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欣赏 > 骈赋欣赏 > 详细内容
骈赋欣赏44
发布时间:2025/10/8  阅读次数:0  字体大小: 【】 【】【


骈赋欣赏44

麻辣赋

天府之国,坤维上腴。地孕双绝,麻辣称殊。红油翻浪,灼若朱霞映雪;椒香破雾,灿如星宿浮庐。昔《华阳国志》载「尚滋味,好辛香」,已见千年食髓;今四海宴席传「麻不死,辣不休」,堪称百代食谟。

其味之妙,首在烹炼之功。非若湘楚干椒之烈性直攻,亦异黔桂酸辣之柔婉迂回。蜀中庖厨深得水火之精:菜籽热油泼玉,顿催椒魂乍醒;汉源贡椒遇沸,立见麻意凌霄。此间真味,在乎「油泼」二字——热浪翻腾间,辣非燥辣,麻非涩麻,乃成「麻辣鲜香」四美兼备之境。

观其民风,亦如食味之耿介。蜀锦虽柔,内含竹节之气;川戏虽谐,底藏金石之音。昔文君当垆,辣手敢烹情胆;子云草玄,麻衣不改素心。今日街巷之间,火锅围炉叙义,串香分签见情,纵有千般滋味,终以麻辣定乾坤。

究其本源,实天地造化之机。盆地郁热,非烈性不足驱瘴疠;群山环绕,藉辛香方可通神明。岷雪融泉,润椒圃而增其芳;蜀雨涵露,滋花椒而益其麻。更兼长江激流淘洗出刚柔并济之性,峨眉云海涵养成百味调和之智。此间风味,乃大禹导江之胆魄,五丁开山之气概,尽化于鼎镬之间矣!

然麻辣之妙,终在张弛有度。昔李冰治水,深得刚柔之要;今庖厨调鼎,亦谙文武之道。使辣如旌旗漫卷,麻似箫鼓缓奏,方显蜀味之博大。虽九宫格内百味沸,然归根不过四字:痛快而已!

今观寰宇,五味争锋。或追清雅如江南三月,或崇浓烈似塞北九秋。然蜀中麻辣,独能以水火相激之势,成刚柔相济之功。此非徒口腹之欲,实乃天地人三才交融之妙道。昔东坡云「人间有味是清欢」,然蜀人谓「世间至味在酣畅」,二者岂非道殊归同?皆在寻求本真之味也。

故曰:麻辣之道,其要在和。辣而不焚,麻而不木,鲜而不薄,香而不浮。一如蜀人处世,外显热情而内守中正,面染红尘而心寄云霄。纵使百味更新,此味永系巴蜀之魂;纵然千载流转,此道长存天地之间。

赞曰:

花宫海府辟鸿蒙,烈火焚身化彩虹。百味沉浮金鼎内,千秋滚泼热油中。

巴山夜雨润灵秀,蜀道天风惊鬼雄。最是辣麻能适口,人间至味此交融。

  

无味赋

余既成麻辣之篇,复作酸甜之赋,然犹觉众味纷纭,未臻至道。乃知炽烈缠绵之后,终须返璞归真,遂有无味之作。

太初有道,玄同混茫。大象希声,至味无香。昔老子观鼎镬之变而悟道,见五味纷陈反失其真;王弼注逍遥三绝乃明理,谓“治之极者在恬淡”。盖天地运化,本无滋味;万物生息,自有玄浆。世人逐肥甘如渴鹿奔泉,终陷口爽之劫;君子品澹泊似闲云出岫,乃得性真之常。

观夫陶元亮携酒东篱,醉眼阅世:“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苏子瞻烹茶南岭,笑对浮沉:“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韦苏州疏柳淡烟之间,寄至味于简古;柳河东寒江独钓之际,藏奇趣于苍茫。此皆能体无味之真谛,破有形之执障。犹记韩昌黎作《毛颖》遭谤,独宗元识其“尽六艺之奇味”——盖奇味实非常味,乃张弛之道、拘纵之方也。

至若《道德》第十二章之诫,如晨钟暮鼓:“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苏子由释曰:“性未接物乃至味”,深得老庄三昧;黄山谷赞云:“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洞见古今肝肠。昔七贤服药,永州游山,皆以外物冲内心之悸,然终非究竟。惟渊明“好味止园葵,大懽止稚子”之悟,方显家常真味。

