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八卦“诗仙”和“诗佛”
我们一般人读到的关于伟大或渺小者的材料总是伟大者只有伟大,渺小者只有渺小。事实常常并非如此。李白和王维,这两个同年出生、差不多同年故去的人(李白62岁,王维61岁),被后人誉为“诗仙”、“诗佛”,何其高大上也!其实,你只要读读他们的年谱,看看他们一辈子都干了些什么,你就会明白这两人除了诗写得好而外 ,大俗人”一个罢了,哪有什么“仙”、“佛”存在。
唐代读书人想做官,除了"荫袭"外,有三条路:1、参加科举,2、求人推荐,3、皇帝征召。科举成功也离不开推荐。唐代统治者重视由官吏直接推荐各方面人才备选。大致朝廷五品以上、地方州府一二把手都有荐举的资格。这就是为什么唐代很多读书人科举不第就到处漫游,在各个名山大川题诗(扩大知名度)、见到一个稍有头面的人物就献诗的原因(求举荐)。至于皇帝征召,得有“名”。名,有实名、清名,实名是你有实际的治国安民的专长,这很不容易;清名,在当时就是所谓的隐士,特别是学道出名的人,因为唐代最高统治者把道教定为国教。
李白和王维都是年少就有诗名,但所走道路不同。李白少年立志“不做小官,要凭布衣一举而为卿相”。所以,他不参加科举考试,而是漫游名山大川,拜访有名道士,潜心学道。同时处处不忘给人赠诗求荐(真得“两条腿走路”的精髓)。
李白20岁离蜀出游,30岁到长安,得以进见也是好道的玉真公主(唐玄宗的亲妹妹),向玉真献了诗。可他没有王维的运气,他的“示好“,没有引起玉真的反应。注意,这时李白30岁,玉真40岁,而王维那会,王维20岁,玉真30岁,岁月不饶人,李白错过了被贵族女人“青睐”的最好时机!
求荐不成,只好灰灰地继续全国各地漫游。直到742年,李白41岁时,因为他认识的一个名道士——元丹丘被皇帝征召入朝做了官,在这个元丹丘和玉真公主的推荐下,李白才于当年秋天被征召入长安作了“翰林供奉”(就是在翰林院听候皇帝使唤的人)。李白接到征召真是欣喜若狂,唱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而后人对这段历史也极尽吹嘘。实际上,李白在长安只呆了一年多一点时间,到744年三月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了。这期间不过是写了几首“宫中乐词”罢了,没有看到任何实质性的文件。
离开长安,继续漫游,继续题诗赠诗。直到756年,他已经55岁了,安禄山攻下长安,永王李璘奉命统帅江南兵马平乱(不听号令、暗藏借乱夺皇位野心),李白欣然应召入幕当了永王的吹鼓手(请看李白《永王东巡歌》)。谁知这个永王草包一个 ,秋天举事,第二年二月一见朝廷的讨伐大军就吓得浑身打哆嗦,没有打仗就离队出逃,很快兵败身亡。半年的幕府生涯,李白落得坐了半年监狱,后经友人营救才保住脑袋,受到终身流放的惩罚。一个胸怀布衣而为卿相的人,对自己即将参股的公司前途如何?掌门人怎么样?毫无认识,这只能说明,李白只是一个徒有作卿相之心,而毫无卿相之才的人罢了。有趣的是,这次奉命带兵打败永王、并不经请示就杀了永王(皇帝的亲弟弟)的人就有那个曾经和李白、杜甫先后两次在河南山东一带漫游的人——高适。一个手握重兵、操生杀大权的朋友,对他曾经崇拜有加的诗兄李白竟不暇一顾。可见李白当时已毫无价值。
从757年二月起,李白开始向长江上游流放,到759年三月行至白帝城遇赦,李白返回金陵(《朝发白帝》就是这时写的)。经过了这么多的现实教训,如果他真是一个学道之人,对现实、对自己,应该有些清醒的认识而安心度日了吧?可李白初心不改.。761年,李白61岁了,当时他已经投靠当涂当县令的族叔为生,并且有病。当他听说李光弼将率大军征讨史朝义时,竟然立刻北上请缨杀敌。无奈中途因病折回,不久就病逝于当涂族叔家中。而作为正史的《旧唐书》竟然记述为“白在船上酒醉赴江捞月而死”(大意)。你说,作为普通读者读历史时要不要自己动动脑子?
朋友,你看了这些经历,你说,李白是“仙”还是“大俗人”呢?
