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文库 > 2018作品 > 详细内容
笔会作品集589(8篇)
发布时间:2018/12/20  阅读次数:995  字体大小: 【】 【】【
  

笔会作品集5898篇)

  

【诗词歌赋】

陪你一起把日子过成诗(汝南县第三小学      丽)

悼二月河先生(汝南县王岗镇中心校   尹春锋)

【打油诗】二十年后打老师(汝南县韩庄初级中学   肖永成)

【散文随笔】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汝南县第三初级中学   王继伟)

追梦的女孩讲梦(汝南县第三初级中学   王继伟)

【故事回忆】

清朝血腥推行薙发政策,竟然是因为一个汉人?(汝南县   齐云轲)

【教育教学】

墨写春秋芳华尽 书育桃李日月明(汝南县第三小学      丽)

立德树人,新时代教师的新追求(汝南县第三初级中学      捷)

       

【诗词歌赋】

陪你一起把日子过成诗(汝南县第三小学      丽)

风在叹息,

雨在彷徨,

怎样避开危旧的房;

花在哭泣,

草在悲伤,

怎样翻越斑驳的墙;

门在沉默,

窗在发狂,

怎样安慰贫穷的你。

  

你体弱多病,父母双亡,

你有一个白天数星星,夜晚赏阳光的傻妻,

你还有一个知天文,晓地理的乖女,

你该怎样对己、对妻、对女?

你为药费伤脑筋,

你为学费愁断肠。

你怕阴天下雨,

你恨岁月年荒。

  

你龟裂的大手,

左手种着地,右手拉着妻;

你滴血的心头,

一边流着忧愁,一边淌着希望。

你浑浊的双眼,

一会儿藏着忧伤,一会儿透着哀怨。

  

有一天,

你哭着哭着笑了,

那是感动,是惊喜,是幸福,

感谢党,精准扶贫进万家,

感谢政府,全面排查晓真假,

感谢基层干部,攻坚扶贫来上马。

  

他们三个一行,五个一组,

不负春光,不误时光,

东家喂鸡,西家养羊,

南院种菜,北院采桑,

措施到户要精准,

因户定法拔穷根。

  

多少个清晨,

他们牵着朝阳给你送去慰问;

多少个夜晚,

他们踏着月光给你送去温暖;

多少个盛夏,

他们顶着骄阳为你送去帮助;

多少个寒冬,

他们冒着风雪为你送去衣物。

  

泥巴裹满裤腿,从不叫苦;

汗水湿透衣背, 也从不说累。

朝五晚九,守候的却不是自己的家;

严寒酷暑, 等待的却不是别人的夸。

是什么?

是为了什么?

他们如此执着 ,

他们如此执拗,

是了,

是牵挂农民的心,

是记挂农民的情,

是鞠躬尽瘁、帮助农民脱困的期盼。

  

从入户调查到统筹计划,

从寻医送药到社险保障,

从筹集资金到盖房添瓦,

从出人帮力到技能培训,

从送衣送物到岗位提供,

从物质脱贫到精神愉悦,

点点滴滴,滴滴点点,

无不浸透着扶贫人的汗水,

无不凝聚着扶贫人的心血。

  

这一路走来,泥泞坎坷,

有泪水,有欢笑;

有辛酸,有欣慰;

有挫折,有幸福……

看,

崭新的房不再惧怕风雨,

美丽的花草不再孤独地舞蹈,

疯狂的门窗不再拒绝安静地享受阳光,

美好的憧憬在你的小院里蔓延,

你有了生活保障,你有了新房,

你有了工作,你还有更加丰满的未来……

  

清风千里送歌,

带来多少共同富裕的喜悦;

蓝天放飞梦想,

绽放多少同奔小康的希望。

扶贫人陪着你,

陪着千千万万像你一样的人

一起把日子过成诗。

  

悼二月河先生(汝南县王岗镇中心校   尹春锋)

不辍挥笔耕,文曲化流星。

讲尽江湖事,谁还说清廷。

  

【打油诗】二十年后打老师(汝南县韩庄初级中学   肖永成)

河东河西是古训,君子报仇为雪恨。

当年我弱你欺负,揍你一顿才泄愤。

什么天地君亲师,那管仁义礼智信。

秋后算账是天理,谁强谁在世上混!

