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日常杂谈(1—10)
日常杂谈1:谈“称谓”
中国人的心目中,称谓是很重要的。这当然因为孔夫子有为政先正名的教导,“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如果称谓不正,何以分上下、别尊卑、明良贱?所以,在中国做事,不明称谓是很容易惹麻烦的。
比如,我们喜欢以官衔称人,觉得这是一种尊重,或曰一种讨好。那原因大概是因为几千年专制主义制度下,官僚始终是最为吃香的职业。权势又大,俸禄又高,外快的来路也多。因此称人官称已成习俗,等你不当官了,官衔却依旧随你,好像这是一种终身的荣耀。这习俗直到今天依旧未变。如果张某当过局长,即使已经退休甚至免职,周围的人仍旧叫他张局长或简称张局,向人介绍时也是如此。职务的终身制已经废除,称呼的终身制却仍在口头。
呼官衔照例要呼最高的职务。这点无须多说。如果他在当处长的时候是你的顶头上司,那么在他晋升局座之后,你切不可再叫他“某处”,但是如果他在当过部长之后到一个群众组织任个闲差,你最好仍旧叫他“部长”。礼多人不怪嘛。
那么,没有官衔的怎么办?我们不愧是礼仪之邦,什么事情都想得周全。古代称“官人”、“相公”、“员外”,现在有编外官衔——“处级待遇”、“局级待遇”之类,这叫官职的泛化。形成的原因我想是因为“尊官”在中国上下几千年中已经成为一种社会习俗。读中国旧小说,看到“相公”、“员外”之类,是万不可以为他真的曾经拜相封公或编在员外的。
在社会制度改变之后,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习俗,都不会马上改变。我们曾经有过大家相称“同志”的时代。现在好像又改回去了。改回去也没什么大不了,如果只是名副其职。但要注意的是,必须渐渐改革“尊官”的社会风气。在一个官位被看得至高无上,到处以官衔骄人的社会里,民主空气就很难了。“要做事,不要做官”应该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
日常杂谈2:谈“静心”
记得过去央视有一则广告,常讲“女人更年要静心……”“静心”看来是个好词。
但我今天说的“静心”,却不是生理问题,而是心理及自我修养问题。人若不静心,岂止是失眠、心烦、潮热、出汗,那麻烦可就大了。如果官员不静心,就会权力失范,置党纪国法于不顾,给贪污受贿开绿灯;学者不静心,就会抄袭剽窃,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作家不静心,就会心浮气躁,粗制滥造瞎胡编,变成文化垃圾的生产者。由于被种种诱惑弄得心乱神迷,生活中此类事情甚多。
禅宗有坐禅的功课,俗称“打坐”。气守丹田,摒除杂念,四大皆空,类似做气功,或许也是为了静心养生,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其实,对于非官员的普通人,静心亦不谓不要紧。忧虑多了,静心也难。如何解忧释虑,大体上保持平静的心态,就要靠修养的功夫。我想,做普通人,持平常心,恬淡度日,乐享余年,避祸灾,少生病,不浪费医疗资源,同样是给国家和社会作贡献。人若修炼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物我两忘、静如止水,那就是最高的境界。
接到朋友的手机短信:“累了要好好休息,错了别埋怨自己,苦了是幸福的阶梯,伤了才懂得珍惜。”我揣测,这恐怕不是他创作的。庶民百姓用以消解忧烦调整心态的妙法之一,想来比吃什么静心药都管用。
日常杂谈3:品茗人生
小时候,我家里有一只有着厚厚茶锈的大茶杯,有时候在父亲膝旁看他喝茶,看他品得那么香,我便抱起杯子尝,怎么那么苦啊!父亲不回答,只是笑。
长大后,自己似乎才真正品出了茶味。大多数人无论在哪里,都得喝茶,讲不讲“品位”,都得喝茶,只是茶叶的品质、种类不同而已,就像每天无论过得有无质量,都得过一样。尽管有时在品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麻木,自然没什么感觉,但平淡而简单的生活总是最稳、最充实、最美的。
当心里郁闷时,很想让自己快乐多一点,就不如约上朋友去喝茶。这种暂时的无牵挂,真是畅快。而与朋友一起品茗论道,渐渐换得一个好心情。
