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文库 > 2023作品 > 详细内容
笔会作品集1347
发布时间:2023/3/18  阅读次数:133  字体大小: 【】 【】【
  

笔会作品集134711篇)

2023318日)

  

【时代散文】

学雷锋,不止于这一日(汝南县第三初级中学 朱捷)

路边读书的小女孩(汝南县第三初级中学 王继伟)

春风吹过“老虎沟”(汝南县韩庄初级中学 肖永成)

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铭记(汝南县梁祝镇陈冲小学 秦浩)

【故事回忆】

神奇的柳林村(汝南县韩庄初级中学 肖永成)

汝南县的“赖八庄”(汝南县韩庄初级中学 肖永成)

奶奶的故事(汝南县张楼镇神州泰岳希望小学 孔得方)

【生活随笔】

随笔二则(汝南县第六小学 熊方丹)

【教育随笔】

教育之我思(汝南县梁祝镇陈冲小学 秦浩)

泥土路(汝南县金铺镇刘门学校 吴金河)

  

【时代散文】

学雷锋,不止于这一日(汝南县第三初级中学 朱捷)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学雷锋纪念日”。提到这一日,就必然要提到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雷锋同志是湖南长沙(望城)人。19401218日出生,1962815日因公殉职。虽然他的人生只度过短短的22个春秋,可是他那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崇高精神却长留人间。伟大领袖毛主席在196335日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因此35日被定为“学雷锋纪念日”。

毛主席题词后,全国上下掀起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不少人把学雷锋简单理解为“做好事”,“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做好事当然是必要的,但做好事不是雷锋精神的全部。我想雷锋精神之所以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首先体现在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雷锋是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先进模范人物。新旧两种社会的生活经历,使他对社会主义制度由衷地热爱,对中国共产党由衷地拥护。这种鲜明的政治态度,使雷锋在他的言行中,时时把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进而为逐步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其次体现在好学上进的进取意识。雷锋在事业上是一个处处用高标准要求自己的人,他从不甘心落在别人后面,总是千方百计地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然后体现在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雷锋对待工作是一个充满火热激情的人,不管做什么工作,他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刻苦钻研、认真负责。最后体现在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雷锋是一个追求崇高境界,具有高尚情操的人,他以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为目标;以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为人生最大乐趣,时时处处为他人排忧解难,提供方便,从不考虑个人得失。

只有正确把握雷锋精神的实质,才能更好把雷锋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学雷锋,不仅要学他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而且要学他向上求真的严格态度;不仅要学他谦虚谨慎的优秀作风,而且要学他钻研求实的探索精神。做好事,固然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正能量,但短短的三月,做几件好事,未免“昙花一现”。

中华大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中华民族迈入新时代。新时代新要求,我们要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必然要给雷锋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学雷锋,我们永远在路上,不应止于35日。

  

路边读书的小女孩(汝南县第三初级中学 王继伟)

立春过后依旧是北风凌冽,与严冬无异,一日之内,乍暖还寒。

叮铃铃——周五下午最后一节的下课铃一响,同学们潮水一般地向校门口涌去。往日冷清街道一下子热闹起来,接学生家长,卖东西的小贩,五颜六色的衣服,来来往往的车辆,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简直比集市还喧闹。

周末了,放学了,学生们高高兴兴回家了。

当最后一辆公交车离去,大街上,行人稀疏,除过那飞弛而过的汽车之外,便只剩那呼呼叫响的寒风了。

我检查完校园,最后一个推着自行车跟门卫老赵交代一下就走出校门。

这时,我看见在路边有个穿着粉红色袄的小女孩,坐在蓝色的包裹上,聚精会神地读着什么书。我好奇地走过去,问:“你是那班的,怎么不回家呀?”

“老师,我是816班的,我们班主任刚给我妈打过电话,家长正在赶往这里的路上呢。我趁这会想把这篇文章读完。”

小女孩一抬头,我观察她大概十二、三岁的样子,穿着很朴素,一张紫红色脸庞,齐眉的留海,微笑着看着我。可能天气冷,她一只手揣在怀里,另一只手伸开,平放在书本上。旁边靠身放个手里包,里面可能是回家要换洗的衣服,书包斜靠在手里包上。

“读的是什么文章,这么吸引你呀,能告诉老师吗?”

