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文库 > 2021作品 > 详细内容
笔会作品集1033(王茹)
发布时间:2021/4/30  阅读次数:323  字体大小: 【】 【】【
  

笔会作品集1033(王茹)

2021430日)

(郑州市金水区四月天小学 王茹 专辑 8篇)

  

(朽木可雕系列2532

1、你读书了吗?

2、研究,让教学不再乏味

3、理念反思,教师成功的制高点

4、教学反思,教师成长的基石

5、教法反思,形成特色的必经之路

6、从“楼倒倒”事件看中国基础教育学

7、丛生灌木难成树

8、学习——财富蕴藏其中

  

你读书了吗?(朽木可雕系列25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曾国藩

儿时的读书是一种娱乐,成长的读书是一种探索,成熟的读书是一种修炼。娱乐阅读、探索阅读、修炼阅读三种读书贯穿人生始终。

教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让自己拥有丰富的学识源泉。培根说过:读史使人聪明、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缜密、自然学使人精遂、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作为教师,读书也要吃五谷杂粮,各个领域都要稍有涉猎。

我们到底读什么?读书 -- 读经典、读报刋、杂志,经典蕴含着底蕴,报刊代表着时代,杂志汇集了百态;读图 -- 知识传播方式的数字化,图片也是一种信息的传播,一幅图画亦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审美观和底蕴; 读人 -- 每个人都是一部书,在阅人中学习,每个人都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接受者,从别人身上获取的经验教训会更加直接。。

我们仅仅就谈谈狭义的读书。许多人都读,但方法不同,但无怪乎以下三种:

1)蚂蚁式阅读。专门搜索别人作品,仅作一般搬运与储存。这种读书方式的人不少,要求读哪一类书,就把这类书籍搜集出来,一本本如苦行僧般阅读,事实上,除了故事情节,或者复述主要内容,其他一概不知,这就是典型的蚂蚁类阅读。估计大多数人都不赞成的,但是有时却无法左右自己的行动。

2)蜘蛛式阅读。只讲内在的独立思考,仅凭自己腹内之物而吐出,终有枯竭之日。

这种是存在的,比如读了论语,一味地只把论语按自己的理解去进行思考,写了一堆闭门造车的东西,事实上,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薄弱的,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

3)蜜峰式阅读。外求和内思相结合,不断汲取群芳的精华, 再经过辛勤酿造而成。

这应该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不仅仅读了这本书,而且从这本书上联系实际,联系别人的说辞,加上自己的思考,从而形成自己对此书独到的看法。

所以读书能改变我们,从认知上,不知到知之、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认同上, 经过思考和判断,展示出价值取向。并把认同的知识,经过消化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并在实际中加以应用。

经常有人说:读书?书摆在眼前,就读不下去,换个角度想如果你有了积极的外部期望 ,想取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果你觉得无知是种耻辱,想进行持久的内部修炼。那么你是否就拥有了读书的动力?

读书吧,读书让你愉悦,读书让你成长,读书更会让你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研究,让教学不再乏味(朽木可雕系列26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老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路。

——苏霍姆林斯基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问对问题是管理开始。反映在教育研究领域中,问对问题才是研究的开始。发现问题是进步,解决问题是发展。

1、课程开发能力

a、国家课程的校本开发。课程标准不动,基本结构不改,动的是教材。让教材更符合实际,更适合学生。一是对教材的理解,把握难点和重点,二是关注学生的盲点和兴奋点。不是重新编一套教材,是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使课程更适合学校和学生,适合才是最好的、最有效的。

(教师是讲解教材还是使用教材,这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把教材当作圣旨,完整地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师是没有创造性,更不具备研究能力的。只有把教材当作一种范本,自己用来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途径,就如习作学习中的范文一样,我换一种照样可以,选择适合学生的最合适的内容,才能叫做恰当地利用教材。)

b、校本课程的独立开发

校本课程的独立开发,不是开发类似数学、物理那样的国家课程,而是从微型课程入手,是对国家课程的一种补充和完善。

(这些其实就是我们学校常见的那些地方性课程,这些课程对学生的兴趣、能力、知识结构有所针对,对我们国家框架内的既定的课程做了有效的补充。)

2、微技能研究能力

教学微技能是微小的、单一的,与课堂紧密相连的教学策略研究。

研究的是教和学的方式。从不顺手处入手,细微处突破;从错误中学,在实践中提升。不求大,不求新,只求实。

研究的是教育中的真问题。不是高深的学问,也不是单纯的理论,却可直接作用于学生。

(简单说,我们每年立项课题都与这个息息相关,小而实,具有针对性。比如某种课堂误区,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可以是传统教学中的改变,也可以是教学方式的转变,都因自己的研究点不同有所差异。这样的课题让其他人看到,甚至可以拿来就可以用,很是直接的经验和做法。)