——2018.12.19

  

【散文随笔】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汝南县第三初级中学   王继伟)

2018年的教师节是我国第三十四个教师节,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有6位政治局常委出席,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都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这次全国教育大会规格之高可见一斑。

在这次大会上,习总书记深情地说,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我们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大家纷纷表示,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一、立德树人,教书育人。

教育事业是一个长远大计,教育影响着孩子们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应当注重,不仅教会学生们知识、学习方法,而且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加强学生的思想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就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对教育工作提出新要求,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

河南省政府副省长霍金花在落实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全省各地各部门各学校要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分析研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扎实推进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点任务。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突出立德树人,着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补强我省教育发展短板;突出教书育人,广泛宣传像李芳同志这样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感受到,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长期以来,我校坚持“培养德性优秀、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中学生”的“幸福德育”目标,推进德育活动课程化、德育课程活动化,让每名学生有个性、有品位、有幸福感的成长。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肩负时代责任上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教育引导学生立德修身从我做起、爱党爱国从点滴做起,践行核心价值观从眼前做起,成为有大德大爱大情怀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二、兴国以教育为本,兴校以教师为本。

新时代教育是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教育,不管对于学校及其管理者,还是一名基层一线教育者而言,只有拥有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才能培养未来适合时代发展的人才。作为一名学校教育者,我将抓住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机遇,找准差距,找准定位,找准目标,让学校得到发展,让自身获得成功,让学生全面发展。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温暖了无数教师心房。”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华应龙表示,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奉献坚守,帮助学生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肩负起时代重任。

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实施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求真”理念,办真教育、铸真师魂、育真学子,从而使教育真正做到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和成就人。用求真的态度、求真的行动和求真的精神,秉承真善美的民族传统,结合学校行知文化和蚂蚁精神,让文化的阳光能量溢满校园,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人格健全、自主发展、追求卓越的真学子。

三、要有担当,有远大的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肯定教师地位: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思修教师也许传播的理论知识有限,但在引导学生塑造自我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学生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他们分辨是非善恶,学会思考,学会科学、理性、客观的看待和解决问题,完善塑造自我。教师的引导是一种思想上的交流和改变,不仅仅是知识学习可以得到的。

“我的父母都是中学老师,一辈子教书育人。”从教26年的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金李教授,成长在一个教师之家,“我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增强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习总书记的讲话可以看出对德育教育工作者的殷切希望,同时,对我们教师提出的强烈要求。是我们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国家使命。

古人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塑造灵魂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是金钱所无法衡量的,我庆幸自己拥有的这份职业。数年之后,那些走出幼稚成熟起来的孩子们如桃李芬芳一样的时候将证明这一点。教师的天地虽然狭小,但非常辉煌;教师的日子虽不富裕,但非常充实;教师的心绪虽然凝重,但并不难懂;让青春作证,让岁月诠释,无悔青春,把自己的所有奉献给教育事业,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20181216

  

追梦的女孩讲梦(汝南县第三初级中学   王继伟)

20181216日。黄淮学院。作家进校园讲座。

讲台上一位女士,戴黑边近视眼镜,胖胖的身材,圆圆的脸盘,像是邻居家的女孩。

她就是“70后”作家乔叶。乔叶,河南修武人,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作协副主席。创作10余年来,出版散文集8部,长篇小说1部,中短篇小说若干,获首届河南省文学奖及第3届河南省文学艺术成果奖青年鼓励奖、第12届“小说月报”百花奖、2010年第5届鲁迅文学奖、首届郁达夫文学奖提名奖,散文作品频频被《散文选刊》、《读者》、《青年文摘》等刊物转载,散文《母亲的纯净水》改编后选入北师大版6年级语文上册教材。

我知道乔叶这个名字久矣,因为这是个有梦女孩,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可能是相似的经历,这个名字也让我感到亲切。乔叶也是农村长大的孩子,没上过大学,依靠自己的灵性、聪慧和努力,脱颖而出,跻身于神圣的文学殿堂。