今观红尘万丈,鼎烹列九鼎之奢,脍炙追万钱之侈。然舌倦百珍反失其敏,口耽浓烈终丧其旨。岂知无味之味,是为至味;淡中之趣,方得永年。昔东坡贬惠儋而味益醇,诗益澹;渊明归园田而神愈明,志愈坚。自然之道,在春雨润物之细;天地之真,即秋潭映月之澈。

嗟乎!味无味者,非弃味而求空,乃以淡品浓、以虚涵实之谓也。若能在竹篱茅舍尝出瑶池之味,于粗茶淡饭品得玉液之甘,则菜根自胜肥甘,清欢长伴岁华。此老子“淡乎其无味”之当代启示,亦古人“外枯中膏”之永恒慧光。方今物欲横流之世,尤当以无味之勺品人生之鼎,以清澹之心观万象之变,方得人与天调,然后天下乐始。

花甲渐悟无味之妙,作此赋非弃五味,实求本真。盖味至浓处反觉乏,淡极始知味常在。此老子“为无为”之境,亦吾人养生修心之要也。

  

银杏赋

乾坤有木,其名曰杏。拔地参天,抱朴含真。身披甲骨,犹存太古之苍茫;叶如蝶翼,暗藏春秋之密码。其干也,铜皮铁骨,凛然有壮士之风;其枝也,龙翔凤翥,宛然具仙家之态。春来新碧洗尘,秋至金黄铺道,四时异色,千古同辉。

溯其源也,冰川为枕,劫火为邻。恐龙曾窥其稚影,甲骨或镌其真名。一叶落而惊三界,万物凋兮独此身。公孙树者,祖父手植而孙辈尝果;白果盟兮,诗人题句而佛子扫庭。或立古刹听钟,或在学宫伴读,身浸书香禅韵,魂系汉月唐云。

至若风起青萍,扇叶翻飞若舞。化金毯以覆厚土,变蝶阵而乱清眸。童子拾之以夹书卷,老妪掬之以寄乡愁。其果虽苦,可润肺腑;其材虽朴,能镇楼台。文徵明画中见其骨,李时珍笔下录其魂。欧阳修得之而筑堂,司马光观之而纂史。

今我立苍茫而仰视,忽生浩叹:此木阅尽兴亡,犹张华盖;人世几经代谢,空剩嗟呀。幸有嘉树,可证沧桑。纵星霜改易,而精神不灭;虽风雨频摧,其气象长存。愿效此木,内养贞静,外示从容。居闹市而守寂,处繁华而抱朴。以一叶之微,通天地之脉;以千年之久,证朝夕之诚。

——岁在乙已秋月,见古银杏飘金,感其亿载风骨,遂为之赋。

  

中华赋

混沌初开,清浊始判。中有神州,承乾元之浩气;内蕴灵秀,得坤舆之精焕。

昔者女娲炼石,补苍穹而止洪流;伏羲画卦,通造化以启人寰。

神农尝草,播嘉禾于沃野;轩辕制器,立典则于坤埏。

于是九域同风,三光共曜;八荒有序,万象归元。

  

观夫大禹疏川,奠九丘而安四海;殷契敷教,明五典以和八埏。

周公吐哺,制礼乐而宁天下;老子著经,阐道德以贯玄元。

孔孟倡仁,树千秋之师表;庄韩论道,开百家之渊泉。

至若灵均问天,孤忠昭日月;长卿赋羽,藻采焕星躔。

  

秦汉拓疆,统文轨而合殊俗;隋唐盛世,容异质以汇百川。

驼铃摇雪,丝绸路连西域;梵呗穿云,佛法雨润东瀛。

宋明穷理,探阴阳之奥妙;晋唐尚艺,极翰墨之精研。

金藏传经,宝函耀今古;天工开物,妙艺绝尘烟。

  

康乾稽古,汇群籍于兰台;林公焚烟,振国威于重关。

辛亥惊雷,摧千年之帝阙;五四举火,播新学于人寰。

延河饮马,启复兴之伟业;赤帜凌空,开盛世之宏篇。

  

