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文库 > 2019作品 > 详细内容
笔会作品集726(齐云轲专辑)
发布时间:2019/10/28  阅读次数:585  字体大小: 【】 【】【
  

笔会作品集726(齐云轲专辑)

(汝南县教育局 齐云轲 专辑 5篇)

  

【故事回忆】

赵幽缪王:史上最标准的亡国之君,是如何亡国的?

赵悼襄王:这个以娼妓做王后的君主,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赵孝成王:一个美梦将国家拖入战争泥潭的奇葩国王

赵惠文王:将国家推上鼎盛治世的一代明君

艾能奇:被遗忘的一代名将

  

【故事回忆】

赵幽缪王:史上最标准的亡国之君,是如何亡国的?(齐云轲)

赵幽缪王赵迁,是赵悼襄王的儿子,战国时期赵国的亡国之君,被后人称为最标准的亡国之君。

一、娼妓之子

赵迁,作为一个娼妓生的孩子,最后得以继承王位,成为一国之君,令人有些不可思议。

赵悼襄王的王后生有一个嫡子,叫赵嘉,即历史上有名的公子嘉。但是,赵悼襄王并不喜欢仁孝的公子嘉,因为他是王后的孩子。有个成语叫“爱屋及乌”,反过来也一样:“恨屋及乌”。对于王后,也许赵悼襄王并谈不上恨,但至少也谈不上喜欢,因为他引以为知己的是娼妓出身的赵悼倡后。

赵悼倡后,原本是秦楼楚馆的风尘女子,因为长得漂亮,被赵国一个王室宗亲看上,买回了家。这之前,身为公子的赵偃就对这女的闻名许久、垂涎已久,只是还没有机会得手。谁知道晚了一步,竟被别人给抢先了。

那个王室宗亲将那女的买回家后,着实也宠爱了一段时间,她也过上了几天好日子。但是不久,那个王室宗亲就死了,苦命的她又没有了依靠。

已经失去一次机会的赵偃,岂能再失去一次?于是,在众人的不解、众臣的反对声中,他还是为了美人铤而走险,不顾一切地将其纳入宫中。

这美人入宫后,自然是十分得宠,后来就生下了赵迁。

赵悼襄王即位后,虽然以嫡妻为王后、嫡长子为太子,但是真正喜欢的却是赵迁和赵迁他娘。王后郁郁而终后,赵王就废黜了公子嘉的太子位,改立赵迁为太子,其母为王后,即赵悼倡后。

二、荒纵之君

赵悼襄王在位九年,赵国国势更加衰落、国家更加贫弱、朝政更加混乱、政治更加黑暗、国难更加危急。

到了赵悼襄王九年(公元前236),赵迁继位成为赵幽缪王时,赵国的国势已经危如累卵、千钧一发。

当时十分天下,秦国已经占了大半。韩国更加弱小,魏国被削去五分之三,楚国自逃亡迁都到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以后,就一直萎靡不振,齐国一直与秦国交好,对于各国提出的合纵攻秦运动不参与、不支持、不合作,燕国自保于东北一隅,赵国的大片领土也已经被秦国攻克,多次出兵想收复,都收效甚微。

在这种情况下继位的少年君王赵迁,应只有十来岁,正是英姿勃发的好年龄,按说该朝气蓬勃、阳光万丈、雄心勃勃、极具开拓精神的,可惜的是,他早就被自己的出身给精神“阉割”了。

赵迁,成长于一个荒纵混乱的环境里,习惯了声色犬马、吃喝玩乐,对于志向、责任、义务、担当等正能量的内容,从来没接触过。而对于那些阴暗消极的东西,却耳濡目染、无师自通。

他的父亲赵偃,为了纳娼妓入宫,不顾大臣们的极力反对,只知道纵情享乐,眼看着国将不国,仍不以为意。而他也继承了老爹的这些特点。

他即位后,只耽于享乐,国事不问、朝政不想、社稷不念、百姓不管,是一个十足的无忧君王。朝政交给郭开,郭开与春平君眼看着赵国亡国在即,居然联合起来投靠秦国,心甘情愿做秦国的奸细,做赵国的卖国贼,以为自己留后路。春平君又与嫂子(或弟媳)赵悼倡后勾搭成奸,把朝外弄乱不说,还将个后宫弄得乌七八糟、肮脏无比。他们沆瀣一气,卖官鬻爵、贪污受贿、任人唯亲、胡作非为,对于忠良之士极尽打击之能事,唯恐国家灭亡的晚了。

赵幽缪王二年(公元前234),秦军杀来,攻克武城。由于武城战略位置重要,赵军在扈辄带领下,前往反击秦军,结果被秦军击溃,扈辄战死。而后,秦军又进攻宜安等地,赵国将军李牧被从北方防御匈奴召回朝中任职,他率军迎战,在肥下与秦军相遇,杀得秦军大败亏输。

由于赵军在对秦作战中,多年来几乎都是败绩,此次李牧得胜回朝后,受到举国上下的热烈欢迎。赵幽缪王封李牧为武安君,与当年秦国的白起封号一样。意思是,希望他能像白起为秦国立下功勋一样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成为赵国的保护神。

不久,秦军进攻番吾,李牧督军迎战,再次击败了秦军。

秦国见李牧屡战屡胜,明白不除掉他灭掉赵国不可能,就派出了以尉缭为首的高端间谍去活动。间谍们到赵国后,一方面重金收买郭开、春平君,一方面散布谣言,说李牧要反向秦国。