闻名知其人,乔叶的语音,清新、隽永,如同她的人,让爱和温暖静静地流淌。

乔叶的讲座是从她自己的文学起步开始谈起的。

她出生于豫北一个偏远而美丽的小乡村,是一个贫穷农家一个平凡的女孩。正因了这份平凡和自卑,女孩才有更执著、更坚强的决心,去品尝苦难,感知幸福。

在她之前,已有兄姊,在她之后,母亲又生弟弟。于是,她说在童年的记忆里,从来就没有获得过格外的青睐。穿不了光鲜的衣裳,吃不上香甜的零食,得不到喜悦的夸奖……只是默默地干活、吃饭、睡觉、上学。

她的学习目的发生根本性转变的事情,起源于二哥引起的一场风波。那时二哥经常悄悄逃学,她父亲知道后勃然大怒,一天晚上,让二哥在院子里跪下,指着一辆崭新的板车说:“你知道这是干什么的吗?只要你不好好上学,你就拉上这辆车去给我走街串巷拾破烂,我决不会养你吃闲饭。”父亲又指着她:“将来谁考不上学,这辆板车就是谁的。要是不想拾破烂,好好上学就是唯一的出路!

她讲的二哥逃学,被父亲惩罚,和儿时经历非常相似,只不过我因为逃学不但被父亲骂,还被痛打,把棍子都打折了……

乔叶说,正是有了这样的经历,才觉得生活不易,更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学习、写作成了她小小生活的一部分,付出最狂热的激情,最真挚的感情,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实现自己梦想。

“不同的人对文学的态度也不同。有的人,仅仅是把文学当作一种爱好,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满足于在本地报纸上发个小文章。”乔叶说,“这当然也不错,比整天打麻将、喝酒好多了。但是,这不是我所愿意看到的。如果你以这种态度对待文字,对待文学,那我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乔叶本人,安静,温和,内心却蕴藏着博大的雄心和追求。

上了师范,她才发现这是一块挺不错的天地:学习压力大大减小,课余活动色彩缤纷,个人的爱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她在文学名著中畅游,并写了大量的小说和诗歌,偷偷投寄出去。文学像一件温暖的衣裳,慢慢地包裹住了那颗清凉的心。

1985年考入汝南师范,和她一样,也是在师范,像一枚青涩的果子激情满怀地做文学梦。

乔叶说,逛书店的时候,看着琳琅满目浩如烟海的图书,可能你会觉得底气不足:都这么多了,还缺我这一本?你应该自信,真就缺你这一本。

师范毕业以后,乔叶一边在村小教书,一边写散文,一出手就不同凡响,连续多篇散文发表在中国青年报副刊上,多篇文章被多家文学刊物转载,开设专栏,声名鹊起。

我毕业后也在乡下教书,一边写散文小说,也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也想走出河南,走向北京,走出更广阔的天地。她的讲述,让我坚定了信心。

乔叶女士讲得精彩,诗一般的语言,天籁一般优美的声音。她所谈论的,所阐述的,无不是她在文学创作中所积淀的体会和感悟,和盘托出,绝无保留。例如,文学创作要避开公众,力戒跟风,要走一条与众不同的羊肠小道,不要紧跟新闻和政治,要使用民间话语而非强大的官方语言。尽量不要去写那种爹好娘好的歌功颂德一类的文章,这样的文章看似紧跟潮流,跟上了形势,但却未必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与真正的文学作品貌合神离,是有一定差距的。

多么质朴、大胆而又新奇的理论,仔细想想,也就是这样。跟上了形势,失掉了自我,就永远参不透文学的真谛,即使写一辈子,也不见得会有真正优秀的作品传诸后世。乔叶说,真正的文学作品,描摹的应该是人心,是人性。这是根本。我非常赞同。

文字工作者要以悲悯的情怀对待人性,挖掘人性的多样性。

是的,任何一个不甘于平凡的人,只有有梦,总会走出一条不平凡的路。

1990年秋,她被分到了家乡的学校。所幸的是,及时拿到了中文自学的大专文凭,因此被安排到了全乡教学条件最好的乡中执教初二语文。然而,她怎么也没有想到,她和学生的关系最终搞得像石头一样僵硬,另外,她所带班级的考试成绩常常倒数。第一个学期结束,她落聘了!

