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文库 > 2022作品 > 详细内容
笔会作品集1264
发布时间:2022/6/30  阅读次数:161  字体大小: 【】 【】【
  

笔会作品集126420篇)

2022630日)

  

【诗词歌赋】

如果说(中牟县特殊教育学校 胡志红)

雨后有感(三首)(汝南县梁祝镇中心学校 王超峰)

【七律】二首(郑州市金水区四月天小学 王 茹)

【七律】二首(中牟县荟萃路小学 李焕青)

【七律】二首(中牟县青年路小学 李丽娟)

【七律】三首(新郑市教育局教研室 卞从华)

【时代散文】

“中”字文化 源自汝南(汝南县第三初级中学 王继伟)

又听见蛙鸣(汝南县第三初级中学 朱 捷)

【故事回忆】

童年记忆52:捉蚰子(天中山教师笔会 邱士敏)

【生活随笔】

勤劳的父亲(汝南县第六小学 敏)

随笔(汝南县梁祝镇陈冲小学 秦 浩)

我的盖世英雄(郑州市惠济区幼儿园 郑 爽)

一首小诗很短很美,请把这辈子活好(郑州市二七区刘胡垌小学 孟 杰)

  

【诗词歌赋】

如果说(中牟县特殊教育学校 胡志红)

如果说——

孩子是一只飞翔的小鸟

那么

父母的情怀

就是广阔的晴空

如果说——

孩子是一只起航的小船

那么

父母的情怀

就是蔚蓝的大海

  

雨后有感(三首)(汝南县梁祝镇中心学校 王超峰)

()听雨

就这样忘记吧

怎么能忘记呢

墨绿色的纠缠谁的她

耳边飘荡的歌

枝头开满的花

岁月的风把她带哪啦

黄昏的色彩也在变化

夕阳下拉长的身影

那是谁 她在哪

岁月单纯

总会让过去

再不可能回来了

期待的太久

就会忘记了出发

  

总有些遗憾吧

怎能不遗憾呢

人群中为何会遇上她

初见时的惊讶

离别时的牵挂

是错是对都随她去吧

阵阵惊雷风狠狠地刮

那歇斯底里的声音

是愤怒似笑骂

大雨在下

满天乌云把

记忆的河开了闸

雨终于停了

风的声线已沙哑

(二)紫薇

大雨来时枝头低,

躬身屈膝不着泥。

待到花谢冬日来,

宁折不弯有骨气。

(三)暮色

雨过天晴晚霞红,

浓云似烟飘无踪。

暮色不语也迷人,

留恋美景会伤神。

  

【七律】二首(郑州市金水区四月天小学 王 茹)

寄语人生

谁言天道少回轮,善恶临头自有神。密室不萌轻侮意,明堂长伴顺祥人。

莫因胜败劳心志,岂可穷通费本真。富贵高低先注半,剩余一半靠修身。

夏夜思绪

朦胧月色话苍溟,树影婆娑舞短亭。万里归来辞马啸,千般过往共蝉听。

权将拱手杯杯酒,化作抬头点点星。莫道窗前庭院窄,顽童正喜扑流萤。

  

【七律】二首(中牟县荟萃路小学 李焕青)

暑假

天晴云散索眉舒,叶展荷开校噪除。学子乡思今返聚,恩师力尽此增储。

仰头大笑心花似,任意神游霭脚如。酷暑可人长假歇,腾离伏枥不移初。

夏雨

蒸腾烈日正燃烧,忽又雷鸣动九霄。密布乌云天地暗,翻来浊水柳蓬飘。

风梳乱绪心犹静,雨洗凡尘韵自调。恰沐甘霖神倍爽,诗林漫步几逍遥。

  

【七律】二首(中牟县青年路小学 李丽娟)

梦莲

一袭银纱美似仙,馨香缕缕醉无眠。飘来紫笛犹心碎,痴立寒塘亦自怜。

梦化行云云览翠,筝流碧水水生烟。空凝玉宇多惆怅,望断东桥盼月圆。

新荷

此间幽景有谁争,翠盖稀疏锦鲤萌。倒影虹桥迎白鹭,临风杨柳抚清筝。

人留闲迹湖边趣,棹荡轻舟画里情。最是香苞方露角,忽闻四面泛诗声。

  

【七律】三首(新郑市教育局教研室 卞从华)

