心中感到了一种温暖  

那灯  

还为我留着  

到门口  

轻轻敲三下  

这是我们的暗号  

门开了  

抖落伞上的雨滴  

还有一身的疲惫  

4  

临窗听雨  

一种思乡的情愫  

哗哗中  

不知谁在倾诉  

缓缓间  

又把一份柔软  

刻意地分解  

一点一点  

一滴一滴  

撒进那思念的心田  

5  

静静地走在街道上  

时间在此刻静止了  

透过伞沿向前望去  

路灯的光线下  

斜斜密密的雨线  

重重地压到了伞上  

直到我的心上  

又是这样的雨夜  

红烛已燃尽  

也不见你的身影  

6  

夜越来越深  

睡意在思念中  

渐渐泛起  

我蹲下身  

吹灭昏昏暗暗的蜡烛  

窗外的雨滴  

打在台阶上  

溅起的声音  

像强忍的泪水滴在心上  

梦中  

你满眼泪眶的笑着  

我也笑了  

7  

一滴雨珠  

藏在心间  

温润逐渐干枯的岁月  

滋养千疮百孔的情怀  

折一串水珠吧  

挂在窗棂  

滋润岁月不让她老去  

让心依然晶莹剔透温润如初  

8  

只需要静坐  

只需要聆听  

就会在心里描绘出  

很多分格各异画面  

这雨滴  

会洗涤你蒙尘的翠叶  

也会淋湿你心田里粉腮荷花  

让她尽现纯洁柔嫩本真的模样  

2024715    

这个夏天(二首)(郑州市六中 任伟生)  

(一)入伏之雨  

今天入伏  

我如一只蝼蚁  

被暮晚的雨突袭过  

两位亲人在这座城市两所不同医院  

我宽恕这场雨如一场噩梦般空荡  

    

中年的每一天都可能坠入深秋  

每一场雨都如初见般,让人惊讶  

每一个明天,都需要自己  

费尽气力一点一点捡拾起来  

    

生命被自己的影子遮挡成悖论  

健康显得比雨还要虚脱  

雨打砸下来,从未有过的沉重  

每一滴都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我祈祷自己成为一截罪木  

雨淋上不会萌芽,只需赎救明天  

    

(二)一些湿漉漉的东西  

这个夏天雨水异常多  

母亲病情像潮湿气息四溢  

很多时候,我都是努力将坚强的笑  

呈现在湿漉漉的面庞上  

    

雨水将云朵与天际所有沉默  

都砸向渭河北岸五陵原  

那么一片辽阔平原,雨滴不去撼动  

却偏偏选择弥补我面庞上那两条河沟  

    

自己可能生来也是一滴雨  

选择撞向母亲  

总有一些什么湿漉漉的东西  

选择替代我,率先抵达大地深处  

    

从头到脚,我的生命沿着母亲流淌  

面庞闪烁着时光,缓慢流过这个夏天  

  汝南县梁祝镇 秦浩

夏日的浓荫里

你纵情高歌

那生命的旋律

热烈而执着

地底的岁月,是孤独的修行,

黑暗中等待,蓦然一朝觉醒。

有人说你是夏天的使者,

可谁懂你长夜漫漫的寂静。

终于,你鼓动双翼

迎着烈日,饮着清风

纵情绽放,无畏凋零

也许生命短暂

这瞬间已足够照亮

当世界以沉默结网

你用歌声振聋发聩

蝉(三首)汝南县梁祝镇 秦浩

蝉悟

居高饮露自欢鸣,尘世喧嚣耳未听。

莫笑今朝声渐弱,曾经青史亦留名。

秋蝉

常居枝头诉炎凉,昙花一现又何妨。

纵是声消秋意至,也曾振翅向朝阳。

咏蝉

蝉噪枝头夏意浓,餐风饮露亦从容。

繁华过眼皆如梦,名利临头俱似风。

心向青山寻静谧,意随绿水觅幽踪。

且留心底清明在,笑看风云任转蓬。

正阳赋汝南县梁祝镇 秦浩

豫南之境,有邑正阳。处天中之地,承千年之光。其史也久,其韵也长。

考诸往昔,文化发祥。夏商之世,已现其芒。先民聚居,耕织农桑。岁月悠悠,见证兴亡。城郭巍峨,墙垣厚实;街巷纵横,市肆熙攘。庙宇庄严,钟鼓悠扬;书院清幽,墨香飘荡。

正阳之艺,民间流芳。剪纸之技,精巧无双。薄纸轻裁,花鸟虫鱼,活灵活现;人物百态,栩栩如生,神采飞扬。麦秆为材,画作琳琅。山水之景,秀丽苍茫;田园之趣,清新别样。精雕之木,纹理暗藏。或为桌椅,或为屏床,匠心独运,妙手华章。