“《卖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写的。”

刚才我全都进入那情节之中去了,仿佛听见北风呼号,感到雪打在脸上的疼痛,看到那位和我年纪一样可爱又可怜的小女孩,光着小脚走在雪地里,留下一排整齐的脚印,冻僵的小手里拿着火柴悲切地喊:火柴,谁要买火柴呀……。回答她的只是风雪的嚎叫。

她觉得她更冷了,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我的心开始颤抖起来,小女孩吃不饱,穿不暖,没有人关心她,卖不掉火柴还要被爸爸打,再想一想我们的父母,他们为了我不辞劳苦地操劳着,每天早出晚归地工作,我却常常跟他们斗嘴,现在想起来,我真是太幸福了。

“你看”,小女孩一边指着书,一边说,“小女孩赤着脚走呀走,看到一个窗户,窗户里边住着一户幸福的人家,小女孩看呀看呀看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她想过去一到冬天,家里就烧起了温暖得火炉。每当她点燃一根火柴时,都能虚幻地看见她自己和奶奶温馨的场面,随着火柴光亮的消失,虚幻的场景也随之消失。大年夜中应该是大家穿着新衣,吃着美味佳肴的时刻!这位卖火柴的小女孩却在这时被冻死了,也不知怎么了,我突然想到了自己,和那位卖火柴的小女孩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啊!

一根小小的火柴对我们微不足道,但对这位卖火柴小女孩来说,代表着希望。

我想如果她生长在和我们一样的幸福家庭,她应该和我们一样在上学,温暖而幸福,而她却那么痛苦。我觉得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珍惜这幸福快乐的童年,好好地学习知识,学习本领,去圆我们五彩缤纷的梦。

小女孩说到这里,闭上双眸,扬起了头,扬起的是笑脸,沉醉的是心田。我仿佛看见一支杏花开了,初苞胭红,盛花如雪,粉红嫩瓣,稚气端庄,淡淡的,幽幽的,凉凉的,开得那么怡然,开得那么圣洁,开得那么迷人。

女孩静静地给我说着,抬起头,若有所思,过了一会,她起身跟我说:“谢谢您,老师,时间不早了,看我妈开的车来了。”

女孩说完,不等我回话,起身离开上了不远处一辆黑色轿车,很快消失在暮色中。

我凝视着路边那株凌厉寒风中俏丽傲骨的腊梅花,沉思着,遐想着……

从那以后,在这条回家的路上,我再没看到过她。现在暖风来了,还捎来细软的呢喃,每走那里心中落满柔暖的感动,路边美丽的春之风景在舒展的柳枝条里微笑着 ……我在心里暗暗祝福,愿小女孩早日实现她那五彩缤纷的梦!

2023221日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

  

春风吹过“老虎沟” (汝南县韩庄初级中学 肖永成)

春风吹拂,大地一片新绿,大平原上的乡村被绿油油的麦田包围着。驱车沿王和店村南的水泥路奔驰,大道突然到了尽头,下车一看,一条弯弯曲曲的土路向坡下逶迤而去,田间除草的村民告知,这里是老虎沟。

老虎沟,其实就是一条港(jiǎng)沟,是洼地流水长期流淌冲刷形成的,一般没有正式的水流名称。当地人称这里为老虎沟,可能是因为这条沟到了汛期,水势凶猛如虎,对当地百姓的生活危害很大的缘故吧。

老虎沟的水向西不远就注入了溱头河,它也就是溱水的一条小支流。步行在老虎沟南北转悠半天,我渐渐明白,老虎沟在当地只所以名气那么大,不仅在于它有着辉煌过去,也有着可圈可点的今天。

老虎沟北边是王和店,南边是坟堂。你现在看,连接这两个村庄的是一条不起眼的沟坡土路,但在过去可是一条官道。据史料记载,这里是汝宁府通往信阳州的必经之路,当年可是车马商贾不绝于道,贩夫走卒日夜穿行,就连大明朝的兵部尚书傅振商回傅家堂故里也是从这里经过的。据说,老虎沟沟底原来建有一座石桥,桥南边还立有两通功德碑,可惜由于石桥年代久远,水流长期冲刷下切,桥基松动,石桥于几十年前垮塌了,现在能见到的也仅有几个桥上的石墩而已。

