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邱老文稿 > 工作文稿 > 家教讲义 > 详细内容
第十讲 怎样进行家庭教育管理
发布时间:2021/10/15  阅读次数:391  字体大小: 【】 【】【
  

第十讲 怎样进行家庭教育管理

同志们,前面我们谈了对孩子进行多方面教育的方法问题,大家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可能会有体会。有些家长还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这对孩子的成长无疑是可喜的。但是,作为家庭教育的管理者——孩子的父母,还应该掌握一些家庭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比如自身修养、防止教育失误、建立家规、统一认识、配合学校等方面,都应该长期地进行探索,进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所以,今天我们就谈一谈家教管理问题。

为了让大家明白家教管理的重要性,有必要先谈一谈家长的一些失误、父母的不良心理对孩子的影响,母亲在家教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家规问题。

一、家庭教育中家长的几种失误

英国教育家、思想家洛克曾警告人们:F体育场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能轻视。教育上的错误像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尤其不能犯错误。事实上,许多家长却常有失误,失误一般有以下几种:

1、越俎代庖

儿童期是培养独立生活和劳动习惯的最佳期。但是,许多家长忽视了这一点,他们过分溺爱孩子,舍不得让孩子做一点事情,总认为孩子小,做不好反而会增添麻烦,因而,总是习惯于亲自上阵。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养成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和好逸恶劳的习惯,另一方面使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错过了培养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的最佳时期。

2、拔苗助长

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不少家长无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给孩子安排了五花八门的学习内容:弹琴、绘画、学外语、练书法、背诗词、解数学题,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把孩子整天禁锢在书房和琴室里,不让他们游戏,不让他们接触阳光和新鲜空气,不让他们接触外面的大千世界,这些行为对孩子成年后的生活也是有害的。

3、察子失真

察子失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估计过高,盲目乐观。一些家长爱子心切,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觉得是最美的,在这种感情的支配下,孩子的不良行为,父母视而不见,看到的只是优点。父母过多的赞扬,久而久之,就诱发了孩子的骄傲心理,自命不凡,目中无人。这实际上就为他们将来的摔跟头埋下了伏钱。二是估计不足,悲观失望。有些家长平时对孩子疏忽教育,孩子的潜能尚未发挥出来,表面看去智商不高或近乎弱智。这些家长不从自己的教育方法上找原因,却一味责怪孩子“太笨”,父母的失望情绪很容易挫伤孩子奋发进取的积极性,诱发其自卑心理的产生,从而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

4、你管我宠

在我国的家庭中,一般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不只是父母二人,还有祖父母以及外祖父母等,他们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却常常出现分歧。有时孩子做错了事,父亲要管,母亲就来解围,或者父母要管,祖父母来“保护”;对孩子的一言一行,这个认为是对的,那个认为是错的等等。这种你管我宠、口径不一的做法,往往会造成孩子无所适从,这对孩子尽快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纠正,是十分不利的。久而久之,还会使孩子利用家长们之间的摩擦“钻空子”,甚至形成撒谎、欺骗的不良品质。可以说,从教育孩子的角度看,再没有比“你管我宠”更糟糕的了。

5、言行不一

有些家长在口头上教育孩子时,对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讲得头头是道,可过后自己又按另一套原则处世,这样也会导致孩子茫然不知所从。甚至,孩子会在父母的榜样熏陶下,形成“口是心非”等不良习惯。

6、片面教育

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认为知道越多,智力水平就越高,因此一味地给孩子传授知识,忽视智力和能力的培养。这种不完整的教育,必然导致孩子畸形发展,高分低能,缺乏创造精神和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此外,还有些家长相信“树大自然直”的说法,对孩子旅途自流;还有些家长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常常对孩子施之于棍棒教育,这些都是家庭教育中的失误,必须引起家长们的高度注意。

二、父母的不良心理对孩子的影响

明朝人冯梦龙写有一篇短文,叫做《翠鸟移巢》,讲的是有一种鸟叫翠鸟,它为了防备敌害的侵袭,把窝筑到很高的树梢头。后来,它做了妈妈,看到自己的雏儿在窝里探头探脑的样子,心想,小家伙如果不小心从这么高的窝中摔下去,不是没命了吗?于是,便把窝向下移了一点。过些日子,小鸟长出了羽毛,常常在窝里展翅学飞,翠鸟妈妈此时更替小鸟的安全担心,便把窝再往下移了一些。过不了几天,离地面很近的鸟窝中的小鸟全被人轻而易举地掏走了。

