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欣赏 > 闲暇浏览 > 详细内容
小小甲钴胺,可改善中老年人3大健康问题(下)
发布时间:2025/8/17  阅读次数:8  字体大小: 【】 【】【


小小甲钴胺,可改善中老年人3大健康问题(下)

每天1万步,血糖却飙升37%!糖尿病人要小心这些“运动陷阱”

当运动手环上的数字跳到10000时,李老师气喘吁吁地停下了脚步,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心里却充满了成就感。

自从发现最近的餐后血糖持续偏高,她就开启了“运动降糖”的新征程,每天雷打不动完成"万步目标"

11.2mmol/L

可是,看着血糖仪上显示的数字,李老师却傻眼了:这个血糖怎么比以前没运动时还更高呢?

"你看看,这心率都飚到140了!"

翻开手环上的心率记录,我立刻发现问题所在:运动量过大。

没错,对糖尿病人来说,运动虽好,但是如果不考虑自己的身体情况,盲目上量,反而会适得其反!

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糖尿病人运动时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帮助大家避开这些“陷阱”。

陷阱一:运动量越大越好

俗话说,凡事过犹不及。运动也是如此。

研究发现,糖尿病人有一个“黄金运动强度”:当运动量低于这个强度时,起不到明显的降糖效果;当运动量超过这个强度时,血糖反而会升高。

这个“黄金运动强度”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而是根据每个人运动后的反应来评估。

想知道自己的运动轻度是否合适,有一个简单的方法——“说话测试法”:运动时能完整说出一句话(如“今天天气不错”),但无法流畅唱歌,说明运动强度比较合适。

或者也可以用更精确的“心率公式法”来计算:

220-年龄)×(50%-70%

当运动后的心率在这个区间时,说明运动强度比较合适。

举个例子,我们以60岁的糖尿病患者为例:

220-60)×50%80 220-60)×70%112

所以,60岁的糖尿病人,运动后的最佳心率应控制在80-112/分之间。

在这个心率范围内,再结合自己的身体情况来决定运动强度:身体情况好,心率糖友如果平时主要通过快走、慢跑等步行的方式来锻炼,也可以通过步数来控制运动强度:

国外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每日步行6000-8000步即可达到最佳控糖效果,超过1万步的过度运动反而使血糖波动风险增加37%     广告           正常人的智商范围在85~115,你的智商在正常水平吗?测一测   千映智智商测试 查看详情                    

陷阱二:运动时间不当

除了运动时长和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的选择同样关键。

首先,糖尿病人不建议空腹运动。

因为,与普通人相比,糖尿病人对血糖的调节能力较差,空腹运动大量消耗体内储存的能量,容易诱发低血糖。

低血糖发生后,会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和肝糖释放,出现“反跳性高血糖”。

其次,也不要饭后马上运动。

因为刚吃完饭时,身体正忙着消化食物,大量的血液集中在胃肠道,此时运动会使血液分流到肌肉,导致胃肠供血不足,容易引发消化不良。 如果合并冠心病,饭后马上运动导致的血液分流还容易加重心肌缺血,甚至诱发心肌梗塞。

另外,饭后马上运动,血液里并没有充足的血糖储备,反而可能导致血糖升高。

那吃完饭多久开始运动对控制血糖最有利呢?

以下是根据相关科学研究,推荐给糖友的 3   “黄金运动时间”,大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控糖效果。

①餐后45分钟:降糖效率翻倍

对于大多数糖尿病人来说,餐后 1 小时左右是血糖的高峰。在血糖高峰前15分钟左右运动,有利于降低血糖峰值。

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早餐后45分钟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相比早餐后90分钟进行运动,在降低全天血糖水平和减少血糖波动方面更有效。   ②餐后 60~90分钟:改善血糖高峰延迟

有些情况下,糖尿病人的餐后血糖峰值并不在1小时,而会延迟到 90-120 分钟,比如胰岛素分泌延迟、糖尿病胃轻瘫等。

对于这类糖友,运动时间放在餐后60~90分钟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③傍晚时段:双重改善代谢

从全天各时间段上来说,傍晚(太阳下山前)空气中氧气充足,紫外线较弱,更适合户外运动。

对糖尿病人来说,此时运动不仅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还能调节昼夜节律,缓解压力,间接降低血糖。

