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笔会作品集836(李 茜)
(郑州市管城区港湾路小学 李 茜 专辑 11篇)
目 录
俺妈说(一)
俺妈说(二)
俺妈说(三)
俺妈说(四)
俺妈说(五)
俺妈说(六)
俺妈说(七)
俺妈说(八)
俺妈说(九)
俺妈说(十)
俺妈说(十一)
目 录
俺妈说(一)
——早起三光,晚起三慌
我和姐姐哥哥都没有睡懒觉的习惯,源于我的父母不允许我们睡懒觉,但印象中也没有父母怒气冲冲催促我们起床的情形,叫醒我们的一般是父亲哗啦啦的扫地声和他收音机里播报的新闻。
家里的院子大约有四分大,大门向南,进大门就可看到三间瓦房,我们叫堂屋。厨房在院子东侧。1982年的时候,原来的三间瓦房拆掉,盖起了两层的楼房。一楼四间,二楼三间,厨房挪到了西侧。
不管是瓦房还是楼房,院子还是那个院子,那个需要每天打扫的院子。父母总是起床最早的,母亲在厨房做饭,父亲挥着大扫帚在院子里扫地。父亲扫地的时候会把收音机打开放在某一个窗台上,收音机里总是播放着新闻。收音机里浑厚的男中音说着“文章说……”“社论说……”,小时候的我一度迷惑“文章”和“社论”何许人也,怎么有这么多要说的呢?
听到扫地声和广播声的我们三个便会陆陆续续起床了。那时父亲有时还正在扫院子,有时已经扫完了,扫地前他会端着盛满水的脸盆均匀地洒水,所以扫过的地看起来很清新,像是刚下过细雨。我和姐姐哥哥洗漱完毕后收拾自己的书包、叠被子,扫屋子里的地,或者摆筷子搬凳子,和妈妈一起做吃饭前的准备……
美好的一天就这么开始了。
“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是母亲说的。一家人早早起床,不管是环境卫生、个人卫生,还是早餐,都是不折不扣的,都是从容不迫的。晚起就大相径庭了。
大概我们人人都有过睡过点的时候,当睁开眼睛,发现时间已晚,那种匆忙与慌乱可想而知。被子来不及叠,早餐来不及做,即便是有人做好也来不及吃,甚至洗脸梳头也是草草收兵。这种情况下,钥匙等忘记带就不足为奇了。在学校里,每天都有忘记带课本忘记带文具忘记戴红领巾的学生,除了习惯不好外,因晚起而丢三落四的应该也不在少数。
“早起三光,晚起三慌”的道理不仅适用于早上起床,任何事情都应该做好充足的时间准备。比如开会时间是八点半,从家到会议地点要半小时,就不能八点才出发,而要预备出二倍左右的时间,以免路上有堵车等事情的发生。出发晚了,如果是开车,就会出现车速快、超车、闯红灯等行为,而这些行为,轻则欲速则不达,重者极易导致危险发生。出发晚了,如果是坐车,就会火烧火燎地赶车,就会心急如焚地等车,就会急不可待地催司机“快点,再快点!”……因为没有做好充足的时间准备,也许会给要约见的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也许会错过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也许耽误了一个重要的行程……懊恼、后悔、尴尬,甚至会造成终生的遗憾。
我虽然是没有睡懒觉的习惯,每天都能做到早起,但是延伸到其他方面就汗颜了。而且我的这种不好的习惯也被儿女所诟病,并且多多少少对他们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人生已过半,更该成熟和从容,而成熟和从容与凡事做好充足准备不无关系。
让自己变得更好,为自己,也为了给孩子们做好榜样。
俺妈说(二)
——借一驴还一马,再借自己wa
我小时候很多年里一年都不怎么吃白馍,白馍给奶奶吃,其他人夏天吃黑面白面各半的花卷,冬天吃窝头。有玉米面掺黄豆面的黄窝头,有高粱面掺黄豆面的黑窝头,甚至吃红薯面窝头。家里并不是总有白面,尤其是年后农历二三月青黄不接的时候更甚。“椿斗儿菜,甩脖揪儿,饿得小孩儿伸舌头;椿斗儿菜,大似碗,饿得小妮儿黄着脸”说的就是农历二三月。“椿斗儿”就是椿树上的嫩芽儿。家里没有白面的时候,恰逢有亲戚来,就要拿个碗到邻居家借面。借来面一般给亲戚擀面条吃,擀面条是那些年极好的饭了。母亲说有一次姨父去开会路过我家,母亲擀了面条给他吃,因为不多,怕我们眼馋,也怕姨父分给我们吃,父母就把我们支出去了。可见白面的稀缺。
