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文库 > 2019作品 > 详细内容
笔会作品集745(齐云轲专辑)
发布时间:2019/12/19  阅读次数:992  字体大小: 【】 【】【
  

笔会作品集745(齐云轲专辑)

(汝南县教育局 齐云轲 专辑 7篇)

  

战国名将乐毅开了逃跑亦是爱国表现的先河?

战国名将田单缘何被他忠心捍卫的齐国卖给了赵国?

战国名士那么多,为何唯独鲁仲连被后世誉为真国士?

战国名士唐雎,为何被视为神一样的存在?

子之为王:一场浪得虚名的禅让闹剧祸乱了一个国家

燕昭王为了报仇雪恨,发动五国合纵灭齐竟然是为秦国做嫁衣?

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实际上是九国联军,因为里面有中国汉奸军团?

    

战国名将乐毅开了逃跑亦是爱国表现的先河?

乐毅,是战国中期的一代名将。由他发起的合纵攻齐运动,对战国格局走向和列国形势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基本上决定了战国后期的天下局势。

一、名门之后

乐毅,是名门之后。他的祖上是乐羊,魏文侯时的名将。乐羊曾率兵攻伐中山国,中山国都城守将为乐羊之子乐舒,劝父亲罢兵。乐羊不听,指挥军队大举攻城。中山国为阻止乐羊攻城,将乐舒抓起来,威胁乐羊,若不停止攻城,就杀了其子。乐羊不为所动。

见此,中山国杀了乐舒,并做成肉羹送给乐羊。乐羊强忍着伤痛和愤恨,将肉羹吃完,部众为之感泣。而后,乐羊带领魏军连续奋战,又在吴起的支援下,用了近三年的时间,灭掉了中山国。

魏文侯为表彰乐羊的功勋,就将其封在了中山国旧地。此后,乐羊的子孙就在中山国旧地安家落户了。中山国被魏国灭亡二十五年后,在中山桓公的带领下,奋起反抗魏国的侵略,又复国了。

就这样,乐羊的子孙从魏国人变成了中山国人。赵武灵王时期,经人举荐,乐毅到赵国做官。后来,赵武灵王出兵灭掉了中山国,乐毅正式成为赵国人。

但是,乐毅在赵国做官没几年,就发生了沙丘之乱。之前跟随赵武灵王的许多大臣,害怕被殃及,纷纷逃走,乐毅又逃到了不是祖国的祖国——魏国,成为魏昭王的大臣。

一次,魏国派乐毅出使燕国,他被胸怀大志的燕国君主燕昭王的诚心所打动,决心留在燕国,辅助燕昭王成就一番大业。

就这样,乐毅又成了燕国的大臣:亚卿。

二、合纵攻齐

燕昭王决心中兴自己的国家,就筑起黄金台,招揽天下贤才。燕国的衰落与子之之乱有关。子之本为燕国相邦,迷惑燕王哙学习尧舜禹,行禅让,将王位禅让给他,引起国内大乱。

齐国以为燕国除乱臣的名义出兵,纵兵杀入燕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导致正在发生斗争的子之和燕王哙之子太子平均被杀害,燕国的乱局愈加严重。

正在此时,赵武灵王将在韩国做质子的燕国公子职迎接到赵国,立为燕国新君,送回燕国即位,是为燕昭王。燕昭王即位后,发誓报仇。

在众多贤臣的辅助下,燕昭王很快将国家治理的安定兴盛,积蓄了物力财力。乐毅决定与苏秦一道,积极发起合纵攻齐运动。

齐闵王田地也是一位乱世枭雄,他在位期间凭借着繁荣的经济实力和强盛的军事实力,将周围的楚国、魏国击败,拓土千里,还灭掉了宋国,嫌弃王位不够符合身份地位,就称帝了,号东帝,目空一切、骄傲专横。他由着性子胡作非为,却害苦了齐国百姓,弄得上下离心离德、民怨沸腾。

乐毅发起的合纵攻齐运动,得到了列国的积极响应。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乐毅率领着燕、韩、赵、魏、秦五国联军,浩浩荡荡杀向了齐国。

五国联军与齐军在济水西畔打起来了。结果,齐军毫无悬念的败下阵来,五国联军持续深入齐国境内,兵锋直逼临淄城。

乐毅见齐国已经是强弩之末,就让其他四国军队回国,自己率领燕军攻破了临淄城。齐闵王吓得四处逃窜,最后被打着救援齐国旗号的楚国大将淖齿所杀。

乐毅将齐国历代君王搜刮的财宝悉数运回燕国,燕昭王很高兴,封他为昌国君。乐毅继续在齐国攻城略地,想彻底灭亡齐国,但又不打算仅仅依靠武力,就在齐国轻徭薄赋,发展经济,恢复生产。

可是,历史并没有给他太多的时间。不久,燕昭王崩殂了,燕惠王继位。燕惠王在做太子的时候,就对燕昭王重用乐毅这个外国人很不满,与乐毅的私下关系也很不好。恰巧此时,齐国大臣田单又派人来煽风点火,说乐毅之所以不愿意立马灭亡齐国,是想在齐国收买人心,然后做齐国的王。

燕惠王大怒,派骑劫去齐国替代乐毅做上将军,令乐毅返回燕国。乐毅知道自己与燕惠王关系不好,害怕回去被报复,就不顾老婆孩子还在燕国的事实情况,径自出逃赵国去了。

骑劫到齐国后,被田单击败,燕军损失惨重,被迫逃回燕国,由乐毅、苏秦发动的合纵攻齐运动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齐国从此再难复兴,从强国的位置上被拉下来了。

战国七雄中,开始是魏国强大,后来楚国、齐国迎头赶上,秦国也因商鞅变法而强大,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的变革推动下,也走上了富强之路。后来,楚国、魏国衰落,齐国经过这次折腾,也没落了,剩下一个赵国,无法单独与秦国抗衡,造成了秦国的独大,为其最后统一天下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所以说,乐毅和苏秦发起的五国联军合纵攻齐,最大的受益者不是燕国,而是秦国。