赵幽缪王七年(前229),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大将军李牧被赵王派人捕获,当即诛杀。与李牧并肩作战的大将司马尚也在迎战秦军的前线被赵王解除了兵权。

王室宗亲赵怱和齐国降将颜聚接替李牧和司马尚,迎战秦军。结果,临战换将后的赵军士气低落,被秦军大败,赵怱阵亡、颜聚逃亡。

赵幽缪王八年(前228)十月,秦军攻入了邯郸城,赵幽缪王降秦,赵国宣布灭亡。

三、抗争之兄

赵幽缪王降秦后,不甘心失败的赵国军民在公子嘉的带领下逃到北方的代郡地面,重新举起了抗秦的旗帜。

赵军余部纷纷赶来,集聚在代郡,与未被秦军掳掠的官员、宗亲、百姓一起,拥立公子嘉为代王,作为赵国王室的延续。

公子嘉虽然将原本该属于自己的王位夺回来了,却无法高兴,因为此时国已不国,残山剩水下,还能有几番作为?但是,别管咋说,他还是努力了,不甘心自己的国家就这样被秦国给灭亡了。他,想凭靠自己的努力,复兴国家,将秦军赶出邯郸、赶出赵国。

于是,他主动与燕国联系,缔结同盟,驻军于上谷,一同抗秦。另一方面,注重搞好内部团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并适时发动被秦军占领的赵国地区的民众起来反抗,响应和支持代郡的奋争,共同为复兴大业而努力。

可是,历史并没有给公子嘉太多的时间。代王嘉二年(前226),秦军进攻燕国,代王嘉与燕王喜、太子丹一道迎敌于易水之西。虽然两国联军同仇敌忾,但还是被战斗力强的秦军击败。燕王喜逃亡辽东,代王嘉退回代郡。

此时,韩国已经被秦国灭亡,不久后,魏国也被灭亡。代王嘉五年(前223),秦军杀进淮南,楚国灭亡。六国之中,只剩下齐国、燕国残余势力和赵国残余势力了。

第二年(前222),秦军在王贲率领下,杀入辽东,擒获燕王喜,灭亡燕国。在秦军回师的途中,顺道杀向了代郡。不甘心做亡国奴的代王嘉,带领着满城的军民出城迎敌,怀着必死的决心与秦军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

残阳如血,凄风劲吹。看着部下一个个倒下,秦军逼来包围了代王嘉。他不愿意像弟弟赵幽缪王那样被俘虏,就举起被砍杀钝刃的武器,想自刎,却被秦军拦下,俘虏了。

此后呢?有人说代王嘉自杀了,有人说被秦国流放了。若是被流放,会被流放到哪呢?他的弟弟赵王迁和王室宗亲被流放到了房陵山林中,他也是的吗?如果是的,兄弟们相见,又当如何?他,是否也会像弟弟那样吟诵:“房山为宫兮,沮水为浆,不闻调琴奏瑟兮,唯闻流水之汤汤!水之无情兮,犹能于汉江;嗟余万乘之主兮,徒梦怀乎故乡。夫谁使余及此兮,乃谗言之孔张,良臣淹没兮。社稷沦亡,余不听聪兮,敢怨秦王?”

一边吟诵着,一边泪流满面,悔恨的嚎叫撕心裂肺、地动山摇,令人欷歔,使人伤神,让人心痛,可又为之奈何?奈何不得,无可奈何也。

赵王迁,最后是绝食而死的;也有人说,他是被看守者故意饿死的。无论如何,他的死,不是善终。死的时候,他应该还不到三十岁,只是一个青年。生在帝王家,于他来说,福兮?祸兮?

  

赵悼襄王:这个以娼妓做王后的君主,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赵悼襄王赵偃,是赵孝成王的儿子,在位期间已经是国势衰落、风雨飘摇的战国末年,可他非但不能自我警醒、救亡图存,反而倒行逆施、肆意妄为,还立一个娼妓出身的王后。那么,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一、继位之路

赵偃,是赵孝成王的儿子,这不假;但是,他却不是赵孝成王喜欢的孩子。历史上,对于赵孝成王是否真正改立赵偃为太子,一直有分歧。

在赵偃之前,赵孝成王立过一个太子。根据太史公在《史记·赵世家》中说的那样,赵孝成王十年(公元前256):“太子死”。这一年,赵国刚刚结束了艰难非常的邯郸保卫战,在魏国、楚国的支持下大败围城两三年之久的秦军,取得了惨胜。

心力交瘁的赵孝成王此时又失去了太子,心中的悲痛是难以言表的。

这位死去的太子是谁?历史上并没有留下他的名字。此时的赵孝成王大约三十岁左右,太子估计最多也就活了十来岁,正当少年。连年的战火熊熊,围城的敌军随时可能破城进来杀戮,年少的太子可能是忧劳成疾而死,也可能是惊吓而死。

第一位太子死后,赵偃还不是赵孝成王心目中合适的太子人选。赵孝成王心目中属意的太子人选是春平君。春平君,史料中没有留下他的名字,他是赵孝成王的儿子,自幼聪颖,很得其父王宠爱。