有研究发现:

在下午(12-18点)进行中度到剧烈的活动,可以降低18%的胰岛素抵抗。

在晚上(18-24点)进行中度到剧烈的活动,可以降低25%的胰岛素抵抗。

也就是说,下午或晚上运动,降糖效果最佳。

不过要注意,运动时间也不要太晚,以免影响睡眠。

李老师了解到这些知识后恍然大悟,马上调整了自己的运动计划。

两周后,她的餐后2小时血糖就降到了8.5mmol/L

所以,控糖路上,方向永远比速度重要。

  

二甲双胍五大致命禁忌!犯一个等于慢性自杀!

今天我想跟大家讲讲二甲双胍。

之所以讲这个,是因为前几天救治了一个吃二甲双胍差点送命的患者。在科普之前,先跟大家讲一下这个例子。

01   一场聚餐引发的生死劫

20253月的一个周末,43岁的装修工人老张和工友们结束了一天的忙碌,相约到工地旁的大排档聚餐。

餐间喝了几杯白酒。吃饭饭,大家起身准备走的时候,老张突然感到头晕目眩,刚走了两步,就一头栽倒在地。工友们以为他喝醉了,七手八脚将他送到了附近诊所。

诊所医生发现他血压只有80/50mmHg,意识到这可能不是普通醉酒,就直接拨打120送到了我们医院的急诊科。

急诊科医生接诊后,发现老张不但血压低,呼吸也不太正常,立即走绿色通道给他做了头颅CT、抽血化验等检查。

结果很快出来后,医生发现他血液的pH值低至7.21(正常7.35-7.45),乳酸浓度高达8mmol/L(正常<2mmol/L)!

乳酸酸中毒!急诊科医生立马做出了初步诊断,并紧急抢救。

经过快速处理,初步稳定病情后,老张又被收到了ICU继续抢救。

经过12小时不间断抢救,老张终于脱离危险。第二天情况稳定后就转入了普通病房,但肾功能已出现不可逆损伤。     02   十年糖友的“佛系控糖”史

为什么白天还好好的,喝了几杯酒就出现这么严重的并发症?

老张苏醒后,医生开始询问病史,寻找这次发病的原因。

据老张讲述,他来深圳十几年了,一直在工地干油漆工,2型糖尿病也确诊有10年了,不过由于没啥症状,平时也没太在意血糖控制情况,医生开的降糖药,老张也经常漏服。

直到半年前,一个连锁药店在他居住地附近做活动,免费测血糖,老张发现他的空腹血糖高达9mmol/L,才重新开始“重视”起来。

但是老张的“重视”,并不是赶紧找医生开药,而是听工友推荐,自己买了“二甲双胍”来吃。

前几天,老张去药店复查血糖,发现血糖还是比较高,就自作主张,药量从每天2片悄悄增加到4片,有时候觉得吃得比较多了,还会超剂量服药。

药物加量后,血糖虽然没达标,倒是也降了不少。直到这次聚餐,他喝下几杯白酒后,就出现了前面的情况。

03   二甲双胍的五大致命禁忌

虽然跟大家讲了这个案例,但并不是为了让大家不要吃这个药。

二甲双胍本身是个很不错的降糖药。它降糖效果显著、安全性高、还能改善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人最常用的降糖药之一。

但药物毕竟不是食物。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不管是哪种药物,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副作用。

对二甲双胍来说,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和维生素B12缺乏,但是最危险的副作用,就是引起乳酸酸中毒。

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友要注意,五种情况下要暂时停药,否则就可能诱发乳酸酸中毒。

①肾功能不全——沉默的“肾脏杀手”

二甲双胍主要通过肾脏代谢,当肾功能受损时,药物会在体内蓄积,可能诱发乳酸酸中毒。

要不要停药,主要看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

肾小球滤过率<30:严格禁用!      肾小球滤过率  30-45:需医生评估后减量使用。    

②缺氧——隐形的“酸中毒推手”

缺氧状态下,人体的新陈代谢会转向无氧途径,乳酸生成增加,而二甲双胍可能进一步加剧乳酸堆积,导致酸中毒。

有以下缺氧性疾病或情况的糖友,最好不要服用二甲双胍: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发作 严重心力衰竭、休克 高原旅行或严重感染  