三、老死赵国

乐毅逃到赵国,受到了赵惠文王的热烈欢迎,被封为望诸君。燕惠王因骑劫之败,明白自己错了,又想请乐毅回燕国去。

乐毅思虑再三,向燕惠王回了一封信,就是著名的被后世称为《报燕惠王书》,委婉的表示不愿回去的意思,同时表明心迹:决不会做损害燕国利益的事儿,请燕王万可放心。

见此,燕惠王以乐毅的儿子乐间继承昌国君封爵,善待乐毅的子侄们,好让乐毅对燕国有所牵挂,难以割舍。

而乐毅也不是无情的人,此后经常往来于燕、赵两国,两国均以其为客卿。他成为燕、赵两国发展友好关系的使者和纽带。此后,燕、赵两国得以维持了二十多年的和平友好关系。

四、逃离与爱国

从长远看,乐毅选择主动逃离燕国是对的。因为他若是直接回国,说不定真会遭到一直与他有宿怨的燕惠王的打击报复,作无谓的牺牲。而他逃走了,等到骑劫那边败了,而且是惨败,燕惠王才明白他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心生悔意,想请他回去。而他的逃离燕国,就构不成叛逃了,也算是爱国的表现。

正因为乐毅的模范带头作用,后来许多爱国者也以这种方式来表达他们爱国之情。比如田单,在齐国受到排挤后,也逃到了赵国。后来,齐王明白了他的忠心和重要性后,又派人来请其回去。

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后,担心哥哥魏王不肯原谅他,便在赵国不走了。后来,秦国大军压境,魏王只好派人来请这个弟弟回国,挂帅迎战。

廉颇也是受了这些人的启发,在攻击来替代他的乐乘后,怕赵王怪罪,就逃到了魏国。后来敌军压境,赵王想请这位老将军回去御寇迎敌,就派人去请其回国。只是,由于奸臣郭开从中作梗,廉颇未能真正回到赵国重新上战场为国杀敌,最后,在楚国郁郁而终、死不瞑目。

  

战国名将田单缘何被他忠心捍卫的齐国卖给了赵国?

田单,是战国中后期的一位名将。他在五国攻齐后,辅助新君,招兵买马,保家卫国,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但就是这样一位有大功于社稷的名将,为何被齐国卖给了赵国呢?

一、乱世发迹

田单,与齐王同宗,只是到他这一代,与当时的齐闵王血缘关系已经十分的疏远了。

他没资格站在朝堂上,直接为社稷民生献言献策,只能在基层做一个市场管理人员,换言之,只是混口饭吃。他比后来的刘皇叔刘备年轻时卖草鞋强了些,虽然没能当个官,但他是一个小吏。刘备虽自称是汉室宗亲,但到底是不是谁也说不清、不敢充分肯定,毕竟东汉末年距离汉景帝时代已经过去了三百多年。

如果时光静流,就这样匆匆而去,人的一生几十年一晃即逝,那么,田单极有可能会被历史烟尘所掩盖,不为世人所知。他幸运的是,赶上了一个乱世,这个国破家亡的时代,于他来说或者是幸事,但是对于广大的齐国臣民们来说,则是灾难了。

此乱世,始作俑者是齐闵王田地。按说这厮也是一个能人,凭借着齐威王、齐宣王等历代先王留下的坚实国基,即位后,不怎么励精图治,也能做个守成之君、太平诸侯,吃喝玩乐不愁。只是,田地却不满足于现状,一心要开疆拓土,功盖先祖,彪炳千秋。

于是乎,齐国在田地这厮的“英明”领导下,仗着财大气粗,今儿打这个国家一顿,明儿欺负那个诸侯一番,顺手牵羊再抢点儿城池、土地、子女、玉帛之类的。威风有了,油水有了,尊严也有了,当然了,功勋似乎也有了,可是普通民众的负担却重了,他们开始怨声载道了。

对齐闵王不满的不光有齐国人,还有其他诸侯国的人,尤其是燕国人。燕国人不会忘记子之之乱时,齐宣王以为燕国除乱的名义,派匡章带军杀入燕国趁火打劫,害死了他们的太子平,抢走了许多财物,杀害了数以万计的民众。

燕昭王即位后,奋发图强,一心要杀入齐国复仇。在一帮子能臣辅佐下,燕国得以中兴,很快发动了五国联军,合纵攻齐。

五国联军在济水西畔大败齐军,而后一路杀向临淄城。齐闵王四处逃命还来不及,哪还管什么的百姓的死活。在这个时候,田单被推上了历史舞台。

二、勠力复国

乐毅率领的燕军是五国联军的主力,很快占领了齐国的大片领土,最后只剩下了莒、即墨两城还在抵抗。莒,因为齐闵王在那,又有着楚国援军支持,坚持很久没有被攻破。但后来楚将淖齿杀死了齐闵王,企图自己做齐王,导致城内人心不稳。

即墨在当地卿大夫的主持下,守城也在艰难的坚持着。不久,主持城务的卿大夫出战被杀,城里人立刻没有了主心骨,顿时乱起来了。这时候,有人推荐田单接班,原因是最初逃跑时,他让族人去掉车轴末端而用铁笼包裹,车子没有散架,他们没有在混乱中被敌人俘获。所以,大家一致认为田单有脑子,应该被推举。

虽然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意味,但田单并没让大伙失望。他自命为将军,开始负责城防,加固城墙,训练民兵,时刻关注敌人动静。

不久,燕昭王崩殂,乐毅与新立的燕惠王不睦,被罢免上将军后逃到赵国。骑劫带领燕军来攻即墨,他闭门不战。

为了给围城中的人做好思想工作,田单下令臣民们吃饭时必须先祭祀祖先,空中的鸟儿闻到饭菜香味,纷纷围过来落下。他对人说:“看到了吗?这些神鸟来相助咱复国了。”他又让一个士兵做神师,格外礼敬,迷惑臣民。

