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欣赏 > 杂诗组诗 > 详细内容
杂诗组诗145
发布时间:2025/9/28  阅读次数:15  字体大小: 【】 【】【


杂诗组诗145

文集(上)

七律168首·柳·文集序

盖闻灵柯垂象,柔木通玄。自《诗》咏“依依”始,柳丝系万古离情;隋堤绾千寻翠幄,烟缕裁九域春衫。嵇康锻铁,影淬寒潭之星月;陶令衔杯,荫涵五柳之琴樽。谢庭絮起,才惊咏雪之句;灞岸枝横,泪染送行之襟。更兼左公塞植,绿云暗度玉关;韩翃诗传,金缕空藏燕语。

今观草上飞君,撷英文圃,钓鳌墨渊。百余律裁冰镂月,暗合阴阳之数;百代典铸岳熔川,贯通今古之脉。赋追潘陆,骈俪间见汉唐霜色;诗效李杜,格律中藏河岳风雷。展卷如行汉南旧浦,万缕垂丝;披吟若对渭北春烟,千龄溯影。

嗟乎!柳者留也,留春驻而系长思;文者纹也,纹世态以鉴本心。愿此编传于竹帛,使柔条永拂人间;更期韵续于椒岑,令大雅长鸣天外。

云间客 谨序于辛丑荷月

按:椒,指花椒(古以为香木);岑,指小而高之山。泛指飘散着芬芳之崇高山岭,或文采荟萃之雅境。《楚辞》“椒丘”(屈原《离骚》:“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谢灵运《山居赋》:“拂青林而激波,挥白沙而生涟。”

柳赋

夫柳者,天地之灵苗,时序之嘉木。隋堤霭霭,曾挽龙舟之缆;灞岸凄凄,长沾别袂之痕。陶令宅前,五株彰隐逸之志;右丞笔下,千丝染禅黛之昏。

若乃荆江护堤,战洪涛而坚骨;绵山遗木,焚躯血以存贞(注:增补二典)。章台走马,韩君暗寄柔条;兰渚流觞,逸少轻抚翠绦。叔夜锻铁,影入柳阴之淬;张郎临风,姿胜灵和之娇。更闻谢庭咏雪,絮因风而起舞;楚宫竞媚,腰如缕以争娆。

至若医道妙用,柳叶煎汤可祛疾;农事巧思,插枝入土即成荫。三眠三起,暗合阴阳之变;半雨半烟,恍通天地之心。白傅凿池种柳,青丝拂波;欧阳植木堂前,遗爱至今。

乃知其性:外柔内韧,虽折未屈;先黄后绿,知寒而萌。贯四时而守节,历千载以传馨。纵使桓大将军金城垂涕,树犹如此;终有苏学士云鬓簪春,笑对清明。可谓:草木有灵,莫逾斯木;人文寄慨,尽在此卿!

所涉典故:隋炀帝运河柳缆/灞桥折柳赠别/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韩翃章台柳故事/王羲之兰亭修禊/荆江护护林/介子推抱焚绵山/嵇康锻铁柳下/张绪灵和殿柳/谢道韫柳絮咏雪/楚灵王细腰宫/《本草纲目》西河柳入药/插柳成荫农谚/柳树三眠三起特性/白居易《种柳三咏》/欧阳修手植柳/桓温金城柳叹/苏轼“簪花踏柳”/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周邦彦“柳阴直”/柳宗元“种柳戏题”/寒食节插柳习俗/观音柳枝洒露/吕洞宾柳剑传说/柳毅传书故事

七律168首·柳

《介子推抱柳焚身考》

昔晋文公返国,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遂隐绵山,母偕同匿。公求之不得,乃焚山逼出。火烈风猛,三日乃息。见子推抱柳而殁,树洞藏血诗曰:“割肉奉君尽丹诚,但愿主公常清明。”

公大恸,伐此柳为屐,日望而悲曰:“悲乎足下!”故“足下”之称始于此。令是日禁火寒食,谓之寒食节。此柳炭纹如篆,叩之有金玉声,世谓之“清明木”。其根侧生二株,一枯一荣,象征忠臣生死之节也。

太史公曰:“子推之廉,柳之贞,共铸青史奇魄。”今观寒食柳火,犹见抱木守志之姿,岂非天地为忠魄铸形乎?