说起老虎沟的来由,沟南的坟堂和沟北的王和店,曾经还有一段恩怨纠葛呢。走近老虎沟,我碰到83岁的张福庆老人。他说,他家住的村子现在叫王和店,可老辈人都叫羊铺店。说是过去有个看风水的阴阳仙来到村子里,为了让村民相信他看得准,言定村子是一片“羊”地,于是,村民都纷纷打圈养羊。因为村子在官道边,过往的人就称这里是羊铺店。哪知这阴阳仙的确就是阴阳两面之人,他又跑到沟南的坟堂,说坟堂是一片“菜”地,还神乎其神地说,沟北的羊一过沟就啃沟南的菜。坟堂傅家过去有人在朝中做过高官,一听沟北的羊要啃沟南的菜,害怕破了风水,就向阴阳仙讨教。阴阳仙就让坟堂的人造两头石虎,面朝北立在沟南沿儿,说,羊怕老虎,就不敢过沟来啃菜了。所以,也有人说,“老虎口”是由此而得名的。这个说法不知传了多少代,你还不得不信,至今,在老虎沟南岸,坟堂村东北角,还躺着一只无头的石老虎。沟北王和店的村民倒也坦白,说石虎的头就是多年前村里的人,趁夜里偷偷去砸掉的。

说起来,老虎沟沟南的坟堂和沟北的王和店,都有值得夸耀的资本。坟堂,曾是大名鼎鼎的明朝重臣傅振商的故居,他死后,仅祭田朝廷就赐了540亩,墓园有牌坊、旗杆,村内建有祠堂,尽显官家荣光。就是每年傅家后人来祭祀取土添坟,就把村前挖了一个大大的坑塘。可到后来,还不是墓园尽毁,荡然无存。倒不如今天的王和店村,出了数学家张景中,身为中科院院士,使得王和庄张姓家族倍感荣耀。早前,听文友说王和店张姓家族正续家谱,让我去一探究竟,写点文字记录一下。不料,费一番周折前往,问了一位村干部模样的人,谁知人家异常冷静,自己端杯茶悠然而去。因而才使我悟到,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荣耀都是过眼烟云,一切都还靠自己走好脚下的路,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就像古往今来从老虎沟来来往往的人们一样,那个不是为了生活而奔波的匆匆过客呢?

我正与张福庆老人聊着,迎面从老虎沟过来一个去东官庄赶集的骑三轮车的村民。张福庆老人打个招呼,那人停下,两人笑容满面地寒喧了一阵。言谈中才知,张福庆老人女儿在市环保局工作,儿子在县卫健委工作,儿女都让他去城里养老,但他执意要在老家守着那几亩地,不是为了那一点收入,而是为了一个念想,为了守着祖祖辈辈的归宿之地。

骑三轮车的路人走后,张福庆老人似乎一下子猜透了我的心思,他哈哈笑上一阵,说,什么羊吃菜,虎吃羊呀,现在老虎沟南北村子里的人早就不信那个了,不仅老一代人有来往,年轻一代也打成一气了,这不,俺庄的张恒张明父子,在老虎沟开了一家饭店,坟堂的乡亲们经常来捧场,有好多人从顾客又变成了生意上的好伙伴呢。

从老虎沟走了一个来回,张福庆老人让我去王和店村子里转一转,再顺便看一看村西边的溱头河。一进村子,打了招呼,几位村民非常热情,你一言我一语,说不尽对当下生活的满心欢喜。一位叫张更的村民给我指了指一家的小楼房,说,这家在省城买了房,不回来了。我正纳闷,身旁一位女邻居说,人不在家了,但院里这棵百年的榆树让俺保护好,说是为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乡愁。说着,女邻居拿钥匙打开院门,让我拍照,传到网上,让更多的人领会远行的儿女对家乡的思念。

春风吹拂老虎沟两岸,小花小草都在展现着自己生命的精彩。我沿着村民指引的方向走去,看到老虎沟的淙淙流水注入了宽阔的溱头河。我掬一捧清水洗面,抬头看见不远处有一老一小坐在一只小渔舟上。我想,老虎沟也好,溱头河也好,也许千百年来没有大的改变,但人间却早已改天换地,在芸芸众生的心里,期望的永远是一个变字,那就是祈求日子变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幸福。

  

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铭记(汝南县梁祝镇陈冲小学 秦浩)

三月是学雷锋月,每年到了这个时候都要开展一系列学雷锋的活动。提起“雷锋”这个名字,或许现在很多孩子会觉得很陌生,不了解他的事迹,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他。我对雷锋最初的记忆大概是小学课本《雷锋日记》中那几句简短有力的文字:

“我是社会主义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钻。我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对待同志要像春季般的暖和,对待工作要像夏季同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同样,对待仇敌要像寒冬同样残忍无情。”

那时总觉得“雷锋”是故事中的人物,高尚、完美,和我们遥不可及。后来了慢慢“认识”了他,才知道他也只不过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喜欢拍照打卡,喜欢追求时髦,和现在的年轻人没什么不同。只是他对自己十分小气,一分一毫都要省之又省;对待别人却慷慨大方,只要能够帮忙从没有半点犹豫。他曾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为身边的人默默付出直至因公殉职,生命永远定格在22岁。正值青春却溘然辞世,实在让人惋惜;但同时他也是让人羡慕的,因为他的名字永远被人铭记。