可能是为了让儿子立功于社稷,扩大其影响力,多加历练,以便于名正言顺地立为太子,也有可能是被逼无奈,赵孝成王晚年派其到秦国做质子。

但是,十分可惜的是,直到赵孝成王崩殂,春平君还没有回到赵国。国不可一日无君,加之,赵孝成王从未正式宣布立春平君为太子,所以,留在国内的赵偃被赵国群臣拥立为新的赵王,是为赵悼襄王。

赵悼襄王继位这一年,是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前245)。这年,他大约二十来岁了。

二、佞幸之辈

赵悼襄王能够继位成为赵王,与郭开有关。郭开,在宫中做公子赵偃的伴读,也有人说,他是赵偃的师傅。无论是师傅还是伴读,郭开肯定都希望赵偃继位。那样的话,他将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得到真正的荣华富贵。所以,在赵孝成王晚年,郭开悉心教导赵偃如何取悦赵王和群臣,让大家为其说好话。

就这样,原本资质平庸的赵偃赢得了朝内外的一致赞誉。尽管如此,赵孝成王并没有宣布正式改立赵偃为太子。可能,赵孝成王还在等待,等待那个在国外做质子的春平君回来。

可赵孝成王未能等到春平君归来便死了。身后之事,赵孝成王做不得主了。于是,在朝内外的一致赞誉下,“众望所归”的赵偃继位,是为赵悼襄王。

为了答谢郭开,赵悼襄王提拔郭开做卿大夫,而后一路飙升,几近相国之位。

春平君从秦国回来后,明白王位已经丢了,大失所望,竟然自甘堕落地做起了秦国的奸细,成为卖国贼。他刺探到赵国的政治军事机密后,通过各种途径提供给秦国,或者说卖给秦国,以此来报复自己的国家,赢得巨额的利益。

赵偃原本是有一个嫡妻的,嫡妻为他生下了嫡子赵嘉。但是后来,赵国王室中有一人纳了一个娼妓做小老婆,这个女的长得很漂亮。赵偃得知后,十分的激动,想得到这个美人。但是,碍于赵家王室辈分,他不敢轻举妄动。作为一国公子,总不能公然抢走王室宗亲的女人吧。

赵偃等啊等,等了不久,这位宗亲死了。

于是,赵偃迫不及待地迎娶了这位美女。虽然,以李牧为首的许多大臣极力劝阻,但是色迷心窍的他,并不为所动,只想拥有垂涎已久的美人,好好享受人生,哪里还听得进别人讲的一堆大道理。

这几个人中,郭开把持朝政,倡后管着后宫,春平君出卖着国家机密,相互勾结、沆瀣一气,将赵国弄得乌烟瘴气、烂七八糟的,已经积贫积弱的国势,又怎能会有丝毫的起色。

三、忠贞之臣

廉颇,到赵悼襄王期间,已经是赵国的四朝元老了。他从赵武灵王时期便已经崭露头角,登上了政治舞台,特别是在赵惠文王、赵孝成王时期,是赵国少有的常胜将军,先后在对齐国、魏国、秦国的战争中,取得了胜绩,被封为上卿。

长平之战初期,赵军在与秦军交战中失利,廉颇带领赵军适时采取了正确的固守战术,无论敌人如何挑衅滋事,就是固守不出,令其无可奈何。后被赵孝成王以赵括取代,赵军被秦军大败,损失惨重。邯郸保卫战中,又是他担负起守城重任,屡败秦军,使秦国短期内灭亡赵国的计划流产。

平原君赵胜死后,廉颇被任为假相国,就是代理相国,后被正式任为相国,封信平君。接下来,在对燕国、魏国等国的战斗中,又是他独当一面,几乎没有败绩,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不受侵犯,维护了国家尊严。

就是这样一位忠贞老将,却因看不惯郭开等人的丑恶嘴脸,处处为郭开一派所刁难、排挤。赵悼襄王元年(前244),廉颇率军攻打魏国,攻克了繁阳城。郭开等人唯恐廉颇在外立下大功,树立威信,不好对付,就下令武襄君乐乘带军前去取代他,令其回国。廉颇知道是郭开等人的小人伎俩,怒而攻击乐乘,乐乘见此,吓跑了。

廉颇深知自己与郭开等人形同水火,在国内是无法立足了,只好先逃到魏国,希望赵悼襄王对他能像当年魏王对信陵君、齐王对田单、燕王对乐毅那样生出悔意,然后派人来请其回国。

可是,廉颇失算了。

他在魏国苦等赵王一年多,不见赵国使者来请。后来,他又到楚国去,赵国的使者是来了,却已经收了郭开等人的贿赂。使者回国后,又岂能将廉颇的真实想法汇报给赵王?

就这样,赵王在国家危难之际想起用廉颇,廉颇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想回国效力,结果为小人从中作梗,最后客死他乡。

四、护国之战

廉颇被迫出走后,庞煖代替他出任将军。

庞煖的故人剧辛得知后,十分高兴,认为自己蛰伏多年后,终于可以东山再起了。庞煖与剧辛当年曾在赵武灵王身边共事,彼此很了解。沙丘之变后,剧辛到燕国发展,获得了燕昭王的信任,在燕国大搞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到燕武成王时期,剧辛不受重用,一直到垂暮之年,他被燕王喜起用。

剧辛认为,燕国的克星廉颇一走,庞煖根本不是燕军的对手,燕军可以长驱直入,一举击败赵国,洗刷多年的耻辱,扬眉吐气了。

燕王喜听后,很高兴,也认为胜券在握。

赵悼襄王二年(公元前243年),燕国以剧辛为帅,统帅数万大军,进袭赵国。可是,五十多年过去了,剧辛变老糊涂了,庞煖虽然也老了,但是并不糊涂,依然有着清醒的头脑和超人的军事才干。

