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笔会作品集754(齐云轲专辑)
(汝南县教育局 齐云轲 专辑 4篇)
目 录
《平凡的世界》郝红梅:在四个男人之间艰难的追寻梦中的幸福
《人生》中的张克南是怎么对待有夺妻之恨的高加林的?
热播剧《大明风华》中朱高炽的尴尬:苦盼皇位二十年,却只在位八个月
《大明风华》中的胡善祥和孙若微,在历史上真的是亲姐妹吗?
《平凡的世界》郝红梅:在四个男人之间艰难的追寻梦中的幸福
郝红梅,是自卑的。地主娃子的帽子打从出生那一天起,就在头上紧紧的扣着,无论她如何地努力,使出多大的力气也摘不掉。帽子下,压着的是一颗敏感而又不服输的心。由于对悲催现实生活超级不满,她开始了对梦中幸福生活的苦苦追寻,但是圆梦之路走得十分不易。
一、与孙少平:棒打“鸳鸯”,无言的结局
最初,对于孙少平,郝红梅是同情的。因为他们的饭食都是“黑非洲”的丙菜,心里都被自卑给压抑着、无奈着又折磨着。在饭食上,他们感觉与其他同学相比,是低人一头,其他方面虽然做的很好,也很努力,但还是觉得自惭形秽。
这种无以言表、无可名状的自卑,使他们得以接近。每次吃饭,总是等到其他同学打完饭走后,他们才一前一后悄悄地来,取回仅剩下的属于他们的那点儿可怜的饭食。
虽然在饭食上他们同是低人一等,但他们自卑的原因是不对等的。孙少平自卑,仅仅是因为家里穷,这上学也是一家人勒紧裤腰带勉为其难供他读的,压根吃不起“白欧洲”和“黄亚洲”,只能吃丙菜。而郝红梅的自卑,除了贫穷,更多的则是那顶帽子,让她毫无社会地位可言,在任何人面前都抬不起头来。
他们二人关系更近一步的原因,是《红岩》。孙少平偷着读《红岩》,被同学侯玉英告发。郝红梅虽没读过这书,却听大人们讲过里面的故事,而且她的名字也与此有些关系。于是,她找到孙少平谈这本书的内容,使孙少平很惊喜。有了这个共同语言后,孙少平就将书借给了她看。他们就以书为“媒”,心很快就拉近了距离。
在这种环境下,孙少平与郝红梅显然有些同病相怜、报团取暖的意味。班里几十个同学,就数他俩最“低等”,地位一般,再不相互好些,怎么能行?
孙少平对于郝红梅的好感越来越多,他们谈话的内容也愈发广泛,两颗心也越来越近。可是,这份爱情刚刚有萌芽的迹象,就被世俗的力量——悠悠之口,给活生生的扼杀了。
二、与顾养民:深情不深,厚谊不厚
郝红梅真正合格的爱情,是顾养民给的。
顾养民家庭条件好,又是班长,与他恋爱是许多女生所期盼的。郝红梅与顾养民产生爱情,极有可能是郝红梅主动的。郝红梅不是一个甘于困苦和平凡的人,她深知自己的家庭情况和社会地位,若是不能找一个城里的丈夫,毕业后只能回农村,继续过那种看不到前途的日子,一辈子的光景一眼看到底。
郝红梅找顾养民,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为了争脸给人看,证明她不比人差。当然了,这其中的功利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只要顾养民一家能接受她,她就能改变自己、甚至一家人的命运。
顾家的人城里有工作,顾老先生又是闻名遐迩的老中医,悬壶济世,做了一辈子善事,名声极好。能与这样的人家结亲,许多条件比郝红梅好的女生尚且羡慕不已、求之不得,况且是一个地主娃子呢?