(按:事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庄子·盗跖》《荆楚岁时记》。考“足下”尊称之源,实起于晋文公对介子推所抱柳木之悲唤,后渐转为敬辞。柳木炭纹独特事见《异物志》,今介休绵山尚存“清明柳”遗种,每岁寒食犹见百姓插柳于门,盖防子推魂灵误灼也。)

1.介子推 庚韵          

割股衔恩岂为名,绵山高隐避功成。火焚峻岭魂依柳,血染残诗志守贞。

寒食烟凝凡庶祀,幽岩苔印故人程。惟余溪水长涵碧,犹作空林叹息声。

2.清明柳 庚韵              

抱树焚躯铸烈贞,炭纹篆字忆精诚。千燎火淬身犹直,百代霜侵叶更荣。

半死半生彰节义,时枯时茂证峥嵘。只今寒食无烟禁,万户门前插柳旌。

3.足下 侵韵          

晋公悲屐恸山林,溯此尊称启至今。履迹空存肠九转,柳灰已冷韵千吟。

岂惟故旧衔恩语,实乃君臣昭赤箴。每阅典章闻足下,燎原烈焰灼胸襟。

《灞桥柳》

汉置灞桥,唐时折柳赠别之风极盛。《三辅黄图》载“霸桥折柳赠别”,李白复有“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之咏。飞絮似雪,驴背诗囊,乃千年离愁之化身。

4.灞桥柳 先韵          

劳劳亭外织愁烟,缕缕丝丝系客船。驴背诗囊沾絮去,马蹄残月带霜还。

折来已尽青如玉,望去偏添白发缘。莫怪离人频拭眼,飞花犹似雪漫天。

《陶令柳》(东晋)

陶潜归隐浔阳,宅植五柳自况,著《五柳先生传》明志。其柳低垂三径,映柴桑月色,具“不为五斗米折腰”之风骨,后世奉为隐逸精神象征。

5.陶令柳 侵韵          

荒径低垂避世深,柴桑月色浸瑶琴。折腰岂肯迎霜刃,抱节偏能伴苦吟。

纵使风摧形槁悴,依然骨立影森沉。先生去后谁相顾?唯有秋蝉识素心。

《隋堤柳》(隋代)

炀帝开运河千里,筑堤植柳,《开河记》载“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李商隐诗“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龙舟虽逝,柳絮犹系亡国鉴戒。

6.隋堤柳 微韵【孤雁出群】          

锦帆过处绿成帷,万缕牵舟挽落晖。龙舸曾推炀帝浪,莺梭仍织楚襄衣。

江都月上萤窥案,隋苑春深絮入扉。莫向离亭空折取,长条犹系旧京畿。

《章台柳》(唐代)

韩翃与柳氏章台故事,载于《太平广记·柳氏传》。安史乱中“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遂成乱世红颜飘零之典型意象。

7.章台柳 阳韵      

袅袅风梳翠带长,画楼深锁误年光。眉描浅淡初凝黛,腰舞轻柔半倚墙。

陌上金鞍如逝水,闺中鸾镜似凝霜。重来若问韩翃事,惟有寒鸦碎夕阳。

《左公柳》(清代)

左宗棠西征时“自泾州至玉门,夹道种柳”,杨昌浚诗“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根穿戈壁,枝映戍旗,实为近代边疆开拓之活化石。

8.左公柳 江韵【孤雁入群】      

玉门关外列云幢,十万青丝系汉邦。枝挂戍旗招落月,根穿碛石汲寒江。

春风难度苍凉地,铁骨偏生绝域腔。自古多闻羌笛怨,犹将新绿守边疆。

《武昌柳》

  

陶侃镇武昌日,课营种柳于西门。都尉夏施私盗官柳,植于己门。侃后出行,见而诘之:“此乃武昌西门柳,何故盗种于此?”施惶怖伏罪。三军服其明察,百姓仰其勤政。柳之亭亭,犹见陶公肃清之德焉。

9.陶侃柳 庚韵          

陶公畴昔驻江城,课柳辕庭晓色清。千缕柔丝垂碧浪,一门盗迹证廉明。

夏施伏罪法如电,将士传歌政蜚声。今日武昌寻旧处,春烟犹傍汉南旌。

《五柳先生》

陶潜为陶侃曾孙。《晋书·陶潜传》载:“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然《宋书》《南史》皆称“曾祖侃”,世系明确。其祖陶茂为武昌太守,父陶逸任安城太守。渊明出身名门而甘守清贫,此中气节颇承陶侃“勤务稼穑”之遗风,然改戎马勤政为田园守志,祖孙异趣而同彰晋室名臣家风。

