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欣赏 > 诗贤故事 > 详细内容
41晏几道
发布时间:2025/10/11  阅读次数:4  字体大小: 【】 【】【


41晏几道

晏几道:小令词海里的一曲深情绝唱

晏几道1038年—1110年),字叔原,号小山,江西进贤人,北宋著名词人,晏殊第八子(有说七子)。他以深情细腻、哀婉缠绵的词风独树一帜,与父亲晏殊并称“二晏”,在北宋词坛占据重要地位。现就其生平、词风、艺术成就及影响做个简评:

生平:孤傲耿直,命运跌宕

小晏出身名门,自幼聪慧,7岁能文,14岁词名已与父亲齐名。然而,他性格孤傲,不屑依附权贵,拒绝利用父亲门生故吏的关系谋取功名,仕途坎坷,仅任过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等小吏。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因朋友郑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治罪,他受牵连入狱,后获释。晚年家道中落,生活困顿,但他始终坚守文人风骨,不向权势低头。黄庭坚曾评价他“仕宦连蹇,而不能傍贵人之门”,称其“四痴”:不傍权贵、文章自成一体、挥霍家财而面有孺子之色、以德报怨。这些特质既塑造了他独立不羁的人格,也使其词作充满真挚情感。

词风:深情细腻,哀婉缠绵

小晏的词以小令见长,语言清丽,感情深挚,被誉为“北宋写小令第一人”。其词风承父亲晏殊之婉约,而情感表达更为深刻真挚,艺术手法更为细腻丰富。具体表现为:

一是情感真挚,直率动人。他的词多写爱情、离别与怀旧,情感直率,不事雕琢。如《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中“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以夸张手法极写歌舞之尽兴,尽显当年欢宴之奢华;《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以景衬情,将孤独与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是善用梦境,寄托深情。他以梦写情的创作手法堪称一绝,如《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通过梦后酒醒的孤寂场景,回忆与歌女小苹初见的美好,结尾“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借明月寄情思,今昔对比,充满对往昔恋情的怀念与惆怅。

三是语言清丽,意象丰富。其词语言凝练,意象优美,如《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中“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以春梦秋云比喻人生聚散无常;《虞美人·曲阑干外天如水》中“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以凭栏的孤寂身影表现盼人归的急切心情。

艺术成就与影响:小令巅峰,后世典范

他是小令创作的集大成者。小晏存世词作260余首,长调仅3首,其余全为小令。他凭借卓越的才华,将小令这一词调体式推向高峰,使其成为日后流行的词体之一。其词作在情感表达、艺术手法上均达到极高境界,被誉为“宋代最浪漫的词作”。

他对后世词坛有深远的影响。小晏的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李商隐、李煜、黄庭坚等均曾借梦抒情,而他堪称其中的高手。他的以梦写情手法,为后世词坛提供了重要范本。

他在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小晏与父亲晏殊并称“二晏”,但后世评价认为其造诣在父亲之上。如《白雨斋词话》称:“北宋晏小山工于言情,出元献(晏殊)、文忠(欧阳修)之右……措辞婉妙,一时独步。”他的词作不仅反映了北宋文人的精神世界,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蜜罐里长大

北宋的汴京,繁华似梦,歌舞升平。在这座纸醉金迷的都市中,晏府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令人艳羡的光芒。晏府的主人,正是名震朝野的宰相晏殊,而他的第八子晏几道(几道三哥因从小过继给叔叔晏颖为子,故有史书说是第七子),便在这锦绣堆中呱呱坠地,含着金汤匙开启了他的锦衣玉食人生。

晏殊四十七岁得此幼子,爱若珍宝,对“小八子”宠溺有加。小八子也自幼聪慧过人,七岁便能提笔作文,继承了父亲卓越的文学天赋,引得众人纷纷称赞。

晏府中,雕梁画栋,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小八子居住的院落,更是布置得精致典雅。院中奇花异草争奇斗艳,回廊曲折通幽。他的房间,摆满了奇珍异宝,古玩玉器琳琅满目。

小八子自小便在胭脂粉堆里长大,身边环绕着众多温婉秀美的歌伎。这些女子个个才貌双全,能歌善舞,对他更是百般讨好。

平日里,小八子身着华丽的锦袍,头戴玉冠,腰间束着镶嵌宝石的玉带,脚蹬一双绣着金线的靴子,整个人显得风度翩翩,气质不凡。他骑着高大的骏马,在汴京的街头巷尾悠然漫步,引得路人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