借过了等家里磨了面就要赶快还邻居。“借一驴,还一马,再借自己wa”,这个“wa”读第三声,河南俗话,就是拿容器盛的意思。这句话说的是借的少,还的略多,经几次事就会获得邻居的信任,再借的时候自己去取就行了。母亲说这是她奶奶说的,她的奶奶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而且把这句话说给母亲及其他家人,让家人都这样做。母亲的奶奶还有一句话:“平斗借,满斗还,再借不作难”,这两句话和我们现在常说的“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意思是一样的。
在自己困难的时候别人帮了你,不仅要讲诚信尽早还上,还要“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而不是还的时候打个折扣,或者迟迟不肯归还。
物质匮乏的年代,谁家都不会样样都有。不仅是借面,鸡蛋、粉条、玉米糁、农具、日用品都经常相互借。借不需要履行任何手续,只是凭邻里情分,还也不需要履行任何手续,只是凭自己的良心。一借一还中,考验的是人品,两家的情义也会因为人品的好坏而变得日益浓或日益淡。
“借一驴,还一马”这是有感恩之心、不贪便宜、不怕吃亏人的做法。 “再借自己wa”是共事人对这种做法的赞许和信任。有感恩之心、不贪便宜、不怕吃亏的人,他们的路会越走越宽,也更容易遇到真正的朋友。
俺妈说(三)
——别人吃了传名,自己吃了填坑
家里的房子拆迁后还没回迁,父母住的房子是自己建的临时安置房。母亲总是闲不下来,种了一辈子地还没种烦,把房前屋后都开发了,花园菜园热热闹闹。人勤地不懒,那些生命在她的侍弄下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春天的韭菜、生菜、菠菜、黄心菜,夏天的茄子、豆角、黄瓜、番茄、丝瓜、苦瓜、辣椒,秋天的南瓜、冬瓜、红薯、香菜、短豆角、玉米,冬天的白菜、萝卜……母亲种的菜自家是吃不完的,她就分享给亲戚朋友邻里,甚至分享给去父亲诊所看病的病人。她还经常给我说:“多带些,给你的好朋友带去。”不光是她种的菜,她蒸的焖子,炸的丸子,腌的糖蒜和小菜,被我的好几个好朋友时常惦记着。
“别人吃了传名,自己吃了填坑”是我打小就常听母亲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是她奶奶教会她的。母亲说小时候家里来亲戚她奶奶都是竭力拿出好的食物待客,而自家的人其实吃的很一般。过年过节有时会剩一小块肉,她奶奶不舍得让自家人吃,总是挂起来风干,等有亲戚来了再给亲戚吃。我的姨妈也是这样,她种的菜,给别人的时候总是挑着好的给,自己留的往往是品相差些的。姨妈和母亲姐妹两人完全是传承了她们奶奶的做法。
“别人吃了传名,自己吃了填坑”,表面意思是好的东西给别人吃会留下好名声,自己吃谁也不知道。“留下好名声”在这里并不是追求名利,而是对人的真诚、重视,是分享和舍得,是与人为善,是爱心的表达。
我的二爷过去是生产队的大板儿,每天赶着马车到城里拉粪为生产队积肥。我们几个小的时候有时母亲会趁着二爷的马车进城买东西或办事,临下车二爷总是会给母亲钱,母亲不要,下车的时候二爷就会扔下钱赶着马车就走了。二爷对他侄媳妇如此厚爱,因此母亲对二爷总是念念不忘。二爷的大儿子,也就是我的二伯早年考大学到了南方,工作后就留在了江苏,回家的次数自然是有限,但书信不断,而且每到家里的小辈结婚出嫁,二伯和伯母都会寄丝绸被面回来。我出嫁的时候二伯和伯母依然是寄了两个丝绸被面。一红一绿,我至今看到还倍感温暖。二伯已经过世了,但远在苏州的伯母和堂哥堂姐与家里联系依然。前年我和朋友到无锡的江南大学学习,在江南大学工作的姐夫和堂姐隆重地招待了我和朋友,还让我给家里的亲人们带了惠山的泥塑,给我父亲带了宜兴的紫砂壶。在苏州的堂哥、嫂子以及伯母也是极尽地主之谊,带我们到最有特色的店里吃饭,带我们到经典的景点游玩。还买了碧螺春和苏州稻香村让我带回。另外一个在南京的堂姐也是发微信盛邀我去南京。实际上我之前对伯母和堂哥堂姐的印象只是在二伯书信的叙述中和他们寄回的照片里,心里觉得亲,但并没有见过面的印象。那次在无锡和苏州的相见,让我觉得感情加深了很多很多。吃饭的时候听堂姐说她长了南方的样子,但胃和父亲一样还是河南的胃,尤其喜欢吃粉条。我回来后就托闺蜜在她亲戚家买了上好的粉条,父母也打听到了上好的粉皮,粉皮粉条打了包,给那边的亲人寄了去。去年春节前,依然是。今年以及以后每一年,这都将是我必须做的事。