正阳之食,齿颊留香。陡沟之馍,绵软甜芳。面粉为基,酵母为方。揉制蒸就,满室芬芳。花生颗颗,饱满盈仓。或炒或煮,滋味悠长。胡辣之汤,辛香暖肠。食材丰富,汤汁浓浆。啜饮一口,神清气爽。

至若民俗节庆,热闹非常。岁首新春,龙舞瑞祥。高跷翩翩,彩衣飞扬。秧歌扭动,笑语声长。佳节之时,万家同庆;良辰美景,岁岁安康。

正阳大地,钟灵毓秀;淮水汤汤,润泽田畴。山川秀丽,林木清幽。春花绽而蝶舞,夏荷绽而鱼游,秋实累而民悦,冬雪飘而景幽。

嗟夫!正阳之地,古韵今风。历史底蕴,厚积其中。技艺传承,美食盈丰。愿其繁华永昌,焕彩无穷;人杰地灵,福泽悠长。

天中山记汝南县梁祝镇 秦浩

汝南城北三里有一山,名曰天中山,亦谓之天台山。其高三尺许,上土下石,兀然而立。童谣有云:天中山,三尺三,及至天中山,一步可登天。

昔者,大禹分天下为九州,豫州居九州之中,而汝南又处豫州之中,故曰天中。又传周公营洛,以土圭测景,求地中所在。于汝南城北,聚土成丘,立竿见影,以成天中之地,遂有此山。其始也,为天文历法之基,察阴阳,观星象,正四时,明节令,助农耕桑织,惠泽天下万民。岁月悠悠,天中山静立于世,见证朝代兴替,人间沧桑。

夫天下之山,或以高峻雄奇著,或以秀丽清幽闻。然汝南之天中山,独以小而闻名于世。山高止数丈,方圆不过百步,然其神韵气质,超凡脱俗,盖因一人而熠熠生辉,此人乃颜鲁公也。

颜公生于盛唐之末,逢安史之乱,国势倾危,黎庶倒悬。公怀忠义之心,举义旗以抗贼,奋不顾身,卫国安民。后为贼所执,临危不惧,斥贼之恶行,守节不移,终舍生取义,成万世之楷模。

公之品德,如高山仰止;公之气节,似皓月当空。天中山亦因颜公之英名,而具浩然之正气。登斯山也,虽无崇山峻岭之巍峨,亦无茂林修竹之清幽,然每念及颜公,心中敬意油然而生。

刘梦得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吾则曰:“山不在高,有贤则名。”天中山以其微末之躯,承载颜公之大义,遂成千古名胜。后之来者,登此山,思颜公,当以之为范,养浩然之气,立报国之志,方不负此山之名,亦不负颜公之德矣。

天中散文

如果你要写汝南汝南县梁祝镇 秦浩

你要写汝南,就不能只写汝南。

你要写汝河那沧浪之水,穿越千年时光,激荡着历史的回声;写那夕阳下古老的城墙,砖瓦上印刻着岁月的沧桑;写那晨曦微露时,大街小巷逐渐从沉睡中苏醒,处处弥漫着烟火气息,唤醒了人们心底最滚烫的热望。

你要写那皎皎明月,巍巍天中。周公测日影,确立“天中”之名。自此,它便如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地伫立在汝南大地,见证着朝代的更迭、岁月的变迁。山上的草?荆晁昕萑伲倘缋返慕谂钠鳎锹甲攀惫獾牧魇拧U驹谔熘猩蕉ィ╊湃昴系某鞘蟹缑玻洞Φ聂留链堆獭⑹芯路鸲荚谒咚底耪庾鞘械姆被氩咨!N羧眨嗌傥娜四驮诖说歉咴短鳎魇炒剩粝铝穗谥巳丝诘钠拢蝗缃瘢廊皇侨昴先嗣裥闹械木竦乇辏盼奘慰吞窖袄返淖慵!U庾⌒〉纳角穑浞俏《胨柿ⅲ闯性刈藕裰氐睦芬庖濉?/span>

如果你要写汝南,就不能只写汝南。

你要写亚洲第一,南海禅寺。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蕴含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宏伟的佛教寺院气势磅礴、建筑庄严、飞檐斗拱、错落有致,朱红色的门窗与金色的琉璃瓦相互映衬,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寺内香烟袅袅,钟声悠扬,信徒们虔诚祈祷,寻求内心的宁静与慰藉。这里不仅是宗教的圣地,更是建筑艺术的瑰宝,吸引着八方来客。