翠鸟妈妈对孩子儿可谓是关怀备至,疼爱至极,殊不料由于鸟妈妈没有教会小鸟尽快地展翅高飞,一味地替它们担惊受怕,把孩子完全置身于妈妈的卵翼之下,最终反害得小鸟落了个可悲的结局。这不是过分宠爱造成的吗?当然,翠鸟的愚蠢之举,只能被人当作笑料罢了。然而,它也能给人以启迪——溺爱不是爱孩子。诚然,爱子之心,人皆有之,诸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都是流传百世的爱子佳话。但古往今来如翠鸟那样溺爱子女,也是不乏其人的。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独生子女的比例逐渐增高,不少家长在对待“独苗苗”的教育问题上,存在着一种“异常心理”,给子女的成长带来很多的不良影响。这个问题,我们在“怎样适度地关心孩子”一讲里作了阐述,但没有强调“溺爱”问题,没有强调父母的“溺爱心理”对孩子的影响作用,因此,今天我们再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溺爱,是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担心而造成的,由于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过分担心,心理负担过重,所以许多父母领了独生子女证以后没有光荣感,而是千思百虑,提心吊担。一是怕孩子生病,营养不良,大脑发育不好,就过多地给孩子用药和高级补品,以为越多越好。结果往往相反,孩子变得挑食,得不到多方面的营养互,面黄肌瘦,弱不禁风,也妨碍了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二是怕由于不测,孩子有个三长两短,于是不让孩子外出,关在家里,结果造成独生子女孤僻、自私、拘谨、怕羞、不团结、纪律差等性格。三是怕孩子哭闹会弄坏了身体,对孩子百依百顺,致使孩子出现骄横任性、好激动、爱发脾气、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打人骂人,甚至以睡地打滚为要挟等不良品行。四是怕孩子受累、事情做不好,于是一切都包办代替,使孩子变得好逸恶劳,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缺乏主见,意志薄弱,生活处理能力差,甚至由于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挫伤,出现逆反心理。凡此种种,都是在父母不良的溺爱心理指使下施行不良教育方法而造成的不良结果。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特别是独生子女的父母,一根独苗上寄托了父母的全部希望,但光是望子成龙心切,不懂得正确的教子方法,就达不到预想的目标,父母要克服和消除自己的溺爱心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不要把孩子看作是家长的私有财产,以减轻沉重的心理负担,树立起孩子前途的正确期望和设想。

2、坚持“以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模仿,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儿童是从模仿开始仓皇学习生活的,而儿童模仿的最好对象是“儿童伙伴”。这种作用是任何成人所难以代替的。所以,必须想法设法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儿童集体环境,不要把它们关在家里,过多地限制他们的自由,要使他们经常能同邻家年龄相仿的小伙伴彼此交往,要鼓励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图书拿出来和小伙伴一同玩,有好吃的食品也拿出来与小伙伴共享。通过共同的游戏、玩耍,就能培养他们的大方合群、团结友爱、互相关心、热爱集体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3、坚持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爱子之情,人皆有之,但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毕竟不同于动物的亲子之情,人除了是自然的人,还是社会的人,所以爱应该爱得有分寸、有节制。马卡连柯说过:“溺爱虽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父母要实现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就要从根本上做到两点:一是对孩子有明确的原则要求;二是要让孩子知道行为的限度。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习惯不能姑息迁就,要坚定不移地帮助他们纠正,不能让孩子以哭声作为对父母的命令,训练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诸如饮食、卫生习惯、遵守纪律、文明礼貌、学习习惯等等。对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包办代替,让他们亲自动手,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父母还应尊重孩子合理的意愿和感情,不能强迫命令,避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4、父母对孩子的喜爱之情不要过分外露。这是为了避免助长孩子们的骄傲自满情绪,但对于孩子的进步还是要给予适当与及时的表扬和肯定,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上进心的培养。

以上谈了“溺爱”问题及其纠正的方法。我们把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行为称作“不良心理”或“不健康心理”,恐怕大家此时就能够接受了。的确,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子女的影响是相当严重的,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家长在同子女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适应,包括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经常能作为健全的判断,情绪反应适度,行为协调可控。

往往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受到挫折时,家长心理健康最易受威胁,有些家长会由此出现持久的焦虑、紧张、愤怒、烦燥等情绪,严重的还会引起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为了从中解脱出来,家长最好从主观上把对子女的教育期望、要求等建筑在对子女理解的基点上,不能脱离子女的实际,以免使自己陷于期望落空的不安境地。同时,既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又不要吊在心上,因为这毕竟是日久见功效的事。

根据多年来的观察和了解,发现一部分家长本身在人格方面就存在缺陷,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糊涂型”。这类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所作所为不能作出清醒判断,彩取适度对策,要么无动于衷,要么把孩子的缺点当优点加以疼爱。

二是“炸药型”。有的父母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打骂孩子。

三是“操心过度型”。这类父母对孩子事无巨细,一切包办。

四是“冷漠型”。这类父母对子女感情淡漠,或者是对孩子不闻不问,或者是怕别人指责“不爱孩子”而对之严厉凶狠。

五是“虐待型”。这种父母不多见,有的是因为情绪变态。

六是“随便型”。这是就父母对子女的性教育而说的。例如父母随随便便地在子女面前脱衣、洗澡,或像对待情人一样对待孩子,这样会给孩子的性心理发展带来灾难性后果。

七是“反复无常型”。这类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反复无常,导致了教育措施上的随心所欲,恼恨起来又打又骂,欢喜起来又搂又抱。

八是“消极型”。这类父母缺乏教育意志,总是把孩子的缺点放大来看,忧心忡忡。

以上几种类型的家长虽然为数不多,但决不可忽视,因为这些心理是不健康的,对子女的成长是不利的。

三、家规的作用不能忽视

家庭作为生活的细胞,无论从个人生活,还是从社会生活来看,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生活组织,而家庭的家规怎样,又与家庭的团结和睦、理想信念、情操风尚密不可分。在某种意义上讲,它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人口素质的高低,社会文化的传递,优良传统的发扬等。同时,家规更直接地体现着一个家庭的习惯、道德面貌,影响左邻右舍的关系,影响着子孙后代的成长,也强烈地影响着家庭的生活。