③造影检查前后——48小时红线

造影检查需要使用造影剂,而含碘造影剂可能短暂损伤肾功能,若未及时停药,二甲双胍蓄积可诱发酸中毒。

准备做造影检查的糖友要注意两点:

检查前48小时:停用二甲双胍。• 检查后48小时:确认肾功能正常方可恢复用药。

④酗酒——酒精与药物的“致命联姻”    

我在之前专门写过文章,讲解酒精对糖尿病的影响。对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友来说,酒精的代谢过程会加重乳酸生成,与二甲双胍协同,容易诱发酸中毒。

所以,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友注意:

用药期间严格戒酒,包括啤酒、红酒等低度酒。 应酬不可避免时,要提前停药,为了避免停药后血糖过高,最好与医生讨论临时用药方案。

⑤围手术期——被忽视的“高危时段”

手术前后不能服用二甲双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全麻手术可能导致组织缺氧,加重酸中毒;二是术后禁食或呕吐,也容易引发低血糖或酸中毒。

国际指南建议:

术前24-48小时停用二甲双胍。 •术后需经医生评估肾功能和代谢状态后再恢复使用。

最后,无论大家使用哪种药物,了解禁忌、定期监测、医患协作,才能让药物真正成为健康的守护者。

  

为什么空腹血糖6.5高了,7.8却算达标?

“空腹 7.8,糖化7,嗯,控制得还行,继续保持就行了。”把化验单递回给王大爷,我说道。

“哎,不对啊,吕大夫”,王大爷有点纳闷,“前面那个人我可是听见了,空腹 6.5,你都还说有点偏高,是我听错了?”

“您没听错,不过你俩的情况不同。来,我给你好好解释一下。”

糖友们,如果您也觉得纳闷,一起来听听我的解释吧。

有些人空腹血糖6.5,我却说他高了;有些人7.8,我却说控制得不错,难道控制血糖也要“看人下菜碟?”

没错,控制血糖的确也要看人下菜碟。

内分泌科医生有一句口头禅:糖尿病千人千面。

这句话是说,对于不同的糖尿病人来说,在发病机制、症状表现、病情发展、治疗反应及并发症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

比如,同样的血糖水平,有些人以胰岛素抵抗为主,有些人则主要是分泌不足;有些人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有些人则没有任何表现;有些人吃药就可以控制得很好,有些人则需要大剂量的胰岛素,等等。

用医学术语来说,这叫“糖尿病的异质性”。

正是由于糖尿病的这种异质性,血糖标准就不能“一刀切”,要根据每个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的差异制定不同的血糖控制标准。

比如,如果糖尿病人的年龄大、身体状况差,血糖控制得过于严格,就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

反之,如果糖尿病人的年纪轻、身体状况好,血糖控制的过于宽松,则会增加慢性并发症的几率。

所以,血糖多少算达标?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是要“因人而异”。

下面我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给大家总结了不同糖尿病人群的血糖管理目标,大家对照这些目标,看看你的血糖是否达标。      

1、儿童和青少年

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的新陈代谢旺盛,既要控制好血糖,预防并发症,又要保证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

这个阶段的糖尿病人,血糖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血糖可有适当波动,整体达标即可:

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

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可适当放宽(HbA1c参考7.5-8.0%

2、年轻且身体健康的人群

对于年轻且身体健康、无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人群,控糖目标要求最严格:

  糖化血红蛋白<6.5% 空腹血糖 4.4~6.1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    

3、大多数成年糖尿病患者

对于大多数的成年糖尿病患者,控糖目标需要兼顾安全与效果:

  糖化血红蛋白<7.0% 空腹血糖 4.4~7.0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

4、健康状况良好的老人

老年糖尿病人(65岁以上),如果身体健康,其他慢性疾病比较少, 血糖要求较宽松,主要以防止低血糖为主。

具体的血糖目标,根据用药情况分为两类:

第一类:没有使用低血糖风险比较高的降糖药,如胰岛素、格列奈类、磺脲类等:

糖化血红蛋白<7.5% 空腹血糖 5.0~7.2mmol/L 睡前血糖 5.0-8.3mmol/L

第二类:使用上述高风险药物:

糖化血红蛋白 7.0~7.5% 空腹或餐前血糖 5.0~8.3mmol/L 睡前血糖 5.6~10.0mmol/L  

5、健康状况复杂的老人

老年糖尿病人,如果合并多种慢性病(如糖尿病+肺气肿+高血压),低血糖的风险和耐受力都很差,控糖目标应更加宽松,重点是避免出现低血糖。

具体的血糖目标,也根据用药情况分为两类:

第一类:未使用上述低血糖风险高的降糖药者:

糖化血红蛋白<8.0% 空腹或餐前血糖 5.0~8.3mmol/L 睡前血糖 5.6~10.0mmol/L

第二类:使用上述低血糖风险高的降糖药者:

糖化血红蛋白<7.5~8.5% 空腹或餐前血糖 5.6~8.3mmol/L 睡前血糖 8.3~10.0mmol/L  

6、健康极差的糖尿病人

如果糖尿病人的健康状况极差,比如合并严重心衰、晚期癌症、尿毒症等,控糖的首要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血糖目标则更宽松,以预防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为主,如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等:

第一类:未使用低血糖风险高的降糖药者:

糖化血红蛋白<8.5% 空腹或餐前血糖 5.6~10.0mmol/L 睡前血糖 6.1~11.1mmol/L

第二类:使用低血糖风险高的降糖药者:

糖化血红蛋白 8.0~8.5% 空腹血糖 5.6~10.0mmol/L 睡前血糖 8.3~13.9mmol/L  

总之,糖尿病千人千面,控糖目标则要因人而异。你的血糖目标是多少呢?

  

糖尿病的元凶在肠道

啥都不敢吃,为啥血糖还这么高……?

糖友,你有这样的困惑吗?

你并不孤单。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有63%的糖尿病患者深陷"饮食囚徒困境":即便严格忌口,血糖仍难以达标。

我们常说:管住嘴、迈开腿。

现实却是:管住嘴≠控糖成功。

这到底是为什么?

答案可能会出乎你的意料:糖尿病的元凶可能就藏在肠道!

这个结论源于科学家的一个意外发现。

2012年,有科学家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菌饲养条件下的大鼠给予高脂饮食也无法诱导出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紊乱;但一旦在其肠道内接种了一种拟杆菌属的“坏细菌”后,再给予同样的的高脂饮食,大鼠很快就出现了肥胖、胰岛素抵抗、血糖尿糖升高的表现。

这个发现让科学家们意识到:2型糖尿病的发病可能与肠道菌群有关。

科学家们就此展开研究,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证据。

比如,国际著名期刊《Cell Metabolism2023年的一项研究显示,把肥胖糖尿病小鼠的肠道菌群移植到健康小鼠体内,后者竟然也出现了胰岛素抵抗,血糖飙升40%

这些证据说明,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基因易感性只是一颗种子,而肠道菌群紊乱(坏细菌的参与)则是催化种子发芽的重要因素。

近些年的一些研究也发现:肠道菌群在维护机体健康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仅参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还通过其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等)对宿主(即人体)的免疫、代谢、神经以及精神心理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许多疾病,尤其是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这些发现解释了内分泌医生长久以来的困惑:同样的降糖方案,不同糖尿病人的血糖波动竟然能相差3倍!

秘密就在肠道:不同的肠道菌群环境导致了血糖的巨大差异!

当肠道的有益菌占据优势时,它们分泌的“丁酸盐”、“短链脂肪酸”等活性物质具有强大的抗炎、抗氧化作用,并能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能让降糖药更好地发挥作用。

而一旦有害菌占据优势,它们产生的“内毒素”则会激活肝脏的糖异生机制,使肝糖输出增加,这会让血糖像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难以控制。

目前,科学家们只是发现了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的关系密切,但对具体的机制尚不十分明了,主流的观点认为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

1)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致使肠道内的细菌或代谢物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慢性炎症,导致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凋亡;

2)菌群失调影响脂肪代谢,加重肥胖及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

3)肠道菌群还可通过干扰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分泌来影响糖代谢。  

虽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弄清楚,但这些发现却为糖尿病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既然肠道菌群这么重要,糖尿病人自然应该想办法多培育肠道有益菌,少产生肠道有害菌。

具体怎么做呢?