10.五柳先生 庚韵          

结庐人境忘营营,五柳萧然世外名。露浥东篱秋色净,烟蓑南亩晚风清。

漉巾酒熟疏狂态,抚轸弦虚太古声。恍若羲皇初醒处,空山鸟语话幽情。

《王恭柳》

王恭字孝伯,东晋名士,风姿特秀。尝披鹤氅裘涉雪而行,孟昶见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也!”时人目其姿仪曰:“濯濯如春月柳。”性简率,尝坐六尺竹席,王忱求之,即举以相赠,曰:“吾平生无长物。”其清操自守,若春柳之临风皎然不染尘浊。后虽罹祸,而柳姿鹤影犹存史册。

11.王恭柳 庚韵          

萧萧鹤氅雪中行,卓尔云柯照眼明。玉席赠人彰旷达,素襟映月证孤贞。

九原自许神仙骨,千载犹传嶰谷声。谁道风流随逝水,东君长护柳条清。

嶰谷,传说中黄帝命伶伦取竹制律之地,代指雅乐雅事。

12.王恭柳 萧韵           

东风袅袅弄柔条,玉立清姿映碧霄。垂露凝光悬素练,拂云漫卷理鲛绡。

月中已具琅玕节,雨后犹闻箫管韶。莫道青丝无劲骨,曾经几度折寒潮。

《灵和柳》

张绪,南朝齐人,风姿清雅,谈吐超逸。武帝植蜀柳于灵和殿前,叹曰:“此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遂成千古名喻,柳姿风度合而为一,后世以“灵和柳”、“张绪风流”喻名士风仪。

13.张绪柳 尤韵          

灵和殿柳弄春柔,仿佛当年张绪游。千缕临风藏燕语,万丝拂水照人眸。

轻萦御带晨霜重,暗转宫檐暮霭浮。纵使灞桥疏影悴,昭昭余韵动宸旒。

《柳恽洲》

柳恽,时称“柳恽洲”,又称“柳吴兴”,南朝梁之名士,善琴棋诗赋。其《江南曲》有“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之句,清丽婉转,道尽江南春思与故人之情。后人多以“白蘋洲”“柳恽洲”寄寓离思雅韵,蘋香一缕,穿越千年。

14.蘋香柳恽洲 真韵          

白蘋秋老汀洲晚,柳恽诗成潇水春。素手撷芳烟雨里,孤舟逢旧洞庭人。

琴台木落藏云影,墨砚苔残印月轮。千载江南归梦杳,唯余雁字写湘滨。

yùn姓;zhòng音“重”,厚。柳恽之“恽”应读 yùn,取“厚重”之义(名与字相参:其字“文畅”,寓“文德厚畅”之意)       

15.折柳 微韵          

灞桥烟缕柳依依,折赠行途绿满衣。雨雪霏霏今我至,风丝袅袅昔人非。

长条系日春难驻,短笛临江梦欲飞。莫道柔枝无劲骨,几回陌上送斜晖。

《柳蛮樱素》

蛮素者,白乐天二妓事也。樱颗喻樊素之唇,柳烟状小蛮之腰。歌尘舞影,写春风夜月之欢;白傅青衫,寄诗酒怅惘之叹。终以樊门旧事、残灯旧箫收束,见佳人易逝、盛衰无常之思。

16.柳蛮樱素

樱颗含霜凝素齿,柳烟和露湿蛮绡。歌尘渐散春风槛,舞影空留夜月潮。

白傅诗成犹怅惘,青衫泪尽已萧寥。樊门逸事谁重问,独对残灯拂旧箫。

《柳蛮樱素》诗解

此律以白乐天歌妓樊素、小蛮为典,取樱唇柳腰之态,赋盛衰无常之思。首联“樱颗含霜”“柳烟和露”,凝容颜盛极而暗伏凋萎;颔联“歌尘舞影”写欢宴终散,春风夜月空余潮声;颈联“白傅诗成”“青衫泪尽”,寄文人迟暮之怆;尾联“樊门旧事”“残灯旧箫”,以寂寥物象收束全篇。韵押二萧,凄清婉转,得中唐遗响于尺幅之间。