我的大伯是一名老师,他对家里的孩子们也一样是关爱有加。我母亲常讲,姐姐在十八里河上初中的时候,大伯在十八里河教书,中午姐姐不回家吃饭,大伯只要见了她,总是会给五角钱让她买丸子汤,那时的五角钱不是小数字。在我印象中,每年的大年初一,一早大伯就会出现在家里,给我们送压岁钱,那么多年,他总是那样挨家给弟弟家的孩子们送压岁钱。我的母亲也秉承了大伯的这一做法,过年的时候也会去给伯父和叔叔家的孙子孙女送压岁钱。不论哪个孩子考上大学,父母也总不忘送上自己的心意。我庆幸生在这样的家庭,庆幸我的长辈们代代都以实际行动教会我怎样待人接物。
“别人吃了传名,自己吃了填坑”和“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以及“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有相似之处。亲人和朋友间的感情实际上就是因为彼此的付出才愈加深厚的。也是因为此,虽然有的人已经早早离世了,但还被他们爱着并爱着他们的人记挂着。
俺妈说(四)
——三勤加一懒,应懒也不懒;三懒加一勤,应勤也不勤。
三个勤快的人和一个懒惰的人经常在一起,懒惰的人就不好意思继续懒,而会在勤快人的影响和带动下变得勤快;三个懒惰的人和一个勤快的人经常在一起,勤快的人想勤快没有氛围,也会变得懒惰起来。这就是母亲说的“三勤加一懒,应懒也不懒;三懒加一勤,应勤也不勤”的含义。
我们村有个大我几岁的姐姐,她出嫁后婆婆家有几个嫂子,个个勤快,原本从小娇生惯养不会做什么的她为了不让几个嫂嫂笑话,也跟着她们学做事,后来也变成了别人眼中的勤快媳妇。
这两年看到过好几则关于某大学同寝室的女生全部考上研究生或者全部保研的新闻。其中有一个新闻说的是不仅全寝室的考上研究生,还有其它寝室一个女生因为和这个寝室的女生走得近,也同样考上了研究生。她们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和作息时间,确定明确的目标,她们经常一起交流和探讨,分享和帮助,鼓励和支持,她们不打游戏,不刷剧,不长期在寝室逗留……正是这样集体的无形监督和相互影响,让她们没有虚度大学四年的时光,让她们走向了更好的明天。
勤快、勤恳、勤奋、勤勉、勤俭,与勤有关的词语积极;懒惰、懒散、懒怠、懒洋洋、懒虫、懒汉,与懒有关的词语消极。选择积极的人就会有积极的人生,选择消极的人就会有消极的人生。
“三勤加一懒,应懒也不懒;三懒加一勤,应勤也不勤”。人都是有惰性的,也都有向好的一面。大多数人都有从众的心理,所以,选择圈子很重要。要选择能激发自己向好之心的圈子,而不是选择甘愿沉沦于惰性的圈子。因为勤能补拙、勤以立身、勤则不匮、天道酬勤。
俺妈说(五)
——爹,爹,二十四个月;娘,娘,三年长。
根据传统的孝道观念,古代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果父母去世,不管此人官职如何高,都要辞官回到祖籍守孝三年。这叫丁忧。丁忧期间,要在坟前搭个简易房,吃住在那里,不喝酒、不娱乐,甚至不更衣、不剃头、不进行婚嫁庆典活动,坟前守孝,感念亲恩。
虽说现在不用辞官守孝,但父母过世还是有一定的礼俗的。母亲说的“爹,爹,二十四个月;娘,娘,三年长”便是。父亲去世孝子要戴孝两年,母亲去世孝子要戴孝三年。这两年三年中,春节家里不贴对联,孝子一年四季穿白鞋子。冬天的棉鞋没有白色的,就在鞋面上缝一块白布,或者缝上一个白色的布结。
时至今日,有些人父母去世又是买最好的墓地又是买最好的骨灰盒,一些农村丧事办得像晚会,流行歌曲、脱衣舞,不堪入目……不管花多少钱,这些都是给活的人看的,实际上有些人在父母在世的时候根本就是不孝之子。父母在世的时候不知报恩,父母去世的时候披麻戴孝涕泪流淌又有什么意义呢?在我看来,对父母生前的孝敬远胜过父母离世后的各种形式。
说起孝敬老人,我的奶奶当属典范。她过门一两年内,公公婆婆就相继瘫痪了。“床前没有百日孝”,而我奶奶却几年如一日侍奉公婆,光是为公婆熬药的药渣都要过段时间倒掉一篮子。她的精心照料下,老人们从来没有生过褥疮。当时有一个传说,说是晚辈五黄六月穿着冬天的衣服去舂米,隆冬腊月穿着夏天的衣服去舂米,舂出的米做饭给家里生病的老人吃病情会减轻,我奶奶就这么做了。这种感天动地的孝心也被三里五村的人所传颂。