经过一段徘徊苦闷后,她又振作起来。1993年春天,偶然读到了《中国青年报》,其间她被“生活特刊”明朗隽永、温馨深情的风格深深地打动。于是开始投稿。一发而不可收。

人生都会有不如意的时候,甚至是低谷,我们不能失去自我,要勇于面对,方走出一片新天地。

谈到文学创作的态度,乔叶女士认为,一定要真实,真诚。“当你对着电脑批判一个人的时候,你首先应该反思的是,如果你是这个人,你是不是比他做得更好?”乔叶说,人都是血肉之躯,都有七情六欲,人性都是在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之间挣扎、徘徊,这就是事实,写作不能背离这个事实。譬如一个女人,即使她对爱情再忠贞不渝,当面对一个优秀男人诱惑的时候,如果说她一点都不动心,“反正我是不相信的。”乔叶说。乔叶还说,写作一定要说真话,如果你写出来的东西是打算拿出来发表的话。

每一位追梦的文学青年,每一位心中有渴望有激情的热血青年,都会有成功的机会。正如乔叶所说:“只要去努力,只要能坚持,你就已经埋下了成功的伏笔。”

最后,她讲关于散文创作的真实性问题,乔叶说,散文可以虚构,但不能编造。乔叶讲授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需要我自己在自己的生活创作中慢慢体悟。唉,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次聆听乔叶女士的教诲。而尤其让我汗颜的是,硕果累累的乔叶女士,比我还小了五岁。

听她的讲座,就像聆听追梦的女孩讲梦,让我又回到梦里,象儿时的童谣在耳际飘起,有些远,但却清晰如画:在河南一个美丽的乡村,一个平凡的女孩,追逐自己的梦想,曾经那么静静地拼搏。

20181219

    

【故事回忆】

清朝血腥推行薙发政策,竟然是因为一个汉人?(汝南县   齐云轲)

清朝在明朝灭亡之后,趁火打劫,击败李自成农民军之后,顺利入关。入关后,清朝统治者为加强思想统一,推行了一系列后世看来失算的民族政策,其中最为后人所诟病的便是薙发。

事实上,清王朝推行薙发政策,是因为一个汉人:孙之獬。

这又从何说起呢?

一、明朝逆党

孙之獬,字龙拂,山东省淄川县(今属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人。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这年他三十二岁。

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驾崩,明思宗继位为崇祯皇帝。这年冬天,逐步掌握朝政大权的明思宗朱由检剪除了阉党魏忠贤一派势力。备受魏忠贤一派欺压的东林党一派,趁机奏请毁掉阉党一派编撰的混淆是非、用来打击东林党一派的《三朝要典》。

从当时情况看,毁掉为阉党张目而臭名昭著的《三朝要典》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顺应民心的,有利于团结举国官民为新生的崇祯皇朝效力。

可是,这么大快人心、令人雀跃的善举,却遭到了一个人的强烈不满。这个人就是孙之獬。

孙之獬认为《三朝要典》不能毁掉,因为它的出台,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是得民心的,打压祸国殃民的东林党一派也是正义的行为,魏忠贤一派并没有什么罪过。所以,《三朝要典》不仅不能毁掉,还应该继续保留、发扬光大。

年轻的崇祯皇帝很生气,但是,他并没有与孙之獬一般见识,只是“切责”一番。原指望孙之獬从此改变立场,不再与朝廷唱对台戏了,谁知心有不甘的孙之獬又上演了一出精彩大戏。

孙之獬见皇帝不支持他,深感失望,于是在一个早晨,独自一人,小心翼翼的抱着《三朝要典》来到太庙,跪在地上撕心裂肺的哭开了,哭得是鼻涕一把泪一把,“如丧考妣”。

孙之獬这一哭,哭出了大名气。群臣上书力主杀掉阉党孙之獬,言辞激烈,可崇祯皇帝认为孙之獬只是人品不好,也没做什么伤天害理的龌龊事儿,杀了他有点不忍,就把他列入阉党逆案,废黜为民。