17.柳趣 侵韵                      

傍溪栽柳本无心,有意寻芳岂易寻。三载垂丝波漾影,五更飞絮雪铺岑。

时闻陌上歌清越,每见楼头月浅深。莫怨东风催鬓老,荣枯元是自然箴。

18.弱柳 先韵              

一树轻盈妙自诠,千条垂碧绾云烟。非关舞袖偏如袖,不着丝弦似有弦。

映月疑藏仙袂影,临波欲写洛神篇。何须弱质争松柏,摇落春风亦坦然。

19.十三杨柳女儿腰 萧韵          

春风袅袅十三饶,初染鹅黄学舞绡。蘸水轻绦疑举袂,临波弱质自生娇。

莺梭巧织烟丝络,燕剪微分碧玉腰。谁道芳姿堪任损?狂飙昨夜折长条。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衰柳腰肢》

典出《梁书·沈约传》。休文暮年病笃,致书徐勉自陈形骸:“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其言病骨支离,腰带频移,臂围日减,状如秋柳凋残。后世文人遂以“沈腰”“带宽”“移孔”喻文人病瘦之态,更引“衰柳腰肢”拟其风致。此典既见士人宦海沉疴,亦成诗家瘦意象之绝唱,与潘鬓并称,寄寓才命相妨之悲。

20.【沈约】衰柳腰肢 微韵          

东阳病骨怯缁衣,带眼频凋往昔围。弱缕垂烟疑沈影,寒灯照壁似休晖。

孔移累月惊秋绪,臂减三冬讶旧闱。徐勉案前空有诺,暮年诗草付尘飞。

21.未央柳 尤韵          

太液芙蓉泣露秋,未央宫柳系春愁。钿分夜雨梧桐落,钗断寒枝鸾镜收。

千里銮舆辞蜀栈,一朝霓羽葬荒丘。梨云梦冷蓬莱月,空锁长门万古眸。

《未央柳》诗解

此咏李杨事而托兴未央宫柳。首联太液芙蓉、未央杨柳,对写盛衰之异;颔联钿分钗断,化白乐天“钗擘黄金合分钿”句,雨打梧桐暗喻情缘零落;颈联缩万里奔亡于尺幅,霓裳葬丘见乐极哀来;尾联梨云蓬莱虚摹仙渺,长门眸锁收束千古长恨。通篇尤韵低回,得玉溪生无题之婉恻、白傅长恨之苍凉。

《汉柳三眠》

汉武上林苑有柳,状若人形,日三起三眠,应合阴阳消长。其枝垂如卧,叶展如兴,随风俯仰若循天时。《三辅故事》载为奇观,李时珍引入《纲目》,谓之“人柳”,盖木中之通灵者。

22.三眠柳 支韵      

汉苑灵根形色奇,三眠三起应天时。枝垂御沼龙髯卧,叶展瑶台翠幄移。

晓露沾襟疑梦觉,春烟拂袂似醒迟。休言草木无情性,俯仰长随日月仪。

23.汉柳三眠 先韵【孤雁入群】

上林嘉木接苍玄,三起三眠契道旋。卧似螭纹盘汉月,舞如鸾影彻尧天。

枝垂紫极阴阳外,叶展黄初混沌前。莫向瑶池问丹诀,荣枯自化大钧圆。

24.人柳通灵 先韵【孤雁入群】

抱节守贞灵脉连,非烟非雾自婵娟。垂纶暗度沧溟水,振袂轻飏阆苑天。

偶化青衣酬墨客,时披鹤氅伴云仙。人间谁解年光换?独倚东风证岁寒。

《柳三变》

柳七,闽中崇安人,初名三变。少负才名,然四举进士不第,遂放浪杭苏青楼,专工慢词。其作俚俗白描,创调二百余,开宋词新境。晚年及第,官至屯田员外郎。死日群妓合金葬之,每清明上冢,谓“吊柳七”。

