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文库 > 2008作品 > 详细内容
教师作品之15(9篇)
发布时间:2012/11/30  阅读次数:1542  字体大小: 【】 【】【

  

教师作品之159篇)

目  

找机会当“学生”(梁祝镇中心校 罗治国)

学生是我们成功的桥梁(老君庙二中 高立娟)

教师怎样才能运用教育机智(老君庙镇老胡庄学校 许玉峰)

呵护好那颗幼稚的心灵(和孝镇林楼学校 田灵芝)

二奶奶(梁祝镇 梁小祝)

“老点”旧事(老君庙镇老胡庄学校 许玉峰)

父亲的女儿长不大(汝南 毛笛)

我期待……(老君庙二中 高立娟)

青春感悟(和孝镇黄寨小学 李海燕)

  

找机会当学生(梁祝镇中心校 罗治国)

——记马南小学赖洪霞老师的一堂写字课

写字课上,赖老师在田字格里为孩子们示范写“找”字:“左边是提手旁,右边和“我”字的写法相似。注意,第五笔是斜钩……”她一边在田字格中范写,一边讲解要领。写完一看,她纳闷了:明明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怎么看起来不像呢?还没等她反应过来,下面的学生看出问题了,来不及举手就叽叽喳喳地说起来:“老师,您那个提手旁写高了!”“老师,您的斜钩太长了!”“就是,斜钩再短点就好了!”

再看看赖老师写的“找”字,毛病还真不少。可是,众目睽睽之下,她也不能擦去重写啊!她想了想,笑着对孩子们说:“是啊!这个字写的确实不够美观,让老师再写一个吧!看看这次有没有进步。”

说完,她转身在第二个田字格里又写了一遍,这一次居然又没有写好!不过,她的心情忽然轻松多了,因为她发现今天的不顺利其实是很好的教育资源。平时,总是她给学生讲解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写法,现在可以借机考查一下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了。她刚写完,孩子们又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老师,您这次写得比第一次是有进步,可还是不够好看,应该把提手旁写得再靠右一些。”“斜钩再挺一点,现在有点像竖弯钩了。”“同学们,你们帮老师找出了写得不好的原因,我就有信心把它写好了。还有一个田字格,再给老师一次机会,好不好?”“好……”

第三个“找”字写好了,这次她比较满意,还没等她转过身来,孩子们已经开始“表扬”赖老师了:“嗯,这个字写得好,真好看!”学生不约而同地为她鼓起掌来!

课堂上的角色在悄悄发生变化:赖老师由原来的指导者,变成了一名“学生”。而学生呢,却成了她的“小老师”。最后,赖老师对孩子们说:“瞧!老师也不是一开始就能写出漂亮的字来的,但是在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下,我们一起找出了写得不好的原因,再加上老师一次比一次写得认真,所以才会一个比一个写得好。”孩子们听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剩下的几个字,赖老师让学生说一说在田字格中的占格情况,他们都显得胸有成竹,纷纷举起了小手。

这节课,赖老师不仅示范了写“找”字,更把写好字的规律“找”出来了。今天这个“学生”,当得值!

以后,我们还要找机会多当“学生!”

  

学生是我们成功的桥梁(老君庙二中 高立娟)

农民的希望是在自己肥沃的土地上。站在田野间看到庄稼长势喜人,老农眉开眼笑。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中学教师,当我看到教室里学生刻苦努力,我会欣慰的微笑的。回首往事,有许许多多的学生也成了我成功的载体。

平不是我真正的学生,我没有代过她班里的课。只是因为在她在校时偶遇我们却有了师生情,每一次相聚,平都会很热心的关照我,从平的身上我看到了善良,看到了宽容,平的确是个漂亮女孩,我很幸运和平有了师生缘。