也许很多人会说,“雷锋”,我们不认识他,但我们生活中却又时时刻刻能看到他的身影:疫情中无畏逆行的志愿者们;洪水中跪地救人的实习医生;不怕艰苦扎根新疆的好军医……还有无数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通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雷锋”。 也许我们可以成为他,替他走没有走完的路,帮他续写尚未完结的日记。也许我们终将只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无法做到高尚,但至少怀有一份敬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故事回忆】

神奇的柳林村(汝南县韩庄初级中学 肖永成)

◇口述:陈付收、陈学斌、曾随彬

◇整理:肖永成

河南省汝南县常兴镇曾庄行政村,有一个村子叫柳林,别看村子不大,才百十口人家,但村民口中流传的故事却相当神奇。

相传,唐朝时,柳林村叫夏庄,全村仅五户人家,全姓夏。村东到尚庄,村西到大田庄,村北到白庙,方圆五里都是柳树林。虽然村子小,但夏庄人崇文尚武,出过夏状元、夏武举、夏秀才等。

到了明朝,山东人曾传芳,带领曾家一百八十名兄弟造反,打劫了官府的财物,结果被官军清剿。曾传芳带了六名弟兄,一路从山东逃到汝宁府西南八十里的夏庄,他看这里村子小,人家少,又隐藏在柳林之间,就决定暂住下来。过了两年,曾传芳看风头过去了,就用随身带的银两建房买地,自己和弟兄们也都娶上了老婆,没几年,曾家人口就超过了夏家。夏家本就怀疑曾传芳等人身世不明,怕以后曾家人多势众,受到欺负,五户人家中三户迁往附近的许屯、崔屯等处,留下的两户却一直没生男儿。后来,夏庄的夏姓就消失了,夏庄全成了曾姓的人家。

明朝末年,李自成率农民军打到河南,河南到处流传着“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歌谣。1642年夏,李自成一支队伍集结到汝宁府西南的夏庄,准备攻打明朝重镇汝宁府。此时,天气炎热,农民军纷纷躲到柳荫下乘凉。这天,李自成骑马来到军营,问领兵大将:“这是什么地方?”大将随答:“夏庄,夏天的夏。”李自成听了,大声喝斥道:“什么夏庄,还夏天的夏,你嫌天还不够热吗?我看这里柳树成林,分明就是柳林呀!”大将听了,忙吩咐下去,把行军作战图上夏庄的名字改为了柳林。因为柳林的名字是李闯王叫响的,后世也为了纪念这位农民英雄,柳林作为村名就一直沿用下来了。

清朝道光十八年(1838)春天,湖南长沙人曾国藩赴京参加会试。二弟曾国华、三弟曾国荃陪行。曾国藩一行三人,一路舟车劳顿,来到京汉古道旁的柳林小村,当晚投宿到一户曾姓人家。半夜里,曾国藩发起高烧,吐泻不止,两位弟弟忙喊醒房东曾老先生,曾老先生连夜请来了当地有名的郎中。郎中把脉之后,说曾国藩是因过度劳心费神,加之长途跋涉,风寒侵袭,造成脾胃虚寒,需调理五七三十五天方能恢复元气。郎中临走还特意安排曾老先生 要用村西老井的水煎药煮饭,才能见效。这样 ,曾国藩兄弟三人在曾家住了一个多月,病愈后,含泪与曾家人告别,曾国藩躬手作揖道:“他日我若有了功名,必来报恩。”

果然,这次大考,曾国藩中了进士。他感念进京途中曾家的厚恩,遂向道光皇帝秉告皇恩浩荡,黎民仁善的幸遇。道光皇帝听了非常感动,遂向曾国藩下旨,命汝宁地方官府免去柳林曾氏族人一切赋税徭役。不久,曾国藩和弟弟曾国华、曾国荃奉旨前来报恩,汝宁府官员叩首领旨,并按曾国藩的吩咐,在村西老井旁立一功德碑,上书“曾氏优免”,行文详言曾氏良德义举,朝廷恩准免除赋税徭役,并刻上曾氏族人和地方大小官员一百多人的名字,碑文落款处刻有曾国藩、曾国华、曾国荃的籍贯和姓名。功德碑旁,又立有文武官员军民人等下马碑。从此,汝宁府柳林村曾氏就免捐赋税,免服徭役。如今,村西老井已被填埋,下马碑早已不知去向,功德碑已残损,仍掩埋于村民林如意家院子里。