为激起臣民们对燕军的仇恨,他宣言:“齐国人最怕战败被割鼻子了。”城外的骑劫听说了,配合的很好,抓到齐国人,无论是兵是民,一律割掉鼻子。

田单又宣言:“齐国人最怕先人坟墓被挖掘。”骑劫那边又赶紧配合,将城外的坟墓挖开,收拢柴草,焚尸灭迹。

这样一来,即墨人又气又怒,擦干泪水,决意死战到底。

于是,田单便摆开了火牛阵:收得城中黄牛千余头,为其穿上红衣服,身上画五彩缤纷的龙文,将短刃绑在牛角上,尾巴上系着浸了油脂的芦苇草。夜里,城中主动凿开城墙数十处,将牛尾点火,放出城,直奔燕军大营而去,五千壮士紧随其后。

一条条火龙刺进了沉静中的燕军大营,烧死、牴死、刺死无数睡梦中的士卒,上将军骑劫被杀,燕军惨败,从此败得是一发不可收拾。

田单率军策马奔腾,一路收复被燕军占领的所有齐国城池,还将楚国势力赶出去,恢复了齐国全境,将齐闵王的太子法章迎回临淄城,正式即位,是为齐襄王。

田单勠力复国,为国家做出了不朽贡献,有大功于江山社稷,被封为安平君。

三、逃奔赵国

田单在齐国位极人臣,难免会被人妒忌,后被人排挤,齐襄王也不为他说话,在齐国无法立足,便逃奔到了赵国。

田单的到来,赵惠文王也是欢迎的,与欢迎当年乐毅投奔一样。据说为了酬谢齐国,赵王奉上了两国边境的三座大城和一些小城,共五十多个。意思是,田单以后是我赵国的人了,齐国不能再对他有啥想法了。看,这些大小城池就是他的身价,我们不是白要你们的大将军,是用城池换的。换句话说,是等价交易,买的。那么,对于齐王呢,便是将自己的大将军给卖出去了。

事实证明,赵王花那么高价钱从齐王手里“买”田单,有点儿不值,因为让其出征,去攻打燕国,才为赵国拿下了三座边境小城。

赵王出“钱”向齐王买田单的说法尽管真实性值得怀疑,但至少说明一个问题:田单的治军理政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若是真的从齐国被挖走,对于齐王和齐国来说,绝对都是莫大的损失,会让齐国人追悔莫及的。

后来,平原君失策,被临时罢相,赵惠文王将相印收走,授予了田单,让其担任赵国的相邦,封为都平君。田单显然不太乐意,不久还是辞去了相位。

他心中念念不忘的,应该还是齐国。

过了不久,据说是在君王后的劝导下,齐襄王良心发现,又派人去迎接田单回国。田单回到齐国后,不计前嫌,一如既往地效忠国家,在史册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战国名士那么多,为何唯独鲁仲连被后世誉为真国士?

鲁仲连,战国中后期齐国人。此公能言善辩、不畏艰难、视富贵如浮云,被后世誉为国士无双。那么,这国士无双一说究竟从何说起呢?

一、邯郸之困

赵孝成王六年(前260),赵国军队在长平战败后,秦军稍微缓口气后,就火急火燎、马不停蹄地深入到赵国境内,且几乎一路奏凯,很快就到了邯郸城下。

之前魏军曾经攻克过邯郸城,霸占赵国国都长达二年之久,使赵国国将不国,蒙受了奇耻大辱,而这回情况就更坏了,因为赵军刚在长平损失四十余万,现在国内能征善战的将士已经不多,面对着气势汹汹虎狼般的秦国锐士,又该如何退敌呢?

在兵临城下的情况下,赵国上下深知已经无路可退,要么战胜退敌,要么战败亡国当亡国奴。于是乎,举国上下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国家动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奋力抵抗。

在国外,平原君发挥自己的政治优势,发起了合纵攻秦运动。不久,他妻子的母国魏国答应发兵支援赵国,让围城中的赵国人看到了些许胜利的曙光。

可是,正当这曙光即将温暖围城中的人心时,突然传来噩耗:魏国决定取消行动,撤兵回国!

这是怎么回事啊?到底是何原因,致使魏王出尔反尔呢?

秦国,还是秦国!秦王向魏王发出了威胁:若魏国救援赵国,待邯郸城破后,秦军将到大梁城去逛逛街。

早已得了恐秦症的魏王,为了眼前的利益,也只好下令领军救赵的将军晋鄙暂时停止前进,救赵的事儿先缓缓再说。同时,他又派出辛垣衍潜入邯郸城,去见平原君,让平原君出面劝说赵王,拥戴秦王称帝,以换回秦军撤军、结束围城之困。

面对着国内的这个烂摊子,平原君悔恨交加,当初兄弟平阳君不让接受韩国上党之地,害怕引火烧身,是自己利令智昏,为了那些城池、百姓,非要怂恿侄子赵王丹去接受那烫手的山芋的。长平之战,损兵折将四十余万,国力大损,元气大伤,现在敌兵杀到国都城下,还往哪里退却?城破之日,即亡国之日也。

辛垣衍如此这般一说,平原君赵胜确实犹豫不决。硬打的话,取胜的把握不大,去劝赵王尊秦王为帝吧,又有点认贼作父的意味,先别说赵王了,就是举国臣民,会干吗?不干的话,虎狼之师兵临城下的围困,如何能解?

正在此时,一个人出现了,来为平原君排忧解难来了,此人便是鲁仲连。

二、义不帝秦

鲁仲连知道辛垣衍来劝平原君,意思是让赵国与魏国一道尊秦为帝,对此,他深以为不然,先问平原君打算怎么办。

平原君不断地摇头叹息,抓耳挠腮的,说了一大堆垂头丧气的话,不知道怎么办才好。鲁仲连见此,提出想见见辛垣衍。

平原君去告诉辛垣衍,说鲁仲连要见他。来劝人家向敌人示好,本来就不是啥光彩的事儿,辛垣衍有点儿心虚,又知道鲁仲连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所以坚决不愿见他。但是,平原君说:“我已经将你来的事儿泄露了。”意思是不见不行了,辛垣衍没有退路了,只好答应了。

鲁仲连与辛垣衍的对话很精彩,在《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有详细记载,最后使辛垣衍信服,放弃了劝赵国尊秦为帝的想法。