过去,我们有些同志不能正确对待家规的作用,或者不屑一顾;或认为家规束缚了个笥的发展,是封建的东西,理应抛弃;或不敢理直气壮地谈论家规同,去宣传好的家规,这是不对的。其实,民主、文明、进步的家规,不仅对家庭的和睦和安定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社会的进步也有促进作用。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家庭精神文明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基础。家规是家庭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是要靠每个社会公民从自身做起的,要靠夫妻、亲子、兄弟、姐妹、婆媳、祖孙及其他家庭关系来共同维系坚持。这样,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才能落到实处,才能有坚实的基础,整个社会的文明日益增强。无数事实证明,家庭是生产、生活、消费、政治、娱乐、生育、抚养、教育、扶养、宗教信仰等活动的中心,是培养成年人文明习惯的日常基地,也是培养青少年行为文明的摇篮。在家庭这部灵魂录相机前,更容易分出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品德的高尚和低劣来,更何况每个人在社会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都深深打着家庭家规的烙印。可以说,一个人如果严于责人,宽于于修身,荒于治家,被“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途”、“家丑不可外扬”等搅得头晕目眩,他在社会交往中是决不会讲究文明礼貌、大公无私的。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分析,一些违反党纪国法的案件,发生的因素尽管多种多样,性质也不尽相同,但有些违反党纪国法的案件,往往是从好的家规遭到破坏开始的,而且这种案件占的比重又不小。所以说,没有好的家规,没有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不能算精神文明的家庭,也不能算是幸福美满的家庭,当然有一点要说明,家庭的某个成员走上了错误乃至犯罪的道路,不能单单归结为家庭的家规,这里有个人的原因,有家庭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再加上家庭成员的组成不同,文化素质的差异,社会生活实践的不同,个人爱好的不同,以及家规的效应差距,就决定了家规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千万不要因此来否定家规在精神文明中给人的影响,忽视家规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有一位家长曾给我这样介绍,他有两个孩子,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小学。他觉得孩子在家里很随便,学习不抓紧,家务活也很少干,家里来了客人也不懂得招待,所以一直想给他们立几条规矩,可他的爱人反对。他爱人说,学校里纪律已经不少了,回家来还不让他们自由点,立什么规矩呀?他两人认识不够一致,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所谓家规,就是家庭里的一些具体要求,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明确而合理的规矩是有效的家庭教育的主要条件之一。所以我认为,给孩子“立几条规矩”的想法是正确的。我国古代要求孩子们“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等,就是一些规矩。家庭是孩子最早的学校,教育孩子不能不立一些规矩,例如,何时起床,何时就寝,何时娱乐,何时锻炼身体,就得有明确的规矩,否则就不能保证孩子有足够的休息,就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节奏和身体健康。要求孩子按时完成作业,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而且可以培养他们认真负责的精神和坚韧顽强的意志,要求孩子礼貌待人,有助于养成他们的文明习惯。

教育孩子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靠说教。一天到唠叨不休,见东说东,见西说西,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被动的。孩子年幼时,这种办法还可以;孩子长到一定年龄后,这种办法往往引起他们在厌恶。二是靠规矩。定出制度,讲明意义,使孩子有规可循,主动地去实行规矩,实行得好,加以肯定;实行得不好,及时指出,使他们在反复的实践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文明习惯,养成良好的性格。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管得少,孩子做得多,而且自觉主动,即使家长出门在外,孩子也能按规矩独立生活。

当然,前面说的那位家长的爱人意见也有些道理,家庭和学校毕竟是有区别的,家庭中的空气应该更宽松一些,孩子在家中应该自由一些,在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的情况下,家长应该更多地注意孩子们的休息、娱乐和非智力活动调节,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特殊能力(如音乐、绘画等)。所定的规矩应该“粗”一点,不要管得过细过死,干预太多,也不要操之过急。对成绩不好的孩子,要多具体帮助,少批评斥责,努力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使他们保持旺盛的斗志和欢快的情绪。

四、怎样进行家庭教育管理

家庭教育管理牵扯的问题很多,在这方面,我们只能从几个主要的方面进行探讨。

1、家庭教育应以提高素质为主

目前,我国少年儿童教育现状,大致有如下三种情况:一种是知识分子家庭,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家庭教育起步较早,但往往计划偏高,不切实际,不惜从牙缝里省钱来为儿女买电子琴、钢琴,或请名师指教子女习丹青、练书法,想让儿女早早成为某方面的人才,所选项目却并非建立在儿童的天赋爱好基础上,而是父母强加给子女的。第二种是急功近利型,只重学生分数,不惜动用一切手段,诱导、威胁、打骂等等,威逼孩子做永无休止的作业、练习,要求考试拿高分、取好名次;在家活不干,营养食品多。第三种是放任自流型的,只供衣食,不问教育。

这三者虽各有特点,但又有共通之处。作为孩子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却注意不够,这就可能产生如下结果:①出畸形人才。在对外界事物最敏感的孩童时期,长时间被拴在一隅实现父母的“成才计划”,以其他方面能力的毁灭或减弱为代介,违背了人才应有的金字塔型知识结构,其适应性差、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强,只宜于做具体工作。②不出人才。在只重分数、孩子没有自由、完全听命于家长、听命于分数的教育中,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受到压抑,只能成为啃书本的呆子。③第三种情况缺少人才成长的基本环境,成才的可能性极小。