旭日

日上三竿夏旭阳,霞浮百尺雨芳香。石阶小径浓阴盛,玉树深涯密叶凉。

暑假参观逢美景,长期敬仰爱家乡。枝摇舞蹈欢心笑,草动歌声喜气扬。

夏日杂感

日成火炬水成银,常顾人间感获麟。黛远三丘花簇簇,青深一叠鸟缤缤。

飞来雨脚栖烟树,穿过晴眉渡汉津。唯把清风持在手,时时拂夏去嚣尘。

夏间杂言

欣赏诗朋妙悟频,巅峰能上几陶春。开新无阻高弦壮,启昧还通大道真。

心境独成词汗漫,文章可写气嶙峋。奋飞穹昊云来去,信手拈霞照介人。

  

【时代散文】

“中”字文化 源自汝南(汝南县第三初级中学 王继伟)

在中国众多的汉字中,如果想找出一个字代表河南的话,恐怕没有比“中”字更恰当了。确实,河南人爱说“中”是出了名的。河南人出门在外,特别是一个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一声“中”,感到特别亲切。当你走进中原大地,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中”字几乎与你形影不离。当赞赏别人时,竖起大拇指说“中”;被对方拒绝时,礼貌性回应说“中”;协商谈判中,让步时也说“中”……“中”之种种,真是一字千意,意味无穷。

一、河南人爱说“中”来源于“中”字文化

据《说文解字注》:“中,内也。”既然在内,与身体而言,内部有限,因此到了后来,“中”就有心的意思,所以建安七子的曹操在《短歌行》中有“忧从中来。”的说法。其实,“中”的义项极其丰富,在《辞源》中的解释有20多个,但没有一个是贬义的。“中”又是一个极其古老的汉字。汉字有六种造字法,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单“中”字首先是一种象形文字,大致经历了由甲骨文、金字、小篆、楷书的演变。其本意要从甲骨文溯源。在甲骨文中,“中”字中间以扁口,口上加一竖,有两种写法,一则竖在左侧,一则竖在中间,像建于口中之旗,其本意为旗。旗在口中,又引申为左右之中,有中间之义。因此,“中”成为一个方位词。

“中”作为方位意义,注定要与河南结缘。河南在地理上位于我国中部。据《尚书•禹贡》载,禹建立夏朝分天下为九州,位于中心的便是豫州,后来又称“中州”、“中土”。古人的观念,九州即为天下,“中州”即“天下之中”。

春秋战国出现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彼此诘难,人们不断反思自我行为,最终儒家成为主流,而儒家对人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懈追求,“中”在大的意境便有了和谐的意味,“中庸之道”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逐步形成。何为中庸?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这和“中”的本意其实是相通的。

受中庸思想影响,久而久之中原地区人们的言谈之中,自然就离不开“中”了。作为方言的一部分,有学者推断“中”字在北宋时期基本定型,人们言谈之中频繁用“中”,并延续到现在。

今天,在河南话里,“中”即是“好”、“行”、“得劲”的意思,讲话频繁说“中”,充分说明了河南人干脆、豪爽、直来直去的性格。久而久之,“中”几乎成了河南人的标签。所以,在河南的语言环境里,我们经常使用“中”这个字。比如,讨论一件事情,会说这事儿“中不中”;评价一个人,我们会说,你看这人“中不中”;甚至,我们到商场去买衣服,服务员也会给我们说:你试试“中不中”……

二、“中”字文化的来源于“天中”文化

一个“中”字不仅是河南得地理之利的生动体现,也是对河南厚重历史的高度概括,更是解读中华文化的重要密码。

所谓“中”者即“天中”也,就是“天下之中”的意思,即我们所居住的天地的中心,它来源于中国古人的“中心观”和“天下观”。产生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中国古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中心观”,一个是通过科学手段测量出来的“天下观”。前者是唯心的,后者是唯物的。

河南在地理上位于我国中部,居温带,炎热不浸,酷寒不入。节令有序,炎凉适度。温和之气酿中和之气形成独特的“天中文化”。天中文化是儒家文化为峰的综合文化。儒家文化其中一个显著特征即“中庸”,主张“不偏不倚”,讲究“中庸之道”。

如果说我们追根溯源的话,中州就来源于比较早期的夏禹时期把全国的版图划分为九州这样一个格局。我们说中国上下五千年,那么,第一次奠定河南“中”的区位时间,应该就是在4000年以前的夏朝。夏朝的第一个建立者叫——禹。他建立夏朝以后,整个的版图划分为九个州,其中,豫州位于九州的中心,“中”的方位意义,那时就与河南结缘了。