鲁仲连先举一个例子,让辛垣衍和平原君知道服侍天子的不易和危险:此前齐威王一直打着尊重周天子的旗号,可是周烈王崩殂后,诸侯去吊丧,齐威王去晚了,被新继位的天子派去使者痛斥一顿,并扬言要斩其足。齐威王听说后大怒,骂道:“尔母婢也!”举这个例子,言外之意是说,你们若要尊秦为帝,以后说不定比齐威王还更加落不到好。

见辛垣衍不服,鲁仲连又举了商纣王用酷刑迫害九侯、鄂侯、周文王这几个诸侯的例子,还有齐闵王到鲁国、邹国胡作非为的事儿,最后总结说:秦王一旦称帝,定会调整诸侯大臣职位,把他认为不好的换掉,换上他认为好的;把他所讨厌的去掉,安插上他的亲信。此外,他还会差遣善于进谗的婢妾,做诸侯王妃妾,要她们住进魏王的宫殿里,真的到那个时候,魏王还能安然无恙不出事吗?而将军您还能仍得到魏王的宠信吗?

在劝说之初,鲁仲连就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对秦王称帝的态度和立场:秦王若是称帝,我就投海而死,决不做他的臣民。

辛垣衍为之折服,绝口不提尊秦为帝的事儿了,回到了魏国。秦军得知后,后撤五十里。

可是,魏王还在犹豫不决,他的恐秦症几乎不可救药。

正当魏王还在犯难时,他的弟弟信陵君等不及了,就自作主张,利用对魏王宠爱的如姬有恩的条件,让如姬帮忙从魏王那窃取到了兵符,又杀掉不服从他的晋鄙,亲自领兵救援赵国去了。

楚国军队也赶到了邯郸城。魏军、楚军于外,赵军开城迎敌,里外合围,进攻秦军,秦军战败逃窜,赵国邯郸保卫战最终取得了惨胜、险胜。

平原君想要加封鲁仲连,为鲁仲连所拒。而后,鲁仲连辞别,悠然而去。

三、一书复土

战国中后期,齐国、燕国之间征战不断。一次,燕军攻克齐国的聊城。聊城人采用攻心计,到燕国散布谣言,说燕军要投降齐国,不打算回国了,燕王很生气,要对燕国伐齐的将领留在国内的家眷进行惩治。

这样一来,燕将害怕被杀,不敢回国,就拼死保守聊城,以作立足之地。齐军多次来收复聊城,皆被击退。

转眼间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聊城还是固若金汤,田单有点急了,就去请鲁仲连帮忙。

鲁仲连得知实情后,二话不说,提笔洋洋洒洒写了一封书信,让人射进城里。

在信中,鲁仲连先是结合齐、燕两国局势,站在燕将立场上,苦口婆心告诫燕将死守孤城是不忠、不勇、不智;又分析他归燕、降齐的不同;最后又引出曹沫、管仲的例子指出“行小节,死小耻”非常不明智,劝燕将放弃聊城。

鲁仲连的分析入情入理,令燕将心生绝望:回燕国,很有可能被杀;投降齐国,一年多来,杀了不少齐国人,也有可能被报复而遭到杀害。

最后,燕将得出一个结论:既然横竖都是一个死,与其被人杀害,还不如自裁而死。于是,燕将自刎而死。

燕国主将一死,城内群龙无首的燕军顿时大乱,田单趁机率军攻打聊城,很快就破城了。燕将的担心成为了现实:破城后,齐军在聊城进行了屠城,杀害了所有燕军将士。

因为鲁仲连创造了用一封书信收复一座被敌人占领达一年多的城池的军事奇迹,一时间在天下传为美谈。田单奏请齐王,要给鲁仲连以封爵,却被鲁仲连坚辞不就。

鲁仲连逃到海边隐居起来了。面对唾手可得又被他辞去的富贵,他说:“我与其因得到这些富贵而屈身侍奉于人、受命与人,还不如贫贱而轻视世俗放浪形骸呢!”

与富贵相比,他更想得到的是自由,最后得到了。这也是他与常人的不同之处。

  

战国名士唐雎,为何被视为神一样的存在?

唐雎,战国后期魏国人。此公有胆有识、能言善辩、忠贞于国,为后世所称颂。但是,他的存在和经历却很神秘,被后世视为神一样的人物。

一、舌战嬴政

笔者最先得闻唐雎先生的大名,是在初中时代,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课文,叫作《唐雎不辱使命》。它让笔者永远记住了这位为国尽忠、不畏强暴、坚持正义、不辱使命的爱国志士,纵然时光流逝十多年了,仍然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这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里的《魏策四》。而事实上,唐雎此次去见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劝阻其“以大易小”,推却其“好意”时,魏国已经不复存在了,早已被秦军给灭掉了。安陵,作为魏国的一个封国,对秦国来说,灭亡它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

即便如此,再小的国家也有其主权意识和国家尊严,秦王政的“以大易小”,用五百里地换安陵的五十里地,表面上看是给了安陵君莫大的面子,实际上是想不费一兵一卒就将安陵拿下。这样一来,这“好意”就转换成了莫大的羞辱,比直接出兵灭国还要恶毒得多。

面对秦王政盛气凌人、咄咄逼人的气势,唐雎开口就将其顶了回去:“安陵君的封地是先王赐封的,作为魏王的子孙就应该永远守护着,就是你给一千里地也不换,何况是区区的五百里?”