赵悼襄王三年(前242),庞煖带军迎战,将率军冒进的剧辛攻杀,歼敌二万余人。燕王喜大恐,忙又派人到赵国修好谢罪。

赵悼襄王四年(前241),在庞煖的努力下,赵、韩、魏、卫、楚五国合纵,夺取了寿陵,而后挥师逼近函谷关。秦军在王翦的带领下,主动出关迎战,将五国联军击败。这是战国时期,山东六国发起的最后一次救亡图存的合纵攻秦运动,仍以失败告终。

赵悼襄王在位九年后,于公元前236年去世,应该活了三十来岁。

  

赵孝成王:一个美梦将国家拖入战争泥潭的奇葩国王

赵孝成王赵丹,是赵惠文王赵何的嫡子,在位期间使赵国由盛转衰,失去了与秦国抗衡相持的实力,国势走了下坡路。那么,他真是一个败家子吗?

一、太子之位

赵丹,是赵惠文王王后赵威后生的儿子,虽然是赵惠文王赵何的嫡子,却不是嫡长子,按说继位为君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根据《史记》记载,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和秦昭襄王进行渑池之会时,廉颇率军送赵王一行到边境地区,与赵王约定:“大王此去来回最多不会超过三十天;若是大王三十天还不回来,则请立太子为君,以绝秦望。”廉颇这样对国君说,显然是吸取了楚怀王的历史教训,为维护国家利益着想的,所以得到了贤明的赵惠文王的支持。

这件事说明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这个时候,赵国已经有太子了。

但是,太史公在《史记》的《赵世家》中又说:“(赵惠文王)二十二年,大疫。置公子丹为太子。”也就是说,渑池之会二年后的赵惠文王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77年,赵国发生了规模很大的瘟疫,立公子丹为太子。

那么,之前的那个太子呢?那个太子又是谁呢?

根据《庄子·杂篇·说剑》篇可知,赵国在太子赵丹之前确实还有一位太子,是太子悝。《庄子》中,赵惠文王热衷于击剑术,使国家面临严重的隐患和危难而不自知。这时候,太子赵悝请出了庄子,前去劝谏赵王。庄子果然不辱使命,以天子之剑、诸侯之剑、百姓之剑相讽喻,使聪颖的赵惠文王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从此改邪归正,将精力用在了治国理政、富国强军上来了。

可见,太子赵悝还是很有谋略和智慧的。但是,赵惠文王二十二年,为何又立赵丹为太子呢?这些,史书无载,可能是赵悝被废黜了,也可能是死了,毕竟立赵丹为太子那年是“大疫”,疾病流行,死了不少人,可能太子赵悝也被瘟疫给带走了。

反正,对赵丹来说,太子赵悝的位置没有了,自己成为新的太子,将来赵王的位子就是自己的了,真是一件好事。

二、为政之路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崩殂,做了十一年太子的赵丹继位,是为赵孝成王,其母赵威后执政。

按说,此时的赵丹年纪也不会太小了,怎么还不能亲自掌权,非要让老妈赵威后出来执政呢?

据有些史料分析,赵孝成王的出生时间,当在公元前288-285年之间,也就是说,他继位的时候起码也有二十岁了,完全可以独立执政了。他的母亲赵威后的年龄应该在四十岁左右,正当壮年。看来,她还是不放心儿子,便亲自秉政,为国事操劳。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赵丹的治国理政能力有些欠缺。

但是,赵威后想送儿子一程,却送的不远,她二年后便去世了。二十出头的赵孝成王只好亲自走到前台,担负起富国强兵的历史重任。

其时,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赵惠文王父子两代六十年的苦心经营,国势正盛、兵锋正劲,正是盛世景象出现的好时候。赵惠文王为儿子留下的大臣班底,文有平原君、蔺相如、虞卿、赵豹等人,武有赵奢、廉颇、楼昌、乐乘等人,他们各有所长,可谓人才济济,为繁荣国家、持续盛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赵孝成王若能勤政治国、选贤任能,把国家推上快速发展的正轨车道,应该是不成问题,尽管秦国已经崛起,但是赵国的底子也厚。

可惜的是,赵国的好前途被赵孝成王的一个美梦给断送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赵孝成王四年(前262),秦国与韩国发生了战争,打得难解难分。可韩国又岂是秦国的对手?渐有不支之势。上党的韩国军民在郡守冯亭的带领下,想投降赵国,将上党一带的城池、百姓、土地都献给赵国。这个烫手的山芋,明眼人看得出来,还是别碰为好,因为那是秦国志在必得且为之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你去“抢”他唾手可得的东西,不是想找事吗?

但是,赵孝成王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穿着华丽但凌乱的衣衫,乘飞龙升天了,可是半道上却掉下来了;正在懊恼,却发现眼前都是金山银山。

他找人解梦,人家说不是吉兆,华丽但凌乱的衣衫是残缺不全,乘龙半道而下是有气无实,见到金银是忧愁的征兆。

他不甘心,又先后招来平阳君赵豹、平原君赵胜两位叔叔,说想接受上党。赵豹极力劝阻,认为不能贪小便宜吃大亏,凭赵国实力还无绝对把握战胜秦国,并提醒说:这是韩国要嫁祸于赵国,想将战火引到赵国,一定不能上当。但是,平原君却认为应该接受,认为派百十万军队攻伐,期年尚难克一城,今天坐享其成,一下子得到十七座城,上哪找这好事呢?不接受,你傻呀?