前天,在深圳多年的菊回来了,她和儿时的同伴平一块回来。我听到这个消息真的真的很激动。从下午我就开始盼,在盼望中打开了我回忆的门:那个瘦弱的女孩成了我的课代表,她工作上认真负责,学习也很用功。突然,有一天她没有来上课,我很惦记她。第三天她沮丧的坐在教室里,我不敢过多的询问,后来她的班主任老师说:“她父亲去世了。”这犹如一个晴天霹雳刚参加工作的我也不知道怎么安慰她。我就这么懵懵懂懂和她聊。时间是一副良药在我们亦师亦友的交往中,她渐渐的站立起来! ……

在一个下午,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老师,我是菊。”“……你是菊……”我们沉浸在惊喜中。十年了,菊你长大了吗?你在他乡还好吗?还是那么瘦弱吗?……太多的牵挂化成了一连串的疑问。

今天听说菊要回来我更是欣喜若狂,夜拉开了序幕,我们相见了,听菊说打工日子的艰苦,我真的很心酸,我怕打破这来之不易的相逢,没敢让菊和平看见我闪烁的泪花。菊和平都很忙,一顿饭的功夫我们就分别了,有太多的不舍,有太多的依恋。

平和菊,还有许多的学生已经带着善良这张信用卡,真诚这张明信片成功的踏入了社会,作为一名老师我知道我交给了他们做人的准则。他们的明天是灿烂的,我的明天也会因为他们的成功而变得辉煌!

  

教师怎样才能运用教育机智(老君庙镇老胡庄学校 许玉峰)

所谓的教育机智,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一些教学方法、手段、措施,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意外性的、突发性的事件,巧妙地化解,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智慧。如何处理突发性问题,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验,也是教师创造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教育机智的运用充分地表现出对学生进行明确、积极地感化,适当地引导、点拨,对各种问题处理措施适中而有巧妙地制约。下面我就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巧妙地运用教育机智,随机应变地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及时、正确的判断力,熟练驾驭教材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一些教师没有预测到的、突发性的情景,这些都是事先没有设计到的、无准备的、稍纵即逝的教学情景,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及时、正确的判断力,熟练驾驭教材的能力。对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过程中,出现的跟教学重点相偏离的苗头,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一个清醒的大脑,一张善于语言表达的嘴,及时地发现所存在的问题,把握住本节课的主旨,加以正确的引导、点拨,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比如,我在讲《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我们班的岳家乐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寒冷、饥饿、痛苦的时候,为什么没想着找她的妈妈?”这一点课文没有交代,是我在教学设计中所没有涉及到的,我让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有的同学说她的妈妈死了,有的同学说她的妈妈和爸爸离婚了,还有的同学说她是捡来的等等。我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思考感到很高兴,就适时进行了点拨:“造成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小女孩的妈妈在哪里,而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制度,人与人之间冷漠的感情。”通过对这一点的点拨,使学生明白了本文的主题,把握住了教学重点,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随机应变处理问题的能力

灵活、多样、新颖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教学注入新的生机。死板、陈旧的教学方法,会使教师的思维受到局限,也就谈不上在教学上有所创新。新教法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意外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应付突发事件的随机应变的能力,而随机应变的能力又跟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经验在处理问题中也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遇到教学中发生突发事件时,教师要沉着、冷静,有前瞻性地、灵活地把握住教学活动进展的方向及有利因素。例如,在一次观摩课上,听一位年轻教师讲《笋芽儿》这篇课文,她讲的课声情并茂,指导学生听老师范读,让学生学会用笋芽的口气说话,在黑板上写句子,谁做得好就发一个笋芽形状的粘贴画,大大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老师一提问,一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霎时间,教室里变得格外热闹,有站着的,有把手伸向前面的,有大声叫着让提问自己的……而这时,那位老师却变得手足无措,不知道怎样处理眼前一团糟的局面。这时只要老师说一声:“看哪位同学能静下来,坐好,并且举好手,老师就提问他。”课堂就变会成了另外的一种样子。由此可见,教学方法与教学经验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方面,为教师随机应变能力的自然生成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素养 ,良好的自控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拥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高屋建瓴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带领学生寻找知识的源头活水。深厚的知识功底是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一旦遇到教学中的突发事件,才能快速地、全面地考虑各种主次因素,准确地捕捉信息,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特别是新课改后,要求学生探究的问题较深,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教师知识的浅薄是不能适应教学的。比如,我在讲《景阳冈》这篇课文时,对《水浒传》中“豹子头”林冲的情况了解不够,在学生问我有关林冲的事情时,答不出来,导致了尴尬的局面,只得含糊其辞地应付过去。这就需要教师不停的充实自己,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活到老学到老”,提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控力。只有这样,对于教学中的突发事件才能应付自如。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教育机智是一种教学艺术。只有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从根本上转化为教学智慧,才能对教学中意外性的事件所导致的不利因素加以制约,使其转化为有利因素,服务于教学这个中心。

