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文库 > 2015作品 > 详细内容
教师作品之346(7篇)
发布时间:2015/6/8  阅读次数:900  字体大小: 【】 【】【
  

教师作品之3467篇)

  

听雨(汝南二中   刘冬丽)

回忆(梁祝镇杨庄小学   王超峰)

有一种味道,一直存在(罗店镇尤庄小学      倩)

老院子(汝南县王岗镇中心校   尹春锋)

做一流的教师(汝南县第三小学   郑心爱)

零散小食(汝南县罗店镇尤庄小学      倩)

下雨(汝南县罗店镇尤庄小学      倩)

  

听雨(汝南二中   刘冬丽)

新韵

独坐幽窗下,

风凉夜色迷。

轻弹如耳语,

最妙两三滴。

  

回忆(梁祝镇杨庄小学   王超峰)

春不见花开,

只听雨点落。

回忆中有你,

心中似团火。

美丽属于你,

美没有对错。

  

夏不闻蝉鸣,

骄阳烈如火。

无法不想你,

只是装冷漠。

想你没结果,

回忆没有错。

  

今又见秋风,

满地叶儿落。

回忆空有你,

我又能如何?

事事有因果,

因果没对错。

  

冬天雪花飞,

大雁头上过。

时光如流水,

青春是过客。

还是好想你,

我不能说破

2015.6.1

  

有一种味道,一直存在(罗店镇尤庄小学      倩)

因为胃的缘故,我对食物总是很挑剔,或者说是因为太挑剔,才使胃那么地受伤。所以,没有多少食物能让我留恋,也没有多少食物能让我为之欣喜若狂。对我而言,食物中,鱼是我比较能接受的东西之一。我总是固执地认为,鱼也是比较难烹饪的食材之一,要是做不好,不但难吃,而且暴殄天物。家里面做鱼,要么是蒸,要么是炸,全家人都吃得不亦乐乎,我却在一边犟鼻子,撇嘴巴。惹得妈妈生气地训斥:“饿你三天不吃饭,看你还挑不挑!”我嘿嘿一笑:“不吃就不吃,有啥了不起,总有一天,我会吃到比你们做的好吃一千倍的鱼!”

没想到长大后,还真的有三种鱼菜深深地打动了我。

砂锅鲶鱼

这个名字是我自己命的,因为我并不知道那只吃过一次的鱼菜的名字叫什么,只能根据鱼的种类和做法以及盛器给它起了这个名字。

那是在大二时期。我和老公还是普通朋友。他为人好爽、热情,特别是对朋友,特够意思!每个星期天,我总是喜欢用脚去丈量自己所生活的那个城市。三门峡这个民风和驻马店相去甚远的小城里,有太多吸引我的地方。但我的女伴们可不喜欢在大好的礼拜天走路走到腿脚发软却还一无所获,她们更喜欢的是去逛一下街,购购物什么的。老公很及时地出现了。原来,他也喜欢把自己的脚印印在每一条大街小巷。在行走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在路边的小摊上解决午饭和晚饭。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们一同去植物园,植物园门口一家小饭店吸引了我们。它的名字叫“虢国风味”。因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虢国博物馆就在三门峡,所以这个小城里流传着许多关于虢国的传说故事。而虢国的饮食,也是很受小城人追捧的。据他们说在虢国文化中,饮食文化也是一种精粹,是值得他们传承和骄傲的。我们这些外地来的学生,首先是被“虢国”这个名字给吸引了,再加上它本身的故事传说,就对有关它的一切更好奇了。而眼前的“虢国风味”,更是让人浮想联翩。现在想来都想笑,傻傻的我们怎么就没想到,有时候名字是完全和内容无关的啊!

小店的老板是个年轻人,他拿着菜单给我们点。说实话,坐在这小饭馆里,我们俩都是底气不足的,瘪瘪的口袋可不允许我们随心所欲。那每个月有限的生活费,稍不留神就给花光了。

老公看了看菜单,就问老板能不能做个清淡的鱼菜。还画蛇添足地解释说我喜欢清淡的,胃也不太好,就光要一个鱼就行了。老板很善解人意地点点头,就去后厨忙活了。等待中,我心里很忐忑,那可是我第一次和父母以外的人下馆子呢!