本来在魏忠贤时代,孙之獬也不算是什么阉党分子,这么一折腾,却被永远贴上了阉党的标签,想揭掉也不可能了。

二、献谋薙发

被明朝政府冷落了十余年的孙之獬,想不到自己竟然还有机会翻身。

崇祯十七年(1644)夏五月,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开始了对中国长达二百余年的统治。

不久,清军南下山东,孙之獬为了出口恶气,事事抢在人前,提前薙发易服。不仅是自己薙发易服,就连亲戚朋友,也在他的带动下早早的薙了发,换上了满洲族人的衣服。当清军临近淄川县时,他提前率人前去迎降。

在孙之獬的帮助下,清军在淄川县一带几乎是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几座县城。

见有人愿意当奴才,清朝统治者再高兴不过了,召他入北京城,授予礼部右侍郎一职。

阔别多年后,孙之獬重新回到北京城,大有洗刷前耻、意气风发之快意。他认定清王朝这个主子,比朱明王朝要强得多,所以为国献策也就非常卖力、不遗余力了。

初入清朝都城北京城,上朝是令孙之獬最难受的时候。因为当时满汉大臣是分列站立的,当时汉族降官都没有剃发,只有他剃发易服了。所以,他往汉官队列里站,汉官们见他留着辫子、穿着满人衣服,就不乐意了,说:“你是满人,不能站在这,出去!”

孙之獬又往满人队列里站,满人认为他是汉人,不该与自己同列,就把他轰出去:“你是汉人,不能站在这,出去!”

这样一来,孙之獬在朝堂上没有了立足之地。见大臣们都嘲笑他,他心里怒气冲冲,发誓要报复。经过几番谋划,他向皇帝上书,请求在中国强力推行剃发易服的政策,且言辞凿凿:“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他这一说,引起了当时掌握朝政大权的多尔衮的重视,认为孙之獬说的有道理,于是乎,薙发令便推行了下去。因为反对剃发易服,包括汉族人在内的许多原明朝官民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清朝这边,虽然迫于抗清势力强大曾一度废止了薙发令,但不久又恢复了,直到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统治为止。

清朝初年,因为薙发一事,起来反抗而死的原明朝官民当以数十万计。这其中的血腥镇压和强逼,当然少不了孙之獬的“功劳”。

平心而论,清朝刚入关那会儿,满清这边原本也没有想、至少那时候还没有想到让以汉族人为主体的原明朝官民剃发易服,与他们一样。只是孙之獬这厮逞一时之快,造成了这样一个悲惨的结果。

若非孙之獬首倡薙发,也许许多汉人的反抗也不会发生,许多人也就不会死,清朝统一全国的步伐也会快得多。毕竟,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建立政权后,比如金朝、元朝,也并没有强迫汉人像他们那样穿衣服、留发辫啊!由此可见,开历史倒车的孙之獬罪过诚大矣!

三、屈辱而死

为满清立下不凡“功绩”的孙之獬,好景也并不长。

顺治二年(1645),清军平定江西,孙之獬自告奋勇前去招抚原明朝官民,以再立新功。可是,他失算了。在那里忙活了大半年,竟然毫无进展,为他的新主子清王朝所不满,不久以其“久任无功,市恩沽誉”为名革职,被赶回了老家淄川。

顺治三年(1646),孙之獬回到了老家。清王朝虽然是真的将孙之獬革职后撵滚蛋了,但是他本人却十分要面子,自然不会对人说自己是被清王朝废弃不用了,而是大张旗鼓的,给人以他衣锦还乡的感觉。

家乡的人表面上对他还算客气,心里却早就恨死了这个数典忘祖的汉奸。岂不闻“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而孙之獬首倡的剃发易服,却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与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传统观念完全背道而驰。

为了不被剃发,多少人起来,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进行义无反顾的反抗啊!又有多少人看着自己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起来反抗满清的民族压迫前仆后继、死而后已!还有多少人为这剃发咬牙切齿,怀怒未发、敢怒不敢言啊!

而这所有的一切,好像都与这个衣锦还乡的汉奸孙之獬有关。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汉人此时的遭遇,不正是拜其所赐吗?