这样的奶奶,自然会得到她的儿孙们的尊重和孝敬。奶奶有三个儿子,她每月轮流在三个儿子家住,每家十天。我特别喜欢奶奶到我们家住,掰着指头算着日子,一轮到我们家,我和哥哥姐姐就会拉着架子车去接奶奶。在生活条件不好的当时,不管家里怎样困难,都会蒸白馍给奶奶吃,盛奶奶吃的白馍的篮子高高地挂着,小孩子只能仰着脖子看到却摸不到。母亲在每天早上做饭前都会打一个荷包蛋端到奶奶床前。奶奶患有哮喘,冬天会加重,不能见凉气。我们几个都争着抢着在奶奶睡觉前把尿罐儿拿到奶奶床下,早上起床后再把尿罐儿端出去倒掉。当然,我们几个也总是争着跟奶奶睡觉,美其名曰“给奶奶暖脚”。哮喘病人痰多,睡觉前还有一件事情是为奶奶准备痰盒,就是撕适当大小的报纸垫在一个纸盒子里,纸盒子是诊所注射液的盒子,奶奶吐痰的时候打开盒盖儿,吐在报纸上,我们早上把报纸取出扔到垃圾里。逢年过节或者日常改善生活,不管奶奶是在哪个儿子家,另外两家的孩子都会把好吃的送到奶奶在的地方。
母亲说起我的姥姥对老人的孝敬也是让人竖大拇指。姥姥过门后特别勤快,做事手又轻,婆婆家年岁已大的爷爷有什么事总会让这个孙媳妇做。连吃饺子也只吃这个孙媳妇包的,因为个儿小皮儿薄。冬天的时候,我姥姥把玉米芯火盆的炭火盖上簸箕,放在爷爷脚头的床下,让爷爷的被窝暖起来……
孝敬老人的典范,我的父亲也当之无愧。我的舅舅在山西工作,家也安在山西,我的姥爷年纪大的时候不肯离开家乡去山西,生命的最后十多年就在我们家和姨妈家度过,在我们家的时间居多。姥爷耳朵聋,但爱看报纸,父亲就订报纸给姥爷看,看完的报纸在正面和反面密密麻麻地写毛笔字。他爱和父亲讨论一些国家时事,因为他耳朵聋,说话声音很大,而且滔滔不绝没个头儿,但父亲从来都是不厌其烦地听和说,让姥爷的精神世界很是幸福和满足。姥爷身体每况愈下的时候,因为母亲白天要去地干活,照顾姥爷的事就全是在家开诊所的父亲做。有段时间,姥爷大小便失禁,父亲照顾的更是悉心,换床单晒尿片从未懈怠。
有句话叫“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就是说家里如果有一个长寿的老人就如同有一个宝贝一般,因为老人经历过很多事情,积累了很多人生经验,孩子们遇到事情就会有独到的见解,会把事情的利弊分析得更透彻。老换小,老小孩子儿。有的老人年纪大后会像小孩子一样喜怒无常,但这些喜怒无常的背后一定有其原因,子女们要多和老人沟通,了解他们所想所思,化解老人的心结,就像我们儿时父母对我们的耐心一样。但是有些人不认为家有一老是一宝,觉得老人是负担,不愿意孝顺老人,甚至为了财产或赡养责任对簿公堂。实在令人寒心。
百善孝为先。不孝敬父母的人,一定是不知感恩的人,一定是自私自利的人,也是很多人眼中不可深交不可共事并被明理人所鄙夷的人。儿子不孝孙子报。不孝敬父母的人,他们的行为被自己的孩子看在眼里,待到年迈难免会体会到不被孝顺的滋味。所以,趁父母还在的时候,多陪伴,多尽孝,不要只把孝敬挂在嘴上。
俺妈说(六)
——冇好人穿,有好人看
母亲说她的奶奶讲过,她娘家有两个弟媳妇,一个做活快但粗糙,一个做活慢但细致。做活粗糙的弟媳妇说“反正小孩子长得快,也天天弄得脏,做那么好没用。”她的奶奶不认可这种说法,她说:“冇好人穿,有好人看。”意思是小孩子虽然小还老把衣服弄脏,但孩子每天是要见很多人的,见他的人中有讲究的人,因此也不能马虎,让别人低看了。
小孩子的衣着如此,大人亦然。
我奶奶是个很讲究的人,她出生于1912年,是个小脚女人。我的印象中,奶奶头发光滑地梳向后面,在脑后束成一个周周正正的发髻。她的黑色或蓝色的大襟外衣干干净净,黑色的三寸金莲规规矩矩,扎腿带扎得一丝不苟。母亲说一大家子住在一个院子,奶奶总是在儿媳妇或侄媳妇染衣服的时候,把她们将要倒掉的乏水利用一下,把自己的旧衣服染染,所以她的衣服不管新的还是旧的看起来都跟新的一样。她白色的大襟衬衣也会在袖口处翻出来,露出四指宽窄的白色。这样的穿衣打扮,不仅自己神清气爽,与她接触的人也会心情愉悦。我们回忆起奶奶不仅想起她的种种好,还会想起她干净利落的样子。