不多时,一个大大的砂锅捧上来了,汤汤水水满满的,看着很实惠。砂锅里,有大块大块的鱼若隐若现,胡萝卜一片一片点缀其中,雪白的豆腐像一个个麻将牌,上面有密密的蜂窝状,里面竟还有长长的豆芽。鱼里面放豆腐不稀罕,但是放胡萝卜和豆芽,却是不多见的。那鱼,肉质细嫩,有厚厚的一层黑皮,煮得狠一点的连那最外面那层薄薄的黑皮也掉了,就留下了很莹润的一层,看着很筋道的样子。别看我从小在宿鸭湖畔长大,却从不认识鲶鱼,更没有吃过鲶鱼,所以那一天,也就不知道那种鱼叫鲶鱼。那鱼,吃起来特别地香,仿佛不是鱼的味道,而是肉的口感。尤其是有那么几块,像瘦肉一样香,却没有瘦肉的韧,反倒是嫩、软、滑、烂。那豆腐很有嚼头,很筋道,那上面的小孔孔在饱吸了鱼汤的鲜味之后,吃起来喷香可口。直到好长时间后,我才知道那叫冻豆腐,也从此,喜欢上了这种豆腐。那胡萝卜,出人意料地不是烂软,而是脆生生、甜津津的,想来必定是汤滚后才放进去的吧。那豆芽,看着还是一根根的形状,但是用筷子一夹,豆瓣就掉了,尝一下,是一股小小的水流,携着无尽的鲜味溢满口腔。再去夹那豆瓣,是面面的香。那汤,并没有多少浮油,虽不是奶白色的,但看着也是浓浓的。拿勺子舀一点尝了,竟没有一点我所认为的土腥味,而是满口的鲜香。也许我吃过的鱼少,反正我觉得那份砂锅炖鱼,是截止到当时品尝过的最美味的食物了。就连一向不喜欢吃鱼的他,那天也没有说那鱼菜的半点不是,反倒是吃得津津有味。也就是在那时,他从此改变了对鱼菜的讨厌,再出去吃饭时竟主动点鱼类的菜肴了。而且直到现在,他每次吃鱼时还会提起那次的砂锅炖鱼。

遗憾的是,好几个月后,我们又特意地去找那间小饭馆,它已经不复存在了。我很奇怪:在那么好手艺的小饭馆,到底是搬到别的地方了呢还是倒闭了呢?只是,从此以后,我们相伴走过小城的每一条街道,再也没有见过那熟悉的招牌。而那种砂锅炖鱼,便一直留在了回忆里。

老碗鱼

说起老碗鱼,还闹了笑话。

我一直以为,这老碗鱼,是川菜的一种。而且光听这名字,肯定是要用一个很古老很古老的碗当盛器,要不,怎么就叫老碗鱼了呢?别看我俩都是学旅游管理的,可是对于川菜,却知之甚少。所以那天在离家不远的小四川饭店里看到它,就觉得它也应该是麻辣的。

菜端上来了,还真是一个大碗盛的,只不那碗可是明快漂亮的细瓷,跟老是沾不上什么边的。后来才知道这个“老”字并不是代表了老碗的历史多么悠久,而是碗中“老大”的意思。我小心翼翼地拨去最上面的浮油,下面的东西便显山露水了。白白的鱼片是主料,看着像是裹了一层淀粉;黑黑的木耳被切成了一片一片的;暗红色的血豆腐和白豆腐,都也是成片的;腐竹切成了菱形,像还没有抖开的百折裙;还有一根根细长细长的豆腐皮,乍看之下,还以为是面条哩!最上面,点缀着碧绿的香菜末和青青白白的葱花,再加上那些红艳艳的辣椒,颜色倒是好看。夹起一块豆腐,我担心会太辣,还用茶水涮了涮才放入口中。没有想象中的辣,尽管被水涮过,也还是很入味,豆腐有咬劲儿,应该是正宗的老豆腐吧。木耳丝脆生生的,豆腐丝筋筋的,腐竹滑溜溜的。还有那鱼,果然是裹了芡的,就像滑鱼片一样,可惜的是不太好吃,我认为是冻鱼的缘故,如果是新鲜的,味道应该锦上添花吧!不过老碗鱼里面的配菜,是值得称赞的!

豆花鱼

我一向对豆制品情有独钟,所以第一次听到豆花鱼这个名字,我就充满了猜测和期待。想象中,豆花应该是比豆腐脑稍微稠硬一些的,就像……对了,就像是老酸奶那样的吧!她应该是一个很朴实的村姑,地道,实在,热情,长得还很好看。她和灵动的鱼组合在一起,会碰撞出怎样的味蕾火花呢?

