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10 谢灵运
才华横溢谢灵运
谢灵运,作为东晋末年至刘宋初年的诗人,在文学方面的贡献是卓越而深远的。他不仅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及翻译家。他的诗歌和才华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后世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开创了山水诗派。谢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被誉为山水诗派的鼻祖。他的诗歌大量描绘自然景物,如永嘉、会稽、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通过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地刻画了这些自然景色的美丽与变化。他的山水诗不仅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还使山水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出来,扭转了当时诗歌的风气。这一贡献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诗歌艺术成就显著。谢的诗歌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他的诗作中充满了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意象清新,语言工整精练,境界清新自然。例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佳句,深受后人欣赏。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是文学与书法并重。谢不仅诗文出彩,还工于书法。他的书法作品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宋文帝刘义隆曾称赏他的诗和字为“二宝”。这种文学与书法并重的才华,使得谢灵运在文学史和书法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除此外,谢灵运还兼通史学,精通佛教老庄哲学,并曾奉诏撰《晋书》。他还注释过佛经,如《金刚槃若经》和润饰过《大般涅经》,对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做出了贡献。
总之,谢灵运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最终以悲剧收场。
才高八斗
才高八斗是一成语,比喻一个人的才学极高。这个成语实际上与历史上的一位诗人、文学家有密切关系,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这个成语。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位诗人、文学家的故事。
南朝时期,宋国有一个人名叫谢灵运,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他人虽放浪不羁,可他写的诗非常好,艺术性极强,尤其注重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据传,谢灵运的诗篇一经传出,人们便争相抄录,流传甚广。宋文帝特赏识他的文学才能,便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并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
有点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有一天,仰慕他诗才的朋友就对他赞誉道:“谢公才华盖世,卓而不群,令人非常敬佩!”谢听了捧腹大笑道:“自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才华总共有一石(一石等于十斗)的话,那么曹植独占八斗,我谢灵运也只占区区一斗,其他人呢共分得一斗。”这话意味着,天下人的才华都不在他眼里,只有曹植文才卓越,可使他由衷折服。看来,谢灵运尽管恃才傲物、为人轻狂,但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他知道自己与曹植比,还是有较大差距的。谢灵运的这种研学态度、审美标准以及对美的追求,也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自此,才高八斗便流传开来,以致后来成为一成语被广泛使用。
谢公屐
谢灵运,身为名门之后,虽仕途坎坷,却得以将满腔热情倾注于山水之间,成为一位杰出的旅行家与诗人。他常常独自或结伴游历名山大川,用笔墨记录下那些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风光,以及自己内心的感悟与情怀。
然,在频繁的登山涉水中,谢灵运逐渐发现,普通的鞋子难以适应崎岖不平的山路,尤其是雨后湿滑,更是步履维艰。这不仅限制了他的探索范围,也影响了他的游兴与创作灵感。于是,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悄然萌生——为何不设计一种专为登山而造的鞋子呢?
按照谢公旨意,制鞋师傅在鞋底的前后各安装了两个活动的木齿,上山时去掉前齿,只留后齿,以保平稳,便于攀登;下山时则去掉后齿,只留前齿,以增加脚步的稳定性和防滑性。后世称这种鞋为“谢公屐”。
谢公穿上这双特制的鞋子,仿佛插上了翅膀,于是他更加自由地穿梭于山川之间,尽情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在他的诗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山川的壮丽,更能体会到他对自由、对自然的无限向往与热爱。
谢公屐很好地解决了登山行走难题。它不仅是一件实用的发明,更是谢灵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见证了他与自然界的亲密对话,也成就了他作为山水诗人的不朽传奇。
始宁墅
东晋末的江南之地,风景如画,尤以会稽郡始宁县,即今浙江绍兴上虞为胜。这里,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庄园——始宁墅,它不仅是东晋名将谢玄晚年的隐居之地,更是其孙谢灵运心中永恒的故土与诗赋创作灵感的源泉。
晋孝武帝太元年间,谢玄告老还乡后,于上虞东山之下,选中一地,新建了这座始宁墅。这里环境幽静,江水环绕,交通便利,且近村有谢氏宗亲居住,便于照应。但,始宁墅建好不久,谢玄便离世了,留下仅四岁的孙子谢灵运。
时光荏苒,转眼间谢灵运已成长为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他继承了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但他更向往的是那份超脱世俗的宁静与自由。永初三年,他因故辞官,重返始宁墅,过起了他的隐居生活,并开始对始宁墅进行了全面而精心的规划和扩建。
始宁墅扩建完成后,谢灵运每日与山水为伴,吟诗作画,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山水诗篇。他笔下的山水,不仅仅是自然景色的再现,更是他内心情感与哲思的抒发。《山居赋》便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杰作。
《山居赋》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山川草木、水石谷稼等自然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这种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体现了谢灵运超然物外、追求自然朴素之美的生活态度。文中还融入了作者的哲理思考。这种哲理思考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也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山之作,也是赋史中一种新的体例的开创者。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始宁墅虽已不复存在,但那份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对自由与超脱的追求,却如同谢灵运笔下的山水一般,永远流传在人间。
美须赠寺
谢灵运不仅以山水诗闻名遐迩,同时他还是一位美髯公。其胡须长而黑亮,犹如墨染的绸缎,为他平添了几分超凡脱俗的气质。他不仅对自然山水有着独到的感悟,还深信佛教,心灵深处藏着对生命真谛的探索。
世事无常,才华横溢的谢灵运最终未能逃脱人际间利益冲突的横祸。元嘉十年冬,谢灵运被判处死刑。他被押解至刑场。
面对即将到来的命运,谢灵尽显无奈。他抚摸着陪伴自己多年的长须,心中充满对美好的无限眷恋。于是,他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请求狱卒允许自己将长须剪下来施赠广州南海的祇洹寺,用于装饰寺内维摩诘菩萨佛像。他不希望这束美须随自己而去,愿能化作佛像的一部分,继续见证世间的沧桑变化,同时也寄托自己对佛法的信仰与追求。
据载,那束美须,在祇洹寺中被僧人们视为珍宝,保存了270多年之久。直至唐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听说祇洹寺维摩诘菩萨佛像胡须的来由后,就从佛像上剪取了一部分,用于斗草游戏,不想别人得到便将剩余的部分扔掉了,从而使佛像胡须不复存在。
长须虽然永远消失了,但谢灵运放荡不羁的个性和卓尔不群的才华将永远镌刻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咏谢灵运七首
一
神屐两脚踏山河,步履轻盈唱浩歌。
盖世才华惊世界,篇篇诗赋惹人酡。
二
览尽青山写尽诗,清新富丽见神奇。
王常李杜皆为醉,一改诗风天下知。
三
随风飘逸似仙来,别样胡须别样腮。
园柳禽鸣虬媚隐,池鱼碧草远尘埃。
四
始宁墅隐远尘嚣,竹影松声伴饩醪。
卓越才华何处寄,一支椽笔写风骚。
五
谢公屐响荡山川,满腹情怀赋锦篇。
踏遍江南烟雨地,诗心不老永流传。
六
始宁墅里隐高贤,碧水青山绕屋前。
斗尽风流传万古,清幽胜境入诗篇。
七
放浪形骸美髯公,攀山越岭遍留踪。
一程一景皆诗化,堪比夕云亮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