衣服最基本的作用是遮羞和避寒,如果说只是达到遮羞和避寒的作用,难免会粗糙。但同样一块布料,用心一些,便会为穿的人增添很多光彩和自信,这不是更好吗?我母亲便是很用心做衣服的人。我小时候那个年代,家家的衣服鞋子基本都是手工做的。几个母亲一起去集市上扯布,回家后各自给自家的孩子做衣服,即便是同一块布,做出来的效果也截然不同。我母亲做的会在衣领、袖口、口袋等处做变化。圆领、尖领、蝴蝶领;方口袋、半圆口袋、斜插的口袋……我有件夏天的裙子有腰带,还是泡泡袖。最值得一说的是很多衣服在胸前还会绣上花卉,花蕊处用金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大年初一,孩子们都穿着新衣服到街上玩,我的衣服总是被很多人围着看,孩子们是羡慕的眼神,大人们也啧啧称赞。我的心里的美,至今还记忆犹新。我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就是从那时萌芽的吧?十六年来我收藏传统女红数千件,这几年我带着我的收藏到了100多所大中小学幼儿园以及社区,每到一个地方讲它们的故事,我就在心里感恩母亲,感恩母亲为我做过的那些绣花衣服,感恩那些绣花衣服带给我的幸福和自信。如果我母亲也觉得小孩子长得快,穿啥都行,不露皮不受冷就可以的话,我能拥有那些对美的欣赏力,能够对美好的童年充满怀念吗?时光流逝,我的那份幸福和自信不仅没有远离,还延伸到了我之后的生命中,而且我还把传统手工艺的美传递给了更多的人。对于围着我羡慕和称赞的孩子与大人,母亲精心制作的衣服不是也给他们带去了美的感受和心灵的触动了吗?
我师范毕业的那一年暑假,还没踏上工作岗位,我的姥爷就开始叮嘱我:“当老师要有老师的样子,要得体、稳重、大方。衣服不要穿得太短,扣子要扣好,不要戴太复杂和花哨的首饰……”姥爷叮嘱我的话不无道理。为人师表,就要有为人师表的样子。不能说只要我教书教得好,穿什么有什么关系呢?
每种职业都有自己的穿衣基本要求,良好的仪表形象说小了代表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说大了代表一个单位的精神面貌,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最他人的尊重。
“女为悦己者容”也是这个道理。穿衣打扮并不是只为自己,更是为了喜欢自己、欣赏自己的人。
我又想念母亲为我做的刺绣衣服了,印象最深的那件粉红的刺绣衣服穿小之后也忘记送给哪个小妹妹了……
俺妈说(七)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一件衣服前三年颜色还比较鲜亮,算是新的,接着三年衣服褪色,变成旧的了,之后衣服破了,缝缝补补还可以再穿三年。这么算来,一件衣服穿九年才算完成了它的使命。其实这里的“三”和“九”是个大概的数字,不一定确切,也可能小于这个数字,还可能大于这个数字,总之表示很久。这是母亲口中所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一件衣服穿这么多年,是我小时候经历过的。个中原由无外乎穷和物质匮乏。
计划经济的时代,买什么都要票。粮食用粮票,买肉要肉票,买布要布票……一口人一年三尺布票,那时的布面窄,个子不高的人六尺布勉强可以做条裤子,个子高的人两个人的布票连一条裤子也做不了。即便是这么紧俏的布票,发到手里有时也有新问题——没钱买或者是不舍得买。母亲讲有几年因为分家了要攒钱盖房子,几年中很少买布,用不了的布票都转送给亲戚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成了很多家庭穿衣的写照。
母亲说我们几个出生的时候,奶奶给做的棉衣面是新的,里子是奶奶的旧衣服毁成的。穿过的鞋子,鞋底穿烂了,鞋面也好不到哪里去,只有鞋帮两边还好一点,剪掉后可以有两指宽的布可再利用。于是就把两指宽的布剪成小块儿,做成用来做鞋子的袼褙(旧布和着浆糊铺在墙上或者板子上晒干)。“不怕烂,就怕没有补丁朝上按”,这句话多么心酸,补烂衣服有时连块补丁也不好找到。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毛泽东遗物的故事》中说他的一双拖鞋穿得很烂了,有人丢出去后,他又捡回来继续穿。他的一件睡衣穿了20多年,上面打了73个补丁。虽然国家还不富裕,但像毛主席这样的高级领导人完全可以不穿补丁衣服,可他老人家坚持过着平民般的生活。他是陪着全国人民受苦,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呀!