由此看来,以上几种情况都不是成才教育的良好方法。家庭教育,最根本的还在于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这是人才成长的奠基工程。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几讲里都提到过,这也是我的基本观点。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幼年时期,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也就是具备了成为良才的基本条件。在以后的道路上,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社会需要来进行调整,选择所从事的职业。社会向孩子今后展示的天地是广阔的,正所谓“天高任鸟飞”,关键是,要成为能飞之鸟,只有凭良好的素质才能实现。

我认为,良好的素质条件应包括健康的体魄、乐观的情绪、良好的习惯和进取的精神,家长不妨选择、设计一些有益活动,让孩子们在具体活动中接受知识、增进智力、发展能力,成为一个心理和生理都健全的人。

2、经常对孩子进行艰苦朴素的教育

有一位朋友,别人送他一盆仙人掌,巴掌大的块茎茁壮碧绿、傲然挺立,他喜不自胜,放在书案旁。然后,他一日一水,隔日一肥,盼望它快快长大。不料,还不到两个月,仙人掌由碧变青,由青变暗,后来竟枯死了。朋友人好摇头叹息,叫苦不迭。但他对仙人掌枯死的原因并不了解。朋友给我讲,我也不明白。

后来,我偶尔从一本书中看到诗人李季讲:一个人的生活不可太安逸了,应该像仙人掌一样生活。这使我大开茅塞!仙人掌的枯死,或许正是因为朋友太“爱惜”的原因吧。由对仙人掌的痛惜,使我联想到一些父母对子女艰苦朴素的教育。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儿童格外受到家长的娇惯。旧小说中有所谓“膝下一儿,视若掌上明珠”的话,如今,我们某些做父母的何止如此而已呢?唯子独尊的娇宠,有求必应的满足,食不厌精、衣不厌美的照顾,使孩子“艰苦朴素”这个词汇只能从词典上找到它的解释,而很少有形象的认识。

艰苦朴素是我们民族历来崇高的美德。今天,仍应为我们对子女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这是因为,艰苦朴素的精神和品德是孩子今后成才立业的需要,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盼望自己的子女成才。但是,一个人成才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经受许多困难条件的磨练。孩子自动养成艰苦朴素的美德,是以后耐得住人生路上各种艰难困苦、挫折失败的重要准备。事实上,古今中外许多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物,他们的童年并非都在无限享乐的福窝里度过的。鲁迅幼年时进出当铺尝尽世态炎凉;老舍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孙中山十五岁前穿不起裤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的斯蒂芬逊八岁当放年娃;天才卓越的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童年在穷苦中度过;驰名世界的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幼年睡在棺材板上;俄国著名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年轻时步行到莫斯科去求学……正是有过童年时的艰苦磨炼,他们才能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保持着坚定的意志、坚强的信念和坚韧的毅力,终于在事业上取得成就。而那些自幼养尊处优的纨绔子弟,往往是最没出息的。《红楼梦》中贾府的子弟们锦衣玉食,够“享福”的了,但没有一个成器。当然,我们说重视对子女进行艰苦朴素的教育,并非提倡让孩子穿破衣、吃粗饭。重要的是从小养成吃苦耐劳、节俭朴素的精神,而不要一味地娇惯溺爱。

培养孩子艰苦朴素的美德,不只要思想上重视,同时要教子有方,要从三个方面努力:

一要抓早。古人说:“教于婴孩”,这是很值得重视的思想。孩子长后是要走向社会的,将来的路能不能走端正,起步十分重要,千万不要等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飞扬才大吃一惊。

二要抓小。父母的教育不能只是一味的训斥和空洞的说教。著名诗人歌德曾说:“日常生活比一部最有影响的书所起的教育作用更大。”开始出现在孩子身上的毛病也许看上去是不怎么起眼的,但他却慢慢积累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做父母的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点点滴滴,潜移默化,要让孩子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不要过多的照顾,满足甚至包办孩子的一切。父母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练就一副飞翔的翅膀,而不是终日把孩子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

三要父母做榜样。父母是儿女的镜子,孩子很容易从父母身上和周围环境中受到影响。具有美好修养的父母,他们的言行就如同一条无声的小溪,悄悄地润泽着孩子的心田;相反,如果父母教育孩子时说得冠冕堂皇,而自己却追求着安逸和享乐,他们的话会变得苍白无力。因此,要求孩子做到的,你自己一定要首先做到,严于律己,做孩子的榜样。

3、要正确处理孩子的零用钱问题

孩子的零用钱问题,我们在第八讲里谈了一点方法问题。但没有解决认识问题,这里再深入地谈一下。

每个家庭背景不同,经济情况不同,对金钱的看法不同,因而在对待孩子要零用钱的问题上,往往各行其是,各有不同。有的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十分富裕,为了添置“几大件”,不得不省吃俭用,根本不考虑孩子的零用钱问题。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尚未脱离家庭独立生活,吃穿都由家里负担,不需要另给零用钱,而有的父母则认为不应该给孩子零用钱,因为它会滋长孩子贪得无厌、不劳而获的坏习惯。家长中的另一种极端做法是有求必应,不惜一切满足“独苗”的任何要求,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给多少。

那么,究竟谁是谁非,究竟怎么办才好呢?