这豆花鱼,也是先把鱼切成薄片,再用很多种调料给腌上,然后把郫县豆瓣炒出红油,加入汤,再放豆腐。煮熟后捞出,铺在盆底,放入腌好的鱼再煮,最后撒上辣椒、葱、香菜等,用热油浇上就行了。这些,是我跟那位做豆花鱼的师傅打听的。当时听的也是一知半解,只了解个大概,原本想回去试一试,但在试验的过程中,不是缺油少盐,就是香料放不到位,还拿捏不准火候,只好做罢。

因为豆花鱼,我才知道,豆腐脑就叫豆花!嗨!……只是我所吃到的豆花鱼,里面可没有豆花。是用很嫩很嫩的豆腐代替的,吃的时候要用勺子才行,筷子是不沾边儿的。我就是因为不知道而用筷子去夹时,那直接掉进汤里的豆腐竟热情地把红油当颜料往我的衣服上添花添彩。豆腐吃起来麻麻辣辣的,鲜香鲜香的,很是开胃。所以让我一直念念不忘的,不是它的鱼,而是里面的豆腐。鱼片倒是没什么特别,和水煮鱼、酸菜鱼里的一样,薄、嫩、滑。或者,这三道菜应该是一奶同胞吧!

随着现代人们品味变化的丰富多彩,厨师们的手艺也越来越高超了。有很多菜品,我们已经从外观上看不出它的材质了,味道更是出人意料。但我始终相信,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总有那么几种味道,会一直萦绕一生。

  

老院子(汝南县王岗镇中心校   尹春锋)

老房子还在,所以老院子也还在。

20年前,我家在村外新盖了当时流行的走廊瓦房,老院子留给了爷爷奶奶居住。

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后,母亲把老院子的空地全部刨起来种菜了。夏季种一些

黄瓜、豆角、辣椒、番茄等蔬菜,冬季种一些萝卜、白菜、菠菜、芫荽等,每个季节收成都很好。种的菜都吃不完,母亲就送给邻居们一些。

今年春节,我到老院子里贴春联。和周边邻居们的小洋楼比起来,我家的老房子显得破败不堪。只有院子菜地里的菠菜郁郁葱葱,看上去还有一些活力。儿时觉得敞亮的院落,如今也显得这么狭小。小时候贴春联时,站在小板凳上还得踮起脚的门窗,如今却伸手可得。

儿时,院落里栽了几棵树。小院虽然不大,但种类还不少。门前是一棵桐树,和邻居相邻的墙落边是几棵椿树和一棵槐树,在院落口还有一棵榆树。

从记事起,这些树都有盘口或碗口一般大小。春天里,我家的饭菜增香不少。椿树芽炒鸡蛋、蒸槐花、蒸榆钱在那时都是我的“山珍海味”。桐树花需要伴了粉面,用油煎熟好吃极了。

夏季来了,整个院子绿树成荫,成了我儿时的乐园。槐树上的斑鸠窝我觊觎已久,但爷爷告诫我:“你要敢动那鸟窝,我打断你的狗腿!”。我倒也听话,再也不敢打斑鸠窝的主意了。榆树上的“花大姐”我倒是捉了不少,还有一种叫“东南西北”的蛾蛹躲藏在“茧”里面。我和小伙伴们常常把“茧”剥下来做弹弓,小蛾蛹捏在手里会前后左右的摆动,这也许就是叫做“东南西北”的缘故吧。夏夜,母亲把板车推到榆树下。板车整平,再把车把牢牢的拴在榆树上。我睡在车厢里,常常在母亲的故事中进入梦乡。

下雪时,父亲把满院子的雪都堆积在榆树根上。这就成了我的“雪山”,兴奋的爬上爬下。站在“雪山”上折一些枯枝插在雪中,自以为这就是“林海雪原”了。

如今,这些树木早已不在。前几年,父亲在院落里种了几棵柿树。每到秋天硕果累累,整个院子里好像挂满了红灯笼。孩子们不在身边,收获的柿子都送给了亲戚朋友。后来,母亲提议种菜更“实惠”。于是,砍去柿树开始种菜,我家的老院子就成“菜园子”了。

  

做一流的教师(汝南县第三小学   郑心爱)

一个学期又即将结束,各个学科的新课也已接近尾声,很多孩子们的学习态度也跟随着新授课的结束逐渐变得浮躁起来。而此刻的老师们也往往是跟着迷茫起来,不知道如何做好复习、归纳以及一些态度躁动孩子们的工作。

常言说,三流的教师传授知识,二流的教师指导方法,一流的教师启迪思想,我觉得当教师就要当一流的教师。多年来教学经历告诉我,做好期末复习并不容易,做好学习态度不端正、不积极的后进生们的复习更不容易,而思想上的启迪在此刻却显得尤为重要。