给孩子做一件衣服并不量体裁衣,而是照大处去做,第一年穿上比较肥大,第二年穿上正合身,第三年穿会小一些便将就着穿。有时衣服小了会在袖口、衣边、裤腿处接上一截其它的布,或者是大孩子穿过给小孩子穿。不仅是自己家的兄弟姐妹的衣服大的穿完小的穿,亲戚家孩子的衣服也会相互送着穿。我姑姑家表姐的一件金黄色的上衣送给我姐姐,我姐姐穿完后给我穿。那件衣服上有很多金色的丝线,虽然是两个姐姐穿过给我的旧衣服,我还是喜滋滋的,很是喜欢。我上五年级的时候,父母去内蒙古包头市我的表姨妈家。回来后给我带回几件小表姐的衣服,有一件西瓜红的上衣,扣子很好看,领子也很别致,还有一件蓝色的西服,合体又洋气!我小学毕业照就是穿着那件蓝西服拍的。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倒可以接上一句“大三年,小三年,送给亲戚再三年”了。
我的姥姥做活讲究,一个小褥子虽然补了很多补丁,但每一个补丁都补得规规矩矩平平整整,针脚又小又密又均匀。她的婆婆让邻里看,觉得自己的儿媳妇手巧。而我姥姥却对婆婆说这么多补丁的小褥子有什么好看的,这不是让人家看咱们的穷日子吗?
我那把补丁补得那么好的姥姥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吧,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破洞衣服和补丁衣服摇身一变,竟然成了经久不衰的时尚。
俺妈说(八)
——有钱难买回头看
在交通主要靠走的年代,走到半路经常需要歇息歇息。歇息完起身的时候,往往会落下随身的物品。母亲说她的奶奶常跟家里人说:“有钱难买回头看”。这个时候一定要回头看一看,确定随身物品没有落下再继续走,不然想起来返回去取的时候恐怕早已被路人捡走了。
母亲把她从她奶奶那里记住的这句话也常跟家里人说,我记是记住了,就是做的实在不好。比如有一年我买了一提粽子去看望父母,在未来路和商城路的BRT站等B1路公交车。手提得累了,就随手放在长凳上,人也在长凳上坐下了。我坐下后就从包里拿出一本书看,听见B1路进站了,马上起身到上车口排队了。那时全然忘记了是提着粽子在等车,想起粽子的事,车已经驶出好几站了。还有一件事发生在2016年冬天,我去五台山,在山西太原住宿了一晚。退房后返程的路上,突然看到手腕,才想起我喜爱的一只银镯落在了枕头下。如果我谨记并践行母亲的话,也不至于丢失心爱之物了。最让我心痛的是刚上班第二年的一件事。我去银行取钱,业务办完了我好像是跟工作人员换了点零钱,换过后拿着零钱就走了,把刚刚取过的一沓钱落在了柜台上。待我想起来返回银行,并没有如愿找到落下的钱,那时候银行还没有监控,钱究竟被谁拿走了也从无查证。气的我回家后哭了一场,可哭有什么用呢?终究还是怪自己没有做到“有钱难买回头看”……
你有没有出了家门锁上了门,才发现钥匙忘带的时候?你有没有离开家却忘记关灶火的时候?你有没有在饭店吃过饭,酒足饭饱离开后把手机或包落在座位上的时候?你有没有开了车门下车,却忘记关上车窗或者忘记锁车门的时候?你有没有在自动柜员机前办好事情忘记取出银行卡的时候?你有没有坐出租车下车后把东西落在出租车上的时候……这些其实都是一句“有钱难买回头看”可以避免的。
做不到“有钱难买回头看”,说小了是粗心,像我一样在财物上蒙受损失。说大了像忘关灶火之类有可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重大事故。
日渐年长,越来越觉得“有钱难买回头看”的珍贵。我也时常把它说给我的孩子们,希望他们能理解并做到。
“有钱难买回头看”延伸说开就是:凡事都要经常回过头检查回顾。学生经常回顾学过的知识便会“温故知新”;做习题做卷子时检查回顾有利于查漏补缺,及时更正错误。人生也需要不断地检查回顾,从过往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才能在之后少走弯路……
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再多的钱也买不回旧光阴。“有钱难买回头看”也有再多的钱也无法让人回到过去的意思。所以,珍惜当下,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等失去了再追悔将无济于事。
俺妈说(九)
——编篮窝篓儿,养活几口儿
“一只鸡都有俩爪”说的是鸡有两只爪子,自然会自己刨食吃。人也一样,来到这个世界上,总有自己生存的办法。
木匠、铁匠、石匠、银匠、画匠、泥瓦匠、油漆匠……三百六十行的匠人们用他们的手艺为人们的传统生活带去方便,也用他们的手艺赚钱养家,保障了一家人的衣食住行。