你要写那非遗传承,麦草作画。取材于田间地头的普通麦秆,经过艺人的精心剪裁、熨烫、粘贴,一幅幅精美的画作跃然眼前。从人物到风景,从花鸟到虫鱼,无不栩栩如生,展现着汝南艺人的精巧构思与精湛技艺。每一幅麦草画都凝聚着艺人的智慧和心血,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将平凡的麦秆变成了艺术的瑰宝,传承着千年的民间艺术文化。麦草画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巧,赢得了世人的喜爱。

如果你要写汝南,就不能只写汝南

你要写汝南的特色美食——鸡肉丸子。圆润饱满,入口酥脆,鲜香四溢。那一个个小小的丸子,承载着汝南人民的美食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刚出锅的鸡肉丸子,色泽金黄,外酥里嫩,咬上一口,唇齿留香。还有汝南的五香大头菜,腌制得恰到好处,咸香可口,开胃下饭。无论是搭配米粥还是作为菜肴,都让人回味无穷。汝南的胡辣汤,也是一绝。胡辣汤的汤汁浓稠,香辣可口,里面的面筋、木耳、黄花菜等食材丰富多样,营养美味。清晨,街头巷尾的胡辣汤摊位前,总是排起长队。一碗热气腾腾的胡辣汤,配上油条或者包子,开启了汝南人美好的一天。

你要写那淳朴善良、勤劳勇敢的汝南人民。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历史。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着美丽的家园,让这座古老的城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过,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辙痕,每一道辙痕都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故事。她是一本厚重的史书、一幅绚丽的画卷,记录着过去的辉煌,也描绘了对未来美好的期望。当你走进汝南,就仿佛走进了历史的长河,感受着岁月的酝酿与沉淀。她的美,值得我们用心去品味、去书写、去珍藏。

古时阳城今何在(汝南县三中 王继伟)

迎着夏日的晨风,浅行在绿油油的田野,看蓝天高洁,白云悠悠,任清风绕肩,温馨萦怀。我静静站立在荆河边向北面极目远眺,阳城古城在满眼绿意中,满心欢喜地欢迎我们的到来……

一、阳城遗址有哪些?

阳城,传说是大禹所建的都城。大禹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的第一任君王,他开启了中国皇帝家天下的先例。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是皇帝的玄孙。因治河有功,舜禅让大位于他,大禹建夏朝,划九州,铸九鼎,颁夏历,一统天下,丰功伟绩,史称大禹。

可能阳城名气太大了,也可能大禹治水到的地方多,所以他建的阳城也比较多,因此在中国阳城遗址也有多处,有山西省夏县的阳城遗址、山西平陆县的下阳城遗址、河南省登封市的阳城遗址、安徽省界首市的新阳城遗址、还有河南省平舆的阳城遗址,都有历史考证,都有文物发掘,绘图出书。其实如果提起汝南郡阳城,可能很多人并不知晓,但要提起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则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说:陈胜,阳城人也。

据说禹建天下后,百姓安居乐业,天下一片太平。禹治水十三年,足迹遍及中原大地,见淮河流域的洪河、汝河之间,土地膏腴,五谷丰登,人口众多,四通八达。便下令在豫州南部洪汝河之间的汝阳(即今天的汝南东部、平舆县的阳城镇)建一座城,名曰阳城。

据史料记载,汝南境秦代置阳城县,既见于《史记》中的唐代人注疏,又见于明、清的方志资料。《明一统志》卷三十一《古迹》:阳城故城在(汝宁)府界,汉置县属汝南郡,东汉省入汝阳。明李本固《汝南志》、清嘉庆《汝宁府志》对阳城故城位置的记载亦同。康熙二十九年《上蔡县志》卷之一《舆地志》记曰:阳城在上蔡县东南,汝阳、平舆之间。曹魏(应为东汉)废入汝阳。民国年间由藏励龢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道:汉代阳城侯国(又称阳城县)在今河南汝南县界。所谓,即也。汝宁府界汝南县界即汝宁府境,或汝南县境。1951年汝南市撤销,汝南县面积大,不便管理,把汝南县东部划出去的一块地方另设一县平舆县,实行汝南、平舆分治。

《史记》和《汉书》,均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乡里在阳城。不仅如此,《明一统志》和汝南诸志的纂[zuǎn]修者还在《人物志》中声明陈胜为汝南人,并为其着重立传。如《明一统志》卷三十一《人物》:陈胜汝南阳城(人),少时尝与人庸耕,秦二世发闾左戌渔阳,胜与阳夏人吴广,度失期法当斩,谋举事。

二、古时阳城今何在?