而顾养民也是爱她的。
她长得俊,人又机灵,男生没有理由不喜欢。
可是,这对看起来有着深情厚谊的情侣,却还是被世俗的力量给浇灭了爱情之火。
毕业前,同学们互赠礼品作纪念。没钱买东西回赠同学的她,一时糊涂偷了门市部卖的手帕,被抓住了。这个难题虽然被孙少平出面帮她解决了,可这事儿还是被她的同学侯玉英的父亲张扬了出去。
毕业后,在家中做着好梦的郝红梅,苦等着顾养民来接她到城里过好日子。可是,好梦变成了噩梦。一时犯浑,让原本就基础薄弱的爱情大厦,顷刻间坍塌了。
顾养民的决绝,寒了郝红梅的心。
一步错步步错,错大发了。一失足真成了千古恨。
这爱情让郝红梅在泪光中看清了世事,也更加明白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三、与教师丈夫:阳光明媚的开始,凄风苦雨的结束
屋漏偏逢连夜雨。
与顾养民的关系结束前后,郝红梅的村里学校代课教师身份也被其他刚毕业的干部子女给顶替了。
郝红梅,一个从农村走出的踌躇满志的高中毕业生,丢掉了教师的“工作”后,又成为了一个农民。悲惨的生活又继续在她的人生中漫延,一日又一日,不甘与苦痛伴随着,失意的心境,在泪光中沉坠着。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有人给她介绍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对象,对方也是一个教师,而且是公办教师。这让郝红梅重新看到了人生的曙光。
她,她一家都中意这桩亲事,无比的中意。尽管丈夫家是外县的,却也顾不得了。
于是,丢掉临时代课教师工作的郝红梅,摇身一变,成为公办教师的妻子。这让她感到非常的自豪和满足,漫天都是一闪一闪亮晶晶,和煦的春风在轻轻的吹拂着她的脸,温润着她的心和情。
在幸福的日子里幸福地生活着的她,婚后不久又有了更新的幸福:孩子降生了。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丈夫意外死亡,将一个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给残破了。
郝红梅再次站在了人生抉择的路口。
是选择抛弃孩子改嫁,还是守在这个家,苦命地继续人生呢?
她还没想那么远,只想将自己的孩子养大。
有孩子在,大人就有希望。
四、与田润生:风雨过后见彩虹
正当郝红梅凄风苦雨地过着苦逼日子时,一个之前很不起眼的老同学田润生无意间闯入了她的生活。
看着她在艰难地卖着吃食,辛苦的操劳着,老同学田润生坐不住了,他决心要帮助这个苦命的女人渡过难关。
此后,他趁拉货跑车之机,经常带着东西来周济她,帮助她,让她这个家恢复了些许的生机。
对他,她是打心眼里感激的。人常说:寡妇门前是非多。田润生却不怕那些风言风语,一心想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她,为她艰苦的生活送去一些温馨。
流言蜚语在村里四处流传。
公爹来提醒她:要么改嫁,要么招一个男人上门。言外之意:寡妇与一个没名分的男人在一起,是不能容忍的。
田润生发现:日久生情,自己真的已经爱上她了,因为不去她那里,总感觉到缺少些什么。她的善良、坚强、美丽,无不吸引着他。他意识到自己正需要这样一个成熟的女人,或者说,今生就该娶一个这样的女人做婆姨。
她虽然对他很满意,却又知道无法高攀他。在内心深处,那个叫做自卑的东西又在折磨着她、禁锢着她,使她苦痛万分。
在一个令人难忘的晚上,他和她互诉衷肠,将深埋心底的话儿悄悄说出。两颗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那晚,他们就成了事实夫妻。
田福堂却无法容忍儿子娶一个寡妇做媳妇,世俗的力量再次发威,将郝红梅与田润生逼到角落里,难以伸展。
痛苦、失落、无助、绝望,撕扯着郝红梅那颗一会儿碎了、一会儿又局部恢复完好的疲心。
田润生一走多日,杳无音信。知道美好婚事凶多吉少的郝红梅,又一次挣扎在悲苦海里,难寻到一根救命的木条。
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村里的寡汗条子三三两两、你走我来,陆续前来夜半敲门。更有可恨的毛蛋,强行替她在田地里干活,又企图欺负她。
感觉生无可恋的郝红梅,想到了死。
临死前,看着可爱的孩子,母性的伟大在她身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抱着孩子哭起来了。
失去父爱的孩子,如果再没有母亲,这一生可该怎么过啊!自己已经苦命,又怎忍心让年幼的孩子再受苦、受罪?