我喜欢温馨的可任思绪弥漫的喝茶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让我一会儿落入现实,一会儿又沉浸在理想中。喝茶,其实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一种境界。茶味的变化,刺激着人已渐入麻木的神经。生活如茶,得每日不断地去品尝,不管你想不想要,它都会放在你的面前。它时而浓得发苦,时而又淡得无味。生活就像喝茶的过程,反反复复。这个过程消耗了整整一生。人生如茶,茶味人生随意过,知足淡泊苦后甜。
人生活着是需要精神寄托,需要激情的,如今,“激情”已变成茶一般的长流不息滋润心田的涓涓溪流了。人一辈子的价值不是他真正做了什么伟大的事,是在于他的努力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喝茶的过程不也是这种感觉与滋味么?就这样每日品着茶、品着生活、品着人生、品着一些人和事。有时,突然感觉自己在品生活、品人生、品他人时,一不小心也已经被别人“品”过……
日常杂谈4:谈“低头做事”
人的一生离不开做事。为什么要提倡低头做事呢?低头做事,就是按规律做事。低头就是顺从、服从。顺从、服从什么?是跳出个人生活的小圈子,面对现实,面向未来,顺从规律,服从大势,不做拔苗助长的蠢事,不干明天后天才有可能做的蠢事。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登上事业的巅峰。
低头做事,更是体现一个人的心境、作风、品格和做派。低头做事就是用脑做事。当人“举头望明月”时,“低头”就会“思”故乡。思,是低头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个主要职能,也是发挥大脑功能的前奏曲和主旋律。而人的行为从来都是受思想支配的。用脑做事,就是凡事都去想一想:这件事该不该干、怎么干?干了,利弊得失是什么?是马上干、或是放上三五天等时机更成熟时再去干?除自己想外,还要广开言路借助“外脑”想,从而使该做之事不仅合乎规律,而且合乎程序。
低头做事也是调研做事。低头,就不是昂首望天,而是眼睛向下,走向基层,到群众之中,体民情,察民意,听民声,谋民利;就是要看一看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老百姓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即将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老百姓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
低头做事也是低调做事。低头之后,嘴的功能显然会有所减弱,手的功能相应会急速攀升。低调彰显出的是孜孜以求、敏行讷言的务实相,突出的是不事张扬、埋头苦干的硬作风。甚至在不经意间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仍然是平平常常,笑看花开花落;自自然然,静观云卷云舒。我还是我,天地间一匆匆过客而已——是这种人心语的真实写照。
低头做事更是专心做事。低头就是专心致志,目不两视,耳不两听,精神专一,心无旁骛。大的方针确定之后,成功的秘诀全在专一。专一,就能做一件事,成一件事;就能使本事随着事业上,能力攀着事功升。
知道低头做事固然重要,躬身实践低头做事则更为重要。
日常杂谈5:谈“本命年”
有一日路过书摊,看到一本写属相、宿命、风水的书。感觉很好奇,就买来仔细阅读,对其中关于本命年的注解颇感疑惑,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诸多个本命年,书中说在过本命年时,年轻人有的会走背运、破财,重则还会有血光之灾,凡事都要时时谨慎、处处小心,闹得大家一到本命年,全身都要穿上红内衣等红色辟邪之物,来祈求一年的平安。精明的商家,也推出一些带有生肖图案的红色内衣,过本命年的人也都会精心为自己选择喜爱的红内衣。真是大家花钱辟邪,商家大把赚钱。