让所有学生通过复习都能有所进步。对于平日的学困生来讲,就更会产生畏难、厌学情绪。要让这些学生建立起必胜的信心,能学多少算多少,只要有进步就是好学生。就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而言,这部分学生恰恰就是突破口。因为他们有潜力。教师可以以各种形式,加强对他们的督导:课堂上经常提问,强化个别辅导的力度,课下经常过问他们的复习情况,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作业的布置也可以因人而异,采取分层布置的方法,让他们学有所得。当然,这需要教师做很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和动员。我们应该改变往常的冷眼、讽刺与挖苦,多一份关爱,多一份鼓励,多一份耐心与细致,相信他们也一定能行。

总之,只要思想重视,一心想着学生,又付之以具体行动,精益求精、善始善终,我们就是最优秀的教育者。

  

零散小食(汝南县罗店镇尤庄小学      倩)

幼儿园门口中,前来接孩子的家长们正翘首等待着,等待着那一大群娃娃如同一群刚放飞的鸽子一样扑楞楞地飞过来……他们的手中,有的拿着牛奶,有的拿着水果,有的拿着面包,还有的举着刚烤好的香肠……

不远处,各种各样的小吃车也在紧张地做着准备。串儿要串好,生菜要把大片的完整的拣出来,火腿肠要把裹衣全撕开,锅里的油也要烧得热热的,就单等着放学的铃声一响,就开始往锅里下东西了。

放学的音乐声还没有结束,园门口的人们就开始躁动起来了,有的家长人已经开始一点一点地往前面挤了,一天不见自己的心肝宝贝了,想得慌呀!不大一会儿,叫喊声、欢笑声、某个响亮的歌声、还有因为家长不给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的哭喊声,混成一片。连过往的车辆都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挪动,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会擦住这些祖国的花朵……

那些小吃车这会儿是最忙的时候了。每一个小摊的前面,都挤满了家长和孩子。小贩们麻利地动作着,不到三十分钟的时间,刚才还满满的吃物就卖出去许多……

每当看到这些情景,我总是会想起自己小时候那些同样让我着迷的零散小食。

北京方便面

孩子们总是不太喜欢吃饭的,零食就成了获得热量的重要来源。大人们也总是想方设法地孩子多吃一点儿。我的奶奶亦是如此。

我小时候的绰号叫“一小点儿”,直到现在长大了,还有那些爱开玩笑的爷爷们调侃我:咱家的“一小点儿”长大啦!顾名思义,小时候的我长得又瘦又小,还很黑!那时的我,一到吃饭就找事、闹人。每当这时,奶奶就会给我买上一包方便面。当时的方便面,可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而且品种单一、口味单一,只有漯河产的“北京”牌麻辣、鸡汁方便面。市面上一般以麻辣品味居多,鸡汁的少之又少。至于什么康师傅啦、思圆大骨面啦、老坛酸菜啦等等,听都没听过。可就这北京方便面,能吃到就已经让我觉得是童年最快乐的事情了。在我遥远的,有些模糊的记忆中,爸爸妈妈还没去广州的时候,妈妈曾给我买了两包方便面,一包先存放起来,另一包用热水泡来吃。泡方便面的时候是早上,我吃了两口就不吃了。妈妈竟很细心地把那碗方便面用塑料袋盖住,说等我想吃的时候再吃。也许是因为不太喜欢吃泡的吧,直到晚上,那晚泡得醅得又大又粗的方便面妈妈还舍不得倒掉,竟凉着把它喝了。我对妈妈说,等我长大了,我天天给你买方便面。

方便面本来是要泡或煮着吃的,但孩子们有自己的吃法。捏得碎碎的,使劲地揉,使劲地揉,使其几乎粉末一般,然后干着吃。喜欢辣的,就把调料入进去掺一掺,不过一般情况下我们是舍不得把调料倒进去的,因为方便面本身就好吃的不得了,加上调料,是多此一举。而且那调味料可又是另一种美味,和着吃岂不是太浪费?小小的一包调料是要等到没有方便面的时候和大家显摆着一起分享的。方便面太难得,不适合分享,但调味料就不一样了。在孩童稚嫩的认为里,谁要有了一包,那他就有了神气的资本。小小的一包料被分别倒在几个小小的手心里,小小的舌头一齐津津有味地一点一点地舔着、被辣得吸溜吸溜地却还乐此不疲。这调味料一定要很多个小孩分着吃,要不,没味儿!那又香又辣的滋味,我现在想着想着口水就来了!