现代社会,人们不可能脱离金钱生活,应该明确的是,孩子长大以后,也不可避免地要同金钱打交道,需要独立地处理和安排金钱的支付,因而那种认为金钱是万恶的、孩子越晚接触越好、甚至不接触更好的想法大可不必。随着孩子社会交往的开始、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扩大,必然地会同金钱发生关系。相反,如果从小使孩子对金钱有一种正确的看法,懂得如何正确地处理钱财,在这方面得到一些合理而有系统的训练,将来对财务的处理自然有条不紊。在顺境逆境里都可以安然就付,对他今后的生活将大有所益。

要训练孩子对经济有预算、对金钱的处理有能力,父母可以从小就给孩子一个实习的机会。给孩子零用钱,除了可以锻炼孩子处理钱财的能力外,另一个作用是给孩子在经济上有合理和适当的自由,每月或每周给孩子一定数目的钱,他们就可按自己兴趣和需要选购物品。这点小小的自由,对孩子自身的成熟感及建立自尊心很有好处,使他觉得 父母是尊重他、信赖他的。孩子得到父母的尊重,就自然会尊重父母、尊重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给孩子零用钱,最好有固定的时间。比较理想的做法是每星期给一次。假如天天给,孩子便会天天用完,失去自己作预算作计划的机会,也就无法达到发零用钱的目的。而且天天发钱,数目一定不会很多,只够买些零信杂物,相反会造成孩子贪吃乱花的习惯,不利其发展。假如每月发一次,一方面数目大,另一方面时间长,尤其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很难做好预算工作,往往前半个月集中花掉,而后半个月一贫如洗。考虑到儿童的这些特点,所以最好是每周发一次,这样做,一方面使他预算起来比较容易;另一方面也给孩子一点自主的余地,重要的是必须按固定时间发给他,以养成他合理的生活和活动规律。

给孩子零花钱的方法问题在第八讲已经谈到,这里就不再详谈,只提出几点建议:

①孩子到了多大年龄才给零花钱?我看不一定要有年龄界限,可根据家庭情况及各人的能力因素而定。但一般要遵循三条原则:一是只有当孩子对加减法有了初步的认识,懂得计算数目以后。才能发给零花钱。否则,孩子头脑中还没有数的概念,即使发给他钱他也不会使用。二是只有当孩子到了能分担一些家务的年龄,才能发给适当的零用钱并有意识将二者联系起来,使他明白世界上没有一件东西是不劳而获的。三是当孩子能暂时离开父母而独立行动时,应考虑适当增加他的零用钱,因为这时他独立使用钱币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增加了。

②第一次给零花钱时,须同他讲清道理及注意事项等。开始几次,还可帮助同他同他一起筹划如何使用这笔钱,而后慢慢地让他学会独立处理。重要的是教导孩子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不可光花在买吃的东西上,还可买一些适当的玩具和书籍等。父母还应注意,尽可能养成孩子节约储蓄的习惯,一方面可以应特殊需要,一方面积少成多,可购买更理想、更称心的物品。

③给孩子多少零用钱才合适?这个问题也常使家长们大伤脑筋。一般说,应与家庭经验状况及孩子的年龄、活动情况联系起来考虑。但总的说来,给孩子的零用钱不可过多,一般平均每月可控制在三元以内,经济条件差的可控制在二元以内,以防止孩子养成花钱大手大脚、不节俭的习惯。

4、父母要避免在孩子面前意见分歧。

我们常常看到这种情况:夫妻二人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发生争执,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吵得面红耳赤。在争吵中,往往越不统一发挥产生急躁情绪。在急躁中,无论你采用什么方法,孩子都不愿接受父母的意见。

这就是说,父母间意见的一致性非常重要。这是成功的经验,也是失败的教训。列宁的父母教育子女有三条不成文的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是“不行就是不行”。列宁的妹妹奥莉亚上学后,父母规定必须在一定时间入睡。开始奥莉亚做不到,她不去对威严的父亲求情,却向母亲撒娇。面对眼泪汪汪的奥莉亚的乞求,慈爱的妈妈并不心软,坚持要她按规定办。一段时间后,奥莉亚便养成了准时入睡的习惯。由于如此的教育原则,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行为的明确性和稳定性。然而,当今许多父母都不是这样,孩子做了某件事,常常是一方要批评,一方要庇护。这样做的后果,一方面加深了夫妻矛盾,损害了孩子心目中父母的权威性;另一方面使孩子辨不清是非,坏的行为不能改正,好的也得不到强化。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向家长们提出三条建议:

一是父母要充分认识教育孩子一致性的重要,多花一点时间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平时有不少分歧的父母,更应时常交换意见,要把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提出来,讲清楚。在这种心平气和、有理智的讨论中,较容易取得一致的意见。

二是父母的想法即使不统一,或是一时难以统一,也不应该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有分歧私下里争论,但不能当着孩子各唱各的调,更不有让孩子来当评判员。一方已在管教孩子,另一方如有意见也应在事后与对方商量。