25.柳三变 阳韵      

白衣卿相醉钱塘,奉旨填词笑庙堂。井水皆传歌子野,露桥闻笛湿罗裳。

晓风残月孤鸿恨,红袖翠娥醇酿香。虚誉终埋荒冢里,年年寒食奠清觞。

《张三影》          

张先,字子野,乌程人。宋李颀《古今诗话·有客谓张三影》:“有客谓张子野曰:‘人皆谓公为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公曰:‘何不目我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坠风絮无影”。此予平生所得意也。’其词工于炼意,善捕光影刹那之妙,开宋词境象幽微之先河。欧阳修尝叹:“‘云破月来’句,天地亦为之动容。”

26.张三影 东韵      

灵犀三境夺天工,子野词林幻渺濛。云破月帷花弄影,絮飘烟渚燕穿栊。

秋千色浸薔薇露,萍藻纹皴水霁虹。桃李随迎青帝去,幽香万载绕芳丛。

《柳柳州》

柳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柳州。贞元九年进士,授蓝田尉,迁监察御史。永贞革新败,贬永州司马,作《八记》名世。后徙柳州刺史,释奴、兴文、治瘴疠,民立罗池庙祀之。韩愈志其墓曰“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

27.柳柳州 阳韵      

河东才子谪南荒,鈷鉧潭西録莽苍。名冠八家驱瘴雾,政施三载化蛮乡。

湘天云涌哲思澈,罗水庙萦桂雪长。千古风骚铭史笔,犹听烟雨啸榕江。

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28.柳柳州 新韵  

剑磨南斗势峋嶙,虽贬瘴江持本真。文启百蛮传礼乐,舟通五岭破云津。

浇风不改孤臣志,荔雨长泽楚客魂。莫道榕城春去早,黄柑千树自垂芬。

29.欧阳修种柳 侵韵          

文宗翰墨契青襟,手种垂杨碧玉荫。袅袅长条牵别绪,依依飞絮涤尘心。

楼台月下烟笼幕,亭畔风前鹤听琴。最爱西湖春色里,千丝化雨润芳林。

《江潭树老》

桓元子【桓温】北征经金城,见昔为琅琊时所植柳皆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泫然。事载《世说》《晋书》,庾信《枯树赋》化用其语,遂成英雄垂暮之典。

30.桓公柳 庚韵【孤雁入群】           

桓公北伐过金城,乍识琅琊旧柳营。霜干虬盘烽色黯,寒晖鸦泣镞鸣清。

攀条顿洒英雄泪,抚剑长怀壮士名。若使当时逢汉武,凌烟阁上姓先铭。  

《蒲柳先秋》

晋顾悦之【字君叔】与简文帝【司马昱】同年而发早白,帝问其故,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喻质弱早衰而守直道,事载《世说》《晋书》,遂成自谦身弱之典。

31.蒲柳先秋 尤韵          

蒲姿弱质禀天秋,华发含羞对冕旒。松柏后凋存劲节,荻花先谢付波流。

简文讶鬓询何早,君叔陈情辩未休。莫道纤纤堪委地,春风已拂凤凰楼。

《林下风》

林下风者,晋谢道韫之品目也。《世说》载其“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谓其超脱闺阁脂粉,具竹林名士之萧散风神。此典后世遂成才女逸韵之代称。

32.林下风 东韵      

谢庭琼树映璇穹,气朗神清自不同。咏絮才高轻粉黛,谈玄理彻弃珠珑。

苔痕侵砌尘初定,桂魄临虚雾渐空。倘遇七贤当礼敬,云间永驻快哉风。

33.咏絮才 虞韵          

谢府寒酥集宴隅,絮因风起喻偏殊。撒盐空际差堪拟,积玉庭前妙自趋。

才盖簪花倾洛下,名成咏雪冠吴姝。清谈若问谁同契,彤管千秋道韫书。

《永丰柳》

白乐天晚年眷念家妓樊素、小蛮,作《杨柳枝词》以寄慨:“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坊里东南角,尽日无人属阿谁?”后宣宗闻乐工歌此曲,问永丰所在,特遣使取二柳植于禁苑。白公感而复咏“柳宿光中添两枝”之句,事载《本事诗》。此柳遂成艺林风雅之象征。