  

呵护好那颗幼稚的心灵(和孝镇林楼学校 田灵芝)

“老师,我捡了五角钱。”昨天中午,校班子成员正在办公室里加班商讨问题,一个稚气的声音打断了我们的谈话,我抬头一看,是三年级的詹帅同学,他手里拿着一枚五角硬币正向我递过来,眼睛里充满期待。“好,你真是个好孩子!待会儿我交给你的老师,让他在班里表扬表扬你。”我接过钱夸奖道。他一蹦三跳地回到班里去了。

他曾经是位让老师感到很头疼的一位学生,打架、骂人、吃零食、不按时完成作业等,样样少不了他。自从我校开展争做“三好”(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活动以来,他不甘落后,像变了人似的,班主任经常在办公室里提起他。以前的坏习惯慢慢地改掉了,变得热爱学习了,向这次拾金不昧的事更是枚不胜举。我想,每位孩子的内心都是向善的,都想得到老师的认同和欣赏,给他一缕阳光,他就会灿烂。只要我们老师都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及时地给予表扬,那么,学生就会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会变得越来越乖的。

我提醒自己,下周升旗仪式上一定不要忘了表扬詹帅同学,一定要呵护好那颗幼稚的心灵。想到这,我拿起笔郑重地记在了本子上。

  

二奶奶(梁祝镇 梁小祝)

二奶奶彻底傻了,不再说难受,也不再说想死了。

她躺着,上身平展,下肢侧立,脱了位的右胯已经变的坚硬锋利,隔了衣裤触碰,也会硌的人生疼,已经完全变形的右腿,无力的蜷缩着,软软的耷在左腿上,这个姿势已经保持了三个月,从她跌倒瘫痪的那天开始。这期间,二奶奶的胳膊是能动的,最初,人去看望,她会一把抓住,说,老天爷罚我受罪呀,咋不叫我一下摔死呀……。而现在,二奶奶的胳膊依然能动,只是不再抓人,而是不时的伸进裤裆里,抓一把屎,再抓一把尿。

二奶奶今年83岁,是我奶奶的亲妯娌。曾经,她们一个锅里吃饭,一块地里劳作,现在,她们集体瘫痪了。奶奶病倒瘫痪后,二奶奶经常去看望,每次都眼泪巴巴的,说,我们老姊妹呀……。二奶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唉,要是我这也样了,那就擎等着死了,谁会这样伺候我呢,不可能!

说这话的时候,二奶奶还吃着“商品粮”。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语言也在进行着精彩的演变。村口路边,两个好久不见的老相识唠家常,一个说,咋样,老哥?另一个说,还能咋样?干不动了,吃“商品粮“了呗!以此可见,现在的“商品粮”,是无奈的农村老人才吃的。所谓的吃“商品粮”就是年老体弱了,没能力经营了,就上交土地,交给谁呢,当然是儿子们。一人二亩地不算多,但老人伺弄起来却很难,不会弄机械,行动就得求人,儿子不说什么,还有媳妇呢,如果媳妇多,那就更起纷争了。所以,一般的做法是交土地,如果俩儿子,那就一人一份,收获后平均摊出老人的口粮。