其实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过,这里再给大家总结一下:

1)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蔬菜、水果、全谷类等食物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有益菌的生长,糖尿病人日常可以适当多吃一点。

2)增加抗氧化物摄入

有些食物含有丰富的抗氧化成分,有助于保护肠道健康,如西兰花(含萝卜硫素)、蓝莓(花青素)、石榴(鞣花酸)等,糖友们也可以酌情摄入。

3)适度运动

运动的好处是能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有害菌及毒素的排出,为肠道菌群提供一个良好的内环境。

4)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虽然是我们治病的利器,使用不当却可能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所以,糖友们生病的时候一定要对症下药,不要私自滥用抗生素。

5)补充益生菌和益生元

明确有肠道菌群失衡的糖友,可以通过补充特定的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杆菌等)来改善肠道菌群。

益生元(如低聚果糖等)是益生菌的“食物”,有助于益生菌的生长并增强其活性,间接发挥降糖效力,也可以酌情补充。

6)肠道菌群移植(FMT

这是近些年科学家正在探索的一种治疗方法。

就是将健康人的肠道菌群,通过特定的方式植入到患者肠道内,帮患者重建菌群平衡。

随着对肠道菌群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展望未来,调节肠道菌群有望成为今后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我劝你不要再测空腹血糖了

“吕大夫,我的空腹血糖出来了,您看看,咋这么高啊?”

前一个患者还没走出门,老杨就抖着手中的化验单挤了进来。

空腹血糖:8.2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

“还行,继续保持就好。”看了上面的检查结果,我说。

“不是,空腹 8.2 啊,不是太高了吗?”老杨以为自己听错了。

“不用管它。”我说。

“啊?这么高不用管?”老杨不解。

“你小本本上的空腹血糖不是一直在 6 左右吗?”我问。

“对啊?”老杨疑惑。

“那就是了。不用管它,以后也别测了。”我说。

各位糖友,看到这段对话,你是不是感觉有点懵?  

为什么患者空腹血糖高,我却说不用管?为什么还劝他以后不要再测了?

那是因为,很多糖尿病人会被静脉空腹血糖的结果误导。

什么意思?不是说静脉血糖比指尖血糖更准确吗?

没错,静脉血糖结果是确诊糖尿病的“金标准”。

不管你的血糖仪再高级,只要用的是“指尖血”,都不能用来诊断糖尿病,而只能作为日常监测使用。

原因有三:

第一,标准统一问题

目前国内外的糖尿病诊断标准,都是根据人群静脉血糖的大数据制定的,所以,诊断糖尿病也应该使用同样的标准,以确保数据的通用和稳定。

而指尖血糖由于不同厂家使用的标准不统一,所以不适合作为诊断标准。

比如,现在已经有部分国家采用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但我国仍以静脉血糖为准,就是因为标准统一的问题。

第二,检测方法不同

静脉血糖检测使用的是血浆,排除了红细胞的干扰。而指尖血糖检测的是毛细血管“全血”,检测结果会受到红细胞的影响。

比如,如果被检测者有严重贫血,测出来的指尖血糖就可能虚高,而静脉血糖则不受影响,能反映真实水平。

第三,检测精度不同

静脉血糖采用的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精度较高,且不易受外部因素干扰。

而指尖血糖仪易受试纸保存不当、采血手法、消毒剂残留等因素影响,误差较大。

另外,指尖血糖仪在遇到极高血糖、极低血糖这些极限情况是,检测结果会偏差会更大。

有些糖友可能遇到过这种情况:血糖极度升高的时候,超过了指尖血糖仪的上限,就无法显示具体数值,而只能显示“HI”,就是受到了检测精度的限制。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更困惑了:既然如此,那不是更应该参考静脉血糖的结果吗,你说不用管,岂不是自相矛盾?

