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欣赏 > 诗贤故事 > 详细内容
23 韦应物
发布时间:2025/7/9  阅读次数:1  字体大小: 【】 【】【


23   韦应物

韦应物:山水田园间的淡泊诗人

韦应物,世称“韦苏州”,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官员。他生于今陕西省西安,是宣州司法参军韦銮之子,其家族背景显赫,早年生活富足无忧。然而,韦应物的人生轨迹并非一帆风顺,他的性格和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

韦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十五岁起就担任卫郎为唐明皇效力。其性格仁义侠气,狂放潇洒。安史之乱后,唐玄宗逃落蜀地,韦流落失职,这段经历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面对仕途的挫折,韦开始用心地读书,后来进士及第,历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等官职。贞元七年,他罢官,后在苏州的诸佛寺闲居,直到终年。

在文学上,韦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他的诗歌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七言歌行音调流美,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他的诗作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表现出一种繁华落尽之后的清幽静谧、无欲无求的格调。韦将自己的审美追求倾注在山水之中,使诗歌整体呈现出这种清幽静谧的特质,用以表达他对恬淡萧散生活的追求,抒发他追求清净平和的内心感受。

韦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作对白居易领导的中唐新乐府运动有所影响,还对柳宗元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宋代时,苏轼将“韦柳”二人并称,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也将“韦苏州体”单独列为一体,可见其影响之大。

除文学成就外,其人格魅力也令人称道。他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至焚香扫地而坐。这种淡泊名利、静观默识、观物悟道的生活态度,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哲思、性灵与诗意。韦的一生,从年少轻狂到诗书逆袭,再到淡泊名利、归隐田园,他的经历和诗歌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总之,韦是唐代继王孟之后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情感真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人格魅力和生活态度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让我们在喧嚣的尘世中,也能找到一份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长安小混混

在繁华盛世的唐朝长安,诗人如星辰般璀璨,他们大多自幼沉浸在诗书礼仪之中,怀揣着崇高的理想与抱负,闭门谢玩、苦读勤吟,积极为科考及第做准备。然而,在这璀璨星河之中,却有一位诗人另类,他便是韦应物。

那韦应物小时候到底有多坏呢?据他自己交代,是这样的: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

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

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我年轻的时候,仗着唐玄宗的宠爱,横行里巷,家里来玩的都是亡命徒。白天我去**耍钱,晚上我偷偷撩邻居家的妹子。

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

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

警察来了又怎样,我站在皇宫的白玉阶上,谁敢抓我!寒冬,我为玄宗护驾,到骊山泡温泉;狩猎的季节,我陪陛下到长杨宫打猎。那时候的我就是个文盲,就知道喝酒作乐。

这首诗题目是《逢杨开府》,上列是诗之前十二句。这十二句回忆了他少年时期横行放荡及担任宫廷侍卫的生活,刻画出一个专横跋扈的少年无赖形象。其坦诚不讳,让我们不得不肃然起敬。

读到此,可能有人不禁要问:这韦应物年少时怎就那么无赖呢?就这样的小混混,他又是怎样进入禁卫军呢?

这要从他的家族说来。盛唐长安的韦氏家族,是一个世代显赫、忠君爱国的大家族,仅在唐朝就出了17位丞相,而且个个贤能睿智,功名卓著。韦家之权势地位不可动摇。正因有这样的家庭背景,韦出生后,家族上下都视若珍宝,百般宠爱,捧着、护着,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性格越来越强势不羁,直到无法驾驭后,只得任由他去。

到了14岁时,以家族的功名录为唐玄宗的侍卫,次年改为唐玄宗贴身侍卫。但,好景不长,安史之乱的爆发,让韦之所靠全然坍塌。也正是这变化无常的命运,让韦来了一次从小混混到伟大诗人的华丽转身。

命运之谷底

安史之乱的爆发,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猛然间撕碎了长安城的宁静与繁华。烽火连天,硝烟四起,这座曾经是世界上最繁华富庶的城市,瞬间被战争的阴影所笼罩。大唐皇帝,在仓皇之中,带着杨贵妃逃离了这片即将陷入深渊的土地,前往遥远的蜀地避难。

长安,这座昔日的帝国心脏,此刻却如同一只被遗弃的孤舟,在汹涌的波涛中无助地摇曳。叛军的铁蹄肆意践踏,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将这座曾经是人间的天堂变成了人间地狱。城内百姓在绝望与恐惧中四处逃亡,昔日繁华的街道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和无尽的哀嚎。