现在正吃“商品粮“的老人们,他们的人生轨迹大多是这样的:养孩子,盖房子,娶媳妇,再养孩子,再盖房子。第一个“孩子”是儿子,第二个“孩子”是孙子,也就是说,养完儿子养孙子,因为儿子要忙发财,即使不忙,也得养,大家都这样。盖房子是他们人生的主要任务,一个儿盖一座,两个儿盖两座,三个儿,那就得盖三座,当他们累断筋骨盖完所有房子娶完所有媳妇哄完了所有孙子之后,他们就老了,头白了,腰弓了,腿弯了,可是,当他们在儿子们巍峨的大门前徘徊了一阵后,他们就又得盖房子了,因为,盖过的那么多房子,却没有一间是他们的。可是,他们再也没有能力盖那么漂亮的房子了,也没地方可以让他们盖那么宽敞的房子了,于是,场角地边,出现了一间间的小茅屋,泥口墙,麦秸顶,黄泥糊了墙壁,黑土垫了地脚,一张老木床,一口简易灶,一个家。

病倒之前,二奶奶和二爷住在村东口的菜园一角。大概从村里拉根电线过来很麻烦,所以二奶奶的照明工具一直是那盏古老的煤油灯,二奶奶说,你别看这么一个小小的煤油灯,一年能耗2斤多煤油呢!每当夜幕降临,村里的一座座小楼上闪出盏盏雪亮的时候,二奶奶的小屋里就会摇曳出一豆昏黄。相对来说,二爷身体不太好,隔三岔五的,闺女们就带着各色点心来看望,这就很吸引孩子们。最热闹的要数过年了,当然,不是除夕夜,因为那时候大家都围坐在自己家的电视前,很少有人想到他们。大年初二一早,孩子们就来了,来磕头,要压岁钱,然后就等着姑姑们进门,说不上几句话,抱起礼品盒就走,因为,要赶着去姥姥家。但老人们还是很高兴,颤声喊,慢点跑——,小龟孙!拿去吧拿去吧,反正我们也咬不动,不爱吃那些。

刚吃“商品粮”那会儿,二奶奶的身体还行,养了几只羊,一年下来也能换个千儿八百的,所以在商量供养问题时,只是要求了口粮,油盐肥皂什么的,自己打理,头疼发烧的,也自行解决,遇上闹了大病,不能自理了,就一家养一个。那么到底谁养爹谁养娘呢,抓阄决定。面对抓阄,老大最是忐忑,因为,他怕抓到了二爷,他唉声叹气,背地里说,药罐子,咋办呀!还算手气不错,他一举抓中了二奶奶,这让二奶奶也松了一口气,因为她怕二爷跟了老大受委屈,而自己,毕竟身体好些。

自从我奶奶瘫痪了,二奶奶就特怕,行动更加小心。更怕的还有大叔,他每次到我家,基本不到里间看奶奶,只是坐在外面搓着手叹息,说,你看,咋弄,家家都是老人,愁人啊。怕神就有鬼,二奶奶终于还是摔倒了,胯骨骨折。二奶奶被拉到医院后,身边围满了子女们,女儿女婿们和两个媳妇,可是,大家就那么看着,不知道该怎么办。女儿们满面愁容眼泪涟涟,女婿们支着手站在外围,大媳妇木着脸不说话。几个小时后,市里做泥瓦匠的二叔匆匆赶回,他看到老娘还痛苦的躺在家车上,简单问了几句就暴跳起来,说,为什么不用药!不疼吗!二婶赶紧拉他叫他不要说,大婶已经变了脸色,拧着头说,你哥不在家我没钱,你要想管你就管!二叔涨红了脸,呼的窜过去,却被大家拉住了,二婶骂道,看你熊样儿!有你说话的份吗!