北宋中期,没有外敌侵扰,也没有天灾人祸,社会安定,百姓富足。文人雅士们常常聚在一起吟诗作对,与歌伎交往密切,流连于勾栏瓦肆之间,享受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小八子自然也是这其中的常客。他热衷于参加各种宴会,与同朝的沈廉叔、陈君龙等好友夜夜欢宴。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小八子便会带着一群歌伎来到沈府或陈府。府中早已布置得美轮美奂,桌上摆满了山珍海味,美酒佳酿。小八子与好友们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饮酒作乐。酒酣耳热之际,他便兴致大发,开始填词。只见他手持毛笔,略一思索,便在纸上挥洒自如,一首首优美的小令便跃然纸上。

这时,那些歌伎们便会围在他身边,用她们那婉转悠扬的歌喉,将他的词演唱出来。歌声在夜空中飘荡,与那悠扬的丝竹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美妙的乐章。小八子听着歌声,看着眼前这些娇艳动人的女子,心中充满了愉悦和满足。

然而,醉卧花丛的日子太久,人便再也清醒不起来了。小八子在这锦衣玉食的生活中,渐渐迷失了自我,沉浸在那虚幻的欢乐中,无法自拔。但他心中那份对真情的渴望,却始终如同一盏明灯,在黑暗中闪烁着微弱的光芒,指引着他去寻找那真正的爱情和人生的意义。

生性孤傲

命运总是变幻莫测。小晏十七岁那年,父亲溘然离世。这如同一道晴天霹雳,瞬间击碎了他原本安稳无忧的世界。坚实的靠山轰然崩塌,尚未成年的他,生活一下子从云端跌入了谷底。往昔的奢华不再,家道中落,他只能依靠嫂子张氏抚养长大。生活的重担如同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在了他稚嫩的肩头。

即便如此,也未能磨灭他对风花雪月的热爱。他依旧沉醉在诗酒年华之中,那份对浪漫的执着,如同深埋在心底的火种,无论遭遇多少风雨,都未曾熄灭。他年少时养成的豪放与疏朗,并未因生活的困窘而改变分毫。他依然会为佳人一掷千金;依然会与友人举杯共醉,在觥筹交错间忘却生活的烦恼。

尽管父亲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可他骨子里的孤傲让他从不肯乞求他人的施舍,宁愿守着一份清贫,也要保持自己的尊严。仕途于他而言,本是一条可以改变命运的道路,可他的孤傲却让他一次次与晋升的机会擦肩而过。

宋哲宗元祐初,小晏的词名在京城如日中天。大文豪苏轼听闻后,心中十分期待能与他相识,便请好友黄庭坚代为转达结识之意。那时苏轼已任龙图阁学士,位高权重,若是换做旁人,恐怕早已欣喜若狂,趋之若鹜。然而,小晏的举动直让人惊掉下巴。他轻描淡写地说道:“今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亦未暇见也。”在他眼中,权势地位不过是过眼云烟,他不屑于凭借与权贵的交往来谋取仕途上的发展。也正是这份孤傲,让他坚守住了自己的内心,不愿为了功名利禄而卑躬屈膝。

时光流转,大观元年,蔡京权势滔天。他听闻小晏才华出众后,便派人请晏前去赋诗,满心期待他能歌颂自己的丰功伟绩。此时的小晏,虽已历经生活的沧桑,但心中的那份孤傲与正直却从未改变。他深知拒绝蔡京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可他实在不愿违背自己的良心去阿谀奉承。无奈之下,他只得虚与委蛇,草草写了两首《鹧鸪天》。这两首词,表面上看是在渲染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的景象,实则暗藏玄机,隐射了那些权贵们贪图享乐、粉饰太平的丑恶嘴脸。在那个人们纷纷拼命奉承巴结蔡京的时代,小晏的这番举动无疑是对权贵的无情嘲讽,展现了他真性情的一面。

清末词人夏敬观曾这样评价小晏:“叔原以贵人暮子,落拓一生,华屋山邱,身亲经历,哀丝豪竹,寓其微痛纤悲,宜其造诣又过于父。”小晏的一生,虽落拓不羁,仕途坎坷,但他始终守着这份真情真性,坦坦荡荡地行走在世间。他没有被生活的磨难**,也没有被权势的诱惑迷惑,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意外重逢