客观地说,赵豹的分析是从实际出发,侧重一个“理”字,是很理性的;赵胜说的也有道理,但更讲求实际利益,侧重一个“利”字。二人所说都有一定道理。但是,从当时七国形势来看,接受与否,实在都很难。因为韩国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这一点谁都看得出来,秦军真要杀进新郑灭了韩国,在当时并不十分费力。问题是,灭掉了韩国,下一个是谁?作为三晋的韩、赵、魏三国紧挨着秦国,是秦国东出、北上的必经之地,也是秦军攻伐的主要目标。韩国灭亡了,下一个就是魏国或赵国了,唇亡齿寒的道理,摆在眼前。

唯一的办法就是,六国抱团拧成一股绳,合力抗秦,才有出路。但是,当时六国却各怀鬼胎、心力不齐,灭亡又如何避免?也就是说,接受上党与否,赵国都逃不脱被灭亡的命运,只是若不接受,秦国或许还能暂时不动它,毕竟赵国的实力在那搁着呢;若是接受的话,与六国合纵攻秦,也能抗击秦国,延缓灭亡的时间,只是当时的六国早就被瓦解了。

其结果是,利令智昏的平原君劝侄子赵孝成王接受了上党,直接面临秦国的攻伐,开始了长达六个年头的战争:长平之战、邯郸保卫战。

这两场战争下来,赵国几代先君的积蓄几乎被耗完,国力大损,至少有五十万士卒为国捐躯,赵国从此由盛而衰,再也难以恢复元气了,真是得不偿失、何苦来哉!

三、伐燕之战

邯郸保卫战结束于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这年,赵孝成王大约三十岁。经过了这长达五六年的战争,尤其是两年多的敌军围城考验,他成熟了许多。

赵孝成王首先将在邯郸保卫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廉颇、赵豹等人提拔到重要位置,依靠这些忠贞老臣苦力支撑,还慰劳了平原君赵胜,让他继续担任相国,用他的巨大影响力作号召,为赵国的复兴发展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所以说,在邯郸保卫战后几年,因为有一帮子忠贞大臣的尽心辅佐和努力,赵国国力有所恢复,但是比起战前还差得太多。

不久,一批老臣相继谢世,上来的一帮子少壮派,又非能指望上的贤能之辈,大臣方面处于青黄不接阶段,赵国在复兴之路上走的相当艰难。

赵孝成王十四年(前252),一说十五年(前251),年过天命的平原君去世。后来,赵豹也去世了。赵孝成王以老将廉颇为相国,封信平君。

十五年(前251),燕国派丞相栗腹为赵孝成王祝寿。栗腹见赵国精兵强将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保卫战中几乎丧失殆尽,尽剩下些老弱病残,灵机一动,回到燕国,就极力劝说燕王发兵伐赵。

燕国与赵国是邻国,也是经常发生战争的国家。虽然当年赵武灵王拥立燕昭王即位,赵孝成王的姊妹也嫁给了燕武成王,改善了两国关系,但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两国之间深入到骨子里的相互仇恨问题。所以,见栗腹如此这般一说,刚即位不久、年轻气盛的燕王喜就要发兵伐赵,但遭到了乐毅之子昌国君乐间的反对。

燕王震怒之下,派栗腹为主帅,卿秦为副帅,乐间也被强行带军,督二军两千乘,一同向赵国杀去。

赵军从举国悲痛中还未完全解脱出来,见燕军趁人之危杀来,怀怒未发的他们,在老将廉颇的率领下,一鼓作气,先后在鄗城、代郡将燕军打得惨败。栗腹被赵军攻杀,卿秦、乐间被俘虏。

愤怒的赵军还不解恨,马不停蹄地杀进燕国境内,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一路如入无人之境,直接包围了燕国的国都蓟城,迫使燕国签订了城下之盟。燕王喜,这次搬了石头砸自己的脚,估计是无法欢喜了。

按理说,燕王该歇歇了。但是,年轻气盛的他怎受得了如此奇耻大辱?背后,他竟然偷偷地又与秦国勾结,继续从事威胁赵国的行为。

赵孝成王难以容忍自己背后老有人勾结宿敌秦国威胁自己,于十七年(前249)又派乐毅的侄子武襄君乐乘攻进了燕国,再次包围了蓟城。燕王喜故伎重演,再次向赵军表示和解,愿意割土赔款。第二年,得罪了魏国的燕国,又被魏军兵临城下,廉颇率领赵军支援魏军,算是将燕王喜收拾的老实了。从此后,燕国在赵国的背后算是基本上消停了。

赵孝成王二十年(前246),即秦王政元年,吕不韦派秦军进攻赵国,攻占了赵国的故都晋阳(今太原市)。在赵国有着重要战略位置和政治地位的故都晋阳的失陷,对赵孝成王打击很大,感到愧对列祖列宗。不久,他就病倒了。

一年后,赵孝成王崩殂,在位二十一年,享年大约四十二岁左右。

  

赵惠文王:将国家推上鼎盛治世的一代明君

赵惠文王赵何,是战国后期一位杰出的治世君主。他在位时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加之善于用人,轻徭薄赋,睦邻友好,为国家的发展营造出了一个有利的内外环境,最终将赵国推上鼎盛治世。他是赵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称王的君主,为赵国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一、首位赵王