僵持中,一个相熟的医生看了一干人的表情,就基本明白了,说,按说她八十多岁的人断胯骨是没啥希望了,但咱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呀,叫我说也不用在医院花大钱了,就到那接骨诊所弄几张膏药,先止疼吧,要不就这么看着也说不过去呀。大婶松了脸色,说,他爸不在家,我真的没钱,再说,我也不知道哪是哪呀,就这100块,你看他们谁去吧。

从骨科医院回来,二奶奶直接被送进了大叔家,而二爷也挪进了二叔家,至此,一对老来伴正式开始分居两地。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大叔家很热闹,三个闺女轮流伺候,大婶倒也无甚话说。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姑姑们也都是有了媳妇做了奶奶的人,时间久了,自己家里儿子媳妇什么的也难免生出一些闲气,加之农忙,大家来的就渐进少了。

大婶越来越烦躁,气哼哼的见人就摆理。家住县城的大姑又来了,带来了一些药,临走的时候她交代大婶那些药的吃法,大婶终于发作了,她黑着脸,说,你也别跟我说!我也记不住!我头都忙掉了!想给她吃你就住下来,别打个卯就走!大姑一下被噎的眼泪巴巴,两个人就吵了几句,大姑似乎想解释她也很忙,天天得接送孙子上学,但大婶说,伺候孙子就别讲老娘了,以后别来了!

二奶奶只是骨折瘫痪,心里什么都明白,曾经,她是那么要强,害怕有一天要麻烦孩子而惹人生厌,现在,眼看自己完全成了累赘,她只有恨自己为什么没有一下摔死,大姑走后,整整三天,她紧咬牙关,粒米不进,只欲求死,任凭大家死劝活说。后来听说在外打工的孙子小宾十几天后才能请假回来,她才松了口,进些米汤。

小宾终于回来了,大叔亲自跑到十几里外的镇上去接,父子俩进门,说说笑笑。自从二奶奶瘫痪后,大叔就患上了失眠症,整天整夜的睡不着觉,整个人看起来呆呆的,所以大家都尽量避免在他面前谈论二奶奶的病情,他也从不到二奶奶的房间去。小宾的归来让大叔的表情生动了许多,显出了久违的温情,甚至,他第一次走进了二奶奶的房间,并亲自给老娘拿了一个苹果。二奶奶的精神猛然好了许多,她竟然提出想输点水,会好的快些,大叔听了这话,即刻把脸一沉,扭身出门,说,还没啥呢输点水输点水,那多个能死啊,不是说小宾回来就死吗!

不久之后,二奶奶又添了新症候——便秘,大概便秘很难受,二奶奶忍不住痛苦的呻吟。大家商量怎么办,都说得用手帮她扣出来,大婶不知道怎么突然兴起,亲自拿了一根筷子翘进去,估计是用力过猛,二奶奶从此就落下了残疾,肛门不能收缩,大便也就失禁了。那时候天还热,大家把二奶身下的床席挖了一个洞,下面放了一个桶。这样做似乎省事了不少,但没两天,二奶奶就说屁股痒,二姑一检查,发现那筷子弄出的伤口溃烂了,上面似有白色的东西在蠕动。二姑没说什么,一个人跑出去蹲在地上哭了好久,心里颤声叫着娘。

二奶越来越虚弱了,已经不能很朗声的说话,有人去了,她只是拉着就哭。这也让大婶很反感,她撇着嘴说,别理她,有啥委屈的?天天没明没夜的伺候着!有一天,二奶偷偷跟二婶说想去她家里住几天,这话叫二婶很为难,她说,得先跟嫂子说吧,要不她又要说嘴。二奶奶就跟大婶说,想过那边去,跟老头子住几天,大婶答应的很爽快,回身出门却对大叔说,看你娘,嫌我伺候的不好,要去老二家呢!

同样,二爷也是住在厢房里。二爷床铺的对面,已经为二奶奶准备好了一张小床,被子上铺着塑料布,二奶奶被抬进来,轻轻放在那塑料布上。二奶奶顶着一床小薄被,弱小的可怜,极不成规模。二爷手扶一支竹竿弓腰倚在自己床边看二奶,咧着嘴,似乎在笑,只是下巴抖的厉害,终于,他咳嗽起来,咳的很剧烈,不知是不是哮喘病又发作了。二奶奶听到咳嗽声,慢慢转了一下头,似乎努力的想说点什么,但最终还是放弃了。