两弹裂云,壮国威于九域;一星巡宇,扬正气于重天。

三峡截流,平湖现于绝壑;南水北调,甘霖济乎瘠田。

港澳归宗,雪百年之遗恨;海峡连脉,系一统之深缘。

  

今观北斗布阵,定辰极于霄汉;嫦娥采壤,探月窟之幽玄。

蛟龙戏浪,揭溟渤之奥秘;天眼巡空,索宇宙之本源。

高铁追风,缩山川为咫尺;5G织网,联万物于无间。

  

乡村振兴,绘桃源于阡陌;都市焕彩,展琼宇于云巅。

一带霞铺,贯亚欧之通衢;八方星拱,缔命运之同船。

文脉赓扬,继往圣之绝学;科峰勇攀,领时代之前沿。

  

夫中华之立世,贵在刚柔相济。

长城蜿蜒,铸千秋之铁骨;运河浩荡,贯九域之灵泉。

岱岳擎天,立乾坤之正气;沧溟纳善,涵日月之精渊。

书剑同源,刚劲藏于柔翰;茶玉共德,温润发乎坚妍。

此乃阴阳合和之妙道,柔刚互济之真诠。

  

昔博望凿空,辟丝路连绝域;三宝扬帆,传仁风至海堧。

今见白衣渡远,播岐黄于瘴岭;蓝盔守义,擎旌帜于烽烟。

命运同舟,共济风波万里;大道为公,齐晖日月千年。

文明互鉴,美美与共和奏;中国智慧,绵绵德泽永延。

诗曰:

图开混沌夺神工,九域文明一脉通。玉版镌书传篆籀,云章织锦贯西中。

补天须炼娲皇石,逐日长怀夸父衷。民族自强摧不垮,江河百转总朝宗。

  

中华文明赋

太初有道,玄黄未分。清气浮天以为象,浊凝坠地乃成文。

河洛出图书,星斗垂符;龟龙负字画,山川列陈。

神农播谷,启稼穑之始;轩辕制器,立人伦之伦。

遂使结绳化篆籀,穴居起栋宇,道统绵延,文明肇臻。

  

夏鼎庄严,镌云雷而镇八表;商彝浑朴,铭甲骨以溯鸿钧。

周礼彬彬,定宗法之序;秦关巍巍,通华夏之垠。

汉瓦唐砖,曾映边城冷月;宋瓷明缎,犹传古国清芬。

至若青铜铸史,铭刻先民肝胆;竹简遗编,蕴藏往圣精神。

  

昔仲尼立说,开仁义之津;老聃著经,阐道德之淳。

墨翟倡兼爱,摩顶以利天下;韩非明法术,严刑而正人伦。

商高演数,勾股启玄机之奥;冲之推演,圆周照千载之辰。

韩柳文崇八代,苏辛气转鸿钧。

  

蔡伦造纸,文明得翼而翔;毕昇活字,智慧因传愈珍。

张衡制仪,窥璇玑之运转;守敬修历,定岁序之精纯。

郑和帆影,破沧波于万里;霞客云踪,量山河以一身。

更兼岐黄问对,灵素经开医道;华佗刮骨,青囊术转乾坤。

  

今观北斗巡天,织银汉为经纬;蛟龙探海,取骊珠于溟滨。

芯火燎原,破重围而自立;算力奔涌,驭数据若飙轮。

风轮追日,绿电焕新生之彩;核聚生光,新能源续永年之春。

银线横空,特高压连九域;铁塔凌云,电网通八垠。

  

高铁驰驱,缩千里于瞬息;5G络绎,联万物于毫厘。

绿水澄明,还自然之本色;青山郁茂,证发展之新姿。

一带云联,驼铃遥传契谊;八方星拱,命运共缔欢怡。

长箭凌霄,固金瓯于永固;战鹰掠日,卫社稷以长维。

  

至若疫疠突临,仁心化雨;贫羸待扶,德政回春。

社区织网,护黎元于未兆;乡野振兴,固生民之基根。

古艺新传,承千年之血脉;旧邦鼎革,焕时代之神魂。

此皆善良驻世之印证,仁德治世之淳仁。

  