她决心活下去!哪怕是仅仅为了儿子。
后来,田润生离家出走,义无反顾地来找她,和她一同生活。她太累了,只想有个肩膀可以倚靠,让人生的苦稀释些许,不再那么浓烈。
不久,她与田润生的女儿出生了。
当了爷爷、已不再年轻的田福堂,经过艰难的思想斗争后,认下了这个儿媳妇。既然认下了这门亲,就得设身处地为其着想,解决了郝红梅的工作——到双水村小学当教师。
郝红梅又当上了教师,田润生在姐姐、姐夫资助下买车跑运输,田福堂常带着俩孙儿——郝红梅与前夫生的儿子,与田润生生的闺女——在村里转悠、去乡里赶集,尽享天伦之乐。
一家人的好日子开始了。
大团圆的结局,让郝红梅历经苦难,终于追寻到了自己的幸福。
无论生活中有多少的苦难,只要人心中有对幸福的渴求,奋力执著地不屈服、不放弃,努力一步步改变现状,人生就会出现奇迹,幸福也会降临。在苦难中追寻幸福,虽然艰难,却也常有温情浸润内心,给人以无限的力量和希冀。这也正是《平凡的世界》给人最大的温暖和启迪。
《人生》中的张克南是怎么对待有夺妻之恨的高加林的?
张克南,在路遥的《人生》中,是一个几乎被忽视的人物。他在作品中的存在感很弱,甚至不抵刘巧珍的父亲刘立本。尽管只是一个配角,但他却是有着大胸襟的人物,为作品增添了许多温情的底色,将小说思想性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一、爱情:默默付出,回报难期
对于黄亚萍,张克南爱的很深、很痴。
这份爱,肇始于他们的高中时代。尽管他也知道二人之间的差距很大,但还是爱上了她,默默地爱着。
黄亚萍在校园里是一道靓丽的风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优秀,那么的吸引眼球;可是,爱情是最令人难以捉摸透的东西,往往难以用常理去揣测。
你不爱我,可以;但我就是爱你,你也管不了。
毕业后,黄亚萍在县广播站当了广播员,张克南也到门市部参加了工作。同为公家人,他们之间也就有了相近的物质基础,为他们爱情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黄亚萍的故乡虽然远在江南,但随着父母来到西北黄土高原后,也逐渐入乡随俗,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她的父母与张克南的父母认识,为二人发展恋爱关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对于张克南,黄亚萍谈不上什么爱不爱,只是不反感,但是热情也很少,主动性几乎为零。在情感方面,他能给她的,对她来说,似乎还远远不够。
她想找一个与她共同语言多的、志趣相投、才华出众又有男子汉气概的男的。性格有点木讷的张克南,显然不是她的菜。
由于暂时找不到更合适的,所以黄亚萍就让张克南补了感情的空白,尽管这样做她未必是有意为之,但造成的事实结果就是如此。
可以不客气的说,对于黄亚萍来讲,张克南只是她恋爱的一个备胎对象,不是真正的对象。他们这种恋爱关系,事实上是不对等的,对于张克南是非常不公平的。
正是因为黄亚萍没有从内心深处真正接纳了张克南,所以他们的这所谓爱情根本经不起多大的风浪,就会被摧毁。
而张克南仍一如既往地爱着黄亚萍、疼着黄亚萍、在乎着黄亚萍,并满心欢喜地期待着与她走进婚姻的殿堂。对于爱情,他一直默默的付出着,回报却难。
对于二人的爱情,张克南显然有点儿单相思的意味。尽管他不自知,黄亚萍也未必能体会到。
二、亲情:虽有亲,更认理
张克南的母亲认为高加林夺走了她的儿媳妇,十分恼怒,出于个人私怨,向地区纪委揭发了高加林开后门进入县里工作的不法事实后,张克南很气愤。
张克南对母亲告发高加林一事颇为反对,他对母亲说:从原则上来说,你是对的;但从道义上来说,你这是报私仇,是不对的。
在张克南看来,虽然高加林的出现,使黄亚萍疏远了自己,二人的爱情之花被摧毁凋零,但是不该用这种卑劣的手段去报复。
作为同学,张克南不忍心看高加林遭遇不幸,尽管他自己已经遭受了不幸:失恋了。黄亚萍不要他了,他固然伤心,但他的伤心并没有冲昏头脑、失去理智。
张克南知道自己各方面才能不如高加林,黄亚萍上学时就喜欢和高加林在一起交心谈话,而不搭理自己。现在她抛弃自己,选择高加林,是可以理解的。