从二叔家被抬回来,二奶奶大小便完全失禁,神志好象也不太清醒了,她不哭了,也不笑了,也不再拒绝吃东西了。但她大概总是觉得屁股下不舒服,所以不时的会抓一下。

其实,我们小时候是把二奶叫作大奶的,这大概跟她的干练利索有关吧。二奶奶曾经是村里的妇女队长,能说会道,闹饥荒的年代,一张称盘子养活了一群孩子。那时候二奶奶负责分东西,那称过盐的称盘子再拿去称面,上面就会沾上薄薄的一层,二奶奶当然小心翼翼,不肯轻磕一下。晚上放工回家,称盘子一放,孩子们立即聚拢,大舔起来。

而现在,二奶奶静静的躺着。大叔家的楼房很漂亮,二奶的房间就在这楼房的旁边,门面很宽,大概是停放农具的地方。但就是这很宽敞的门口,还是不能消散二奶奶床上逼人的恶臭,在这逼人的恶臭里,二奶奶就那么躺着,抓来抓去。

  

老点旧事(老君庙镇老胡庄学校 许玉峰)

“老点”的大名是应点,喊着有些拗口,大家就都叫他“老点”。

“老点”的童年是在苦难中度过的。一九五九年时,“老点”刚五岁,他爹饿死了,娘远走他乡了,他只好与孤单的婶婶相依为命。童年的他是在苦水中泡大的,可以说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

转眼间“老点”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家里几乎是一穷二白。在好心人的说和下,他和一个和他同病相怜的姑娘成了家,几年后又有了三个孩子,使得本来就不富裕的家显得更为窘迫。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幼时的生活磨难造就了他刚强的性格。他干起活来头上青筋直暴,一个人顶得上两个人,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长期的体力劳动,使得他的皮肤晒得黝黑发亮,肌肉也很结实。农村盖瓦房要用石磙打夯,他是我们村有名的领夯者。他的夯歌唱得浑厚嘹亮,动人心弦。那富有韵味和节奏感到歌声,成了我们村一道美丽的风景。

大集体时“老点”是生产队里的饲养员,他没事的时候,就背起箩筐,拿把镰刀为牲口割草,身上背玉米叶剌得一道一道的口子,身上背蚊虫叮咬得净是红疙瘩,却从不叫苦。在他的悉心照料下,把二十多头牲畜喂得得膘肥体壮,毛色油光发亮。

生产队里有个孩子掉到缺氧的红薯窖里,他二话没说,腰里栓了一根绳子,勇敢地下去救人。孩子的父母要给他些钱表示感谢,他笑笑说:“这是俺该做的哩!”他是贫农成分,思想又积极,大队支部就吸收他入了党,后来又当选了县人大代表。

“老点”的口才很好,说话家常、在理。他没有上过学,大字不识一箩筐,但讲起党史啦,天文地理啦,奇闻轶事啦,一谈起来就滔滔不绝,一套一套的,语言朴实易懂,虽有时让有文化的人哑然失笑,在心里却不得不佩服他。

“老点”对人很和善,人缘好,在村人面前威信很高。东边有个大事小情,西边有个家长里短,只要别人有去找他,他都乐意去管。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他都是最为忙碌的“知客”。

包产到户时,“老点”没有什么家底,孩子多,自然负担就重了许多。他们一家六口仍然住在生产队的牲口屋,生活过得很艰辛。所有人家都有一辆拖拉机时,他还在用牛耕地。没有钱买化肥,就用农家肥。收割庄稼时总是落在最后,但没有人嘲笑他,大家也都乐意去帮他的忙。困难没有压倒他,他依然活的很快活,很知足。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老点”的几个孩子长大了,在外面打工挣了钱,盖了楼,买了一台大型收割机。“老点”在一个建筑队里打零工,手里也有了一些积蓄。他看到村里的孩子们上学趴在水泥板上写字,心痛不已,就捐了100套课桌。他说:“我吃了没文化的亏,不能让娃们再当‘睁眼瞎’”。

“老点”老了,但他的精神长存,他用自己的行动在村人面前树立了一座无字的丰碑。

  

父亲的女儿长不大(汝南 毛笛)