在长安东南的一处山野中,一个20多岁的青年正无助地望着远处那座正在遭受荼毒的城市。他,就是韦应物,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皇帝近身卫士。几天前,他还站在大明宫的白玉台阶上,持刃而立,威气逼人;骑着高头大马在皇帝御驾前开道,享受着无尽的荣耀与尊宠。然而,这一切都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随着皇权的崩塌,他也被无情地抛入了命运的谷底。

此刻的韦应物,目光痴呆,心如死灰。他望着那片曾经属于自己的天空,如今却只剩下漫天的硝烟和火光。他看不到唐王朝的未来,也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失去了皇权和家族的庇佑,他变得一无所有,一无是处,一塌糊涂。他如同一只无根的浮萍,在乱世中漂泊无依。

战乱平息后,无依无靠的他回到了已经满目疮痍的长安。他不再是那个备受宠爱的贴身侍卫,连他的家族也在战乱中遭受重创,渐向没落。他四处漂泊,无家可归。此期的韦应物,正在遭受着人间最痛苦的历练。

乱世见真情

在烽火连天的乱世中,韦应物就像做了一场梦,繁华与喧嚣在瞬间崩塌,家族的荣耀、地位的显赫、身份的尊贵,一切的一切,都化为了虚无。他内心的惊惧与绝望交织成一张无形的网,将他紧紧束缚。他一病不起,生命之火在风中摇曳,似乎随时都会熄灭。

就在这绝望与困苦交织的时刻,一位名叫元娘的世家贵胄的千金,如同春日里的一缕温暖阳光,悄然照进了韦应物灰暗的世界。元娘,不仅貌美如花,更兼具才情与德行。她知书达理,贤惠善良。她的出现,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韦应物干涸的心田,让他在病痛与绝望中找到了希望的种子。

在那个尚未从战乱中解脱出来的长安城,一场简单却充满深情的婚礼悄然举行。没有华丽的排场,没有显赫的宾客,只有两颗紧紧相依的心。周围那些曾经与韦称兄道弟的狐朋狗友,无不投来羡慕的目光,戏谑地说他是用了几辈子的福气,才娶到了如此美貌贤淑的姑娘。

此时的韦家早已不复当年的辉煌,家境衰落,生活困顿。但十六岁的元娘,没有丝毫的犹豫与退缩,她义无反顾地嫁给了韦应物。婚后,元娘从未提及韦过去那纸醉金迷、不堪回首的生活,她只是默默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用自己的嫁妆贴补家用,用无尽的温情与鼓励,让韦应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勇气与希望。

在元娘的陪伴下,韦应物仿佛一夜之间成长了许多。他望着眼前这位温柔贤惠的妻子,以及那个嗷嗷待哺、承载着他们希望的孩子,心中涌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暗自发誓,无论如何也要混出个人样来,给妻儿一个安稳的生活。

从此,韦应物开始奋发图强,用实际行动去书写属于自己的新篇章。他逐渐走出了困境,迎来了人生的转机。而这段在乱世中绽放的爱情,成为了他们心中最宝贵的记忆,永远熠熠生辉。

刻苦考功名

元娘仿佛就是上天赐予韦应物最好的礼物,带给了他人间最好的关怀和最温馨的爱。元娘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韦应物的人生轨迹。她不仅给予了他家的温暖,更激发了他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望着元娘那双充满期望的眼睛,韦应物决心洗心革面,重新拾起被遗忘已久的书本,踏上祖辈们曾走过的科举之路,以功名来证明自己,也为了能给元娘一个更加安稳幸福的生活。

那时的韦应物,已逾弱冠之年,面对浩瀚的书海,他深知“读书事已晚”,但这份迟来的觉醒并未让他退缩,反而激发了他前所未有的决心与毅力。“把笔学提诗”,他像抓住生命中最宝贵的稻草一样,紧紧抱住那些曾被他视为累赘的书本,夜以继日,勤勉不辍。“焚香扫地而坐”,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窗棂,韦应物便已焚香扫地,静坐书案前,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那份专注与执着,仿佛能听见时间在他翻动书页间轻轻流逝的声音。

凭借着过人的天资与不懈的努力,韦应物在科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终于,在历经数载寒窗苦读之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步入仕途,实现了从纨绔子弟到饱学之士的华丽转身。诗书不仅磨去了他曾经的粗野与轻浮,更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家国情怀、人生理想,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朵,在他心中绚烂,一个胸怀壮志、有担当的韦应物,如凤凰涅槃般重生。

入朝为官的第一天,韦应物没有急于庆祝,而是迫不及待地跑回家中,把这个企盼已久的好消息告诉了元娘。元娘得知喜讯后,眼中不禁溢出感动的泪水。两人紧紧相拥,不舍分开。韦深知,这一切的成就,离不开元娘这些年来的默默支持与陪伴。在那一刻,两颗心紧紧相连,所有的艰辛与付出,都化作了彼此间最深沉的爱与理解。