在繁华喧嚣的汴京城,小晏常常穿梭于各种宴饮雅集之间。

那是一个寻常却又注定不平凡的夜晚,小晏应友人之邀,赴一场盛大的宴会。华灯初上,宴会上丝竹管弦声不绝于耳,歌姬们身着华服,翩翩起舞,宛如仙子下凡。小晏坐在席间,手持酒杯,漫不经心地欣赏着周围的景致。

就在这时,一位歌姬款步而来,她身着彩袖,手捧玉钟,莲步轻移,来到小晏面前。她的眼神清澈而灵动,嘴角微微上扬,带着一抹温婉的笑意,轻声道:“公子,请饮酒。”那声音如黄莺出谷,清脆悦耳。小晏抬起头,与她目光交汇的瞬间,仿佛有一股电流穿过全身,他的心跳陡然加快,一种莫名的情愫在心底悄然滋生。

那一夜,小晏开怀痛饮,千杯万盏下肚,醉颜绯红。他沉醉在这欢乐的氛围中,更沉醉于眼前这位歌姬的温柔与妩媚。歌姬似乎也对小晏心生好感,她为他翩翩起舞,那舞姿轻盈优美,如杨柳在风中摇曳;她为他引吭高歌,那歌声婉转悠扬,似桃花扇底吹过的微风。“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时光在这一刻仿佛凝固。他们沉浸在这美好的相遇中,忘却了世间的一切烦恼。

然,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当夜深人静,宴会将尽,小晏和歌姬不得不面临离别。他望着她渐行渐远的背影,心中满是失落与不舍。那一夜的美好,如同夜空中划过的流星,虽然璀璨夺目,却又转瞬即逝。

自别离后,小晏的生活仿佛失去了色彩。他时常陷入回忆中,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歌姬的嫣然一笑、她的侧影、她的舞姿、她的歌声。多少个夜晚,他在梦中与她相逢。他们一起漫步在花前月下,一起谈笑风生,一起度过那些美好的时光。然而,每当他从梦中醒来,发现一切都是虚幻的,心中便涌起无尽的惆怅和失落。他无数次地问自己,何时才能再次见到她?

时光如白驹过隙。小晏依旧在尘世中漂泊,他的生活看似平静,内心却始终无法忘记那位歌姬。直到有一天,命运再次将他们联系在了一起。

那是一个晚霞渐去、华灯初放的夜晚。小晏独自漫步在街头。他漫无目的地走着,心中充满了迷茫和孤寂。突然,他的眼前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定睛一看,竟然是她——那位让他魂牵梦绕的歌姬!

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小晏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惊喜和激动。他感觉自己的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他有些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以为是自己出现了幻觉。他使劲地揉了揉眼睛,又用力地掐了自己一下,疼痛告诉他,这不是梦,这是真实的发生。

歌姬也看到了小晏。她的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和羞涩。她缓缓地走到小晏面前,轻声道:“公子,好久不见。”小晏呆呆地站在那里,一时竟不知该说些什么。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反应过来,结结巴巴地说道:“你……你还好吗?”

他俩站在街头,仿佛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彼此的存在。小晏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担心这一切会再次消失,就像上次的离别一样。于是,他急忙从怀中掏出银灯,一个劲地举着银灯照了又照,生怕看不清楚,生怕看不够,生怕看错人。

歌姬被小晏的举动逗笑了,她温柔地说道:“公子,这不是梦,我真的是在这里。”小晏这才放下心来,他紧紧地握住歌姬的手,仿佛一松开她就会再次消失。他们相视而笑,眼中满是深情和眷恋。

这一意外的重逢,让小晏感受到了命运的神奇和爱情的珍贵。他知道,这是上天对他的眷顾,是他苦苦等待的奇迹。由此,那首最撩人、最动心的《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词诞生了。这首词一经诞生,传唱至今,吟吟不息。

那个时候歌女的地位很低,可以被主人像财产一样随意处置,身为贵公子的小晏不仅能对她们平等相待,还写词表达她们的悲喜,这份痴情,无疑让人动容。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晏殊、晏几道父子均以词著于文坛,两人都擅作小令,风格上也有近似之处,常被合称为“大小晏”。

这自然会有人琢磨,父子俩到底谁的词写得更好呢?