三是父母在解决问题时要互相谅解。孩子某些坏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父母虽有些分歧,但同时出于爱子之心。因此,急躁、吵闹,甚至要闹离婚,这都于事无补,反而激化矛盾,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巨大的痛苦。在父母关系不和、家庭时常电闪雷鸣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免不了有身心方面的缺陷,这一点马虎不得。

5、孩子“很听话”未必可喜。

据一位家长介绍,她从孩子懂事时开始,就很注意教育引导孩子听话,使孩子逐步形成了“大人怎么说,我就怎么做”的观念。这位家长很自豪。但是,由于只注重了要孩子听话的教育,致使孩子上初中后仍然离不开不大人的“教导”,有些本属孩子自己能办的事,若家长没有交待,孩子则不会想到要去做,也不知道怎么去做。面对这位“听话”却无能的孩子,家长时常发生“这孩子真笨”的感叹。由此看来,孩子“很听话”也未必一定可喜。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总希望孩子一举一动都听家长的,什么事都甘愿为孩子代劳。这种良苦用心往往吃力不讨好。且不说因家长水平所限,有时难免“教错”孩子,就算家长“总是对的”,也可能会历为强调“孩子一举一动都要听话”而导致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性,缺乏独立思考和自我生活能力,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自然是不利的。

作为家长,不仅要教育孩子“听话”,也要注意培养孩子独立意识,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同时不断给孩子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孩子自我表现。只要是孩子能办的事,就让孩子自己去办。成功的给予表扬,失败的给予鼓励。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办,逐渐增强自立的信心,使孩子早日走上离开父母也能健康成长的道路。

6、要经常补小洞防在洞。

一些家长平日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一旦子女犯在大错,甚至判了刑,才后悔当初自己没有尽到责任。俗话说,小洞不补成大洞,家长如果从小注意对子女的教育,纠正他们身上的缺点和错误,补上他们思想上的小洞,就能防止孩子今后在人生的道路上跌大跟头。当然,认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还有一个怎么去做的问题,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防微杜渐的三个步骤:

①当孩子小时候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家长就要给予满意的答复,并加以鼓励、引导,这种指导性的教育,也叫做“事前教育”。例如:孩子问:“爸爸,拾到东西为什么要交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丢东西的人一定很着急,我们拾到的东西交给老师或民警,请他们帮助找到失主。”这样回答,孩子的心理就对“拾物为什么要交公”的问题感到明白……

②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家长要冷静地调查、核实,然后对孩子进行恰如其分的批评。经过对错误的分析,让孩子明白错在何处和错误的性质,订出改正的措施。这种严格要求的教育也叫做“事中教育”。例如,孩子拿了同学的一支钢笔,因为这支钢笔很漂亮,就想自己用。家长发现了,并了解事情的起因后就对孩子说:“你拿了别人的东西,别人要用的时候该多着急呀!要想做一个好孩子,你说该怎么办呢?”家长在耐心地教育中鼓励孩子把笔送回去,让孩子形成一个正确概念:从小就不拿别人的东西,才是好孩子。

③当孩子犯了错误以后不以为然时,家长应该适当提醒,把自己的希望、要求讲给孩子听,害到强化教育、严格检查的目的。这种强化性的教育也叫做“事后教育”。例如:事隔几天,家长带着孩子去朋友家做客,回来时要及时总结孩子在朋友家的表现,这回孩子不仅有礼貌,而且也没拿别人的东西,家长就要认真地给予肯定,进一步强化教育。

这事前、事中、事后教育,如果每位家长都能注意好教育方法、教育语言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就能够补小洞防大洞。

7、家长要多参加家庭的共同活动

家庭成员相聚一起,如果仅仅是吃饭、睡觉,缺乏其它方面的共同活动而产生的感情和心理上的交流,就要相互疏远,以致产生隔阂和矛盾。你如果想使你的家庭关系很密切,生活更幸福,请你采纳以下几点建议:

①善于利用时间交流感情。例如在吃饭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桌旁,谈谈自己一天在外的所见所闻,让大家都听到,或者问问孩子学校里的情况,引导几句。夫妻最好同时入睡,入睡前说上几句,互通信息,增加了解。如果丈夫长时间地伏案工作,妻子在厨房里劳动,丈夫最好抽出五至十分钟去和妻子找点话说说。妻子感到丈夫有意识地来陪他,心就和丈夫贴近了,多劳动也就不怨了,而对伏案工作的丈夫来说,这几分钟也是休息的很好机会。

②有意识安排一些共同活动。例如星期六的晚上,夫妻和孩子一起看电视,这本身就是一种共同活动,但光是在一起看还不够,最好能找个时间和孩子一起讨论一下电视的某个内容,既训练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又使全家得到一种共同活动的乐趣。平时,如果买菜是妻子的“任务”,丈夫也要陪她去几次,帮她拿着篮子,边走边谈话。总之,在家庭中开形成“一起干”的风气,心里有什么话就要倒出来,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一个人的痛苦分给两人,变成半个痛苦;一个快乐两个人分,变成两个快乐。”

③不要放过星期日。马克思订了一条家规:星期日是属于孩子们的。每逢星期日,马克思就停下繁重的工作,给孩子们讲故事、说笑话,或是一家人到公园里去玩玩,呼吸新鲜空气。马克思这样做,自己得到了休息,而且密切了家庭关系,一家人过得非常和睦,非常幸福。我们在星期日,全家除了一起看电视外,还可以共同做家务,全家分工搞一次卫生。劳动过后,全家望着窗明几净的房间,一定会沉浸在共同的欢乐之中。

总之,参加家庭共同的活动能使家庭气氛变得热烈、活跃,并能解除矛盾,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并能树立本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威信,何乐而不为呢?

