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邱老文斋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2008-2025 中网(zw78.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一个人最好的教养,就是不多管闲事
什么是多管闲事?多管闲事在很大程度上又叫“关心”过度。
有时候,我们不了解对方的处境,很难理解对方的态度。
“关心”过度,反而更让人反感。
人际交往,不可鲁莽,善意帮人,也要思量。
最好的礼貌,就是“我知道,笑一笑”,不评价他人,不多管闲事。
世上多的是无关紧要的人和事,与其被琐事纷扰,不如修心养德,闲事莫管,闲忙莫帮。
01
多管闲事,会惹人生厌
为什么多管闲事会惹人讨厌呢?
为此,我随机采访了身边的一些人,得出了这四个答案:
1. 多管闲事造成的结果,可能不会是别人想要的结果。
2. 多管闲事可能只是多此一举,明明不用那么做,却还是要做,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别无益处。
3. 多管闲事在某些时候,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与尴尬。
4. 在不合时宜的时候多管闲事,会给自己带来未知的伤害。
我们小区有位大娘,人退休了,闲不住,总爱管些分外事。
正好,小区里有一户人家的儿子三十好几了,还没找到对象,她就大包大揽地给别人操心起婚事来。
她有个亲戚家的女儿,也算是待嫁之年,于是她就想把两人撮合一下。很快就跟别人谈好了,过几天就安排两人见面。
她把那小伙子的照片发给她家亲戚的女儿看,那女孩子一看就没了兴趣,觉得不是自己的菜,很是委婉地表示拒绝。
没想到那大娘不以为意,坚持让她去相亲:
“人家哪里配不上你了,学历,家世,身高都挺好的呀。”
女孩子拗不过,只好不情愿地去了。结果相亲的时候,两人只顾看手机,女孩子饭吃到一半就走了。
过了几天,那大娘一脸憋屈,那女孩子一回家就抱怨,她亲戚也因此打电话埋怨了她一番。
而那小伙子的家里也有意见,认为介绍过来的女孩不懂礼数,饭没吃完就走了,也对大娘好一番埋怨。
结果,她两头没讨好,反而惹得大家像躲瘟神一样躲她。
所以,遇到“闲事”,还是不要一味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别人身上。
不多管闲事,不强行干涉他人的生命,是对每个生命最大的尊重。
正如郑板桥所说:“多读古书开眼界,少管闲事养精神。”方是正道。
02
可以助人为乐,但不要多管闲事
曾经有次坐公交车,中途上来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大爷,一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一看,连忙站起来给他让座。
谁知大爷很客气地拒绝了,说不用不用,你自己坐。
小伙子以为大爷客套,非要拉着他坐下:
“您别客气,我年轻有的是力气,您年纪大了,这位置还是该您来坐。”
不料大爷依旧没有坐的意思,两人来来去去地说了几回。
最后,大爷竟然生气了:“我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我不坐”说着等车靠站了就气哼哼地下去了。
可怜小伙子,满脸委屈,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一个大小伙,眼泪都出来了。
大家见了,纷纷安慰他,说不是他的错,别往心里去。
我那时目睹了整个过程,小伙其实也只是好心,想助人为乐,只是没有真正了解大爷的真实想法。
那大爷身子健朗着呢,不想被人看成是老年人,他觉得自己体力好,就想站着,觉得自己挺年轻的,所以才会发那么大的脾气。
做好事没有错,错就错在你违背了别人的意愿。
这世界上什么事都讲究个你情我愿,强行帮助别人就等于强奸别人的意志,就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不管你出于什么动机。
大多数人是没有这种意识的,因为国人大多没有边界感,常常“不拿自己当外人”,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领不领情,反正我是为你好。
被帮忙者明明满心不情愿,还不好表达出来,否则就会被说成不识抬举,不识好人心,也是憋屈得很——即便是你送我五百万,我也有拒绝的权利啊!
最好的帮助应该是让受助者如沐春风的,而不是可怜与同情之下自作多情地强硬施与。
就如周总理曾说的:“人有热心肠,招揽是非多。”
不是让我们变得铁石心肠,而是愿我们都能做到“饱知世事慵开口,看破人情但点头”。
一起弘扬传统文化,过诗意生活。
修得大自在,过好小日子!