3、课堂教学表演能力

驾驭,一定教育情境的控场能力;

演技,履行自己角色任务所具备的表演能力;

沟通,对教材文本、教育环境的理解;对学生、家长、同事、管理者的沟通。

(教师的研究能力包括表演能力,让我开始还是有些诧异,我一直把它划分为课堂技巧中。但是无论涵盖在哪个范畴内,这项技能确实是应该拥有的。

我记得窦桂梅讲水浒,就以评书的形式,绘声绘色很是让学生喜爱,还有些老师以快板等技巧吸引孩子的注意,这都是不错的方式。不同的文体方式不可能相同,不同的内容教师引导时的行为举止也肯定有所差异,但这种能力确实需要对文本再次解读,对学生兴趣的再研究,才能有效地实施。)

拥有研究能力的教师肯定是不寂寞的,也不会感觉教学的枯燥无聊,所以保持一颗对事物的探究心理,你的生命将更加充实。

  

理念反思,教师成功的制高点(朽木可雕系列27

教师成长公式是:成长=经验+反思。

——心理学家波斯纳

《辞海》有语:反思是心灵以自己的活动作为对象而返观自照,是人们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反思是教师培养的基本模式,是建构行动和学习两者之间联系的行为研究。

它包括:理念反思、教学反思、 教法反思 、发展反思。

理念反思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一定之规

· 教会还是学会?从以教为本到以学为本

从文化传统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传递式课堂教学文化,“浸泡”了我们每位教师的教学观念。

从职业传承看,每位教师都受教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课堂教学。这种在意识形态上固化了的“东西”,改变起来有相当的难度。

【解读:“传”道这个传字本身就是传递、传承,在我们的传统理念中,教师就是就是传授文化的人,因此我们的课堂也习惯以教师的讲为主,无论从古时的私塾先生还是到现代的教师,从一个讲台的设置,就知道了师为中心、师为本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理念,而学生围绕在教师的周围,聆听成了最重要的手段。这种观念逐渐被人们所怀疑,特别是在最近十几年,新课改的蓬勃发展,更引起了教育的理念转变,从以教师为主导向学生为主体步步转变,现在的翻转课堂更是让讲台逐渐在教室中消失,教师逐步成为站在学生背后的人。但是这绝对是一个过程,每种新事物的出现都会出现阵痛与挣扎,教育也无法改变这种规律。】

· 独占还是开放? 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

以学为本的课堂,就是要把课堂的时空更多地向学生开放。从过去教师独占课堂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堂,真正做到解放学生。

让学生参与课堂,不是简单地从“满堂灌”到“满堂问”。解放学生的过程也是体现教育智慧的过程,其中蕴含着具体而微妙的教育智慧,也体现践行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品格。

【解读:我们已经意识到教师不可能霸占课堂,教室终将成为学生的阵地,而课堂的时间大部分也将交给学生。从杜郎口的学生自主学习,看到他们的课堂上学生那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欲望,并且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打破了对学生的束缚,还真是让师生都受益匪浅。教授说杜郎口是不得不进行改变的,因为没有好的教师资源,却又希望学生能够获得进步,只有打破定式,才能有所发展。而这种方式,确实释放孩子们的能量,让他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 对手还是伙伴?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

课堂教学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教学要素之间关系的重新调整,首要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从课堂中的主导者到新课堂下的指导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角色转换不会一开始就拿捏得非常得体与准确,但这种转变是新课堂下教师必须完成的蜕变。

【解读:这是关于教师的角色定位,从曾经的主导者到现在更多的是参与者,有人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为指导师,也就是孩子做,他来说,也就是一边实践一边指导的同步进行;有人把教师比作堵塞马路时,疏导交通的警察,也就是需要才实施援手;有人把教师比作导演,总领大局却并不在荧幕之中;有人把教师比作伙伴,可以陪着孩子共同争执、讨论、解决问题。事实上在我看来这些角色并无冲突,场景不同角色不同,只是需要更多地把握好自己的身份,才能更好地做一名教育者。】

更新理念,才能真正地跟上教育的步伐。

  

教学反思,教师成长的基石(朽木可雕系列28

课前反思:备课有计对性

· 他人或者自己在以前教学这一内容,曾经遇到过哪些问题?

· 采用什么方法耒解决这些问题的?效果如何?