8、暑假期间家长怎样进行家庭教育?

在一年一度长达一个半月之久的暑假中,不少家长都为孩子的假期教育担心。有人认为,放假不如不放假,一放假就使家长担心,怕出现问题;也有人建议学校,办个什么补习班,也好“圈一圈”孩子,免得荒废。其实,放暑假是必要的,怕放假后孩子出毛病,其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们有必要谈谈暑假间的家庭教育问题,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第一,要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家庭环境文明与否,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家长不要酗酒和赌博,不要在家里设麻将场,要使用文明语言,举止要落落大方,要尊敬长辈,同邻里和睦相处,夫妻间不要吵架打架,更不能迁怒于孩子等等。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应事事处处成为孩子的表率,自觉地担负起优化家教环境的责任来,为孩子的成长创设一个文明的家庭环境。这个问题在第二讲里已谈过了,这里不再多谈。

第二,要安排好孩子的暑假生活。孩子暑假时间较长,需要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种活动。比如,可让孩子了解家庭、家乡的变化,调查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写一些参观记、访问记,以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接受活生生的形势教育;要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送温暖、做好事活动,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要定期督促,检查孩子完成暑假作业情况,不能让孩子无节制地“乐”;要适量地给孩子布置一些劳动任务,让孩子进行必要的劳动锻炼;要禁止孩子利用假期摆摊设点做生意,从小染上“向钱看”的思想;还可以让孩子参加夏令营、文艺演出、读书演讲等有益的集体活动。

第三,要对孩子加强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暑假期间,许多孩子喜欢游泳或走亲访友,要教育孩子注意安全,严防出现意外事故。目前,社会还存在着一些不良风气,教育孩子不参与赌博、不打架斗殴,不看淫秽录像和黄色书刊;遵纪守法,自觉同各种违法现象作斗争。

以上三点只是简单地说明一下暑假期间家长应注意的问题,家长要根据实际,采取多种多样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这里不可能面面俱到。

9、教师家访后怎样进行家庭教育?

一般说来,教师家访的目的,无非是把学生在校的各方面的情况反映给家长,财时也听取学生在家时的表现,使得以后更好地因材施教。但有的家长不能正确对待这个问题,听老师说自己孩子好,便喜形于色,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听老师反映自己孩子表现不怎么好睦,便怒气冲冲。甚至当着老师的面把孩子痛打一顿。我以为,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老师家访是如实地反映情况,以求得家长的配合,共同教育好下一代。作为家长,首先要理解老师的这种心情和目的;其次,对老师家访时指出学生在校的表现后,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对在校表现好、学习努力、成绩较好者,要鼓励孩子不骄不躁,更上一层楼。切不可听到老师对孩子的赞扬声就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的孩子超人一等,而放松对其督促和教育。这里特别是要指出的是,老师家访时反映那些在校表现不怎么好,尤其是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家长更要冷静。有的家长平时对孩子教育不够,一听到老师说不好时,便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不管三七二十一,对孩子就是一顿打。这种方法是收不到成效的,因为这容易使师生间的情绪对立,孩子认为是老师告了他的状,造成孩子对老师的不信任感,使老师以后再也无法进行家访。再说,打本身就不是教育。因此,当老师反映学生在校表现不够好或成绩不理想时,家长应主动地和老师一起,进行客观地分析,找出其根源,并探求再教育的途径,切忌听到不好就打。

10、为孩子建立“行为录”

为孩子建立“行为录”,这是我进行家庭教育的一种主要方法。

“行为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一项是“好事录”,一项是“错事录”。凡是孩子做过的,能够影响他成长的事情都要如实记录下来,每到月末、年初,就要对孩子的“行为录”进行综合分析,比如孩子近一时期有哪些进步,在哪几方面应加强教育,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等。另外,每隔一段时间,我还把孩子前一段做的好事及错事编成故事讲给他听,并帮助孩子分析啥是好事、啥是错事,好的如何继续发扬、错的怎样加以纠正。这样,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加深记忆,提高他辨别美丑的能力。

孩子上了一年级,我就把“行为录”交给孩子,让他翻着看,让他分析哪件事该做、该如何做?哪件事不该做,为什么不该做。从小培养孩子爱憎分明的良好品德。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建立“行为录”确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特别是对促进孩子形成自觉习惯大有好处。有一次,放学回家后,我对孩子说:“咱们两个抓紧时间剥花生。剥好花生,我去炒花生,你扫地。”孩子边答应,边坐下来开始剥。剥完花生之后,他就扫地。扫到门口时,不小心碰着了门上的一颗钉头,划破一层皮,鲜血直流。这时,他只说了一句话,好像是自言自语:“流血我也要扫完。”我一看流血了,就劝他不要打了,他拿了张破纸往流血处一擦说:“不要紧!”坚持把地扫完。我很受感动,就放下手中的活儿,赶忙拿出“行为录”给他记上。