张克南与黄亚萍交往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他知道黄亚萍的为人,做出这样伤害他的事儿,虽难以接受,但也得承受现实。
纵使高加林横刀夺爱,张克南也不会对他有过多的仇恨,毕竟他和黄亚萍比自己与她相配多了,这情势早在学校读书时就已经十分明朗了。没有高加林,黄亚萍也许会嫁给自己;但是,一旦这个才华远高于自己的同学出现了,并具备了与他竞争的条件(在城里有了工作),黄亚萍爱情的天平自然也就失重了,偏向了高加林,自己败下阵来了。所以,失恋,虽然痛苦,但是他认清形势,被动的接受了既成事实,并不对老同学高加林有多么深的仇恨。
既然想通了这么多,张克南也就没理由去报复老同学了。谁知道他母亲却背地里报复上了,而且报复的还挺厉害,直接写举报信告到地区去了。
这封信,等于要了高加林的命。
这是张克南始料不及的,他认为母亲不该这样做,因为这样做等于毁了高加林的前程和命运,太狠了。就算高加林走后门参加工作不对,应该有人去举报,但这人也不应是他或家人去举报。所以,他对母亲进行批评和指责,谁知母亲竟然撒泼起来,又哭又闹。
他一怒站起来了,就去找高加林。
三、友情:痛并珍惜着
得知母亲举报了高加林,张克南暂时忘却了这个老同学刚刚对自己的“夺妻之恨”,毅然决然的来找他,说明情况。单从这一点儿来看,张克南就已经很够意思了。
张克南来找高加林,一是为了向他说明情况,让他早做准备,看看能不能想想办法挽回,二是确实想为其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谁知高加林正在气头上,哪还听得进去话,将他怒吼一通赶出去。
直至此时,张克南也没有怨恨这个老同学,只是为母亲举报他感到愧歉。他想劝慰老同学,尽最大努力帮助他,可老同学不领情,要将其轰出去。
当他惭愧难当,正要出去的时候,高加林怒气消了,紧紧拉住了他。
作为老同学,张克南和高加林的情谊应该还是很深厚的。这从高加林到街上卖蒸馍,遇上张克南、黄亚萍,说的那些令人难堪的话,张克南并不介意上就可以看出来。
张克南理解高加林,作为同班同学,他在城里工作了,高加林不仅没工作,连一个临时代课教师的职务也被村干部的儿子高三星给顶替了。万般无奈之下,高加林来到城里讨生活,最怕遇上熟人尴尬,偏偏又遇上了,原先心里不平衡,现在更是有些不忿了。对于高加林说的那些话,尽管不好听,但是他能理解一个自尊心极强的老同学对于当前自身生活强烈的不满情绪。
当他听说高加林来到城里工作了,是非常高兴的,为老同学有出息了而喜出望外,准备和黄亚萍一起宴请他,表示祝贺。这份心和情,张克南的确是非常真诚的。
母亲的举报,让老同学的工作得而复失,使张克南不齿,却又无可奈何。因为事情已经成为现实了,不可挽回了。如果举报之前他就知情的话,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张克南会极力劝阻母亲的。
失恋了,张克南心痛;老同学的工作因为自己母亲的举报而被拿掉,赶回老家务农,张克南更心痛。他珍惜与黄亚萍的爱情,但也珍惜与高加林的友情。现在,爱情没有了,友情有可能也会被母亲的不明智行为而割断,让他痛苦万分,却又不知所措。
读完《人生》,感到张克南这个人物塑造的还是挺真实的,他的善良、真诚、胸怀宽广、善解人意,令人感动、过目难忘。他虽然有些安于现状、有些木讷,但优点也不少,最起码没有什么坏心思,作为一个朋友,是值得信赖和交往的。
热播剧《大明风华》中朱高炽的尴尬:苦盼皇位二十年,却只在位八个月
梁冠华在《大明风华》中将明仁宗朱高炽演活了。从体型上看,梁冠华胖,朱高炽也是历史上出了名的肥胖皇帝;从人生际遇上来说,朱高炽心中有太多的委屈和苦痛,说不出来,也不敢说,只好在心里默默流泪,梁冠华出演的也很到位。
一、出生:天生嫡长子,助父上位
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七月二十三日,朱高炽出生于朱元璋的老家、明朝的中都凤阳。此时,他的父亲燕王朱棣19岁,母亲燕王妃徐氏17岁。作为父母的长子,朱高炽一出生便欢喜了整个家庭的气氛。