在他们中,木匠和铁匠算是极重要的了。姑娘的嫁妆(桌子柜子箱子)、盖房子需要的门窗和梁檩、日常用的桌椅板凳、大车(马车)小车(小翻车)、棺材,连小小的擀面杖,都出自木匠之手。而剪刀、菜刀、铁锅、铁铲、铁勺、肉叉等日用品则离不开铁匠。镰刀、铁锨、犁镂锄耙等农具则是木匠和铁匠共同的劳动成果。
比起木匠铁匠,篮篓匠的技艺算是粗糙的了,但也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以此为生的。母亲说:“编篮窝篓儿,养活几口儿。”篮篓匠的地位虽不高,但他们和木匠铁匠一样,也是用自己的手艺养活了一家几口儿。
立秋后,树叶飘零,到了篮篓匠拿着镰刀去田野里采集编篮窝篓材料的时候了。编篮窝篓儿的材料一般有柳条、荆条、白蜡条,篮子提手(俗称“篮系儿”)一般用榆木和柳木。如果编比较粗糙的篮篓儿不必剥皮,如果做比较精致的篮篓儿就要趁刚采集过的材料还湿润的时候剥皮。为了保持材料的柔韧,采集到家后要把它们埋起来,随用随取。材料备好后,漫长的冬天和年后的初春就闲不下来了。
编篮窝篓儿并非易事,六七十年代的冬天很长也更冷,但他们凭着自己的韧劲儿和内心的笃定硬是把零散的材料变成成品,陪伴他们的是冬天的地冻天寒和年后的春寒料峭。年前年后他们会带着自己的篮篓儿到集市和庙会上出售,换得辛苦钱,让家里的油盐酱醋、日常用品、孩子的学费新衣有了着落。
三百六十行,无论是人们眼中地位比较高的木匠铁匠,还是不能与木匠铁匠相提并论的篮篓匠,只要吃苦耐劳,都会让一家人的生活越过越好。
在我三四岁的时候,我母亲曾经编过两三年的坐垫。材料是玉米皮,是出口日本的。母亲先是到十八里河供销社参加了简单的培训,培训中讲明了制作方法和步骤以及需要的花型,末了每人领一个样品回家。玉米皮一层层撕下来后,喷上水,放到大缸里,缸的中间留有中空的空隙。取一块硫磺放到碗里,点燃硫磺,放到缸中间的空隙中,然后把缸蒙上,玉米皮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变白。把变白后的玉米皮撕成比韭菜叶宽一些的条状,纺成线绳粗细的经。奶奶帮母亲撕玉米皮,比我大五岁的姐姐能帮母亲纺经。编坐垫有一个方形的木质模具,有一组对边订上小钉子,两个小钉子间的距离不足一寸,钉子的头儿需要去掉。之后就把纺好的经线在两边的钉子上有规律地来回绕,接下来就是编花样了。编坐垫是在冬天和春天农闲的时候,母亲晚上也不肯歇息。她把煤油灯挂起来,在昏黄的灯光下不知疲倦,她身边睡着小小的我。半夜醒来看到母亲在编坐垫,我是有这样的印象的。每月的五号和十号,父亲会带着母亲编的坐垫拿到供销社,编坐垫的人不少,大家排着队接受检验。检验合格的留下,检验不合格的不收。母亲编的坐垫从未被拒收过,后来她还编过杯子垫。收入虽不高,但后来盖的新房竟也出力不少。
时过境迁,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匠们的手艺不再为大多数人所需要,有的技艺便逐渐失传了。包括篮篓编制在内的传统技艺如今成了要抢救和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在扶持非遗传承项目,支持非遗传承人。有责任心的非遗传承人也在尽心尽力为传承奔忙,他们的努力,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绽放出了新的生命活力。
俺妈说(十)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句话不光是我母亲说,恐怕是妇孺皆知吧!
把人比喻成铁,把饭比喻成钢,再硬气的铁也比不上更硬气的钢,再硬气的人也需要更硬气的饭才能使自己更强。一顿饭错过就能引起心慌等身体的不适,强调了饭对人的重要性。
小时候听奶奶讲过河南闹蝗灾的事。蝗虫所到之地,像一阵风过,天都阴了似的,太阳也看不见了,拿着口袋逆风兜一下就是半袋子蝗虫。蝗虫落在庄稼地里,瞬间庄稼地里就只剩光秃秃的杆儿,叶子全无了。人们没吃的,就吃蝗虫吃树皮吃草根吃观音土。电影《一九四二》讲的就是1942年的那次大饥荒。大饥荒中,一百多万人死于饥饿和饥饿引发的疾病。为了活命,几百万人拖家带口背井离乡奔上了逃荒路……
父亲说,1959年至1961年是三年自然灾害之年,新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落后,无法抵御各种灾害,全国粮食减产,人们吃不饱饭……
没饭吃的年代想饭吃,有饭吃的现在老有些人不吃饭。忙碌的人顾不上吃饭,减肥的人节食不吃饭,懒惰的人宁愿不吃饭,生气的人不想吃饭,生病的人吃不下饭……不吃饭怎么能行呢?毕竟“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啊!