夫中华之魄,贵中和而守正;民族之魂,尚刚健以图新。

和羮同异,咸酸各得其味;大道并行,万物共育其真。

玄奘孤征,取真经于雪岭;鉴真七渡,传法雨于瀛滨。

云冈石刻,融异域之神韵;闽南土楼,聚家族之和淳。

文成入藏,茶香漫染雪域;濂溪立说,莲理通贯天人。

此皆明证:有容乃大彰其量,无欲则刚铸其神。

  

今朝气象,非泥古而开生面;明日征程,既传薪而启元门。

量子纠缠,演易理于微渺;智能运算,诠格物至精浑。

神舟问宇,驰星汉如庭户;龙宫探秘,取珍宝自灵源。

守中致和,古智慧润晶芯之脉;继往开来,旧邦魂入数字之暾。

当使仁义之道,化为算法枢要;中庸之德,作育机心本根。

冀望将来,中华文明非独善,必将协和万邦,共绘大同乾坤。

诗曰:

江河万里溯其源,树木参天必固根。历尽风霜干坚韧,饱经雨雪叶纷繁。

今朝已展拏云志,来日更开寰宇门。赓续文明五千载,中华砥柱顶乾坤!

  

中华文明赋

太初有道,玄黄未分。清气浮天以为象,浊凝坠地乃成文。

河洛出图书,星斗垂符;龟龙负字画,山川列陈。

神农播谷,启稼穑之始;轩辕制器,立人伦之伦。

遂使结绳化篆籀,穴居起栋宇,道统绵延,文明肇臻。

  

夏鼎庄严,镌云雷而镇八表;商彝浑朴,铭甲骨以溯鸿钧。

周礼彬彬,定宗法之序;秦关巍巍,通华夏之垠。

汉瓦唐砖,曾映边城冷月;宋瓷明缎,犹传古国清芬。

至若青铜铸史,铭刻先民肝胆;竹简遗编,蕴藏往圣精神。

  

昔仲尼立说,开仁义之津;老聃著经,阐道德之淳。

墨翟倡兼爱,摩顶以利天下;韩非明法术,严刑而正人伦。

商高演数,勾股启玄机之奥;冲之推演,圆周照千载之辰。

韩柳文崇八代,苏辛气转鸿钧。

  

蔡伦造纸,文明得翼而翔;毕昇活字,智慧因传愈珍。

张衡制仪,窥璇玑之运转;守敬修历,定岁序之精纯。

郑和帆影,破沧波于万里;霞客云踪,量山河以一身。

更兼岐黄问对,灵素经开医道;华佗刮骨,青囊术转乾坤。

  

今观北斗巡天,织银汉为经纬;蛟龙探海,取骊珠于溟滨。

芯火燎原,破重围而自立;算力奔涌,驭数据若飙轮。

风轮追日,绿电焕新生之彩;核聚生光,新能源续永年之春。

银线横空,特高压连九域;铁塔凌云,电网通八垠。

  

高铁驰驱,缩千里于瞬息;5G络绎,联万物于毫厘。

绿水澄明,还自然之本色;青山郁茂,证发展之新姿。

一带云联,驼铃遥传契谊;八方星拱,命运共缔欢怡。

长箭凌霄,固金瓯于永固;战鹰掠日,卫社稷以长维。

  

至若疫疠突临,仁心化雨;贫羸待扶,德政回春。

社区织网,护黎元于未兆;乡野振兴,固生民之基根。

古艺新传,承千年之血脉;旧邦鼎革,焕时代之神魂。

此皆善良驻世之印证,仁德治世之淳仁。

  

夫中华之魄,贵中和而守正;民族之魂,尚刚健以图新。

和羮同异,咸酸各得其味;大道并行,万物共育其真。

玄奘孤征,取真经于雪岭;鉴真七渡,传法雨于瀛滨。

云冈石刻,融异域之神韵;闽南土楼,聚家族之和淳。

文成入藏,茶香漫染雪域;濂溪立说,莲理通贯天人。

此皆明证:有容乃大彰其量,无欲则刚铸其神。

  

今朝气象,非泥古而开生面;明日征程,既传薪而启元门。

量子纠缠,演易理于微渺;智能运算,诠格物至精浑。

神舟问宇,驰星汉如庭户;龙宫探秘,取珍宝自灵源。

守中致和,古智慧润晶芯之脉;继往开来,旧邦魂入数字之暾。

当使仁义之道,化为算法枢要;中庸之德,作育机心本根。

冀望将来,中华文明非独善,必将协和万邦,共绘大同乾坤。

诗曰:

江河万里溯其源,树木参天必固根。历尽风霜干坚韧,饱经雨雪叶纷繁。

今朝已展拏云志,来日更开寰宇门。赓续文明五千载,中华砥柱顶乾坤!