那时,他的姥爷魏国公徐达还在世,爷爷朱元璋、嫡亲奶奶马皇后(马皇后是朱棣的嫡母,却未必是生母)也在,家,还是完整的,也是幸福的。
青少年时期的朱高炽是快乐的。三岁那年,他随父母来到了北平,父王朱棣正式就藩。母亲知书达理,是大家闺秀,父亲也很重视对他的教育,延请名师教导,他用心学习,并在学习中逐渐的长大。
朱元璋、朱棣父子都是马上天子,均有着传统的尚武精神。可是,朱高炽自幼接受的却是儒家的文教,加之,他宅心仁厚,不喜言刀兵,显得有些文弱。
也许正是由于朱高炽文弱,朱棣有点儿看不上他,器重的是崇尚武力、喜欢舞枪弄棒的二儿子朱高煦。可是,看不上归看不上,但朱高炽毕竟是长子,又没犯什么大错,且三个儿子都是嫡母徐氏所生,将来的王位还是得传给嫡长子。
洪武二十八年(1395),朱高炽被册立为燕王世子,正式确立了他的继承人身份。这年,朱高炽十八岁。
建文元年(1399),朱棣发动所谓的靖难之役,向侄子建文帝公开宣战,要夺取皇位。此时,江山还是人家建文帝的,所以朱棣这边毫无疑问是叛乱,燕王军是叛军。
此时,明朝政府军在耿炳文带领下与叛军作战,刚战败于真定,建文帝以李景隆替换耿炳文,率军五十万直扑燕王叛军的后方巢穴——北平城。当时,朱棣正率军北上,收编宁王的军队为己所用,所以北平城守备薄弱。
作为燕王世子的朱高炽,责无旁贷的担起北平城保卫战的重担。他在老将顾成的辅佐下,发动城中百姓上城迎敌,主动深入民众中间嘘寒问暖,争取民心、军心,一次又一次以万余人的兵力击退有五十万人的明军进攻。
明军人多势众,料定叛军不敢出战,便在夜里安心睡觉。为了骚扰政府军,朱高炽派人夜里出城,到明军营中放火,使其无法安眠。
一次,瞿能父子率军攻破了彰义门,正要杀进去,却被指挥无方的李景隆喊停,说待大军到后一起入城,白白贻误了战机。
时值隆冬季节,朱高炽赶紧带人提水浇城,一夜间,北平城成为一座冰城,更难攻打。无能的李景隆手握几十万大军,竟连一座有万余兵力防守的城池都打不下来,后果是严重的。待朱棣带着收编的军队归来,在北平城,里应外合之下,明朝的政府军被叛军击败,狼狈而逃。
建文四年(1402),朱棣带领的叛军攻入南京城,建文帝下落不明,二位年幼的皇子朱文奎、朱文圭被囚禁,朱棣坐上了皇位。朱高炽由王子、世子,摇身一变,成为了皇子。
二、继位:三兄弟争立,一波三折
朱高炽虽然是原燕王世子,按理说,在父王朱棣成为皇帝后,理所应当被册立为皇太子,但却迟迟未能如愿。
在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前,摆着不小的阻力,这阻力来自于二位亲兄弟: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
常见人文章里说,朱高煦有夺嫡之心。事实上,朱高炽三兄弟都是朱棣的正妻徐氏所生,都是嫡子,不存在夺嫡的说法。这与康熙末年九王夺嫡时情形不同,嫡子、太子胤礽被废,太子位空虚,庶子夺嫡才有可能。
从法理上讲,朱高炽作为原燕王的世子,是太子的不二人选,当然了,朱高煦、朱高燧作为皇帝的嫡子,也不能说完全没有继位的可能性。关键是,朱棣有自己的小算盘,迟迟不肯册立太子,导致了三兄弟之间剑拔弩张、关系失和。
从情感上来说,册立太子,朱棣最初倾向于朱高煦。因为这个二儿子一直跟随在自己身边,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还曾在危难时救过自己。早在向侄子夺位征战时期,朱棣就曾对朱高煦说,待自己登基后,让他做太子。朱高煦也一直认为,自己比哥哥更适合做一国之君。
一帮子武将和勋臣提议册立朱高煦为太子,而文臣们则倡议册立朱高炽为太子。群臣多次上奏,建议早定储位,以安天下。但是,朱棣十分犹豫和为难:自己想册立二儿子为太子,但却违背了明太祖定下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而自己又一向标榜以恢复太祖祖制为己任,真册立老二为太子了,这不是打自己脸吗?更何况,长子朱高炽已经做了多年的燕王世子,册立为太子,是自然而然、理所应当的事儿,且老大一直安分守己,又没有犯下什么大错非得废黜。