可是,现在,大家的怒火还不能喷发,只有强忍着,因为孙之獬背后有满清主子在撑腰。

火山,终有爆发的一天。

这一天来了。时间是顺治四年(1647)六月十四日。

六月十三日,领导当地人反抗满清民族压迫的谢迁率领起义军队杀到了淄川城下。在城中抗清民众的支持下,次日凌晨,起义军攻入了城,擒获了孙之獬。

起义军和当地民众早就对孙之獬恨之入骨,现在终于找到了报仇雪恨的机会。于是乎,大家把孙之獬绑住,用锥子往他身上狠刺,刺出了孔,就拔掉头发往里面“种”。你不是让剃发吗?我们不但不给你剃发,还给你种发!这对孙之獬真是绝妙的讽刺!

最后,大家懒得弄那么多的头发给他种,就从屠户那里拿来些猪毛当头发给他继续“种”!

据说,有人讽刺道:“给孙之獬种猪毛竟是糟蹋猪毛了,因为他猪狗不如!”

孙之獬深知自己早已犯了众怒,求饶也没用,必死无疑,也就铁了心了,对大家破口大骂。

大家本来就对他憋忍了一肚子的怒火,岂容他再骂?于是,就找来缝衣针,拿来线绳,将他的嘴给缝上了。之后,大家一起动手,将孙之獬给千刀万剐——凌迟处死了。

众人还不解恨,又将孙之獬留在城里的孙子、曾孙全部杀死,让他断子绝孙!

至此,首倡剃发易服、害死无数同胞的汉奸孙之獬算是彻底走完了他罪恶的人生路,从历史上被抹去了身影,但是他的名字还是“垂”在了青史上,不过,是钉在了耻辱柱上。

  

【教育教学】

墨写春秋芳华尽 书育桃李日月明(汝南县第三小学      丽)

墨写春秋三尺讲台芳华尽,书育桃李八方学子日月明。他们两袖清风,他们坚韧执着,他们志存高远,他们就是为学生全心全意,为工作任劳任怨,为教育无怨无悔的人民教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学生之道德典范,学生之学业楷模,是为学生指点迷津、解难答疑的引导者。全国教育大会也对教师做出了更高的评价: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面对如此完美的评价,教师该用怎样的道德标准约束自己?教师该用怎样的专业素养提高自己?教师该用怎样的职业作为要求自己?

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讲话:“坚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给广大教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既鼓舞了斗志,又增强了信心。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我校以“严抓即厚爱”为出发点,深入开展师风师德专项教育,一个个典型案例,一句句坚定誓言,一幅幅感人画面,无不警示我们转变观念、端正态度,以德治教;我校还以教育为主,考评为辅,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细化考核方案,评选“师德标兵”,弘扬正气,以德立教。

如果说教育是春天—温暖;那教师就是阳光—明媚;教育大会精神就是潺潺流水、徐徐清风—充满活力。温暖、明媚、充满活力的教育是生之所望,师之所向。习总书记说:“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们犹如大海航船,穿过迷雾,不惧风浪,不怕颠簸,为自己的彼岸找到了精准定位——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为此,我校组织“三课两研一交流,一进一出一展示”,所谓“三课”指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课课精彩,学习讲课技巧,学习课堂驾驭能力,学习处理问题随机应变能力,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两研”指组间教研、组内教研,探讨共性问题,解决个性难题;“一交流”指通过专业培训、系列讲座等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挖掘教材,优化资源;“一进一出”指请进专家指导工作,走出教师学习经验;“一展示”指教师三笔字大赛,匠心独运,加强基本功训练。另外,骨干教师培养,师徒结对,网络学习,无不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积累经验。教师只有不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才是对教育的尊重,对学生的尊重。

教书育人是我们的价值追求。全国教育大会指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这一论述强调了教师职业作为的重要性及情感属性,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丰富知识结构,做到既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这才不愧为人师。

大历史,小教师;择一事,终一生。 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坚定的教书育人的理想信念,真正担当起新时代赋予教师的历史重任,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作出教师群体应有的贡献,那么学校教育必将朝气蓬勃,中国教育必将蒸蒸日上。生之幸甚,国之幸甚!