34.永丰柳 支韵      

永丰坊外绿绦垂,金缕婆娑绝世姿。春雨初沾红泪润,东君欲动翠腰欹。

白公身老空吟句,丹陛情衷两插枝。莫道风流随逝水,天章云锦焕新蕤。

《杨柳枝词》

乐府新声也。白乐天承古曲之遗韵,翻新调于唐时。其辞以杨柳为引,寄兴亡之叹、离折之思,语浅而意深,似柔枝拂水,绵里藏针。八首组诗或讽宫闱奢靡,或伤韶华易逝,皆以物写情,托风雅于俗调,实竹枝余响而别具襟怀也。

35.杨柳枝 真韵          

六么水调渐湮沦,白雪梅花尽化尘。独有新声传陌上,长教青眼驻寰春。

柔条蘸浪千丝袅,飞絮萦襟百转颦。纵谓古音成绝响,今犹度曲乐天循。

《细柳营》

典出《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汉将周亚夫屯军细柳,治军严整,文帝劳师不得擅入,须遵军令而行。后世遂以“细柳营”为治军有方、军纪严明之典。唐诗中多见化用,或赞名将威仪,或叹戍边苦寒,取其雄浑肃杀之意象,寄寓家国边塞之思。

36.细柳营 灰韵      

虎帐辕门剑气催,森严壁垒绝尘埃。旌旗夜合星芒隐,**斗寒侵月魄开。

靖难曾惊天子辔,安边堪倚栋梁材。至今犹忆将军令,细柳苍苍接紫台。

37.周亚夫 微韵                          

辕门铁甲肃霜威,细柳苍茫接曙晖。**斗声沉星欲堕,旌旗影动雁初飞。

曾经汉跸巡金柝,尚遗秦云锁石矶。千载周郎雄略在,不教胡马近疆圻。

《柳毅传书》

唐传奇之瑰奇也。述落第书生柳毅,于泾阳遇牧羊龙女,仗义传书洞庭龙宫。钱塘君怒破泾川,拯侄女于厄难,终成毅与龙女之奇缘。其事兼融侠义、爱情、神怪,尽显唐人浪漫想象。元明杂剧多衍其事,乃成“柳毅传书”之典,喻侠肠义胆终得善报。

38.柳毅传书 寒韵          

泾阳遗珮泣孤鸾,湘瑟声凝血泪残。万里传笺擎虎胆,千波劈浪破龙湍。

金鳞怒卷沧溟月,铁甲遥临帝子滩。道是精诚感天地,碧渊深处缔瑶坛。

39.泾河龙书 寒韵

泾川烟雨黯孤鸾,湘瑟凝声朱血残。一诺岂辞云水杳,寸心直破海涛寒。

雷霆怒彻倾穹宇,砥柱岿然固石磐。莫道书生无剑魄,沧溟深处驭螭鞍。

40.百发碎柳 东韵

霹雳弦惊透叶风,柳魂千裂矢声中。养由基镞裁云绿,白起兵锋截阵红。

百步穿杨非恃力,一朝息羽为藏弓。辕门仰见射雕手,正挽金乌破碧穹。

《百发碎柳》赏析  

此咏射术之极境而托兴史典。首联“霹雳弦惊”化稼轩之雄烈,“柳魂千裂”见箭气之萧森;颔联双典交铄,养由基镞裁碧柳如裁云锦,白起兵锋截敌阵似截赤虹,绿红辉映,眩目惊心;颈联转思辨,言“百中非矜力强,藏弓方得智全”,暗合《史记》“不以善息则百发尽息”之警;尾联以“射雕手挽日破穹”,融李广之勇、后羿之神于穹宇苍黄。通篇押东韵,声如叠鼓,末句“破碧穹”三字如镞鸣九天,余响不绝。

《柳下锻》

嵇叔夜性巧好锻,宅有巨柳,激水环之。夏月居下锻铁,向秀佐排。钟会造访,康锻不辍,移时无言。会去,康问:“何所闻见?”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自此结憾。事见《世说》《晋书》。

41.柳下锻 青韵          

柳浪环涛溅赤星,嵇康抡锤震玄冥。阴阳炭铸乾坤气,龙虎声销剑戟形。

钟士惭闻何所见,向卿默鼓似曾听。广陵散绝铁魂在,千载犹存冶色青。

《嵇康》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三国魏时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风姿特秀,天质自然。好老庄之学,尚任诞旷达,常锻铁于柳下,弹琴于林间。景元中,山涛举其代己为官,康作《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拒之,傲骨铮然。后因吕安事牵连,遭钟会构陷,为司马昭所害。临刑东市,索琴奏《广陵散》,曲终叹曰:“此曲于今绝矣!”年四十而殁。文辞峻烈,思辨精深,后世仰其高风,称为“嵇中散”。