在明成祖纠结前后,朱高煦、朱高燧已经向着太子位进攻了。朱高煦笼络一帮大臣为自己唱赞歌,鼓吹自己在靖难之役中立下的大功劳,向天下人昭示:朱高煦才是最合适的国家储君。而且,他还秘密调查大哥的日常生活,捕风捉影、添枝加叶写成奏疏,到父皇那里去告状。
朱高燧则向朱棣揭大哥的黑幕:建文三年时,建文帝下了一道圣旨,让朱高炽继位燕王,取代朱棣燕王之位。朱高炽接受了,想取代父亲。
见三个儿子争夺太子之位愈演愈烈,朱棣感到了危机感和册立太子的急迫感。他征求大才子解缙的意见,解缙回答三个字:好圣孙。
朱棣听此,点点头。因为他十分喜爱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小孙子十分聪明伶俐,多次带在身边出战和出游,如果册立朱高炽为太子,许多年后,这小孙子不就是皇帝了!
于是,在永乐二年(1404)四月,朱高炽终于被册立为太子。
三、为君:壮志终难酬,英年早逝
朱高炽从永乐二年(1404)四月被册立为太子,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八月继位称帝,当了整整二十年的太子。
在做太子时间上,有明一代,可与朱高炽相比的仅有明光宗朱常洛,因为兄弟福王朱常洵与其争立,明神宗迟迟未能册立他为太子,如愿以偿后,又做了十九年的太子才登基。
这二十年的太子,朱高炽做的也很不省心,时时刻刻揪着心,因为俩弟弟一直蠢蠢欲动,正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寻他的不是,然后去父亲那告状,以期扳倒他。
做太子的前几年情况还好些,毕竟母亲在,他头上还有一把伞罩着。自从永乐五年(1407),徐皇后去世后,他更加艰难了。
所幸儿子朱瞻基已经逐渐长大,能为父亲分忧,让朱高炽有了些许松口气的机会。后来,朱高煦违法乱纪的事儿越来越多,罪恶昭彰,为朱棣所恶,打算废其为庶人。朱高炽赶紧去苦苦求情,朱棣才将其身边近臣杀掉几个以警告,而后将其改封到乐安城,朱高煦只好就藩去了。但到了乐安,他依旧没闲着,仍不甘心的伺机再起。
朱高燧在封为赵王后,被朱棣委以重任、镇守北平城,掌管北平的大小事务,而后又负责西北军务。一些大臣、宦官趁机集中在他门下,想趁机夺取太子位,拥立他称帝。只是,他们的事儿闹得太过招摇,引起了朱棣的反感,将赵王府长史杀死以警告小儿子。随后,朱棣让朱瞻基顶替朱高燧经营北方,赵王权势坠落不少。
永乐二十一年(1423),朱棣生病,多日不朝。朱高燧听闻父皇病重,十分高兴,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就散布谣言诋毁太子,还说皇上要废太子,改立自己为太子。他还勾结大臣高以正、孟贤,伪造诏书,计划让宦官杨庆毒害皇帝,然后自己继位。
原本这事密谋的天衣无缝,可惜的是,高以正将此事告诉了和他有亲戚关系的大臣王瑜,想拉他入伙。但王瑜害怕,赶紧跑到朱棣那告发。
朱棣大怒,将参与者诛杀,还要严惩朱高燧。这时,又是朱高炽跑去求情:“此事是下面的人做的,弟弟必不知情,请父皇网开一面。”朱高燧此后收敛了不少。
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明成祖病逝于征伐蒙古的归途中,八月,朱高炽继位,改年号洪熙,做了皇帝。
朱高炽在人生的后二十几年里,几乎天天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地生活,唯恐自己的太子位被弟弟给夺去了,心里的苦痛、委屈、无助、失落、忧伤,无人倾诉无人知,只有自己默默的承受着。久而久之,心理问题就出现了。
登基后,他一方面任用贤臣、重农恤民、宽刑省狱,废除了不少苛政,与民休息,开创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一方面,由于多年夙愿得偿,不必再担心皇位被夺了,开始了纵情享乐、声色犬马,导致了原本就虚弱的身体很快便垮下来了。
洪熙元年(1425)五月,才当了八个多月皇帝的朱高炽就驾崩了,享年四十八岁,庙号仁宗。太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
2020年1月1日
《大明风华》中的胡善祥和孙若微,在历史上真的是亲姐妹吗?