中国古代地理区域名称的“豫州”,指的是汉籍《禹贡》所描述的九州之一。因位于九州之中,故别称中州。当今河南省大部分属豫州,故简称""。史载:夏禹分天下为九州,豫州位于九州之中,以河南为中心,东接山东、安徽,北接河北、山西,南临湖北,历史上曾数度达到鼎盛时期,自夏朝至宋朝长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汉开始设置“汝南郡”,郡治开始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射桥古城村(当时隶属于汝南郡),几经迁徙,公元418年,郡治由息县迁移到悬瓠城(今汝南县城),豫州的治所也曾在悬瓠城。唐朝时因为避代宗李豫的讳,才改名叫蔡州,元、明、清时期的汝宁府以及历朝历代的汝阳县(汝南县历史上称汝阳县),治所都在悬瓠城。所以,汝南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地位的分量,都可以称得上“豫州之中”。

三、“天中”文化来源于汝南的“天中山”

天中山没有怪石奇峰,没有云海溪流,它只是一座小土包。但是,天中地区是华夏文明早期发祥地之一,是中华人文始祖创世纪活动的重要地区,是古豫州的中心。

天中山位于汝南城北约1.5公里处,在开龚公路西侧,紧邻开龚公路,原是古人为测日影堆土石而成,上土下石,高约3米余,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上有“日晷”,是古代用来观测日影计算时辰的地方。这里是一个茫茫绿原托起、悠悠汝河环绕的绝佳妙处。“天中山,三尺三,来到天中山,一步可登天。”这是流传于汝南民间的歌谣。有点夸张,但很传神。“三尺三”,极言山小;“登天”,也反映了天中山与天地通灵的神秘。的确,天中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山”,它只是一个标志,一个象征,或者说一种文化图腾。

在中国历代的史书典籍中,对汝南天中山为“天下之中”几乎都有详细的描述和记载。

在古代,特别是上古时期,由于条件有限,都用“土圭”测影观测天文地理现象,即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来确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土圭测影,就是利用直立的杆子在正午时测量日影的长短。

最早的是《尚书》,如,舜时,分天下为十二州:冀、兖、扬、青、徐、荆、豫、梁、雍、幽、并、营(《尚书•舜典》);禹时又分天下为九州:冀、兖、扬、青、徐、豫、梁、雍、荆(《尚书•禹贡》)

《陆险舆记》记载:“汝南负山襟淮,控扼颍蔡,风土当天地之中,规模擅东南之盛。”《汝阳县志》载:“县治汝南,<>称“南国”是也。考风土居四方最中,实东西南北之冲也。”这说明,汝南天中山所处的地带,是中国中原古道的中心地段,是战国时期中原逐鹿的重要战场和前沿阵地!

清代人,沈荃也有过这样的论述:“汝宁有天中山,实居天地之中……夫中者,不偏之谓也。天地万物,惟中则正;政者,正也,言敷政以治邦国,正百官以正万民也。”(《汝宁府志》)

天中山碑文记载:“周公营洛,建表测影,豫为九州之中,汝南为豫州之中”。《读史方舆纪要》又载:“土圭测影以此为正(正中)。故筑土垒石以记之。”这说明土圭测影汝南天中山为天地正中。这里也是我国天文史上极为可贵的古迹之一,是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

周公辅助周武王灭商以后,为了开拓东方辽阔疆域,客观上要求统治的中心东移。周武王经过慎重考察后,觉得洛邑(今洛阳)位置适中,又形势险要,适合建都,认为这里就是“中心观”的“天下之中”。周武王和弟弟周公商量后,认为迁都是件大事,朝中遗老一定会出来反对,稳妥起见,让周公派人在全国设立五个测影台,测量真正的“天下之中”。在汝南城北汝河湾测量时,发现夏至这天的太阳照在地上,人的影子很短而天中山上日表的影子,投到圭座上正好五寸长,而地上竟没影子,没影子的地方不就是“天地之中”吗?于是周公在此筑天中山一座,上置土圭,测日影考分数以此为正(正中)

可惜由于汝河经常泛滥,又加之中原多战乱,这里的很多古迹都给破坏了。

又据明朝《重修汝阳县志》载:“禹分天下为九州,豫为九州之中,汝南在豫州之中,故聚土垒石以标天中。”一个“聚土垒石”而成的所谓的“山”,风风光光地成了中州的代表,成了文人墨客驻足的名胜,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便是这座山和一位大书法家的人生轨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唐代李希烈叛乱,盘踞汝南(当时叫蔡州),朝廷派时任太子太傅的大书法家颜真卿来汝南劝降,被李希烈囚禁在天台山下,李希烈劝其为李希烈服务,颜真卿不从并大骂叛臣贼子,李希烈把颜真卿转移至距汝南西南60里的龙兴寺,缢死在龙兴寺的柏树上。临转移前,颜真卿自知必死,遂书“天中山”以表其志,后人刻碑立于山南,由此用来测日影的天台山被改名为“天中山”,作为天之中的标志。