经考察,阳城故城位于汝南县城东北29华里,上蔡县城东南50华里,平舆县城西北40华里的今阳城镇新集村委周庄村的周围。东汉时因此处地脉高凸,水患不浸,成为世家大族袁安的庄宅。唐代建设阳城寺院,现存有袁氏墓群和阳城遗址及黄鹭殿遗址等。

阳城镇历史文化渊源据史料记载:原后刘乡新集村周庄一带古为阳城,春秋战国所置,前506年,蔡灭沈属楚。因南临一条发育古老的水道——荆河,取山南水北为阳之意,故名阳城

遗址大致呈长方形,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800米,周长近4000米,占地1200亩。城门在南,四周有护城河环绕。虽然历经4000余年的风风雨雨、盗匪掠夺、百姓取土、风物变迁、无人经管,但遗址尚存、地基犹在。离远看,遗址呈丘陵状高于周边;近处瞧,地基夯土河沟壕堑十分明显。据专家考证和资料记载,阳城内有宫殿、配殿、马厩、灶房、厕室、水井、水池、排水管道、道路等,整个城内功能设施一应俱全。先人们在当时就已经具备规划设计规模经营城市的理念,这种理念由此可见一斑。遗址的正中靠北方位是主宫殿,长方形,东西长60米,南北宽40米,面积很大。

据当地老人讲,过去有人在此挖出铁铲、铜器、甑、鬲、盆、盂、碗、罐等器皿,现在遗址上仍有一些残砖片瓦。

所以说阳城遗址从大禹建都开始,至今四千多年。当年的风华早已荡然无存,可遗址在传说在精神在。无论是当年揭竿而起的陈胜,还是现在安居乐业的村民,都是阳城遗址的见证者。无论是它的兴盛衰落,还是它的淹没尘埃,先人们掌控中原开基创业的事迹和精神,通过长长四千年的时光隧道,一直延续到今天。

夏日的田野,那快速生长的禾苗,青葱翠绿,极目远眺,宛如一块块绿色的织锦,诱人喜爱。

今天的阳城遗址,埋没于土壤之下,隐藏于庄稼之间。我们可以看到的不仅有突兀的丘陵状地貌,还有依稀可辨的夯土地基,更有一座小庙在那伫立着,几杆红黄绿的旗帜高矮不齐地斜插在庙前门,室内香火袅袅,表明还有一些善男信女在信仰着什么关注着什么。

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阳城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哺育了一大批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阳城是四世三公袁安的故里,同时也是袁氏的发祥地。最有名的是反抗秦二世暴政发动了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陈胜。

三、听听陈胜小时候的故事

这里还流传着陈胜的很多故事,我就讲两个你听听吧。

陈胜的父亲陈珀是阳城颇有名气的人,在楚国做过几任县令。年过半百却膝下无子,就在城里城外修桥补路,广做善事。

有一天夜里他梦见到一位白胡子老头对他说:念在你一生为善,我赐你一子。想不到妻子果真怀孕了。孩子生的那一天正赶上大龙年大年初一夜里。她娘梦见霹雳火伞,打大雷下大雨发大水,一下子淹死了很多人。陈珀就给他先取个小名叫大龙,又叫仆人请来卦仙给他取名,卦仙根据生辰八字掐指运算,沉思许久之后才说:这孩子可不是个凡夫俗子。卦相上说他是天上的水龙星君下界,将来不得了的,一定有大作为。我得给他起个好名字。说完他低下头来,想了好一会儿才说:这名就叫吧,这是对他以后干大事的祝福;龙走水路,才能成功,所以字就行了。

就这样,陈珀的儿子得了个与众不同的名儿——名胜,字涉。后来陈胜长大,果然赶上雨天起事,造反称王,引来天下大乱,动摇了大秦帝国,从此名传千古。

这里的阳城就是平舆县阳城镇(原后刘乡)的阳城遗址所在地。旁边的菜花开得烂漫,几只蝴蝶围绕,一大群孩子在菜花从中追逐打闹,偶尔爆发出一阵阵欢乐的大笑,给黄昏的晚霞增添了几分生机,不禁吟起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不读书的时候,陈胜总是领着四邻八家的孩子做游戏。小伙伴们不论年龄大小,都叫他大龙哥,都愿意听他的话。阳城的土城根前有一棵说不上长了多少年的大槐树,阴翳蔽日,夏天十分凉爽。大家就都挤到树荫下凉快。那上面有一个很大很大的老鸹窝,一个叫邓说的孩子对陈胜说:大龙哥,你敢爬上去把老鸹儿掏出来吗?