记得小时候过年,大多数人对本命年并不在乎,或许是当时生活困难经济拮据的原因。在那时,人们吃饱穿暖虽然不是太大难题,而想要吃好穿好却非易事。那时后,过本命年顶多在腰带上系一块红色布条,就是有这样禁忌的人也不是很多,大多数是不太理会的。
但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心里也就不塌实起来,各种禁忌更是多了起来,随之而来的各种破解之术也日益盛行,过本命年穿红内衣或请占卜术士破解,成了人们珍爱生命的另一种注释。我明年才是本命年,对本命年我以前从不在乎,可现在,只因对本命年有“煞星”的畏惧和疑惑,开始相信本命年这“一顺则顺,不顺则成多事之秋”的非唯物主义悖论,在家人的劝说下,已经提前一年穿上了红内衣,可相信之后,细想一下,又多了一些失落感。
相信命的唯心者从古就有之。记得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在生活重压下用讨要来钱去捐门槛,说死后能升天进入西方极乐世界,但最终也没有改变她悲惨的命运,还是在大年夜的鞭炮声中死去。本命年的说法和与之相关的忌讳,到底有没有与人的心态有关;健康向上的心态能够战胜一切灾难,相信救世主一类虚无缥缈的东西,是人心态失衡的一种体现。
我曾与一位信佛的人探讨本命年的一些事,据说,从佛学上讲,玄机和禅意并非凡人所能悟透,本命年的说法只看个人去怎么理解,六根清净有如同无,凡心未了无却如有。当问之本命年有无“煞星”之说,他则笑而不答。
本命年只是人生中的点断,十二年一个轮回才遇上本命年,过多的在意实属没有必要,积极向上、健康理智的人生心态才是最重要的。
日常杂谈6:谈“酒量”
说起喝酒,能把两瓶二锅头灌下肚的人,他不一定就是会喝酒的人。“能喝”和“会喝”不是一个概念,“能喝”只不过是“会喝”的一个前题而已。
啥叫“会喝”呢?这还得从“喝酒的原因”说起。喝酒是为了第二天难受吗?显然不是,喝酒是为了把当时融洽热闹的气氛催升到极至,甚至不惜第二天难受。会喝的人少喝酒甚至不喝酒就能达到这个目的,宾主尽欢而散,意犹未尽;而不会喝酒的人就算把自己喝到桌子底下也不过是吓了别人一跳而已。
那么为啥要把“融洽热闹的气氛催升到极至”呢?原因就很微妙了。大多酒局,皆有一个宾主共知的目的,但大家都不说,把盏言欢,酣快淋漓之后,有些目的也就自然而然就达到了。酒的妙处就在于能把上下级关系全部转化为友情,从而顺利达到那个潜在的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不喝也一样能说话做事,但谁也不能否认,喝了酒以后往往可以把话说的更透,把事做得更好。
近日,在湖南首届女大学生专场供需见面会上,一些用人单位赫然把“有一定酒量”列为应聘的基本条件,对于这样的应聘条件,部分女大学生表示难以接受,认为是对女性的不尊重,此事也引发了大家的争议。
实际上,把能否喝酒作为一个杠杆,势必也是有道理的。试想,如该企业需要请人吃饭时,总不能说:“我们这边都不喝酒,喝多了难受,请别见怪,你们好好喝,我们就不陪你们喝了。”而企业所提出的喝酒也肯定是“会喝”而不是“能喝”。企业招人当然是为了企业需要,需要啥人就招啥人,市场行为,无可厚非,若硬是要企业承担“招人喝酒有伤社会风气”的责任,就有点过了。“会喝酒”也是人的能力之一,毕竟,现在要应对很多环境,很多时候都需要喝酒,有人还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管这叫“酒文化”。
再说,在酒桌上,女子若不想喝酒,一般来说是没有人来强迫的,女子能少喝,并能控制住量,然后粉面桃腮妙语连珠,往往会大大活跃酒桌的气氛,整不好还会让那些大男人心旌摇荡心猿意马,然后瞎拍板乱许诺。善饮酒的女子,的确有一定的杀伤力。但我是不愿看到女子因为什么事而在酒桌上冲锋陷阵的,更不愿意有人不怀好意地劝她喝酒。当然,她自己愿意把自己灌醉则另当别论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用人单位要求应聘的女大学生有一定酒量这件事,真觉得不算个事。有些工作岗位比如公关、商务接待之类的,喝酒是工作需要,用人单位这样要求是有人家道理的。作为应聘者,如果对此不满意,你完全可以不接受这样的条件,掉头走人,找适合你的去。
透过这件事,让我们不得不再次相信,我们都要学会适应环境,适应社会。有时候,就因为一点小小的个性,结果失去了发展的机会。那不是得不偿失吗?