吃方便面的日子都是美好的日子,是受大人疼爱和表扬的日子。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些感情因素的添加,才使得它更加地美味,反正总是觉得方便面是和开心联系在一起的。我的小姨家很贫穷,我每次去她家,小姨拿不出太好的零食招待我,便会给我买上几包方便面让我过瘾。小姨称方便面为“面条”,这也让我觉得喜欢。于是,去小姨家走亲戚是我最高兴的事了,这种快乐的情感体验一直保留到现在。虽然小姨早已不会再拿方便面来招待我了,但是我一到小姨家,最先想的仍然是那一包包北京方便面。

暑假,去广州爸妈那里玩。有许许多的老人带着孩子同乘一趟列车。我知道这些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是去找孩子和父母度暑假了。在他们的行李中,竟然有一箱箱的北京方便面!说是到了广州,如果吃不惯那边的饭菜,可以煮面吃。我说到哪里都能买到方便啊,人家说,哪里能有北京的这个味哪?

春节过后,送爸妈去高铁站,又一次见到了整箱的北京方便面被带上车。只不过,这次是和我大小差不多的年青人。他们说,北京方便面干吃最好吃,从小吃到大的,对胃得狠!只可惜出了河南就买不到了。

在我的身边,也有好多是老北京的忠实粉丝,大家都说,还是从前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菠萝豆

菠萝豆也是我直到现在都还很喜欢的一种小食。只不过,它现在的名字叫小馒头。

以前的菠萝豆,要好几块钱才一小袋,吃起来甜甜的,有浓浓的奶香,不粘嘴,极其酥松,入口即化。比着现在的小馒头,它稍微硬一些。奶奶很厉害,她总是能做出所有的市面上卖的我们喜欢的小零食,虽然有时候做出来的东西味道和造型会相去甚远,但在那个我们不能随心所欲花钱的年纪,能有奶奶做出的无限量供应的替代品,就已经让我和弟弟开心不已了。当奶奶看到我们那么喜欢吃菠萝豆,而菠萝豆又那么贵时,她不屑一顾地说:“菠萝豆有什么好做的,简单!不就是用鸡蛋和面,拌上白糖,用油一炕就好啦!”说话间,奶奶挽起袖子就动手了。弟弟会很乖巧地坐在小凳子上不哭也不闹,我则满怀希望地给奶奶打下手,边烧火边注意奶奶做菠萝豆的过程,小小的心里想着自己一定要学会。不大的功夫,一捧焦楞楞、黄灿灿的 “菠萝豆”就炕好了。我们早就迫不及待地想尝了,可还得等它晾凉,要不,不焦!晾凉后 的“菠萝豆”硬硬的,嚼起来咯嘣咯嘣的,和真正的菠萝豆反差有点大,可以说完全是两种东西了,但它吃起来香香的,甜甜的,倒也好吃,也就得到了我和弟弟的认同与追捧。之后的每个星期天,奶奶都会给我们做上几捧“菠萝豆”!有一次正逢农忙时,奶奶顾不上,我便兴致勃勃地动手了。又是打鸡蛋,又是和面,弄得满手满脸都是面粉,还有那衣裳,都不是衣裳了!我一边烧火一边炒,结果,火时着时灭,“菠萝豆”有的半生不熟,有的焦黑如炭!

鸡蛋糕

如今的大街上,隔不多远就会有一家蛋糕店,有的甚至都没有门店,直接就是一个大车,拉着一到两个烤箱,往路边一放,再支起一个大篷子,摆上一个大桌子,就边做边吆喝开了:“无水南瓜蛋糕,十元一斤,买一斤送半斤啦!”便宜的价格立刻就会吸引很多人的注意,再加上新出炉的蛋糕那种浓郁的甜香味,老远老远就能闻得到!大家便你一兜我一兜地往家拎了。这种情形,像一只饱蘸油彩的画笔,每一次它都会给我快要变得看不清的记忆画板重新涂上几笔,于是,那些画面便又鲜亮地出现在眼前。

蛋糕以前叫鸡蛋糕,它们虽是同一种东西,但我总是有一种错觉,觉得它们完全是两种食物,而且仿佛鸡蛋糕更好吃一些。人就是这样,总是不自觉地把感情抹在不在眼前的某种食物上面,然后在另外的时间和地点魂牵梦萦地思念着。如果有一天,梦寐以求地得到了,便会发现,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个味儿了!纵使它们还都是一模一样!