下面说说王维。
被誉为“诗佛” 的王维,他的仕途比起“诗仙”,要幸运得多。
720年,王维20岁,就到长安参加了科举考试。虽然首次名落孙山,但因他早有才名而成了宁王、岐王(两个都是唐玄宗的亲兄弟)的座上宾。而此时诗仙还在峨眉山一带“修道“”,见到的最大的官不过县令而已。
正是在岐王的引荐下,“妙年洁白,风姿郁美”的王维怀抱琵琶,像个歌妓一样在酒宴间为玉真公主弹琴献艺,使公主等人听得如痴如醉。王维乘机献上诗作。公主看后赞不绝口:“皆我习讽,谓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意思说,这些诗文都是我经常读的,原以为是古人的杰作,没想到是你的大作啊。玉真当即请王维上座(注意,立刻从“歌妓”变成了“上宾”)并表态,一定为王维会试“力荐之”。果然第二年,王维就状元及第。玉真公主是唐玄宗的亲妹妹,当时30来岁,正是炉火纯青的时候,又是“女冠(女道士)”,在唐代女道士中的佼佼者是公开的“高级娼妓”(用今天的话说是“沙龙女主人”)。如此显赫的娼妓,她的话当然比岐王、宁王的话管用。
王维从20岁攀上玉真这个高枝开始,差不多终其一生都受着玉真太阳般的照拂,玉真也对他的生活和思想投下不可言说的阴影,即是他后来一心向佛并取得成就也多多少少和玉真有关。
一、王维的仕途轨迹。
他21岁春天状元及第,立刻担任了“宫廷乐队”的队长。虽然只是八品,但可以自由进出宫廷,并且很快就结了婚。遗憾的是,由于疏忽,他的乐队把一个只有皇帝才能看的节目,演给别的人看了。这当然是很严重的政治错误,换了别人蹲监狱、掉脑袋都有可能。但王维只受了一个降级外调的处分,于当年秋天被贬到山东济州,当了个九品的粮库保管员。
王维在济州呆了约五年,这中间大约也可以回长安,不然他的儿子女儿是怎么来的。到726年夏天,王维就干脆辞掉那个保管员官职,回到了长安。一直到735年差不多十年时间,一直在在家闲居,游走于皇亲国戚的贵族圈子里,来往于终南山(长安附近)嵩山(东都洛阳附近)之间,这两座山都是道家圣地,是玉真公主经常“修道”的地方。这期间(25-35岁)有几件事值得注意:一是,31岁时,王的妻子去世,未见王维留下任何像元稹那样感人的悼亡诗文;二是,孟浩然拜访王维时突然唐玄宗驾到,吓得孟浩然钻床底的故事(这件事,有人说是孟浩然拜访丞相张悦时的事情,此说是为王维洗白,不可信)。请想想,皇帝老倌不带任何随从,悄无声息地来到了一个没有一官半职的王维的住处,怎么会发生?可能的情况只有一个,就是王维当时就住在玉真经常居住的别墅里——玄宗无事,顺道来看看他的妹妹,不巧妹妹不在,却看到了妹妹的“情况”王维。三是,李白也于730年来到长安,向玉真献了诗,并被安排在玉真终南山的别馆里。不过。李白却是坐的“冷板凳”,在那个离长安还有一段距离的别馆不知呆了多久,也没有见到玉真,最后写了一首《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发了一通什么“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的牢骚,灰灰地离开了长安。
735年经过王维在嵩山“隐居”两年(注意在嵩山,玉真也在那里)的等待,终于被唐玄宗授予了“右拾遗”(八品)的官职。有人说这是他上书贤相张九龄得到张的提拔的缘故。其实不然,因为,李白、杜甫等也都给张上了书,未见提拔。所以,王维的录用另有原因。从735-755(安乱爆发)20年,王维由从八品上的右拾遗做到从六品下的侍御使,20年间一共升了七级,虽不算快,但对于一个半隐半官的闲官来说,显然是有人罩着吧。这期间王维作为监察御史(正八品上)到过一次边塞,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安乱时王维是一个堂堂从六品下的朝官,竟然担任安禄山的给事中(正五品上,提拔了六级!),周作人一样的汉奸啊!安乱后,仅仅因为他写过一首“”眷恋旧朝“”的小诗、还有他弟弟(当时是刑部副部长)愿意舍官救兄,唐肃宗对他只给了降级留用的处罚,比较一下对李白的惩罚,这显然肃宗亲姑姑玉真的面子起了作用。 从756到761年去世,五年时间,王维从太子中允升到尚书右丞(尚书省的第五把手,正四品下的官阶),一个投降过叛贼的闲官,五年升了十级,你想想会有什么猫腻没有?(玉真比王维晚死一年)。
二、王维生活和感情上的阴影 这方面的史料不多,但有两点可以注意。一是王维自己对于依附贵妇人特别是对于自己因为玉真的举荐才得以高中的事,是终身都感到羞耻的。二是,大概当时有名望的寒士对王维的混迹上流圈子是不大看得起的。
三、王维潜心向佛或许也和玉真有关。
在物质条件上,王维的官在步步上升,可以衣食无忧,特别是他44岁时,以一个左补阙(从七品上,大约是个副处级吧)却得到了宋之问在辋川的别墅。宋之问是什么人?差一点就是武则天的男宠,宋是被赐死的犯人,他的家产当然是充公。王维怎么能得到这么好的地方?用钱买?不可能,因功受奖?历史没有说。
在精神上,王维为什么一心向佛?他自己说了:“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王维本人有什么痛苦呢?老婆、儿子死了没见有多大的悲伤表现。在政治上被安禄山抓住的时候,反而官升六级,安乱平定,最害怕的惩罚也没有,他痛苦什么呢?显然,只能是内心一种深深的难以启齿的痛苦吧?
四,王维长时间(二、三十年)的一心向佛,加上他的悟性和高超的艺术才能,使他的诗歌具有了很高深、美丽的“佛“”的意境,对于我国乃至东方的文化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这是不可否认的,这也是王维被誉为“诗佛”的原因。
人们对自己喜爱的人,总喜欢对他的缺点视而不见。葱白张爱玲,就不想承认她甘当大汉奸小三的事实;喜欢林徽因,就不想看她也曾是“沙龙女主人”。历代文人对宋之问,对李白,对王维,对杜甫,对。。。都有这种倾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接触比较充分的历史材料,只能是被动接受了。如果能明白这一点,不完全被误导,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