但是,对于酒,我想还是我们大男人们多喝一点,就让那些小女子们随意吧,
日常杂谈7:谈“感动”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每一次读到艾青的这句诗,我都禁不住在想,在诗人的情感世界里有着怎样的感动,而这些感动又是怎样逐一化作澎湃的激情,在激情中又是怎样造就了伟大的诗人。
诗人们就是这样被自己脚下的土地感动着,感动的常常是满眼泪水。比如普希金,比如惠特曼,比如徐志摩,比如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他们或被祖国的成就和苦难,或被自然界的神奇风景,或被热烈的爱情,感动的忘乎所以,感动的激情燃烧,因而产生了伟大的科学发现和不朽的文学作品。
一个人必须有这样一种素质,一种能够被生活和许多常人习以为常的事情感动的素质。年轻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有这样一种经历,常常被一种事情感动的热泪盈眶,感动得热血沸腾,这种感动又往往化为无穷的动力,激励着自己刻苦学习,激励着自己走向理想。但当我们成长起来,当我们成熟起来,当我们有了很多人生的阅历,甚至有了很多人生的坎坷和沧桑,许多人的感觉就变得迟钝,变得麻木了。这是许多人在人生之出就被灌输的一种“成熟”,是一种让自己适应平庸的“成熟”。这种“成熟”,毫无疑问就是感动的杀手。
还有一种人一生都在努力保持自己童贞般的感动,努力使自己的感动不因阅历的增加而减弱,没有了感动,无疑是没有了敏感,没有了灵性,那也就没有了奇异的发现和思考的独特。
即使是这样,感动也会在一天天地变得迟钝,这与很多因素有关。因为我们还有这样一种秉性,一种经历一次,被感动过一次,就习以为常的秉性。经历越来越多,人生中的第一次越来越少,被感动的机会肯定也就越来越少了。这个时候,感动变成了深藏于我们心灵深处的品质,需要你时刻地提醒和关照,它才不因外壳的越来越厚而被逐渐忘却。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努力培养一种能力,一种把自己的感动常常调动出来的能力。常常被这个世界感动着,也常常因自己的一些想法感动着,就一定会感动他人,也一定会感动这个世界。
日常杂谈8:谈“冷漠”
据媒体报道,年仅24岁的某省大洼县农民工刘明明,遭遇车祸多处骨折。同行的人为了救他的性命,电话求助110、120屡遭推诿,更有12次向人下跪求救,——打更老汉、加油站业主、小诊所医生,还有路过的警车、120急救车……警车绕道而走,120见死不救,刘明明最终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丧命。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过早的凋谢,车祸并没有给他带来致命的伤害,而是人间的冷漠如一把把利刃,将他逼到人生的绝处!这是刘明明的悲剧吗?不!这是我们社会的耻辱与悲哀!
“有困难,找警察。”这句话是多么的耳熟,也曾经让我们那么温暖和感动。可在刘明明事件中,警察的冷漠甚至冷酷让我们开始质疑这句话。仅仅是为了“接领导”,警察就抛下了受伤的刘明明不管。领导和一条鲜活的生命相比,孰重孰轻?这样的警察,还能称作是人民警察吗?
记得上学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61位民工不慎食物中毒,急需本地没有的特效药。卫生部以及有关单位闻讯后紧急行动,动用了空军,以最快的速度把药品投递到目的地。那种尊重生命的行为至今仍然让我们肃然起敬。
而现在,警察、医生、路人……见死不救,这种精神都哪里去了?关爱和尊重每一个生命,是我们每一个人责任。但愿今后这样的事情不要再发生,不要让冷漠再杀人了!