【解读:这两个问题需要和同伴一起解决,只有对问题了如指掌,才能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请教是最好的老师,莫要吝啬的语言,更不要在乎所谓的面子。我去年刚接一年级时,经常询问我们办公室有经验的老教师,因为我对低年级教学确实知之甚少,他们的经验与问题通常能给予你不少启发,在他们的基础上再进行思考,会是一个更高的起点。不耻下问不仅仅是学生的态度,教师也应该身体力行。】

· 设想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解读:这就是问题的预设型,只有更多地防“患”于未然,才能得心应手地解决教学中随时出现的问题。教师多设想问题,就会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内容,并更加透彻地思考问题。】

课堂反思:反思学生的学改进教师的教。

· 反思学生在听课时的反映、在课上的合作状况。

【解读:学生听课时的反映决定了孩子的接收程度,是孩子们对于课堂是否有兴趣的外在表现,是积极主动还是木然冷清,是目光炯然还是不时开小差;在课上的合作状况取决于合作问题选择是否适合孩子的特点,具有可探究性,从孩子的这些外在表象可以看出我们教学过程中的内在问题。】    

·   反思学生在课上发表的看法和提出的问题。

【解读:孩子课堂上灵机一现的观点,经常能带给我们不少启发,特别是在你教学预设中尚未想到的问题,或者比你想象到的更深一步的看法,你会从这些方面反思自己对学生水平的评析是否把握准确,对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是否可以有一个新的入口,或者会带给你新的教法的思考。】

课后反思:及时剖析提升

及时   及时反思,不拖延。

【解读:保证反思的有效性、准确性,有时拖延不但模糊了印象,而且让你产生惰性心理,可能后面再去弥补也仅仅是为了应付了。】

剖析   需要勇气和智慧。勇气,要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得失和同事的议论。智慧,要善于发现教学中的成功和失败,探究原因,在实践中发扬和修正。

【解读:每节课都有其成功或者失败之处,我记得某位专家说,有些人教了几十年书,也不知道怎么教书,这其实就考量了教师的反思与改进能力。记得曾经听人讲过一个事情:有位老师胆子特别小,一到有人来听课就会生病,然后就请假留在家里,学校老师们都很奇怪,因为他的基本功相当扎实,课堂还是不错的,这就是一种无法面对别人对自己得失的评价,总怕丢了面子,然后就产生了惧怕心理,这种心理很阻碍自己教学的进步,只有有勇气面对的人,才能更好地提升自我。】

提升   是在剖析的基础上,把成功提升为经验把失败提升教训。

【解读:反思不是仅仅写来看的,更是为了让自己提升的。许多人写完反思后就束之高阁,在后来的教学中不及时回忆依然错误重蹈覆辙。因此,及时对自己的反思加以整理,不单单让教学实践有所提高,还能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提升自己的教学品味。】

  

教法反思,形成特色的必经之路(朽木可雕系列29

我们的课堂通常有四种学习方式 : 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长处,但也存在内在的局限性。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相配合,才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他形象地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两周以后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

听讲-----5%

阅读-------------20%

多感官接触知识-----------30%

交流 合作 讨论----------------------50%

自主探究 获得知识------------------------------70%

教别人掌握知识---------------------------- ------90%

从学习金字塔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翻转课堂存在的原因与目的。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也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学生学习的保持率是极其低下的,所以这是一种低效的课堂,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不得不布置大量的作业来反哺教学,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这样也就造成了学生的时间大部分大部分都耗在了和知识的疲劳战中,学习也就无了兴趣可言。现在我们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也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对于学生的保持率是极其有效的,所以我们郑州市现在打造的高效课堂灵感应该也是来源于此。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该反思,我们是否应用这些方式,让孩子从课堂上就获取了大量的知识,不再耗费过多的时间用在疲劳战上呢?当然,这些方式不仅仅是一个热闹的表象,它更有应该是有序的、有效的、有因的。若只是以这种方式赢取别人的认可,让别人觉得我课堂形式不再是生硬的,缺少了活动设计的原因,那么孩子们所自主探究的问题也就不可能有效,课堂组织也就成了只看热闹,不看成效了。

所以组织一节课,虽然教师要从讲坛上走下来,和孩子们融在一起,还要先把课堂问题分类,哪些类型需要哪种方式,更加有效又节省时间,然后设计好如何组织这类课堂,让方式的实施更加顺利有序,才能成就一节方法内化后的真实高效课堂。而在你不停改进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的思路愈加清晰,自己方法逐步合理,自己的教学渐渐有了自我的特色,那么你,也就成了一名成功的教师。

只有善于把方式归纳提升,把课堂变成孩子们的舞台,才能为你的教学做好铺垫。

同时,教师要制定发展目标。在目标实施中,进行发展反思,分析目标的可行性,以确保目标实现。肯定有失败,也有收获;有痛苦,更有欢乐。只要坚持不断的反思和执着的努力,最后一定会获得成功。

从“楼倒倒”事件看中国基础教育(朽木可雕系列30

2009627日,上海的一栋竣工未交付使用的高楼整体倒覆,官方以两次堆土施工为原由,遭网友抨击,故得此称号。

自底部拔起,看着这样的报道很是让人震撼,如此地基如何让人放心居住。而建筑的地基不就相当于我们的基础教育吗?