天中山下今仍存有明清两块天中山碑刻,还有两组分别为段文昌撰写的平淮西碑,以及刘禹锡、李商隐、江端友的与平淮西之战或平淮西碑有关的诗。天中山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有颜真卿亲书的“天中山”石碑立于天中山下,横碑四块,方形,砌于墙壁上。碑的最后一块刻有“周公营洛建表测影,豫为九州之中,汝南又为豫州之中”等小字。天中山以其“小”而为天下一绝,成为天下最小的山,与“天涯海角”、“天尽头”齐名媲美,并被载入《中国名胜大词典》。

颜真卿亲笔“天中山”两块石碑屹立于山麓。这山很小但却是一座无价的文化名山。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登天中山后有感而发,写下了不朽的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语道出了天中宝地的钟灵与神奇。

天中山具有历史的深韵与灵味,也有天文科学的灵光和华晕。在天中山周围的确山、西平、郾城、上蔡、新蔡、罗山、正阳、泌阳一带,在孕育、形成、发展、蒸腾、升华过程中,共同缔造了天中历史文化,也从天中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名人。

天中山是古老厚重天中文化的象征,它是古人天人合一、天人感通思想的一种体现,是自然崇拜的产物,更是古人对大自然敬畏的一种体现。近年来,汝南县对天中山进行了全面整修,新建了碑墙,恢复了山顶的圭表,新增了《禹贡九州图》碑刻,新建了天中山文化生态园、天中创业广场,一个集文化、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旅游精品点已初步形成。

天中文化是中原文化和古豫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夏创世纪文化的重要元素。天中文化的显著特征是:人文圣地,典遗厚丰,执中守正,通达包容。换言之,是天中这块人文圣地和漫长的文明演进史陶冶成天中人“执中守正,通达包容”的品格,亦即令每一个天中人引以为豪的天中精神。

最能反映了天中文化、中原文化的一个方言就是“中”。说到中,可以说既是中庸之道的“中”,也是执中守正的“中”,是多种文化的融合。中原历史上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多朝在此建都,南来北往的人在此生活繁衍,形成了灿烂的中原文明,“中”的观念和文化现象长期浸润着中原大地,使中州大地河南人的言谈话语中自然而然就离不开“中”了。

其实,到今天,“中”已经是一种认可,是一种文化,也是一个地域性的人文历史传承。这个“地域”,就是华夏人文历史上最早的“中国”。

无论你在何地,河南人引以为骄傲的是,只要有人听到了说“中”,那里的人就知道了这是从天地之中心来的人!而那个所谓的中心,古代周朝就在汝南“天中山”。不过,后来随着中国版图的不断变化,中心的位置也在不停的变化,比如今天中国中心是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北流村,具体位置在:北纬34°3227.00″,东经108°5525.00″,那里国家建有地理标志,可是今天我们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地方呢?而中国最早的中心在汝南天中山,“中”字文化源自汝南的说法不被更多的人知道就不奇怪了!

2022625

  

又听见蛙鸣(汝南县第三初级中学 朱 捷)

凉风习习,在这初夏时节,我又听见了蛙鸣。

小时候,每到夏夜,一躺到凉席上,耳边便传来这聒噪的声音。我并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在叫唤,于是探过头来问自己的姥姥。姥姥说:“那是蛙鸣。”我才知道,有成千上百的蛙为求偶而擂响爱的战鼓。如此听来,那阵阵传入耳边的叫声,也就不再那么聒噪,反而有些亲切。

长大后,我在窗边写作业,有时竟能写到深夜。一个人挑灯奋战的时候,耳边忽然来那么几声,仿佛那娃是在为自己加油助威,也就觉得不那么孤单了。夏夜不同于冬夜的静谧——冬天的夜晚是死寂的,那种彻骨的寒冷再配合着万籁俱寂,几乎要把人冻的没有一点生机。单从声音来看,夏天就让人感到无限的活泼与生动。

现在,我工作了,每天行色匆匆,很少有机会再用心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了。若不是这偶然的值夜的机会,又怎么能够再次听到久违的蛙鸣呢?蛙鸣阵阵,勾起了我对童年美好的回忆,也唤醒了我再度体察自然的激情。

夏夜初起,我又听见了蛙鸣,并且我将一直听下去……

  

【故事回忆】

童年记忆52:捉蚰子(天中山教师笔会 邱士敏)

许多年都不能听闻蝈蝈的乐曲,只能在古装戏电视剧里看到斗蝈蝈的欢乐场面。的确,蝈蝈带给我们的童年更多欢乐,只是,却永远的属于历史的天空了!