作家杨德振曾说:
“活得自在是一个人极舒适、极惬意德状态,无拘无束,率性而为,没有场面上的压力和气氛上的压抑,更没有世事的纠结和人情的烦恼,是一个人呈现出的自自在在、淡定从容的原貌。”
人的一生,经历的尘事跌跌落落,看破的红尘起起伏伏,操了一辈子的心,最后修得的可能却是一树的苦果。
人生不易,前半辈子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是希望自己老有所成,更能老有所依。可到了后半辈子,以为可以自在了,却是更不自在。
因为,口边念着老伴,心中系着儿女,目里看着世人。
但是,儿孙自有儿孙福,而世事繁杂,皆有其规律的发展。
所以,不可强求的事别去扭,不必争的东西别去拿,一切看淡,皆是自然,方是大道。
01
咸有咸的滋味,淡有淡的味道
黄龙慧开禅师曾偈云: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春夏秋冬,花开花落,月圆月残,一切皆因,一切皆果。缘起花开,缘灭花落,如此四季乃生命无常,无始无终。
人生亦是如此。
人活着,最重要的不是我强你弱、我优你劣,而是懂得如何把小日子过好,该放下的放下,不该拿的别拿,让一生都活得自在,修“知止常止,知足常足”的看世之道。
正如《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书里所说:
“人生不可贪,当知‘咸有咸的滋味,淡有淡的好处’,只要我们心中能够惜福,无论咸也好、淡也罢,都能够在琐碎的生活中咀嚼出它特别的滋味。”
是啊,人这一辈子,既要有拿得起世事的勇敢,更要放得下尘事的决心。
拿得起不是贪,而是年轻的时候有所需,所以奋斗向上、努力拼搏,奋斗的是人生,拼搏的是后半生的福气。
放得下不是无所求,而是老来不易,心中拥有太多的杂念和欲望,反而成了一种负担。
人生有加有减,有苦有乐,有悲有喜,有不自在的时候,当也要修自在的道,这样的人生才算完整。
故而,人苦其一生,是贫是富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充盈,人生丰足,活得自在。
02
非苦即乐,活好当下
佛曾云:
“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的执念而已。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会自在于心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
人终其一生,无不都在追求幸福和安乐的路上。
但是,人当虽有所求,但也不可贪。
从前,有个樵夫,尽管整日勤劳耕作,早出晚归,可家里仍旧穷的揭不开锅,没能解决温饱问题。
后来,他的妻子在佛前虔诚的烧香,祈求佛祖慈悲,让他们一家的日子好过一点。
有一天,樵夫外出打柴时挖到了一尊金罗汉,一下变成了富翁,他非常的高兴但是没过了几天,樵夫又变得愁眉苦脸、茶饭不思起来,他的妻子以为是丈夫怕财物被小偷盗取,便问他为何。
樵夫却发脾气的说到:“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偷不偷是其次,让我最苦恼的是那十八罗汉我才得了一个,其它得还不知道埋在哪里,我怎么能安心?”
最后,樵夫因为终日为那没得到的金罗汉变得失魂落魄而病死了。
所以,人生在世,所谓苦乐,皆源于一念,皆源自心生。苦即是乐,乐即是苦,皆是源自于人们对苦乐的理解和认知。
没钱的时候会觉得有钱的日子更幸福,有钱的时候想着更有钱的日子会更舒服、安心,以此苦其一生,依然负重而行,始终无法解脱世俗的束缚,人生也得不到释然。
故而,人的一生是苦是乐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好当下,珍惜当下所拥有的。苦的时候也是食手里的一碗饭,乐的时候也是食手里的一碗饭。
不如舍了贪欲,得了安心;舍了执念,得了自在;舍了苦乐心,得了人生。
人生非苦即乐,懂得珍惜,活好当下,如是最好。
03
乐于自在,活在现实
北宋诗人范仲淹云: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深以为然。
人生短短几十年,有的人早成,却有的人晚成;有的人早婚,却有的人晚婚。每个人的命运都不一样,也正因为不一样,生命才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
成功也好,失败也罢,一切皆是“在其职,谋其位”。
未取得成功时不必羡慕取得成功的人,因为每个人生来皆有自己的使命,使命不同,所以结果也就不同;还没结婚的时候没必要羡慕他人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一切随缘,总会遇见那个对的人。
所以,人生在世,活得自在是释然,更是一种人生的乐趣,而活在现实则是一场懂得。
因为懂得一切事物皆正反,所以不哭不闹不论辩,活得自在。
因为懂得一切红尘皆沉浮,所以不思不恼不作为,活得舒心。
因为懂得一切人生皆舍得,所以不争不抢不计较,活得安心。
余生,愿你活得自在,过得舒心,活的安心!