这有什么不敢的。陈胜边说边把鞋一脱,把小汗褂子一甩,扔在一旁,只见他嗖嗖嗖,像个大马猴一样,很快就爬了上去。等他把手伸进老鸹窝里,掏哇掏,怎么也想不到,竟从窝里掏出一个大长虫来。但见他一点也不害怕,顺手一甩,只一下子,就把一条两三尺的大长虫从上面甩下来,惹得树下一片惊叫。

树下的小伙上前一看,说:快来看哪,还没有死呢!

听说没有死,胆小的躲得更远了,胆大的孩子围上来看。只见那条长虫足有小擀面杖粗细,已经盘在了一起,头从中间昂起来,目光汹汹地看着大伙,嘴巴大张着,猩红的蛇信子向外一伸一伸的,挺吓人的。

陈胜出溜一下子就从树上下来了,走到大长虫跟前说:好好的一条长虫,不呆在草泽水边,钻到人家老鸹窝里干啥子,回你的水里去吧。

一伸手,那条大长虫就被他掂起来,想不到如此凶狠的大蛇一到了他手里,却不反抗,任他这么掂起,一扬手,扔到城海子里去了。

陈胜玩水的兴趣特别大。城海子不是很宽,却很深,他精赤条条的,一个猛子扎下去,老半天没有出来,急得小伙伴都要哭了,他才从对岸的苇子丛露头出来,在一片菱角秧中摘菱角呢。

当然,陈胜小时候的故事当地还有很多,你想听就来这里吧。

可能是昨天阳城镇下了整整一夜的雨变小了,雨淅淅沥沥地滴着,整个阳城的天空潮湿而明亮,潮湿的空气里荡漾着诱人的小草芳香,风也没有了往日的燥热,而是带着一丝丝凉爽,雨中的阳城显得格外清新诱人。

2024718

生活随笔  

“客串”偶得(新郑市一中  徐文斌)  

难得的周末,偷闲的日子,上午和LG在新院侍弄,一起忙碌,一起放松,一起闲聊,便在一言一语、一举一动中,有了“客串”园丁的偶得:  

1、成长,必须经历风雨、痛苦和挣扎,也体验彩虹、喜悦和涅磐;  

2、有舍才有得,多舍多得,不舍不得;  

3、枝繁叶茂,是生机的象征,却也是成果的障碍。密不透风,是大吉:摸叉子、打头;疏可走马也不益,“绿叶少了,影响光合作用”,瞬间顿悟:叶果相间,疏密有致,“适度”,才是生命的真谛!  

4、泼辣的紫藤,既品种有异;也水土不服;  

5、水,是生命之源!  

午后,回到常住的家,阳台上的“创新”盆景,生机勃勃,一般人想不到,也不认识;我悄悄告诉你:家里过了春天的地瓜,发了芽,LG将其放在水盆中,长势喜人;我把其挪到诗意的瓷罐里,成了风景,装饰着飘窗的生机。  

后阳台上,我于527日埋下的豌豆种子,历经一周,今天已是“成功”的样子,希望,,在期待中,成真!尤为惊喜和愉悦。  

听读观感  

读贾平凹先生《静虚村记》(二七区陇西小学 蔡新慧)  

《静虚村记》是贾平凹先生早年的作品,描写的是陕西西安北郊未央区的一个自然村落,村子本名方新村。先生租住了其中的两间土屋,外间做饭、里间住人,是他们一家人当时的“家”。  

先生在方新村居住了一年半时间。他将方新村改名为静虚村,是有他的理由的。“静虚”不是消极遁世,而是追求一种思想艺术境界更高层次的成熟。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荀子·解蔽》篇说:“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不以所已藏害将所受,谓之虚。”“不以梦剧乱智,谓之静。”老子和荀子所讲的虚静,是告诉人们要虚怀若谷,广采博纳,要对世界上的事物有个全方位的把握。这用来指导艺术创作,就是要创作者不追逐潮流,不赶风头,而要有自己的艺术前进步伐。《文心雕龙·神思》里讲:“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沦五脏,澡雪精神。”也旨在告诉人们能把生活修养成艺术。先生认为作到神行于虚,才能不滞于物;心静才能站得高看得清,胸有全概,犹如站在太空看地球。于是面对都市的繁杂,他更渴望回归到一种虚静当中去。在文章的开头,把这种渴望交代的一清二楚,“如今,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净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尤其在大城市的附近,就更其为难的了。”一开始,就掺杂进一种哲学的味道在里面,使得文字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一种寄托。这是这篇散文的艺术魅力之一。  