尽管有人欣赏大晏的雍容含蓄,有人倾慕小晏的沉郁顿挫,但总的来说,更多的词论家还是认为,小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就要高出其父。

这其中的原因其实也很容易理解。词是抒发情感的。

作为“太平宰相”,晏殊必须时刻节制情感、注意风度,表现出“温润秀洁”的一面。

但小晏则不同,他的那份秀气神韵几乎可以说是出自天然,别人学也学不到。

晏殊也写过很多歌伎,但他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写的,这些歌伎只是作为背景,或者词中的道具出现,他从未真正走进她们的生活,也自然难以理解她们的悲欢。

而天生情痴的小晏,则自始至终和歌伎们站在一起,跟着她们一同痛苦哭泣,一同陶醉欢乐。

尽管有人会批评小晏,觉得他专工言情,不是“词家正声”,但在批评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的词能以情感人,措词之婉妙,更是独步于当时。

更重要的是,小晏相比于父亲大晏,人生阅历更为丰富。他少时富贵,中年落魄,可以说尝遍了人间的酸甜苦辣。

这样的生活非但没有摧毁他,反而让他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性格,从而写下了更多情感真挚的名作。

如果非要用一首词为小晏画像的话,这首《鹧鸪天》也许最为合适:

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据说,连一贯以严肃面孔示人的大教育家程颐,在读到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时,都忍不住赞叹:“鬼语也。”

大概在每个人心中,都住着这么一个天真又浪漫、轻狂而自由的少年吧!

沉醉写悲凉

其实,小晏也曾有过仕途上的努力。在现实中,尊严和孤傲不值一钱。养家的重担,日渐潦倒,衣食不继的生活促使他放下自尊,用他最拿手的词去谋求仕进。

他曾经写过一首《鹧鸪天》献给仁宗,“碧藕花开水殿凉,万年枝上转红阳。升平歌管随天仗,祥瑞封章满御床。金掌露,玉炉香,岁华方共圣恩长。皇州又奏寰扉静,十样宫眉捧寿觞。”都是花团锦簇的吉祥语,深得仁宗喜欢。可不知为什么他并没有走通这条终南捷径。或许,皇帝就根本不知道他已穷困潦倒、衣食不济。

不久,又余勇可沽地给韩维献词,希望以词攀附。当时小晏职位极低,但是韩维是他父亲从前的门客,小晏对他也是颇为敬重,所以才会有献词之举。这在孤傲的小晏来说,已经是难得的低姿态了。

但,韩维以极谦恭的语气表达了骨子里的不屑。自称“门下老吏”,却指责小晏“才有余而德不足”。这一答复彻底斩断了小晏的仕进之心。给权贵捧臭脚原本就违背了他的做人原则。韩维给他的打击使他选择了进一步的遗世独立。

之前,有几次可求仕途通达的机会,只是被生性傲慢的他轻易放弃了。他后来做过类似开封府推官之类的小官,在未到退休年龄就辞官,回家过他的词酒人生去了。只是此时,还有多少拼却醉颜红的快乐,就未可知了。

岁月如刀,早已经将那些美丽的日子割得体无完肤。那些他曾经钟爱的女子、那熟悉的生活、那些悲欢离合如同一场长梦,已经风云流散。笙歌尽了、宴席散了,伊人已如梦幻般缥缈难寻。留下来的就是凄凉、冷漠、严酷的现实。梦醒后的自己无路可走,只能以一枝秃笔,以凄凉的梦境来追怀那些带给他爱、温暖和幸福的女子。

这个世界虽然广阔,却无法容忍一个纯粹的读书人存在,总是要将他逼入窘境,甚至绝境。在旁人和家人看来小晏过得就像乞儿的生活了,他还是终日沉溺在词中,沉溺在梦中。

除了词,他别无长物。除了梦,他一无所有。纵使身后有无限荣耀,也不免带上凄婉的调调。

他就是这样一个惯爱痴人说梦的词人,让人无限热爱,也让人扼腕叹息。

咏晏几道三首

晏门遗韵育词仙,小令巅峰傲宋天。绮梦曾耽筵宴断,幽怀每叹岁华迁。

孤标不媚权臣面,独秀长书挚爱篇。千载流光人未老,痴情依旧动心弦。

吟来随口感情纯,洗尽铅华始见真。幼沐家风承雅韵,成遭世变历霜痕。

清高不傍权威势,淳朴长存翰墨魂。一片痴心描绮梦,连珠妙语后人钦。

晏氏家声誉满疆,小山词韵永流芳。少年绮梦花间隐,壮岁愁怀市井扬。

不屑权谋耽锦句,独倾情愫入华章。千秋遗响惊尘世,墨守痴魂傲宋唐。

上一篇:40 晏殊 下一篇:没有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