相传,曾国藩在柳林村奉旨立下功德碑后,大清汝宁府地方官员每年都来拜谒。到了民国初年,汝南县县长嫌路远难行,遂派一阴阳仙到柳林村游说,说功德碑镇压了村民的风水,需把功德碑从村西挪到村东,至此,柳林村不再享受优免的待遇。直到公元2006年,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柳林村才进入了种地不交税的新时代。

  

汝南县的“赖八庄” (汝南县韩庄初级中学 肖永成)

河南省汝南县南部的和孝镇、常兴镇一带,是汝南赖姓的聚集地,在方圆两公里的区域,竟有以赖姓为主的八个村庄,当地人称之为“赖八庄”。具体分布是:和孝镇赖大庙行政村的赖大庙、赖屯、赖柏树、赖小庄。常兴镇崔屯行政村的赖楼、赖菜园。常兴镇任桥行政村的赖寨、赖柳树。

行驶在平坦的乡村公路上,赖大庙的村牌赫然入目。进了村,见一位村民正在门前侍弄小菜园。知道来意后,他让我去请教老支书赖明进。赖明进老人今年95岁,耳不聋,眼不花,与人交谈声音洪亮,思路清晰。老人讲,他1953年就当了村干部,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非常高兴。老人很热情,开着电动轮椅给我带路,在村子里转了好几个地方。当我问到这一带赖姓的村庄怎么这么多时,老人给我念了几句顺口溜,说过去和孝街:东门进白馍,南门进柴禾。西门进大瓜,北门进赖渣。最后一句,虽然是对老百姓的贬称,但也说明了赖姓在和孝镇一带占的数量之多。

在赖楼,我拜访了82岁的赖学省老人。他给我讲了这一带赖姓村民,每年阴历三月十八日,有人去信阳市息县祭祖。我上网一查,顿时恍然大悟,一下子揭开了汝南“赖八庄”的谜底。原来,位于信阳市息县的包信镇,就是古赖国的封地。周武王的弟弟叔颖因伐纣有功,被封为子爵,是赖国的开国君主,叔颖是赖姓的得姓始祖。赖姓后人尊叔颖为赖氏一世祖。如今,这里已成为中华赖姓后人寻根祭祖之地。

春秋时期,楚国强盛,不断侵扰周边小国,赖国也遭了殃。史料记载,楚国联合多个国家讨伐吴国。讨伐归来,各路诸侯班师回家,楚军途经赖国,便想顺道将其灭掉。赖国国君为保全臣民性命,“面缚衔璧”请降,他主动反绑双手面向前,嘴里衔着象征权力的玉璧,到楚灵王大营投降。后来,赖国最终还是被楚国灭掉,赖国后人就以国为姓,繁延至今。而汝南县南部乡镇与正阳县相邻,正阳县距息县也只有50多公里,赖姓村庄在这一区域较多,也应该是历史上赖国后人在这一带的分布情况。

赖大庙村以村中有一处寺庙而得名。寺庙原址在村庄西南角,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但寺庙旁的石桥还在,依然连接着原来的大沟和坑塘,千百年来,小桥静静地见证着岁月的风风雨雨,桥下流水荡涤去过往人们的恩恩怨怨。相传,大宋徽宗年间,江西人赖布衣曾游历到赖大庙。赖布衣原名赖凤岗,字文俊,道号布衣子,又号称“先知山人”。他九岁即高中秀才,曾任朝中国师之职,后受奸相秦桧陷害,长期流落民间,足迹几乎踏遍中国大地,所到之处怜贫救苦,助弱抗强,留下了许多神话般的传说。赖布衣走后,人们感念其恩德,捐款捐物,把原来规模不大的寺庙,建成了一处大庙,名为“赖大庙”,此名一直沿用至今。现在,有人在大庙遗址的西南角建了一座一进三间的小庙,门上赫然写着“大庙”二字,可能也是为了追念与秉承赖大庙的遗风吧。有意思的是,在赖大庙行政村的牌子上仍标明为赖大庙三字,而在村小学的校牌上却标明为大庙两字,少了一个赖字,其中缘由,就耐人寻味了。