赵何,是赵武灵王赵雍的儿子,也是赵国第一位正式称王的君主。

至于赵武灵王,据现在能确信的资料来看,很可能生前就没有称王。

有一种说法是,公孙衍发动五国相王,赵武灵王也称王了;但是不久,赵武灵王又取消了称王,他认为自己的国家还不强盛,称王是有名无实,便自降一格,自称赵君。

有人认为,赵武灵王最初没称王,后来见国家强盛了才称王,就应该称呼他为赵王。但更多的学者认为,赵武灵王生前并未称王,只称“君”,他所谓的“称王”之事实际上是儿子赵惠文王称王后,对他的追谥之号,其本人在生前并未直接、公然称王。

也有人说,赵武灵王生前的确是称王了,因为他尊夫人吴娃为惠后,他若不是王,又何来后呢?但是,历史上的君主,自己本身不称王,夫人称后的又不是没有。故,不能将妻子称后与君主本身称王直接牵连一起。

还有人说,赵武灵王晚年,在国内已经称王,但对外还是自称赵君。这种可能性不能说没有,只是不会太大。在国内都已经公然称王了,对外还有必要遮遮掩掩的吗?从赵武灵王的一贯作风来看,不像那回事儿。

所以,现在的影视剧中一致称呼他为赵王,实际上是欠妥的。

而赵惠文王即位后,国内外形势已经大不一样了,因为战国七雄,甚至小小的宋国、中山国也跃跃欲试,要称王。在这种情况下,综合国力已经跻身各国前列的赵国,已经没有理由不称王了。

于是,赵惠文王也就正式称王了,是为赵国历史上首位正式称王的君主。

二、初政之路

在赵何之前,赵武灵王就生有儿子,其中还有赵武灵王夫人韩氏所生的嫡子赵章,且已经被立为太子。赵何幸运之处在于,他出生的时候,韩氏夫人已经去世,他的母亲吴娃深得赵武灵王爱宠,且生下了三个儿子。

可惜,惠后吴娃红颜薄命,在赵何八岁那年就香消玉殒了。不过,很有政治头脑的吴娃,在自己临死前,从不求赵武灵王的她求下了一件事:立自己生下的大儿子赵何为太子。

赵武灵王晚年最爱的女人就是吴娃,见她临死前这么请求,也没怎么考虑就点头了。

改立国储,这不是件小事儿。而且,太子赵章也没犯下什么非要废黜才能惩罚的大错,所以,改立赵何为太子应该不会多么的顺利,势必遭到朝臣的反对。

但是,赵武灵王一贯的雷厉风行作风,认定的事儿,谁反对估计也挡不住。所以,虽然遇到了困难,但是他还是克服了,赵何也就真当成了储君,而赵章则被废黜。此时的赵何年仅八岁,赵章应该比他大十岁左右。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才当了二年太子的赵何继位做了赵王,赵武灵王退位做了主父。

赵何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却很聪颖,明白自己的王位并不稳固,所以努力结好群臣,将权力下放,让群臣感受到赵王的尊重。

即位初期,赵何将肥义、周袑、公子成、李兑、信期、高信、韩徐为等文武大臣均授予要职,表示出充分的信任,而他们也乐于为少年君主效力。

这样一来,主父的权力就逐渐被架空了。作为退二线的老领导,主父的年纪并不老,还只有四十多岁,权力欲望正强的时候,猛然间如此,十分的不习惯。他还想掌权,但是群臣却不买账,因为国家只有一个君主,那就是赵何,尽管他年龄小。

为了重掌权力,主父利令智昏,怂恿赵章起来与赵何争权夺利,妄图以此来充当协调人,把已经让出去的权力要回来。可是,赵惠文王赵何不同意,群臣也不同意。

后来,便出现了在赵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沙丘宫变,赵章一党被剿杀,主父被困饿死。

沙丘宫变后,赵何虽然巩固了王位,但是主父的英年早逝,对于赵国和赵王来说却未必是好事。因为只要有主父在,赵国朝臣中无人敢擅权,但是他死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沙丘宫变,死的人中,也有肥义。肥义早在赵武灵王父亲赵肃侯在位时就十分得志,被委以重任,是三朝重臣,德高望重。肥义一死,公子成被委以重任,为相邦,封安平君。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叔父,是赵惠文王的大父。爷爷做相,孙子做王,且孙子年幼,朝政大权自然被爷爷所专。

公子成死后,李兑又接着专权,赵惠文王形同傀儡。

赵惠文王一直在瞅机会,想一举夺权。不久,机会来了。赵惠文王十二年(前287),苏秦发起合纵攻秦运动,李兑大力支持,但是,赵国大将韩徐为却建议联燕抗齐,发生了冲突。

后来,在韩徐为等人支持下,赵惠文王罢免了李兑,重用自己的弟弟平原君赵胜为相。自此,二十二岁的赵何算是彻底把控了国家大权。

三、治世之路

赵惠文王在位时期,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善于用人,朝中确也人才济济,多为一时之选,文有平原君赵胜、平阳君赵豹、蔺相如等,武有韩徐为、廉颇、赵奢、楼昌等。