蝈蝈,我们这里叫它“蚰子”,属昆虫纲,浑身翠绿如玉,想具体感受到它的美,完全可以到法布尔的《昆虫记》里去看,在那里,法布尔很显然极爱它,把它写成了一个美人儿。

静夜里,蚰子啾啾——啾,有节奏的叫声为暗夜增添多少的优美的旋律,引人多少遐思,听着蝈蝈的歌儿,慢慢长大,终于到了有能力捉蝈蝈的年龄,我和小伙伴们便经常到红芋地里捂蚰子,只要你看到,地里有个孩子撅着屁股,屏着呼吸,眼睛直愣愣的往草堆里瞄,似那火烧的邱少云,那一定是在捉蚰子,你不可以动的,一动,蚰子就蹦跑了,听到蚰子的叫声,我们都会轻手轻脚的过去,然后匍匐下来,慢慢悄悄的寻,看到蚰子蹦的近了,在出其不意的突然袭击,多半可以捂到蚰子的,心急了不行,动作不灵巧也还不行。估计孩子们的灵巧和沉稳,多半都是经过此类的游戏练就的活计。蚰子分为叫蚰和哑蚰,区别方式就是捏住看胸腔,胸腔空的会动的就是叫蚰子,也有分辨不清,就捏一会看它到底叫不叫。哑的就是不会叫的,没本事谁喜欢呢,它们的命运往往很悲惨,多半成了我家老母鸡的美餐了。会叫的蚰子自然受宠,放在一个纸盒里,纸盒挖上几个小孔,让蚰子可以自由呼吸,也可以放进去草叶菜叶喂它。晚上蚰子就在自己的床头叫了,很是美呀!再后来就学会了编蚰子笼:那是用高粱篾子编,很多根劈成的粗细均匀的篾子,按照一定的规律交叉,压叠。千辛万苦之后,类似现在镂空绣球一样的蚰子笼就成了,上开一个活动的小口,搬开活动的篾子,蚰子就可以放进去或拿出来,滚圆的蚰子笼处处透亮,可以清晰的看到蚰子的活动及其他,而且很轻巧,又省了原材料,拴上一根绳子,可以提溜着到处炫耀,晚上还可以高高的挂在床头的墙上或者蚊帐子内,很是妥帖便携。我不得不赞叹这发明蚰子笼的第一个孩子,可是好像是传承的活儿,人人都是给别人学的,无法究其源。

最盛大的一次捕捉场面到现在我还清晰记得:那次割薄荷,很清楚记得是在姨姥家,艳艳姨(姨姥的女儿),还有姨姥家几个帮忙的亲戚邻居,大家围着一整块薄荷地割,地块越来越小,蚰子被围堵在这小小的范围内,“蚰子!”艳艳姨喊了一声,扔了镰刀去捉蚰子,边用手捂边喊我快来捉蚰子,我和妹妹都扔了镰刀捉蚰子,大人们看了,也都来捉,顿时地里笑成一片,乱成一遭。捉来在手里盛着自然放不下了,我利用自然界的丰富----从地里拽几根长长地小牛草梃子,一头带着毛毛草,另一头针穿针一样插进蚰子脖颈那一圈硬甲克内,一只只穿在上面,多大人追,我和妹妹穿,不一会串了好几串,蚰子都扒拉着腿挣扎,不知道谁准备好了一堆枯枝败叶,有人点燃了火,舅舅喊我和妹妹:“士敏,瑞敏,快来烧蚰子吃!”啊?我真的不知道它还能吃,我很不忍,看着这灵动的小生命,下不了那么残忍的决定,不知硬被谁夺了去,放在熊熊火焰上烧烤,滋溜溜的味道让我顿时觉得很残忍,心里一麻,闭上了柔弱的眼睛,但很快,这感觉完全被肉香的诱惑给充斥了。用硬枝子扒拉出来,去除肚子,只吃中间那块肉,很是香。后来的蚰子,带回家玩呢,谁知中午做午饭时,姨姥又开心的给我们做成了油炸的了,这次加上了盐和作料,味道更是美了,连仅有的一点犯罪感,也被做系统似的统统格式化了。

如今的高楼大厦生硬的把蚰子挡在了门外,有时真想走到田野里去,倾听蚰子那美妙的乐音,但不知,它们的乐曲是否依然动听。

  

【生活随笔】

勤劳的父亲(汝南县第六小学 敏)