在赖大庙村南200多米处,过去有一个赖小庄,才几户人家,后来,他们搬到了其它地方,赖小庄就消失了。赖屯和赖柏树在赖大庙西南,两村相连,距赖大庙仅300多米,赖屯村有东西两个村民组,赖柏树村子较小。据说,原来村西有一处大柏树林子,后来平整土地挖掉了。至今,赖柏树村中却没有一棵柏树了,但村前却留有一处未建好的休闲景区,望去,在田园村舍之间别具一格。相信不久,赖柏树村将成为汝南县乡村振兴的一个亮点。

赖楼和赖菜园在赖大庙的西北,赖菜园在赖楼的西南,两村相距不到300米。据说,赖家两兄弟在此种菜为生,攒了很多钱,为了让人瞧得起,弟兄俩就在菜地的东北角建了一座楼,哥哥住在楼上,弟弟住在菜园里。后来,哥弟俩繁延后代都成了村庄,一个叫赖楼,一个叫赖菜园。现在看来,这也许就是赖姓家族早先创业成功的一个佳话吧。

赖寨和赖柳树在赖大庙的西边,两村相距仅100余米。赖寨原来有寨沟寨墙,为了防备匪患,寨墙下还挖有地道,便于村民逃难避险。现在,村庄向外延伸,过去的寨沟寨墙早已没有了踪迹。来到赖柳树,绕村一周,还真见到了几棵柳树,村子东南角的一家村民说,他家门前的那棵柳树是自然生长的,或许就是过去村中的柳树传下来的吧。而在村子的西北角,一家院墙外有两棵柳树,女主人见有人拍照,就把院门打开,说,到院子里拍,把新盖的小楼也拍上,将来让儿孙们看看,不要住在城里了,忘了老家在哪里。

女主人朴实的话语里,充满了浓浓的乡愁。离开村子走了好远,我心里还一直在回味着,不禁停车驻足,朝着“赖八庄”的一个个村落,久久凝望。

  

奶奶的故事(汝南县张楼镇神州泰岳希望小学 孔得方)

一颗斑驳的老槐树静静地站在门口,阳光透过它稀疏的枝丫慢慢洒下。院门是开着的,我悄悄走了进去。熟悉的小院里长着几株稀稀落落的野草,南瓜秧几乎爬满了院子,一直攀上了低矮的墙头。灶屋也没关门,但门框上的蛛网告诉我没人再进去烧火做饭了。堂屋的门半开着,里屋传来电视的声音,是熟悉的电视剧《包青天》。我径直走到里屋,奶奶坐在床边的椅子上看电视,带着老花镜。我背着光进来,她打量着我,因为晃眼没认出我来,直到我叫了声:“奶!”

“咦!是俺孙子回来了!”奶奶说着摘下了眼镜,慈祥的笑容如同窗外的秋阳。

“你咋还戴上眼镜了?”

“我这边的眼看不见。”奶奶皱巴巴的老手揉着右眼,接着说,“但我一听声音就知道是你。”

我这才想起来,奶奶那只眼有点小毛病。我们俗话叫“攀筋眼”,就是眼球上长了条筋一样的东西。年轻时影响不大,到了老年就看不清东西了。

奶奶八十多岁的身体毛病挺多的,尤其是腰椎、大腿那一块,里面的骨头上打着螺丝。现在下床活动要靠拄拐,想到院子里就得坐轮椅。奶奶说几次想到我家去,拄着拐走不远就走不动了,只怪山里的路太崎岖难行了。我家在村东头,是祖上的老宅,奶奶家在村西头,屋后是大伯家,都是分家后建的。“东头”“西头”就成了我们大家族对我家和大伯家的称呼,颇有《红楼梦》里宁国府、荣国府的味道。奶奶走过最多的路大概就是这连接东西两头的弯路了吧。我对奶奶说村里马上要修路了,到时候别说东头、西头了,天气好的话,坐着轮椅我可以一路推你到嵖岈山去。

       奶奶最远去过青海。那是1960年的时候,信阳专区组织了大批青年远赴青海垦荒,奶奶便是其中一员。因为奶奶家里实在是太困难了,没吃没喝,这次垦荒便是一次人口迁移,从此家里少一个吃饭的,对奶奶来说也是一条活命的出路。近百辆军用卡车浩浩荡荡地开赴西北,车厢里的人无精打采地看着外面越来越荒芜的环境。过了黄河,很快就来到了无边的沙漠。奶奶说那里的树都只有树冠露在外面,底下的都埋在沙子下面。到了目的地,很多人都不愿下车,尤其是奶奶这样的姑娘们。但是最后都下了车,并且一待就是三个年头。青海的环境很恶劣,干冷干冷的,每天早上井口都会结上一尺来厚的冰,中午才化开。风沙很大,吃饭的时候不能端着碗在屋外。开的荒地里只成土豆,其它粮食成不了。而且土地种过后一年比一年差,在第三年的时候,留的土豆种都不够了,快被吃光了。然后奶奶这批人就回到原籍了。