其实并不矛盾。

我上面说了这么多,只是告诉大家,为什么我们诊断糖尿病必须使用静脉血糖值为标准。

因为诊断一个病是一件十分严谨的事,追求的是结果的精准和标准的统一。

但是,对于已经确诊糖尿病的糖友们来说,测血糖的目的就变了:不是为了诊断,而是为了了解日常的血糖状况。

基于这个目的,对大家来说,血糖 6.9 也好,7.1 也罢,都可以算是同一个“范围”。

血糖的影响因素本来就很多,高个零点几不代表控制得更好,低个零点几也不代表控制得更差:都差不多。

检测目的不同,适合的手段就不同。

理论上来说,静脉血糖更准确。但实际上,如果只是为了一个更精确的数据,专门跑去医院检测,反而会适得其反。

我这样说,有几方面原因。

第一,失去了检测的“初衷”。

糖尿病人平时测血糖,是为了看看血糖在“日常”状态下的实际情况,要求生活状态越“日常”越好。

该几点睡觉就几点睡觉,该几点起床就几点起床,该干啥干啥。不用刻意准备,起床后“顺手”测一下血糖,就是最准确的。

但是去医院则不同。门诊8点上班,你就得按这个时间改变平时的作息,如果住得远,还得预留路上的时间,如果医院人多,还得预留挂号、排队的时间,等等。

有些糖友平时喜欢早起,可能六七点就吃早饭,早餐前的血糖才是他们真正的空腹血糖,而到医院后测的血糖,反而不是真正的“日常”空腹血糖。

总之,专门跑医院去测,已经不是“日常”状态了,就失去了我们“日常”检测的初衷。

第二,医院测血糖不一定更“准确”。

我前面说了,静脉血糖“理论上”更准确。但实际上,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跑去医院测血糖,结果有可能反而偏差更大。

比如,情绪导致的“应激状态”。

血糖会受情绪影响,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都会导致血糖升高,这就叫“应激状态”。

有些糖友是急性子,急匆匆赶去门诊,又急匆匆地挂号、分诊,如果再排个长队,心情就更急躁了,这个时候抽血化验,血糖往往偏高,反而不能反映实际情况。

再比如,黎明现象。

凌晨三点到上午九点,人的血糖会逐渐升高,这种情况叫“黎明现象”。

有些糖友虽然起个大早,但是赶路、挂号、开单、排队,一套流程下来,等抽血时往往都9点多了。由于黎明现象的存在,这时的血糖往往会比真正的“空腹”血糖偏高,也不能反映实际情况。

其实,对于大多数糖尿病人来说,平时用指尖血糖仪监测一下,每3~6个月上医院测一下糖化血红蛋白,就足够对整体的血糖有个比较准确的评估了。

而且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不需要空腹,餐后化验也不影响结果,大大增加了大家的便利性。

  

血糖是怎样伤害你的?原来如此!

糖尿病会引起器官的损害,导致各种并发症,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糖尿病是如何导致器官损害,引起并发症的,你知道吗?

每个人打从一出生,血管里都流淌着葡萄糖。但是,为什么健康人不会出现肾脏、血管、神经、眼底、心脏的损伤,糖尿病人却会?

正常的血糖和升高的血糖,无非就是数值上的一点点差异,为什么却会导致截然不同的后果?本质原因是什么?

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内容。

今天的这些知识并不能直接帮你改善血糖,但却很重要。因为它与糖尿病的“原理”和“本质”有关,了解这些知识,会大大提升你对糖尿病的认知。

首先,请听我给你讲一个故事,一个关于“美拉德反应”的故事。

在巴黎大学一间飘着焦糖香气的实验室里,化学家路易斯·卡米耶·美拉德(Louis Camille Maillard)正盯着试管中逐渐变褐的液体发呆。

这是1912年的一个午后,他原本只是想观察甘氨酸与葡萄糖的普通反应,却意外发现两种物质在加热时竟像着了魔般纠缠交联,最终生成深褐色的未知物质。

这就是"美拉德反应"的发现过程,以这位发现者的名字命名。

美拉德将氨基酸与糖类混合液置于95℃恒温水浴中,原本澄清的溶液在3小时后逐渐呈现琥珀色,如同熬煮的糖醋汁。

显微镜下,原本结构规整的蛋白质分子被糖分子""在交联点上,形成致密的网状结构。

这让蛋白质失去了原有的生物活性,却使它拥有了一种诱人的色泽与独特的香味。

当时的食品加工业如获至宝,却未曾意识到,美味的背后却是隐藏着健康风险。

研究显示,食物中的蛋白质经过"美拉德反应"后,会产生比普通食品高3倍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这些物质虽然使食物变得更香气宜人,却会损害我们的健康。

实验数据显示,红烧肉表层AGEs含量是蒸煮肉的10倍,而烘焙食品中AGEs浓度比蒸制食品高出3-5倍!