那天陪父亲去输水,吱呀的门响声惊动了邻家的小狗,那厮就蹲在门口冲着我们汪汪直叫。我的眼睛被这只小狗吸引了,就盯着它那浅褐色的小身子上下打量,那真是一只可爱的小东西,长长的毛很绺顺地披散着,随着叫声一上一下地起伏着,像风吹过的少女的碎发,看得出它的主人经常为它梳洗打理。我正看得出神,父亲急忙走到我的前面,挡在我和那只小狗之间,挥出细细的布满青筋的胳膊去喝斥那只狗,然后对我说:“你别怕,只管走过去,狗咬人大多是因为它看出了人的怯意,听到狗叫,你不要停下来盯着它看,更不要跑,你只管大着胆儿往前走,它就不会咬你。”

我想着父亲曲解了我的意思,妨了我看小狗狂叫的心情,就没有说话接着往前走。走过几步后我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回头看跟在身后的父亲。父亲见我回头就停下来说:“那小畜生不敢跟上来的,你只管走吧,别害怕。”

一股热腾腾的暧流从心底腾起,直涌上我的喉间,我咳了一声却从眼里呛出了泪。往事如画卷般打开,浮在眼前。小时邻家大门总卧着一只凶神恶煞般的大狗,它老是爬在地上,吐着舌头呲着牙瞪着眼睛盯着我看,我就常常远远地站了,拼着命用最大的哭喊声叫来父亲,然后一头扑进他怀里,把脸埋在他的胸前,听他大着嗓门喝斥邻家那条,让父亲抱着我从的邻家大门走过。

那时的父亲健壮俊朗,一米八的大个字,麦季子在场上常常嘴里叼着烟卷两胳膊夹两袋子小麦往车上放,农闲时常会背了家里鱼网到河里湖里撒鱼,我们家的灶房里常飘出让全村人垂涎的鱼香味,在那个大家都吃不饱的年代里,就是用清水煮的鱼也不是每一家人都能吃得到的。我便常有点显摆地喊了全村的小朋友来家里,然后分给他们一个鱼头一条鱼尾的,事后母亲的埋怨我时,父亲总是笑着说,下次去多撒几网就成了。

那时的我体弱多病,却是父亲手心里的宝,是他捧着宠着的娇娇小小的女儿。父亲常让我扶了他的肩站在他的手掌上晃,逢着晚上村里放电影时,姐姐弟弟在前面人堆里挤位子看,而父亲常驮了我站在人群后面,我会对同样骑在父亲脖子上的小朋友炫耀自己的高度。

现在的我,已过而立之年,常会不经意间在一些小年轻们面前摆出成熟的面孔,也会不显山不露水地在上司面前表露自己的独当一面长袖善舞,回到家里眉飞色舞地向父母炫耀自己如何地受器重得重用,会长篇大论引经据典语重心肠地讲话……

现在的父亲弯腰佝背满面风霜,步伐也不再矫健,岁月无声的打磨去了父亲的俊朗彪悍,苍老孱弱的身躯上站起了我们光鲜亮丽的姐弟四人……

咽下眼泪,我走回几步对父亲说,这小狗也挺能叫的,不知道还以为是只大狼狗呢。父亲便只是笑笑对我说:“别怕,咬人的狗不叫,叫的狗一般不咬人。”

父亲这句话却如微风中一泓清澈洗练的秋水,在我心底荡漾出如歌的行板来。我想,就算是我位高权重学富五车甚至是到儿女成行花发满头,在父亲眼里,走过有狗的邻家大门时,我依然是那个怯懦的,不敢挪动脚步的小女儿,那个只会把脸埋面他怀里哭泣小女儿……

父爱如酒,渗透了岁月与风尘依然执著着纯粹馨香的祥光

在父爱里,永远没有女儿长大的影子

海角天涯路行断,也走不出你藏在衷肠里的每一份怜惜,走不出你永远心疼的守望,走不出如山高似水深的爱。

  

我期待……(老君庙二中  高立娟)