1962年春,奶奶从青海回来了,回到了遂平县玉山街北的家里。家里依然是穷得揭不开锅,连茅草屋屋顶都全是窟窿。

初夏,奶奶经亲戚介绍,与爷爷见了面。爷爷虽然初中没毕业,但也是个读书人,当时在玉山街做个文书,也算是有头有脸的好工作。爷爷家在西山也算是名门大户:我太爷(爷爷的父亲)钻研易经八卦,能掐会算,人称“孔先生”;我大爷爷(爷爷的大哥)也是远近闻名的“孔先生”,曾经跟着魏朗斋在嵖岈山农校教过书;我二爷爷(爷爷的二哥)是解放军的营长,参加淮海战役时立过大功,后来远赴西南解放拉萨。这样说来,爷爷算是父子弟兄里最一般的了。

见过面后,我太姥(奶奶的母亲)对媒人说:“这个孩儿看着也中,就是脸色黄,是不是有病啊?”

“没有病!他就这个颜色。”媒人还说,玉山街是平原,穷得很,地里的庄稼没收成,连烧火的柴禾都没有。嫁到西山沟里,都不用指望地里的庄稼,光靠山上的柴草都能让一家人不愁吃穿。奶奶家缺的就是这些。粮食没有,柴禾没有,连修屋顶的茅草也没有,爷爷家是有吃有喝,柴草满坡。于是迫于生计,奶奶家的人都同意了这门亲事。

我的奶奶从此就在西山沟里扎了根。

奶奶给我讲述着她的故事,沟壑纵横的脸庞就像门口斑驳的老树。“我要给你讲啊,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奶奶笑着说。是啊!我只愿奶奶的故事永远也讲不完。

孔得方 写于2022年秋

  

【生活随笔】

随笔二则(汝南县第六小学 熊方丹)

《万里归途》观后感

在这部戏里,有两个主要的女性角色,白婳和陈悦,她们作为外交官的家属也是赋予这个故事非常动人的温度和力量。白婳为了自己的家属到了另一个国家,也在这个国家有了自己的事业。在这个国家的战乱当中,女性家属白婳自己也经历了很大的变故,她必须强忍自己的悲痛,哪怕她心绪都乱了,却一直努力坚持着,就是希望能把她的员工都能够安全带回国。她要在丈夫不幸离世这一刻逼迫自己变得很坚强。无论她的智慧,忍耐,大局观都是有血有肉的。对于陈悦来说,她的爱人作为外交官更善于沟通,但是跟自己身边饿人却没发沟通,驻外工作,长期分居,两人关系不是很好。宗大伟做着危险工作并没有告诉妻子,但是妻子通过新闻也知道了丈夫从事着重要的事情并给予丈夫安慰。外交官他们身上职责是很大的,他们是需要完成他们自己的这些职责的,作为他的家属肯定是要给与理解的,在职责和感动中他们找到了两个人心灵上的相爱的沟通和爱意。在危险面前,外交官必须把更多人的安全放到第一位,但是外交官也是普通人,在保护着大家的同时,也离不开他们自己的小家给予的能量。家人是他们的支撑,也是他们坚实的后盾,家人的爱是共通的,是最朴实最真诚的一种情感,女性家属的出现给与了他们非常真实而有力量的关于爱与回家的信念感。

春天的脚步

今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 你,是否还记得,我们曾一起走过的那些路。抬头望天,思绪万千。人生要有梦,禾下乘凉梦,在广袤田野,麦苗泛青,河溪潺潺,大地映射出一道道丰收的彩虹。在无边学海,谆谆教导,循循善诱,他们手执明灯,照亮一代莘莘学子。其实我们中国的文化,一点不比国外的差,在文化花园,浓淡色彩,蹁跹衣袂间,尽显五千年中华泱泱之气。在无垠太空与深海,大国重器于奥秘之境标新高度。星辰大海再添一抹中国红。在冰雪赛道,艰难险阻莫不越,奥运健儿践行更好,更快,更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无论艰难与否,这条路,每一个你我共同走过,这个春天我们一起迎接新旅程。

  

【教育随笔】

教育之我思(汝南县梁祝镇陈冲小学 秦浩)

近日,合肥教育名师陈某某在安徽庐江县某中学作感恩励志演讲时,因讲座内容不当被学生当场夺走话筒的视频引发热议。有人觉得陈某某发表不当言论,严重违反师德师风;也有人为陈某某鸣不平,认为问责有点小题大做……