父亲一生不抽烟、也不打牌,唯一的爱好就是植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又是一年李子树成熟的时节,看到这些成熟的果子,让我再一次想感谢我勤劳的父亲。父亲总会把门前、院内栽满各种果树。他还会在树上进行嫁接,使一棵梨树结出两种不同品种的梨来。栽树是父亲的喜好。

父亲爱种树是出了名的,房前屋后不说,就连地边也种上了杨树。父亲很勤劳,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因住校一周才能回家一次。每次回家,我都会仔细欣赏家中各种果树的变化。亲朋好友也都夸父亲勤劳,幸福的笑容荡漾在父亲的脸上。看看这棵、瞧瞧那棵、父亲总会告诉我每一棵是啥树,何时开花、何时结果等。记得有一次,父亲把两棵李子果捧在手心,递给我让我吃。他说:“这是咱家的李子树结的果子,果树小就成熟这两颗,特意给你留着,你吃吧。”我顿时热泪盈眶,这哪里是水果?分明是父亲的爱,现如今李子树长大了,结出很多很多果子。父亲和母亲却在距离老家百里之外的城市照看孙子,他不能及时回老家管理自己的果树。但果树已经长大,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能够自己茁壮成长、开花结果。时不时父亲还会给我打电话,告诉我什么果子该成熟了,让我回老家采摘些吃。生怕摘晚了,被鸟儿抢先,也怕我回去迟了,果子会瓜熟蒂落。

父亲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爱。他的一个眼神、他的每一个举动,无不彰显勤劳、智慧、慈爱和执着。亲爱的父亲,孩子已经长大,我会发扬您的勤劳、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人生壮丽的华章。像您栽的果树那样挂满枝头,茁壮成长。

  

随笔(汝南县梁祝镇陈冲小学 秦 浩)

正值盛夏,河南这两天的气温一路飙升,滚滚热浪好像要把一切都烘烤殆尽。一大清早,人就热的一身臭汗,仿佛只有待在空调间里才能勉强熬过这炎炎夏日。

吃罢午饭,两个孩子要睡会儿午觉。于是,收拾妥当之后就打算和孩子一起小睡一会。但是刚躺下,空调就没音了。听业主群里的人说是变压器坏了,估计得停电两个小时。大人热一点还能熬过去,小孩子却耐不了热,一个劲儿地闹着开空调。没办法,我只好拆了柜子上的一个盖子当作扇子给她们扇一扇。不一会儿,两个孩子就睡着了,但是满头满脸都是汗,头发像洗过一样。因为躺着扇风太小,我索性站起来牟足劲尽可能让她们能凉快点。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半小时……,左手累了就换右手,一个小时不到我的手就酸了,沉得抬不起来。我突然想起小时候的一些事情来:零几年空调还没有普及,一到夏天天热的时候风扇经常是整夜转个不停。但是偶尔遇到停电,日子就比较难熬了。每当这个时候,老妈总是拿起蒲扇给我和妹妹扇着风。风虽然不大,但夏天的闷热却好像在这不断重复的一下一下里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和妹妹睡得十分香甜,她却要等到很晚才能入睡。早上我醒来时,那把蒲扇还攥在她的手里。

这大概是我童年生活中一件再平凡不过的事了,也是父母为我做过的无数事中很小的一件。但今天,这件事却在我脑海中格外清晰,挥之不去。都说养儿方知父母恩,但真正从孩子成长为父母却远远不是那么简单。中国的父母应该算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父母了,为孩子倾尽所有。孩子为父母做的可能只有万分之一。说起来养儿防老,做父母的没几个指望儿女回报的。但为人子女,有空多陪陪老人说说话聊聊天,把对孩子的爱多分给父母一点也就够了。毕竟,我们也有老去的一天。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他们”。

  

我的盖世英雄(郑州市惠济区幼儿园 郑 爽)

他是我心目中的盖世英雄。在别人眼里,虽然他没有什么惊人之举,也不是才能兼备。他既不高大,也不帅气,更不善言辞,甚至有些木讷。但这并不影响我爱他,依赖他。

他就是我的父亲,一位年近七十的老人。

家庭的贫苦,使父亲过早地担起了养家的责任。听母亲说,他们结婚时,父亲才18岁,18岁的父亲每天只知道干活,当时大伯家已经有了四个孩子,两女两男,但是并没有分家。当时的集体所有制是需要制公分的,公分多,分到的东西就多。大伯是不去地干活的,奶奶说他要读书,大大更不会去地干活,还有几个孩子要照顾。为了一家人的吃喝,父亲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就睡在大队的牛棚里看牛,看牛也是算公分的。所以常常留母亲一人晚上在家。他根本忘了自己是一个结了婚的人。刚进门的母亲对一切都那么陌生,做什么事都小心翼翼。