老鸡蛋糕颜色黄得很,照现在的说法,里面是肯定有色素的。外观无一例外是圆圆的蘑菇状,上面有一道一道的褶子,看着倒也好看。它们九到十二个一袋,排成三到四排,你挨我挤地像要撑破薄薄的塑料袋。这种鸡蛋糕不知道是面粉放得太多,还是其制作的方法真的很特殊,反正每一个都很轻很轻,掰开时会看到里面全是密密麻麻的小孔。吃到嘴里时有很大的碱味,那甜也不纯正,有些尖锐。这样的鸡蛋糕,深得当时人们的喜爱,走个亲戚看个病人什么的,都少不了它。便宜的价格使得许多贫穷的家庭都买得起,鸡蛋糕三个字又是区别于普通食物的代名词,因此,它是那个时代的宠儿。

可奶奶却从不给我们买它吃,奶奶说,你们的妈妈走时就交待不让给你们吃鸡蛋糕的,那东西吃多了肚疼,还长虫牙!家里有客来拿的鸡蛋糕,奶奶虽不至于明令禁止我们吃,但往往也会把它放在一个不易于发现的地方。相较于其他的吃食,鸡蛋糕很明显地在我们家不受欢迎。越是吃不到,越是想得慌。有一次趁奶奶不在家,我和弟弟翻箱倒柜地寻找不久前亲戚拿来的鸡蛋糕。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给找到了!那油乎乎的包装袋上面粘了好些蛋糕皮,看着不那么干净。我们可不管这么多,欢天喜地地就吃上了。那蛋糕已经变干变硬了,一咬一掉渣儿,吃的口大了,还会噎人!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那是美味无比的,当时我还对弟弟说:“毛儿,等我长大了,能挣钱了,天天给你买鸡蛋糕吃!”可是等我长大了,那种老鸡蛋糕却被淘汰了,就算再偏僻的乡村小店,也找不到它的影子了。

       小时候,生活就是一包简单的方便面,就是奶奶锅里刚炕出来的“菠萝豆”,也是,那找也找不到的,只在梦里出现的老鸡蛋糕!

  

下雨(汝南县罗店镇尤庄小学      倩)

我不喜欢下雨天。

有阳光的日子,我一般都不看天气预报,一旦太阳藏了脸,或稍微起了些大一点的风,我就紧张地赶紧去查天气预报。当网页上出现一连好几个红红的小太阳时,我的心便咚地放下了,继而一阵阵高兴。但当有一朵朵云花出现在画面上时,我就禁不住开始担忧了。那云花下面再有几滴正往下坠的水珠时,我的心也如天气一样立马阴沉起来,甚至感觉要拧出雨来。

瞧,我就是这么又怕又烦下雨的天!

人们都说,春雨贵如油。我可不稀罕这贵如油的春雨,更不会去像盼什么似地去期待。春天的雨总是冷的,有冬的味道在。在公交车上,看到人们对春雨又是赞又是叹的,我都把脸扭向窗外,有些焦燥地望着细密的雨丝难受。我可不敢表达我内心的想法,要是说出来,难保不会被大家丢白眼!

我总是希望,雨可以只下在夜里,白昼的时间里,就永远地隐藏好了。所以有时候,就有了极其不着边的想象,想象有那样的一把伞,大到能遮住整个天空,能神奇地只在田地、河流、山川的上空有镂空!

就在对雨的不满和无可奈何的接受中,我长大了。雨还是那么地随心所欲,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想在哪个地方下就在哪个地方下!世界之于我,并没有随我心意地有那么伟大的发明出现!

之所以这么地讨厌下雨,是情有可原的。

我家住在宿鸭湖畔。能听明白话时,我的老老祖母一到下雨天,就会不时地念叨:“爷呀,老天爷呀,别下太大啦,再下就发啦!”老老祖母口中所说的“发”,就是发水的意思。稍微大一点的雨,只要是不歇气地下上个几天,那沿湖的庄稼铁定是被淹了。站在我们的村口,往东极目地远眺一下,就是满眼的白茫茫!在那些白茫茫中间,有一丛一丛的灌木状的植物。其实那不是灌木丛,而是一丛丛的苇杆和低矮的柳树露出的上半身。间或有几只小渔船在其中穿来驶去,那是闲不住的人们借涨水的机会在捕鱼捞虾。

这看似很美的画面实际上并不招人待见。大家的眼睛里,谁也看不见船行柳梢的优美,谁也感受不到天水一色的壮观,谁也体会不到泛舟碧波的惬意,谁也不会为那些成群的鱼虾着迷。大家心里想的,是被水淹没的庄稼,是在湖边放养的鸡鸭,就扎在湖边沼泽地上的架子,还有,是那些柳树枝上挂着的来不及收起的鱼网虾笼。