赵惠文王不但善于发现人才,更善于使用人才,对于自己的朝臣,他给予较高的待遇和充分的信任。此外,赵惠文王还乐于听取朝臣们的不同意见,善于纳谏。

赵惠文王主政期间,赵国在列国中继续发挥着大国作用和影响,加入到苏秦发起的合纵攻秦运动中,迫使秦国取消了“西帝”的称号,回归王位,还收复了之前被秦国攻占的王公、符逾城。不久,又参与五国伐齐之中,在乐毅的主持下,赵国廉颇督军攻克阳晋,而后又与燕军联合进入临淄,将东方首富齐国重创。

赵惠文王时期,赵国不断进攻魏国、齐国,攻占了大片领土,国势蒸蒸日上,逐渐成为关东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国匹敌的大国,也成为秦国东出的最大障碍。

在对待秦国冒犯时,赵惠文王也毫不软弱,“和氏璧”风波时,他毅然派蔺相如到秦国去,就是要让天下人看看赵国的胸襟与胆量。

而最后,蔺相如的不辱使命,给秦国的强权和仗势欺人扇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之后的渑池会上,赵惠文王带领蔺相如等人更是用超人的才智与胆略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宴会上,秦王请赵王鼓瑟助兴,赵王恐却之不恭,就鼓瑟一曲。

秦国御史却记道:某年、月、日,秦王令赵王鼓瑟。

对于此等明显挑衅和侮辱,有损国家尊严的事儿,蔺相如等人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便“强”秦王为赵王击缶,挽回面子。

蔺相如如此对待秦王,秦国大臣自然无法心平气和,当场予以反击:请赵国献出十五座城来为秦王祝寿!

蔺相如的回击则更加有力:赵国出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可以商量,不过有一个前提,那便是秦国需要把咸阳城献给赵国,为我们赵王贺寿!

秦王虽恼怒,却也知道廉颇带领大军在边境做好了作战准备,自己倘若扣下赵王,也捞不到什么好处,毕竟赵国不同于楚国,而这位赵王也不是当年的楚怀王熊槐,况且又有蔺相如、信期等文武大臣随驾,只好礼送其出境。

赵惠文王治下一班文武大臣,在他的强力领导下不仅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于治国理政上也毫不含糊,将国内治理的井井有条,赵国国势日盛,迎来了鼎盛时期。他在位的三十多年里,赵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军事勃兴,综合国力持续提升,成为当时除秦国之外,列国中最为强大的地区大国。

赵惠文王十岁即位,在位三十三年后,于公元前266年去世,享年四十三岁。他的去世,代表着赵国一个时代的结束。

太子赵丹继位,是为赵孝成王,预示着赵国的历史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而这个崭新时代的到来,对于赵国来说,却未必是一个好时代。

  

艾能奇:被遗忘的一代名将

艾能奇,陕西米脂人,是明末农民军领袖闯王李自成的同乡,也是八大王张献忠的四大义子之一,在南明历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重要一笔。

一、早年经历

明朝末年是一个大争之世,乱世中造就出了许多出身底层的草莽英雄,艾能奇就是其中的一位。

关于艾能奇早年的经历,翻遍史书,难以找到几条可信的记载,只能寻到零星的一些可信度不大说法。

有一种说法是,艾能奇所在的家族与李自成所在的家族关系不睦,可能是有世仇。李自成起事后,艾能奇的家族未能加入其中,虽然他们都是贫苦农民。若真是如此,这是他们狭隘的小农意识在作祟。

也有人说,艾能奇在十二岁那年就加入到了李自成的农民军,后来与明军作战时,他找不到大部队,掉队了。这时候,正好张献忠的部队赶来,艾能奇慌慌张张地就加入其中,阴差阳错的成为八大王的人了。

由于禀赋聪颖、作战勇猛,艾能奇深受张献忠的器重,很快与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一同成为张献忠的四大义子,在张献忠的众多义子和部将中脱颖而出,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优秀将领。

崇祯十六年(1643)下半年,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已经牢牢掌握了湖南全省和江西的一部分地区,建立了农民军政权。此时,天下大势已经十分明朗,明王朝的灭亡已经是指日可待,李自成的崛起并统一北方也是不争的事实。一山不容二虎,早已与李自成关系恶化的张献忠不想与李自成争地盘,更不愿臣服于李自成脚下,为了避免与李自成兵戎相见,他决定放弃占领的地方,西进四川,建立新的根据地。

艾能奇等人统兵作先锋,率先进入川东,明朝的官军闻风而逃,农民军很快进入重庆、成都,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地区。

不久,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建立大西政权,以艾能奇为定北王,其部下有十九营兵马,共七万余人。

二、英年早逝

大西军在四川的统治很不稳定,遭到了反动地主阶级的反对和破坏。当然了,这首先与大西军实行的政策有关,他们与李自成农民军实行的“追赃助饷”政策一样,都是逼迫地主、官僚、明朝王公贵族交出他们世代剥削底层贫农得来的家财,动不动就拷打,令他们颜面丢尽。

当时的中国虽然处于封建社会晚期,但是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统治地位还很牢固,农民军领导人若想建立新的王朝改朝换代的话,必须得到地主阶级,尤其是官僚地主阶级的支持。可是,大西军在四川却反其道而行之,非但不保护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还对他们进行政治压迫、经济掠夺、军事威胁,将他们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得不到地主阶级的支持,农民军建立的大西政权也就动摇了根基。