  

立德树人,新时代教师的新追求(汝南县第三初级中学      捷)

联系电话:18739671392

常言说的好: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职业之灵魂。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标准,新要求,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我们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理应不断提升师德修养,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大放光彩。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需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我不由地想起了“孤岛”坚守二十四载,依旧不忘初心的熊廷凯。熊廷凯是汝南县王岗镇孔寨村熊湾教学点的教师,1993年秋,在父亲的支持下,熊老师自掏腰包,加上乡亲们凑的一些钱,购买了教学用具,自制桌椅板凳,将适龄儿童招收入班,建立了熊湾教学点,在这个墙面刷黑漆当做黑板的简易教室里,展开了自己的教学工作。

这个教学点地处汝南县和平舆县交界,四面被汝河环绕,依靠渡船与外界相连,在当地老百姓口中,它宛如一座“孤岛”。寒来暑往二十四年,“孤岛”上始终有一个高大的身影——熊廷凯老师。如今的他手执粉笔,站在墙漆斑驳的教室里,给仅有的15名学生授课。他经常帮助年龄较小的孩子提裤子、背书包,放学后专程护送孩子们安全到家。对这15个孩子来说,熊廷凯不仅是老师,更是家长。

十几年来,身边有不少亲朋好友劝他离开,熊老师都微微一笑。他说:“我有多次机会离开熊湾教学点,但看到孩子们天真无邪、渴望知识的眼神时,我留下了。因为这里的孩子需要我,家乡的父老需要我!我曾经给自己立下誓言——要耐得清贫,守得寂寞。只要有一个孩子读书,我就会坚守在熊湾教学点,用自己的真心、爱心和耐心,去做一个让孩子满意,让家长放心的乡村教师。”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辛劳”,这就是熊廷凯老师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孤岛”坚守,大爱无疆,我不禁为熊老师点赞!

另一个让我格外敬佩的,是汝南县三中毕业班语文教师——刘爱新。五年前的512日,因备课、制作课件等,她连续熬了好几夜。早晨起床,她就已经感到头晕不适,丈夫劝她请假休息。考虑到自己带的是毕业班,同时又兼班主任,刘爱新老师草草吃了点消炎药,便赶到学校。上了一节课后,刘老师的不适感加重了,她以为休息一下就没事,于是抄起书本,走进了第二节课的课堂。然而上课不到10分钟,刘老师突然眼前一黑,倒在讲台上……

很快,救护车来了。在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下,刘老师度过了危险期。然而经过医生的检查,发现刘老师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得不马上进行手术。医生说,病人长期过度劳累,身体虚弱,需要进行修养。可是,心系学生的刘爱新老师却在手术后两个星期坚持返校上课,医生千叮万嘱,家人百般劝阻,她说:“不能因为我一个人的病,耽误几十个孩子的前途!他们马上就要考试了,如果此时更换老师,肯定影响成绩。如果孩子们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我怎么对得起家长对我的信任,怎么对得起孩子对我的依赖?”

春蚕到死,蜡炬成灰;呕心沥血,无怨无悔。如果不是怀着对学生赤诚的关爱,刘老师又怎能弃个人安危于不顾?

像这样奋斗在一线的老师太多太多了,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我感到:作为一名好老师,他高尚的师德体现在一颗金子般的爱心!只有真诚的爱心,才能培育芬芳的桃李满园。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是理智与情感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只有当教师给学生以真诚的爱,学生才会向我们敞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我努力向这些优秀的教师学习,在播撒知识的同时也把爱种在孩子们的心间,用爱心点亮孩子们人生希望的灯。

习总书记对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的教师要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从叶圣陶到吕叔湘,从魏书生到余映朝,从夸美纽斯到苏霍姆林斯基,从杜威到马卡连柯,这些教育先贤们对教育的贡献不尽相同,然而却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高尚的师德就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这句话鞭策着我,鼓舞着我,促使我用真诚的爱心教育每一个孩子,践行“四有”,立社会主义青少年之大德,树社会主义新中国之强人!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3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