再接着下几天,别说是湖边的庄稼地了,就连我们的小村庄,都要进水了。政府也考虑到了小村的安危,便重新在离湖岸远一些,高一些的地方划出了宅基地,进行了大规模的迁村。但是由于新的宅基地有限,每家只有一个份额,好几个儿子的,也只能有两到三个。剩下的,还得在老村坚持着。将近二百来户的小村,迁走了一大半,只剩三十几户没搬。我爷爷把自家分到的那一块让给了儿子多的二爷。于是,我们也就在这三十几户的其中之一了。

这偏远的、临湖的小村的遭遇,是让我讨厌下雨的第一个重大理由。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一年的夏天。大雨不记得下了多久,反正村外是沟满河平,村子里也全进了及膝盖的水。我家住在村子的最后一排,是村子里最高的地方了。即使如此,院子里的水还是能没过脚脖子。大家在村子里的来来回回都撑起了小英子船。等我上学以后,课本上有一篇课文叫《威尼斯的小艇》,我一下子就想起了我们村当时的情景,那不正是书中所描绘的“威尼斯”吗?当时的人们都惊慌了,叫着喊着,忙着把粮食用船往新村里运,把老人和孩子也一并转移。我的爸爸妈妈不在家,爷爷奶奶充当的是他们的角色。爷爷的脸上没有一点笑容,平日喜欢说笑的奶奶也是。他们紧张地把粮食一袋子一袋子地往船上搬,并让二爷先把老老祖母送走。本来是要把我和弟也送走的,但我俩死活哭闹着不愿离开。我小小的心里没有一点恐惧,估计弟弟也是,那时的我们,都不知道什么叫害怕,反倒是觉得很新奇。只是奇怪那太阳怎么老不出现,是不是失踪了?我觉得自己的身体也要像那有些受潮的物件一样,开始发霉长毛了。

沟满河平带来的唯一好处,就是到处都是肥大的鱼类。站在家门口不动,就有鱼儿活蹦乱跳地跑来,什么鲤鱼、鲫鱼、草鱼、鲢鱼等等像开会似的,还有那数不清的明虾,也赶着趟儿。受了这么大的水灾,庄稼全被淹了,庄稼人心里当然不好受了,但这些鱼虾多多少兴许能抚慰一下他们受伤的心吧。于是,那个发大水的夏天,人们已然以鱼为主食了。我家也是,为了节省油和面,奶奶总是尽可能少放油地把鱼在锅里炕。炕鱼的过程中,由于少油,那鱼的两面就会呈现出或多或少的焦黑,吃到嘴里苦苦的,特别难吃。我极其讨厌吃这种鱼,可奶奶说,庄稼没了,粮食得省着吃。现在鱼多就吃鱼,等水下去了再吃粮食。光吃鱼也不行啊,总得吃一点面吧,哪怕是一点。节俭的主妇们便会搅上一大锅稀得能照出人影的稀饭,全家人一起吃炕鱼,喝稀饭,和泡在水里的家一起,盼着老天停雨,盼着大水退去。

那焦糊的炕鱼,那寡淡寡淡的稀饭,让我对老天下雨痛恨不已。

上学了,家里离学校有四、五里路的样子。晴天还好,最怕下雨。从家到学校的路是一条窄窄的泥巴路。来来往往不时有农用车经过。晴天时尘土飞扬,下雨天那尘土就成了泥巴糊。上放学的路上,我们得走得小心翼翼,要不然,脚下一滑,人就摔进泥里去了。下雨天也会有车经过,那种突突地冒着黑烟的拖拉机老远地就霸道地大声宣告着它的到来,我们总是忙不迭地往路边靠,可就那,拖拉机还是会毫不留情地濺我们一身的泥水!更害怕的是与羊群、牛群走碰头。这些不会说话的动物们,要么是饿着肚子往田野里去,要么是吃饱了喝足了又牵挂着家里的羊崽牛崽急着往家里奔,反正它们总是半走半跑着,咩咩哞哞地叫着,所过之处,那或大或小、或轻或重的蹄子照样溅起好高好高的泥水,小碎花一般地盛开在我们的衣服上。气得我们尖叫着缩在一边,不敢打,不敢踢,也不敢跑,生怕我们一动,再惊吓了它们,它们一跑,我们会更遭秧!所以一到下雨天,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穿自己最旧或最不待见的衣服。这些遭遇,让我对下雨的讨厌更加很了!

下雨天是要打伞穿胶鞋的。如果没风,打伞还好,一有风,翻伞就是正常的事了。伞吹翻了,伞樯就很容易被刮断,那回家就免不了要挨吵的。大人们总是怪我们不小心,怪我们是把伞玩坏了,他们从来就没想过吗?以我们的小身板,怎么去保护那又笨又重的大黑伞!