42.嵇康 阳韵      

啸傲竹林轻百王,玉山倾处有孤芳。广陵曲绝千秋恨,锻铁声沉七子殇。

鹤氅凌风追月魄,龙章掷地裂云裳。刑台琴杳遗音在,犹震人间万古纲。

43.广陵绝响 东韵      

铁淬山阳烈焰熊,柳枝漫舞鼓罡风。刑台索剑凝孤傲,云际崩雷裂昊空。

万仞悲声沉恨海,半生傲骨付飘蓬。残鸿黯逐沧波尽,绝调长萦北斗中。

《柳下惠》

柳下惠,春秋鲁大夫展获,字禽,食邑柳下,谥曰惠。夜宿郭门,遇女子趋托,恐其冻死,解衣裹坐怀中,终夜不乱。事见《荀子·大略》,孟子赞为“圣之和者”。

44.柳下惠 阳韵      

柳下寒门夜未央,解衣裹坐凛冰霜。燔柴炽焰焚心骨,冷麝幽襟沁肺肠。

鲁国男儿怀澹淡,秦楼烟月笑痴狂。至今沂水春风里,犹有遗芬绕故棠。

45.柳士师 支韵      

直道事人焉用佞,三遭黜削鲁邦危。坐怀未肯惭贞志,授璧终能全信辞。

霜雪虽侵松柏色,风尘岂损蕙兰姿。至今沂水清阴在,犹庇苍生百世师。

《柳下惠夜怀赋》

鲁地寒夜,风烈如刀。柳下惠启郭门而宿,见女子瑟缩于阶前,肌凝霜雪,气若游丝。乃解衣裹之,坐怀以温。女子战栗曰:“妾将冻毙,君独不畏谤乎?”惠正色曰:“人命关天,礼岂拘形?若以肌肤相贴为渎,而见死不救,方是真渎!”遂环臂固持,终夜不移。其体若抱冰,其心若焚炭——燔柴之欲灼灼,仁德之泉泠泠。比及天明,女子复苏,泣拜而去。

嗟乎!世之妄人,见男女相近则必诬以淫。然柳下惠以天地为洪炉,熔礼义为精金:外虽合形,内实守神。故孟子赞曰“圣之和者”,非止颂其操,更钦其通权达变之智也。昔孔子言“仁者爱人”,观此夜怀抱冰之举,岂非仁心发于至极乎?至今沂水春风过处,犹觉清芬袭人,盖圣贤遗德化入草木矣。

《柳下跖》

春秋末期奴隶起义领袖,传为鲁国贤士柳下惠之弟。先秦典籍多贬称“盗跖”,实则为反抗贵族压迫之底层英雄。《庄子·盗跖》篇载其率“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抨击孔子“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主张“耕而食,织而衣,无相害之心”,颇具朴素之平等思想。虽史料真伪混杂,但其形象已成为古代反抗压迫之符号。

46.柳下跖 支韵

义兵初起讨孤危,鲁域昏霾王道衰。黄钺横挥惊阙日,赤旌漫卷蔽云时。

诘儒不羡兄台德,裂土唯求众庶宜。莫谓衣冠皆礼法,盗名之下有雄辞!

《柳衙》

唐时长安有“槐衙”“柳衙”之谓,见于尉迟偓《中朝故事》。其“柳衙”特指曲江池畔柳树成列如仪仗之景,盖因唐人尚仪制,遂以排衙喻自然。此称非独状物形,更见唐时官仪与园林意象之交融。昔曲江宴罢,柳浪千行迎风揖浪,恍若百官朝谒,实乃帝都气象投射于草木者也。后世“柳营”偏重军旅,“柳衙”独显文治,一字之别而唐风各异,而“槐衙”则“官”味更浓。                      