在热播剧《大明风华》中,明宣宗朱瞻基的俩皇后胡善祥和孙若微都是建文朝忠臣景清的女儿,一个名蔓茵,一个名蔓姝。姐妹俩在朱棣叛军攻进南京城时失散了,后来在明宫里相遇,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传奇大戏。
历史上,明宣宗确实有俩皇后,一个姓胡,一个姓孙,但她们真的是亲姐妹吗?
一、婆媳关系
明宣宗朱瞻基的母亲、明仁宗时的张皇后,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女人。洪武二十八年(1395),张氏被册封为燕王世子妃,这年朱高炽十八岁,她应该与丈夫的年龄相近或相同,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
张氏聪颖贤惠,知书达理,深得公婆的欢心,朱高炽对她也很敬重,后来甚至于依赖。小两口很恩爱,夫妻关系和睦,婚后三年,就生下了长子、也即朱棣的长孙朱瞻基。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顺利夺得侄子建文帝的帝位,做了皇帝后,朱高炽的噩梦却开始了。俩弟弟朱高煦、朱高燧虎视眈眈、蠢蠢欲动,不择手段地想把他们的大哥掀下台,然后取而代之。
朱高炽无法取得父亲的欢心和信任,对于弟弟们的栽赃陷害,往往百口莫辩,只好哑巴吃黄连。在这个时候,张氏一边劝慰丈夫,一边在丈夫不便出面的时候,前去寻求公公、婆婆,向他们解释事情原委经过,澄清事实,避免产生更大的误解,威胁到丈夫的地位。
所以,丈夫朱高炽很感激和敬重张氏,在即位后,马上就册立她为皇后。明仁宗在位八个多月就英年早逝了,张皇后变成了张太后。
张太后很重视对儿子朱瞻基的教育和培养,朱棣亲自带着朱瞻基到军中历练,她就对儿子言传身教一些道理和知识,使儿子明事理、辨是非。
永乐十五年(1417),朱棣为朱瞻基选妃,选中了俩女孩,一个是山东济宁人、锦衣卫百户胡荣的三女儿胡氏,册封为皇太孙妃,另一个是永城县主簿孙忠之女孙氏,册封为皇太孙嫔。
洪熙元年(1425)五月,明仁宗驾崩,朱瞻基继位为明宣宗,以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按照明朝祖制,皇后册立时有宝有册,贵妃则无宝有册,显示区别。但是,孙氏贵妃却有宝有册,令张太后不以为然,并因此对孙贵妃有看法。
张太后最喜欢的儿媳是胡皇后。胡皇后贤淑文静,很有才气,但并不清傲,对婆婆张太后十分的孝敬。张太后很疼爱胡皇后,即使后来胡皇后被明宣宗废黜了,仍对这个儿媳关怀备至。内廷设宴,张太后总让被废黜的胡皇后坐在上席,孙皇后坐在下边,令逆袭成功的孙氏很恼怒,怏怏不乐,却又敢怒不敢言。
二、后位之争
胡氏虽为婆婆张太后赏识,却不为丈夫朱瞻基所爱。被朱瞻基视作红粉知己的是孙氏。也许是性格的原因吧。胡氏比较文静,内向一些,孙氏活泼一些,注重打扮,长得也比较漂亮,更能吸引丈夫。
胡皇后与孙贵妃相比,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未能生育。她身体弱,病歪歪的,生育孩子确实很困难。但是,孙贵妃却生了一个儿子,那就是朱祁镇。
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结婚十年后,朱瞻基终于有了自己的儿子,长子朱祁镇出生了。做了父皇的朱瞻基简直是喜出望外,言语间,表示要册立长子做皇太子。
一些喜欢投机的大臣,揣摩到皇帝的心思后,纷纷上奏,请求皇帝册立皇太子,早定国本,以安天下人心。
张太后见此,替胡皇后说话了,她援引前朝制度说,册立皇太子不是不可以,而是应等到嫡子出生以后。因为按照明朝祖制,只有嫡长子才能被册立为国家储君。言外之意,胡皇后还年轻,以后会生出嫡子的,到那时再册立皇太子也不迟。
朱瞻基却不想听娘的话,一心要册立皇长子朱祁镇为太子。