当时年轻的父亲白天从地里干活回来,回家看到侄子侄女还要抱一抱,逗一逗,中午别人都歇了,他就抱着小侄子在街里串门,大部分时候是去村口的大树下凉快,那时,没有电扇,村口的大树下聚满了来凉快的老少爷们。门口的老邻居常说,你大伯家的几个孩子,你爸没少看。

可现在,想起大伯和奶奶对我们一家做的事,觉得真是心寒,好人有时候真的很难。奶奶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是不是那时候的大多数老人都是这样的呢?再加上妈妈一连生了三个女孩儿,奶奶更是没有好脸色,几个姑姑又在大大的怂恿下,接连找妈妈的茬。当时的父亲呢,听了奶奶的话,也是回家就找事,开始接二两三地打骂妈妈。最后,还是在好心邻居的劝解中,父亲才明白了自己做得不对,才知道妈妈受了多大的委屈,但那时的他,唯母命是从,就算奶奶错了,他也不会去说奶奶一个字。他曾经说过,那是他的妈。我们姐妹也曾经在他面前提大伯一家做的事,他却严肃地说:“过去的就过去了,提它干什么。不要管别人的事,把自己的事做好是最重要的。”从那以后,我们再也没有在父亲的面前提起过大伯。现在想来,当时的父亲心里不一定有多难过呢,可惜当时的我们并没有意识到父亲的痛苦和难过。

初二的一个冬天,天阴沉沉的,记得那天是全校的大型考试,具体是什么考试就不记得了。外面不知啥时候下起了飘飘扬扬的鹅毛大雪,第一场考试结束,同学们走出教室,站在走廊上,冻得瑟瑟发抖,因为走廊上也全部是雪,厚度已经高于我们的鞋面。我们把手缩进棉袄袖里,两个棉袄袖对在一起,书用嘴咬着放在手缩进去的袖上面,边看书边跺脚边站在那儿嗨瑟。教室前面的场地很宽阔,上面的积雪已经可以把小腿埋住了,不知是不是心灵感应,我抬头看了一下,发现从大门那里走过来一个人,带着老式的军用棉帽,穿着长筒的老式黑色大胶鞋,一步一个深深的大脚印,同村的慧拉了我一下说:“看了好像是你爸。”我说:“不会吧,咱村这么远,天又这么冷,我爸不会来。”话音未落,就听见父亲叫我的名字,确实是父亲,看见他满身白色的雪,我的眼泪一下子夺眶而出,我一边责怪父亲这样的坏天气为什么要来,一边赶紧用手给他拍打身上的雪,但是雪太大了,而且从家到学校的时间也长,一部分雪已经冻在上面了,打不掉了。这时父亲急忙从怀里掏出我的一件棉衣和一件棉鞋,说是天太冷,给我替换的。然后说他要走了,让我好好考试,说完他一头扎进了白茫茫的风雪交加中。

看着他越来越模糊的背影,我的眼泪无声无息地一直在流。这么远的路,只为了给我送一件棉衣和一双棉鞋。这件棉衣和这双棉鞋满载着父亲多少沉甸甸的爱啊!

中考结束,当时的我没有报考高中,师范又差了几分,所以那一年的夏天注定是不平静的。家里姊妹多,姐姐上完了中专,打算要去实习,还有弟弟也该上初中了,经济上的捉襟见肘一下子让父亲一夜之间老了好多。妈妈说没考上,就不上吧,也没钱供应。但爸爸第二天起了个大早,叫住我说,咱俩去县城看看。我不知道父亲当时的用意,但还是跟着他出去了。他骑着那辆老式的二八,我坐在后面的座上,心里有好多话,但却不知从何说起,我觉得对不起父亲,辜负了他对我的殷切期望,也辜负了自己三年来的辛苦奔波。我的泪又悄无声息地流了下来,我不敢发出声音,但又越擦越多。最后连着鼻涕一起擦在我的手背上,又抹在了我的衣服上。可能父亲觉察到了我的异样,停住了车,看见了后座的我一把鼻涕一把泪的。他说,哭啥勒妞,爸一定得给你找一个学校,爸一定得给你供应出来!听说,这边新开了一个高中,咱俩去看看,我就不信你的分还不够!原来,在前一天爸爸已经去四高看了,只不过没进去,在门口听别人说没报考高中的,要在高中学校招收的原始分数线上再加上20分,他就走了。

这次听别人说新开了一个高中,分数可低,他都想俺妞的分数离师范招收分就差几分,绝对是够的。的确是够的,我和父亲找到这所高中的时候,招生的老师一听我当时的分数,立马就留下了名字。后来我才知道,像我的这个分数在这所高中当时是寥寥无几,就算加上20分去四高也是绰绰有余的。

现在想来,多亏父亲的坚持,要不是父亲,我现在的生活可能是另一番模样,也许更好,或许更坏。

岁月静好,是我理想中生活的模样,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有时不时的小乐趣。其实,这一切何尝不是从父亲身上学来的呢?