秦王政见此,有点恼了,就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天子之怒吓唬唐雎,企图将其征服。唐雎相对应的提出了布衣之怒,为秦王政所讥笑:“布衣之怒,不过是取下帽子脱掉鞋,用头撞地罢了。”唐雎针锋相对的驳斥道:“你说的这是庸夫发泄不满的做法,不是志士发怒的表现。”接着,他举出了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例子,告诫秦王政,志士发怒只需要死俩人,就足以天下缟素了,更暗示道:“加上我,就是四个人。今天就是时候了。”言外之意,他也会像前面那三个前辈一样行刺仇雠赴死了,不用挑拣时日了,就今天了。

见唐雎真要拼命了,秦王政惊出一头虚汗,服软了,也明白了安陵小国之所以能存在至今,是因为有唐雎在。

二、早年经历

其实,早在舌战秦王政之前,唐雎就已经登上了历史大舞台,而且演出十分的精彩。

魏安僖王时期,魏国与秦国结好,齐国、楚国联合出兵攻打魏国。此时的魏国早已今非昔比,一个大国来攻打抵御起来尚且吃力,何况是俩国家联合来呢?魏王只好向秦王求援。可是,对于这个朝秦暮楚的魏国,秦王嬴稷却懒得管了,将魏国使者的求援告急国书置之不理、视而不见。

魏国危在旦夕,魏王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正在此时,唐雎主动提出,愿意去秦国劝秦王发兵救援。魏王大喜过望,赶紧拜谢,并派人将其送到秦国。

唐雎对秦王嬴稷说:“魏国作为一个万乘之国,肯西面事秦,作为秦国的东藩,说白了是认为秦国足以作为危急时的依靠。现在魏国危难,秦国若不救援,那么魏王会被迫割地给齐、楚两国,进而联合起来,合纵攻秦,到时候魏国真的也就不劳秦国去救了。秦国失去东藩魏国,又让敌国齐、楚两国得到魏国的土地而更加强大,对大王来说又有什么好处吗?”

听此,秦昭襄王嬴稷如梦初醒,才答应出兵救援魏国,唐雎为魏国立下了一大功劳。

邯郸保卫战结束后,想到赵国会封赏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有可能会得意忘形,唐雎及时给他打下了预防针,提醒他:“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劝说他忘记对赵国的大功,不要居功自傲,而且还委婉的暗示他:你此次出兵救赵,虽说对赵国有大功,但是窃取虎符、杀害晋鄙夺取军队领导权,未经魏王批准,擅自出兵赵国对战秦军,对于魏国来说,是不忠的。所以,作为魏国的罪臣,在赵人面前,你更不能以功臣自居,以增加魏王的反感与愤怒,必须谨小慎微、如履薄冰。

对于如此入情入理的提醒和劝诫,信陵君也只能“谨受教”了。

三、年龄之谜

唐雎在去劝说秦昭襄王发兵救援魏国的时候,按照《史记》中《魏世家》的说法,已经“年九十馀矣”。这件事具体发生在哪一年,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只是插记在魏安僖王十一年(前266年)至二十年(前257年)之间。

可是,后来唐雎为了安陵君又去见秦王政,这之间的时间相差了几十年。咱这里姑且假设一下,就算唐雎去见秦昭襄王是在魏安僖王十九年(前258),他去见秦王政是在秦国灭掉魏国之后。秦国统一战争中,灭掉魏国在魏王假三年(前225)。就算唐雎就在魏国被秦国灭掉的当年去见秦王政的,这之间也相差了整整三十三年。

当初,唐雎去见秦昭襄王时,就已经九十多岁了,又过了三十多年,也就是一百二十多岁了,去见秦王政,几句话下来,就连哄带骗把秦王政吓软了,这确实令人匪夷所思。

一生经过多少血雨腥风的秦王嬴政,竟然被一个一百二十多岁的老人家给吓软了,这真的可能吗?

所以,对于唐雎,后世一直有分歧,认为战国历史上名字叫唐雎的名人,应该不止一个,至少有俩人。去见秦昭襄王的唐雎和去见秦王政的唐雎很有可能不是一个人。但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可能是司马迁弄错了,唐雎去见秦昭襄王的时候远不到九十多岁,事实上可能要年轻的多,所以再过三十来年,又去见见秦昭襄王的曾孙秦王政,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子之为王:一场浪得虚名的禅让闹剧祸乱了一个国家

子之,是战国中期燕国的相,因为利欲熏心,对燕王生出取代之心,虽然巧使伎俩得以如愿以偿,当上了燕国的王,却好景不久,落得个身败名裂、被敌国杀死的悲惨结局。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铺路王位

子之,能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国之相,应该还是很有能力的。他善于揣摩燕王心思,深谙官场阿谀奉承之道,深得燕王欢心。

公元前321年,是燕易王十二年,称王两年后的燕易王崩殂了,太子哙继位,成为燕国的第二位王,史称燕王哙。子之深知燕王哙颇有雄心,特别是企图击败经过商鞅变法正强势崛起的秦国,就着手办这件事。

子之对内搞改革,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对外则团结列国,对邻国保持友好关系,为联合列国合纵攻秦打下基础。

筹备工作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到了燕王哙三年(公元前318年),燕国正式向列国发出国书,邀请列国参与到由燕国主导的合纵攻秦运动中来。

各国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在暗暗的打着。最后,楚、韩、魏、赵四个国家出来响应燕国的合纵攻秦倡议。无论如何,有几个国家能参与,燕王哙的脸上也有些光彩,对于出面操持此事的子之又有了更多的信任与倚重。

于是乎,在燕国的带领下,五国联军浩浩荡荡的杀向了秦国。可惜,这五国联军却被秦军给击败了。由燕王哙提出并主导的此次合纵攻秦运动仿若一场闹剧,刚一开始,没怎么扑腾,就草草的以失败告终。

此后,燕王哙的雄心壮志一落千丈,对于朝政也不再热心,悉数交由子之打理。子之实际上成为燕国的王了。可是,子之却不甘心只当实际上的燕王,还要做名义上的燕王,于是就暗地里继续铺路。

子之与苏秦、苏代兄弟关系很好,又有姻亲。一次,苏代出使齐国后回到燕国,燕王哙问他齐王有称霸的可能不,苏代说没有。燕王哙问原因何在,苏代答道:“齐王对大臣不够信任。”此后,燕王哙更加信任子之,自己甘居幕后,让子之主持朝政。

燕国大臣鹿毛寿劝燕王哙早行尧舜之事,禅让王位给子之,以盛名流传千古,做一代圣主。

被成功洗脑后的燕王哙答应了。

二、君臣易位

燕王哙五年(前316),燕国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禅让大典,燕王哙将燕国的王位禅让给了相邦子之。

子之称王,是战国历史上发生的一件具有重要影响的大事。这件事如果能完全成功,将与田氏取代姜氏为齐王一样,对战国历史走向产生重要的影响。可惜的是,这次禅让,或者说君臣易位,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就在国内反对和外国干涉的内因外因联合作用下归于失败。

燕国姬姓老贵族强烈反对燕王哙禅位子之。燕国自从西周初年召公奭受封于此,到此时已经过去了大约七百年了。七百年来,姬姓老贵族是国君的一家子,享受着特殊的社会待遇,拥有各种特权,早已习惯了被国人供养着。现在倒好,国君换成了子之——国君换了,燕国老贵族不稀奇也不过于反对,但有一个前提是,换的必须是他们姬姓的公子——让一个外人来当燕王,这是燕国老贵族们万万不能接受的。他们肯定要起来反对,坚决不同意将七百年的江山拱手让人!