这时,处在敏感位置的胡皇后不能不说话了,主动表示,请太后、皇帝以社稷为重,早日册立太子,以定国本。
孙贵妃也不是傻子,慌忙假意推辞,说胡皇后将来身体恢复好,一定会生下皇子的,自己的儿子不敢先于皇后儿子成为太子。
朱瞻基明白,既然各方面都表态了,关键时候该他自己拿主意了。宣德三年(1428)二月,才出生还不足三个月的朱祁镇,被册立为明朝的皇太子。这是明朝历史上,年纪最小的太子。
其实,朱瞻基这么火急火燎的急着册立太子,是因为他还要撤换皇后。母以子贵,孙贵妃的儿子做了太子,她也该正位中宫了。
朱瞻基先征求了几位重臣的意见,大家认为胡皇后没什么过错,废黜不得。最后,杨士奇给朱瞻基出了一个主意:劝胡皇后主动辞职,不做皇后了。
朱瞻基大喜,就去做胡皇后的工作。胡皇后见此,深知自己当前的艰难处境,也只好同意“辞职”。但是,张太后却不同意儿媳辞职,将儿子训斥一番,怪他不该这样无情地对待结发之妻。
朱瞻基表示,以后对俩皇后会一视同仁的,决不会偏向谁。这话听来尽管显然是不可信的,但事到如今,也只好由他了。
于是,在儿子朱祁镇被册立为太子一个月后,孙贵妃成功晋升为皇后,胡皇后被废为仙妃,就是道姑,号静慈仙妃,退居长安宫。
张太后对儿媳胡氏十分同情和关爱,常让她搬过来和自己一起住。
对于胡皇后被无故废黜,当时人都十分不解,表示深切的同情。甚至朱瞻基后来也有些后悔,提及此事,常说:“此朕少年事。”意思是,年少容易冲动,才做出了愧对自己结发之妻的荒唐事儿。
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十月,太皇太后张氏去世,胡氏十分悲痛,一年后,也去世了。
三、借子上位
孙贵妃凭借儿子成功上位,夺下了胡皇后的后位,可谓成功者。
但是,有一点不幸是,在她在世的时候,就广泛流传一个事儿:朱祁镇的生母并非孙贵妃,而是一个宫女。
也就是说,孙贵妃为了夺得后位,竟然夺取了别人的儿子,达到“借子上位”的目的。
明末历史学家査继佐在《罪惟录》中说孙贵妃:“宫人有子,贵妃子之。”清朝修成的《明史稿》也说孙贵妃:“子宫人子,于是眷宠日隆。”
尤其是明朝宣德、正统年间的人,在各自的私家著作中,有关孙贵妃抱走宫女生的孩子,作为自己的儿子,以便夺取后位的事儿记载很多。他们甚至考证出该宫女姓纪。
明朝人王锜在所著书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胡太后死后,孙太后问众臣当以何种礼仪下葬,众臣不敢言。杨士奇卧病在床,众臣前去请示。杨士奇毫不犹豫地说:“应该以太后的标准下葬到景陵,与先皇合葬。”众臣说:“这是孙太后所不愿意的。”杨士奇听此,知道了问题的严重性,面壁叹息:“后世骂名。”
于是,明宣宗的胡皇后竟然以嫔妃的礼仪标准下葬了。
天顺六年(1462),孙太后薨逝。又过了两年,到天顺八年正月十六(1464年2月23日),明英宗临死前,钱皇后才将他不是孙太后亲生的事儿告诉他,并说他的生母已经死于非命。
朱祁镇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世后,痛哭流涕,下诏恢复了胡皇后的后位,也算是对孙太后隐瞒自己身世、害死自己生母的一点反抗吧;同时,也是给苦命的胡皇后,以及同样苦命的生母些许的慰藉吧。
临死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朱祁镇带着些许的慰藉、些许的不安、些许的无奈走了,到另一个世界,再去认真理一理他和三个母亲(嫡母胡氏、生母纪氏、养母孙氏)之间的关系吧。可是,这关系能理得清吗?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群 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4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