又要期中考试了,老师们也在加班加点的准备复习题,学生也在题海里“翻腾”。有的在这次才懂得“书到用时方恨少。”一会拿全解,一会翻课本,一会又去借阅别人的轻巧夺冠。这儿有学生正在“破万卷”呢?你看,一道数学题难住了,一会找公式,一会查定理……真是忙得不亦乐乎。还有的学生这时候先不着急,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别人做题是时候他是稳坐钓鱼台,等人家写完他可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啊。回忆我们上学的情景,谈不上十分的刻苦,但是平时总是把老师讲解的内容记忆在脑海里,等做题的时候,只是在脑海里“翻阅”。确实没有现在的孩子“忙”啊。学生的学习时候真得服用勤奋的钙片了。现在的学生怕考试,无论做什么都是今天推脱到明天的。生活的富足,让学生少了一份压力和责任。平日里学生都很听话的,无论犯了什么错,都能老老实实交代,我读到了孩子们的天真。但是学习中他们缺少了主动性,每天都是只要完成作业就行了。等老师检查完了就如释重负,我看到了孩子的惰性很大。

有这样一个故事: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让我们为他竖起大拇指,看来学生也真的在艰苦的阳光里嗮嗮了。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怀着一丝疑惑走进青春时代的学生也许还未懂得青春的珍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也许只是一句挂在嘴边的口头禅,珍惜时间,没有几个人真正去做。殊不知“江无回头浪,人无再少年”,滚滚东逝的长江水不知埋没了多少英雄豪杰的事迹。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们,难道你们真想“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吗?要知道世界上可是没有卖后悔药的噢!与其晚年悲叹,不如青春努力。睁开惺忪的睡眼,看看外面的世界,也许你会发现那份遗失已久的美好!。

我期待学生能早一天找到我们祖辈留下来的求学秘法。学习苏秦的刺股,孙敬的悬梁,祖逖的闻鸡起舞,匡衡的凿壁偷光,车胤的囊萤,匡衡的映雪。让学生真正理解“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内涵。争取做到“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我期待……

  

青春感悟(和孝镇黄寨小学 李海燕)

我们年轻,我们就有希望。我们健壮,我们就有梦想。我们从世纪之交走来,我们在象牙塔内成长过。而作为新世纪的见证者,也作为年轻的教师,又该怎样来谱写我们的青春?

现实告诉我们,不仅要能在课堂上做知识传授者,更要把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终生梦想!

追求梦想,永远是我们年轻人在内心默默立下的宏愿,勇于拼搏也是我们在奋斗中不悔的抉择。我们不愿做忧郁的青春少年,我们更不要随心无知地狂想。因为社会是现实的,就要求我们去不息努力。只有脚踏实地地迈步前进,才能缩短自己与梦想的距离。真诚的付出,是我们抵达梦想彼岸的翅膀,而愉悦的心境,也是我们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负责,所以我选择快乐地付出,在挥洒青春时不忘去关注梦想。让自己在青春焕发的年龄,拿知识充实头脑,用阅历诠释人生,让岁月在激情中然绕,用成功来构筑思想的殿堂。

人生有涯,青春更有限。梦想与追求,只有付出才能实现。在生活的漫漫长河中,只有奋力拼搏者才能笑迎洁白的浪花,才能撷取深海中的宝藏。拥有青春而不去努力,与行尸走肉何异。所以不论你的业绩暂居下位,还是你的情绪陷于低谷,不论你是快意获得,还是忍受寂寞,你都不该把梦想埋葬。年轻火热的心怎能被一时之感封闭起来。没有什么理由能挡得住青春的脚步,更不存在什么困难能束缚得住我们个性的张扬。一个人不怕没有力量,就怕没有志向。只要你坚定信心,勇于追求,勇于超越,青春的种子就能适合每一种土壤。

朋友们,为了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为了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让我们好好珍惜青春年华,充分把握人生的这段有效时光,让我们的青春在梦想中闪光!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天中山教师笔会  办公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QQ:929300821  QQ49969544  来稿信箱:rnjyxx@126.com

2008-2023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