上海市跨学科课程研究所副所长刘定一说:一个人能有多大的学术成就,取决于他从小打下的基础,包括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是人生最重要的能力,阅读习惯是人生最重要的习惯)。他是一名文革时期成长起来的教师,一直认为在水桶原理的意义上,当前的基础教育会出现大量豆腐渣工程。因为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而现在的许多教师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没有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进行自学的能力,一直靠着上学学的那点知识支撑着课堂。这样的课堂确实是单调无趣的、生硬空洞的。连教师自己都不具备,又如何培养学生具备自主、探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也就是教师也必须修炼好童子功,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

基础教育缺什么?

1、学科知识不完备。

许多教师跟着时代走,这本身不是问题,但是如果教小学仅仅关注于小学这一点,教中学也只懂得中学这一块,没有系统的学科知识,那么教师绝对没有前瞻性与对知识的把握能力,那成了真正为教而教。因此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对这个学科从基础到高等有个统筹认识,才能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我要教什么,教的过程中我要为后面的学习打下怎样的基础。两层小楼和几十层高楼打下的地基绝对是不同的,若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没有打下坚实的基础,就无法让高楼大厦长时间矗立。

2、语数外功底不扎实

许多人说,我教语文明白语文就行了,教数学知道数学就够了,事实上各门学科是融会贯通的。现在中国的高中教育已经渐渐从很早就开始分文理科中意识到弊端,因此高考制度有了一个很明显的改革:让学生选择一门自己喜欢的参加高考,高二不再分科。这对于基础教育来说是绝对的福音,因为过早的分科孩子们的视野是狭窄的,对于以后长期发展有弊无利。

刘定一教授是数学老师出身,他谈到:西方把数学作为一种思考问题的基本思维框架,一种思想方法;而我们仅仅是把数学看成一门“理科”,在教学上也更多地注意操作层面上的东西,忽视了数学本身是所有科学(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数学是关于模式和秩序的科学,是科学,而仅仅是一门理科。因此学好数学对于人的思考问题非常重要。

作为数学老师,他非常重视人文修养,特别对于中国的古典文学很是热衷,他为《大学》写正序、解读《论语》,仅仅《论语》解读的讲座就连续几十场(不同的内容),让许多语文老师都趋之若鹜,前去听他的讲座。他特别指出,当今的语文老师要丰富自己的素养,必须恶补古文,才能对国文有更深的了解。

他没有学过英语,以前是学习俄语的,但是他却靠自学翻译书籍,1980年就翻译了《控制论基础》,并重印了三次,后来又译出《文字图形识别技术》。

想想他的经历,一个高中生,没有上过大学,却自学了大学数学,超过了师范大学课程;不是语文教师,却能精确地解读《诗经》,并指出诗经中的错误;没学过英语,却译出了英语作品。对比我们,该是惭愧的吧?

这也再一次印证了他的话:自学能力和阅读习惯成就人的一生,让我们自己从现在出发,成为学生的榜样,陪着他们一起练好童子功吧。莫要让孩子们成为教育中的“楼倒倒”!

  

丛生灌木难成树(朽木可雕系列31

若说基础教育是树根,那么通识教育就是树干了。在和台湾一所大学里的老师聊天时了解到,台湾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要修通识课,虽然通识课是综合类学科,但是却是一切知识的支撑点。这个观点和刘定一教授的看法不谋而合。

若没有了通识教育,那么就成了无树干的灌木,也就无法挺拔地站立起来。虽然也能点缀世界,但终究无法成为栋梁之材。

在甘阳看来:通识教育的根本是追问在任何时代、任何变迁下,最基本、最不会变的东西是什么。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可以训练出最基本的思考能力,包括对伦理问题、人生问题的看法等等。也就是说通识教育所传递的是长期积累沉淀下来的精华,它不为时代变迁所淹没,或许新的时代会赋予它新的含义,却无法改变人类最基本的伦理观与人生观。

在语文教学中,也有这样的内容。几千年的经典文字往往传输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普世价值。在任何时代、任何变迁下,最基本、最不会变的东西富集在文化经典之中,历久弥新。流行的东西只能昙花一现。相对于白话文,轻视文言文教学的恶果日益暴露出来。