胶鞋是我最讨厌的一种鞋子。那时的胶鞋,大部分是黑色的,鲜少见其他颜色。家长给孩子买的胶鞋,总是会大一个号码,他们说胶鞋里面要垫鞋垫子,胶鞋冷的时候穿的多,脚上要穿棉毛袜子,不大一码怎么行?可不合脚就是不合脚,添加再多的东西,走路还是拖拖拉拉的,极不舒服!

胶鞋最大的特点,就是有高高的鞋腰子,一般长至小腿肚。它的作用是挡水防泥,腰子的口处,大人穿,刚好能塞进去裤腿,裤腿与腰子口衔接的恰到好处,既不会透风漏雨,又不会空空荡荡。大人们总是喜欢用自己的经验来为孩子们安排着一切。这胶鞋,我们穿上就不那么回事了,那鞋腰子处,留有一圈大大的空荡。

胶鞋不是常穿的鞋,每个人只有一双,这一双要穿好多年。如果划口子了,开胶了,把那破口子,开胶的地方抹点胶水,再剪一块或方或圆的车胎皮,补补粘粘照样穿,直到实在烂得不能再烂时,才会换掉。所以,几乎每个人的胶鞋上,都有一块块大大小小的“伤疤”!这疤,既难看,又没有多大的作用,被粘过的胶鞋,只要再经雨水的浸泡,就会有点点滴滴的潮湿漫延开来。再加上鞋腰子处不时钻进来的雨丝,胶鞋很容易就成了湿叽叽的了。雨水多时一走一叭叽,走得重了,就会有一股股水流如喷泉般地从鞋口处喷出来!这还不算,本来就不轻的胶鞋再粘上些泥巴,就更沉了,一个不注意,鞋就被粘住了。脚走了,鞋还在,那走出去的脚,自然地就进了泥水里了。与此同时,就会有响亮的哭声和起哄的笑闹声响起了。

夏天的胶鞋还能忍受,大不了脚被泡得白哧哧的,难看是难看,但不疼不痒,没事儿!可到了冬天,穿胶鞋的滋味,就不那么好受了。

冬天的胶鞋里,有家长给我们塞进去的麦秸秆。冬天总是伴着雨和雪的。雪我们不怕,还喜欢,但怕雨,烦雨!从家走到学校,麦秸秆会变得很潮湿。这潮湿,有雨的功劳。走路时不觉得冻脚,可等坐上一节课之后,就不行了。脚冻得生疼生疼的,想哭都哭不出来的那种!那疼,不是大疼,但也不算小疼吧,不是猛烈的、尖锐的、迅速的疼,是缓缓的、柔韧的、不急不徐的疼。我们别无他法,只能拼命地跺脚。一到下课,教学楼二楼的跺脚声都能把一楼房顶上的灰尘震落下来。老师也不忍多加干涉,这些学生娃们,也不容易啊!

胶鞋的记忆让我对下雨深痛恶绝。

除了胶鞋,下雨天的衣服也很让我费心。虽然下雨天穿的都是旧衣服,不用那么心疼,但还得防止它被雨水打湿。我只要是被雨淋湿了衣服,没有及时换下,那第二天铁定会发烧。二年级的时候,我因为早上去上学的时候淋了雨,中午回家就发起了高烧。从那天起,就开始早上打一针,烧退了,到了晚上又烧了。那次连续不断的高烧最后差点酿成大祸,我不得不休学一个学期住院治疗。

还有三年级时的一个冬天,又是一个下雨天。我打着伞走,不时地被风吹得东倒西歪。到了学校,棉袄上的雨竟结成了一条条的冰块块!老师用教鞭轻轻地敲打着我棉袄上的冰,那叭叭掉在地上的冰块碎成了一地的亮晶晶。我看到,老师的眼中,也有一些亮晶晶!

日子清晰有痕地划过。宿鸭湖通过改造,已经不会再一下雨就危及庄稼和小村庄了;,村村通的工程让小村庄再也泥泞不起来了;一条条泥巴路也被修建成了光洁平坦的水泥路。人们不再为下雨发愁了,那笨重、难看的胶鞋早已经淡出人们的选择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轻便美观的塑料雨鞋,不但颜色丰富多彩、花色精彩漂亮,而且样式还美观新颖,穿起来更是轻便舒适。下雨天偶尔穿一下,有一种很新鲜的感觉。因为有了这些,下雨天之于我,好像不再是那么讨厌了,但儿时的印象,还是有些根深蒂固!

其时,阴也好,晴也罢,花开的时候,都会有些许的味道吧!

欢迎浏览:天中山教师笔会 天中作文网 天中书苑 汝南教育信息网纪念版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3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