忙碌的时候顾不上吃饭。不可以!饭要一口一口吃,活要一件一件干。吃饱了饭干活会事半功倍,相反饿着肚子干活有可能事倍功半。忙起来了不吃,忙完了没有饥饿感了或者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毫无规律的饮食,会让肠胃受损,身体状况会逐渐变差,身体变差后做起工作将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减肥的人节食不吃饭。不可以!“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说的是楚灵王喜欢他的臣子腰身纤细,为得到宠信,大臣们都节食减肥,饿得头昏眼花,有的人甚至不吃,最后活活饿死了。为了所谓的美丢失了性命,多不值得。现在的人也多以瘦为美,节食就成了减肥的途径之一。殊不知这样的减肥方法极易反弹甚至会患厌食症。合理膳食和运动才是健康减肥的法宝。
懒惰的人宁愿不吃饭。不可以!早上因为贪恋被窝的温暖,不得不起的时候匆匆洗漱,根本没有时间吃早餐,整个上午饥肠辘辘。因为不想动手做饭,随便吃点零食喝点饮料去敷衍自己的肠胃,不利于吸收也容易引起营养不良。零食毕竟是零食,偶尔为之的食物,岂能当正餐?
生气的人不吃饭。不可以!不管是什么原因生气,一些人总爱用不吃饭来表达自己的无奈、悲伤、愤怒、痛苦……这分明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该吃吃,该喝喝,有事儿别往心里搁”。无论发生什么,不要虐待自己身体。
生病的人吃不下饭。不可以!病人更需要补充能量来抵挡疾病的侵袭。哪怕是没有胃口,也一定要尽量地多进食。茶不思饭不想只会让病体雪上加霜。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爱自己,从好好吃饭开始。只有好好吃饭,才能拥有钢铁般强健的体魄。有强健的体魄,才有能力去爱亲人爱朋友,才有精力去做想做的事情。
俺妈说(十一)
—— 一顿省一口,一年省一斗
大概是2008年吧,那年去杭州学习,一次在餐厅午餐,同行的同事一碗米饭吃不下了,准备剩下。我告诉她:“这碗饭从种下到端到今天的餐桌上,它们经历了种子萌芽前的黑暗恐惧,经历了出苗后严格的精挑细选,经历了风吹日晒中的执著坚守,经历了丰收时的刀割之痛,经历了脱壳时的涅槃重生,经历了蒸锅中的高温煎熬……终于它们在今天和你邂逅了!为了今天的相遇,它们付出了那么多,它们容易吗?它们含情脉脉看着面前美丽端庄、知书达理的你,觉得为你经历苦痛并最终牺牲自己也值得了。而你这么不解风情这么决绝,竟然想就这样轻易放弃了它们。你的放弃意味着它们将和剩饭剩菜为伍,米生至此悲哀收场呀!但如果你不放弃它们,它们虽然牺牲了自己,但死得其所,死得光荣和伟大呀!”一番听似调侃的话让同事打消了不吃那碗米饭的念头,最终一粒都没剩。后来我写了一篇文章——《尊重每一粒米》。尊重每一粒米,也是尊重从种子到米饭,期间所有劳动者的努力。
母亲说过:“一顿省一口,一年省一斗。”做饭的时候把握好量,不要做的超过吃饭人的食量,去饭店吃饭的时候也要依据人的多少决定点菜的多少。餐桌上的饭不要轻易浪费,要尽量吃完。任何食物,吃得再多不足惜,浪费得再少不应该。哪怕是一顿能节省一口,一年下来也能积少成多变成不可小觑的一斗。
明末清初朱柏庐的《朱子治家格言》中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句。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饭时,都要想想它们的来之不易,它们饱含着人力的辛苦和能源的消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脍炙人口的一首诗。如果家里有小孩子,作为父母,我们更应该以身作则,让孩子从父母的表率中理解诗意并向父母学习。
珍惜粮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记得有一次在河南省实验幼儿园的校外基地活动时,餐前张秋萍园长带大家像平时小朋友饭前那样说《感恩词》。每一餐,哪怕是我们不像小朋友那样说出来,我们也应当在心里默默感恩,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农民辛勤劳作,感恩各个环节加工制作者的付出……
珍惜粮食,是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也是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家做饭,材料要买;在外吃饭,更要付钱。总之,一粥一饭都饱含着劳动者的辛苦,也饱含着自己赚钱的辛苦。母亲开辟的小菜园里四季都有时令蔬菜,每次去我都会带一些。前几日母亲为我拔萝卜的时候,萝卜缨还留在上面,我不舍得扔掉,但萝卜缨炒菜不太好嚼,做早餐的时候我就把萝卜缨在料理机里打碎,做成了绿色的鸡蛋菜饼,绿莹莹的蔬菜饼,好吃又营养。我把一般人都会扔掉的萝卜缨做成了饱腹的蔬菜饼,无形中便节省了其它的材料。“一顿省一口,一年省一斗”就不再只是一句空话,而是勤俭节约的习惯和美德。
珍惜粮食,是珍惜自己的福报。惜福,福气才会细水长流。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