对于这些,我们的教育不如台湾,我们应以台湾为榜样,奋起直追。记得一个博友写了关于在台湾问路的故事,他们恨不得把你领到目的地,即使不知道你询问的地方,也会从网络上查询,然后再解释给你听。而且大部分的台湾人是非常有礼貌的,这与他们从小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台湾的小学开设《生活与伦理》课程,重点加强对小学生 “社交礼仪、生活起居、孝亲敬长、善友乐群、待人接物、爱国” 等方面的教育。国民中学(初中)开设《国民与道德》课程,重点强化对初中生“修己善群、立身处世、互助合作、济人利物、民族意识、民主法制、国家尊严”等方面的教育,意在“弘扬中华优良文化 ”。高级中学则开设“公民’课程,在“学养、知能与价值观念、健全品格、弘扬优良文化、培养法制精神、建设和乐社会 ”等方面作为教育的重点 。可以说,“礼仪廉耻、温良恭俭让”已经成为台湾人生活中潜移默化的东西。

马英九接待时顺口就背出桃花源记,他认为:小时候读的时候不完全懂,只是记下来,等到年纪大了开始做事,就会去想这些道理,愈想就觉得愈有道理。经典教育非常重要,很多妈妈相信,读经的孩子不会变坏,我也觉得有道理。他在念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教他念古文的第一课是《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里面就有 “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一句。他一直把这句话作为自惕与观人的警语。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载体,是《论语》。“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是“面向二十一世纪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 得出的十六个结论之一,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不更应该传承经典,更好地立足时代。

丛生灌木难成树,我们只有重温经典,才能成长得更加茁壮。

  

学习——财富蕴藏其中(朽木可雕系列32

1996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研究报告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必须学习的四种能力。

Learning to know                       (学会求知)

Learning to do                           (学会做事)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学会与人共处)

Learning to be                           (学会成为自己)

这四种能力,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牵涉到四个范畴,学会求知即学习能力,学会做事即实践能力,学会与人共处即交际与沟通能力,学会成为自己即拥有自己的风格,不做第二个其他人。这四个能力在人的生涯中是极其重要的,四者缺一不可,前三种能力是能够成为一名合格人才,而最后一种能力却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唯有从前三种能力中提炼适合自己的,才能够成为各个领域中的拔尖人才或者杰出人物。但学习能力却是这三种能力的基础。下面就对学习能力做以下阐述。

学会求知,即学习的能力,我们唯有清楚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才能更明白从哪里着手。对于基础教育,接受性学习占了绝大部分,因此对其中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加以分析。

1、记忆(Remember)——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相关的知识

相关的知识可以是具体事物、普通原理,也可以是方法和过程,乃至模式、结构或框架。

刘教授曾经讲了一个课堂小故事:有一次,他们班的政治老师气冲冲地去找他,说是班上的孩子学习了一周,竟然连四项基本原则都不会背,真是笨得离谱。刘教授挺惊讶,觉得班上的孩子在学习数学时并不吃力,应该接受知识的能力还是没有问题的,难道记短短的几句话会那么困难。他看了看,找了一张图片,给政治老师说,我来上这节政治课,图片很有意思,是关于军训的。

1979330日,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讲话中将我们党一贯所强调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原则,概括为 “ 四项基本原则 ”,这就是

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让学生观察,他们迈起步子,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拳头紧握告诉我们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目光向着前方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脑袋中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结果孩子们不到10分钟都记住了。政治老师直接称赞他有办法。

所以记忆不是非要机械性的背诵,利用方法完成这个过程一样可以实现。

2、 理解(Understand

——从教学信息包括口头、书面和图形等交流形式中建构意义。

赵教授也举了一个例子,当时进行一次幽默画的写作,有一个孩子看到下面一幅图片写了一段话。

这幅漫画有力地讽刺并抨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画中高鼻子、面带笑容的秃子代表美国人,而他头上的三名士兵则好象三只虱子。

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而今世界“国际警察”成了美国的代名词。虽然美国一再声称要维护和平,但其企图称霸世界的居心早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他看了后哑然失笑,本来是因为头发少,反而非常小心地看护着领地,生怕一不小心就完全秃了顶,学生却和美国的霸权主义接了轨。也就是说孩子没有从幽默画中提取恰当的信息,无法形成正确的建构理念,造成了文字的跑题。所以理解能力至关重要,让孩子在理解中提取信息,才能符合事物的逻辑。

学习的能力还有许多,我相信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无论自身还是学生都会有所收获,因为财富就蕴含在学习之中。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