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在糖尿病患者体内发现了与食物美拉德反应相似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沉积。

这些产物会像胶水般黏附在血管壁,引发动脉硬化;在肾脏形成分子筛堵塞,导致蛋白尿;更可怕的是它们能激活炎症因子,形成恶性循环。

想象一下,血管壁上的胶原蛋白原本像橡皮筋一样有弹性,当血液里葡萄糖像强力胶一样粘在蛋白质表面时,血管的弹性就会逐渐丧失,导致“血管硬化”。

这就是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等血管性疾病的原因。

更可怕的是这些"糖衣炮弹"会召唤炎症军团。

被糖化的蛋白质会被身体里的免疫细胞误认为“敌人”,这些免疫细胞不断地攻击被糖化的组织,导致肾脏过滤网破损、视网膜血管渗漏、神经传导线路短路等。

很多糖尿病患者后期出现的视力模糊、手脚麻木、尿蛋白超标,都是这场混战留下的伤痕。

最阴险的是这场破坏没有暂停键。

被糖化的蛋白质会产生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这堆"代谢垃圾"就像黏在器官上的口香糖,既清理不掉又会持续释放毒素。

它们会让皮肤伤口愈合速度减半,让白内障提前十年找上门,甚至悄悄改写细胞的DNA指令。

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器官衰老速度比常人快30%,罪魁祸首就是这些甩不掉的糖化垃圾。  

作为一名“糖人”,你可能会经常抱怨控糖真麻烦,日常生活天天围着几个破数字转!

但你知道那一个不疼不痒的血糖数字背后,身体里正在上演着这场"隐秘的侵蚀"吗?

糖尿病真正的危险从来不是看得见的各种“症状”,而是看不见的高血糖对身体静悄悄的破坏——它悄悄地把身体里的蛋白质"裹上糖衣",让这些原本勤勤恳恳工作的蛋白变成伤害器官的"糖衣炮弹"

血糖把蛋白质裹上糖衣的这个过程,就是“蛋白糖基化反应”。这些被裹上糖衣的蛋白质,就叫“晚期蛋白糖基化终末产物”,简称“AGEs”。

你可以把身体里的这些AGEs理解为人类在衰老过程中产生的垃圾。

研究发现,人体出现的各种慢性疾病,大多是跟身体里的这些垃圾产物有关。

没有糖尿病的健康人,身体里的葡萄糖和蛋白质也会发生这种反应,不断生成这些产物。

年轻和健康的时候,这些产物可以被身体分解,通过肾脏和肠道排出去。

但是随着年龄增加或者血糖的升高,身体对这些产物的分解和排泄跟不上它产生的速度,这些代谢垃圾就会逐渐蓄积在体内。

年龄越大、血糖越高,身体里蓄积的产物就越多,慢慢损害器官。

研究发现,人体几乎所有与年龄相关的慢性病、以及糖尿病人的各种并发症,都和这些垃圾有关。

非糖尿病人最常见的就是“退行性疾病”,比如老年性关节炎、慢性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甚至帕金森和阿尔兹海默病等。

葡萄糖和蛋白质的这种反应非常容易发生,但是整个过程进行得比较慢,所以更容易发生在那些长期不变、新陈代谢比较慢的蛋白质上。

比如血管上的胶原蛋白、眼睛里的晶状体蛋白、皮肤中的弹性蛋白、神经系统里的髓鞘蛋白等等。

这些蛋白质容易衰老,损伤后也不容易修复,所以最容易被葡萄糖伤害。血糖越高,伤害越大。

这些产物广泛地分布在心脑血管、肾脏、皮肤、神经细胞、眼睛等地方,相关的并发症就会出现。

但这场灾难并非不可逆转。

保持血糖平稳就像给这场化学反应按下了慢放键;运动时飙升的肾上腺素能冲走血管壁上未凝固的"糖衣";富含抗氧化剂的深色蔬菜能中和糖化毒素。

下次测血糖时记住,那个数字不仅关系着今天的健康,更决定着十年后你的眼睛、肾脏、心脏会不会被糖衣炮弹击穿。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