直木不为轮

韦应物入仕后,被委以重任,官名洛阳丞。洛阳,是大唐帝国的东都,是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重要中心,其繁华富庶仅次长安,其战略位置不容置疑。然而,历经安史之乱的洗礼后,往日的繁华和辉煌已不复存在。

韦初至洛阳,映入眼帘的是“萧条孤烟绝,日落空城寒”的凄凉景象。但他并未因此气馁,反而坚信洛阳城定能如唐王朝般重焕生机,再现荣光。他怀揣着“感怀理乱迹,永怀经济言”的壮志,全身心地投入到洛阳城的重建工作中。在朝廷的鼎力支持下,洛阳城逐渐恢复了元气,市井喧嚣,人声鼎沸,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可好景不长,大唐王朝已步入暮年,乱象丛生,腐败横行。驻守洛阳的官军军纪败坏,频繁扰民滋事,百姓苦不堪言。韦目睹此景,痛心疾首,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惩处那些为非作歹的士兵。而他的正义之举并未得到朝廷的支持,反而遭到了军人的排挤与诬告。一身正气的他,在朝廷的冷漠与不公面前,显得独木难支,百口莫辩。

在无尽的委屈与失望中,韦应物愤而写下了《任洛阳丞请告》,以“方凿不受圆,直木不为轮。揆材各有用,反性生苦辛”来表达自己绝不与奸邪同流合污的决心。他深知,自己的刚直与方正,在这个黑暗的时代里,如同直木难以制成车轮一般,注定会遭受挫折与磨难。于是,他选择了称病辞官,闲居洛阳,远离了那个让他心寒的官场。

经过这次沉重的打击,韦对中兴唐王朝的信心开始崩塌。他目睹着朝纲日乱,烽烟四起,将领们拥兵自重,骄横跋扈,而皇帝却沉迷于享乐,不理朝政,任由宦官势力坐大,成为扰乱朝纲的祸根。内忧外患之下,唐王朝已走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他望着眼前那片残破的金谷园,不禁感慨万千。昔日天下第一富豪石崇的金谷园,如今只剩夕阳残照,芳草萋萋,而曾经繁盛无比的大唐王朝,也必将走向同样的结局。

残酷的现实一点点侵蚀着韦应物的心。他的理想与抱负在现实的打击下日渐沉沦。他开始避开世事纷扰,将灵魂寄托于山水之间、佛禅之中。在那个自由空灵的世界里,他的焦虑与痛苦得到了暂时的解脱,走上了一条追求心灵宁静与超脱的道路。  

他沿着前辈王维的足迹,在山水间,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也留下了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诉说着一个文人墨客在乱世中的坚守与追求。

逝去亦不回

六年后,韦应物从洛阳踏上了归途,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长安。而长安的景象已不复当年,自己也早已褪去了年轻时的意气风发。仕途坎坷,让他学会了收敛锋芒,放下了那些曾经执着却毫无希望的梦想。他开始寄情于山水之间,游历四方,用另一种视角去审视这个世界。

这段闲暇的时光,韦应物虽然身处千山万水之外,但心中依然记挂着那个曾经的庙堂朝廷。孤独和失意如影随形,不断地折磨着他。就在这时,他的好友冯著也因罢官来到了长安,隐居在终南山中。两人都离开了仕途,落魄于江湖,相见之下,不由得百感交集,惺惺相惜。在长安的日子里,他们共同经历了许多,也一起分享了彼此的孤独与痛苦。

后来,冯著决定远赴广州,任职广州署幕府从事。面对即将离别的知己,韦应物心中充满了不舍。他知道,朋友此去岭南,将面对蛮荒未化的土地和深重的瘴气,这必是一趟漫长而艰苦的旅程。但他把所有的离愁别绪都化作了祝福,愿朋友一路平安,仕途顺利。

送走了冯著,韦应物的生活又回到了原点。他继续游历山水,用诗歌记录着自己的所见所感。就这样,闲居五年后,韦终于得到了朝廷的征召,任京兆府功曹。虽然只是一个正七品的小官,但他总算是再入仕途,留住了人生那点微薄的希望。两年后,改任朝清郎,虽然在仕途的路上,但依然没有起色。

就在这年9月,他遭遇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和别离——元娘去世了。韦应物的世界仿佛崩塌了。夫人元娘一直是他心中的支撑和依靠,给了她无尽的温暖和慰藉。而今,这人世间最温暖、温馨的依靠被剥夺,他该承受多大的痛苦?他伤心欲绝,将满腔的悲恸化为笔端的文字,一首接一首地写怀念亡妻的诗。《伤逝》、《往富平伤怀》、《出还》等悼亡诗,字字含泪,句句泣血,首首断肠,感人肺腑,悲恸天地。