反对最激烈的是太子平。他作为燕王哙册立的名正言顺的国家储君,是王位的不二继承人。燕王哙纵使真的不想当国王了,要禅位,也应该禅位给他太子平啊,怎么能便宜了一个外人呢?

于是乎,太子平决定动用武力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王位。正在此时,将军市被前来找到太子平,表示愿意助其一臂之力。太子平大喜过望。

齐国的君臣在得知邻邦燕国正面临一场内乱时,知道趁火打劫、浑水摸鱼的时候到了,十分高兴。齐宣王主动向燕国太子平示好,表示愿以举国之力帮助太子平攘除奸臣以复国夺位。

太子平见国内外的势力都支持自己夺位复国,信心满满的,决定一举拿下蓟城,铲除子之势力。

子之为君的第三年(前314),太子平发动了国内数万军民向子之所在的蓟城进攻。市被被太子平委以重任,带领军队向蓟城发动了猛烈进攻。

可是,子之早有准备,布下了天罗地网来对付市被的军队。所以,市被带军连续作战多日,都未能攻破城墙,反而自己这边损兵折将不少,甚至有的士兵见取胜不成就逃走了。

子之这边警告市被:趁早悬崖勒马,若继续不识天时,与国王为敌,只有死路一条。还是举兵杀向废太子姬平,为国家立功,将功赎罪吧。

市被见难以取胜,又不想当他们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就意志动摇了,拉起军队杀向了太子平。

结果,子之这边还没怎么出手,市被与太子平就先打起内战来了。几个月下来,军民殉难达数万人之多。

三、祸乱余波

在太子平最需要齐宣王兑现诺言时,齐宣王按兵不动、坐等着看好戏。

这时候,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大思想家孟轲看不下去了,就去劝告齐宣王:“现在大王去解救燕国臣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到了,燕国军民必然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是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趁火打劫的话,万不可取。天下固然畏惧齐国的强大,但现在大王若背信弃义不行仁政的话,无异是给一个借口让列国来攻击齐国啊!请大王立即下令,出兵燕国,尽早制止暴乱,安定邻邦,与燕国臣民商议,拥立一位新君,是为正道。”

可惜的是,孟子的话,齐宣王未能听进去。在太子平被杀、燕国持续动乱中,子之与反对他的势力两败俱伤后,齐国最终才派出了匡章带领大军进入燕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燕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齐军将燕王哙、子之等人统统杀害,而后,将燕国的宝贝装满了一车又一车,当作战利品,踏着燕国军民的血泪运回国内,给燕国人留下的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

表面上看,齐国成为燕国内乱的最大受益者。而事实上,齐国此次的趁火打劫成为一宗大罪,顷刻间便昭然于天下。这为后来燕昭王复仇、联合列国几乎灭掉了齐国种下了因。当然了,这后来的国家祸乱齐宣王是看不到了。但是,父债子还,这账算到了齐宣王的儿子齐闵王头上。当然了,此乃后话。

相比较于齐国,赵国做的就足够仗义了。赵武灵王没有掺和齐国、燕国之间的杂七杂八的事儿,他直接向韩王要过来在韩国做质子的燕国公子姬职,立为燕国新的国王,然后直接派大军送回燕国即位,是为燕昭王。此外,赵国还帮助燕国平定了祸乱余波,迅速稳定了国内局面,巩固了燕昭王的地位,受到了列国的赞扬和燕国君臣的感戴。

子之称王是典型的过把瘾就死,燕王哙为了当成尧舜般的圣主明君,不切实际的搞禅让,祸乱了国家不说,自家还惨遭不测,不得好死,仔细想想,真是何苦!

  

燕昭王为了报仇雪恨,发动五国合纵灭齐竟然是为秦国做嫁衣?

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燕、赵、秦、韩、魏五国联军,浩浩荡荡杀入齐国,齐国难敌,临淄城被攻破,齐闵王被楚人所杀,被称为东海蛟龙的齐国几乎被灭。燕昭王得以报仇雪恨,可是这样将齐国打得几近灭亡,对燕国来说真的是一件大好事吗?

一、燕齐结仇

燕昭王姬职,是燕王哙的儿子,太子姬平的兄弟,在父亲在位时被送到了韩国做质子。

燕王哙的父亲燕易王首次称王,是燕国的第一位王,燕王哙是燕国的第二任国王。即位后的燕王哙颇具雄心壮志,一心要效仿圣君尧舜,做一代雄主。

当时,列国中秦国强势崛起,使各国诸侯隐隐不安,感受到了威胁的存在。燕王哙野心勃勃的,要与秦国一战,尽管他母亲是秦国公主、秦孝公的女儿,而当时的秦惠文王是秦孝公的儿子、燕王哙的舅父。

燕王哙重用子之为相,发起了合纵攻秦运动,有楚、韩、魏、赵四个国家出来响应燕国,就一起向秦国杀去,结果被击败,狼狈逃回。此事对燕王哙打击很大,此后就将政事交付子之等人打理,自己当甩手掌柜,做名义上的燕王。

在几个宠臣的撺掇下,他竟然异想天开的学起了尧、舜、禹,搞禅让,将自己的王位禅让给了子之,导致君臣易位,引起国内外一片哗然。国内的老贵族与子之一派的新兴贵族势力之间的矛盾顷刻间被激发起来,很快便爆发了武装冲突,造成了内战。