父亲老实善良,严慈相济,他要求我们兄弟姐妹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尽自己的本分去做事。他很少大声地教育我们,总是用一种特有的语调来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转眼间,父亲已将步入古稀之年。他的背有些驼了,干活也比不得从前了,但他依然是我心中爱着的老小孩,是我眼中的盖世大英雄!

  

一首小诗很短很美,请把这辈子活好(郑州市二七区刘胡垌小学 孟 杰)

一天很短,

短得来不及拥抱清晨,

就已经手握黄昏。

一年很短,

短得来不及细品初春殷红窦绿,

就要打点素裹秋霜。

一生很短,

短的来不及享用美好年华,

就已经身处迟暮。

总是经过的太快,

领悟的太晚,

我们要学会珍惜。

珍惜人生路上的亲情、友情、

同事情、同学情、朋友情。

一旦擦身而过,

也许永不邂逅。

这是我今天无意间看到的一首小诗《短》,来自俄罗斯的一首小诗,虽然很短,但是很美。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还记得老师以前总是教这些表示时间过得非常快的词,那时我总认为,人的一生并非短暂,相反,却过于漫长。时间并不是来之不易、需要去珍惜的,而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轻而易举得来的。现在的我也初为人师,简单的生活,忙碌而充实。即使白天忙得团团转,晚上依然免不了熬夜加班,不管是工作日还是双休,一眨眼就过去了!正如诗中说的那样,一天很短,短得来不及拥抱清晨,就已经手握黄昏!

岁月如同藏在手中的细沙,总是会从指间偷偷的滑落。她悄无声息,却总能在不经意间留下一些不易觉察的痕迹。就好似花开花落,当花瓣离落之季,总会有暗香残存。于是不经意间,人们在时间的流动中,各自苍老。蓦然回首,那曾经的青涩年华,却早已消失殆尽,不见踪影。时光里的我们都匆忙的走着、成长着,渐渐褪去曾经的青涩与稚嫩,转来成熟。长大的代价是巨大的,它会让你失去一些东西。是人,是时间。它永远是残酷的,你的挽留,换不回曾经的一切。只能继续行走着,失去的更多,得到的也更多。在时间里迷茫着,忘却了曾经的事和人。时间里的我们,苍老着容貌,更苍老着心。但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我们与一些人相遇相识,是幸,也是难。也许是亲人,也许是朋友,相遇却总有分别的一天。再多的挽留,再多的不舍,也换不回曾经的他们。

在很多人的眼中,老师是个轻松的职业,每天几节课,每年甚至可以带薪几个月休假,跟一群学生接触,没有什么勾心斗角等等,但是,让人感到十分讽刺的是,每年的910日,既是中国的“教师节”,又是世界卫生组织设立的“预防自杀日”。最近一直在接受着老师自杀抑郁的新闻,118日下午,武汉钢城十一中数学老师张明举老师从学校教学楼四楼跳楼身亡。712日,在河南省洛阳第二高级中学,女教师张会芳带着女儿自杀,当场身亡。今年高考前夕,江西赣州四中校长刘爱平,从七楼一跃而下。这位曾是被各大媒体报道模范校长、特级教师,也不堪重压,只留下一封遗书,就选择离开人世。201733日,安徽省芜湖市某中学行政楼10楼,一位年轻的高中化学女教师跳楼自杀。同一天下午,浙江省金华市某重点中学38岁的黄老师跳楼自杀。当月27日下午,广东省五华县华城镇某小学,36岁英语老师钟老师从该校教学楼五楼跳下身亡,不忍再罗列下去……

但是每个老师都会有生活的不顺,教学的不顺,经济的郁闷,家庭的不顺……这些压力堆积到一起,特别容易让人精神崩溃。所以,每当我们快要撑不下去得时刻,多想想家人、朋友、亲戚、同事、学生,多想想生命只有一次,我还没活出精彩,我不能离开,我要潇洒,精彩,漂亮的好好活好这辈子!最后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3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