接下来的日子,仕途的不顺、夫人的亡故以及朝政的腐bai、苍生的受苦,让他万念俱灰。在绝望中,他萌生了不顾一切的勇气,决定为天下百姓发声。《采玉行》是他对百姓疾苦的控诉和呐喊。这是他作为一个读书人的良知和道义,这也是他在无边的黑暗中唯一为百姓能做的事。诗歌是他灵魂的不屈和挣扎,也是他寄存理想与善良的精神家园。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逝去的时光和友情都将永远无法再挽回来。他只能默默地承受着这份痛苦和孤独,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

传奇“韦苏州”

公元788年,韦应物踏上了前往苏州的路,此时的他,已是一位步入老年的官员。然而,这趟旅程对他而言,却意义非凡,因为苏州将成为他仕宦生涯和人生的最后一站。韦为官多地,但与苏州的情缘却最为深厚,后世也因此尊称他为“韦苏州”。

江南的山水,柔美而妩媚,苏州古城更是静谧雅致,仿佛能停泊一切沧桑的心灵。韦一到此地,便被这江南的美景深深吸引,他醉心于这片温润的土地,感受着苏州独有的温情抚慰,同时也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寄情山水的人,往往也会迷上佛禅。韦的心早已向佛禅靠拢,而江南地区,尤其是苏州,佛学氛围浓厚,遍布庙宇寺院。这给了韦礼佛参禅的诸多便利。他频频出入各大寺庙,以寺庙为家,盘桓多日,流连忘返。在古河灯影、袅袅青烟的陪伴下,他的心变得空灵淡漠,安详从容。

在苏州,韦结识了皎然、灵澈、环璨等一大帮佛道好友,他们共同以佛道来诠释世道、诠释人生。韦的诗也因此变得佛心空灵、禅意静韵。在经历了无数激烈的挣扎后,晚年的韦终于释然了。他明白自己无力改变现实,只能以山水的永恒、禅意的淡远来诠释人生的意义,让自己的灵魂得到解脱。

可作为苏州的刺史,韦并不轻松。苏州是唐代的大邑,事务繁忙,有时甚至让他忘记了季节的变换。他尽心尽力安抚黎民百姓,造福一方,而自己却两袖清风、清正廉洁,留下了很好的名声。苏州人民感激他的贡献,将他与刘禹锡、白居易并称为“苏州三贤”。

韦虽为一方长官,可谁也不会知道他的晚年生活却颇为困顿。任职苏州期满后,他竟拿不出回长安的路费来,只好寄居在苏州各大寺庙间,真正体验了一把出家的滋味。这段时间,他更加深入地参悟佛禅,与寺庙的僧人们共同修行,体验着一种别样的宁静与安详。

两年后,穷困潦倒的他在苏州离世,他永远地留在了这片美丽温情的土地上。对他而言,这或许是一种圆满。他没有选择回到故乡——那个曾经鲜衣怒马、纸醉金迷的长安。从出道到离世,他由西向东,一路漂泊,从青年的横行无忌、飞扬跋扈,到老年的醉心佛禅、恬静淡然。他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大起大落,完成了从纨绔子弟到勤政爱民的清官和名动天下诗人的蜕变,书写了一部跌宕起伏另世人为之惊艳的不朽传奇。

咏韦应物十首

回头浪子苦读书,夜夜寒窗志气殊。

但愿一朝名榜上,青云直步踏新途。

无赖韦郎恃宠私,横行坊里惹人嗤。

朝邀幕友玩群赌,晚隐邻家狎美姬。

烽火长安夜色哀,韦郎失路自徘徊。

玉阶荣耀今何在,陌野飘零泪满腮。

长安烽火照天烧,卫士韦郎厄运遭。

皇宫荣耀成灰烬,颠沛流离受冷嘲。

两袖清风巧运筹,为民作主解民忧。

栽赃诬告何曾惧,宁愿辞官不共流。

长安劫后满尘烟,独自飘零乱世间。

昔日荣光今扫地,衣衫褴褛望苍天。

芳姿楚楚美如仙,一见钟情不了缘。

共苦同甘天作证,夫妻恩爱永相传。

长安混混少年郎,威武持枪事武皇。

风雪骊山长射猎,一朝梦醒已凄凉。

青灯黄卷苦辛尝,铁画银钩志气昂。

十载寒窗磨利剑,功成名就耀家乡。

为官首任洛阳丞,乱象丛生腐败横。

扶正祛邪清祸患,生机一片见功成。

  

上一篇:22 刘长卿 下一篇:24 韩愈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