在我看来,这件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量:一个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或者可以说我们希望新时代的青少年成为怎样的人;另一个就是为人师者需要向学生传达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导向。

关于青年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数百年前横渠先生就已给出了答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生而为人,读书学习如果仅仅是为了独善其身追求个人利益,怎会有如今的泱泱华夏。从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今天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虽然时代各有不同,但蓬勃的青春一脉相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成年人可以被生活磨平棱角,但决不能嘲讽年轻人的一腔热血与孤勇。如果青年人都不谈理想,那么这个民族哪还有希望?

生活可以苟且,但教育必须要有诗和远方。从这一点来看,为人师者的责任更加重大。“传道、授业、解惑”。相较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传授道理还要在首位。就像“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有位老师把它讲解为读好书就可以开宝马住别墅娶美女,走上人生巅峰。乍一听通俗易懂很有道理,实则偷换概念错漏百出。读书可以让我们发现美,可以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读书可以让我们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但是青少年读书却不仅仅是为了金钱和物质。如果颠倒次序,就会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向学生传递的不是如何挣钱,如何享受更好的生活,而是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正直善良的种子,让他可以自己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果实。就像毛主席对青年的告诫:你们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泥土路(汝南县金铺镇刘门学校 吴金河)

最近在讲课的时候讲到《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时,课文中有句子写道:雷锋叔叔抱着迷路的孩子,冒着蒙蒙的细雨,瞧,那泥泞路上的脚窝,就是他留下的足迹。有好几个同学不明白“泥泞路”是什么意思,我反复释义、举例,依然一脸迷茫。为了让学生们明白雷锋叔叔的善良与爱心,下课后,我便带着他们在校园里的泥巴地里做示范。我先找一片泥巴很多很碎的土地,再泼上两桶水,然后我扮演“雷锋”,抱起一个学生在泥巴地里来回走呀走,直到鞋子上沾满了泥巴……至此,学生们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是啊!我们现在走的路一条条,一道道,到处都是平坦的水泥路,柏油路,极少见到泥巴路,小小的孩子又怎能明白“泥泞路”的含义呢?想起我小的时候,房前屋后、村东村西到处都是泥巴路,我和小伙伴们一起跳泥坑、走土路,那欢喜的场景真是令人难忘啊!

春天的泥土路是一条开满鲜花的小路,路上花朵簇簇,蜂鸣蝶舞。路的左右两边开满了红的、黄的、粉的、白的花儿,我们漫步在花丛中去上学别提有多幸福啦!路上还有那细嫩的柳条舒展腰肢,吐出新芽,我们扯下柳条做口哨,滴滴答答吹不停,留下了童年最美的欢笑。夏天的小路要么满地泥巴,要么满地水坑。我们用手提着凉鞋,挽起裤腿,光着脚在泥巴路上跑,比赛看谁跑得快。到了学校门口,找个泥坑,洗洗脚丫,涮涮鞋子,开开心心去上课。秋天的泥土路上开着大片大片的野菊花,长着一串一串的“马泡”……我们摘下菊花做花冠,好像自己就是那花丛中最美的“花仙子”,男生们则是拽下那圆滚滚的“马泡”做“炮弹”,兵分几路去“打仗”……冬天的泥巴小路上欢笑最多,一场又一场的大雪落在小路上,地里的麦苗盖着厚厚的棉被,我们唱着:“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我们穿着草鞋,成群结队地走在雪地里,草鞋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雪地里的我们,就像是不知疲倦的小鸟,追着、跑着、笑着、闹着……那天真无邪的笑声如同一串串跳动的音符,为我们的金色童年编织着美好的乐曲!

后来啊,童年时代的雪啊,那甜甜的雪花啊,都化了。雪化了以后,融进泥土里,泥土路上又长出了新的绿草、繁花……也长出了新的希望和惊喜……这些难忘的、美好的希望便如同珍珠一般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被我用心珍藏了起来。

【作者简介】吴金河,女,汝南县金铺镇刘门学校教师。喜欢读书,热爱写作,在各级媒体发表多篇散文、诗歌等作品。曾在河南省第四届“宋韵杯”征文活动及河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征文活动中获奖。有文章发表在“学习强国”平台及《教育时报》报刊,《驻马店日报》,《天中晚报》等杂志,有多篇诗歌发布于“中国诗歌网”,“秋月文学网”,“蔡州视角”,“新锐作家文坛”等。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3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