接下来,先生就开始转移到交代静虚村的事件上来。交代完毕之后,他又重新强调了内心的渴望,这时候,他是借用友人之口来的。此时,他的观点已经杂糅进了自己对静虚村的感情色彩来,夸这个村子是一首古老的民歌,是一口出了鲜水的枯井,是一件出土文物,如宋代的青瓷,质朴,浑拙,典雅。紧跟着的就是先生对整个村子的白描,从村子的规模、事物、巷道形状、屋舍布局以及村民的生活习俗,他用他特有的句式和词语,完成对静虚村的介绍。介绍完村民之后,很自然地过渡到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来。他是这样写的,“端了碗出来,却不蹲下,站着吃的,只有我一家,其实也只有我一人。”“我家里不栽花,村里也很少有花。”浑然天成的过渡,轻松地述说之后,就又轻松地过渡回去,让读者在文章中感受到先生自己的存在和呼吸。介绍完花后,就开始写树。总归有点最绝妙的,于是先生开始写巷中的井。在这一切都写完后,他又着墨于静虚村的生活,首先是写自己,再是写自己与村中人的交往。文章的层次分明,起承转合以及脉络之间的起伏呼应都臻于完美。合理的文章布局和起伏呼应,是能很好地集中读者的阅读兴趣的。读者在其中能很清楚地看到轻重,看到层次。美学家朱光潜说:“轻重犹如图画的阴阳光影,一则可以避免单调,起抑扬顿挫之致;二则轻重相行,重者愈显得重,可以产生较强烈的效果。”层次分明,轻重得当,这是这篇散文的又一艺术魅力。  

在《静虚村记》这篇文章里,有一个最突出的闪光点就是心境的平和。这里所讲的心境平和是撇开静虚之后的平和。不是简单的哲学理论,而是潜移默化到了先生的自身心灵和日常行为当中的平和。在吃井水时,他说那水“吃了半年,妻子小女头发愈是发黑,肤色愈是白皙,我也自觉心脾清爽,看书作文有了精神、灵性了。”这是一种主观上的豁达和乐观。种了菜,新鲜的就自己吃掉,逊色些的就喂鸡。这又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来得亲切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台阶下的蛐蛐声,在先生看来不是聒噪,反而是一种说不尽的乐趣。“那蛐蛐就在台阶之下,彻夜鸣叫,脚一跺,噤声了,隔一会,声又起。心想若是有个儿子,儿子玩蛐蛐就不用跑蛐蛐市场掏高价购买了。”先生把原本应该觉得厌烦的蛐蛐声转换成一种诗意的描写,真实再现出一种场景的现场感来,在平和之中,又平添几分文学味。  

在村里人谈天说地完毕之后,先生一个人回家捻灯正坐,在黑夜下,记录下一段文字。一个小小的细节,显现出先生的勤奋来,更向读者展示了他能耐得住寂寞。台湾作家余光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不耐寂寞,就不能成作家。”有资料显示,先生在静虚村的日子里,佳作迭出短篇集《早晨的歌》、短篇小说《山镇夜店》、短篇小说《清官》以及散文《月迹》先后获省级以及省级以上大奖。1984年,先生就被评为专业作家。  

在静虚村,先生的创作也开始了一个飞跃,从最初的闪烁着童稚的光亮的文风向思索的目光转变。视野开始扩大,开始看到了生活的光明面,人生的欢乐、美和爱。有了成年人般的复杂与沉思。  

先生细细咀嚼静虚村中的韵味,进一步从中升腾起来,进入空灵澄美的境界。通过其中先生意蕴的具象表达,达到了对世间万有的生命活力的歌颂的效果。村舍、巷道、村民、槐树、井水、劳动成为他的主要表现对象,个人的情绪和心理在他的审美里带有无尽的美感,给他的生命探寻提供了无边的领地,所有的事物在他笔下也个个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它们都与人的世界交织,成为有灵性、有诗意的生命,他从中获得的仍旧是生命感悟,是无所阈限的天地,是一种生命情怀的对象化,他的才智在这里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示。  

【小说小品】  

找寻远去沈国的背影(汝南县三中 王继伟)

夏天的黄淮海大平原到处焕发出勃勃生机。玉米、大豆、芝麻和红薯绿缎铺染的田野,将盎然的生命力凸显得淋漓尽致。微风轻拂,绿浪轻舞,空气中弥漫着野花的芬芳,淡淡的,纯纯的,透着一股素雅恬美的清香。