在孩子还没有上学的时候,有一次在我口袋里摸出了两角钱,我发现后,立即把此事记在“行为录”上,然后找他谈话,帮他分析不经大人同意拿钱乱花的危害性,同时举了几个因小时候乱花钱长大栽跟头的典型例子,教育他从小就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孩子听了口服心服。从此,孩子再也没有随便拿钱乱花过。上学之后,他看到别的学生手里有钱,还买零食吃,曾问我:“为什么别的小朋友有钱买吃的东西呀?”我就借此机会给他讲,上学以后如何遵守学校纪律、如何爱护自己的身体、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强调不准乱花零钱。孩子很听话,他上学以来从不向家里要钱,走到小摊前看也不看,在校内没有吃过零食。当然,孩子正当的要求我总是爽快地答应。比如,放学后肚子饿了想吃面包,就立即给他买一个;所需学习用具,毫不犹豫地提前买好,让孩子感觉到,该花的钱不要求就给,不该花的无论怎样要求也不给。有这么一件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今年元月二十四日下午,天气炎热,孩子对我说:“爸爸,我想要五分钱。”我问:“想买什么?”孩子头一低:“说了你不同意我买。”我一问,原来是想买一塑料袋汽水。我随即掏出五分钱,让他去买。事后他又问我:“你这次咋同意让我喝汽水?”我说:“天气很热,别的小朋友都在喝,你也应该喝呀!”孩子得到了尊重,心里很高兴。现在,孩子虽然只有七岁,但是从来没有因为要钱花惹大人生气,外间抽屉里买菜、买面条用的零钱他从来没有拿过一分。

眼下,孩子已上二年级,在老师的帮助下,“行为录”已由他自己记。同时,“行为录”又演变成了日记,学会了自己分析自己的行为,并养成了记日记的良好习惯。

同志们,您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也为孩子设立个“行为录”,对孩子的成长大有好处。

11、建立“孩子档案”

说起档案,有人事档案、技术档案等,可能你从来没有听说过“孩子档案”,我就设立了“孩子档案”,这也是我进行家庭教育管理的又一种方法。

我设立“孩子档案”的方法是这样的。

一是记录。比如,从孩子上学起就开始记,入学年月、校名、戴红领巾、当干部时间、每学期的期中、期末学习成绩、奖惩情况、每年的身高、体重记录及病史等。有情况随时记载,逢“六一节”、年节及平时必要时就拿出来给孩子看看,孩子特别看。长期这样做,我感到很有意义。

二是存物。孩子的各类考试卷、参加竞赛获得的奖状和奖品等,都分别装在特制的纸袋里,也经常让孩子看看。

建立“孩子档案”有不少好处,首先是能有力地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每当他看到奖品、奖状时,特别是守着老人或外人让他看时,他总是喜形于色,自豪不已,自尊心、上进心、好胜心顿然增加,生怕不进则退。其次,是能帮助孩子记取成长的经验教训。孩子四岁时参加镇、县小乐器比赛,弹奏电子琴获奖,上学后曾一度放弃了训练,失去了兴趣。1990年元旦参加镇文艺比赛前,我就把队在县参加比赛时获得的奖状和奖品拿出来让他看,他顿时增加了信心,刻苦训练起来,只两三天功夫,就练习了两支曲子。参加镇元旦比赛,结果获优秀奖,为校争了光。第三,家长随时掌握孩子的身体和智力发育水平,可有利于生活调理、学习引导以及有利于配合学校教育孩子。此外,孩子成人以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进而给他们的子女也照此办理,不是算得上有“深远”意义吗?

12、家庭怎样配合学校教育孩子?

许多家长不知道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子女,这里,向同志们简单地谈以下几点:

①把孩子交给老师。孩子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以及优、缺点等,是老师对孩子进行针对性教育所要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家长要如实地告诉老师。如果孩子在思想品德方面有些弱点,或在学习上有障碍,家长更要和盘托出,但要注意,您要老师介绍孩子的情况时,特别是介绍弱点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以免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②把孩子交给“班”这个集体。孩子在家都有得天独厚的待遇,到校后一切都变了。上课了,需要精神集中,付出一定的脑力劳动;饿了不能随便吃东西;放学要站队,还要轮流做值日等。所以,家长首先应该帮助孩子制订一个作息时间表,并监督他严格执行,如早上按时起床,晚上要按时就寝等。这样孩子生活有规律,脑子中形成时间观念,就能自觉地适应集体生活了。

③给孩子优化一个小气候。上学后孩子开始有了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对学习发生兴趣。要认真地帮孩子选好书目,建立一个健康充实的小书箱。看电视要帮助孩子选好节目,包括节目的内容和播放时间,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尽量避免发牢骚,讨论邻里纠纷、夫妻吵嘴等。特别是在孩子看书、做作业时要保持安静,不要干扰孩子学习。

④给孩子找个榜样。俗话说,跟着好人学好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您可以在左邻右舍、楼上楼下或邻家附近给孩子找一个品德端正的孩子做榜样,让他们一起上学,放学后一起做功课和游戏。您也要抽点时间观察孩子的课外交往,必要时给予正确指导,使孩子们能互相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同志们,我们的家长学校的讲课内容,截止今天全部进行完了,同志们有什么意见和要求,请抽时间通过孩子或班主任向我反映,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探讨家庭教育问题,以使我们的家庭教育搞得更好。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