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春节后的思考
春节的鞭炮越来越响,邻里的情谊却越来越淡。
春节的祭礼越来越多,儿孙的孝心却越来越少。
春节的红包越来越厚,家人的亲情却越来越薄。
春节的酒宴越来越贵,品菜的心绪却越来越凉。
回家过春节,
本属自然而然。
但想到回家无非是换一个地方吃喝,
换一群人打牌,看看儿时的伙伴,
许多人就不再有回家的想念。
留在城市,留在工厂,
图个舒适清静,图个省钱。
看着香烟缭绕,纸钱送入冥府,
本可沟通阴阳,慰籍故去的亲人,
但想到坟已平,骨已烧,
人死无非化成了分子原子,
没有什么地狱天堂,
烧纸钱似乎就成了愚昧迷信的象征,
也兴味索然。
于是,
春节只剩下吃吃喝喝,
只剩下鞭炮烟花,
只剩下一丝丝温余梦残。
可人,毕竟不是动物。
无论穷富,每个人需要精神家园。
现代人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
但却被赶出了精神家园,
成了精神流浪儿,文化丧家犬,
无所依从,没有归属感。
春节,连同其背后的祭祀礼仪、血缘亲情、宗法制度,
既是中国人的物质家园,也是精神家园。
慎终追远,追怀远古的祖先,
可以使人有历史感、归属感;
慎重地考虑给后人留下些什么,
可以使人有长远感、未来感、责任感。
一个人有了这样的精神家园,
才能不被一时的挫折吓倒,
不被一时的权力和财富冲昏头脑、自我膨胀,
才能“富贵而不淫,贫贱而不移,威武而不屈”,
才能分享天地的神性,做一个大写的人,无愧于天。
但是,现在,只剩下暴发户心态,
或者自弃、绝望,
或者炫耀、比攀,
得一时,则趾高气扬,不可一世;
失一时,则萎靡不振、无所留恋。
浮躁情绪迷漫在社会的方方面面。
商人削尖脑袋,
转基因、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
假冒伪劣,无所不沾。
官员坐立不安,急于以权换钱,
生怕有权不用、过期作废,
以至民间传说,“要学坏,去当官”。
教授也不安心钻研学问,
一门心思混职称、混课题、混经费、混级别、混房子,拉关系、走门子,
结交自己的小圈圈。
媒体为吸引眼球,赚取广告费,
日日夜夜搜寻那些伤风败俗、黑暗恶心的故事,
图文并茂,声色俱全。
如此风气之下,
本来就虚弱不堪的春节就更被糟蹋,
怨怨相报,恶性循环!
有人说,
是无神论摧毁了春节,
摧毁了传统文化,摧毁了精神家园。
当然,我们已经无法再回到有神论,
但完全可能在无神论前提下,
在市场经济充分释放了人的物质欲望的前提下,
吸取传统习俗的合理性,
重建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可这实在太难!
盘古开天地,
可以引喻为盘古为炎黄子孙建立了一个物质和精神统一的家园。
这个家园有点粗陋,有点简单,
但可以安身立命,可以把子孙繁衍。
但是,家里出了一些好奇心很强、破坏性也很强的小孩子,
一些人,不懂得珍惜这个家园,
把天捅破,把地踩陷。
现在,精神家园之天塌了,
物质家园之地陷了(无止境的欲望岂不是地陷?)。
天塌地陷,人心惶惶,浮躁不安。
要重建我们共同的物质和精神家园,
其意象可类比为“女娲补天”!
世上事有难易,
为之,难亦不难;
不为,不难亦难。
一些人一惯充当好奇小子,
不停地破坏精神家园,
自己也心无所归,惶惑不安。
我想,我们应尝试着不但为自己,也为芸芸众生构建,
那怕想象一个精神家园,
比如春节。
以往,春节只是中华民族的节日,
作为仪式和纽带凝聚血缘。
这一部分已经淡化,也没有办法补办。
但是,
完全可以旧瓶装新酒,
让春节成为人类共同体的普世节日。
感谢我们的老祖宗,在设计节日的时候,
他们完全没有狭隘的地域概念,
更没有狭隘的个人概念,
而是借助了天地自然。
春节,冬去春来,万物复苏,
这个日子正好让人类懂得敬畏天地,感恩自然,
形成一个人类共同体,反省过去,把未来望展。
有人说,春节是农耕文明的节日,
是靠天吃饭的产物,
是人在大自然面前被动性的体现。
其实,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
越是工业发达,技术进步,
我们越应该懂得,一切成就都应该归功于天地自然。
感恩太阳,温煦大地;
感恩大地,滋养万物;
感恩万物,化育人类;
感恩人类共同体,才有文明的进步,智慧的开启,信心的增添。
这样,个体的生命就和天地万物一体相连,
从人类的历史中吸取智慧,
与人类共同体休戚与共,和谐共勉。
个体才不会这么张狂,
这么纵欲,这么贪得无厌;
人类才不会加速向资源枯竭、生态危机的灭绝之路上狂奔泛滥。
设想,
如果春晚以感恩天地上苍、交流人生智慧、分享尚高感情为主题,
春节是不是可能成为全球性的节日?
春晚是不是就可能真的成为全球性的春晚?
血缘春节覆水难收,
文化春节正待开盘。
2015.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