日常杂谈9:谈“收藏”
“盛世藏珍宝,乱世储黄金”这是流传很久的一句俗语,它形象地勾画出了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物质财富所持的态度。处于乱世,货币贬值,珍宝难以保存,没有保障,只有硬通货黄金,或许还能保值,因而人们储黄金;太平盛世,歌舞升平,人们在珍宝、工艺品上投资、收藏,既可作为爱号,陶冶情操,好的藏品又有着无限的升值空间,可谓一举两得。
今天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了繁荣稳定的发展时期,这是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无法相比的,正是收藏的好时机。因而,也就不难理解我国现在出现的收藏热了。
严格地讲,历史上出现对一些珍宝、古玩的仿制,不是以作假赚钱为目的,不属于作假。由于有些珍宝、瓷器等十分珍贵稀少,不易得到,出于喜爱,或者为了研究制作工艺,而进行仿制,这样的情况历代都有。制造这样的仿制品,费时多,投入大,产品精致,艺术价值高,有些高档次的仿制品,从某些方面来讲,在制造水平和艺术性等方面,不低于或超过被仿制的原件,当然其历史价值是无法同原物相比的。
而造假的珍宝、古玩,则完全出于以假乱真,骗人钱财,因此,造假的古玩等投入少,工期短,多数产品粗糙伪劣,价值极低。近来又出现新的造假趋势,为了谋取暴利,一些造假者用纯金仿造一些古代金器,极容易使人产生误会,以为金器是真的;更有一些人受利益驱使,参与造假,假货使人难以分辨。因此,收藏者在购买藏品时,一定要十分慎重。
我曾在去年十一长假期间,观看了中央台在赤峰录制的《鉴宝》节目。节目里,实物上镜,专家讲评,热热闹闹,影响较大。有些人要问,为什么看似假的东西,专家在电视上说成真的,并给很高的价钱?我觉得这里面仍然存在两种可能:一是专家阅历有限,对某一地区的文物不精通,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可以理解;二是背后另有内幕,这是职业道德上的事了。因此,对于电视上出现的某类鉴赏节目,我们不必认真,把它当成娱乐节目去看,一笑了之。
随着收藏热的高涨,各类收藏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难免泥沙俱下。一个好的收藏组织,必定有一批高水平的收藏家和高素质的收藏爱好者,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参加这样的组织,能使你多方受益。也有这样的情况,有些人靠盗掘古墓、走私文物发家,摇身一变,又成了什么什么收藏家,然后成立一个什么组织,招摇过市,实际上是一群乌合之众,贩假团伙。因此,参加收藏组织一定要慎重,以免上当受骗。
日常杂谈10:谈“承受”
人生就是一种承受,但人更需要学会支撑。小一点说,就是支撑事业,支撑家庭,大一点说,就是支撑起整个社会,有支撑就一定要有承受,支撑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少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承受。
承受痛苦。痛苦就人生而言,常常扮演着不速之客的角色,往往是不请自到,有些痛苦来得温柔,如同慢慢降临的黄昏,在不知不觉间令你感到冰冷和黑暗;有些痛苦来得突然,如同一阵狂风、一阵骤雨,让我们来不及防范;当我们屈服于痛苦的时候,它就有可能使我们沮丧、潦倒,甚至是在绝望中走向灭亡。当我们承受了痛苦,我们就会变得坚强自信,那么,此时,痛苦就会变成一笔财富。
承受幸福。幸福需要承受,但有时候,幸福也会轻而一举击败一个人。当幸福突然来临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被幸福的旋涡淹没,从幸福的颠峰上跌落下来。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视幸福而不是一味地沉溺其中,如同面对一坛陈年老酒,一饮而尽往往会烂醉如泥不醒人事,你只有细细品尝,才会品出真正的香醇甘美。
承受平淡。人生中,除了幸福和痛苦,平淡占据了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承受平淡,同样需要一份坚韧和耐心,平淡如同一杯清茶,点缀着生活的宁静和温馨。在平淡的生活中,我们需要承受淡淡的孤寂和失落,承受挥之不去的枯燥和沉寂,还要承受遥遥无期的等待与无奈。
承受孤独。会使我们加倍珍惜友谊;承受失败,会使我们信心更加坚定与深厚;承受责任,会使我们体会到诚实与崇高;承受爱情,则会是我们心灵更臻充盈、完美。当我们终于学会心平气和地去承受时,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会达到一定的高度。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