47.曲江柳衙 麻韵          

曲江烟柳列千衙,碧浪参差映翠华。拂水柔条玉为笏,临风密叶雾笼纱。

曾迎銮驾瞻天颜,惯送公侯泛月槎。莫道柔枝无剑戟,排空仪仗胜龙蛇。

48.暮春江行即事 庚韵          

三月江皋步晓晴,东风暖处漾笙声。花须垂露金丝颤,柳眼含烟翠睫轻。

笑蝶追香迷绣榻,观蜂逐影绕雕楹。亚夫营外春潮急,夜雨新滩作意鸣。

《炀帝赐柳姓杨考》

隋大业间,炀帝开汴渠,盛暑难行。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植垂柳于汴堤,一则树根固岸,二则荫庇纤夫,三则叶饲牵羊。帝悦,诏曰:“民献柳一株,赏缣一匹。”百姓竞献。帝率群臣亲植,先种一株,百官效之,乃及黎庶。时有童谣云:“天子先栽。”事毕,帝御笔赐柳国姓,故谓“杨柳”。盖柳得杨姓,始自炀帝,亦见皇权侵草木之轶事。

49.炀帝赐柳姓杨 阳韵      

汴渠初凿暑难当,臣庶造林朱笔彰。日赏千缣酬碧绿,年驰万舸贡漕粮。

根深干直身拴马,枝茂荫浓叶饲羊。霈渥君恩似流水,从前汉柳改隋炀。

50.杨柳楼心月【化裁晏道几词】东韵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别后云裳空寂寞,忆来烟雨共朦胧。银釭照影疑重现,只恐相逢梦境中。

51.桃雨柳风 东韵                                              

琼筵照彻琉璃盏,霞泛云鬟醉色融。扇底香浮桃萼雨,楼心月隐柳丝风。

银烛泪干更漏永,金炉香烬夜帷空。惟恐晨光消幻影,重帘深锁梦痕中。

52.观诗友一题二咏 东韵【孤雁出群】                                           

妙若霓裳意万重,灵犀一点自然通。移商换羽辘轳转,撷翠拈芳锦绣融。

桃雨凝香浮砚北,柳烟梳影落笺东。由来大雅存殊调,何必雕龙辩异同?

53.观诗友一题二咏 东韵【孤雁出群】

尊前彩袂舞仙踪,掷玉铿铿律吕融。变徵调成金石格,裁霞手补水云鸿。

香凝桃汛侵诗岸,影动杨烟漫赋东。两曜分辉沧海夜,何须麟阁鉴殊同。

54.新柳 庚韵          

初染鹅黄晓雾轻,柔条怯露舞难成。东风试剪纤眉薄,乳燕争窥浅碧生。

未系离舟先绾雨,才黏蝶翅已藏莺。何时灞岸盈春色,飞絮弥天作雪旌。

55.老柳 青韵          

老干蟠虬卧石庭,刻痕斑驳记曾经。云筛月镂千寻影,电钻雷槌百劫形。

惯看人间分玉笛,懒随灞水泣金铃。唯将腹内螺旋迹,谱作沧桑异代听。

56.岸柳 支韵【孤雁出群】      

长绾烟波立钓矶,柔条蘸水写涟漪。帆裁碧影千梭织,浪扑金绦万缕垂。

腰瘦岂因承露重,眉颦原为系舟迟。夜来漫共芦花语,明月滩头理素丝。

57.台柳 庚韵          

飞絮迷离绕画楹,章台旧事暗尘生。舞腰犹带霓裳谱,黛叶空留御墨情。

金缕漫萦驰道迹,玉箫遥送葆车行。秦云欲度闻銮响,深院垂垂锁旧形。

58.夏柳 萧韵【孤雁出群】          

夏柳垂丝碧玉绦,烟笼千树翠阴遥。蝉声暗度清凉境,莺语深藏寥廓霄。

昼永风轻犹弄影,夜阑月静更添娇。莫言暑气催人老,且向湖亭看舞腰。

59.夏柳 东韵

夏柳垂绦碧玉同,烟霏万缕曳深丛。藏蝉隐雀千章翠,蘸水梳云一色空。

溽暑难销清影瘦,炎光不碍嫩凉风。休言日永芳情倦,且向瑶塘瞰璧虹。

60.秋柳 先韵          

秋柳萧疏拂岸埏,半黄枝叶尚翩跹。渐无浓绿遮啼鸟,信有轻丝挽去船。

漫道金风改罗带,何妨玉露理鬤钿。长条不必殷勤剪,且待春归翠满川。

上一篇:杂诗组诗144 下一篇:杂诗组诗146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