当时齐宣王眼看着燕国乱起来了,就想趁火打劫,于是就派人联络将子之恨得咬牙切齿的太子平,极力鼓动他起来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王位,并表示齐国愿意以举国之力帮助他复国。

于是,太子平就联合更多反对子之的人向蓟都发起了猛烈攻击。

可惜的是,太子平的盟友市被将军对蓟都攻打了好长时间未能攻破,反倒是自己这边损兵折将不少,加上子之那边威胁加利诱,最后竟然倒戈,率军向太子平发起了进攻。

齐宣王见燕国乱成了一锅粥,派出匡章以救援燕国太子平的名义发兵,杀进了燕国。结果,燕王哙、太子平、子之等人以及燕国军民数万人皆因战乱丧生。而充当救世主的齐军,却趁乱在燕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将燕国王室、臣民们的积攒的无数财宝装成一车又一车,作为战利品拉回了国内。

从此,两国算是结仇了,深仇大恨。

二、矢志报仇

燕昭王是在国内纷乱中踏着燕人的血泪继承王位的。

作为燕国的邻国赵国,见齐国趁火打劫,十分不满,仗义的赵武灵王向韩王提出了要求:将在韩国做质子的公子姬职送到赵国来。韩王与赵王是姻亲,关系不错,都很同情燕国,于是就把姬职交给了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派军队将姬职送回燕国,立他为新的燕王,是为燕昭王。而后,赵国帮助燕昭王将残留在国内的齐军赶出去,剿灭了国内的乱军,清除了子之的残余势力,迅速稳定了局面。

燕昭王背负着国仇家恨,矢志复仇灭齐。他拿出诚意,招贤纳士,给予这些人才较高的社会地位,与他们一同治理国家。乐毅、剧辛、屈庸等人相继投奔而来,为燕国朝堂增添了新的生气。燕昭王还拜大学者邹衍为师,修建一座碣石宫,供他居住讲学。

人才济济的燕国,很快在燕昭王的带领下恢复了生机,国力有所提升。燕王派大将秦开大破东胡、朝鲜、真番,开疆拓土至辽东,扫除了进攻齐国报仇的后顾之忧。

燕昭王在默默的瞅机会复仇。而齐国那边,齐宣王死后,继位的齐闵王却倒行逆施、妄自尊大,将国内搞得一团糟,还要与秦国争锋,自称东帝,灭掉宋国。

燕昭王卧薪尝胆二十八年后,发起了合纵攻齐运动。这次,战国七雄中,除了楚国,都参与了。五国联军在乐毅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的杀入齐国。

齐军固守济水一线,与联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可惜的是,齐军还是被五国联军给打垮了,死伤无数,残军丢盔弃甲、四散逃出。

燕昭王亲至济西战场犒劳将士,并封乐毅为昌国君。

之后,燕国厚赏秦、韩两国军队,并遣其归国;以赵军进攻河间,魏军攻取齐国占领的宋国之地;燕军则直捣临淄城。

齐国残军不是燕军对手,齐闵王只好弃城逃窜。

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乐毅率领的燕国军队顺利进入临淄城,齐国基本上算是灭亡了。乐毅着力整饬军纪,严禁燕军骚扰百姓,祭拜管仲、封赏齐国贵族爵位,废除暴政、刷新吏治,致力于收拾民心、安定局势。

而后,乐毅率军去攻取齐国其他地方,两年下来,只剩下了莒和即墨两城尚未攻下。而在此之前,惹得天怒人怨的齐闵王已被楚国人给杀了。

三、攻齐后果

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燕昭王崩殂,太子继位为燕惠王。

燕惠王与乐毅关系不睦,又听信齐国田单散布的谣言,做出了令亲者痛仇者快的傻事:以骑劫代替乐毅去经营齐国,让乐毅回国。

乐毅哪里敢回燕国,就直接逃到了赵国。

不久,田单带领齐国军民发起战略反攻,骑劫被杀,燕军被齐国人赶出去了,狼狈逃回燕国。

燕军从势如破竹杀进齐国复仇,到被齐军击败狼狈逃回来,前后仅仅五年时光。

骑劫败死,五国联军攻击齐国取得的战果顷刻间化为乌有,愣怔半天,清醒过来的燕惠王,知道自己错了。于是,他就写信给乐毅,希望他回国,继续辅佐他。

可是,在赵国备受尊崇的乐毅,又怎么能再回到燕国效力呢?

燕惠王让乐毅留在燕国的儿子乐间继承昌国君爵位,加以重用,以此来感化乐毅,并默默的为自己的不明智行为向乐毅致歉,向燕昭王请罪。

乐毅也十分感慨,难忘燕昭王与自己融洽和谐的君臣关系,此后经常往来于燕、赵两国之间,为促进两国睦邻友好关系做出了积极努力。

若从当时情况来看,燕昭王几乎灭掉了齐国,导致齐闵王在走投无路时被楚国人趁火打劫杀害,的确算是报仇雪恨了。但若从长远来看,燕国的几乎灭齐的行为却是非常不明智的。因为当时齐国独霸东方,国力强盛,是为数不多的足以堪与秦国匹敌的大国,若能一直强盛地在那立着,会给秦国灭掉六国统一天下造成巨大的阻难,为列国合纵攻秦提供巨大的潜力支撑。

可是,五国联军合纵攻齐,几乎灭掉了齐国,齐国虽然最后得以成功复国,但是强盛的国力却一去不复返了,从一个强国退居二流小国、弱国,再也没有能复兴起来。齐闵王后的齐襄王、齐王建二位国王,对列国联合起来几近灭齐的行为充满了敌意,除了不再参与列国合纵攻秦运动之外,还小心翼翼地侍奉秦国,一心与秦国结好,以得到暂时的苟且偷安。后来秦王政统一六国时,齐国对于列国的求援置若罔闻,关起门来享受自家那难得的清静与平安,只要战火烧不到家门口,其他国家的存与亡与我何干?

所以说,燕昭王发起的五国联军合纵攻齐运动,将齐国以重创,燕国得到的是报仇雪恨的眼前利益,秦国得到的是在统一战争中减少了一个强大阻力的长远利益。这样看来,秦国于合纵攻齐中受利最大,而燕国颇有点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意味了。

  

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实际上是九国联军,因为里面有中国汉奸军团?