  

中华医林赋

乾坤始判,阴阳肇陈。

神农尝草,甘苦辨乎性味;伏羲制针,经络通乎天人。

观夫岐黄论道,《内经》启玄妙之钥;扁鹊垂名,望诊开神圣之津。

伊尹烹鼎而知药性,仲景临证以立经纶。

医道渊深,实寰宇之珍秘;仁心浩荡,乃生民之妙真。

  

若夫三国华佗,刳腹湔肠,麻沸散启外科之始;

晋朝葛洪,炼丹救厄,肘后备传济世之方。

皇甫谧沉疴著《甲乙》,银针耀如星芒;

孙思邈恻隐撰《千金》,大医精比日光。

出蛇疗蛊,深谙物性相制;徙柳观纹,妙合天道玄藏。

扁鹊见桓侯,知腠理之渐变;汉武求仙药,悟生死之纲常。

  

至若宋元诸子,学派纷纭:

守真论火,河间开温病之径;东垣补土,脾胃为后天之根;

丹溪滋阴,相火乃元气之贼;从正攻邪,汗吐下三法精纯。

明清继响,时珍跋涉千山,《本草纲目》包罗万类;

又可察巡四境,《瘟疫论》析辨疠氛。

天士创卫气营血,新论超越古法;清任改错识脏腑,求真敢破迷尘。

  

至如青蒿绞汁,肘后备急藏妙用;薏苡祛湿,食疗本草蕴奇珍。

石膏清阳明之炽热,附子救少阴之危沦。

麻黄解表,汗出如沐春雨;大黄破积,效捷若扫秋尘。

更见银针刺穴,效如风响;艾灸温经,功若阳春。

导引按蹻,五禽戏演生灵态;膏丹丸散,八法益彰医药神。

  

昔有董奉杏林,济人不受酬谢;元化青囊,遗恨竟付焚尘。

叔和脉诀,精微析于指下;乙祖儿科,慈悲及于婴身。

孟诜食疗,百姓知养性之要;雷公炮制,千药增回春之醇。

钱乙妙术,小儿方中藏至理;思邈仁心,《千金方》里见真淳。

  

今逢盛世,医道再振。

诺奖垂辉,呦呦萃青蒿之粹;非遗载誉,经典焕时代之新。

中西医汇,扬长互补臻至境;防治兼施,未病先防见经纶。

望吾辈白衣战士,继往圣之绝学;

护苍生之康泰;秉赤子之情怀;书医林之奇文。

诗曰:

古皇辨药广施仁,道契岐黄立圣纶。仲景伤寒标法要,华佗刳腹破冥钧。

千金妙术精诚驻,本草宏编万象新。屠氏青蒿传宇内,中华永播杏林春。

  

中华武林赋

乾坤肇判,刚柔互彰。

昔蚩尤制五兵,武魂初醒;太公演八阵,韬略始张。

观夫越女论剑,白猿授技于月下;庄子谈兵,寒光贯斗于星煌。

荆轲易水,悲歌激荡穹宇;项羽巨鹿,雄风叱咤八疆。

此皆武林之源,英风永驻;武者之魂,浩气长扬。

  

若夫达摩面壁,少林棍影映禅室;三丰观鹤,武当剑气化阴阳。

峨眉枪疾,宛若银蛟翻雪浪;昆仑刀烈,浑如惊雷裂天阊。

至若南拳北腿,各展其长:永春寸劲,可破坚钢;潭腿风驰,能扫八荒。

八卦步转,周游九宫变幻;形意劲发,震荡六合恢张。

  

历数武林俊杰,星河璀璨:

霍王振臂,津门十日惊寰宇;黄师悬壶,佛山大侠济四方。

董公创掌,八卦门开新境;杨翁承艺,陈家沟继祖光。

精武会盟,农劲荪强种以兴邦;中山演武,孙逸仙练兵而振纲。

更有巾帼侠女,须眉不让:公孙剑舞,八表耀芒;吕娘仗剑,气贯天罡。

  