在这夏日阳光灿烂的早晨,我开车与朋友一起,在这里找寻远去沈国的背影。

据史料记载,汝南,西周时属于沈国封地。春秋战国时,先后归蔡国和楚国管辖。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并推行郡县制,汝南一带又短暂地归属颍川郡。直到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汝南郡,这是“汝南”作为地理专属名词首次出现,其辖颍水、淮河之间的37县,属豫州刺史监察范围,因为大部分辖地都在“汝河之南”而得名。

沈国故城位于今天汝南县东临的平舆县射桥镇古城村一带,始封之君是周文王的第十子,周武王的胞弟聃季载。

周武王五年,天子未定。于是武王实行“分封制”,将身边辅佐灭商的功臣及亲族封为侯“以番屏周”。周武王胞弟十人,其中有七个都前往封地,只有九弟叔封、十弟季载因年纪太小而没有封侯,又因为两人父母皆已不再,所以叔封食邑康,季载食邑聃,这样两人便被送到有人供养吃穿的地方进行抚养。古时候人们习惯以封国或以食邑为氏,后来季载便以聃为氏,号称聃季载。

到周成王四年,叔封、季载具已长大成人,到了封侯的年纪,于是周公就封聃季载为沈侯,康叔封为卫侯,其二人皆以贤明、勤恭,为周公所喜。后来,周公便让叔封担任周司寇(掌管国家土地和人民,包括官司藉田,以及征发役徒),季载则被举荐为周司空,辅佐成王治理国家,两人也因此盛名于天下。

由此可见西周早期,沈国和卫国还是比较重要的。但是由于在封国林立的镐京之侧,历代沈国国君过惯了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的生活,渐渐地开始收拢了野心和开疆拓土的进取心,于是曾经繁荣的国都也开始日渐衰弱,到后来积贫积弱,实力大不如从前,从一个重要封国沦落为小国。

公元前771年,申侯、曾、西弗、犬戎联合攻周,“杀幽王,尽取周财宝而去”。之后周平王即位,申侯、曾、西弗、犬戎依然虎视眈眈,时不时便来骚扰一回,百姓生活不得安宁,平王也着实为这事头疼不已。公元前770年,只好随着晋文侯、卫武公等东迁洛邑,镐京周围的世袭贵族也陆续东迁。沈国封国原在镐京周边,此时也随波逐流由渭水流域迁往淮水水系(也就是今天平舆县城北射桥镇古城村一带)。

公元前506年四月,沈国被比邻而居的邦国蔡国所灭。虽然沈国已经灭亡,但是历代沈国后裔,还是冠国为姓,沈姓自此传袭。所以距今1490年前南朝梁代,沈国末代国君沈子嘉的后裔,文学家、史学家沈约在其《宋书·自叙》有这样的描述:“沈子国,今汝南平舆沈亭是也,春秋之时,列于盟会。定公四年,诸侯会召陵伐楚,沈子不会,晋使蔡伐沈,灭之,以沈子嘉归。其后以国为氏……”

近年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对沈国古城遗址进行了实测、钻探和局部发掘工作。该遗址东西长约1350米,南北宽约1500米,文化层厚度1米—5米,呈长方形。在平整土地等农田基本建设中,该故城遗址出土了奁、青铜剑、陶拍、环底罐等春秋青铜器、陶器;在文化层表面捡选有鬲、罐等春秋陶器片;在故城南春秋战国墓地曾出土一批骨币,为该遗址系春秋沈国故城汉代汝南郡治及其沿革关系提供了实物依据。

考古工作者还对沈国故城进行考察,发现沈国故城位于澺水(今洪河)之北大概4公里的地方。而在城南还有有拉龙沟、斩龙台、沈子嘉墓、沈君忽墓等历史遗迹。关于这些遗址还有一个传说,据说拉龙沟是当年蔡攻入沈都后,索绑沈子嘉的一条古道,这条古沟就被称为拉龙沟。斩龙台就是当时斩杀沈子嘉的断头台。该故城内还有张明府祠、“上天桥”及汉代铸钱遗址等汉代古迹。

迎着早晨第一缕朝阳绽放的方向,踩着清凉的露珠,沐着微醉的晨风,我们静静漫行在清爽舒适的田野上,欣喜盈怀。云,很轻,风,很静,万物生灵大多还沉浸在黎明前的宁静里酣睡,只有几只晨起的粉蝶在花中轻舞。寂静的清晨,给人一种恬淡安然、温润祥和的柔美韵致,令人陶醉其中,流恋忘返。