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由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大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组成的八国联合军队进犯北京城,直捣大清帝国的心脏。

当这些侵略军耀武扬威地践踏在京城的街道上时,留心的中国百姓竟在这群队伍中发现了自己的同胞——中国军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中国军团的建立

英国殖民者很有超乎常人的智慧,那就是充分利用殖民地的一切来为我所用,包括殖民地的人。早在19世纪中叶,英国殖民者就在他们占领的印度征召当地人扩充军队,然后拉到国外去发动侵略战争。

我们常在以晚清或民国为历史背景的影视剧中,发现缠着大红头巾的印度兵,或是打仗的兵,或是所谓的巡捕。这些印度兵,多半是印度锡克人,缠头巾是他们的习俗。

这些印度兵在英国人眼里充其量只是炮灰或走狗而已,打仗的时候让他们冲锋在前挡子弹,有啥好事却想不到他们。一旦出现了违反军纪或得罪当地政府非得处理人的时候,印度兵又往往扮演了替罪羊的角色,被他们的主人英国佬当众执行绞刑或枪决,以给对方一个“满意”的交代。

当然了,这些印度兵在被侵略者面前,比如在中国的地盘上,却是一副十足的大爷派头,欺负起老百姓来毫不逊色于真正的英国佬。这时,他们似乎已经忘了自己也是英国殖民者的受害者了。

鸦片战争以后,以英国为代表的殖民者开始堂而皇之、有恃无恐的踏进中国的土地,将在印度招兵买马的成功经验带到了中国。

19世纪末,英国人在“租借”的中国山东省的威海地面,招募当地一贫如洗、年轻力壮的汉子,组成了被后来称为中国军团的队伍。当地饿得饥肠辘辘的汉子,像许多中国人一样信奉着“有钱便是爹、有奶便是娘”的传统信条,也不管什么汉奸不汉奸了,对他们来说填饱肚子才是第一位的,比啥都重要,走进了英国的军队中,接受军事训练,以便后来为他们卖命。

这支中国军团装备上很精良,基本上英国佬有的武器,他们都有。还有就是,军队的教官都是真正的英国人,传授的技能应该也是地道的英国特色。

但是,与中国军团一同操练的却是戴着头巾的印度兵。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英国佬规定中国兵也必须与印度兵一样缠头巾,因为这是他们特有的军装,与印度兵一样。别扭了老半天,中国军团的人也只好服从了。

这支中国军团各兵种一应俱全,什么长枪队、机枪队、火炮队、骑兵队、步兵队了,都有。

二、派上用场了

英国佬不会做赔本的买卖,中国军团里的中国士兵们也没有享几天清福,就被派上用场了,因为山东地界上闹义和拳了。

山东,是义和拳运动重要的发源地,但是威海这一带的义和拳动闹得却不怎么欢,因为中国军团发挥了作用。在英国佬的指挥下,英军中的中国军团扛起外国的先进武器,将枪口、炮口对准了自己的同胞们(或者说山东老乡们),毫不留情地开火了。

义和拳战士虽然一直号称有刀枪不入的神功,但是在真刀真枪面前还是被破灭了“神话”,血肉之躯挡不住洋人的枪炮,很快就败下阵来,腿快的逃窜,腿慢的也就捐躯了。

随后,中国军团跟着英国人北上,加入到西摩尔麾下,参加了进攻天津和北京城的战斗。这一次,身在八国联军中的中国军团不仅跟山东老乡们作战,还与清朝的正规军打起来了。

若在以往,这些土生土长的中国汉子哪有这胆子跟自己的政府军作战啊!打自己的政府军,这不就是明摆着造反吗?那可是要株连九族的十恶不赦大罪啊!

可是,现在他们不怕了,因为他们现在不归清朝政府领导了,而是英国军队了;尽管在英国佬那,根本没有把他们当做英国士兵来对待。

从一些参战的英国军官的笔记来看,这些中国人作战勇猛,打得很不错。据说,在打天津城的时候,他们连续攻占了几个军火库,为英国侵略军迅速占领天津城立下了大功一件。后来,英国方面,专门制作了一种带有天津城标志的徽章,作为中国军团的徽记,对奋力攻打自己同胞的中国兵进行表彰。

三、对谁的羞辱

据统计,八国联军中的英国兵共计3000人,其中中国军团有400余人,占比13%左右。八国联军中奥匈帝国出兵58人,意大利王国出兵53人。

由此可见,八国联军中的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两个国家出兵的总数才相当于中国军团参战士兵的四分之一。尽管中国军团的士兵们缠着红头巾、穿着外国的军装,但他们身上流的血液还是老祖宗炎黄遗传下的,在骨子里,或者说在根子上,他们还是中国人。

如此说来,侵华的联军叫八国联军不太准确,至少应该叫九国联军。只是这“出兵”的第九个国家,正是被侵略的对象:中国。

用中国人来打中国人,而且还是打中国的首都和太后、皇帝,居然没有什么问题,想想就让人感到悲哀。梳理一下战况,发现这400余人作战时几乎所向披靡,最后只阵亡23人,说明战斗力还是很强的。而同样作为中国人的义和团、清政府军加起来应有数十万人参战吧,却被打败了。

今天,我们反思洋人“以华制华”策略的同时,也应反思一下自己。那时的中国人具有的传统忠君思想应该不再根深蒂固了,对于屡屡被欺负的国人来说,太后、皇帝连自己的命尚且难保、吓得弃城而逃,又如何来保护国家和百姓?纷乱的时势,底层百姓人人朝不保夕,能吃一顿饱饭就不错了,哪还讲那么多忠孝节义?管仲有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诚然也。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英国军队为中国军团阵亡的士兵立碑留念,这让人想起了同样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当时的中国清朝政府出面,为在义和团运动时被杀的德国公使克林德建立了牌坊留念。

这具有戏剧性的对比和不谋而合,是对我们中国的讽刺吗?如果难以回答,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对我们的羞辱!而这羞辱,好像还是我们自找的!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3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