大西军在四川前后二年多,之后不得不退出,希望打开新的局面,但是由于轻敌,张献忠竟然在自己手中还掌握着几十万军队领导权的情况下被清军给射杀了。

此时,李自成也已经被杀,明末农民军的两位杰出领袖先后去世,导致群龙无首的农民军一片混乱。大西军比大顺军又强了些,因为以孙可望为首的张献忠的四个义子很快稳定了局面,然后统兵向云贵地区进军。

大西军余部在向云贵地区进军时,军政大权还掌握在张献忠的皇后和宰相汪兆龄的手中,他们照样发号施令、为所欲为,凌驾于张献忠四大义子之上。这让孙可望等人十分的不满。

为了统一事权,彻底掌握军队的指挥权,孙可望等人决定发动兵变,夺走军政大权。

永历元年(1647)初,大西军余部进抵遵义。艾能奇带军冲入张献忠皇后的住所抓住了自己的干娘,而后又抓获了汪兆龄。他历数皇后、汪兆龄的几宗大罪,然后拉出去处死。紧接着,张献忠的四大义子认祖归宗,恢复了本姓。

永历二年(1648)五月,艾能奇带军进攻不服从大西军领导的东川(今云南省会泽县)土司禄万亿、禄万兆。在进至距东川府三十里外的地方,大西军遭遇竹林中禄氏伏兵的突然袭击。战斗中,冲锋在前的艾能奇被敌人的毒箭射中,血流如注。

大西军被迫撤回,可惜的是,艾能奇中了剧毒,没能回到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这三个哥哥身边,便在路上死了。

这年,艾能奇大约有三十岁,可谓英年早逝。

三、早逝后果

艾能奇的英年早逝,对于大西军和南明永历朝廷来说,无疑都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其一,艾能奇智勇双全,十多年的戎马生涯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政治经验和社会阅历,上马能治军,下马能安民。他若能活得更长一些,大西军的发展会更加的有利,对于南明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其二,他与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地位相当,都是张献忠的义子,若是他不英年早逝的话,后来能更多的调和几位兄弟之间的矛盾,南明永历朝的政治、军事局面不至于败坏的那么彻底。有他在,孙可望会有更多的顾忌,也不敢贸然与李定国翻脸,他们同室操戈的可能性也会小很多。

其三,由于艾能奇的地位突出,尤其是在军中影响力颇大,他若在,会与李定国展开更多的合作,抗清复明的形势肯定会有大的改观。昆明城丢失后,许多明军将领也不会那么着急的降清了。因为他们降清,是对南明军事实力和国势衰落的绝望,孙可望降清,刘文秀病死,李定国独木难支。换句话说,他若活得更久一些,南明永历政权会相对存在的更久一些。

其四,艾能奇若不英年早逝,大西军内部也不会有那么严重的分裂。艾能奇死后,他生前的部队由冯双礼统领,划归孙可望属下。在这以后的岁月里,冯双礼部大西军一直唯孙可望马首是瞻,在孙可望降清后,李定国对原孙可望的部下“秦王军”实行歧视政策,导致了内部的裂痕越来越深。刘文秀反对李定国这样做,却因为手中没有多大的权力,人微言轻,徒叹奈何。若是艾能奇还在,李定国肯定得掂量一下自己一意孤行的轻重和后果。李定国实行歧视政策的后果是,原孙可望余部(包括艾能奇旧部)、刘文秀余部(兵马虽然少,但也有一定影响力)与他隐隐对立。内部分裂,导致了后来艾能奇的旧部、刘文秀的旧部与李定国分道扬镳,加速了抗清斗争的失败。

四、身后之事

艾能奇死后,由于儿子艾承业年龄尚小,无法担当起统兵大任,孙可望以其所部兵马划归冯双礼统领。后来,艾承业与明朝黔国公沐天波的女儿成婚,成为黔国公的乘龙快婿。

永历十二年(1658)年底,清军逼近昆明城,永历帝决定向缅甸流亡,遭到了冯双礼、艾承业、陈建、王会等人的反对。艾承业等人认为,出国避难是下下策,因为一旦流亡异国他乡,国内的复明势力势必无所瞻依,抗清复明大业也就无从谈起了。既然艾承业无法劝阻永历帝流亡国外,便只有分道扬镳了。

艾承业、冯双礼等人带领着艾能奇生前留下的这支队伍和忠于蜀王刘文秀的部分将士,向四川建昌一带转移。他们本想先在四川立足,而后联络夔东十三家的势力,继续进行着抗清复明的斗争。但是,永历帝的迅速流亡国外,导致云南无兵可守,清军进入云南如入无人之境,将艾承业等人据守的四川建昌地区与夔东十三家据守的川东鄂西隔开,难以互通声息。

后来,夔东十三家进攻重庆因为内部谭氏三兄弟内讧而失败。谭诣杀害谭文,与谭弘一道降清,导致夔东十三家抗清复明势力遭受重创。

得知此噩耗后,建昌地区坚持抗清斗争的明军将士丧失了信心。永历十三年(1659)四月,南明德安侯狄三品勾结汉奸吴三桂,发动了叛乱。不久,狄三品叛军抓获了冯双礼、艾承业等人,降清。

清朝政府授以艾承业左都督职。到清朝康熙十四年(1675),艾承业督军进攻辽西,得胜立功。不久,他又奉旨南下,到南方前线与吴三桂的叛军作战,立下战功。

清朝平定三藩之乱后,艾承业除授顺天府尹,成为天子近臣。可见,康熙帝还是比较器重他的。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