走进千年古城,感知历史沧桑。沈国灭亡后,历代沈君后裔为纪念这一历程,均以沈为姓,始有沈姓。不过,随着周王室的衰落,沿汝河两岸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革”中,开展大规模的平整土地运动,沈国故城受到破坏。1982年的文物普查工作中,沈国故城遗址开始受到有效保护。这座春秋至汉代时期的古城经过发掘,南有沈子嘉墓、拉龙沟、斩龙台等遗址,出土有鼎、簋、剑、戟、戈削等青铜器,以及骨币、钱范等。城垣遗址基本清晰,文化层的厚度为15米。这些为故城系春秋沈国故城提供了实物根据。所以从历史学、考古学的角度看,沈国故城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1983117日,沈国故城被平舆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实关于姬姓沈国的文献记载目前没有,只有一件出土于1931年仅存盖的青铜器,称为“沈子它簋”,上面共的铭文一百四十九字,其铭文主要内容为:也曰……朕胞考命乃罐 ,沈子作听于周公宗、陟二公。… …沈子缅怀多公能福。乌乎,乃沈子弥克蔑,见厌于公。休沈子肇田……作兹簋,用载飨己公 ,用格多公。其剧爱乃沈子也唯福。…… 也用怀柔我多弟子,我孙克守型教,懿父乃是子 。

作器的人为沈子也,名“也”的沈国国君。“作听于周公宗、陟二公”,后人推测这里的周公宗为周公旦,周公旦对周武王——周成王一脉来说是小宗,但周公——鲁公一系却是大宗,沈子尊周公为大宗,相对说明沈国一系为周公的旁系。

据当地人讲,以前,每逢夏天下过大雨,老百姓在这片地随便一翻,就能发现‘蚁鼻钱’,他们都叫它‘鬼脸钱’。”这其实是楚国的蚁纹币。

站在这处还能看到古城墙的高岗上,头顶是湛蓝的天空,洁净得像一面蓝色的镜子,一缕白云飘在空中,身边微风轻拂玉米苗,感觉时光像静止了一样。

楚晋两国交战,晋国大将魏锜射中楚王的眼睛,楚王急令养由基回射。养由基一箭射死魏锜,晋国帅亡兵溃,楚国大胜。养由基是平舆邑人,成语“百发百中”、“百步穿杨”,都出自他。军中称他“养一箭”,意思是射中目标从不需要第二箭。射桥虽不临汝、洪河道,但曾有码头在洪河的一道支流茅河。宋朝时,平舆人在茅河上建桥,纪念养由基,取名射桥。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结果显示,沈国故城,包括汉代、魏晋汝南郡治平舆故城的南北长约1600米,东西宽约1480米,南北宽1360米,面积200多万平方米,相当于三个故宫的面积(72万平方米),城墙高于周围的地面16米不等,个别地段仅存墙基,为层层夯土构成。

而今沈国遗址北城为长方形。北城西北部和东南部是古城村民的住房。由于历代建筑被当地百姓取土垫宅制坯,北城墙已经毁废,面目全非,仅遗东北角东西不足200米的墙基。西城墙北部,已被群众夷为平地,建房筑室;东城墙不少地段也因历代百姓建房取土削蚀严重凸凹不平。护城河因历代雨水冲刷及人为填土拓垦,不复存在,但仍低于周围的地面13米,与南墙的最高处相差约5米。经勘探调查其宽约30米,并沟通西壕、北壕,并与茅河故道即古溵水通融。

沈国历十六君,公元前506年,沈子嘉在位时,因沈国拒绝参加召陵会盟,为蔡所灭。沈子嘉逃亡途中被杀,儿子沈尹戊和孙子沈诸梁,在楚国官至司马、令尹等显职。历代沈君的后裔皆以国为氏,南朝著名史家沈约即其后裔。

走进沈国遗址古城村,让我惊讶的是一个人口有4000人大村子,但这4000多人,夏、王、庄等姓氏都有,就是没有沈姓。相传,沈国灭亡时,末代国君沈子嘉的后人纷纷逃逸到外地,没能逃走的则为了避祸,全部改姓,至此,村中再也没有沈姓。不过,近年来,马来西亚、福建等沈姓后裔陆续来此寻根问祖。

听说古城村正在申报沈国古城遗址的开发保护复建项目,也许,不久的将来,沉睡三千多年的“沈国”将穿越时空,气势恢宏地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夕阳西下,如血的残阳斜射在洪河上,那一座座隆起的土堆上,它们要么是从前的宫殿台基,要么是埋葬死者的封土。厚重潮湿的黄土下面,杨树扎根的大地深处,还残留着一个逝去时代,渐行渐远的血泪、呼喊和挣扎……

2024717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