夫武术之用,其利多方:

护身之术,八极顶肘破万钧;卫家之能,咏春问路守中央;

御敌之道,岳家枪法以巧制强。

观其大者,少林僧兵洒血抗倭;戚家军阵扬威镇疆。

此皆以武止戈,以战促安之典常。

  

至若武学精要,贵在养生:

黄帝创拳,导引通经络;华佗制戏,五禽健骨筋。

少年习武,可铸铮铮铁骨;长者练功,犹存凛凛精神。

校园传太极,阴阳合道;军营练擒拿,以柔克刚。

武术医理相通,推拿点穴祛恙;武德民风相融,见义勇为德彰。

  

究其根本,武道真谛:

止戈为武,仁者无敌;习艺明礼,德行为纲。

师前茶奉,传承有序;夏练三伏,冬练九霜。

侠之大者,忧国忧民;仁之至者,忘利忘彰。

故曰:拳脚虽微末,胸襟纳山河;江湖虽辽阔,仁义是归航。

  

今逢盛世,武运昌隆:

全运擂台,健儿展英姿;奥运赛场,国手扬雄风。

非遗传承,各派技艺重光;校园推广,少年剑气如虹。

太极圆融,老者颐养天年;散打刚健,青年振奋豪雄。

更喜武术传五洲,影院彰侠义;一带一路连四海,武协促和同。

  

故知武道复兴,非惟竞技之盛,实关民族精忠;

武功传承,不独技艺之妙,更系华夏梁虹。

愿我炎黄子孙,承先辈遗风:

以武强身,壮千秋体魄;以武铸魄,振万里云骢。

令天下刮目:济济多俊彦,堂堂中国龙!

诗曰:

一庚韵【孤雁出群】

武道重光不在形,魂凝血脉骨铮铮。千年薪火传青史,万里云麾映赤诚。

砺志长怀先哲训,铸心永续汉家声。神龙昂首东方立,百世风雷掌底生。

二东韵【孤雁出群】

岂唯技勇止兵锋,亘古侠光穿碧空。拳合阴阳原共脉,德承天地始为衷。

御灾守土铮铮节,砺体明心浩浩风。今续武林千载契,江河不废自朝东。

  

太阴赋

夫何物也?悬寥廓而独明,度千秋而不改。无声而常在,无形而自彰。大荒空寂,以为庭宇;银河澄澄,以为襟带。星辰罗列,皆其侍从;风露往来,莫能摇动。

常与潮汐相候,若息若呼;长对草木之荣枯,如生如灭。见兴废于一瞬,阅劫运于无穷。或国祚煌煌,而烟尘顷覆;或宫阙巍巍,而荒草俄生。俯察则生民如蚁,仰观则大块无言。于是寂寂独照,冷冷长存。

白露凝华,青霜横野;云开则素练舒卷,风起则孤影低昂。鼓角既沉,歌钟已绝;声息不返,唯有光寒。然其寒也,不为冷落;然其明也,不为欢欣。独立不倚,澄怀无累,似无情而含情,似无志而有志。

尝疑乎大道:何以生灭不息?潮往潮还,若有律焉;星沉星出,若有命焉。然则往来者恒新,守持者恒久。兴亡皆幻,动静乃真。是故能度岁序,历朔冬,见万象沉浮而自若。

夫其大也,不在照临,而在无私;其久也,不在延续,而在不竭。常与太虚同体,常与万古为邻。若问其心,则曰:不悲不喜,不盈不亏;若问其志,则曰:独立无倚,长存无终。

故能处永夜而不灭,临大荒而不移。超越人极,而入澄境。观之者以为冷清,通之者乃知永恒。此其所以为寂光,亦所以为至境。

于是为铭曰:

孤华不倚,澄彻无终。不随云散,不逐尘蒙。

生灭一息,劫运千重。兴亡如梦,大道长融。

澹然无喜,静对长空。永夜寂寂,冷辉从容。

独立太虚,与万古同。归真不尽,化入无中。

上一篇:骈赋欣赏43 下一篇:骈赋欣赏45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